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作者:壶公评论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每读及此,总不免为古人喝采。

今人论战国以美国为秦者多。从现在看,美国是强,但颓势己现,秦楚之位岂可定论。欧洲至今四分五裂,和中国在秦之后的“大一统”相比,东、西方文明确有较大的差异。美国的行为与罗马末期神似,以战国的标准也只能是五霸之一,难有秦的气势。

极为相似的是苏联和晋,两者都成一时霸业,但又因内部原因四分五裂。俄罗斯军事强大,令人侧目,但是政治混乱、经济衰败,名符其实的泥足巨人。其命运不如赵、魏、韩,因为它还将崩溃。

西欧如齐,亦盛极一时。但如今和平主义、人权观念太重,如垂暮之人,难有作为。

或将楚比于印度,是看高了它。它在追赶中国,如果成功,也许可与楚相当。因为当今世界能与楚相当的国家确实不好找。

应当无人看好以色列。我认为,如果其能有强势的领导人,与阿拉伯人平分中东,是小事一桩。比之于卧薪尝胆的越,也将成千古美谈。

談至此,中国是秦,巳跃然纸上。非本人爱国,夸大其词。中美之争,即秦位之争。中国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如果继续坚持20-50年的现行政策,何愁不胜过美国,扬中华之威于世界。

历史在发展,不可能重复。但历史常有相似之处,所以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过秦论》的精彩是现代人写不出来的。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对现在的世界有这样的一些理解:

一、美国不是秦,至少其领袖没有秦王的气魄,只是苟且于选票的商贩;其民众不是秦人,斤斤计较,难有作为。但其骄横跋扈,形同堂诘诃德的豪勇则注定其走向衰亡。有秦之盛而无秦之成,悲乎美利坚。

二、中国是秦,亦难。毛泽东与黃炎培在延安的一席话,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起码现在的中国人都在骂毛泽东的运动和文革。虽然不成功,但那是为解中国“朝代更替”之迷而作的试验。明眼人都清楚,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潜在的社会矛盾也在剧化。能否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世人试目以待。

如果把历史看成一个展开的长辐,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文明的兴衰为纵轴,那么我们会看到各种文明的发展和衰亡、冲突和融合。衰亡是局部的,冲突是暂时的;发展是永恒的,融合是必然的。古代哲人所谓的“大同” 即如是说。

从当今世界格局看,西方文明巳不如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么锋芒毕露。老欧洲的和平主义和中国的“和为贵”,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西方文明向合理的回归,也是中华文明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向新高度的进步。现在两种文明即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在冲突又在融合。只要西方文明不为旁门左道所控制以至利令智昏,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人类建设共同的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文明在冲突之中融合。中美之争不能不争,争是为了不争。现代的世界大战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我们祈盼和平,我们相信人类新文明的出现。现代的中国人责任重大,比之于进行一场战争需要更多的耐心、毅力、勇气和智慧。

中、美之间不是秦楚之争。而应该是携手共进,共建人类的新纪元.

