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折狱龟鉴_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_毕良珍

折狱龟鉴_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_毕良珍

折狱龟鉴_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_毕良珍
折狱龟鉴_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_毕良珍

法史研究

折狱龟鉴 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

毕良珍

摘 要: 折狱龟鉴 对中国古代司法鉴定方面的经验有详细的论述,其所收案例对于研究我

国古代审讯心理作用重要。古代办案者利用做贼心虚心理,察言观色,暴露真凶;利用思维定势心理,细心观察,锁定真凶;利用错觉心理,瞒天过海,揭露真凶;利用惧证心理,使用证据,辨别真凶,成功地破获很多疑案。

关键词: 折狱龟鉴 ;审讯心理;司法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020(2005)02-0146-06

收稿日期:2005-01-09作者简介:毕良珍(1950-),女,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政

委,副教授,南京,210012.

在我国古代的办案实践中,审讯心理思想十分丰富。据 周礼 秋官 小司寇 记载,远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奴隶主统治者即已总结出 五听 的审讯方法,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 这 五听 即是: 一曰辞听(不直则烦);二曰色听(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不直则喘);四曰耳听(不直则惑);五曰目听(不直则然)。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审讯心理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审讯心理思想在秦汉和唐宋两个封建盛世时期最为突出。

折狱龟鉴 是宋代郑克所著。原本20卷,有明万二十三年(1595年)刻本。清收入 四库全书 ,并为8卷。全书以五代凝父子所著 疑狱集 为基础,增补案例395件,分为释冤、辨诬、鞫情等20类。对中国历史上有关检验方面的经验,做了

较详细的论述,是研究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重要参考书,同时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审讯心理的重要参考书。 折狱龟鉴 在 五听 的基础上,更突出地运用辨证主义的思想,重分析研究和利用矛盾,并成功地创造了许多通过揭露矛盾进而有效地破获案件的典型案件。本文选录了其中10个有关审讯心理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

一、利用做贼心虚心理,察言观色,暴露真凶犯罪人作案以后受逃避打击心理的支配,总会有种种 做贼心虚 的反常表现:往往会偷偷刺探情报,暗中窥视办案人员的动态,对案件的侦查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关注,等等。同时在审讯过程中他们不知道办案人员有没有掌握证据以及掌握了哪些证据,心理紧张、慌乱,不知所措,在行为、动作乃至语言上都有所暴露。办案人员只要善于观察,加以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疑点和线索。

在 折狱龟鉴 中,郑克记录了利用犯罪人 做贼心虚 心理, 故纵察奸 ,巧妙破案的几个故事。

146 第20卷第2期2005年3月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O U RN AL O F JIA NG SU PO LI CE O FF ICER CO LL EGE Vo l.20N o.2 M ar.2005

案例1,谋财害命案

折狱龟鉴 卷5:俞献卿侍郎,当初在寿州安丰做县尉。有个和尚积蓄了很多别人施舍给他的钱财的僧人被他的一个徒弟谋杀后,把尸体埋藏起来了。然后他的徒弟到县里向政府报告说: 师傅外出游方去了。 献卿听后,揣度其中一定有鬼,就追问他道: 你师傅和我交情很好,这次出游不告诉我就走了,是什么缘故呢? 这个徒弟一听,脸色就变了。于是,献卿便立即叫人把他抓起来,进行审讯,他很快就供出了埋藏师父尸体的地方。

本案的那个小和尚,将师傅谋杀后,又偷偷地把尸体埋藏起来了。这事谁也不知道,可是,小和尚心中有鬼呀,他欲盖弥彰,却主动到县里向政府报告说: 师出游矣。 老和尚出游,小和尚到县里报告没有这个必要。小和尚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办案人的注意。但怀疑并不等于事实,所以俞献卿没有立即动手,而是进一步试探。献卿与老和尚之间究竟是否认识并不重要。献卿的这一责问,无疑是一重磅炮弹,一下就打中了小和尚的要害,使他大惊失色。俞献卿察言观色,感觉小和尚疑点很大,奸情显然。于是,便把他抓起来,这是有根据的。但要定案,还必须找到有力量证据,直到 得所瘗尸 ,才算是事实俱在,证据确凿,可以判决无疑了。

本案小和尚之所以告县 师出游矣 及 其徒色动 ,皆是因其 做贼心虚,不打自招 ,及至在有力的追问面前缩手无策所至。俞献卿正是利用小和尚 做贼心虚 的心理,察言观色,暴露真凶。

案例2,盗卖官栗案

折狱龟鉴 卷3:唐张在河阳当县尉时,有个叫吕元的人,假造仓库督管冯忱的信,盗卖了官家仓库的粮食。案发后,冯忱不承认这信是他写的,吕元硬说是他写的,双方争执很久不能判决。于是,张就将吕元的状词拿来,把两头盖住,只留中间一个字,接着问吕元: 你看看这个字,如果是你写的就写个 是 字,不是你写的就写个 非 字。 吕元看了之后,写上一个 非 字,然后把遮盖两头的东西拿开来一看,原来是吕元写的状词,就打了他五十大板。又取出那封假信,用同样的方法盖住两头,只留中间一个字问吕元,吕元写上一个 是 字,然后把两头遮盖的东西拿开一看,原来正是他假造冯忱写的那封信。这时,吕元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这起案件要害是对那封假信 忱不认,元坚执 ,各不相让。吕元在伪造这封信时,一定是尽量摹仿冯的笔迹,使别人无法辨认;而冯根本没有写这封信,笔迹虽然相似,心里自知其非,但白纸黑字,有口难分。物证仅仅这么一点,两人心中都各有数。可是,一个不能承认,一个不敢承认,所以,办案者就很不容易判断。然而,假的就是假的,即使伪装得多么巧妙、多么逼真,总是有破绽可寻的。这封假信,从它本身去看,必定非常逼真,一时真假难辨,但案犯做贼心虚,未必没有一点不正常的现象表现。张破这案,不直接从伪信下手,而直接针对作案人展开攻势,促使其暴露真实心理。

