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设史

中外建设史

中外建设史
中外建设史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理论

A城市规划早期探索(1920s以前)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一、《建筑十书》: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二、时间:写于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

三、作者:维特鲁威

四、主要内容:总结了希腊、伊达拉利亚和罗马的建筑色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见解,同时描绘了理想城市的方案。

1.城市选址:高,有良好水源,丰富农产资源,便捷的交通

2.建筑物选址: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与常年风向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关系

4.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阿尔伯蒂——《论建筑》

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二、作者:阿尔伯蒂

三、主要内容:主张从城市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他对筑城的要求归纳为便利与美观。同时提出了理想城市(Ideal City)的模型

1.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

2.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3.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阿尔伯蒂——《理想城市》

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二、作者:阿尔伯蒂

三、主要内容:主要以教堂、宫殿、城堡为城市中心,大街由中心向外辐射,同时城市平面呈现多边形星型形状,有利于防御。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现代建筑思想的缘起与思想根源、主要特点

1.缘起与思想根源:

1)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2)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3)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反对复古倾向。民主主义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2.主要特点

1)强调功能主义。”形式服从功能”

2)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设施的特点。

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型的抽象组合。

4)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有机建筑论和开敞布局都是具体表现。

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奠基于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明

2.资产阶级革命架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框架

3.工业革命是现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最),其后果:

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2)城市人口爆发性增长

建设史理论辨析

4)城市管理手段落后

三、历史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

摩尔的”乌托邦”概念;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33 年英国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的原因,1842 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金额及住房委员会,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60 年颁布的《贫民窟清理法》,1890 年颁布”工人住房法”

3.巴黎改建

1853 年奥斯曼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4.城市美化

广义的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的欧洲便开始,当时巴黎的奥斯曼改建计划就是实例。

狭义的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针对城市中日益郊区化的趋势所提出的恢复市中心良好环境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主要产生于美国,1859 年纽约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例子。

5.公司城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地解决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基础

1.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2.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3.普遍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保持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4.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强化了对发展目标的追求

5.自由与平等的精神促进了对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张P167

1.理想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2.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3.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五、现代城市规划的技术基础

1.城市公园运动促进了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思考

2.建筑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的统筹兼顾提供了原动力

4.行政和立法技术赋予城市规划操作的基本手段

5.公司城的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成形进行了最早的实践试验

田园城市

一、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二、产生背景:

1.工业革命

1)工业用地未有效规划与区分,工业发展造成劳动人口大量流动,城乡发展失衡;

2)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有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3)交通设施的不足,行政管理的落后,出现资源严重浪费;

4)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生活不方便;

5)工业经济成长与工人分配所得不成比例,出现两极分化。

2.自由竞争→帝国主义垄断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宗教思想;

2.空想社会主义;

3.理性精神;

4.社会改革与社会公正;

5.其他。西方建筑传统;马歇尔、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组织的人口迁徙运动);斯宾塞改革土地使用体制的思想;爱德华·贝

拉米社会改革思想。

四、内涵: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和社会管理

五、实质和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六、规划内容

1.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3.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七、核心思想

1.万能钥匙(The Marster Key)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美、行政办公、过份集权、侵犯利益、妨碍自由。

2.三磁铁目标(关注中心People,城乡结合)

城市膨胀发展,由于其吸引力引起,将其磁性移植(企业的位置),城乡二元结构、三个磁铁各自吸引、目标在于解决城市出现的问题。

1)城市有提供就业机会,享受设施机会,环境恶化;

2)环境美好,是各种财富的源泉,缺乏物质设施,就业机会;

3)城乡磁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美景结合。

八、重大奉献:

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对城市

统治权威的挑战和人本主义思想。

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

体系来解决

建设史理论辨析

4.首开了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另:

1.工业化导致城市自然无序发展的背景下,表达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

2.田园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一致性;

3.田园城市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更关注社会状态,主要表现对住宅、就业、公共场所、学校、教室等的设计上。

九、内容

1.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

2.城市居民可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仅限于当地

3.田园城市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边缘地区没有工业企业

4.城市规模必须限制,每城市不超过3万人,超过了需新建城市

5.目的是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大城市弊病,同时使每户能方便接近自然空间

十、布置

1.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结合体,形成无贫民窟无烟城的城市群

2.每城市6000英亩,至少有5000英亩当做绿地

3.田园城市圈状布局,借助于快速交通工具几分钟即可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及其它田园城市间

4.每田园城市由农田用地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地、林地、果园及其它相应设施作为永久性绿地、农业不得改作他用

5.目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及一切福利结合起来”

十一、实践:莱彻沃斯、韦林

十二、田园城市的影响

1.卫星城理论

恩温——”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

1)起源

a)工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

b)大城市周围首先用永久性绿化包围,限制城市膨胀和无序发展;

c)在永久性绿地外围建设新的卫星城市;

d)母城与卫星城间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联系方便。

2)发展

只有居住区(卧城)——半独立式卫星城(除居住也有部分工作)——独立的卫星城(英国大伦敦规划,疏散大城市人口)。

建筑配合自然景观。

3)田园城市与卫星城概念的辨析

城镇体系目标、规模、功能组合、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卫星城:形似:不是谋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市”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实质。

——田园城市:小城镇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

——卫星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

2.邻里单位理论

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3.新城建设

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是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4.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

承袭了田园城市的一些理论,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邻里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以突出邻里的归属感与可识别性,混合住区。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1997论述题)

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城市研究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盖迪斯的”城市学”就是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这是盖迪斯认识城市问题的理论思想精髓。

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城市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的影响范围。

