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一个分析模型_卢兵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一个分析模型_卢兵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一个分析模型_卢兵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一个分析模型_卢兵

收稿日期:2005-04-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1063)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分析模型

卢兵, 岳亮, 廖貅武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 要:本文指出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与知识转移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一种对此问题整体而系统的理解。提出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四大方面因素:联盟企业特性、知识特性、企业间的关系特性和情境特性,这四方面又各自包含着一些影响要素。同时也阐述了各影响要素和知识转移间所存在的三种关系:正关系、负关系和倒U 形关系。关键词:知识转移;联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6)02-0031-06

An Analytic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

LU Bing ,YUE Liang ,LIAO Xiu -w u

(School of Management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 i 'an 710049,China )

A bstract :T 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 e transfer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each factor and the know 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 .T 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 model o f the facto rs affecting know ledge transfer success that includes four aspects w hich are partner attribute ,knowledge attribute ,partner relational attribute ,and contex t attribute .Each aspect consists o f a number of key facto rs .T hree kinds of relationships betw een facto rs and knowledg e transfer are ex plained :positiv 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and an inver ted U -shape effect .Key words :kno wledge transfer ;alliances ;factors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1]

,企业要想保持和建立自

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和创造知识。企业合作(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能快速地提高自身能力[2]。近年来随着联盟数量及其重要性的增加,企业通过联盟来获取其它企业的知识具有战略重要性。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未能在与外方建立的合资企业中有效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对于如何在中外企业联盟中学习外方企业的先进知识仍存在经验和理论上的不足,而这些对于联盟的成败及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影响。向合作伙伴学习通常被认为是联盟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进行外部学习的重要一环,是联盟企业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

障。虽然有这些方面的重要性,但企业在联盟中的这种学习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常使联盟学习的失败率高居不下[3],因此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对如何在联盟中更好地进行知识转移十分关注,其中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很多学者研究了组织合作中的知识学习及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问题,他们分别从知识学习、知识转移过程的各个维度出发对影响知识转移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Chen 研究了知识特性、联盟形式、知识特性与联盟形式的相互作用、吸收能力等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4],Lei et al .研究了战略联盟与组织学习的相互关系[5],Bhagat 研究了知识类型、四种文化形式及三种认知类型对跨组织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6],Cummings 和Teng 提出了一个在企业研发合作中成功进行知识转移的模型[7],Simonin 检验

·

31·预 测

Vol .25,No .2 FORECAS TING 2006年第2期

了合作经验这一联盟伙伴间的知识形式对知识转移的影响[8],等等。从学者们的研究看出,在企业层面上,许多学者都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减少了交流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还有学者认为吸收能力、学习战略、开放的具有较强柔性的文化会极大的促进知识传递并使组织学习过程更有效地进行。在联盟层面上,学者们针对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还是一个组织间交易过程的特征,分析了联盟治理、信任等因素对转移效率的影响,还有学者从转移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在知识层面上,知识传递的难度也与知识的内容和类型有关,学者们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加难于传递,隐性知识是造成学习上失败和困难的原因。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这个框架模型包含了四方面影响因素:联盟企业特性、知识特性、联盟企业间的关系特性和情境特性。每个方面因素又各自包含一些影响要素。同时,本文也阐述了各影响要素和知识转移间所存在的三种关系:正关系、负关系和倒U形关系。

2 知识转移和成功的知识转移

研究企业联盟中成功进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首先要对知识转移有个了解,并要明确“成功的知识转移”的含义。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是一方从另一方获取知识的过程。Daven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转移是由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吸收这两个过程所共同组成的统一过程[9]。对于“成功的知识转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定义[7]。有学者认为知识成功转移是指在一定时间段,有一定数量的知识被转移[10];有的则认为是知识转移的及时性、成本不超过预算性以及使接收者感到的满意上[11];还有的把成功的知识转移定义为接收知识者通过知识的转移所获得的所有权、职责义务及满足感[7]。根据上面的认识,本文中成功的知识转移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一定数量的知识被转移,并且被知识接收者吸收,使知识得到共享,同时使接收者感到满意的状态,也就是说,知识的成功转移必须完成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这两个过程,并使知识接收者感到满意。3 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图1和图2描述了本文的模型

图2 

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

图1 联盟中影响知识转移因素的模型

3.1 联盟企业特性

3.1.1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从外部消化和复制新知识的能力[12]。它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资和知识积累的结果,具有路径依赖性。近些年,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吸收能力实际上可能是相对的[13],在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企业的学习能力是相对适应的。Zahra和George重新定义吸收能力为一系列的

·

32

·

Vo1.25,No.2 预 测 2006年第2期

组织惯例和过程,通过这些组织惯例和过程,企业获得、消化、转化和开发知识[14]。吸收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是影响企业创造和开发知识的能力。Zahra 和George进一步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吸收能力:潜在的吸收能力和现实的吸收能力,前者包括获取和消化知识,后者包括转化和开发知识[14]。对知识接收方来说,拥有适当的吸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12],它便于企业利用吸收进来的知识为其服务。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吸收过程,而知识的吸收进行得是否顺利,是直接由企业的吸收能力决定的,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就能越好地理解、吸收并应用传输进来的知识。持久地培养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是企业成功开发企业外部知识的必要条件。所以,吸收能力对企业间知识的转移有促进作用。

3.1.2 知识传播能力

以前的研究都集中于吸收能力,并把它作为组织间学习的限制性因素[13],其实,这仅是指伙伴的一种接收知识的能力。作为对吸收能力的补充,本文提出“知识传播能力”的概念,它是组织间学习透明度的限制性因素。这里,知识传播能力指的是一种向联盟伙伴确切而真实地发出和解释新知识并让联盟伙伴理解和接受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针对知识发出企业而言的。伙伴间知识传播水平高低反映出伙伴适时的有意义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共享水平的高低。知识转移中知识传输得是否顺利,是直接由企业的知识传播能力决定的,企业的知识传播能力越强,就越能更好地在企业间进行知识传输。此外,知识传播能力高的企业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等先进方法,快速而跨时空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知识转移更加便利。所以,企业的知识传播能力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1.3 企业联盟经历