张破案算是抓住了要害。他首先不拿出伪信,而拿出吕元的告牒,遮盖两头,让他去辨认单独留下的那个字。张估计:吕元一定会认为考验他的就是那封假信,决不敢承认。果然不出所料,他写下了一个 非 字。可是,把遮盖两头的东西拿开一看,却是吕元亲自写的告牒。亲自写的还不承认,这就证明他极不老实,所以打了他五十大板。再拿出伪信用同样的方法去考验他,吕元被打怕了,见到自己写的字不管是什么,就不敢不承认了,否则,等待他的恐怕就不是五十大板了,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地写下个 是 字。而 去括 一看,却正是那封假信。吕元为了逃避打击,这时的心理是让自己与伪证离得越远越好,但又 做贼心虚 ,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他选择的是 非 ;而当被打了 五十大板 后,他再也不敢坚持 非 了,又违心地写下了 是 。熟不知他又错了,等待他的只能是老实交代。

案例3,诬告叛逆案

折狱龟鉴 卷3:唐朝李靖在歧州当刺史时,有人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旨控告李靖谋反。唐高祖命令一个御史前往当地查办,并对他说: 如果查明李靖反事属实,便可当场处决。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是被诬告陷害,就请求和这个控告人一路前往。离开京城只走了几个驿站,御史便假装惊恐万丈地说把控告人原来写的告状丢失了,并做出被吓得慌了手脚的样子,用鞭子抽打管理事务的

147

毕良珍: 折狱龟鉴 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

人。然后,向这控告人要求说道: 李靖谋反事实清楚,这次我奉皇上圣旨去查办,现在管理人员把原告状丢失了,这罪可不小,幸亏你在这里,可重写一张,救他一命。 这个控告人就逐条逐条地重写了一张告状给御史。御史把它和原来的告状一对照,发现内容与原状不相同。于是,就立即回到京城向皇帝报告这一情况,证明控告人是捏造事实进行诬告,结果把这个控告人按诬告罪反坐,杀了。

根据人的记忆特点,对于真实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控告人在任何时间、地点、情况下反映出来的经过应是一致的,而不应有什么出入,即使有区别也是细节上的记忆模糊。但如果是假的,是控告人捏造的,那么,时间、地点、情况一变,所反映的事实就会有出入。同理,如果李靖谋反是事实的话,那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控告人反映的情况应该是相一致的。这位御史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且,他本来就知道这案是诬陷,但他不声张,邀控告人同行,而在路上假装丢失了原告状,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在使控告人相信的确是如此,以消除控告人思想上的怀疑和顾虑,很自然地重写告状。这样一来,是真是假,就可得到一个很好的检验。这个控告人就逐条逐条地重写了一张告状给御史。御史把它和原来的状纸内容一对照,发现两份不相同,这控告人就露了馅。结果这个控告人按诬告罪反坐,杀了。

审讯中,审讯员为了发现矛盾,揭露矛盾,常常使用重复讯问的方法,通过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审问罪犯,由于是假的,罪犯往往防不胜防,漏洞百出而暴露问题。本案的御史正是使用类似的方法制服罪犯的。

二、利用思维定势心理,细心观察,锁定真凶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心理痕迹就是一种记忆痕迹,它是人认识事物时,形成的神经联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痕。犯罪人经历了某种犯罪事实后在大脑中留下的这种心理印痕,就是所谓的 思维定势 ,它将会对犯罪人的言行产生影响。办案人员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捕捉到一些有利于破案的线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4,认夫尸察奸案

折狱龟鉴 卷5:宋朝,张昪丞相主持润州的时候,有个妇人,她的丈夫出门多日没有回家。有一天,她忽然听说菜园的井里发现了死人,她跑去一看,立即哭了起来,边哭边说: 这是我的夫也,是谁害死了你呀? 于是,向政府报告。张昪命令手下的官吏召集她的左邻右舍,让他们到井边去看,井里面的人是谁,鉴别一下是不是她的丈夫。邻居们都说井太深无法辨认,只有把尸体打捞上来才能辨认。张昪说: 众人都无法进行辨认,为什么这个妇女说是她的丈夫呢?于是把这个妇女传来审讯,果然是和这妇女通奸的人杀死了她的丈夫,与她同谋导演的杀人案。

本案的杀人者是这妇女的奸夫,奸夫奸妇两人合谋导演了这场深井辨尸的戏。官吏召集她的左邻右舍邻居们都说井太深无法辨认,只有把尸体打捞上来才能辨认。既然 众人都无法进行辨认,为什么这个妇女辨认是她的丈夫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妇女明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已经被她的奸夫摔进井里了,因此, 思维定势 使她无法回避、无法忘记这井里的尸体是她丈夫,她来不及装腔作势,也来不及掩饰,一听说在井里发现了尸体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殊不知,正好暴露了自己。办案人员正是利用了作案人自以为聪明,而恰恰是她内心世界的暴露的弱点,成功地破了此案。

张昪也不是什么神仙,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作案人做了坏事以后,他们的心情是难以平静的,他或他们时时都在关注案子的动态,目的是寻找逃避的机会。因此,在有人传出井里发现了尸体后,第一时间跳出来的往往就是这些作案者。作案者的内心活动在这时表现得最为活跃,因此,其自我暴露是必然的。

案例5,双钉案

折狱龟鉴 卷5:张咏尚书在镇守四川的时候,有次外出经过一条弯曲的小街,忽然听见有人在哭,仔细一听,声音一点也不悲哀。他感到奇怪,立即打发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妇女,说她的丈夫得病死了。张咏更加怀疑,就吩咐一个官吏前去追究和了解情况。这个官吏对死者进行了仔细勘验,没有发现一点能致命的要害性的痕迹。回家后,他的妻子教他去搜查一下死者头顶上的

