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前言与讨论部分

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前言与讨论部分

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前言与讨论部分
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前言与讨论部分

英文稿前言部分大纲

1、时间期待是指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刺激进行预测和准备一种最优反应的能力,它对多种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说必不可少。(Nobre, Correa, & Coull, 2007)。可以分为外源性时间期待和内源性时间期待。

2、内源性时间期待和外源性时间期待各自定义,以及主要差别

3、内源性时间期待的经典研究范式及发现的效应

4、对发现的效应存在的可能解释

5、外显和内隐时间知觉内部表征机制存在的争议

6、外显时间知觉中发现的位置效应及理论解释。

7、问题提出及假设

Introduction

时间期待是指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刺激进行预测和准备一种最优反应的能力,它对多种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说必不可少。(Nobre, Correa, & Coull, 2007)。比如,在羽毛球运动中,羽毛球的运动速度所提供的时间信息可以帮助运动员做出何时挥拍的决定。Coull 和Nobre (2008)将时间期待分为内源性时间期待和外源性时间期待。外源性时间期待具有不随意性的特点, 是具有时间规律的刺激结构偶发产生的副产品。相反, 内源性时间期待是指被试有意的使用提示线索或规律性的时间间隔预测目标刺激的呈现,其结果提高了对目标刺激探测的正确率或反应速度(Assmus, Marshall, Noth, Zilles, & Fink, 2005)。

内源性时间期待常用的实验范式是时间朝向任务范式,这个实验范式是建立在空间朝向任务(Posner, Snyder, & Davidson, 1980)的基础上的。在经典的时间朝向任务中,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作反应,在目标刺激呈现之前,一个符号线索会提示刺激出现的早晚,大部分(75%)的试次中,线索是有效的,被试可以使用线索对刺激呈现进行预测,在其他试次中,刺激可能早出现或晚出现(即无效线索)。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短的时间间隔,当符号线索的提示是有效的,即提示将在短的时间间隔后出现目标刺激,它将比符号线索无效时(即提示将在长的时间间隔后出现目标刺激)对目标刺激的探测更快、更准确;而对于长的时间间隔,这种线索的有效性会减小甚至消失(á. Correa, 2010; Coull & Nobre, 1998),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朝向效应。对于短的时间间隔,线索有效性的差异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时间信息分配注意资源(Miniussi, Wilding, Coull, & Nobre, 1999)。对于长时间间隔中线索有效性效应的消失,研究者认为是由于注意的再调整导致的,即当目标刺激在短的时间间隔后没有出现时,被试就会意识到目标刺激将在长的时间间隔后出现,即随着时间推移,目标刺激出现的概率增大,而这将使他们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注意,将注意引至长的时间间隔结束的那一点(Correa, Lupiá?ez, Milliken, & Tudela, 2004; Coull & Nobre, 1998)。

除了时间朝向效应,研究者还发现存在序列效应,序列效应表现为当前试次的反应时受到前一个试次的调控:当前试次为短时间间隔时,前一个试次为短时

间间隔时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前一个试次为长时间间隔时的反应时;然而,当前试次为长时间间隔时,前述反应时差异会减小甚至消失(Steinborn, Rolke, Bratzke, & Ulrich, 2008; Vallesi & Shallice, 2007)。序列效应具有不对称性,当前间隔为长时,前一试次间隔长还是短对其没有影响。研究者(Los & Heuvel, 2001)认为序列效应是自动的,在不需注意控制的时候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根据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短时间间隔上前一个试次时间间隔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前一个试次同为短时,这种预备时间的重复增强或提高了刺激(时间间隔)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反应就相对快;而前一个试次为长时,这种联结就会削弱甚至遭到破坏,反应就相对慢。根据Vallesi and collaborators (Vallesi, 2010; Vallesi & Shallice, 2007; Vallesi,Shallice, & Walsh, 2007)提出的双加工模型,序列效应可能是两种加工的结果,一个是之前间隔的自动唤醒调节,一个是目标出现的概率引发的有意识的准备状态(即如果目标没有在短时间间隔出现,那么它在长时间间隔出现的概率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增加)。也就是说,前一个试次为长时间间隔可能会降低被试的唤醒水平,而前一个试次为短时间间隔时会提高唤醒水平,因此分别延长或减少了反应时。不管当前的时间间隔是什么,唤醒效应都会发生,因此造成了序列效应的不对称性。