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4.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主张人文地理学为规划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关怀城

市中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主张规划要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促进各系统的协调统一;尊重社区传统,对巴黎改建那样简单粗暴的”

城市清理”持否定态度;强调规划是一种教育居民为自己创造未来环境的宣传工具。

二、学说

1.关注人类生态学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发展成长与变化的动力

2.对规划的奉献: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地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与限度对于居住的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结

合的影响关系

3.提出:工业的集聚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城市发展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区扩展已成必然,并形成

了使城市结合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地区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城市规划,即把城市与乡村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城市和他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三、历史贡献:

1.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在这些地区,城郊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

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称组合城市。

4.城市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的影响范围。

芒福德

一、城市观

1.坚持从历史发展观角度来认识城市,因而倾力于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

2.把西方城市发展历史、现在、未来分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城邦、中心城市、巨型城市、专制城市、死城,分别阐述了城市在

不同发展阶段社会文化演变后,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等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成长、自我更新

——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孕育中突然产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来延长它的寿命,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社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

二、区域观

1.继承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基本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独立存在而又相互联系的社区(密度

适中),使其形成网络结构体系

2.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区域来研究城市问题。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又是其中的一部分”,”

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城市文化的第一生产要素要包括城市、村庄和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3.对城市密集区进一步倡导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市和农村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其实质是人文区域,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5.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新型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

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

三、规划观

1.批判西方许多城市规划思想,指出全社会对金钱、物质的崇拜发展到否定人类正常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地步。

2.提倡有机规划思想,提出崇高思想命题”城市最好的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

马塔——带形城市

1.基本原则:城市发展需尊重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

建设史理论辨析

1)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2)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3)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

4)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3.评价:

有其明显优点,但是忽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法体现真正造成带形城市发展障碍的是缺乏商业经济的考虑,而非技术要素

4.观点:传统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城市形态已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环境恶化。在集约运输形式影响下,城市将发展呈带形,

城市发展依赖交通线呈带形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居民更容易接近于自然,又能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5.影响:斯大林格勒的带形发展、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发展。

戈涅——工业城市

1.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2.原则:工业布局优先。

3.观点:

1)城市各项用地要符合工业布局的要求,这是各项布置的先决条件;

2)城市选址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能源可以利用,或便于交通运输。

3)城市没有集聚性,各功能区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展。

4)基地用地布置在日照条件良好的高地上,沿着通往工业区的道路展开;

5)考虑设施本身的要求及其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区内布置大片绿地;

6)生活服务设施与住宅建筑结合布置;

7)居住区被划分为几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所小学;

8)城市街道按交通性质分类且宽度不等。

4.影响:

1)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城市规划;

2)柯布西耶的集中城市主义;

3)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原则。

B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一、精髓——功能主义、机械理性主义

二、明日城市规划方案核心思想——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区密集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气、阳光,以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集中主义

四、城市规划要点

1.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2.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的加剧,已出现了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心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3.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4.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5.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五、霍华德VS柯布西耶

霍华德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起源社会改革理想建筑师角度

关注重点“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经济

问题

工程技术手段、物质空间的改造

现代城市发展走向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

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

功能改造

六、柯布西耶——形式理性主义

将各种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可控、有秩序的城市象形形态中;功能主义+象征主义——形式理性主义

七、评价

1.虽然柯布西耶鼓吹自己是为大众设计,但是事实上对机械美、机器理性与形式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的绝大多数建筑和规

划作品都都体现在这种明显的思想倾向

2.柯布西耶希望把城市按照机械方式进行规划,明确的功能分区,超级的立体交通体系,宏大的公共社区,一体化的管理系统,都

表现了他对规范秩序、可控社会的向往

3.因而,他的规划思想常渗透着”专制”与”独裁”的设计哲学特征,这与他另一方面兼而有之的现代主义民主特色看似一种不可

调和的矛盾

卫星城市理论

1.概念:

恩温于1922年出版《卫星城市的建设》指出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2.政府立法:

1946年英国颁布《The New Town Act》

3.实践: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基石的英国新城运动和以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的北欧新城建设。

4.卫星城的得与失:

1)战后二十年间,卫星城建设在世界各国取得了成功。

2)卫星城没有起到反磁力的作用。

3)由于投资巨大,使老城区建设资金匮乏,因而衰退。

邻里单位

一、背景

1929年美国建筑师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二、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第四版P492)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周俭P4: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三、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

建设史理论辨析

雷德朋体系——人车分行

一、目的

1.保证住宅区内部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2.使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进行(住宅区内,舒适)

3.避免大量的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

二、遵循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与车行两个独立的路网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与住宅院落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

3.在车行路尽端式或周围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

4.步行路应贯穿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的正面入口,起到连接

住宅院落、住宅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三、雷德朋体系特点

1.绿地、住宅、人行步道有机组织在一起

2.道路成曲线

3.人车分离

4.建筑密度低

5.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

6.尽端式道路通过住宅,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四、大街坊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尽端式的汽车路。

《雅典宪章》

一、时间:1933

二、作者:CIAM召开的第四次会议

三、主要内容:

1.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及其土地利用引起,应按照城市人民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作为依据

2.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3.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应占据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4.缩小工作与居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

5.游憩主要增加城市绿地,降低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风景地带

6.城市交通改变学院派过去那种”姿态伟大”“排场”的做法,不要沿交通干道建设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

交通系统

7.保留名胜古迹和古建筑

8.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实施

主要内容(复杂版)——城市的四大活动和改良其缺点的意见

1.对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的改良意见:

1)住宅区应占据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仔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而且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应接近一些空旷地,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2)在每一个住宅区,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3)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这样才能留出必须的空地,作为公共设

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4)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遭受车辆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出

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5)住宅区应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2.对城市工作地点的建议:

1)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在确定工业地带时,必须考虑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

以及他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工业的关系。

2)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3)工业区与居住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4)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中为居住区服务。

5)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6)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区及工业区联系。

3.对城市游憩场所的改进意见:

1)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2)在人口稠密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拆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该做游戏用地,广植树木花草。

3)在儿童公园和儿童游戏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出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

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4)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们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4.关于城市交通问题:

1)交通问题不能就现有的街道加以修改(加宽、限制交通或其他办法)来解决,唯有实施新的城市计划才能解决。

2)有一种学院派的城市计划由“姿态伟大”的概念出发,对于房屋、大道、广场的配置,主要目的旨在获得庞大纪念性排场

的效果,时常使得交通情况更为复杂。

5.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1)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

网。

2)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依照他们的需要和有机律而发展。

3)建立居住、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动的不变

因素。

对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四、主要思想:

1.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2.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3.认识到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4.认识到了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和价值

5.重视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营造

6.重视法律保护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控制的重要性

7.提出了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另(张)

1.从思想上认识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人的需求和认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时工作成功的关键;

2.物质空间决定论(思想方法)。城市规划中只要对物质空间变量进行控制,形成良好的环境,就可以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

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和进步;

3.功能分区。从城市整体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对各项活动及其用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提出改进建议,然后期望

建设史理论辨析

4.保护文物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5.对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城市规划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进行各功能的分区和平衡后,再建立起联系的交通网。它鼓励的

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的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要制定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6.理性思想,城市规划要将城市中的各类因素无一例外的考虑到,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研究为依据,制定出一个完美的规划方案。

五、基本评价

1.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顶峰,城市急速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

尤其是居住与工业区混杂分布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功能分区可以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2.城市规划学科——依据城市活动对土地分区进行划分,更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突破过去形式主义局限(追求平面构图和空

间气氛效果),引导城市规划学科向科学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受建筑学思维与方法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的描述,并期望通过不断地建设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空间状

态,是典型物质空间规划思想

4.没能有效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根源(过分强调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的认识采取的是分解而非组合

2)强调明确而清楚认知事物,因此,规划师对城市的认识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3)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脱离的症结所在

六、意义

1.现实意义:功能分区缓解和改造了城市无秩序发展的现状(城市中各种问题)。

2.科学意义:抽象出了四大功能,科学系统地探讨城市问题,与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不同,引导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朝着科学方向发展。

3.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城市:空间(具体)——功能(抽象);城市的运行机制,透过现象看本质。

4.第一次提出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5.《雅典宪章》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七、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了解)

二十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 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提出:”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的标准,而只能是功能的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

“城市规划是组织集体生活的功能;它包括城市密集区和乡村。城市规划是在一切地区组织生活”。

“重新分配土地是任何城市规划的初步基础,它必须包括在土地所有者和社区之间公平地分配为双方共同的利益所进行的工程带来的自然增值”。

“而交通控制必须考虑到集体生活的功能。能用统计数字证明的这个有活力的功能的不断增强,说明交通问题先于一切的重要性”。

八、物质空间决定论的主要概念、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对其的批判(了解)

物质空间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方法论思想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思想。

这一思想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具体形式上,主要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因此也就更多地关注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物质空间规划、蓝图规划、终极状态

1)从建筑学学科中习得”完形”思想方法,所有内容都须到全部建成以后才是完整的,之前的任何阶段都有欠缺,也不具有使用意

义。

2)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中建立起的综合平衡论观点。这种均衡的思想要求,任何事情的处理都需要从根本上、从结构上来进行解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最完美的。

在这时期,物质规划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从建筑学方法中衍生出来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

这一方法就是依据Patrick Geddes 所倡导的”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的过程。

但这些预测、分析并不是以科学方法和客观标准为依据,这种过程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调查自然地导致规划;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初逐步兴盛起来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二、三十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对Corbusier 理想城市的评论:这些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

TEAM 10 指出,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必须对它进行修整,使它重新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城市设计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的,而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工作。所以任何一代人只能做有限的工作。每一代人必须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Team 10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

“当代社会的显著变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是改变城市结构的决定因素。建筑师应该‘努力去揭露包括人的主观意愿在内的一切现实形态’。就是说,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建筑师不是生活的改革者,而是形式的赋予者”。

“门阶哲学”(doorstep philosophy),“含义是关于人类聚居地生态学的研究和新美学的研究,是说城市设计者应从一个孩子迈出自己家门的瞬间去开始考虑,因为从这时起城市设计的任务便开始了”。

Team 10 所进行的工作主要仍限于建筑学范围,但他们所提出的”变化的美学”、”空中街道”、”簇状城市”等概念,则是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的、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推动力的新思想。

赖特——广亩城市

自然主义者。”草原住宅”风格;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一、产生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极度萧条及个人生活挫折,使热衷于田园生活模式的赖特对美国集中发展城市及背后的经济决定性产生怀疑。

人的感觉、文化底蕴、不满现代城市环境、怀旧情绪。

二、设想

1.反对大城市的聚集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

2.认为交通工具、电力可以终结集中的城市;

3.现代城市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应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的文明形式;

4.完全分散、低密度;

5.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廉价电力;

6.小生产者生活方式;

7.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

8.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

三、影响:60年代以来美国的郊迁化

四、规划思想——城市分散理论发展的极致

1.资本主义城市弊病在于资本垄断和城市集中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需要将其取消;

2.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无所以在的,”没有城市的城市”;

3.战略上是对城市有机疏散的原则,使城市消失在广袤的自然里。

4.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

五、广亩城市VS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

“个人”的城市

社会组织方

“公司城”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建设史理论辨析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一、观点: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应遵循有机秩序地原则。 二、城市改建的目标: 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

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三、基本组织方式:

1.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2.