148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发髻,说一定能找出问题来。等到前往一检查,果然发现一颗大铁钉深深钉在死者的脑中。这个官吏高兴极了,到处夸耀他的妻子有才能,并且把经过情况完全报告了张咏。张咏听了,叫人把她唤出来,厚厚地把她奖赏了一番,然后询问她知道这事的缘由。开始,她不肯讲,就命令把她和这案件一起进行审讯,最后查明她谋杀前夫用的也是这个办法,派人去把棺材打开将死首一验看,那颗钉子还钉在死者脑里呢!于是,就把她和那个哭妇,一起绑到街上斩首示众。

一般情况下人的哭,表现有真哭、假哭;小哭、大哭;伤心的哭,高兴的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有声无泪谓之嚎。张咏破案,听哭声 惧而不哀 ,这就分析出她是假哭。真的假不得,只要你做了,就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一问又知道那妇女的丈夫是暴死,这就更增加可疑性了。命吏进行 穷治 、 熟视 之后, 略不见其要害 ,而吏妻居家中并未达到现场,对案情并不知晓, 叫吏搜顶髻 ,她怎能知道死者顶髻中有问题呢?这就是那妇女提醒办案人员的话所引起的连锁思索。经查验,果然不错, 盖尝害夫,亦用此谋, 发棺视尸,其钉尚在。 这正是该吏妻自己曾经如此作案的心理痕迹的大暴露。

此案正印验了 思维定势 的特征,犯罪人经历了某种犯罪事实后在大脑中留下的这种心理印痕,难免要不自觉地有所暴露。张咏正是根据这些分析作出判断的。但是,可疑和判断并不等于事实,所以还需要针对案情,找出证据。直到 及往视之,果有大钉陷于脑中 ;而 发棺视尸,其钉尚在 ,铁证如山,才能定案。

三、利用错觉心理,瞒天过海,长线钓 鱼

错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错觉导致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错误认识是有害的,但是,如果将这种 错觉 放在审讯犯罪人身上,却会产生有利的作用。犯罪人所犯罪行办案人员并非十分清楚,往往只了解一些现象,审讯的目的也是为了捕捉、寻找目标,以利破案。审讯人员使用审讯技巧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麻痹对方,声东击西,使犯罪人产生错觉,隐蔽审讯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削弱对方的防御强度,避其强,攻其弱,加速对犯罪人心理控制的实现,从而促使犯罪人供认罪行。

折狱龟鉴 中,办案人员制造和利用了犯罪人的 错觉 ,瞒天过海,长线钓 鱼 ,顺利地破获了案件。

案例6,摸钟验见真盗案

折狱龟鉴 卷7:陈述古密直曾经管辖建州浦城县。有一个富人丢失了贵重财物,官府抓了几个嫌疑人,不知道哪个是真盗。陈述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 某某庙有座钟很灵,能够辨盗。 后来,他安排了人在庙的后阁进行祭祀,把有嫌疑的囚犯带来站在钟前,对他们说: 这座钟,不为盗者摸他便没有声,为盗者若摸它就有声。 陈述古亲自率领其他官吏在钟前非常庄重、严肃而认真地祈祷,祭祀结束后就用帐幔把钟围了起来,并派人把钟悄悄地涂上墨。过了很长时间,他又带囚犯进帐幔用手摸之。当囚犯从帐幔走出来之后,他逐个检验囚犯的手,多数囚犯的手上都有墨,惟独一个囚犯没有墨。这个手上没有墨的囚犯便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摸了钟会有声而不敢摸。经过审讯,这个囚犯只好认罪。

本案的盗贼偷了富人家的贵重财物,官府虽然抓了几个嫌疑人,但不知道哪个是真盗。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让陈述难以下手。他经过思考以后,想出了这个好办法。陈述在这里,采取的是利用囚犯们缺乏科学知识,迷信会自动报警的钟,促使盗贼自动暴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陈述又是利用盗贼的 思维定势 ,也就是犯罪人的心理痕迹,作了案的人对自己的作案过程在心里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印痕,因此,在能够捉拿真盗贼的 新式武器 面前,他紧张、害怕、手不敢去摸那只钟,最终暴露了真面貌。

案例7,借刀杀人案

折狱龟鉴 卷1:唐太宗贞观年间,卫州版桥有一家客店的老板叫张逖,有一次,他妻子回娘家去了,店里来了魏州三卫地方的杨正等三个旅客投宿,当晚五更时分就动身走了。当天夜里,有人悄悄地拿杨正他们随身携带的刀子把张逖杀了,然后又把凶器偷偷地插进那刀鞘内,杨正他们一点也没有发现。等到天亮了,店里的人追上来一检查,刀上血迹斑斑,就把他们三人送官府,。经

149

毕良珍: 折狱龟鉴 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

过严刑拷打,他们无可奈何,只得含冤招供,自认杀人。太宗知道后,对这案感到怀疑,就派御史蒋常前去复审。蒋一到作案现场,就叫把原来店里15岁以上的人都找来集合在一起。人好久没有到齐,蒋又叫他们回去,惟独把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留下,等到天色晚了,才叫她走。同时,他暗中派了一个人跟踪她,并告诉这人说: 如果有人和这老婆婆说话,就立刻记下他的姓名。 果然有一个人问这老婆婆: 上面派来的人,究竟审问了你一些什么话? 而且,前后三天,都是这个人问。于是他就汇报了太宗,就把这人捉来了,经过穷追深问,他老老实实供出了他和张妻通奸并杀张逖的经过。经查证落实,杨正等三人才得到免罪释放。

本案作案人精心设计,十分巧妙,让人难以破获。办案人员正是从作案动机入手,分析杨正等三人与店主无怨无仇,何至于杀人?以及既然杀了人,又何至于不将作案工具藏匿或擦洗干净而 刀血狼籍 ,坐以待毙?从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入手。首先,排除了是杨正等三人所为。那么,既然不是杨正等三人所为,又是谁人所为呢?