2003-04写于麒麟山麓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作者:壶公评论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每读及此,总不免为古人喝采。 今人论战国以美国为秦者多。从现在看,美国是强,但颓势己现,秦楚之位岂可定论。欧洲至今四分五裂,和中国在秦之后的“大一统”相比,东、西方文明确有较大的差异。美国的行为与罗马末期神似,以战国的标准也只能是五霸之一,难有秦的气势。 极为相似的是苏联和晋,两者都成一时霸业,但又因内部原因四分五裂。俄罗斯军事强大,令人侧目,但是政治混乱、经济衰败,名符其实的泥足巨人。其命运不如赵、魏、韩,因为它还将崩溃。 西欧如齐,亦盛极一时。但如今和平主义、人权观念太重,如垂暮之人,难有作为。 或将楚比于印度,是看高了它。它在追赶中国,如果成功,也许可与楚相当。因为当今世界能与楚相当的国家确实不好找。 应当无人看好以色列。我认为,如果其能有强势的领导人,与阿拉伯人平分中东,是小事一桩。比之于卧薪尝胆的越,也将成千古美谈。 談至此,中国是秦,巳跃然纸上。非本人爱国,夸大其词。中美之争,即秦位之争。中国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如果继续坚持20-50年的现行政策,何愁不胜过美国,扬中华之威于世界。 历史在发展,不可能重复。但历史常有相似之处,所以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过秦论》的精彩是现代人写不出来的。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对现在的世界有这样的一些理解: 一、美国不是秦,至少其领袖没有秦王的气魄,只是苟且于选票的商贩;其民众不是秦人,斤斤计较,难有作为。但其骄横跋扈,形同堂诘诃德的豪勇则注定其走向衰亡。有秦之盛而无秦之成,悲乎美利坚。 二、中国是秦,亦难。毛泽东与黃炎培在延安的一席话,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起码现在的中国人都在骂毛泽东的运动和文革。虽然不成功,但那是为解中国“朝代更替”之迷而作的试验。明眼人都清楚,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潜在的社会矛盾也在剧化。能否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世人试目以待。 如果把历史看成一个展开的长辐,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文明的兴衰为纵轴,那么我们会看到各种文明的发展和衰亡、冲突和融合。衰亡是局部的,冲突是暂时的;发展是永恒的,融合是必然的。古代哲人所谓的“大同” 即如是说。 从当今世界格局看,西方文明巳不如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么锋芒毕露。老欧洲的和平主义和中国的“和为贵”,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西方文明向合理的回归,也是中华文明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向新高度的进步。现在两种文明即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在冲突又在融合。只要西方文明不为旁门左道所控制以至利令智昏,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人类建设共同的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过秦论 贾谊

过秦论贾谊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横着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了 3.合从缔交“从”通“纵”纵横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斥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又 二.古今异义 例句:古意:今意: 1.不爱珍器重宝吝惜爱意 2.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人金人 3.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中间人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义刁难 三.词性活用 1.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形-名 尊贤而重士贤:贤人形-名 2. 名-状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天下云集而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响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3.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意动 4.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斗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使动用法 伏尸百万伏:使……伏使动用法 流血飘橹飘:使……飘使动用法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使动用法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愚:使……愚使动用法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使动用法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亡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使动用法 序:使……排序使动用法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成帝王名-动 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形-动

四.一词多义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的相与为一(成为) 囊括四海之意(的)杜赫之属为之谋(替) 1.之杜赫之属/之伦/之徒(这) 2.为以为桂林(作为) 自以为关中之固(主谓插之)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的标志)为天下笑者(被) 于是从散约败(在)外连衡而斗诸侯(来) 3.于非銛于钩戟长铩也(比)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和)会盟而谋弱秦(表目的)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来) 4.而皆明智而忠信(表并列) 尝以十倍之地(用)而倔起阡陌之中(但是) 5.以以为桂林(把)然而成败异变(却) 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然秦以区区之地凭借 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击沛公于坐 因河为池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为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固 自以为关中之固 五.特殊句型 1.聚之咸阳(状语后置,也是省略句) 2.余威震于殊俗(状语后置) 3.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贾谊过秦论文白对照

贾谊《过秦论》译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相互(大家一起)结成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白,富有智谋,心地忠诚而讲求信义,待人宽厚,爱惜百姓,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二十二岁前的贾谊,生活在一番风平浪静中。西汉初年,一切从刚刚结束的战争废墟中重建,方兴未艾的封建经济复苏,给了贾谊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再能得遇贵人扶持,自然是平步青云,在这一点上贾谊是幸运的。较之后世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以及更多才华被淹没的才人骚客,贾谊早早就享受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功。感谢独具一双慧眼的河南守吴廷尉老先生,是他把一颗璀璨的新星推向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是因为他的推崇,文采斐然的贾谊才得以将后世的政论体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 的高度。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颠峰时,贾生自己也没有想到,飞黄腾达的身后却是无尽的辛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也会妒忌英才的,何况风起云涌的政治旋涡里,他怎么不去考虑一下自己的后路呢? 贾生投至吴公门下,命运已完全交给了吴公,期待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遂人愿,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上了皇位,开始扶持培养自己的势力时,把目光投向了政绩卓著的河南守吴公,于是征召吴公为廷尉。翌年,期待中的贾谊又一次接到了他政治生涯上的橄榄枝,在老师吴廷尉的力荐下,得以征召入朝,立为博士。是年贾生22岁,如此年

