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27、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28、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

30、高原期: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在这段时间内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31、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4)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5)远迁移和近迁移

32、传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移说、学习定势说、分析概括说

33、品德含义、特点: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特征:一是道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34道德结构:(1)我国传统的观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3)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35、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36、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1)前世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2)世俗水平;社会的习俗定向,秩序和法规的定向(3)后世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

38、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39、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后经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等人的创造性研究使该理论日臻完善。

41、斯金纳的五种强化时程表:第一种是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强化;第二种是正确反映不是每次出现均予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第三种是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第四种是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第五种是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43、信度及其种类: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和内部信度。

44、效度及其种类:效度是指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45、诊断性学习评价:是以诊断学生学习现状为目的的一种评价。就教学过程而言,诊断学习评价不是事后的反思和检查,而是在教学过程之前为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准备状态,或者为准确地了解学习落后学生困难原因而进行的学习评价。因而,诊断性学习评价又称为事前评价。

46、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47、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常用方法。

48、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

科学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49、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图式的量变。

50、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

51、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52、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5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把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6、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5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即学校学习。

58、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9、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60、具体形象思维:是指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61、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2、首要特质:指代表个体最独特性格的特质。

63、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65、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

66、元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67、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时,变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68、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低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关系。

69、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低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新知识与已有观念构成上位关系,又称总概括关系。

70、迁移: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影响。

71、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层次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72、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73、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74、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75、认知驱力:是把求知作为标准,只想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也就是想理解知识,解

决问题的一种愿望。

76、附属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某个人的称赞或认可,而把学习搞好,工作做好的一种动机。

77、高原期:在技能形成中,联系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联系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在这段时间内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78、标准化测验:一种经过标准化测验而编制的测验。所谓标准化测验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编制测验目的,规范施测步骤和积分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建立常模或参照标准,建立效度和信度。即题目编制标准化、测验实施标准化、评价标准化、结果解释标准化。

79、准则参照测验:是一种参照某种特定标准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测验。

80、常模:学习测验中的常模指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测验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81、项目区分度:又称项目辨别能力,指项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辨别能力。

82、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

83、终结性学习评价:是在一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束时,为了解学生掌握该阶段教学目标情况所作的评价。

1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内容:

笑:阶段1自发性的笑、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笑、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笑。

恐惧:阶段1本能的恐惧、阶段2与知觉和精验相联系的恐惧、阶段3怕生、阶段4预测性恐惧。

依恋: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特定的依恋阶段、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道德感:婴儿期,道德感萌芽、幼儿期,爱国主义情感萌芽、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幼儿在正确的引导下、情感不断丰富、逐渐由肤浅到持久和稳定、道德感与道德需要密切联系,成为内在品质。

2婴幼儿意志发展规律:

动作发展规律:从上而下原则、由近及远原则、由大到小原则。

动作发展过程:手的动作、行走的动作。

3品德不良的转化:

品德不亮的原因:客观原因;家庭社会和学校。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薄弱,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转化过程与方法:1醒悟阶段:引起醒悟的方法: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引发归属的社会性需要。2转变阶段:反复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倒退二是另一种反复是由于教育的失败而出现的大倒退。避免反复的方法一是暂时离开旧环境,避免旧有刺激。二是积极引导他们在旧有刺激条件下进行锻炼,接受考验。3自新阶段:教育方法;不要歧视和翻旧账,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成长。要积极的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4马斯洛的基本需要:

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需要。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因此又称为需要层次论。

5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过程。它包括:1代表性学习,如学习单词“desk”2概念学习,如掌握单词的共同本质。3命题学习,如判断“the desk is made of wood”是否符合

事实。假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将会导致机械学习。

6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1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2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

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1教材和教师提供信息2教师的教学技巧

7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类:

1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以符号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本质特征。