联盟经历包括两方面内容:联盟管理的经验和先前已有的合作伙伴关系[2]。一方面,知识转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有效利用[12]。如果合作伙伴有了如何在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及如何管理联盟的先验知识,企业就会更有能力去管理、监督联盟并能评估联盟的价值[8]。此外,企业先前的阅历和知识可以帮助其认识潜在的有用知识、使企业更有能力去识别它所在联盟的学习机会,从而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一个企业多样化的合作经历,将使其更有获取其它企业知识的手段。因此企业获取伙伴知识的能力就部分地取决于先前联盟的管理经验。另外,企业原有的较为多样化的联盟经验也可以提高企业对新的联盟经验的理解和吸收,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在另一方面,先前已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能产生在此次联盟中企业间的初始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伙伴间的信任与互赖逐渐增加,各伙伴相互对其真实动机、技术水平和能力会有较深入的了解,这将进一步对知识转移有促进作用。有经验的伙伴可居先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当伙伴间已经建立了伙伴关系时,学习和知识转移将是可持续的,这种关系本身就是资本,具有生产力。以上两方面说明,企业的联盟经历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1.4 学习动机

(1)学习意图。合作的战略和目标是联盟知识创造的重要因素。不同优先级别的目标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度和不同程度的资源投入量,如果形成联盟的意图是为了学习或其战略是促进知识学习的,则企业将尽力采取措施去搜寻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并关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有学者认为知识的接收方如果把知识转移看得很重要,那么他们相对于那些不重视知识转移的企业将有更多的动机去支持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同时,判断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就是要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预期目标,就没有成功可言。所以,如果企业有很强烈的学习意图的话,将会对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奖惩系统。一个企业的奖惩系统能对企业的学习能力及知识转移施加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积极地去鼓励自己的员工从企业外部获取知识并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有学习的动机,将会促进知识转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企业如何利用它的奖惩系统去影响企业内部的学习行为,将会对其后能从企业外部伙伴学到什么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说,如果企业的奖惩系统是鼓励员工获取知识并进行有效学习的,将会促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

33

·

卢兵,等: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分析模型

3.1.5 企业学习文化

很多学者[6]强调一个组织的学习文化会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如果组织文化是培育职责、容忍创新性错误、提供充足时间去思考新观点的文化,则在知识转移中,所转移的知识的内容将会是很丰富的[9]。一个企业良好的学习文化会培育并保持用于建立一系列某些种类的惯例和习俗,这些惯例和习俗培育了某些种类的企业行为、机制或过程,而那些有关知识转移的行为、机制或过程形成了知识转移的基础,有了它们将会获得知识转移的成功。所以,企业学习文化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2 企业间的关系特性

3.2.1 联盟系统结构

联盟企业为传递知识所采用的适当的制度机制将会极大地影响有效的跨组织的知识转移。

(1)联盟形式。联盟形式主要是指基于股权的联盟形式和基于契约的联盟形式。选择何种形式的联盟治理结构会对联盟的成功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联盟形式下,企业的知识发现能力及对知识的实施能力有很大不同。对于基于股权的联盟,企业间有很强所有权及资金纽带,它有着比基于契约的联盟更为积极而紧密的关系,这能够促进与合作伙伴的积极交往,十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很多学者认为基于股权的联盟比基于契约的联盟更能有效地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按照这个逻辑,基于股权的联盟比基于契约的联盟更易于进行知识的转移。

(2)合作关系紧密度及联盟合作范围的广泛性。联盟伙伴关系的紧密度影响了联盟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11]。紧密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共享知识和经验,并发展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及合作关系。此外,隐性知识的转移就要求合作伙伴各方频繁的面对面接触,在紧密的关系下隐性知识的转移会变得容易。再者,由强的企业间关系而发展出的特殊的启发式关系和特有用语也有利于传输复杂知识。合作范围的广泛性是指一种跨越组织、制度等的合作内容的宽泛和丰富性。联盟宽泛的合作范围能大大增加所传输知识的丰富程度,增加不同思想及其相互碰撞的机会,可激发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另外,习惯于与不同社会群体保持接触的企业将会比仅接触于一个知识体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传递复杂的思想和知识,所以联盟合作范围的宽泛性可以通过增加人们在不同知识领域传递复杂知识的能力来促进知识的转移[15]。由此,紧密的企业间关系和宽泛的企业合作范围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这在Reagans和McEvily[15]的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检验。

3.2.2 伙伴间的相互作用

(1)伙伴间的信任。联盟企业间的信任被认为是联盟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信任可以减轻甚至消除企业对知识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企业不必防备其它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相互信任的氛围有利于企业间信息的自由交换,他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也使企业很愿意对学习投入资源。如果没有伙伴信任,伙伴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时效性将是低的,而成本将是高的。所以,联盟伙伴间的信任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2)伙伴间的冲突。冲突是指由分歧而产生的某种形式的对抗和干扰。任何组织中的冲突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一定有害,相反可能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有潜在的好处。合理的冲突水平可使企业进行有利于联盟发展的相互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同时也可使联盟富有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级别的冲突都是好的,过度的冲突会破坏联盟的稳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间知识转移与冲突水平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形的关系。Chen[4]实证验证了这些关系。

3.2.3 联盟伙伴间的差异

(1)组织差异。本文中组织差异是指企业在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决策程序等方面的差异。行政制度的同型对公司组织的方法及知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行政控制方式影响着知识流动及相关合作行为。联盟各公司间的组织差异,可能造成各公司对其它公司的行为及其结果、投入及其产出、原因及效果等在逻辑关系上理解的困难,而且由于组织差异,各公司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流动都有所不同,组织差异增加了知识的模糊性。与此同

·

34

·

Vo1.25,No.2 预 测 2006年第2期

时,随着联盟的深入发展,由于存在组织差异,各公司的相互误解可能增多,这样就会产生不必要的不协调和矛盾,势必对知识转移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2)地理位置差异。地理位置差异是指企业间面对面交流的难易程度、时间快慢及费用[7],以及由地理位置所引起的其它各种不便。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企业便于发展各种关系,联盟企业会利用这种关系来促进企业间良好的信息交流。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企业也很容易面对面地进行密切交流和切磋,而这种交流方式对隐性知识的转移非常有利。此外,地域差异小的企业往往会形成他们自己的共同语言、习俗和习惯,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交流用语和思考方式,所有这些都为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搭建了良好平台。所以联盟企业的位置差异不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知识差异。知识差异是联盟内知识发出方和知识接收方所拥有知识的差异程度。它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联盟中知识的发出方和接收方所处的情景、所拥有的知识背景的不同会使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知识,这就要求双方要对对方的知识进行诠释,如果双方知识差异太大,他们之间学习的中间环节就会增多。“如果联盟伙伴的技术差距过大,他们之间的学习就变得几乎不可能”[1]。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的冗余和重叠有利于知识转移。另外,如果联盟企业拥有重要的共有知识(或者说知识差别小),他们将具有较高的“相对吸收能力”[7],这会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在另一方面,学者们也认为,如果企业间知识差别太小,企业间没有太多的知识值得转移,伙伴就可能对他们的知识转移行为感到不满。实际上,有效的知识转移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联盟伙伴间具有一定的知识差异。这样,知识差异和企业间知识转移就具了有一种倒U形关系。