内隐时间知觉与外显时间知觉的内在表征机制是否一致还存在争议。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内隐时间知觉与外显时间知觉一样,都需要脉冲累积(Merchant et al., 2008; Robertson et al., 1999; Spencer & Zelaznik, 2003),都符合标量期望理论(Piras & Coull, 20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两种时间知觉激活不同的脑区(Coull et al., 2013),依赖不同的生理机制,并具有分离的行为表现(Zelaznik et al., 2002),因此存在本质差异,无法用统一的内部表征模型加以解释。迄今为止,是否可以用源自外显时间知觉研究的脉冲累积模型来解释内隐时间知觉有待进一步探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是内源性时间期待是否也存在外显时间知觉中被脉冲累积模型所解释的位置效应。在以往注意对外显时间知觉影响的研究中,一般采用双任务范式,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指随着非时间任务出现位置的改变,时间任务中的主观时间长度也发生相应变化,非时间任务出现的越晚,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越大(Buffardi, 1971; Burle & Casini, 2001; Casini & Macar, 1997; Champagne & Fortin, 2008; Fortin, Bédard, & J. Champagne, 2005; Fortin & Massé, 2000; Fortin & Tremblay, 2006; Rousseau, Picard, & Pitre, 1984),即位置效应。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即非时间任务的难度可以直接调控该位置效应的强度(Champagne & Fortin, 2008)。通过使用两类不同长度的音高刺激,Champagne & Fortin在其研究(2008)中发现:与使用长声音刺激相比,当实验较早block中的非时间任务使用短声音刺激时,任务难度更大,加工需求更高,位置效应也更强。研究者认为可以用注意闸门模型解释:根据Zakay和Block (1995)提出的注意闸门模型,当注意集中于加工时间信息时,起搏器和开关之间的闸门可以打开得大,从而就会有更多的脉冲从起搏器进入到累加器中,知觉到的时间就越长;相反注意偏离加工时间信息时,闸门打开得小,进入到累加器的脉冲越少,知觉到的时间越短。由于我们知觉到的时间由最终累加器中累积到的脉冲数

决定,当越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非时间任务,时间任务获得的注意越少,累积的脉冲数就越少,自然知觉到的时间就越短。

而Capizzi等(2012, 2013)使用双任务分析了注意在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作用,一个任务为时间朝向任务,另一个任务为工作记忆任务。符号线索为长方形色块,其物理特征的长短预示着线索与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同时符号线索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不停刷新自己的记忆,记住每一种颜色出现的次数,于每一个block结束后进行反馈。研究结果表明,分配到时间任务上的注意资源越少,时间朝向效应越小,即时间朝向效应受到注意的调节。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假定内隐时间知觉也建立在脉冲累积机制上,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在内隐时间加工任务中也应该发现类似外显时间加工的位置效应,即当非时间任务出现得越晚,内隐时间知觉越不准确,例如在时间朝向任务上的反应时越长。

如果我们的第一个假设成立,即发现内隐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那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内隐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是否也受非时间任务难度水平的调控——即内隐时间知觉中是否也存在非时间任务的加工需求效应?如果的确存在,那么就说明了内隐时间加工同样服从注意分享机制,并直接受到非时间任务加工需求的调节。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双任务范式,即时间朝向任务和音高辨别任务来对假设进行研究,实验一主要是探索内源性时间期待中是否存在位置效应,实验二主要是探索由刺激引发的自动的注意转移是否是位置效应的成因,通过要求被试忽略声音刺激,观察是否仍然存在位置效应。实验三主要是通过改变非时间任务的难度来操纵注意程度,探查其对时间期待、位置效应的影响,检验是否分配越少的注意资源用于内源性时间期待,时间期待越不准确,位置效应越显著。

Disscussion

本研究探讨了以内源性时间期待为代表的内隐时间知觉的内部时间表征和注意调控机制的问题。该研究思路和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创新。另外本研究提出了若干可直接验证、操作化的研究假设——例如内源性时间期待中存在位置效应和非时间任务的加工需求效应等,使得研究问题更加清晰和具有可验证性。