对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四、方法:

由一公里绿带分开形成半独立的城市联盟,形成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体。配套住宅、学校、医院、工厂等城市必须的功能。

五、主要主张: 1. 城市是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一样有其内部秩序,不能听任自然凝成一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与工作岗位分散到供其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2.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前者带来适于生活与安静的居住条件,后者带来城市的功能秩序、工作效率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作为绿地

3. 有机疏散的两种最有效的方式:”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4. “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布置,不经常”偶然的活动”则作分散布置 六、影响

1. 二战后改善大城市功能空间

2.

卫星城建设疏散、组织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七、规划实践

赫尔辛基规划(1918),大斯德哥尔摩规划(战后),底特律(1933),赫特福德(1933),芝加哥(1935) 八、田园城市与有机疏散理论的比较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

比较:

可操作性,前者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后者有明显可实践性; 前者注重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后者注重功能结构关系。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思想方法 1) 单向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2) 复合性思维要求多条思维途径,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3) 发散型思维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要考虑系统外的因素作用,利用和分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其他因素 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维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1) 否定动态思想方法,追求最终思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2) 要把城市规划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其成果与其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城市特性

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

序,又具有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

—折中方案

完全抛弃传统城市的结构特征,真正融入自然乡土环境——”没有城市的城市”

影响

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新城(卫星城)

运动

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缺乏多种选择性,只求唯一最佳方案,且只是编制者唯一价值观体现

2)明确城市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城市规划是政府意愿形式出现的反映社会经济水平的普遍市民愿望,是维护社会发展过程平

衡中诸力量之一

3)其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等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1)城市诸系统由一中心枢纽控制,即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它控制着城市任何系统的发展

2)引导性:一种控制论思想。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选择性——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引导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

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C对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1950s~1970s)

《城市意象》(空间如何被人认识的)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初

二、作者:凯文.林奇

三、主要内容:对城市意向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1.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2.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对物质环境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

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

3.意象的三原则:可识别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意义(meaning)

4.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路径(patc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活力论——人们如何使用空间的)

一、时间:1961 年

二、作者:简·雅各布斯

三、主要内容:

1.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整,对当代城市空间分析后提出了许多见解。

2.使得规划师开始注意到为谁在做规划。

3.提出了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

4.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是:a、街道必须是安全的;b、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c、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

使用者

5.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原则。a、作为整体地区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功能,并且越多越好;b、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c、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d、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四、论点

1.现代城市及理论批判;

2.城市多样性(Diversity);

3.四点补救措施

1)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

2)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

3)增加沿街的小店铺而增加街道的活动;

4)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4.街道空间的安全感;

5.小规模开发计划。

五、影响

充分认识到社会构成的复杂、多元、承认规划的背景环境是一个多元世界,其中存在许多目标各异的利益团体并导致了空间过程

建设史理论辨析

六、局限性

1.排斥大企业;

2.缺乏对社会分层现象和贫穷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美国城市严重的种族问题更是避而远之;

3.没有提出私有企业和公共供给之间的平衡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倡导性规划(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谁有权决定空间使用)

倡导性规划是Paul Davidoff 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

主要的内容体现在由Davidoff 和Thomas A. Reiner1962 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一文中。

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

选择的前提条件:

1)个人都有优先性,而他们的行为根据这种优先性而进行的;

2)行动者的优先性是各不相同的;

3)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进行都受制于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回报降低到特定的程度;

4)资源是短缺的而随之的产出也受到限制;

5)规划过程所要处置的许多内容显然是由许多相关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6)人类是在知识不充分的状况下采取行动的。

选择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又是难以克服的。

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

规划师不能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样的意识来决定社会的选择,规划师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Davidoff 在1965 年发表论文《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元论》(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提出了”倡导性规划”的命题。

他认为,规划工作是不可能完全没有价值取向的,规划也决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和客观性的过程,他说,”当代社会财富、知识、技能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分配,其公正性显然是有争议的。财富和其他社会商品应当分配到不同的阶级群体之中,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得出,而必须从全社会的高度提出问题和看待问题”。

根据Davidoff 提出的倡导性规划,城市规划师应当有意识地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从而担当

起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职责。

公众参与

1.背景: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

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2.社会意义:

1)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

动力。

2)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

二、作者: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

三、主要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半网络结构”,重视城市复杂的联系。其比较了人造城市和自然形成的城市的特点,认为”树形”和”半网络形”结构是两类城市结构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城市应该是半网络形结构,因为半网络形结构内充满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和人性感、人情味。这些都是设计师无法设计出来的东西。将城市作为一个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半网络结构比作为树形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于城市实际,有助于加深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内涵。

Rossi的建筑类型学(空间形态的集体记忆)

1.类型与形式。罗西认为:建筑内在的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的一部分寓于表现形式之中,而绝大部分则编译进类型之中。

任何建筑类型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建筑形式来表现的,但每一建筑都只能被还原成一种建筑类型。人们只有通过特定的表现形式才能了解抽象的建筑类型。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历史内涵与抽象性。首先,类型学理论建立在历史的方法基础上。他认为建筑类型是从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简化、还原的产物。它既不同于任何一种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但又具有历史因素,至少在本质上与历史相联系。这些人类生存与传统习俗的积淀,比建筑师脑中意象的”新类型”更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抽象性是类型学的第二个特征。”类型并非模型”。罗西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象抽象的几何形体那样表达出他的思想——一种回归自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