(4)规范和文化差异。规范和文化差异是指知识转移各方之间的组织文化和规范(价值体系、惯例及认知模式等)的差异程度。早期有关技术转移的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的不同会显著削弱企业间知识转移的进程。相类似的文化和规范能使联盟各方之间的工作关系更为融洽,使各伙伴能相互理解,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能会采用相同的方法[7],这促进了更深一步的知识学习。Doz和Santos认为:“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一种知识发出者与接收者间的有关他们自身情景和知识实体的对话”[16],情景蕴含于企业的文化和规范中,它能引导人的认知和知识学习,文化和规范差异小的企业,有着类似的认知、情景和行为,所转移的知识更易于满足需求方的要求,更易于被认同、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相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由于文化和规范的不同,来自不同企业的联盟管理者对联盟关系、目标和绩效会有不同的认识,当一个组织试图从联盟中学习东西时,规范和文化的冲突就会发生,学习也将受挫。因此,规范和文化的差异不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Cummings和Teng[7]在研发联盟中实证验证了以上这些关系。

3.3 知识特性———复杂性和隐性

知识的复杂性和隐性是知识最为主要的特性,对跨组织知识转移有重要影响。复杂的知识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11],知识的显性和隐性体现出知识是否能够编码和是否能以正式而系统的语言进行表达传输的性质[17]。隐性知识是无形而且不易被形式化的,很难与他人共享和交流的知识。相反,显性知识能够以现实数据和编码的形式来进行系统而便利的沟通。知识的这种特性影响着知识转移效果。Zander和Kogut发现基于产品的知识是可编码的,它比那些难表达的知识更易于清晰地在企业组织间进行转移[18]。Simonin通过知识的隐性对知识模糊性的影响阐述了知识隐性对知识转移结果的影响[17]。由于隐性知识难于清楚地表达,它很难被传授和学习,这类知识很难在企业内部传输。此外,复杂的与特定情景相关联的知识往往令人难以理解,越复杂的知识产生越高程度的模糊性,而且某项特定的复杂技能可能是跨部门的和多人的,这样,知识在整体上就不易于被结合起来或不会被许多员工所理解,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就需要有大量解释性的知识随其传输。所以,如果被转移知识的复杂性和隐性程度越高,就越不利于企业间知识的转移。

3.4 联盟情景特性———环境波动

联盟环境是联盟企业在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与联盟外部相关的物理及社会的因素。联盟环境可

·

35

·

卢兵,等: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分析模型

以在概念上分为作业环境和一般环境。作业环境涉及那些直接对联盟企业竞争情形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竞争者、客户及政策制定者等,而一般环境是指那些间接影响联盟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外部环境的波动是联盟发展和知识转移过程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的基本来源。所谓波动是指一些关键环境变量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明显变动。环境波动会对企业发展方向及市场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因环境波动而使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学习意图发生了变化,则企业的有关联盟规则也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联盟的稳定及知识转移的稳定。同时环境波动可能会打破原有联盟及知识转移的平衡点,使知识转移面临动荡和调整,这势必影响到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此外,对联盟影响很大的一些环境波动,很可能使联盟瓦解和终止,使知识转移受挫。所以,环境波动不利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综上所述,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和其各影响要素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联盟中的知识转移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因素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

伙伴特性

吸收能力促进知识传播能力促进联盟经历促进

学习动机

学习意图促进

奖惩系统促进企业学习文化促进

伙伴关系特性

联盟系

统结构

联盟形式基于股权式的联盟比基于契约式的联盟更有利于知识转移企业关系的紧密度

和合作范围的广泛性

促进

伙伴间的

交互作用

企业间信任促进

企业间冲突倒U形关系

联盟伙

伴差异

组织差异阻碍

知识差异倒U形关系

规范和文化差异阻碍

地理位置差异阻碍

知识特性复杂性和隐性阻碍情景特性环境波动阻碍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并对每个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这些内容可为企业联盟中的知识学习提供建议。为了在联盟中成功地进行知识转移,企业必须关注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那些促进知识转移的因素,减少和克服那些阻碍知识转移的因素。根据本文提出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联盟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积累联盟经验、明确学习意图、加强奖惩激励、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等方法,使知识便于转移。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基于股权式的联盟治理结构、对联盟的合作范围进行扩展、加强伙伴间合作关系和信任水平以及使企业间的冲突保持在适当水平等方法促使知识被成功转移。此外,企业还可通过增加所转移知识的显性程度、进行面对面交流、培养企业学习文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等方法来保证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最后,企业还必须关注环境波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Hamel https://www.doczj.com/doc/0f12174854.html,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

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2]I nkpen A C.Learning,know ledge acquisitio n,and

strategic alliances[J].Euro pean M anagement Journal,

1998,16(2):223-229.

[3]Draulans J,deMan A,Volberda H W.Build ing alliance capa-

bil ity: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superior all iance performance [J].Long Range Planning,2003,36:151-166.

(下转第43页)

·

36

·

Vo1.25,No.2 预 测 2006年第2期

[23]Ho S S M,W ong K S.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corpo rate gov 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 tent of

v 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 c-

counting,Auditing&T axation,2001,10:139-156.

[24]McGuire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rowth potential:an

empirical analysis[C].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5]K oppel J G S.The challeng e of administration by regu-

lation:preliminary findinds regarding the U S g overn-

ment's venture capital funds[J].Journal of Public Ad-

ministra tio n Research T heo ry,1999,9(4):641-666.

[26]Sakakibara M.Formation of R&D consortia:industry

and company effects[J].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

2002,23:1033-1050.

[27]Reuer J J.F rom hy brids to hierarchies:shareholder

w ealth effectsof joint venture partner buyouts[J].

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1,22:27-44.[28]Scott W G.T he management gov er nance theo ries of jus-

tice and liberty[J].Journal of M anagement,1988,14

(2):277-298.