时间朝向效应和序列效应

时距的选取在时间知觉的研究中颇为重要,不同的时距可能存在效应的分离(Lewis & Miall, 2003)。而由于前人研究对于内隐时间的时距设置多为2s以内(如Capizzi et al., 2012; Capizzi et al., 2013; Correa et al., 2004; Coull & Nobre, 1998; Coull et al., 2004),因此在实验1中,我们检验了2s以上的时距是否仍然能够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研究结果显示,2s以及3.5s确实能够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具体表现为:在实验1中,单任务和双任务均表现出时间朝向效应,并且单任务的时间朝向效应显著大于双任务的时间朝向效应,而时间朝向效应是体现内源性时间期待的标志。与前人研究(Capizzi et al., 2012; Capizzi et al., 2013)一致,在双任务中由于增加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非时间任务,时间线索的提示作用减弱,内源性时间期待受到干扰。而在实验2中,单任务与忽略声音刺激的单任务中都呈现出显著的时间朝向效应,并且两种任务间没有差异。这是因为虽然在时间间隔内增加了声音刺激,但是要求被试忽略这个声音刺激,不需要注意控制,不会影响时间期待的注意资源,时间线索的提示就不会受到干扰。另外,在实验1、2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的序列效应,并且在任务类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也与前人研究相一致,解释为序列效应是表现出一种“双加工的模式”(Vallesi, 2010),即自动加工与注意调整的双向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实验1中发现双任务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单任务的反应时,排除练习效应的影响以及声音作为另一个“线索”的影响,我们倾向于认为是由于动作执行与内隐时间知觉存在脑区重合,导致动作的执行增强了同样需要完成时间知觉任务脑区的激活水平,从而提高了时间期待的准确性(Fautrelle et al., 2015)。同时也文献指出由于存在相同运作的脑区,动作执行可以对外显时间时间知觉产生影响(Haggard, Clark, & Kalogeras, 2002),即动作执行不仅与外显时间知觉、内隐时间知觉存在脑区重合,并且都会对两种时间知觉产生影响,相应的我们的实验结果似乎为两种时间知觉存在相同机制提供了间接证据。

位置效应

在外显时间知觉中的位置效应表现为:随非时间任务出现得越晚,时间知觉得越不准确,在时间分辨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将探测时间判断为“短”时距,在时

间生成或时间复制任务中被试倾向于生成或复制出更长的时间。在本研究中使用内源性时间期待取代外显时间知觉,发现位置效应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随非时间任务出现得越晚,时间期待得越不准确,即对目标刺激探测的反应时越长。依据研究者对外显时间知觉中位置效应的解释(Casini & Macar, 1997; Champagne & Fortin, 2008; Macar, 2002),我们认为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的位置效应可能由以下几种因素导致:一是由刺激引发的自动的注意转移所引起,导致计时重置,或造成先前累积脉冲的丢失;二是注意转移到监控非时间任务并可能导致脉冲累加中断,使得知觉到的时间变短,当非时间任务出现越晚,监控非时间任务的时间就越长,就会导致越短的时间估计。

在实验1中,我们确定了内源性时间期待存在位置效应,并且短的时间间隔形成的位置效应比长的时间间隔形成的位置效应更强,有研究者(Gaudreault, Fortin, & Macar, 2010)对存在于外显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中的此种现象(时间间隔与位置效应存在交互作用)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菲罗特现象(Vierordt phenomenon)导致的,即短时距被低估,长时距被高估。在内源性时间期待的位置效应中表现为:非时间任务对于两种时距知觉都具有低估作用,即对目标刺激的判断更慢,但是对于长时距而言,这种低估作用相较于菲罗特现象作用相对较弱,因此被掩盖了部分效应。另外也有研究者(Brown, 2008)认为:当时间间隔越长,被试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修正或调整由干扰任务引起的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从而导致长的时间间隔的知觉相对准确。在内源性时间期待中表现为:对于两种时间间隔,非时间任务均会引起对目标刺激判断误差,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调整由于非时间任务引起的这种误差,位置效应就会相应减小。

为了研究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的位置效应的成因,我们首先探索因素一,即来自自动注意转移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个忽略声音刺激的时间朝向的单任务,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显著的位置效应,因此我们不排除自动注意转移对位置效应的作用。而当我们将实验1与实验2的数据合并,形成一个混合设计,一半被试需要加工声音刺激,另一半忽略声音刺激,结果发现:任务条件与声音位置存在交互作用,忽略条件下的位置效应消失了,而加工条件下的位置效应仍然显著。这也表明了虽然自动注意转移可能形成位置效应,但是就加工条件下的位置效应与忽略条件下的位置效应的差异而言,位置效应更多是来自注意调控机制的影响,而非自动注意转移的影响。

接着,我们探索了可能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的位置效应的成因二,即监控非时间任务导致注意资源被分配,脉冲累积丢失。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控制注意资源的变量,即调节任务难度,任务越难,加工需求越高,分配到的注意资源越多。预期任务越难,位置效应越显著。与Champagne & Fortin在其研究(2008)中