3命题学习:分为两类:非概括性命题学习和概括性命题学习。概括性命题学习就是规则。

8元认知训练方法:1言语化训练法2他人提问训练法3自我提问训练法。

9动作技能的习得: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高原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练习曲线出现个别差异的原因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练习方式、知识经验、准备状况以及努力程度等。

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学习者。

10影响动作技能的保持因素;1动作技能的学习是过度学习2动作技能中有肌肉动作的参与,而肌肉动作之间的联系保持的较牢固。3动作技能与语言知识的中区定位不同。

11传统学习迁移理论有哪几种:1形式训练说;是影响教学工作最早的迁移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主张分别训练心的各种官能,,以达到普通迁移的目的。2相同要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否定了形式训练说,提出相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典实验。4关系转换说;小鸡觅食的实验是经典实验。5学习定势说;1949年,哈洛著名的猴子辨别学习的实验是此说的证据。6分析概括说;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提出的。依据是梯形实验。

12现代学习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与迁移。2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变量、可辨别性变量、稳定性变量。3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论是影响学习迁移的最重要因素。

认知策略的迁移理论:1对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重要因素。2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3启示:学习迁移除了指概念、原理的迁移以外,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是迁移的重要方面。

13我国传统的关于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4皮亚杰关于品德的四阶说:1自我中心阶段(2至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6至8岁)儿童绝对的尊敬和顺从外在的权威。3可逆性阶段(8至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1至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15教室的角色:

教师因为承担着教育人的工作,因此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就带有了多重性。

教书的角色、育人的角色、管理的角色、代理的角色、研究的角色。

16信度、效度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

效度是指测验准确的测量出测验所要的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1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18实验法的种类:

根据实验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研究创新程度不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19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1自我中心主义2直观形象性3不可逆性4知觉的集中性。

20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观点:

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期主导作用。

2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是指心理过程中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促使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的变化。

2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稳定性: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2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4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

23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

什么是游戏

游戏的种类:1单人游戏与集体游戏2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游戏的发展: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强3计划性逐渐加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24婴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强3计划性逐渐加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1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过程是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是连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有一定的交叉。

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心理结构的特性。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

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方法是临床法: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观察儿童行为表现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法、自然性质的观察、借用数学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果、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对偶故事法。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抽象一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组合,

形成高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个性化。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三点:起源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律制约的、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词语,符号)使其形成各种心智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从三方面说: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教学主导或决定儿童智力的发展、从学习最佳期限的角度。

3个别差异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学校里,学生没有两个人完全相似,学生在胜利特征,心理特技能,知识基础,情感体验和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可能千差万别,但这种差异对于教育、教养和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则只有少数几个方面。并且,这些影响是直接的,即一个人的特征直接决定其学习或完成任务的好坏。也可以是间接地,即一个人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她的某些个别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其他人对这些差异的反应。对个体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个体差异主要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年龄的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差异可取与否并不取决于再一切文化中都适应的某种普遍的标准,二是取决于某一文化中对差异的看法以及某个家庭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差异的意义不仅随社会背景的不同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学龄前儿童的某种差异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儿童入学以后,这些特征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师了解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认识到在某一背景文化下和在个体年龄阶段上,那些差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她们就具备了做好工作的较好条件,也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认知结构的学习观:布鲁纳的学习观、

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理由

发现法:是指并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行为,确切的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形式。作用: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探究方法、有利于记忆。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不应当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有以下及步骤;提出明确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激发探究、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与结论的资料、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引导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问题得到解决。

5学习策略:

指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

元认知是指在学习策略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特点进行认知和监控活动。是由心理学及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元认知的训练方法:言语化、他人提问、自我提问。

学习策略适用范围可分两种:一般性学习策略和特殊性学习策略。

根据信息加工观点可分;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布朗和戴曾将概括方法从易至难五种基本方式;略去枝节、删掉多余、代以上位、则取要义、自述要义。

影响学习策略的条件;内部条件:原有知识背景、元认知水平、动机、归因模式、自我效能感。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外显操作步骤。