[29]Lentz S S.Hybri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a path to cost

savings and customer responsiveness[J].Human Re-

source M anagement,1996,35(4):453-469.

[30]Cockburn I M,Rebecca M.Henderson scott stern.un-

tangling the orig ins of compe titive adv antage[J].Strate-

g 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23-1145.

[31]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王健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2]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3]Li Jiatao,Zhong Jing.Explaining the g ro wth of interna-

tional R&D alliances in China[J].M anagerial and De-

cision Eco nomics,2003,24:101-115.

(上接第36页)

[4]Chen Chung jen.T he determinants of know ledge transfer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A].Academy of M anagement

Best Co nference P aper2004[C].T IM,2004.

[5]L ei D,Slocum J W Jr,Pitts R A.Building cooperative

advantage: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to promote orga-

nizat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7,

32(3):203-223.

[6]Bhagat R S,Kedia B L,Harveston P D,et al..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fer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an integ rative framewo rk[J].Academ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2,27(2):204-221.

[7]Cumming s J L,T eng Bing sheng.T 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 rs affecting knowledg 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 echnolog y M an-

agement,2003,20:39-68.

[8]Simonin B L.T 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know-how:an emp irical tes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5):1150-1174.

[9]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 e:how or-

ganizations manag e what they know[M].Harvard Busi-

ness School P ress,Boston,M A,1998.

[10]Hakanso n L,Nobel R.T 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rse technolog y transfer[A].Paper P resented at the

Annual M eeting o f the Academy of I nternational Busi-

ness[C].V ienna,Austria,1998.

[11]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 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4. [12]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 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

istrative Science Quar terly,1990,35:128-152. [13]Lane P J,Lubatkin M.Relativ e abso 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 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8,19:461-477.

[14]Zahra S,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 f M an-

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15]Reagans R,M cEvily https://www.doczj.com/doc/0f12174854.html,wor k structure and knowl-

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 hesion and rang e[J].Ad-

ministrative Science Q uarterly,2003,48:240-267. [16]Doz Y,Santo s J F P.O n the management of knowl-

edge:from the transparency of collocation and co-setting

to the quandary of dispersion and differentiation[A].

I NSEA D Working P aper Series[C].97/119/SM.

Fo ntainbleau,1997.

[17]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 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9,20:595-624.

[18]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 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

[J].Organisation Science,1995,6(1):76-92.

·

43

·

王朝全,等:混合组织的研究进展

关于知识产权的调查报告

关于知识产权的调查报告 一、加大专利法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为应对“入世”,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广大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群众的专利意识普遍增强。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XXX多场次,有XX多万人次先后参加学习培训;举办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班XX多期,帮助企事业单位培训了XXX多名合格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有XX多个企业被先后列入专利工作试点和专利工作重点服务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实施推进计划,这部分企业率先做到:明确专利工作机构和分管专利工作的领导,匹配合格的专利工作人员,建立专利管理工作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 XXXX年以来我市累计申请专利XXXX件,授予专利权XXXX件。进入XX世纪以来,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快,近四年的专利申请量超过了XXXX年前十五年的累计专利申请量。XXXX年全市申请专利XXX件,XXXX年申请专利XXX件,比上年增长XX%;XXXX年申请专利XXX件,比上年增长XXX%;XXXX年专利申请量突破XXXX件,比上年增长XX%以上。一部分专利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XXX年对XX个专利产业化项目调查统计,当年新增产值X亿多元,利税X仟多万元。

三、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专利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市、县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XXXX年底前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扬州市知识产权局,江都市在县(市)区中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局,仪征市、宝应县建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高邮市、邗江区、维扬区、广陵区也在科技局内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相关机构,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经费。XXXX年,扬州市专利事务所进行了改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专利中介服务机构。为了鼓励专利申请,XXXX年以来,市级和县级都先后建立了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并制订管理办法,加大对专利申请的支持。XXXX年,江都市从财政中拿出XXX万元,用于对专利申请、保护和产业化进行资助和奖励。 四、知识产权工作仍不能适应“入世”的要求 一是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层人员参加专利法学习培训的人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企事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不够,具有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很少,绝大部数企业处于制造业的第一阶段,几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更谈不上知识产权战略,不能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支柱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少,XX%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至今没有申请过专利;四是知

知识产权调研报告

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 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已成为生存和的关键。关于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之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不强,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较低,知识产权的流失严重等,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就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量外资涌入国门,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态势日益明显。中外合资合作形式已经成为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选择。然而,在某些领域,由于外企实力强劲,或者国内企业意识欠缺,这种结合往往是建立在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正当权益削弱甚至流失的基础上的。 为了解@#$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员调研了@#$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在闵行区知识产权局召开了闵行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福祥陶瓷有限公司、东杰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紫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在调研发现,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十点: 一、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企业的合同和章程中都没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规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也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初期,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内容,还有的合作企业,中方只投入土地,甚至不参加经营管理,收益也是固定的(即土地的租赁费用),对知识产权更是不会关心。这带来很多问题,如企业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在合资期满后如何分配问题;新开发的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企业日常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因为成立时没有约定,实践中各个企业因其本身情况的不同,只能采取不同的操作办法,或再协商签订新的合同、或者作出新的管理规定。但这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建议在相应的合资合作企业合同和章程范本中加入专门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在相应的规定或审批程序中要求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对知识产权要有相关规定。 二、新开发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调查中发现,新开发的技术和品牌的知识产权权益归属问题往往与企业的股权分配情况紧密相关。通常中方控股的企业新诞生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合资合作企业的,其权益也是按照股权分配的。有人提出,通常中方人员是独立地完成新技术的开发,但也要将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给外方,有些不公平。但实

企业知识共享解决方案

企业知识共享解决方案 概述 知识共享可以定义成:知识从一个人、群体或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活动。其实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及知识的独特属性,使得组织内知识共享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了知识共享的有效开展,给组织的知识共享带来了风险。在阐述了知识共享的含义与作用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成败的四个方面风险,即组织结构风险、组织文化风险、关键人员风险和知识技术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给出了较为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知识共享系统,将无法凝聚成员的创新力量,难以完成自身肩负的任务。就企业来说,其效能与其成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靠知识结构和专长单一的个体已难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需要,而必须通过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把每个人的知识特长聚集起来,转变成企业组织的整体能力。知识共享是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特征,知识共享系统是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支撑。 优势 1、网站式的应用系统,无论是在界面上还是功能设计和运行环境上都符合了企业和时代发 展的需求; 2、本产品集成百科、问答、博客等多个基础平台而成,而且用户可自己选择需要哪些平台 3、知识库的形成和应用是以企业用户为基础,企业把有用的知识进行汇整、挖掘,企业知 识的积累和继承是本系统的核心,以轻松方便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知识的积累,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模式独特有很大的优势; 4、本产品以用户为基础,强调用户的积极参与,故在激励用户参与机制上有很大的独特性, 并且具有几套用户激励机制可让企业自定义。用户自己参与自行运转,以形成为企业文化为目标,这个在目前的产品中是很有独特创性的 5、完全是产品化的设计理念、包装、实施与售后服务,较之同类产品价格则更实在,相比 同类产品具有很大优势。 改善交流