的发现一致:较早使用短声音刺激作为非时间任务形成的位置效应更大。

内隐时间知觉的表征与注意调控机制

依据Fortin和Tremblay(2006)对外显时间知觉位置效应来自脉冲累积与注意调控影响的解释,我们假定内隐时间知觉也建立在脉冲累积机制上,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在内隐时间加工任务中也应该发现类似外显时间加工的位置效应:如图9,黑色斜线a代表只有单个内源性时间朝向任务时的脉冲累积。此时如果存在一个非时间任务(红色b或黄色c斜线条件),对非时间任务期待所引起的注意转移会干扰脉冲累积(红b、黄条c件初始脉冲累积斜率小于黑色a斜线条件),非时间任务完成后干扰结束(红b、黄c条件最终脉冲累积斜率和黑色斜线相同)。因此,非时间任务发生得越晚(黄色c条件晚于红色a条件),注意偏离时间加工越久,丢失的脉冲越多(最终累积脉冲数目c小于b;b、c都小于a)。而由于时间期待的准确性由实际累积到的脉冲数与真实脉冲数的比较决定,实际累积到的脉冲数越接近真实的脉冲数,时间期待越准确。当丢失脉冲数越多,最终累积到的脉冲数就越少,在目标刺激出现时,被试实际认为它应该出现在更晚的时间点,时间期待就越不准确,反应时越大。系列实验的数据证明了存在位置效应,支持了以上假说,为内隐时间知觉存在脉冲累积机制与注意调控机制提供了证据。

图9 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的位置效应示意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拟探讨内隐时间知觉中是否存在与外显时间知觉类似的脉冲累积机制与注意调控机制,我们依据内隐时间知觉中是否存在类似于外显时间知觉的位置效应判定。但是实验设计仅包含内隐时间知觉的任务,没有可参照的外显时间知觉任务作比较。考虑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增加外显时间知觉的任务,考察两种时间知觉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资源共享与竞争。另外,实验1A中发现反应时

在双任务条件下的减小没有完全探索其成因,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再仔细探讨。

总讨论

系列实验表明2s、3.5s可以形成内源性时间期待,并且在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确实存在位置效应,即随着非时间任务越接近目标刺激,时间期待越不准确,反应越慢。支持了内隐时间知觉存在与外显时间知觉类似的脉冲累积机制和注意调控机制。

内源性时间期待中的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有:首先是非时间任务的难度,即内源性时间期待受到注意控制的影响,非时间任务越难,加工需求越高,需要的注意资源越多,分配到时间知觉上的资源越少,位置效应越大,反应时的差距越大;其次是对非时间刺激自动注意转移的影响,但其不是引起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

如何写好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写好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背景条件 这部分需要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技术开发状况,产品的主要用途、性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申请单位实施该项目的条件和优势等。项目发展历程的简要叙述是背景部分要交代的重要内容,包括项目目前的开发进程情况及应用情况,申请单位实施项目的条件主要包括基建项目立项情况;座落地、建设期、建筑面积及建设进度状况;项目完成时实现年生产能力,项目产品达到的技术质量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背景介绍的结尾要用简要的文字说明申请项目符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中的哪个范围,并注明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及环保政策等。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论述是很多项目评审的关键点,是可行性报告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是申报单位需要投入最大精力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效果论述;项目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全面综合对比情况;申请单位及其技术依托单位、合作单位的研究开发实力。关于技术开发的描述应尽量清晰明确,在不透露技术机密的前提下将

技术特点、产品性能描述详尽,最好配以拓扑图或电脑截图直观说明。技术创新点在技术分析中是最重要的评审点,一定要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点描述不可过多、过泛,最好集中在6条左右,将每一个创新点展开论述,力求使创新点具有足够说服力和可信度。切忌创新点过多,导致每一点都空泛,失去新意。 市场需求和财务分析 一般基金项目都要求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和发展前景,所以要将目前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的市场情况论述清楚。可从以下角度出发:国内市场状况及产品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状况及产品的发展前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可列表对比说明;市场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风险可分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应分别说明采取何种策略规避风险。财务分析方面,项目的预期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是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技术指标过硬但不能取得良好收益的项目同样会被淘汰。通过财务分析可证明项目在经济指标上的可行性及投入的必要性。一般针对项目的财务分析主要包括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具体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项目投资估算:说明对项目的总投资(总投资分为已完成投资和预计新增投资),并分别对项目的已完成投资和预计新

可行性报告应该怎么写

可行性报告应该怎么写 第1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1)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2)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2)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3)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发布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资料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核物理分析答案终极版

