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死亡赔偿的范围_兼评_侵权责任法_第16条

论死亡赔偿的范围_兼评_侵权责任法_第16条

112论死亡赔偿的范围

——兼评《侵权责任法》第16条

冯自慧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上海200064)

摘要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了抚养丧失说与继承丧

失说的利弊,总结出死亡赔偿的范围;之后介绍了我国

立法的现状,着重分析了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

案件的司法解释,得出《侵权责任法》公布之前的死亡赔

偿范围;最后,对《侵权责任法》规定进行分析,认为《侵

权责任法》虽然在理论上规定了正确的死亡赔偿范围,

但由于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式,反而给法律的适用带

来很多不便。

关键词死亡赔偿抚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侵权立法的主要功能是填补损害。为达到这一目的,须经三个步骤:(1)决定要不要赔;(2)如果要赔,赔哪些;(3)赔多少。第一步骤在法律上我们称之为损害赔偿的责任认定,第二步骤为损害赔偿的项目或范围,第三步骤为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称《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第二步骤的法条仅有第16条、第19条和第22条,而关于第三步骤,《侵权责任法》根本没有涉及到。侵权致死的赔偿范围在理论中没有定论,而前段时间因为“同名不同价”的炒作,社会上对此争议、批评之声不断,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民法学者的研究范围了。在众所期盼中,《侵权责任法》第16条对侵权赔偿的范围做出了规定,该规定对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是否正确?对争议甚大的死亡赔偿范围能否给出满意的答案?对我国侵权立法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将一一给予分析。

1关于死亡赔偿范围的理论研究

对人体伤害有三种:一是可恢复的人身伤害;二是不可恢复的人身伤害,简称“致残”;三是被侵权人之死亡,简称“致死”。上述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依次增加,因为它们的损害范围在增加。决定损害赔偿范围,必须首先界定损害的范围。

依照传统民法,损害依是否得以金钱衡量分为财产之损害和非财产之损害,财产损害又分为积极损害与消极损害,前者指因损害原因之事实发生,致使现有财产之减少而产生之损害,后者指因损害原因之事实发生,致妨害现有财产之增加而发生之损害。①与此相对,人身损害赔偿范围也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财产损害赔偿,一为精神损害赔偿。前者可分为积极损害赔偿:包括但不限於因医疗诊治支出的费用和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如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和丧葬费等;和消极损害赔偿,包括误工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理论界对积极损害赔偿、误工费和残疾赔偿金的性质与计算争议不大,但对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争议较大。传统民法认为,一旦自然人生命结束,即失去民法上主体的地位,不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自然人因他人侵权致死时,该自然人无法向侵权人主张任何权利。前述的各种损害,其主体皆为该自然人的亲属或积极损害的实际发生者,对损害的主张有合理的请求权基础。但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是什么呢?传统的理论有两种:

1.1抚养丧失说

该说认为,因被害人死亡而遭受财产损害的是其生前负有法定抚养义务的人,由于被害人死亡导致其生前依法定抚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抚养人因此丧失了生活来源,这种损害应当由赔偿义务人加以赔偿。按照抚养丧失说,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就是被抚养人在被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的或者有权获得的自己的抚养费的份额。因被害人死亡而使对被害人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无法从被害人处继承财产而产生的损失,则不属于赔偿之列。②

可见,抚养丧失说中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主体是被害人生前负有法定抚养义务的人,他们或者正享有被抚养的权利,或者对被抚养享有法定的期待权,侵权人之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因而侵害了这种被抚养的权利或期待中的权利,故而此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损失,此即为抚养丧失说主张的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

笔者认为,抚养丧失说在法理上是正确的,这也是此说被德国、英国、美国大多数州、俄罗斯联邦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采用的原因,我国的民法通则也采用此说。但该说在实践中受到我国学者的批评,主要原因是运用该说计算的死亡赔偿金过低,对受害人不公平,当被害人没有被抚养人时,侵权人甚至可以免除赔偿责任,这显然有失公允。

1.2继承丧失说

该说认为,被害人倘若没有遭受侵害,在未来将不断的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本可以作为被害人的财产为其法定继承人所继承,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从而使这些未来可以获得的收入完全丧失,以致被害人的法定继承人在将来所能够继承的财产也减少了。因此,依据继承丧失说,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的是因被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美国少数州、日本以及我国目前的司法解释中采取此种学说。③笔者认为,该说在法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民事主体之所以可以向另一民事主体主张权利,必然存在请求权的基础,即为何可以主张权利;同样,一民事主体之所以可以向另一民事主体主张损害赔偿,必然存在主张损害赔偿的理由,即某种法定或意定权利受到了侵害。继承丧失说认为继承人丧

2010年12月(中)

2010年12月

(中)