知识产权服务业分析报告

知识产权服务·企业法律需求分析报告 一、知识产权服务业介绍 (一)知识产权服务业简介: 知识产权服务包含了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业属于中央提出的培养和大力发展的组织,更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行业性质和社会作用来看,知识产权服务业属于社会中介行业,这是对此类行业客观的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此类行业应当持一种社会中立的态度,是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行业。 (二)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各类经济机构约5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的经纪人日趋增多,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也相继成立,其中不乏一些跨国公司。他们在知识产权市场的交易中,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咨询、代理等服务,其中以技术经纪人和知识产权代理人的队伍发展最为迅速,这些知识产权服务者为促进专利和与之有关的商品流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机遇: 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回避风险最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信誉和能力,因此知识产权代理人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我国目前对代理人身份的取得已设下了一些严格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代理人数量偏少,特别是专利人才匾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从事专利工作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谙熟法律,并能熟练运用英语或英汉双语,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单从专利代理来说,根据自国家专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国内申请专利数量为25万件,其中84%由代理人申请,平均算来每个代理人一年要代理接近80个案件。专利申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一位代理人一年处理这么多的案件比较困难,也无法保证质量。此外,专利代理人才除了总数不足外,能够完成涉外代理的人才就更少了,而涉外专利几乎都要通过专利代理。因而,涉外专利代理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专利代理人才在数量分布上也不均衡。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00名通过专利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的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其中以北京的从业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27%;其次是上海,约占总人数的8.5%;广东位居第三位,约占6.5%。北京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从业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人才的分布与市场需求有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专利

知识产权分析报告

知识产权分析报告 一、xxxxxxxxxxxxxxx关键技术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及其权属, 合法性与稳定性分析;

主要专注在XX技术,主要围绕技术特征采用开发的xxxxxxxxxxxxxxx关键技术,在半金属、低金属、非金属xxxxCCCCxx的制备方法、摩擦材料应用的工艺上突破,技术稳定,专利集中在企业核心骨干的职务发明,所有权都为公司所有,研发团队相当稳定,技术人员梯度合理和衔接顺畅,专利检索和文献查新过程中在所检文献以及时限范围内,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 二、知识产权对相关经济活动的作用及影响分析; 公司以技术中心为主体,以项目小组为落实体,在研发阶段和生产、检测过程中提升知识产权的引导力。让项目的知识产权成为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典型形式,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机制,其内容和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调节机制以及规范与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发挥知识产权机制促进和保障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注意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以及时与合理的完善。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力度等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革。但企业在完善时还应注意其合理与适度的问题,尤其要处理好鼓励知识的生产与促进知识的传播、利用的关系以及遵循专

利申报与适当保护技术机密之间的关系。 知识产权之所以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客体主要是科技成果,其内容是法定权利,其核心是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其目的和后果是企业和团队获得经济利益,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无疑是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正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副局长卡森斯基所言:“科技发展的速度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知识产权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中,综合国力的增强日益突出地表现为以专利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明,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有人甚至提出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问题,衡量一个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 知识产权机制是促进和保障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知识产权必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知识产权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机制。倘若产权未能得到界定和保护,则创新的积极性只能依赖于一点零星的自发性,但是,知识的创造需要巨大的智力和物力投入,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现代高技术的开发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果别人可以任意地、无偿地利用他人的智力创造成果,那幺知识创造者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其继续智力创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最终会阻碍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在于知识产权法基于知识创造

2017年知识产权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知识产权行业 分析报告 2017年7月

目录 一、追根溯源:探知识产权历史,明知识产权分类 (5) 二、整装待发:知识产权东风渐起,行业发展大有可为 (7) 1、贡献篇:知识产权是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7) (1)美国:《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2016更新版》 (8) 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贡献 (8) ②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就业的贡献 (9) (2)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及其在欧盟的经济表现》 (11) 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 (11) ②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12) 2、政策端:行业政策红利+法律制度规范,为知识产权快速发展打好地基 14 3、供给端:科技创新热潮,创知识产权数量新高 (17) 4、需求端:内容为王+IP迸发+VR流行,知识产权需求旺盛 (21) (1)内容为王:专利的重要性凸显 (21) (2)IP迸发:“山寨”产品增多,但知识产权越来越值钱 (22) (3)VR专利:2016崛起 (23) 三、金矿重地:背靠万亿级市场规模,看知识产权业细分领域发展 (25) 1、确权业务:起步早具规模,但红海尽显 (25) 2、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产业链的粘合剂 (29) 3、运营业务:知识产权行业的精髓之处 (31) 4、交易业务:知识产权行业商业化的不二选择 (35) 5、维权业务:知识产权法律建设初期,行业空间弹性大 (37) (1)案例1:1000万元商标民事侵权案件 (37) (2)案例2:5000万元巨额发明专利民事侵权案件 (38) 四、榜样力量:他山之石,拓知识产权蓝海 (41) 1、美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奠基国 (41)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模型架构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模型架构 一、引言 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中呈现出信息泛滥和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现象,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虚拟企业是基于共识目标而组成的动态协作组织,成员参与的流动性与各成员之间地域分布的离散性决定了组织内各类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能够及时、准确的交流和共享成为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 同时,虚拟企业的组建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随着互联网步入Web2.0时代,网络能够提供快速高效地获取和共享信息的途径,而Wiki作为Web2.0中重要的知识协作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模式,其自由便捷的交互方式更使得广大互联网用户从受众转变为传播的主体,给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此形势下,如何搭建一个基于Wiki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平台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议题。 二、虚拟企业建设知识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虚拟企业网络化动态联盟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价值链中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应用的管理上,以使整个组织的知识在流动中不断增值。因此,一个开放、协作式的知识共享平台在虚拟企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竞争的全球化和不断加快的产品创新速度使得知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在