第一章 1、微观截面:△I=-σIN△x,σ为比例常数,称为微观截面,它与靶核的性质和中子的能量有关。σ是表示平均一个给定能量的入射中子与一个靶核发生作用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宏观截面:∑=Nσ,把∑称为宏观截面,宏观截面是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 2、平均自由程:中子与原子核发生某种反应之前所穿行的平均距离。 3、中子密度:单位体积内的中子数,用n表示。 4、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用R表示,便等于R=nv∑ 中子/m3?s,R叫做核反应率。 5、中子通量密度:等于该点的中子密度与相应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中子通量密度是该点沿空间各个反向的微分中子束强度之和。中子注量率=中子通量密度。它的大小反映堆芯内核反应率的大小,因此也反映出堆的功率水平。 6、俘获-裂变比:α=σr/σf,辐射俘获截面与裂变截面只比。α与裂变同位素种类和中子能量有关。 7、有效裂变中子数:燃料核每吸收一个中子后平均放出的中子数,用η表示。 8、顺发中子:裂变反应时,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瞬间(约10ˇ-14次方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顺发中子。 9、缓发中子:有小于1%的中子(对235U裂变,约有0.65%)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做缓发中子。像87Br这种裂变碎片,在衰变过程中能够产生缓发中子,通常叫做缓发中子先驱核。 10、四因子公式:k∞=εpfη。 第二章 1慢化能力:.只有当中子与核发生散射碰撞时,才有可能使中子的能量降低。因此要求慢化剂应同时具有较大的宏观散射截面∑s和平均对数能降ξ。通常把乘积ξ∑s叫做慢化剂的慢化能力。 2.慢化比:我们定义ξ∑s/∑a叫做慢化比。从反应堆物理观点来看,它是表示慢化剂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好的慢化剂不近应具有较大的ξ∑s值,还应该具有较大的慢化比。 3.慢化剂的选择:除了要求有大的慢化能力外,从减少中子损失的角度显然还要求慢化剂应具有小的吸收截面。重水具有良好的慢化性能,但其价格昂贵。石墨的慢化性能也是较好的,但他的慢化能力小,因而石墨堆一般具有较庞大的堆芯体积。水的慢化能力ξ∑s值最大,因而以水做慢化剂的反应堆具有较小的堆芯体积,但水的吸收截面较大,因而水堆必须用富

高一物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重点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典型例题】 例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 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s 。 ⑴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B 、C 、D 各点的数据,填入表中。 ⑵在坐标纸上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 (3)由v -t 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

例2、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如下表: 为了计算加速度,下面几种做法最合理的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v a?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 α tan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a? v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当堂训练】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⑴根据_______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_运动。 ⑵根据________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且v A=, v B

可行性报告范文(通用)

可行性报告范文 xxxxx揭东分公司 化工仓库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示简本) 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 2009年3月 前言1 1建设项目概况2 1.1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和建设周期2 1.2建设规模、规划用地情况2 1.2.1建设规模2 1.2.2项目占地及土地利用情况3 2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3 2.1能源种类3 2.2水的来源、用量、排放和再利用3 2.3污染物排放情况4 2.3.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情况4 2.3.2营运期污染物排放情况5 3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6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 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 4.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 5环境保护措施10 5.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0 5.1.1水污染防治措施10

5.1.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0 5.1.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1 5.1.4固体废弃物处理11 5.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11 5.2.1水环境保护措施11 5.2.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1 5.2.3噪声环境保护措施12 5.2.4固体废物的处理12 5.2.5生态保护措施12 6环境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12 7综合结论13 前言 广东省是危险化学品的消费大省,有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5800多家;揭阳市作为粤东最大的五金制品加工及纺织产业基地生产城市,目前月使用盐酸约5000吨、硫酸约5000吨、硝酸约1000吨、液碱约2000吨、烧碱(片碱)约500吨,预计以后每年将以5%~10%的速度增长,生产企业用酸、用碱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目前揭阳市并无此类化工产品的生产企业,只能依靠广州、梅州及福建省、安徽省等省内外的化工企业直接提供原料供应,市内目前现有的化工仓储设施很难适应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随时都有限制企业正常生产使用的可能,而公路及水路的运输也会因不可预见的客观情况而造成货源断供,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建设此类化工产品仓库已成为当地及粤东地区对化工原料供应的迫切要求。 揭阳捷通化工原料有限公司揭东分公司化工仓库选址在揭阳市揭东县地都镇钱后村(原地都农械厂厂址),紧靠揭东县地都水产码头,厂区大门连接12米宽乡道,与外围206国道揭东县地都镇路段相连,有较好的自然通风、采光、交通条件,是建设危险品贮存项目和经营危险品较为理想的地区,交通十分方便,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公司拟建化工仓库以贮存、经营盐酸(浓度31%)、硫酸、硝酸、液碱、烧碱(片碱)的批发、零售业务,该项目的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揭阳市小五金制品、不锈钢制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完整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计数点编号 (从0点开始计数) 1 2 3 4 5 6 相邻两计数点间 时间间隔 t/s 0-1 1-2 2-3 3-4 4-5 5-6 0.1 0.1 0.1 0.1 0.1 0.1 相邻两计数点 间距离 x/cm x 01 x 12 x 23 x 34 x 45 x 56 1.40 1.90 2.38 2.85 3.35 3.87 各计数点的速度 v/cms -1 16.50 21.40 26.15 31.00 36.10

