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七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教案

湘教版七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教案

湘教版七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教案
湘教版七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教案

第2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1.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难点)

2.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证明两直线平行.(重点)

一、情境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有内错角相等,这时两条直线平行吗?同旁内角互补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类型一】利用一次判定证明平行

如图,BE平分∠ABC,且∠1=∠2,DE∥BC吗?

解析:结合已知条件说明∠2=∠EBC,从而可得DE∥BC.

解:DE∥BC.因为BE平分∠ABC,所以∠1=∠EBC.因为∠1=∠2,所以∠2=∠EBC,所以DE∥BC.

方法总结:利用角之间的关系说明两直线平行,有三种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解题时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三线八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

【类型二】利用两次判定证明平行

(2015·兴平期末)如图,已知∠A=∠F,∠C=∠D,试说明BD∥CE.

解析:由∠A=∠F,根据“内错角相等,得两条直线平行”,即AC∥D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C=∠CEF,借助等量代换可以证明∠D=∠CEF,从而根据同位角相等,证明BD∥CE.

解:∵∠A=∠F(已知),∴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C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D(已知),∴∠D=∠CEF(等量代换),∴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比较简单.

探究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

如图,已知∠A=∠F,∠DBA+∠DEC=180°.试问BD是否与CE平行?为什么?

解析:先由∠A=∠F可推出DF∥A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得到∠DBA =∠C,进而判断出BD∥EC.

解:BD∥EC.理由如下:因为∠A=∠F,所以DF∥AC,所以∠DEC+∠C=180°.又因为∠DBA+∠DEC=

180°,所以∠DBA=∠C,所以BD∥EC.

方法总结:由两条直线平行只能得到相应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而要判定两直线平行,只能根据相应的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三、板书设计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

??

?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初学时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做到言必有据,书写时应体现几何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让学生从例题和练习中不断感悟

1.1.3等腰三角形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第1、2节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完成证明命题的前两步。找一个同学黑板板书。 生: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求证:AB=AC ,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怎样来完成证明过程哪?(停顿一下,给学生思考时间。)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证明“等边对等角的”? 生1:作辅助线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 与AC 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 生2:由前面定理的证明的方法,通过作BC 的中线,或作∠A 的平分线,或作BC 上的高,都可以把△ABC 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我现在把大家分成三大组,写出三种证明过程来。 学生活动:分三组,用三种方法写过程。 生(举手):老师,不对,我们没法做。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 的中线,虽然把△ABC 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这是“SSA ”,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他们的两种方法是可行的。(全班恍然大悟) 师:哈哈!那你们组随便用另外两种方法吧。 生1:方法一:证明:作AD ⊥BC 于D B A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 2.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 3.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难点) 一、情境导入 今年年初,一股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南方有的地区的温度达到-1℃,北方有的地区甚至达-25℃,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负数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负数的认识 【类型一】区分正数和负数 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5,+ 4 3 ,0,-3.14,120,-1.732,- 2 7 中,正数是______________;负数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1,2.5,+ 4 3 ,0,-3.14,120,-1.732,- 2 7 中,负数有-1,-3.14,-1.732,- 2 7 ;正数有2.5,+ 4 3 ,1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答案为2.5,+ 4 3 ,120;-1,-3.14,-1.732,- 2 7 . 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 【类型二】对数“0”的理解 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0℃;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 A.3 B.4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 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 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元一次 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 元,天然气为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解释。 1.察此列方程。.46=+y x 4 6.5=+y x ()6.51213,4.461213=-=+y x y 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 4.451y x ???==4.460y x ???==3.461.0y x ???-==200 100y x 是否满足方程4.46=+y x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4.2026y x ???==4.451y x 是否适合方程组? ??=-=+6.54.46y x y x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13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1.1A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

2020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0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0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 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 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 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一、全章概况: 本章主要分两部分:有理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 二、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有理数运算的意义和有理数运算律,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4)能运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自学地学习数学的习惯。 (2)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的态度,提高运算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有理数有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的辩证关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 (2)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2、难点: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混合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四、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有理数,首先是引入负数,必须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资源,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然后才引出用正负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时,注意运算数轴这个直观模型。 无论是有理数的认识,还是有理数运算的教学,都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等数学活动中来,并适时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力求让学生自己建立个性化的认识结构。 在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提倡算法多样化,反对做繁难的笔算,遇到较为复杂的计算应指导使用计算器。 注意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改进。