此环境下,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依赖于彼此间的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想要提升整个组织的优势竞争力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共享,而搭建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的互联平台是实现企业联盟优势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虚拟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二)虚拟企业动态组织形态的需要。虚拟企业是由多个各具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围绕共同的项目而组建的动态联盟,旨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其组织是可重组和可扩充的,各成员企业间则呈现出跨地域分布式并行协同合作的形态,需要依托强有力的信息网络技术突破空间的限制来进行有效的知识流管理和充分的技术交流,进而在联盟成员间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这同样需要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知识共享平台来实现。 (三)成员企业及个体员工间沟通创新的需要。成员企业之间以及员工间的沟通都是基于知识进行的,知识分享有利于挖掘并传递隐藏在企业及个体员工中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资源。据调查,目前企业员工主流的学习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中学习;二是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在基于Web2.0 技术的知识共享平台上,信息能够快捷及时的沟通,联盟成员可分散在全球各地进行协同合作;企业员工能够通过平台获取专业知识、自由地分享经验、共同构建专业知识库。 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个人思维的活跃和集体智慧的产生,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优化。

知识产权调研报告

知识产权调研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

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 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已成为生存和的关键。关于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之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不强,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较低,知识产权的流失严重等,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就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量外资涌入国门,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态势日益明显。中外合资合作形式已经成为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选择。然而,在某些领域,由于外企实力强劲,或者国内企业意识欠缺,这种结合往往是建立在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正当权益削弱甚至流失的基础上的。 为了解@#$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员调研了@#$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在闵行区知识产权局召开了闵行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福祥陶瓷有限公司、东杰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紫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在调研发现,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十点: 一、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企业的合同和章程中都没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规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也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初期,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内容,还有的合作企业,中方只投入土地,甚至不参加经营管理,收益也是固定的(即土地的租赁费用),对知识产权更是不会关心。这带来很多问题,如企业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在合资期满后如何分配问题;新开发的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企业日常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因为成立时没有约定,实践中各个企业因其本身情况的不同,只能采取不同的操作办法,或再协商签订新的合同、或者作出新的管理规定。但这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建议在相应的合资合作企业合同和章程范本中加入专门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在相应的规定或审批程序中要求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对知识产权要有相关规定。 二、新开发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调查中发现,新开发的技术和品牌的知识产权权益归属问题往往与企业的股权分配情况紧密相关。通常中方控股的企业新诞生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合资合作企业的,其权益也是按照股权分配的。有人提出,通常中方人员

知识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实施_建议书

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2011年2月

目录 一、知识管理的意义 二、企业知识管理目标 三、知识管理的定义、内容与特征 四、知识管理项目实施步骤 五、知识管理人员职责与要求 六、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平台 七、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政策保证 八、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和难点 一、知识管理的意义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1993年提出我们正由后工业时代走向知识经济社会。企业

赖以求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从实物型资产演变为以金融/ 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实物型资产和金融/财务型资产依然重要,但管理及运作这些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发展比较超前的企业群体中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些高价值无形资产。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不断创造新知识的企业。他们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知识,知识代替了传统的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的劳动力,成为基本经济资源。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积累和使用知识。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及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层的能力、企业战略、机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制度、业务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等)所体现和依赖的也是无形的知识及经验,因而对企业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就必然是以无形的知识资产为管理目标的。 但是现在,在我们的企业中对知识管理仍采用分散管理的形式,企业知识四处散落并且难于寻找,这种知识管理的方式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由于知识的不成体系,开展新项目或某些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时缺乏,信息 充分的知识库给工作带来困难,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员工跳槽离开公司将企业知识带走,或员工升迁、换岗时知识流失。 ●新员工上岗时缺乏指导,适应工作比较困难。 目前公司将各事业部对分公司的区域管理工作的战略定义在虚线的业务指导方面,区域管理的方式定义在培训和顾问的角色上,因此,对于各事业部当前管理的重点应当一方面放在建立规范、流程、完善工作单据,给分公司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操作制度,另一方面将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转化为一个大家可以共同分享的知识平台,给分公司提供工作策略和方法,因此建立一个知识库势在必行。 我们在企业内部推行知识管理,旨在将散乱的知识进行集成整合。推行知识管理可以构建企业知识资讯网,通过企业内知识社群的运作,强化知识分享的文化与行为规范,促使员工归集、存取、分享与应用知识,通过资讯科技将人与资讯进行充分结合,创造知识分享的文化,从而加速人员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毫无疑问,将知识管理引入企业是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 同时,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必由之路。创造性的知识管理系统几乎能够在任何业务部门起到提高效率、产量和增加收入的作用。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做如下事件: ◆鼓励自由的思想交流,推动创新。 ◆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使产品和服务能更快上市,增加收入。 ◆认识到员工知识的价值,并因此对他们给以奖励,从而增加员工的保留率。 ◆通过去除多余的和不必要的流程,使运营更顺畅并缩减成本。 ◆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与个人共同提高。

知识论坛促进企业知识共享

知识论坛促进企业知识共享 1 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互信、融洽的知识分享精神,是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实现知识增值的快捷途径。 炼油企业以创新和发展的视点,建立了“炼油化工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局域网在线交流平台,推动资源共享,挖掘隐形知识潜能,激活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促进人才成长。成为积累企业专业管理经验、沉淀企业文化精华、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炼油知识论坛,是炼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筹建于2007年,成形于2008年,现有专业技术学组24个,技术论坛分3大版块16个子版块,会员2730人。炼油企业知识论坛投用三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导向和高度重视下,在各专业技术学组专家的大力支持与会员的积极参与下,作为炼油企业科技人员之间无级别交流、无障碍交流的通道,越来越贴近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论坛围绕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与运行装置优化生产开展主题讨论,逐渐成为炼油企业人在各个专业领域展现智慧的平台,成为炼油企业的“网上科技人员之家”。 2 预期目标 ⑴当前目标:让每一位进入知识管理系统的科技人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都有所收获,同时对知识有所贡献。提供脑力激荡的场所,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的潜能,挖掘隐性知识。 ⑵长期目标:建立一个独具炼油企业特色的科技思想宝库,让炼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成为企业创新文化的百科书,逐渐形成员工就象寻求知识上“百度”搜索一样,寻求炼油企业企业知识就到炼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查询的氛围。 ⑶长效目标:沉淀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一方面成为显性知识的图书馆,另一方面积累炼油企业好的专业管理经验、沉淀企业文化精华,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论坛建设的难点与优势 知识论坛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广开言路、发动技术讨论,体现论坛知识交互的功能和价值,必须认识自身潜力和优势,调动积极因素。 3.1 难点 ⑴对知识论坛的认识不够。 ⑵人数受控,增量有限,专业技术人员不善交流。 ⑶潜在的技术壁垒意识、谨言慎行的人文特点、敝帚自珍的惜售心态,尤其竞争日益激 烈的环境下,技术讨论、文献共享,多少有些悖逆。 ⑷内部论坛的会员,大家相互熟悉,有部分科技人员担心自己说错话,讲错观点而不 愿意发言,往往更愿以游客身份进来看看。 ⑸专业技术人员事务繁忙。 3.2 优势: 公司领导的导向与重视是知识论坛最有力的推手。公司领导在各种场合要求团体会员、专业技术学组积极参与科技论坛、知识论坛,提高参与度、参与面,建议各专业技术学组结合日常工作,每月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探讨活动;技术开发处、生产处、机动处等专业处室带头参与,对鼓励技术人员交流、分享,促进论坛的活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知识论坛作为公司唯一的BBS,对于炼油企业科技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而言,有其独特