这可以说是一个无头案。找死者老婆吗?事先她回娘家去了。怀疑是店主吗?也没有任何证据。是奸夫吗?更找不到任何线索。但可肯定,凶手一定是附近的熟人。因此,蒋常采取了这种特殊的破案方法:此时,办案人员采取的是 放长线,钓大鱼 ,使犯罪人自己跳出来的办法。

独留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直到天色晚了才放她回去。为什么?因为她年岁大了,可以肯定不会杀人。其后,把她放出去,真正的凶手见到她,一定会打听消息。凶手并不知道这80余岁的老婆婆交代了什么?也不知道办案人员掌握了哪些证据。但为了达到打探案情,逃避打击的目的,他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这正中了办案人员的下怀 造成错觉、引蛇出洞 。不出所料,老婆婆一出去,就有人问: 使人作何推勘? 而且, 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这就不是偶然的了。有了嫌疑人,再加 收禁拷掠 ,犯罪人不得不交代。

当然,在今天, 收禁拷掠 是不可取的。

案例8,诬陷强奸杀兄案

折狱龟鉴 卷3:庄遵当初为长安县令,后来调到扬州当刺史,为人善于观察事物。在他管辖下的阳陵地方,曾经有一个女子和别人同谋而杀其亲夫。丈夫的弟弟发觉了,跑去捉拿这两个杀人凶手,女的就把死者的血往他的身上一涂,然后大喊大叫: 哎呀,这怎么得了!他要来强奸我,把他哥哥也杀死了! 随即向官府告状。官府就把这个叔叔捉去。由于刑讯逼供,打得太厉害,这个叔叔受不了,只好违心地承认了犯罪事实。庄遵仔细了解了案情,就对手下的官吏说: 那个当叔叔的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赶快按照法律处决他,这嫂子没有罪,可放她回家去。 然后秘密派人连夜到她家的墙壁下去监视偷听。果然,当天晚上奸夫来了,问她道: 刺史是一位很精明的人,见了你叔叔后,有没有怀疑过人不是他杀呀? 嫂子说: 没有,一点也没有怀疑过。 于是,两人就互相庆贺。正在这时,差役们闯门而入,把他们双双捉住,送进了监狱,那个被诬害的叔叔才得免于罪。

作案人倒打一耙,反咬一口的手段,让办案人员着实难以分辨。其夫已被杀死,死无对证,叔嫂二人各执一词,叔身上还有血迹,加之 官司考掠其叔太过 ,其叔可真是有口难辩,而那个杀人的奸妇却逍遥法外。这个案件本不复杂,只要一深入群众调查,很快就可水落石出,因为像这样的案情,群众的眼睛雪亮,早就一清二楚。可是,这个县的官吏,却偏偏不去调查,坐在衙门里,凭主观办事,坐堂问案,行讯逼供,怎么能不办错案呢?

庄遵 性明察 ,对这案又曾 察之 ,并没有像别人那样采取刑讯逼供的办法去取得口供,而是采取 放虎归山 、 放长线钓大鱼 的方法以取得切实有力、无可辨驳的证据来定案。庄遵巧妙地利用 造成错觉 的心理, 瞒天过海 ,使奸夫奸妇双双得以暴露,不失为在证据较少情况下的高明的审讯之策。

四、利用惧证心理,使用证据,辨别真凶

惧征 心理是每一个犯罪人普遍存在的受审心理。审讯中犯罪人能推则推,能赖则赖,不到万不得已、山穷水尽的境地不会轻易缴械投降。但在证据面前,他们往往就失去了抵赖能力。因此,审讯中证据是揭露、证实犯罪的有力武器,审讯人员常用使用事实、证据的方法去揭露罪犯。证据像一颗重磅炸弹,必然在犯罪人心中激起波澜,原

150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先赖以狡辩的 理由 、侥幸幻想的防御体系就会被摧垮,只能低头认罪。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那怕是获取某些间接证据也能将犯罪人抓捕归案。

折狱龟鉴 中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采用勘查、实验的方法,获取了一些有力的间接证据,促使犯罪人在证据面前不得不如实交代罪行。

案例9,杀夫烧舍案

折狱龟鉴 卷6:张举是吴县人,在做县令时,当地有个妻子将丈夫谋死之后,放火把房子烧了,说丈夫是被火烧死的。丈夫家里的人怀疑,向官府告状,可是,妻子不服法认罪。张举就叫人弄两头猪来,把一头杀死,一头让它活着,然后堆上一堆柴火,把它们都放到里面去烧。结果发现那头被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而那头先杀了的猪,口里无灰。根据这一情况再去验尸,同样发现死者口里果然没有灰。于是,就把那个妻子进行审讯追究。那个妻子无法抵赖,只好认罪。

这个案件,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要明辨是非曲直有一定的难度。 妻杀夫,因放火烧舍 目的是要毁尸灭迹,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伤痕死迹,却被烧坏,无从辨认了。夫家 诉于官 ,也只是疑之而已。但怀疑并不等于事实,罪状是不能以怀疑为根据的。张举从死者口中检查有无灰烬,以决定其是否被火烧死,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人生前被烧死和死后被烧死生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因失火而人被烧死,人被烧死前有挣扎的生理反应,口中会有呛入的灰迹;而如果是人被害死后再被烧死,则无生理反应,口内将没有灰呛入。在试验面前,杀夫者再强调是生前遭火灾而死也是站不住脚的。尸体检验、鉴定是一种重要证据,在证据面前,在事实面前,杀夫者只能交代。