精加工策略培养与训练:教学速度适当、贯穿方法的教学、选择运用调整精加工方法。

组织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组织材料的步骤、培养概括策略是提高组织水平的关键、对组织的过程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调整。

6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内因包括需要和内驱力,外因包括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据研究,中等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有效。

7动机强化理论:1直接强化,强化时程表。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8标准化测验:

是一种经过标准化过程而编制的测验。特征:测验由学科专家和测验专家共同编制、测试过程依照科学地原理设计、题目难度,区分度和测验信度效度预先进行分析和控制、规范评分标准,减小误差、严格控制施测和评卷条件、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常规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参照标准的测验。

准则参照测验:一种参照某种特定标准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测验。

常规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区别与特点:

常规是广泛性调查性测验,着重学生个别差异的测量。参照是诊断性德,着重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测量。

常规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评分。参照是参照的绝对评分。

常规成绩表现为正态分布形式,参照为偏态分布形式。

性质有所不同。前者比较广泛,后者则在目标之内。课堂上,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为我们评讲阅读,带领我们攻克难题,每当一篇美文出现,老师总会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同学们也静静地,带着羡慕和嫉妒听着,仿佛欣赏一首优美的歌。BUT今天,荣老师却让同学代表来演讲,这个决定无疑使有演讲功底的同学心头一热,当然我也不会例外,毕竟我曾经获得过两界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冠军,我在心里悄悄问自己,我会做到像老师一样,征服所有同学们吗?如果我能力有限,老师会不会怨我?思量甚久,我的手“欲举又止,”依然是犹豫不决。终于,在我不能下定决心的时候,“后来者居上”了,唉,机会错过了。

演讲与口才课,汪老师时常会给同学们来个突然袭击――让同学代表即兴演讲!演讲与口才,顾名思义,就是要加强口才连贯性,深刻训练演讲能力,任务下发,同学们都默默地准备,我有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胆怯了,只是想,“即兴”演讲,不用演讲稿,出口成章,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反应太慢也不行,总之就是要会随机应变,唉!要我说啊,这即兴演讲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难!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有一位勇敢的同学准备好了…唉,机会又错过了

进入三中,很陌生,但很刺激,我非常喜欢每个星期二至星期四早上的校园广播――晨读打开电视,总能看见我们学校的小小播音员光荣地坐在摄像头前,激昂地广播着同学们写的优秀广播稿,看者他们,我就幻想着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成为播音员…终于有一天,老师对我们说,学校将在七年级选拔播音员,哈!机会来了,我沾沾自喜,心想:就凭我的演讲能力,还不能被悬赏播音员?我作好一切准备浴血奋战,BUT最后不知怎么搞的,学校只在各班的文艺宣传委员中选了一批人选,我还是没有选上,唉机会再一次错过了…

经历了三次教训,我决定不再放弃机会,抓住机会,相信下一次,我将闪亮登场!