反应时间的年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反应时间的年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俞正炎 (上海市华东医院,上海,200040)  崔思松 朱汉民 (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认知功能研究室) 1 引言 随着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突出,认知老化(Cognitive Ag2 ing)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认知老化模型的研究证明速度是认知老化的中介因素。无论是传统的认知能力(特质)测验,还是近年兴起的PASS理论指导下的智力过程评估,均将速度作为分析、评估的重要指标。老年性痴呆(AD)研究发现早期AD病人有反应时间延长,错误较多等特点。因此探讨反应时间的增龄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反应时间和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AD早期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有些研究证实,反应时间自青年期后开始逐渐延长,老年期改变最大。一般认为这与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衰退有关。我们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反应时的个体差别比一般年龄群体大,这种现象很难用单一的老化予以解释,鉴于老年期正处老年疾病发病时段,是否会加剧反应时的增龄变化和个体差别?声、光,简单、选择等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内容的反应时间的增龄变化趋势否相同?由于未见有关研究文献报导,本文试对些问题进行探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1.1 青年人组48例。年龄20—39岁(29.11±8.41),男29例,女19例。 2.1.2 中年人组46例。年龄40—59岁(49.76±4.20),男24例,女22例。 2.1.3 老年人组286例。年龄60—83岁(69.26±9.12),男197例,女89例。 2.1.4 老年病患者组99例,年龄60—83岁(69.75±6. 26),男62例,女37例。其中高血压38例,冠心病32例,糖尿病20例,肺气肿12例,慢支14倒,高血脂症39例,失眠15例,精神抑郁5例,轻度脑血管病27例。 2.1.5 健康老年人组59例。年龄60—82岁(67.94±8. 46)。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慢支、脑血管病、失眠、精神抑郁等病史。 2.1.6 青、中、老年人组从社区,企事业,医院门诊随机抽样获得。老年病组和老年健康组从医院门诊和体检中取样获得。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听觉、视觉明显障碍者。 2.2 方法 RT测试采用XZW—3A多项心理功能测试仪。对象全部作声、光简单反应时间(SRT)和选择反应时间(CRT)测试。光刺激信号选用红、绿两种颜色。声刺激信号分别为850HZ和1050HZ。刺激持续时间500ms,每次反应允许的最大时间3000ms(在这段时间内被试如果不作反应,作漏报处理),刺激前准备信号500ms, 准备信号发出后到刺激信号出现之间随机等待时间500—2000ms(在这段时间内被试如果作反应,作虚报处理),每一种刺激信号重复15次。实验前给被试以完全相同的指导语,练习到能正确按指导语操作后开始正式测试。实验由经过心理测验培训的专人操作。实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统计输出。 3 结果 3.1 青年、中年、老年人组声、光SRT和CRT的增龄变化 图1显示,简单、选择反应时均随增龄延长,声、光信号趋势相同(方差分析,p<0.01)。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别(t检验,p<0.05—0.001)。声信号反应时在青年组较光信号快(t检验,p<0.05),但随增龄差距逐减,至老年组几乎一致(t检验,p>0.05)。说明RT受增龄影响很大;声、光RT的差别随增龄缩小。 图1 声光SRT、CRT增龄变化 3.2 健康因素对老年人SRT、CRT的影响 3.2.1 表1显示,老年病组与老年人组比较,SRT、CRT延长(t值分别为 4.656、 5.561;p<0.001);健康老年人组与老年人组老年人组比较,SRT、CRT缩短(t值=2.624、2.526; p<0.01、0.05),漏报、虚报次数无明显差别(p>0.05)。说明老年人RT受健康和老年疾病的正负效应影响很大。 3.2.2 表2显示健康老年组与中年组比较,SRT、CRT无显著差别(t值=1.59,0.97;p>0.05)。但比青年组明显延长(t值=3.65,2.78,p<0.001、0.01)。漏报虚报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说明排除老年病因素,老年人RT的改变比较缓慢。 157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6期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 度和时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 一个很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 小车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 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6.实验操作完毕,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点迹较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到适当的点为计时起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纸带,舍去开头的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把每打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s。在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每隔5点一次标上0,1,2,3,……。测量各个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x 1 ,x 2 ,x 3 ...,然后计算出相邻计数点之间 的距离x 01 ,x 12 ,x 13 …… 3.瞬时速度的计算 2 1 ?X D E F △x0△x1△x2△x3 1 2 0 3 4 5 c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 1、用图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像是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重要方式,其特点是非常的直观。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表达方式特点 表格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表格中 关系式准确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值关系 图像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一般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 A.14℃,12时B.4℃,2时 C.12℃,14时D.2℃,4时 练习 1、下图是西安市99年某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那么这天() A.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B.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C.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D.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2、下图是桂林冬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填空: 在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当天最高气温为℃,这一天的温差为℃(所有结果都取整数). 、 经典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这张图回答: 2、在这一天中, (1)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候气温为6℃? (4)哪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哪段时间内气温持续不变? 练习 1、如图是襄樊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1)气温T(℃)(填“是”或“不是”)时间t(时)的函数. (2)时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最高汽温是℃,最低气温是℃. (3)10时的气温是℃. (4)时气温是4℃. (5)时间内,气温不断上升.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标题:X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内容: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关于该类项目的广度和深度规定,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编列,其提纲如下: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目录、宏观调控政策,在项目建议书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调研,提出项目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以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政策原则和指导思想。 (2)产品市场(或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和预测分析;竞争对手现状和发展分析;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市场营销战略。 (3)产品(或建设)规模方案的选择。 (4)工艺技术方案(或建设标准)选择。 (5)资源、原材料、燃料来源和供销的可能性评价。 (6)公用设施建设方案。 (7)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交通运输,以及水、电、气和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厂址比较和选择意见。 (8)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 (9)节约能源、水和土地资源措施。