轻就能济身西汉最高政治集团中,不可谓年轻有为,成为一时之美谈。然而,乘坐了直升飞机上升的贾谊终究会有一个终结的,上的如果不正常,那摔的就会更惨痛。转折点就是汉文帝将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欲将他升擢为公卿,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了,“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当然知道江山不能因为有贾谊一个人就可高枕无忧,不能因为他而舍弃更多的人,于是开始有意疏远他,贾谊不得不满腹惆怅别离京城,去做他的长沙王太傅。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选贾生的千古名篇《过秦论》于第五单元,说实话不是去讲课文,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中国历史上不得志的人何其多也。在学习过程中,鄙人浅薄地在教案页眉写下这些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秦灭六国到逐步发展壮大,其攻势之强,可谓摧枯拉朽。而后即为守业,攻势之法亦不可用,然秦不自知不施仁义,仍以刑法暴政鱼肉百姓,殊不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终再食灭亡之果,当也正常至极也。贾谊做《过秦论》一文,千古传诵鉴古及今,殊料贾谊之人生轨迹,与秦竟有颇多相似。贾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几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刻时,他的攻略取得成功,功高位显时当注守也,然贾生不知攻守之势异也,依旧勇往直前,大刀阔斧闹改革,却忽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最终非但政见未必采纳,还得罪了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

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录自:过秦论(贾谊)] 认真阅读过秦论后完成一下练习题: 1.对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资:资助,帮助 B.奋六世之余烈。烈:威烈 C.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所以遣将守关者 B.因河为池因击沛公于坐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泉涓涓而始流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农人告余以春及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贾谊《过秦论》教案

贾谊《过秦论》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 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老师先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读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词句,明确中心: (1)梳理词句。请同学分类指出本科中的文言知识点,并对教师提出的课文句子进行翻译。 1,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吞二周而亡诸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 文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 过 秦. (指出秦的过失,动词) 论 ● 据.(依靠,凭借),拥.(拥有)之地,君臣固. (牢固地)守 (守卫)以窥.(窥视)室,有,包. (名词作状 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 (举起,拿走)宇内,之意,并吞 之心。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佐.(辅佐)之,内. (名词作状 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 (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 (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侯。于是秦人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因. (沿袭)遗 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 (攻取) 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收 之郡。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 (使……弱,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 (招

纳)天下之士,合从. (同纵),。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楚有春 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聪明智慧)而忠.(忠诚)信. (讲信 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 . (集中)、、、、、、、、之众.(众人)。于.(在)是. (这)之士, 有、、、之属.(类)为.(介词,替)之谋. (谋划),、、、、、、、之徒.(同一类人)通.(沟通)其意.(意见),、、、、、、、之伦. (类)制.(统帅)其兵.(军队)。尝.(曾经)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 .(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引进,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 (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而不敢进。秦无(箭头)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于是从.(同纵)散约.(盟约)败,争.(竞争)割地以赂. (贿赂) 秦。秦有而制.(制服)其弊.(困乏,疲惫),(溃败的军队),伏. (趴) 尸百万,(大的盾牌)。,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 (屈服), 弱国入朝. (朝拜)。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 ●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两手相合,比喻很轻松,不费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侯。于是秦人拱手 ..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 (聪明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 .. 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于.(在)是.(这)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为.(介词,替)之谋.(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同一类人)通.(沟通)其意.(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帅)其兵.(军队)。尝.(曾经)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引进,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箭)遗镞(箭头)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同纵)散约.(盟约)败,争.(竞争)割地以赂.(贿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制服)其弊.(困乏,疲惫),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趴)尸百万,流血漂.(使动用法,使……漂浮)橹.(大的盾牌)。因.(趁着)利.(有利的形式)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屈服),弱国入朝.(朝拜)。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 过秦论 贾谊教案(3)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 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 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5、背诵课文3、4、5段。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 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 词。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大家都知道“弱肉强食”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