完整word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期末整理版讲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2.将儿童心理研究年龄扩展到青少年:霍尔(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 4.儿童发展——毕生发展: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5.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6.维果斯基:历史文化观,内化说 7.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9.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1925),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10.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和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 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何谓有意识的教师?(貌似不用) 成为有意识的教师:1.了解学生需要,思考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及方法2.不断地教学反思,形成对教学的批判性思维3.较强的教学效能感4.集体效能感5.尝试多种策略来解决教学问题6.不断地学习 2.有意识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P24) 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计划、行动的实施、总结与反思。 所谓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第二,高效;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 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1.记住几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45 表格(貌似不用) 2.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重要)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遗传前提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说明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 (1)屈赖恩的白鼠走迷津实验;第七代差异显著,这说明了遗传对动物行为能力的影响。 (2)高尔顿采用家谱调查法研究;977名名人和普通人发现其家族成名人物,名人组332人,普通组只有1人,可以证明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3)双生子研究设计,可以说明遗传而非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环境外因论,环境是指保持生物机能必需的自然环境(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两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1)早期经验的作用,孤儿院小孩与正常家庭比爱闹事,更依赖、更散漫多动。 (2)家庭的影响,母亲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同一批学生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提出课程改革运用,使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正确答案:B 2.横断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缩短完成实验任务所用的时间 B.节省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 C.同时对相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 D.有利于揭示连续心理过程 正确答案:D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他们将体验到【】 A.希望的实现 B.意志的实现 C.能力的实现 D.目的的实现 正确答案:C 4.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D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逻辑思维最早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6.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源自【】 A.教育 B.成熟 C.练习 D.遗传 正确答案:A 7.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家庭 B.发展 C.学校 D.教育 正确答案:D 8.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在布鲁芬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属于【】 A.核心系统 B.中间子系统 C.外在子系统 D.外在大系统 正确答案:B 9.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是【】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 述 1.1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 的基础学科之一,广义的包括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院是人类的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填空) 1.2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这本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3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使用方法:观察法)1.4 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学的著作----《衰老:人的后半生》---1929年霍尔出版(单选)1.5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 理学命名的著作---《发 展心理学概论》----美国 心理学家何林沃斯。(单 选) 1.6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发 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 -------荣格(单选) 1.7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 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 理学》 3.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多选) 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3.9 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 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10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①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 水平②成本低、费用低,省时省力③避免研究结果受到社会文 化所带来的影响 3.11 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 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 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3.12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 变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 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 3.13 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问题时,坚持伦理性原则这主要表现在:(简答) 答:(1)研究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者在事先或事后又让学生(被试)知情的义务,即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 (3)研究者不能强迫学生(被试)完成实验或参与研究的全过 程。即学生有权在研究过程中终 止参与研究 (4)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 研究人员应该做好保密工作 (5)无论本人同意还是不 同意,发表研究资料一定要采用 假名的形式。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1.1 人格-----是一个人行为 系统,即动作的总和。它是后天 形成的,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 产物。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占优势 的习惯系统。 2.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具体年 龄阶段 答:第一阶段:口唇期(0-1 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 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 (3-6岁) 第四阶段:潜伏期 (6-11.12岁)第五阶段:生 殖器期(11.12岁以后) 2.3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性 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 (出生---1岁)第二阶段:自 主与羞怯、怀疑阶段第三阶段: 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 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 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 混乱阶段(12-20岁)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 (20-40岁)第七阶段:繁殖与 停滞阶段(40-60岁)主第八 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 岁) 3.4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 发展的因素有那四个? 答:(1)成熟。指神经系统的 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 (3)社会经验(4)平衡 3.5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 顺应、平衡 3.6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 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 段: 答: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 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 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 4.7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 人之一--------维果斯基(前苏 联心理学家) 4.8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 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 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4.9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 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有?(简答或多选) 答:(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 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 括机能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 的关系不断变化并重新整体性, 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 级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 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 活动的个性化 4.10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 系,维果斯基的观点 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 角度(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 展的前面”(3)从“学习的最 佳期限”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1 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 合症、特纳氏综合症、克兰费尔 特氏综合症 1.2 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 型,变现在第21对染色体中多一 个染色体,导致儿童发育中严重 的身体异常和智力缺陷。他们肢 体发育短粗,体态动作笨拙,生 活不能自理,智力测验分数严重 低下,智商在50-60之间 1.3家谱分析法-----就是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 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 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 家族史中出现相识特征的 对象的数目。 1.4成熟----指随着年龄增 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 心的成长变化。 1.5成熟的作用: 答:(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 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神经系统结构和技 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 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6 第二信号系统的两个功 能: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 1.7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 提出可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主张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2个,成 熟和学习 1.8 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 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 答:(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 父母(母亲>父亲>同胞) (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 机构和伙伴关系。 (3)外在子系统是社会 网络和社会阶层 (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 文化 2.9 个体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 (多选、简答) 答:(1)发展的时间。个体心 理发展是由一定的程序,它既有 一定的连续性,又有一定的阶段 性。阶段的种种特征是在一种特 定时间或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 (2)发展的速度。既有稳 定发展的阶段,也有加速发展的 时期 (3)发展的稳定程度。 (4)发展的协调性 (5)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2.10 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多选) 答:(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 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 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 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2.11 知识经验的内化要经历 的过程(多选) 答:(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化活动的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 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12 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答:(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 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2)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 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 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 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 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 心理发展的动力。 (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 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 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 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4.13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 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 用的时期。 4.14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 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的原因(简答) 答:(1)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 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也不完全相同 (2)随着社会的发展,教 育教学条件的干山,导致儿童心 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 (3)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 虽大体一致,但也因遗传、营养 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有一定的 差异 4.15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 育工作的意义?(80页) 答:(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 时期。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 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 育,会使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 (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 敏感期, (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 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 (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 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 上。 4.16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 稳定性的具体表现(简答) 答:(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 的顺序。 (2)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 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 的制约。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 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 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 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 的过程。 (4)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 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 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 展(重点章节) 1.1 脑的重量:新生儿—390 克,是成人脑的25%;第一年脑 增加速度最快,平均每天增加1 克,到九个月时平均脑重达到 660克左右。2-3岁, 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 重的75%;6.7岁,脑重1282 克左右,接近成人水平,达到成 人脑重的90%;9岁,1350克;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其特点是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的实施和总结与反思。 2.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其特点有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高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二章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5.图式: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6.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第三章 8.偶发记忆: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较差,在记某些材料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记住,而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忘记了,这就是偶发记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9.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和(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仅仅出现注意障碍,有的则会活动过度,而有的儿童这两个问题都会出现。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包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均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冲动、多动、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安静下来等等。)第五章 1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吐血整理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颞 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不可逆性);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最新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 A.归纳作用B.调节作用 C.分化作用D.推理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教育D.心理发展 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A.霍尔B.华生 C.伍德沃斯D.高尔顿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 ..的是()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 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感觉登记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1