案例10,拷羊皮案

折狱龟鉴 卷6:李惠在雍州当刺史时,有一天,一个挑盐的人和一个挑薪的人走到一块了。他们都走累了,就放下担子同坐在一棵树荫下休息乘凉。二人临走的时候,为了一张羊皮争执了起来,都说这是自己挑东西时的垫在肩背上的衬垫。二人争执到李刺史处。李让二人都出去,而后对州里的属下说 拿这张羊皮拷问,看能否找出它的主人? 他的属下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无人应答。李惠吩咐人将这张皮铺在席子上,而后用木棍敲打,发现席子上被敲下了少量的盐屑。李惠说: 羊皮说出事实真相了。 便令二位争执者进堂看望。看到地上的盐屑,挑薪的人吓得跪倒在地,只好承认自己有罪。

李惠的办法之所以能使 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原因就在于他掌握了说谎者的心理。挑盐的人和挑薪的人两人只有一人是羊皮的主人,究竟谁是羊皮的主人,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李惠心中也有一本账,挑盐的人和挑薪的人所使用的羊皮应该有其所挑之物品的痕迹,或是盐屑、或是薪屑,哪怕是一星半点,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找出羊皮的主人。也这有只个办法,简单易行,并且能使双方心服口服。这就是证据的力量,这就是挑薪的人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害怕证据的。对此案的认定,虽然用的是间接证据,但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认定还是有一定的就价值的。

以上10个案例,从利用 做贼心虚 心理、利用 思维定势 心理、利用 错觉 心理、利用 惧证 心理四个方面,折射出 折狱龟鉴 中的审讯心理问题。反映了宋时的审讯,在摒弃愚昧落后的审讯方法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其中,虽然也有刑讯逼供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讲究审讯中的各种谋略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对于今天的审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尹瑾]

[责任校对:君玉]

151

毕良珍: 折狱龟鉴 中古代审讯心理探析

浅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保持沉默的应对策略教学教材

浅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保持沉默的应对策略 一、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概念和特点 反审讯是审理案件时当事人采取各种手段与审讯人员进行对抗的一种形式,是一场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激烈的心理交锋战。犯罪嫌疑人为隐瞒犯罪动机、逃避罪责、逃脱惩罚,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与侦查人员进行对抗,其中审讯过程便是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人员的关键环节,审讯过程中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性,预示着犯罪嫌疑人不会轻易地就自己的犯罪事实作出供述。因此,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会运用各种反审讯手段大做文章,以达到逃避或是减轻罪行的目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18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今确立的是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在与犯罪有关的情节问题上不享有沉默权。 在实际办案中,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不主动交代案情,不开口说话,以此来对抗审讯人员的讯问,使审讯陷入僵局,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使用保持沉默伎俩的犯罪嫌疑人无论审讯人员如何讯问,其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是不开口说话,就算说话也只是敷衍审讯人员的讯问,答非所问,漫不经心,根本不会提供有效的口供。而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定案的重要证据,主要是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而获得,并且口供也是查明犯罪事实,印证其它证据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些犯罪嫌疑人知道口供的重要作用后,就常常使用保持沉默的方式作为他们的反审讯伎俩,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他们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二、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应对策略

审讯工作方法技巧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审讯和打仗一样要打有准备之仗,无准备地匆忙上阵,必然是胜少败多。在审讯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准备。 第一,我们要对审讯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正确的判断,同时树立必胜的信念。审讯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就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攻心斗智的较量,也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因此,每次审讯我们都必须严阵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检察人员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掌握着审讯的主动权,能够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侦查资源,再加上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一定能够把案子拿下来的。因此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念,绝对不能在审讯中动摇退缩,萎靡不振,错失良机。 第二,我们在审讯前要熟悉案情,吃透案件,同时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 如何熟悉案情,吃透案件,我们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熟悉案情的目的。我们全面地研究熟悉案情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去干。我们通过全面的熟悉案情,就能清楚知道案件本身的现状,已经获得了那些材料,还需要那些材料,存在着那些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其次,我们要掌握一些能够明确审讯的任务和方向,全面地研究熟悉案情的基本方法和思

路。比如通过案件本身的性质确定案件的特点。刑事案件的侦查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有危害社会的案件事实的出现,再去寻找实施犯罪的行为人,也就是说先有事而后找人。例如:在某一凶杀现场发现一少女被杀,寻找谁是杀害少女的凶手,便成为该案件的侦查重点。当某一目击者确认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只有A某到过凶杀现场,于是A某便成为了犯罪嫌疑人。那么审讯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在某一杀人现场发现一少女被杀,与犯罪嫌疑人A某是否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审讯活动也就会围绕少女被杀与A 某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展开。当目标被确定以后,就需要制定审讯方法。通常情况下审讯这类犯罪嫌疑人,大多采用联系的方法和否定的方法,联系的方法需要查明现场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现场的遗留物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目击者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否定的方法需要查明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行为;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时间;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到过杀人的现场;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动机等等。第二类是先发现犯罪嫌疑人,然后再去寻找其犯罪事实。这类案件在反贪领域比较常见。比如:某一国家工作人员挥金如土,与自己的正常收入严重不符,并且银行还有巨额来源不明的存款,经群众举报该国家工作人员曾多次索取他人的贿赂。那么该国家工作人员是否犯有贪污贿赂罪,他的巨额财产是从

审讯心理

审讯心理 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看,审讯是侦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从隐蔽转入公开。审讯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讯问,听取犯罪嫌疑人关于自己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为检验已取得的侦查成果及进一步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讯过程又是审讯人员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直接交往活动,对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过程。 一、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不同心理状态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由于交往的特殊环境氛围、交往双方的不同角色地位、交往的不同动机与目的,导致双方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 (一)审讯人员的心理状态 审讯人员是审讯活动的主体,在审讯中处于主导的主动进攻的地位,其积极心理状态占主导地位。 1. 责任感、使命感 审讯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使其在审讯中时刻牢记自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诘问,目的在于获取犯