读贾谊《过秦论》

读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

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1、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 2、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 岁时以文才显名,20 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 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 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二、背景材料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三、补充注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 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N 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N ,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N 而袭夺其军。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334 年至前332 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 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 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尽相同。 ③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 年 击韩伊阙,斩首24 万;前273 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 万(《年表》作15 万);前260 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10 万以下不计)。 ④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四、参考译文

与《过秦论》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过秦论》涉及人物简介 史记中的故事:贾谊 在屈原蹈水以后一百余年,在中国,又有一个人问世了。他就是被人称为“贾长沙”的贾谊。 贾谊是洛阳人,很小的时候,他的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当时最流行的黄老的学说。而这个贾谊,他也在学习黄老的学说。当然,在之外,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另外一样学问,孔孟的儒家经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贾谊的读书是没有声音的。而有声音的是: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不过,在汉朝的初年,尽管官府提倡道学,但是也并禁止别的学说。于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贾谊就以自己的强记博闻赢得了地方官的推荐。在当时,士人要做官,有三条道路,一就是依靠举荐。二就是去做隐士被上面发现。三就是取得军功。而取得军功是在战乱的时候才容易做到的,而在承平之日,军功又从何来呢? 贾谊就是取得了推荐的一个士子。当时的河南太守吴廷尉,这个吴公是以廷尉的职衔出任河南的太守的。这个吴公是一个喜好贤士,尤其是少年英才的人。他一到河南就到处打听在河南谁是英秀之士。于是,腹有诗书的贾谊自然就映入了吴公的眼帘了。贾谊成为了吴公推荐的人选。做了一个秀才。“秀才”就是预备给皇帝选拔的意思。也可以叫预备科的官员。 由于得到了九卿之一的廷尉吴公的推荐,天子自然格外垂青,立马给贾谊做了博士。青年彦俊的贾谊,在再次上朝的时候,整理好自己的博士衣冠,贾谊的本来就不高的个子在威严的未央宫就显得就更加矮小了。可是他,腰板挺拔,虽然矮小也并不萎缩,倒有几分赳赳武夫的雄壮之气。汉文帝看在眼里,心里很是佩服吴廷尉的办事干练。 贾谊当了博士。在汉朝,博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儿呢?其实博士就是教师。当然,他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相当于现在中央党校的教师。对下是教导国家的国学的职责,而对上,就是起智囊团作用的一个职位。而随时被皇帝垂询就是博士重要的工作了。当然,在皇帝提问前,博士是不能主动去询问的。而且,皇帝问什么,博士就得回答什么。不能玩孔孟常玩的齐桓晋文之事,无得闻也来搪塞。 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在未央宫打坐。