2020年知识产权调研报告4篇

2020年知识产权调研报告4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年知识产权调研报告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关于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之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不强,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较低,知识产权的流失严重等,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就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量外资涌入国门,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态势日益明显。中外合资合作形式已经成为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选择。然而,在某些领域,由于外企实力强劲,或者国内企业意识欠缺,这种结合往往是建立在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正当权益削弱甚至流失的基础上的。 为了解@#$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员调研了@#$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在闵行区知识产权局召开了闵行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福祥陶瓷有限公司、东杰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紫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在调研发现,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十点:

一、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企业的合同和章程中都没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规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也有的是因为企业成立初期,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内容,还有的合作企业,中方只投入土地,甚至不参加经营管理,收益也是固定的(即土地的租赁费用),对知识产权更是不会关心。这带来很多问题,如企业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在合资期满后如何分配问题;新开发的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企业日常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因为成立时没有约定,实践中各个企业因其本身情况的不同,只能采取不同的操作办法,或再协商签订新的合同、或者作出新的管理规定。但这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建议在相应的合资合作企业合同和章程范本中加入专门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在相应的法律规定或审批程序中要求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对知识产权要有相关规定。 二、新开发知识产权权益的归属问题。调查中发现,新开发的技术和品牌的知识产权权益归属问题往往与企业的股权分配情况紧密相关。通常中方控股的企业新诞生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合资合作企业的,其权益也是按照股权分配的。有人提出,通常中方人员是独立地完成新技术的开发,但也要将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给外方,有些不公平。但实际上,更不公平的是在外方控股的企业,外方将知识产权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很多企业尽管是在国内双方共同开发的技术,专利却由外方总部申请,有的企业甚至是中方人员设计的图案,设计人却要署外方总裁的名,有的企业规定中方在外方提供的技术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外方可以免费使用,但中方却不可以免费使用外方新开发的技术,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这些情况,在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尤其是外方控股的合资合作企业,中方要主张自己的权利有很大的难度。

029论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管理

!""#年第$$期 总第!#%期 !!!!!!!!!!!!!当代财经 &’()*+,’-.-/01(.(&*2*&’(’+1&3 (’455!!""#36789:(’4!#% """""""""""""""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苏 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刘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一&对知识管理的新思考 近年来!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价值来自知识!企业的整体运作都蕴含着知识的流动%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也逐渐开始重视对知识流的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进行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最珍贵的资源"""集体智慧&人才和经验来加速应对新的市场挑战和机遇%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中箭头指知识流的流动方向图一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 从上图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价值链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会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虚线代表的知识流即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也能够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往的企业资源观’?@6 76ABC7D6=E9A6F G86H BI ?@6I87J (和能力观K ?@6D9L9E8:8?86A G86H BI ?@6I87JM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在企业内部!因而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以使资源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并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知识管理方面!也就是充分重视和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本!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员工的知识上升为组织的知识!个人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从而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 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关系观K?@676:9?8BN9:G86H BI ?@6 I87JM 则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超越企业边界!扩展到企业之外%企业之间的网络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通过交换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转移!再由企业将所获知识内部化!形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知识管理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固定成本不断提高等复杂动荡的竞争形势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开始进行了战略性地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其中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企业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或产品的供应商&经销商等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 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的松散 型网络组织%随着战略联盟的形式逐渐由产品联盟向技术联盟或知识联盟迈进!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的共同开发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成为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诸如像通讯&计算机和电子&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已经成为建立重点和广泛的合作关系的主要领域%在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联盟中!知识资源的位置更加重要和突出!知识管理也就成为合作双方的重点课题% 二&战略联盟中知识流的分类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流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部分#技术或诀窍&一般管理经验和战略联盟经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尤其是知识联盟的初衷就是学习合作伙伴的专业技术或诀窍%这一类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论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管理 苏 勇!刘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OO ( 摘 要#提出了对知识管理的新思考" ""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联盟中的运用!从内容和特性两方面对联盟中的知识流进行了简单分类!并建立了战略联盟中的知识管理模型%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0!POQP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RS!T!%%#U 55;%%

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对于知识,专家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通常来说,人们认为知识是对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并最终解决的过程所得到的经验、办法、习惯等。研究信息论的专家认为,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一种人们用来增加自己认知准确性的信息加工方法,用于实现信息加工变换。 一、企业知识的范畴企业中,按知识的性质可分为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事实知识与人际知识; 按知识的形态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按知识所有权不同,还可分为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个人知识包括工作技巧、独门诀窍、生活经验、个人研究成果、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企业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企业管理知识、环境知识、市场知识和产权知识等,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员工个人知识而形成的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 企业性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划分的小类也不一样,但它都脱离不开这样的规律,即包括财务知识、预算知识、技术知识、安全操作知识、营销知识等这些显性知识,并以纸质的或者电子版的规程、规范、手册、方案、作业指导书、范本等方式存在或保存。而隐性知识往往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关系、人际关系等。 那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个人的、小团队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转变为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并让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及时得到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支撑其开展业务工