(65页精品)新【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2014年新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单元要点分析 1.本章主要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 2.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展开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学习线性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分内容的基础,在工农业、国防、科技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要用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列出方程组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内容. 3.本章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大量的现实生活问题,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等知识置于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4.重难点、关键 (1)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简单应用题. (2)难点: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掌握消元的思想方法,设法消去二元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把“二元”变成“一元”,它是解决本章的基础. 5.本章共分三部分.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会判断一对数是否是方程组的解 ②会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从实例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展现方程组也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体会“消元”思想,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等量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全作交流等意识,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7.课时安排建议 (1)二元一次方程组 1课时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 2课时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 2课时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课时 (5)回顾与思考 2课时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题再探2课时 (7)三元一次方程组 1课时

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数学教案2014-2-16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新授 (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

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3:若∠A= 600,∠B =300,那么△ABC是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 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 1、 2、 3、

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培优教案

第一讲整式的乘法 1.基本公式: 典型例题: 例1.已知10m=2,10n=3,则103m+2n= 例2.已知3x+4y-6=0,则8x·16y= 练习:①若a2n=3,则2a6n-1= ②若a=78,b=87,则5656= (用a、b表示) ③若n位正整数,且x2n=5,则(3x2n)2-45(x2)2n+2016= 例3.已知25x=2000,80y=2000,则1 x + 1 y = 练习:①已知32x=2016,63y=2016,求(x-1)(y-1)的值. 例4.不论x为何值,,都有(x+1)(x2+px-q)=x3-2x2-4x-1,求(p+1)-q(p+q)-p的值。

练习:①若多项式(x 2+mx=n)(x 2-3x+4)展开式中不含x 3和x 2项,求(n-2m)2015的值。 ②若3x 2-x-1=0,求代数式9x 4+12x 3-2x 2-7x+2014的值。 ③求出使(3x+2)(3x-4)>9(x-2)(x+3)成立的非负整数解。 ④若(x 2+nx+3)(x 2-3x+m)的展开式中不含x 2和x 3项,求(2m-5n+2)2015的值。 ⑤若(x 2+px+8)(x 2-3x+q)不含x 2和x 3项,则p= q= ⑥已知x=2a +1,y=3+4a ,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⑦已知2a =3,2b =6,2c =12,说明a 、b 、c 之间的关系。 ⑧已知m 2+2mn=13,3mn+2n 2=21,则2m 2+13mn+6n 2-44的值为 ⑨已知a+1b =b+1c =c+1a ,a ≠b ≠c,则a 2b 2c 2= ⑩已知2a ·5b =2c ·5d =10,求证:(a-1)(d-1)=(b-1)(c-1) ⑾a 、b 、c 都为不等于1的正数,且a -2=b 3=c 6,则abc 的值为

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1. 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 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46.4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5.6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 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 元一次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 元,天然气为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解释。 1.察此列方程。.46=+y x 4 6.5=+y x ()6.51213,4.461213=-=+y x y 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 4.451y x ???==4.460y x ???==3.461.0y x ???-==200 100y x 是否满足方程4.46=+y x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4.2026y x ???==4.451y x 是否适合方程组? ??=-=+6.54.46y x y x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 的值。这些值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要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写 的时候也要象写方程组一样用{括起来。 5. 解方程组的概念。 四、练习。 1. P23练习题。 2. P24习题2.1B 组题。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P23习题2.1A 组题。 后记: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 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 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 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三角形的第一节课,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元素,本章是三角形的相关概念,特殊的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运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审美观; 2.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几幅图案 欣赏PPT上的图片,体会三角形的认识。 二、新课学习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基本要素: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 另一边叫做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等腰三角形教案4-人教版(优秀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过程】 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活动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有什么特征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D C B A 图()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的特点,可以发现.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 ( C B 图() △中,若,则△是等腰三角形,、是腰、是底边、∠是顶角,∠和∠是底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 把活动中剪出的△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活动设计:

: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活动 你能证明上述两个性质吗 问题:如图(),已知△中,,是底边上的中线. (1) ? (2) 求证:∠∠; (3) 平分∠,⊥. D C B 图()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证明△和△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教师活动设计: 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 〔解答〕在△和△中?? ? ??===CD BD AD AD AC AB 所以△≌△(),所以∠∠,∠∠,∠∠=°.

湘教版七年级的上册数学全期教案.doc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姓名: 班次: 2011年 9月

第一章有理数 单元要点分析: 1、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有理数的运算。 2、本章的设计思路是: (1)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自然地引入负数,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源自生活的需要,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b5E2RGbCAP (2)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入有理数的运算。通过归纳,学生总结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教材还设计了许多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p1EanqFDPw (3)探索计算器的使用,利用计算器解决复杂数据的实际问题,处理好符号,运算就容易了。 3、本章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数感的培养,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 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淡化繁杂的运算。注意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探索 ——抽象——直觉判断或类比、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 培养。 DXDiTa9E3d 4、有理数运算与小学四则运算相比,主要是符号问题,处理好符号,运算就容 易多了。 5、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2)难点: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 6、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表示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RTCrpUDGiT ( 5)发展观察、猜想、验证等能力,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7、课时安排(约 20 课时) ( 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 课时 ( 2)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3 课时 ( 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 课时 ( 4)有理数的加法 2 课时 ( 5)有理数的减法 1 课时 (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 课时 ( 7)有理数的乘法 2 课时 ( 8)有理数的除法 2 课时 ( 9)有理数的乘方 2 课时