突然询问下面的群臣: “诸位爱卿,眹昨夜做梦,梦见皇宫穿土,得一狗,此为何兆啊?” 此言一出,下面的诸位老博士、小博士都面面相觑,那些三公九卿也失去了主张。因为这个东西在孔子的《孔子家语》里有记载,在黄老的《道德经》、《庄子》你则无见其踪。于是,那些只读黄老的博士大臣就不能回答了。而在这个时候,贾谊就出班跪倒,山呼万岁后,应答庭对:“启禀吾皇万岁。小臣以为,陛下梦中所见并非为狗,而应该是羊。按理在西北方位,陛下可派人去询问,西北方,宫廷内,可有人动土?” 黄门太监领旨出去了。一会儿后,几个人抬着一头羊子模样的石家伙来到大殿外,请求复旨。而汉文帝居然在宫殿里看见了自己梦见的东西,很是好奇。于是,他还想知道,这个贾谊是不是可以预算得准确,那东西不是狗而是羊的。 汉文帝刘恒缓缓地步下玉陛,来到那东西跟前。看见那东西是一个黑糊糊的似狗似羊的模样。而后脑比一般狗要突出。于是,孝文帝就问那些挖掘的工匠: “你们觉得,这东西是狗还是羊啊?” “万岁,小的几个是乡下人,认得狗和羊的。这东西后脑突出,是羊的犄角还没有长出来的雏儿。小的看,这东西应该是羊,而不是狗的。” 虽然是皇宫里的杂役,但是也算是见多识广,个个口才了得,能说会道的。而汉文帝也就更加喜爱这个青年彦俊了。他决定在皇宫里留他单独策对。这可是一般大臣很难遇到的隆恩啊。 在当天晚上,汉文帝一点睡意也没有,和贾谊坐在各自的席子上。策对不同庭对,是没有那么多礼仪的。皇帝和博士是面对面坐在两张席子上的。他们坐姿很类似我们常见的跪姿,只是在臀部和小腿间加垫了一层厚实的皮毛垫而已。 汉文帝先从民间传说的做梦可以预兆什么样的未来说起,一路问下去,一直问到天帝的相貌和神通。而在这个过程中,皇帝的席子越来越靠近贾谊的席子。贾谊引经据典,把鬼神的来历和关于鬼神的他所知道的全部的学问都统统来了一个竹筒倒豆子。夜渐渐深浓了,三更的棒子也敲过了。而皇帝陛下一点睡意也没有。他依然在询问鬼神有哪些预兆来统治人间,而帝王又应该如何来跟天神沟通。 这一通说啊,直说得皇帝陛下龙颜大悦,天光洪亮。在第二天,在汉文帝的暗授下,几个官员提出了一个关于提拔贾谊任公卿之位的议案。而这个议案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个侯爵、公爷在朝堂上大声地指责贾谊不努力学习国学黄老,而是一味地学习异端的儒学。一个叫冯敬子的侯爵在未央宫说:“洛阳人,一向少年得意便张狂的。要是他们一旦得势,就要惑乱朝廷,搅乱中国,使得民不聊生、天下纷扰不息。愿陛下详查。” 这个家伙如此一说,而汉文帝突然想起,东南有杀气。洛阳正在长安的东南。于是,孝文皇帝当即就说: “好了,大家不要争论了。这个贾谊才华出众。朕就让他去辅佐朕的爱弟,长沙王去吧。” 皇帝一句话就是圣旨,谁再敢说个不字啊?贾谊就这样就要向湖南的长沙开发了。辞行那天,皇帝深居禁宫,连个面也没有和贾谊见的。贾谊知道自己的见解已经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了。他哀叹着离开了京师,一路蜿蜒向长沙进发。 一路上,贾谊经过了屈原蹈水的汨罗江。看见江水东去、木叶飘零、芳草凄厉,贾谊的内心变得沉重而迟滞起来。他想起了一百年多前的屈大夫,看到面前的湘水,写下了他的婉辞。他在这篇有名的赋中抒发了自己的心声,自己不能遇见知遇明君的悲哀。三叹三唱后,贾谊拖着只有二十三岁的多病的身躯,又继续向前而行。 汉王朝的气象是越来越恢宏了,这使得贾谊很欣慰。但是,这恢宏中又存在很大的隐忧,地方藩镇仿佛国中之国,宰割着大汉的天下,分裂着天下的沟通。这使得一向好大喜功的长于出世思想的贾谊非常难受。而他就要在这样的藩镇做国相。这令贾谊非常地苦恼。 贾谊终于到了长沙王的地界。长沙王一点都不喜欢他的这个国相。因为,他觉得长沙是他的地盘。而上面,天子派来一个国相就是对他的监视。因此,贾谊一到长沙,这个长沙王就给了他一个冷脸。连个糊弄人的招待也不曾举行过。这个看上去官职不小的国相,其实在长沙和那些藩国只是一个幌子。中央根本不能通过这些国相来治理藩国的。 在长沙三年,贾谊就处在这样的境地。他整天在家呆着,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事情都在王府和王官那里就处置完毕。他这个相当于郡太守的国相就一直被闲置起来。于是,贾谊感觉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消失,以至于归于灭失。于是,在这样心境下,贾谊在遭遇一只小鸟飞进他的屋子这样细小的事情,也产生了很大的感叹,他感叹生死的无常、命运的多戕、世事的纷离和自己的无助。言辞悲铿,动人心脾。 贾谊在长沙就这样地被架空了。而长沙王在向京师的报告中,贾谊的得分自然很高了。因为他没有掣肘长沙王的为所欲为。于是,在得到了长沙王的嘉奖后,贾谊又获得了一次进京觐见天子的机会。贾谊心想,这次皇帝陛下总会询问一点和藩国、民生有关的问题了吧,他毕竟是一个有道的明君呢。抱着这样的想法,二十七岁的贾谊又来到了长安,进入了未央宫。 看到未央宫里依然故我的陈设,看着两厢站立的大多不认识的大臣。贾谊从心底里产生了一股物是人非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这番回京,也不会有多大的造化。不过,一向不相信命运的贾谊还在那里等待,等待皇帝陛下的垂青和垂询。 一天、一天、一天,贾谊只是和一班大臣随着山呼万岁而已,像一个泥胎木偶。贾谊失望极了。他很想离开这个未央宫。但是,就在一个夜晚,圣旨突然来了: “宣长沙国相贾谊觐见!”一个黄门太监高声吆喝着。