罪嫌疑人关于自己有罪的真实口供和无罪的辩解,为进一步查清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提供依据。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追究,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得到解脱。这种高尚的情感体验,使审讯人员对审讯工作具有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2. 自信、沉着 审讯人员由于在审讯以前对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与研究,对于审讯的内容、步骤、策略与方法等都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自信在审讯中能够攻破被审讯人的心理防线,取得审讯的成功。在审讯与反审讯的激烈心理交锋中,绝大多数审讯人员都能牢牢掌握审讯的主动权,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既不被犯罪嫌疑人的强硬对抗态度所激怒,也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始终头脑清醒,思维、联想活跃,应变能力强,运用审讯策略针对性强。 3. 轻信 有些审讯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活动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往往被他们的花言巧语和种种假象所迷惑,轻信他们的不真实的口供,造成工作失误。 4. 急躁易怒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人的行为由思想指挥,而人的思想又深不可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人与人之间解决对抗矛盾各种手段中最深层次的交锋。职务犯罪侦查其实就是与侦查对象斗智斗谋,运用证据及侦查手段攻其心,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掌握和研究侦查对象在审讯中的心理,通过察颜观色、语言沟通、以某种信息媒介和谋略手段为武器,做出以智取胜,以巧取胜的谋划和设计,向嫌疑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知觉、意识等心理因素进行刺激和影响,以降服其思想,摧毁其意志,瓦解其士气,影响其行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了解审讯中侦查对象的心理,灵活自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讯谋略,对其进行强大的心理攻势,是侦查人员在审讯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1、沉默不语,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抗拒心理。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他们对侦查人员使用的审讯策略、审讯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得了感知。有的对法律政策存在偏见,对侦查人员甚至看管人员存在高度的戒备,使其对审讯产生抗拒的心理,害怕一旦说漏嘴,暴露出其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对侦查人员的审讯尽量不回答或者少回答,抱着只要我不开口任你咋办,到了时限就得放人的对抗态度,来对待侦查人员的审讯。 2、察言观色、避重就轻、投石问路的试探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丰富,审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对抗后,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或提出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进行打探,如家人、单位、外界等情况;或尽量少说、不说、迟说,总想让侦查人员先说或多说,以观察侦查人员的口气、态度和了解外界的动态,揣摩侦查底细,试探侦查路数,以便思考对策。 3、暴跳如雷,神情激愤,惺惺作态的表白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从以前权势炙手的领导到成为受人冷落的阶下囚,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内心充满压抑、激愤、焦灼的情绪,从而或神情亢奋,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或情绪激愤,牢骚满腹,对审讯人员的讯问表现出很不耐烦。 4、心神不定,不由自主地作小动作的矛盾心理。面对审讯人员强大的攻势,犯罪嫌疑人在做出供与不供的两难选择时,平时不易暴露出来的小动作下意识地显露出来,以掩饰或排遣其内心的紧张和恐慌压力。有的表情木然,长时间的沉默;有的冒虚汗,不停地喝水、抽烟;有的不停地擦眼睛,来回走动;有的侧面打探其他涉案人员的情况;有的恭维办案人员,套近乎,打探如果自己讲出犯罪事实,是否会得到宽大处理,试图寻找法律、政策这根稻草拯救自己。 5、忧心忡忡,神情木然的畏罪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自知罪孽深重,害怕罪行暴露后会得到惩罚,有损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害怕亲朋好友的指责和唾弃,对自己今后的命运担忧,心理压力极大,对侦查人员的发问,往往会"走神",面目呆滞、神情麻木,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的审讯应有机地分为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处理好审讯的五个阶段,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审讯前的知己知彼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讯工作的前期准备相当重要.为了确保有的放矢,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审讯前,我们审讯员应预先对被审讯人员的个人情况、心理特点和涉案信息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被审讯人的姓名、别名、绰号、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好坏、人缘好坏、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爱好、有无前科、被控案由、作案主观原因、抓获经过、关押期间表现、前期办案已经掌握的证据及已制作的笔录等等。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新的审讯计划,确定讯问策略提供依据。了解被审讯人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抓获经过和证据拥有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艺术手法,以及审讯节奏、用证时机以及用证的先后次序。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解和掌握: (1)深入、详细,认真地阅卷,多方进行比较; (2)有必要的话可亲临现场进行复勘,或对实物进行以分析,以消除疑问;(3)可向侦察人员、抓捕人员、管区民警、当地治保人员及其他知情而不会影响案件的人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讯开始时的相面术 我本人一向来反对在与被审讯人员刚一照面时,就马上开始语言上的交锋。我认为在此时,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相面阶段。具体做法有点类似中医中的望、闻、问、切。 首先应观察被审讯人走路的姿态,坐姿、神情、手足放置是否自然,面色的好坏、发型以及穿着的整齐度和整洁度;检查其身边携带物品的种类,通讯录、笔记本、存折及皮夹里的名片、信用卡、单据、纸片、照片等内容;有手机的,应记下所有的内存号码,及最近的通话记录、短消息等等。其次,可以拿简短,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要求其回答,可发现被审讯人言辞的速度、节奏、紧张度,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以上做法,可以让我们审讯员获得对被审讯人的一个第一印象,有很多人认为人不可貌相,我认为这句话也是有失偏颇的。在许多场合下人还是可以貌相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含违法犯罪行为)与他平时的性格、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细节行为习惯等有很大的关联。而上述信息往往可以从他的外貌气质上得到反映,试想一个长期处于猥琐心理状态,经常算计别人,图一已私利的人,怎么会有一副气宇轩昂、襟怀坦荡的外貌(职业演员当然除外),他长期所处的内心世界会对他的外貌、气质和精神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他的面部肌肉组合、体形姿态、眼神、语气定型之后,就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外貌。这个理论曾国藩已在他的冰鉴里讲得十分详细。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第一感觉或者说直觉,有时比轻信被审讯人的花言巧语更为直接、有效。处理好这一阶段有助于我们确立合适的作战方针、审讯对策。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为视角 内容摘要:审讯是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更高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之中。一个案件特别是一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及向纵深扩展,都要靠成功的审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在审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得当的审讯方法, 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审讯犯罪侦查贪污受贿其实在刑事诉讼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事实问题。绝大多数案件争议的焦点都案件事实。所以,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罗纳德艾伦教授曾建议把诉讼一词的英文表述“lawsuit”改成“fact-suit”。 [1]俗话说“十分案子七分审”,这就是因为案件的审讯工作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有着其他侦查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件案子的侦破都与成功的审讯密不可分,审讯成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贪污贿赂犯罪是围绕权力而衍生的权钱交易的犯罪,由于该犯罪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共同利益的牢固性、有效证据的单一性等特征,决定嫌疑人的口供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决定了审讯工作在贪污贿赂犯罪侦破过程中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侦查部门要成功查办此类案件,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案,灵活巧妙运用审讯策略,以智取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调查时可能存在着五种心理状态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根据犯罪案件性质和犯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审讯时往往具有如下5种心理状态: 1.畏罪心理。一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和被侦查机关抓获的