2.类型与原型。荣格有关”原型”的概念指出:经过世世代代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经验,是一种无意识的、集合的、历史

性的”种族记忆的投影”。这种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就是原型。建筑类型的形成与之类似。人类的发展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凝结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心理经验积累中。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写道:”类型是按需要对美的渴望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可见,类型是原型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变化,它们都试图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物的内在的深层结构。

3.“类似性城市”思想。罗西最重要的观点是把城市当作建筑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建筑则构成城市的片断,成为城市

的有机部分。他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型,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他曾说:”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性,城市是他的聚合体、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

R.Venturi——后现代空间(日常生活”混乱”中的秩序)

1.主要著作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西方现代派建筑之死——1972年,Pruitt lgoe的爆破事件

后现代诞生的标志时间——1966年,《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环境的对话:文脉的继续:人的主体地位

2.论点

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

建设史理论辨析

直接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我接受矛盾及其复杂,目的是要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R.Krier——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如何组合)

1.城市空间就是人们活动产生的机制。城市空间有两个基本成分——广场和街道;

2.功能和空间形态是可以互相分离的;

3.他通过对城市形态按照几何形态形进划分,再通过对它们的变换,组合形成”一架琴键,能进行(演奏)各种设计实践。”

《马丘比丘宪章》

一、时间:1977

二、作者: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

三、背景

1.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

1)对于未来社会的认知分歧

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思想、奈斯比大趋势预测。

前工业社会(手工)、工业社会(机器生产)、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信息化、电脑化、自动化)

托夫勒:农业革命:人类文明——农牧业;工业革命:农业——群体、集权、工业化;信息革命:——新技术、材料、全球化;

2)人本主义与技术理论的争论;

3)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冲突与融合、多元与统一、流变与稳定的复杂的、矛盾的思想体系;

4)1970年代科学认识领域”新三论”的产生: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

2.城市建设实践(巴西利亚)

3.城市与城市规划反思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4.思想背景:非理性主义。

利马会议任务:总结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改变,展望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四、主要内容:一共有十三个章节,共论述了十一个问题

1.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重视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

协调发展和整体协作。

2.城市增长。提出城市增长必定带来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3.分区的概念。提出严格的功能分区会导致社会老化和城市生活呆板、割裂。主张适度的功能融合。

4.住房问题。提出城市居住不但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社会问题。注重社区规划,以及社区中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会认同感、

归属感。

5.城市运输。提倡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6.城市土地利用。主张城市土地应尽可能发挥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市场公平、社会公正。

7.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重视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和明确。

8.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9.设计与实施。提出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同时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性,提出动态循环的城市规划过程。

10.技术与工业。提出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应成为规划建设的辅助手段。

11.建筑与城市设计。提出建筑群体的整合设计,重视建筑群空间的协调设计。

五、思想观点

1.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反思——系统整合思维;

3.公共交通;

4.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制定和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6.强调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7.重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六、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是新背景下新的思想方法体系来指导现代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不是《雅典宪章》的取代,是对《雅典宪章》的补充、发展、提升。

从二者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总趋势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思想基础物质空间决定论(理性主义)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社会文化主义)

思维方式分解~组合思维(单纯的物质规

划)

系统整合思维(综合规划)

思维观终极静态过程动态、连续

规划观精英规划观公众规划观

七、从两个宪章中比较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主导趋势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2)从空间分割到系统思维整合思维方式的转变

3)从终极状态思维方式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

2.总体趋势

1)由单个城市走向区域

2)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综合规划

3)由静态规划走向动态规划

4)由精英型规划走向公众参与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2003)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个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是其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其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转变

雅典宪章遵循的是现代理性主义认识事物所强调的”分解思维”模式,它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思想就是遵循了典型的”分解——组合型”思维,马丘比丘宪章则提出了混合功能区的思想。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制定规划方案,在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建立”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强调规划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宪章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已经将城市规划看做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过程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转变

D系统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和兴衰

1系统科学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现代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概念

背景:

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概念:

现代系统思想: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他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

建设史理论辨析

系统方法: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

2系统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思想方法论也常常被称为综合理性方法论。

系统思想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理性”(即完全理性和客观理性)过程的概念之上,期望规划师能够不带任何价值观念,绝对公正和客观地对待相互冲突和矛盾以及竞争的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规划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醉心于对”方法”本身的探讨,成为纯技术的操作者而陷于技术决定论的氛围之中。

《寂静的春天》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初

二、作者:罗加尔.卡逊

三、主要内容: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来认识。

系统论

一、三个基本原则

1.系统观点,有机整体原则——西方国家以环境设计构思到空间秩序组织,时时研究建筑与环境的、人与空间和环境的关系,使建

筑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相协调而融为有机整体

2.动态观点,认为生命是自组织开放系统,也就是自组织性原则——城市划分若干小区,列出非线性运动方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计算,得出一些有兴趣的结果

3.组织等级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组织等级和层次,各自的组织能力不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把整个系统逐层分成不同等

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最佳最优目标,以达到整体最优

协同论

1.客观存在的很多物质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现代城市就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2.把组成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分类概括。第一层次:经济、社会、生态

3.各子系统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内在非线性作用;其相互关联在保证不断对外交流的情况下,总会对子系统

产生制约,从而在现代城市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上显现出来,这时各子系统就产生了协同

耗散结构论

1.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负熵流,从而产生逐步导致稳定有序的促协力,所以熵就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