作,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我们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工作。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保持长久不衰的关键。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利用的实体,企业的变革需要知识的创新,企业存量知识的差异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企业存量知识的多少、新旧、含金量,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知识的结构和种类等,都决定了企业资源配置、以及抓住市场商机的能力。只有通过开展知识管理,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员工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是将有用的知识适时分享给所需的人,便于其利用 该知识拿出可靠的决策。知识管理的方法是既要对信息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其中将信息和人、信息处理和人的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更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趋势,谁跟不上这个趋势,谁将被历史淘汰。 知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具有显 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主体的知识,通过交流转化等方式,通过接受、分析、吸收等过程,最终成为其他主体自身拥有的知识的过程。 三、企业知识共享的要点 在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含义是:(1)员工具有主观能动 性和主动学习性,他们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的知识靠他们获取、掌握和应用。所以应提供渠道使员工得到教育培训,保证员工能够随时随处获取知识,补充知识。(2)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有些人工

我国手机行业专利状况分析

1987年中国广东省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通信市场开始步入移动通信时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占有全球手机生产量的三分之一和销售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行业也成为拉动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往,国产手机的市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营销手段和渠道的创新,在冲破国外手机的垄断后,要想真正与国外手机企业争锋,不仅需要从“量”,更需要从“质”的角度大力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手机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从技术上缩短与国外手机企业的差距,尽快改变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解目前我国手机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我们首先从与技术革新最为密切相关的专利入手,对我国手机行业的专利状况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从专利角度考察我国手机行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能力和初步了解该行业的技术研发现状,为更好地利用专利制度促进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此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检索于2004年1月8-9日进行,因此本报告的分析是基于该数据库中2004年1月7日前收录的已公开专利文献。 本报告从国内重要厂家有关手机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和专利申请的数量、专利申请年度分布、企业专利申请分布情况、专利申请技术

分类及其时间分布情况、企业专利申请的技术分类情况等方面出发,对我国当前手机行业的专利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另外,尽管有些手机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较大,但在检索时却未发现其在中国有相应的专利申请与专利,所以本报告的分析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过专利申请并已经公开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手机生产厂家。 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对我国目前手机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以及技术竞争实力等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手机行业从1997年开始重视利用专利制度保护其发明创造,这种意识随着竞争的加剧日益增强,这可以从1997年开始有国内专利申请出现并且国内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得到证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利制度对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十分重要。 2、在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体现了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也体现了在设计方面的竞争,这是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手机行业外观设计专利数量高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了手机行业的竞争除了围绕核心技术展开之外,国内企业也很重视围绕手机外观的升级换代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3、尽管国内企业在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数量占据了其专利申请和专利的大多数,但是从专利申请随年度变化的趋势上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别是以中兴通讯等为主的国内手机制造商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将目光投放在了高端技术的研发上。

知识产权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知识产权是源于人类智力活动形成的无形财产权。从广义来说,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创造的一切成果。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知识产权作为知识财产私有的权利形态,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知识产品,是一种信息,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双重性质,而由此带来的权利义务的分配,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也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知识产权立法在确认和保障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公共利益的保障。近些年来,国际上的一些知识产权公约明确地对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作了规定。确保

公共利益已成为各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宗旨。本文仅结合知识产权专门法中的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商标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分析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作用。 根据1970年生效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商标、服务标记、禁止不正当竞争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从狭义来说,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文学产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又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等权利;文学产权则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服务价值内含有知识产权比重日益增长。因此,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贸总协定悭吝论近三十年的谈判主要涉及关税转让;但从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技术创新,鼓励文艺创作繁荣,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必不可少的有力杠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从另一方面得到证明。关贸总协定及十年的谈判,使发达国家平均总体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四十多年来,世界贸易额增加了十倍以上,缔约方增加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贸易量占整个世界贸易量的90%左右。根据世贸组织的协定,

企业知识产权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企业知识产权总结 篇一:xx股份有限公司_知识产权工作总结报告 xxxxxx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总结报告 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XX年,位于国家级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工业万向轴、齿轮联轴器、剪刃、滑板、卷取轴、汽车传动轴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公司始终秉持“精勤治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经过快速成长和蕴积,泰尔重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于20XX年成功上市,成为了冶金行业万向联轴器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公司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标准,主持起草标准10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8项;参与起草标准5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目前拥有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规范公司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

现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战略运用,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公司于20XX年7月份对gb/T29490-20XX标准进行导入,咨询辅导机构为合肥宏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并于20XX年8月对gb/T29490-20XX《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进行宣贯、成立知识产权贯标小组和文件编写小组。20XX年8月,贯标文件定稿。现将贯标工作的有关有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目标和方针 公司按照自身的运营特点,以及近几年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方针,明确了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目标。通过文件与会议的方式传达了贯标工作的主要精神,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进来。 1.知识产权方针 运用知识产权成就世界传动一流品牌。 2.知识产权管理目标 (1)五年目标 5年内申请专利1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授权率在95%以上。 (2)20XX年度目标 申请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2件。 二、贯标工作开展方法

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及平台情况说明

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及平台情况说明 企业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备、规章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方面都给予了有力保障。经过多年的数据和信息积累,企业已经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一直以来企业关心进行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将信息上升到知识层面,努力为决策支持提供服务。 企业于2001年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下设办公室,与经济信息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经济信息中心按照国家局“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重点抓好信息知识获取的制度和过程,保证了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 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沉淀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是通过江苏烟草专卖营销管理系统(重点是客户经理工作平台)、企业内部论坛(网站)来实现。2003年6月,企业在全系统实现了卷烟分销系统的统一,通过该系统,卷烟、零售户、零售户订单以及配送仓库、车辆等信息实现了共享和沉淀。2006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进行专卖营销系统软件的统一,原南京卷烟分销系统中所沉淀的信息、知识被迁移到新系统中,原有知识得到了继承和共享,员工只要能接入企业内部网站,就可以获取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同时实现信息的在线沟通。 其次在全系统内实现了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的统一,并且三个系统之间真正做到了无缝连接,即基于同一数据库的独立运行系统。以资金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分别反映资金的各种不同物理、价值等形态,当上述形态发生任何变化时,通过上述任一对应系统进行记录后,对应的变化过程、结果都将在其他系统中及时体现。人力资源系统实现了多角色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员工工作平台、CEO平台和经理人平台。通过员工平台各员工可以在线查看各自档案信息、薪资信息,CEO平台可以查看公司总体的团队信息及相关人事统计信息,经理人平台可以完成相应的人事处理流程,查看公司的人事统计信息。 最后是通过办公自动化及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行政公文和请示报告等的共享和沉淀。企业上下行文在完成了正常流转后,既可以实现自动归档,员工需要查询档案,则可以自行设置查询条件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档案的查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