职务犯罪及职务违法审讯谋略与技巧

谈审讯谋略与技巧 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和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熟悉案件材料 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这类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行为的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惩处,但又不愿面对现实,常以反复无常的方式逃避审讯人员的审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审讯人员可以用“减压”的方式来淡化和消除畏罪心理对审讯工作的不利影响。对于认为供认后将承担严厉惩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使其认识到只要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的想象要好得多的出路,让其正视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心理。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犯罪主体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

审讯犯罪嫌疑人应注意方法策略

审讯犯罪嫌疑人应注意方法策略 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某些案件办理周期长,久侦不破不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案件的主要证据,而是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开口,一旦犯罪嫌疑人不交代,或者交代后又翻供,案件就定不了。不仅如此,在没有掌握主要证据的情况下就传讯犯罪嫌疑人,其同伙和有牵连的人(包括配偶)就会转移、隐藏或者销毁证据。由此,形成讯问犯罪嫌疑人没有结果,再收集证据更难的局面。因此,审讯犯罪嫌疑人应重视方法和策略。笔者从检察工作实践中,认为侦查环节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细致做好首次讯问犯罪嫌疑人工作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开始接受传讯时,常有两种心理表现:一种是恐惧、戒备的心理,不知道检察机关已掌握他哪些证据;另一种是侥幸、对立的心理,自以为作案手段隐蔽、不易显露。此时,如能认真细致做好第一次讯问突破工作,不仅能取得重大收获,还能为往后的审讯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选择适当的讯问地点。第一次传讯的地点要有所选择,如对于受贿犯罪嫌疑人而言,如在其单位或候谈室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往往大于恐惧心理,常软磨硬顶、拖延时间,以便转移赃物或销毁罪证。所以,应将受贿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传到检察机关的讯问室进行讯问。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罪恶感的压力,就会使其意识到罪行已败露从而惊恐不安,这时再有针对性地向其宣传有关法律和政策,多数犯罪嫌疑人会交代自己的罪行。 第二,要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熟悉案情,选准突破口,采取适当的讯问方式。犯罪嫌疑人在初次被讯问中,一般表现为“摸底-动摇-交代或抗拒”三个阶段。开始多数犯罪嫌疑人东拉西扯、标榜过去,显示“清白”,借以判断检察人员掌握他哪些问题。在动摇阶段,往往采取沉默不语,“想不起来,时间久了”,或交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搪塞,此时,通过检察人员的讯问和教育,一些犯罪嫌疑人能够权衡利弊,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无计可施,低头认罪,交代问题。所以,检察人员在讯问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选择较为明显和易于暴露的事实情节,或者犯罪嫌疑人防守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 二、制定严谨的审讯方案 侦查人员要对如何进行审讯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的谋划运筹。 第一,在方案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1.对被审讯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审讯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讯方法。2.对犯罪事实的针对性。对待检举所涉及的情节、事实,不要捕风捉影,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而是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基础制作方案。 第二,审讯方案的制定要有谋略性。这是战胜对手的客观需要。审讯活动虽属语言的交流,但实质上是面对面的交锋较量,是斗智斗勇的过程,要达到惩罚罪犯的目的,必须技高一筹。 第三,在制定计划时要有周密性。一环紧扣一环,不要留“死角”、“盲区”,主要问题谋划好,细节问题不能疏漏。在很多的时候问题出在细节上,对每个细节都要周密筹划,让犯罪嫌疑人无空可钻,无路可退。 三、注意给嫌疑人“下台阶”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给嫌疑人下台阶是审讯策略中的重要手段。有时候,下台阶还可以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在双方僵持到了顶点的时候,审讯人员稍退一步为嫌疑人找台阶,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对方就会按照审讯人员的意图作出行动,从而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如审讯人员问:“你的供述前后矛盾,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答:“我没有问题。”双方僵持起来,这时审讯人员如果给其“下台阶”,“我想你是讲情面的人,可能当时碍于面子,不收又怕别人面子下不来,所以你左右为难”。对方得到这样的“台阶”,很可能会默认表示赞同,承认受贿事实。 四、选准使用证据的时机,灵活掌握使用证据的方法