2.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不断的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证稳定有序的状态,否则就会

趋于混乱及至死亡

突变论

1.城市在延续性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系统局部或总体突变的种种可能,在城市规划中须有足够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2.196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普遍采用数理模型化方法,试图预测未来的种种结果

综合规划理论

Master plan— General Plan— Comprehensive Plan

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

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

1)综合规划的特征:

a)综合性,即应当兼顾到城市的所有地区和所有功能要素;

b)总体性;意味着政策是概括性的,普适性的;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a)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b)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

c)成为一项政策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方案的编制都是一次整体结构的重新组织。

在方法上,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规划就是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结果,规划的编制往往从理想出发,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最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又走向了终极状态。

分离渐进规划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Charles E. Lindblom 于1959 年发表《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阐述了分离渐进方法的含义和内容。

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它主要用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即使是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也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这一方法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

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估。

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Lindblom 通过与系统综合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渐进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1)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策,而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方案的全面评估;

2)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方案;

3)对于每一个政策方案,只对数量非常有限的重要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4)决策者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再定义,通过无数次的目标—手段和手段—目标调整以使问题更加容易管理;

5)因此,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或”正确的”结果而是有一系列没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而对面临的问题的不断处置;

6)渐进的决策是一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的、具体的社会政策方法,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目的的促进。

混合审视理论

综合规划的问题:

1)受时间、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制约;

2)在多元社会要确立综合目标的困难性;

3)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渐进方法的问题:

1)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2)所进行的工作与未来目标无关。

1967 年Amitai Etzioni 发表《Mixed-Scanning:A “Third”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提出:”混合审视方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程序,对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种战略,并为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引导”。

混合审视方法不象系统综合方法那样对领域内的所有部分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而只是对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部分进行非常详细的检测,而对其它部分进行非常简略的观察以获得一个概略的、大体的认识;

也不象分离渐进方法那样只关注当前面对的问题,单个地去予以解决,而是从整体的框架中去寻找解决当前问题,使对不同问题

建设史理论辨析

审视层次的确定:

1)在最概略的层次上,要保证重要的选择方案不被遗漏;

2)在最详细的层次上,应保证被选择的方案是能够进行全面的研究的。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

1)基本决策,即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确定规划的方向。

2)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

3)项目决策,小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执行具体的任务。

4)方法:依据分离渐进方法,但需在基本决策所确定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连续性规划理论

由Melville C. Branch 于1973 年提出。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

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连续性城市规划除了长远的综合规划外还包括:

1.操作规划(operating plan),包括两个预算年度。连接起城市预算,保证长期规划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2.中期桥梁(middle-range bridge),对此后五年的计划。

3.以上七年为期限的规划,每年补充新的一年。

4.其他超越此期限的规划,尤其是部门性的规划。

其他规划则以政策的方式予以表示。

纽曼——可防卫空间

1.主要著作

《可防卫空间——通过都市设计预防犯罪》

纽曼在1973年的研究反映了在美国都市高犯罪率,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

2.建筑与犯罪率

1)集合住宅的楼层越高或居民越多。

2)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较高。

3)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具监视效果,可吓阻犯罪发生。

4)有视觉死角的空间,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狭小窄长的空间,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

5、相同型式的建筑,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3.可防卫空间的特性

1)领域感清楚的环境,可清楚观察监视整个环境

2)无视觉死角的环境,可以看见任何在此活动的人及其行为举止。

3)空间的自明性,有明显而独特的环境意向

4)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4.空间等级体系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中外城市史与规划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发展史》 西?部分 绪论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学习意义。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研究?法。 ?了解如何进?中西?城市的发展?较? ?、古代世界的城市?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爱琴海) ?了解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了解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了解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古代西?国家的城市?明(古希腊+古罗马) ?了解古希腊的?化与历史发展 ?掌握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列都城的布局特征 ?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三、中世纪西?城市?明 ?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掌握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形态、中?、路?、景观等。 ?了解典型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性质、布局特征、城市中?、形态特征等。 四、?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明 ?了解?艺复兴时期城市相?中世纪发?的主要变化 ?了解?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 ?掌握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内容、?的与影响 ?了解“古典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了解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五、近代西??业化与城市发展 ?掌握近代城市的特点 ?掌握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城市规划的区别(关注点、规划内容与?法、城市发展管理等)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的现实需求、思想基础、技术基础、?法与实践基础。 ?掌握?园城市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实践影响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带形城市、?业城市、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规划内容、规划实践及其影响)

?了解格迪斯的规划思想特征 ?掌握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掌握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了解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思想与后效评价 ?掌握赖特?亩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影响 六、现代西?城市 ?了解20世纪西?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掌握?伦敦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掌握英国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英国、法国新城建设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德国战后重建的类型与内容 ?了解瑞典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哥本哈根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的内容区别及其反映出的西?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变化特征 ?掌握?较现代城市规划与后现代城市规划 ?掌握全球化、全球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西??都市区规划的基本特征 ?掌握兰斯塔德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经验 七、美国城市发展过程 ?了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了解美国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与影响 ?掌握邻?单位、雷德朋的概念以及规划原则 ?了解美国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掌握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与批判反思,及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对?。 ?掌握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都市区、?城市带、巨型城市区的概念 ?掌握城市蔓延的特征、弊端以及规划应对 ?掌握郊区化、城市蔓延、增长管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TOD/ TND的概念 中国部分 1、掌握《周礼考?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机制;