A.强化B.教学 C.学习D.同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托尔曼 C.布鲁纳D.威特罗克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 C.强化D.观察学习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 ...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 A.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 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C.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D.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 A.继起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 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 ()A.考试太难了B.我的能力太差 C.我最近太贪玩了D.我正好没有复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具体刺激—词的反应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A.生活活动B.劳动 2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2)

2001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A.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B.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D. 凯勒计划 2. 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团体相倚管理)。 A. 代币制经济 B. 家庭强化 C. 团体相倚管理 D. 个体相依管理 3. 如果受测者在多次进行某种测试时,所得测试分数几乎相同,说明测试(信度)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个学习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属(常模参照测试)。 A. 常模参照测试 B. 标准参照测试 C. 学绩测试 D. 教师自编学绩测试 5.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加里培林)。 A. 布鲁纳 B. 乔姆斯基 C. 加里培林 D. 巴甫洛夫 6.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建立的。 A. 感觉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7. 埃里克森认识,小学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主要是(勤奋对自卑)。 A. 主动对内疚 B. 主动对怀疑 C. 勤奋对自卑 D.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8. “五短教学法”是有(赫尔巴特)。提出的。 A. 夸美纽斯 B. 裴斯塔洛奇 C. 赫尔巴特 D. 乌申斯基 9. 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A. 内部强化 B. 外部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10.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随机化现场实验)。 A. 实验室实验 B. 随机化现场实验 C. 单一个案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 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家有(桑代克、斯金纳)。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加涅 2.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应该(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A. 完全依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奖励 B. 注意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C.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 D. 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3.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A. 操作技能 B. 动作技能 C. 心智技能 D. 智力技能 4. 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训练内容无关紧要、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A. 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B. 共同要素越多,越易迁移 C. 训练内容无关紧要 D. 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5.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A.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B. 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C. 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 D. 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