读贾谊的《过秦论》-word文档资料

读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西汉初期的名文,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文章写于汉文帝(前一七九~前一五七在位)即位初期。当时正处在陈胜吴广所发动的农民战争刚刚过去,西汉帝国刚刚建立而尚未巩固的时候。如此强大的一个秦王朝,竟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秦王朝当初为什么能吞并六国呢?后来为什么又失败得这么快呢?汉王朝为什么能胜利呢?汉王朝又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致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呢?这是西汉初期一切政治家、思想家都要认真思考、做出回答的问题。例如,早在高祖时期,陆贾就为此写过《新语》;到文帝时,张释之又“言秦汉间事”,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贾山又借秦为喻写了论“治乱之道”的《至言》,等等,而其中最有名,最为人称道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批评秦始皇,说他不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方略应该不同,说他能兼并六国而却亡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中篇批评秦二世,说他上台后未能对秦始皇的错误政策立刻刹车,未能迅速地拨乱反正,反而沿着老皇帝的错误道路走得更远;下篇批评三世子婴,说他在东方已乱的情况下未能固守关中,其“救败”的方略有错误。三篇的中心各有所重,但第一篇所提出的“仁义不施”是关键性的。我们在这里也是讲他的第一篇。

《过秦论上》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到“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为文章的第一段,总的叙述了秦国由弱到强,一直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其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开始,从此秦国的疆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上,逼得魏国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去了。惠文王、武王、昭王是使秦国大发展、并为日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人物。这时合纵、连衡的斗争极其激烈、复杂。东方六国的实力还相当强大,他们士马精研,人才济济。但是在秦国外交和军事力量的猛烈攻击下,他们节节失败,愈败愈惨,秦国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到秦始皇上台后,终于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而且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使秦王朝的强盛达到了顶点。 接着,从“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为文章的第二段,叙述了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第一点。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其目的是为愚弄人民,箝固人民的思想。“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云云,是第二点,是对全国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实行种种严厉的武力防范。 贾谊只提出了这两项。其实秦始皇的错误政策还很多,如对

读贾谊《过秦论》

读贾谊《过秦论》 论文而被称为艺术品的,实在并不多见,而贾谊的《过秦论》却是史论散文中的珠玑。千百年来它之所以为人们传诵不绝,并不只是因为文章所说明的道理,还因为它辞采富丽,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贾谊生于公元前二○一年,死于公元前一六九年,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虽然贾谊一生极为短暂,但他却是一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见解深刻的思想家和富有文采的散文家。他十八岁就以博学善文著称,二十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充当皇帝的顾问。不久即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掌管论议,在汉廷应答属(zhǔ主)对,对当时的政治设施多所建议。《过秦论》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而史论则是贾谊开创的一种文体。“过秦论”,论的是秦的过失,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但是作者却并非单纯论史,而是通过论史来讽喻汉初的政治现状。所以,所谓“过秦”,实际是“过汉”。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弊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过秦论》原分上、中、下三篇,彼此关联,又可各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