河南城建学院《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平顶山工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供城市规划专业0513041/2 班使用 一、填空题(25分) 1、商城 2、汉朝 3、瓦子 4、秦 5、里弄 6、帝国主义共占城市 7、新巴比伦王国 8、帝国时期9、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0、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11、中心阁12、“功能城市”13、建筑十书14、盖迪斯 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16、人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综合空间 17、适度的集中、均衡的分散 二、选择题(10分) CAACC AACBA 三、简答题(40分) 1、1)唐长安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影响到城市布局。 长安城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宫城、皇城居中在城市最北面,其它设施则按照封建礼制顺序布局。道路是规整的方格网状系统,有集中的市,市和坊都有封闭的坊墙。 2)宋东京城的布局主要立足点在促进商业的交易,所以城市总体的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学说。除了皇城、宫城内部布局采取轴线布局,外城的布局比较自由,大街道一般都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街,有集中的市,也有分散的商业街道,市和坊无坊墙。 2、答:城市的产生是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才出现了以交换产品的场所-市。所以早期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很紧密,因此大部分城市都靠近河流。秦汉以后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商品流转数量大,商业的运输主要是靠自然水运条件,所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因此这个时期城市的建设靠近河流主要是方便商业的运输。 3、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有的偏重于军事,有的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交通运输;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民族矛盾,中国居住区和外国居住区在建筑质量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上有显著差别;城市的布局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密集的道路网,众多的临界街坊,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 4、雅典卫城建立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成挡土墙形成的大平台,山势险要,只有西面有个上下的通道。卫市的主要建筑是供奉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的布局不是刻板简单的轴线关系,而是按照人们祭祀是行走的路线设计的,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展现给人们,使没段路程展现给人们面前的都是不同的建筑优美景象。 5、圣马可广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达到统一和谐的情调。大广场与靠海的小广场通过钟塔过渡,靠海的大广场和靠海的小广场用用台阶和一对狮子雕像进行过渡。同时广场四周建筑底层采用外廊式做法,使广场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有个过渡。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直塔作为竖直线条,与周围这些建筑物众多的水平线条形成对比。总之,圣马可广场运用了不同空间的互迭手法,视觉上采用相似、对比的手法,使得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6、1)、进步性:提出了通过限制大城市规模来控制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通过在大城市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带来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工业区,铁路干线放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免干扰城市。 2)、霍华德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毫无利润可赚的绿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更不会对城市人口进行疏散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外城市建设史1

一以下为古籍摘句,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并说出其出处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4、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5、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进行交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6、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一般古代的城市有内城和外城,郭指外城,也就是说建造内城是用来保卫君王的,外城是用来守护老百姓的。 二、名词解释 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课程代码:06216) 一、单项选择题 1. “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 A、穿斗 B、内柱升高 C、彻上露明造 D、草栿 2. 唐代建筑的特征是【 D 】 A、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力 B、斗拱多而密,屋顶陡峭 C、运用多色彩画、绚丽华贵 D、结构复杂,用料硕大,坚固而稳定 3. 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拱券和:【 C 】 A、巢居 B、神殿 C、梁架 D、庙宇 4. 下列哪组建筑运用了“金厢斗底槽”及斜撑增强了建筑的刚性【 D 】 A、佛光寺东大殿,隆兴寺摩尼殿 B、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寺东大殿 C、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苏州虎丘塔 D、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5. 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 A、晋 B、冀 C、苏 D、赣 6.《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侧脚”指的是【 B 】 A、山墙向内侧倾斜 B、外檐柱向内倾斜 C、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 D、即“移柱法” 7. 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 A、全面保护 B、重点保护 C、有限保护 D、酌情保护 8、沧浪亭、豫园、瞻园、个园分别位于【 D 】 A、苏州、上海、扬州、南京 B、南京、上海、苏州、扬州 C、扬州、上海、南京、苏州 D、苏州、上海、南京、扬州 9. 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 B、白虎B、朱雀D、玄武 10. 圆形大土楼住宅分布在哪些地方【 B 】 A、江西南部 B、福建南部龙岩、上杭、永定一带 C.广东东部沿海一带D.福建北部福安一带 二、名词解释题 1. 面阔 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间的宽度称为面阔。 2. 通进深 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通进深。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中外城建史2 (1)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 座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 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 A西周B北宋C元朝D明朝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柯布西埃C密斯凡德罗D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巴洛克时期 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A、统万城 B、高昌城 C、交河城 D、北庭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 A、汉口 B、佛山 C、朱仙 D、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A、南通 B、济南 C、嘉庆 D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仑 D、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A、市中心设置广场 B、密集的道路网 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总学时数32 讲课30 实 践 2 周 学 时 2 多媒体30 市场调研、考察0 学分 2 习题作业0 作业小结 2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先修课程《环境写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素质拓展课(专业限选、 任选) 选用教材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1次 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3版1次 主要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次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5次 3、《建筑历史》.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次 4、《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次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次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质拓展(专业限选、任选)课群选修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中外建筑史考试卷目2

中国建筑史篇: 古代建筑发展部分: 1,为什么说汉代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2。为什么说唐代木构建筑发展已趋成熟?以什么为特征?试述之? 3。唐宋建筑风格之不同 4。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是一种成熟体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5。明代建筑特点 6。清代建筑特点 城市: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较高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对明清北京城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明清北京城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利用的构想说明原因? 3。宋代都城陈是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加以评述。于近日思考之,有何意义和借鉴之处? 4。中国近代城市特征事什么?他较中国封建城市有那些变化与发展? 5。隋唐长安及于汉长安城廓关系? 6。明南京城 住宅: 1。传统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旧住宅,河南窑洞,徽州明清住宅等今天仍在使用,虽不适应现代生活,但其设计手法仍有 可借鉴之处,请以其中一例,指出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可资减借鉴之处各3点。 2。请概述徽州民居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3。试举例合院形式四种,并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四合院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4。干阑木构特点 宫殿: 1。宫殿在中国古代都城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通过对明清北京城和宫殿关系简述这种封建帝王城市设计的优缺点和意义?