(10)职业安全、卫生和消防论证及措施。 (11)生产组织、管理体制、机构定员、人员培训设想。 (12)编制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按重要部位设计方案估算工程量进行计算)。提出资金筹措办法。 (13)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 (14)综合评价及结论。 3、项目实施单位条件、经济技术能力情况和项目实施领导组织、人力配备情况。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XXX单位或委托XXX院、所编制。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间。 XXX年XXX月XXX日。 6、附件:如单项调研报告、委托某专业单位单项、调研咨询报告及函、电报传真、网络查询资料等。 【篇二:年产2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安远乡年产2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建设 2、项目建设地点: 3、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传真: 4、项目建设类型:新建 5、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新建年产2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

科普阅读: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与投资尽管考虑了跨时问题,但未来投资收益是完全确定的。未来往往是未知的,现实中更多重要的经济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很难直接运用第一章阐述的效用理论来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个体选择,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基于不确定性的专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来那就不确定性下的个体最优决策行为。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案例开始讲起。 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burg Paradox )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一个含风险的赌局进行评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对该悖论提出了开创性的解,从此创立了效用理论以及期望效用理论。该悖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表兄尼古拉斯.伯努利于1713年提出来的。1713年9月9日,尼古拉斯.伯努利在写给数学家M. de Montmort 的信中提出了5个问题,其中第5个问题是这样的: 彼得掷一枚硬币,如果第一次掷硬币头面朝上,彼得答应给保尔一盾(荷兰盾);如果第一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二次; 如果第二次掷硬币头面朝上, 彼得付保尔2个盾;如果第二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三次……,到第n 次,如结果是头面朝上,彼得付保尔1 2n -个盾。这个博 局可以无限期地玩下去。保尔在该博局中所获的价值的期望值是多少? 尼古拉斯.伯努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发现数学界对这个赌局的期望收益的计算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该博局的门票价之间存在着悖论。他发现,如果计算保尔的期望收入,则 2321 1 111()*1()*2()*2...()*2...22221111...... 22 22n n E w -=+++++=++ ++ +=∞ 按这个估算,保尔在该博局中的所获为无穷大,他应该付无穷大来买这个机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若出卖这个机会,其卖价不会超过20盾,因为当时瑞士类似的赌局的门票不超过20盾。 如何解释这个悖论? 大数学家M. de Montmort (1678-1719) 对此并没有回答,但将尼古拉斯.伯努利的信连同上述问题公开出版了。从而引起了数学界后来者的兴趣。 2.1偏好与效用 2.1.1风险备选项的描述 假设C 为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集合所有结果数目有限,则可以用 {}12,,n C x x x = 来表示。假设12,,n x x x 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任意一种状态i x 发生的概率为i p ,满足0i p ≥,且1 1n i i p ==∑ ) ,我们称1212(,,;,,)n n L x x x p p p = 表示一个简单博彩。 (说明:博彩是描述风险备选项的一个正式工具。简单博彩有时候也写成这种形式: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换的规律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通过打出的纸带测量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3.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设计 1.实验方案:如图所示,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铝板平放在实验桌上,铝板上放一小车,小车一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另一端连接绕过滑轮系有槽码的细绳。小车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通过研究纸带上的信息,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实验原理 (1)计算瞬时速度 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个计数点与第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1、Δx 2、Δx 3……,如图所示。由于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即v 1=Δx 2+Δx 12T ,v 2=Δx 2+Δx 3 2T ,……。 (2)根据v -t 图像判断速度的变化规律 用描点法可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根据图像的形状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利用v -t 图线的斜率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3.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复写纸、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铝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交流电源、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铝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铝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槽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启动计时器,然后释放小车, 一定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随后关闭电源。 4.增减所挂槽码的个数(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换上新的纸带,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四、数据处理 1.瞬时速度的计算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始 纸带的选取 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如图所示。