湘教版等腰三角形教案

2.3 等腰三角形 2.3.1 等腰(边)三角形的性质(1) (第11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二、新课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例l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本题较易,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引申:已知:在△ABC中,AB=AC,∠A=80°,求∠B和∠C的度数。 小结: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另外两个角。 三、练习巩固 P63 练习 1 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 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它们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用数学语言表述如下: 1.△ABC中,如果AB=AC,那么∠B=∠C。 2.△ABC中,如果A月=AC,D在BC上,那么由条件(1)∠BAD=∠CAD,(2)AD ⊥AC,(3)BD=CD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推出另外两个。 五、作业 P66 习题2.3 A组1、2。 教学后记: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整体而言,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分析能力不强。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并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必用于生活,让他们感到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 二、目标要求 1、掌握好本期的基础知识; 2、提高各种数学基本能力; 3、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严谨治学,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 5、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鼓励学生把它们用于生活,使 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其运算,难 点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关键是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中符号的确定。

第二章代数式本章的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列代数式。关键 是要明确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达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它的 应用,等式的性质,难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未 知量,并能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含义 的相等关系。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本章主要学习几何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角,重在培养学生图形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本章主要内容是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数据的收集是了解情况的基础,说明问题的证据来源,各种统计图表是描述数据全貌的直 观形式。 课本每一节配有a、b两组习题,每一章配有a、b、c三组复习题。c组习题一般为探究题。全书配有两个课题学习和两则数学与文化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 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 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四、具体措施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2.3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2.3等腰三角形同步练 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条件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 A. 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 B.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C. 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D. 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内角的度数为8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A. 100° B. 80° C. 50°或80° D. 20°或80°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9cm和12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 30cm B. 33cm C. 24cm或21cm D. 30cm或33cm 4.如图,△ABC中,AB=AC,△DEF为等边三角形,则α、β、 γ之间的关系为() A. β=α+γ 2B. α=β+γ 2 C. β=α?γ 2 D. α=β?γ 2 5.如图,AD是等边△ABC的中线,AE=AD,则∠EDC的度数 为() A. 30° B. 20° C. 25° D. 15° 6.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D⊥BC,E为AD上一点, ∠CED=50°,则∠ABE等于() A. 10° B. 15° C. 20° D. 25° 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其中两边之差为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A. 10 B. 6 C. 4或6 D. 6或10 8.已知等腰△ABC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 5 2

9.在下列各图中,可以由题目条件得出∠1=∠2的图形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1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a,b,且(a+b)(a?b)=36,那么这个三角 形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二、填空题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A(?3,2),B(1,4),在x轴上找一点C,使得△ABC是等腰 三角形,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 1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 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cm和6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cm. 14.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它的周长为20cm,一条边长6cm,那么腰长是 ______cm. 15.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7,底长为16,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_. 三、解答题 16.如图,在6×5的网格(小正方形边长为1)中,Rt△ABC的 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 (1)在网格中,找到格点D,使四边形ACBD的面积为10, 并画出这个四边形. (2)借助网格、只用直尺(无刻度)在AB上找一点E,使△AEC为等腰三角形,且AE= AC.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一、全章概况: 本章主要分两部分:有理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 二、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有理数运算的意义和有理数运算律,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4)能运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自学地学习数学的习惯。 (2)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的态度,提高运算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有理数有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的辩证关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 (2)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2、难点: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混合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四、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有理数,首先是引入负数,必须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资源,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然后才引出用正负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时,注意运算数轴这个直观模型。 无论是有理数的认识,还是有理数运算的教学,都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等数学活动中来,并适时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力求让学生自己建立个性化的认识结构。 在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提倡算法多样化,反对做繁难的笔算,遇到较为复杂的计算应指导使用计算器。 注意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改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 《等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性图形。 ②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精神,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三、教学难点 “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 四、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

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形,△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知识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7套新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7套新湘教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是在小学学习了数的初步知识和数的加减乘除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通过学习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包括有理数的定义、分类、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及有理数的运算,从而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将有利于本章的学习与深化,对今后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本章的设计思路是: (1)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自然地引入负数,让学生感受到负 数的引入的确源自生活的需要,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2)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入有理数的运算.通过归纳,学生总结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教材还设计了许多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

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表示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2.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4.发展观察、猜想、验证等能力,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的活动,发展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