2。布达拉宫是怎样创造出仙山琼阁意境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今天可以借鉴 3。北京故宫中路自天安门至乾清门的院落平面建图(注明建筑)并评析其群体空间手法及特点? 坛庙,陵墓,寺庙 1。画出天坛总平面并分析概况及其组成特点? 2。请绘出唐乾陵的平面图,并分析和概述其组成特点? 3。以南京中山陵为例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在吸收传统和创新方面进行的探索 4。明十三陵特点,并画出其最大陵墓平面图 5。中国古塔是怎样形成的?试从符号学角度论述其形成过程,对今天建筑创作的意义 6。画出应县木塔的平面示意图,并分析她的造型艺术特色和结构特点 7。试简述塔在中国佛寺钟的地点。作用。及其发展与变化? 8。佛光寺平立面。及其结构艺术特点,并说明它体现唐代建筑雄伟,舒朗风格的多种具体体现?(四点)9。建筑空间序列的引导 园林 1请分析某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和设计特点,并以次概述说明那学院林设计手法在今天建筑创造中仍值得借鉴? 2。绘图并简要说明寄畅园的艺术成就 3。园中园在中国大中型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预和园中——————北海中—————— 4。是一个格式塔原理分析某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如何产生的? 5。画出北京北海平面简图,标志出它的主要景点名称,分析起造园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试什么?其组织关系在私家园林中有和特点,今天建筑创作中可以运用吗?古代建筑特征与祥部演变 1。斗拱由宋至清发生了那些变化 2。试分析一下古建筑中鸱尾(吻)的结构构造和艺术特点 3。请绘出请是北方建筑屋角老角梁做法和南方建筑嫩戗发戗做法。你如何看待南北不同建筑风格问题 4。设檐柱径d按清官式建筑举架之法画出一座进深八架,斗拱出一跳(单昂)的大式建筑的屋面折线求法(标出有关数据) 近代中国建筑 1。试以近年获奖的中国新建筑为例,简述他们是如何创造性吸收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92年) 2。试分析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并阐明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的认识和理解(94年) 3。中国近代建筑思潮有哪些内容?并举例说明?(97年) 4。简要说明近代历史上中国建筑复兴的三种历史主义手法,并指出其代表作? 5。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较中国分建设会的建筑技术有那些发展与变化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近代城市规划建设有什么差异?试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许多于自然结合的建筑,请举一例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对今天的建筑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3。乡村居民的建成是沿着全然不同于城市建筑的建成方式的,倘若要你承担我国西南山区居民的更新设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中外建筑史、0710025 总学时数:54(理论课学时数:50 复习与考试学时数:4)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设计 1 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2. 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2、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无考证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中外建筑史作业

1举例说明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 1、“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为干阑式建筑。 2、“穴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的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平面呈“吕”字形的两室两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2简述两汉时期建筑的发展概况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普遍 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足够的宽度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 为普遍,攒尖、歇山与囤顶也以应用l 制砖和拱券结构方面,墓砖多样化(楔形砖、有榫的砖、企口砖等),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并出现穹隆顶l 石建筑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二)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二) (课程代码:06216) 一、单项选择题 1. 清式建筑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是【B 】 A、柱 B、间架 C、举架 D、梁 2. 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陵寝建筑代表作是【 A 】 A、吉萨金字塔群 B、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 C、卡纳克阿蒙神庙 D、阿布辛波石窟庙 3.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河南登封县高岳寺塔,其平面为【 A 】 A、十二边形 B、八边形 C、六边形 D、圆柱形 4. 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李诫的【 D 】 A、《古建园林技术》 B、《木经》 C、《考工记》 D、《营造法式》 5. 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6. 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中,以女像柱作为装饰的是【 B 】 A、卫城山门 B、伊瑞克提翁神庙 C、帕提农神庙 D、胜利神庙 7. 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D 】 A、秦始皇 B、宗法制度 C、胡服骑射 D、丝绸之路 8、以下柱式中哪一种是在古罗马时期形成的【C 】 A 、多立克式B、科林斯式C、塔司干式D、爱奥尼式 9. 《建筑十书》的作者是【D 】 A、阿尔伯蒂 B、维尼奥拉 C、帕拉第奥 D、维特鲁威 10. 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哥特式教堂的是【 C 】 A、亚民主教堂 B、韩斯主教堂 C、佛罗伦萨主教堂 D、夏特尔教堂 二、名词解释题 1. 方上 指的是(秦汉)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

2. 闾里 ).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2).借指平民。(3).邻居。 3. 斗拱 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4.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建筑”是指现代以后的各流派的建筑总称。 5. 巴洛克 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 三、填空题 1.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了《_走向新建筑____________》,强烈批判保守派的建筑观点,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根据。 3. ______鲁班_____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4. 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_____白马寺______。 5. 《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____计成_______。 6. 我国的五大古都是____西安_______、_洛阳__________、开封、南京和北京。 7. 赵州安济桥的设计者是隋朝的______李春_____ 8.古希腊最代表性的建筑群是____雅典卫城_______。 9. 西欧哥特教堂的平面多采用拉丁十字式或_____巴西利卡______式。 10. 我国古代屋顶色彩等级最高的是_______黄__________色,最低的是黑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