113失了未来可以继承较多财产的权利。那么,这种权利的性质是什么?首先,显然不是继承权。继承权自被侵害人死亡时发生,侵权人没有侵害继承人的继承权;其次,亦不是期待权。尚未具备全部成立要件的权利,即将来有实现可能性的权利,称为期待权。④

被害人死亡后,其财产不可能再增加,继承人不可能在将来实现继承更多财产的权利,因此,此权不是期待权。现有权利体系内难以找到继承丧失说的请求权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该说在法理上难以自圆其说。众多学者认为该说“推测成分太重”,⑤

其实,缺乏有说服力的请求权基础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虽然该说在法理上存在问题,但在实践中不会发生障碍,又因该说在赔偿数额上无论采主观标准或客观标准均比较容易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易为当事人所接受,故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采用了该说。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理论学说外,张新宝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一定物质生活水平维持说”。该说认为,侵权死亡产生的“逸失利益”财产损失的赔偿,旨在维持被抚养人和近亲属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仅仅限于被抚养人必要的生活费。一方面,该说突破了“抚养丧失说”所确定的较低的生活维持水平,对于赔偿数额增加以维持更高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摒弃了“丧失继承说”推导过程中的过度推测,简便而直接地切入主题,明确宣称死亡赔偿的目标即是维持死者近亲属因亲人去世可能降低的一定生活水平,而不是获得遗产,赔偿数额虽与死者生前收入状况有关,但并不必然。⑥

对于此说,笔者认为与“丧失继承说”存在同样的问题:过于关注实际效果,忽略了法理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只是一种生活质量,不是具体的权利,且生活质量的高低难以判定,比继承丧失说更难确定赔偿数额。

综上所述,学理上死亡赔偿的范围为:因医疗诊治支出的费用(如果存在的话)、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2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死亡赔偿范围

依照民法基本原则,主体权利能力平等,故而当人身损害发生时,所得赔偿范围不因实施损害行为主体、损害发生原因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反观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之规定,完全将该原则视若无物,破坏殆尽。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三足鼎立,医疗损害、交通事故、产品质量各自为政,圈地为王。各种赔偿规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以《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为界限,笔者将我国侵权立法分为两个阶段分析,该部分分析本法出台之前的立法状况。

2004年5月最高院开始实施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该解释详细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具体的损害计算方式,可以视为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近年来人身损害赔偿理论与实践发展完善之总结。其中,从第17条的规定中可以总结出,死亡损害赔偿的范围是:因医疗诊治支出的费用、因丧葬支出的费用、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再加上第18条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与前述理论上的范围相比,最高院的解释多出了一项“被抚养人生活费”。最高院对此的解释是:

首先,本解释适用继承丧失说。其次,对赔偿的内容进行分解,即仍保留过去的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而分解出‘人

均可支配收人’作为‘死亡赔偿金’予以赔偿,以与《民法通则》

和现行有关立法相衔接。按照继承丧失说,对死亡受害人近亲属的逸失利益按‘收人损失’计算,即按代表死者生前综合收入水平的‘年收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在计算上被‘收人损失’吸收。因此,‘收人损失’之外不再重复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鉴于《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均有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项目,为使司法解释与立法保持一致,《解释》以分解的方法对‘继承丧失说’的‘收入损失’赔偿作了技术处理。分解的结果既体现了‘继承丧失

说’的赔偿理念和标准,又避免了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

⑦对此,笔者认为,最高院将“被抚养人生活费”与“死亡赔偿金”并列为两个项目,纯属出于与其他法律规定相一致的无奈之举,但这种分解存在风险。按照最高院的计算,两者相加的结果正好约等于收入损失,故而认为这种分解是合理的。但平均负担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平均工资均为变量,现在的“约等于”完全有可能是一种巧合,一旦两者不再“约等于”,这种分解就是不合理的了。

这种做法是权宜之策,为的是与法律规定一致,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即在于法律规定,而《侵权责任法》的制定,不失为一次良机。

3《侵权责任法》之规定与评析

《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可见,《侵权责任法》确定的死亡损害赔偿范围为:因医疗诊治支出的费用、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分解的“被抚养人的抚养费”与“死亡补偿费”合二为一成“死亡赔偿金”,至此,我国立法上的规定与传统理论研究的结论相一致了。

然而,《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该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什么?采用“抚养丧失说”还是“继承丧失说”?具体应如何计算?既然新的立法改变了之前的司法解释规定,就应该给出相应的性质说明与计算方法,否则,该法条就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给法律适用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只能期待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该问题予以明确。

注释

①何孝元著.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1年版.

②③廖静怡.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法理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

论文:16.

④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1:75.

⑤⑥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95.

⑦陈现杰.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损害赔偿金计算的几个问题.法律适

用,200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