怎样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怎样写可行性报告

————————————————————————————————作者:————————————————————————————————日期: 2

怎样写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报告的差异。不论是国企还是外企,在决定上一个新产品,一条新生产线,或者建一个新工厂时,总要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供上级批准。 国企的可行性报告 本人曾经阅读过几份来自国企的可行性报告,但发现其目的和内容都与外企的可行性报告有很大差别。先说其目的,国企的可行性报告是为了说服上级领导并得到相应的批准和支持,并假定上级领导比他们自己更了解情况。而报告一旦被批准,上级领导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目的上的差别自然导致内容上的差别。这里有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是国企的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这个项目,但忽视如何进行这个项目,似乎要等项目批准之后才去考虑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二、是国企的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和信息少,如果上级领导不了解相应的市场和用户的状况,很难作出判断,只能闭着眼睛签字; 三、是国企的可行性报告没有或很少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和责任分配,这为以后出现大的偏差和问题打好了伏笔,便于“过关”; 四、是国企的可行性报告对今后几年的市场预测偏于乐观,似乎不这样乐观就得不到批准,对可能发生的各方面的“不测风云”认识不足,甚至有认识也不写上去。这样出现偏差时就可以强调客观原因,归结到不可预测性上; 五、是国企的可行性报告对市场、用户、竞争和风险的评估太粗、太少,没有考虑到自己企业投资一个热门项目的同时,其他企业也可能在准备上类似的项目,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就不讲市场份额的问题,把市场总规模当成了决策的主要参考标准,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这样一些概念。 外企的可行性报告。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外企是如何来写他的可行性报告。 首先外企的可行性报告从目的上讲是写给自己企业看的,是为了说服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尽管一些大项目也要上级批准,但其目的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对机会、挑战、困难和风险有详细的分析。 从内容上讲,外长的可行性报告有几个特点: 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同样的或类似的报告格式,便于统一标准,统一分析方法,便于他人理解,同时也便于企业去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准备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可研报告在编制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必须全面,因为它关系到一个项目的成败。不同项目在编制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因素会有所不同,一般必须可以参考下面的写法: 一、投资必要性 找到项目实施的充分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经济项目,必然是以满足经济需求、社会需求为目的。市场分析市场是一个项目的基础,因此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二、技术可行性 可以从项目团队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社会资源来阐述这个问题,如果是对地理条件依赖性比较高的项目,比如农业项目,地产项目等,还要阐述,项目的区位,气候和地质等条件。这一节的描述,并不是资料的堆砌,目的是要让评审能够体会到项目的唯一不可替代

性,让政府能放心的让你们去干。 三、财务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四、组织可行性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五、经济可行性 很多项目,在特定的情况下,收益率不能算的太低,太低了可行性存在疑问,太高了也不行,要么不切合实际,要么会给验收带来困难。所以,收益率要即合理又能符合相关方的要求,这些地方是体现一个咨询师的能力所在。风险评估也是一个可研必须要做的,体现在财务上,就是要做盈亏平衡和敏感性分析 六、社会可行性 社会效益分析这一块,就是要懂政治,懂政策。一个项目不单单具有经济意义,还要有社会意义。一个经济效益再好的项目,如果存在社会稳定风险,较大的环保风险,也是可能通不过的。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2016·天津卷)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甲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 cm,s2= cm,s3= cm,s4= cm,s5=cm,s6=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甲 段OA OB OC OD OE OF 长度/cm (1) 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A、B、C、D、E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v A v B v C v D v E 速度/(10-2 m·s-1) 表中E点的速度应该为m/s.

(2) 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E点速度在图乙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象.从图象中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3.(改编)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现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大于钩码到地面之间的距离.实验时先用手固定小车,给小车挂上适量的钩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小车在钩码的作用下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钩码落地后,小车继续在木板上向前运动.图乙是钩码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段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s,试解析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甲 乙 (1) 他们已计算出小车在通过计数点1、2、3、4、5、6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了下表,以0点为计时起点,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在图丙中作出小车的v-t图象: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v6 单位(m/s) 丙 (2) 由所作的v-t图象可判断出小车做(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