审讯策略

摘要:职务犯罪侦查审讯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侦查审讯的对抗性,在对坑性的侦查审讯活动中,职务犯罪审讯策略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审讯策略的运用又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审用之不当极容易侵犯职务犯罪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因此,在审讯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嫌疑人人权保障为衡量标准的审讯策略,掌握合理合法审讯策略与甄别非法审讯的实践标准。 关键词: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人权保障底线 一、引言 依据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在嫌疑人传唤、拘传、留置期限内,侦查机关有权审讯嫌疑人或实施其他查证行为,在此基础上作出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释放等决定。在嫌疑人传唤、拘传、留置期限内的审讯,既能够决定侦查或诉讼的方向,又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犯罪嫌疑人的诉讼命运。在如此关键的诉讼阶段中,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和权利关系,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极易受到侦查机关的剥夺。在这关键期间的冲突表现为侦查机关权力运作与犯罪嫌疑人权保障之间的矛盾。审讯的手段和方法的不当容易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按照其侵犯权利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危害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安全、侵犯隐私权、名誉权和损害自主判断、决定能力三种基本类型。 二、几种常见的职务犯罪审讯策略样态 职务犯罪侦查审讯工作具有充分的目的性,宏观而言,是为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微观而言,侦查审讯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的如实供述或辩解,查清犯罪事实,获取证据和抓获犯罪嫌疑人。在侦查审讯对策体系中,审讯策略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它决定审讯方法和言语的组织与实施,而审讯方法和言语又服务于审讯策略意图的实现。审讯策略是以思想、意图的形态存在于侦查人员的意识里,一般并不直接作用于审讯对象。从司法实践中的情况来看,司法实务中检察机关经常运用的下列职务犯罪侦查谋略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而在理论上颇具争议: (一)威胁型审讯谋略 威胁性审讯策略通常包括以不合作将受到法律规定的不利后果,包括刑诉法规定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可以依法暂时逮捕等,也包括其他法律规定的不利后果,如刑法关于从重的规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审讯的五个阶段 成功的审讯应有机地分为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处理好审讯的五个阶段,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审讯前的知己知彼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讯工作的前期准备相当重要?为了确保有的放矢,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审讯前,我们审讯员应预先对被审讯人员的个人情况、心理特点和涉案信息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被审讯人的姓名、别名、绰号、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好坏、人缘好坏、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爱好、有无前科、被控案由、作案主观原因、抓获经过、关押期间表现、前期办案已经掌握的证据及已制作的笔录等等。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新的审讯计划,确定讯问策略提供依据。了解被审讯人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抓获经过和证据拥有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艺术手法,以及审讯节奏、用证时机以及用证的先后次序。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解和掌握: (1)深入、详细,认真地阅卷,多方进行比较; (2)有必要的话可亲临现场进行复勘,或对实物进行以分析,以消除疑问; (3)可向侦察人员、抓捕人员、管区民警、当地治保人员及其他知情而不会影响案件的人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讯开始时的相面术 我本人一向来反对在与被审讯人员刚一照面时,就马上开始语言上的交锋。我认为在此时,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相面阶段。具体做法有点类似中医中的望、闻、问、切。 首先应观察被审讯人走路的姿态,坐姿、神情、手足放置是否自然,面色的好坏、发型以及穿着的整齐度和整洁度;检查其身边携带物品的种类,通讯录、笔记本、存折及皮夹里的名片、信用卡、单据、纸片、照片等内容;有手机的,应记下所有的内存号

浅析合理运用审讯策略

浅析合理运用审讯策略 摘要:审讯是一种特殊的侦查活动,它是在初查或者秘密侦查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由侦查人员根据已掌握的证据,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面对面的讯问、质证和调查。也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短兵相接,运用智慧和谋略所进行的一场决战。孙子云:“上兵伐谋”,因此,审讯必须讲究策略。审讯策略是审讯人员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反侦查伎俩,在审讯中运用智慧和计谋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和方法。计谋乃玄机也,不论是从其深度还是广度上,笔者均说不清其究竟有多少种,也不可能将其穷尽囊括。本文仅归纳出四几种以资探讨,具体采取什么策略,既要根据特定的人和事的具体情况预先谋划,审讯中又要因人因事制宜随机应变。 关键词:审讯策略运用刑事诉讼案件审讯方法 一、制定审讯策略的依据 审讯策略,是预审员在党的政策、法律的指导和制约下,在掌握一定的证据和信息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审讯的目的和要求,充分研究案件的特点,经对比、优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讯行动方针、行动步骤。就一件具体案件的审讯工作而言,它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部署。其依据主要有一下三点: 1、不能偏离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及当时的斗争形势,否则.就会犯原则性错误。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审讯策略必须受政策、法律的严格约束.政策、法律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实施政

策、法律的手段。 2、不能脱离证据与信息材料,根据案件的性质、证据的数量质量以及信息资料的丰富程度来确定。 3、应从实际出发、考虑案件具体情况、制订最佳方案。根据被告人犯罪动机、作案方法、身份、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犯罪经历和认罪态度等。审时度势、周密地预测被告人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制定最佳方案。 二、讯策略的运用 (一)政策攻心,指明出路 攻心为上的策略是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和心 理状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思想,政策,法律,形势与前途教育,从心理上征服犯罪嫌疑人,促使其彻底交代罪行的讯问策略。《荀子议兵》中说:“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1、因人施策,有的放矢 在侦查讯问之前,要针对案件的性质,研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因人施策。比如,针对不同类型被告人的攻心策略有所不同:对育少年犯罪嫌疑人主要采取教育疏导,心理激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教育:对老年犯主要采取诱导激发,摆事实,讲道理,尊重其人格,唤醒其道德感和荣誉感,激发其羞耻心和对子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巧妙使用讯问语言 使用讯问语言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侦查攻心中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分析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审讯对于刑事案件的突破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更高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之中。一个案件特别是一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及向纵深扩展,都要靠成功的审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在审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得当的审讯方法, 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犯罪心理审讯策略职务犯罪侦查刑事诉讼 其实在刑事诉讼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事实问题。绝大多数案件争议的焦点都是案件事实。所以,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罗纳德艾伦教授曾建议把诉讼一词的英文表述“lawsuit”改成“fact-suit”。 [1]俗话说“十分案子七分审”,这就是因为案件的审讯工作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有着其他侦查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件案子的侦破都与成功的审讯密不可分,审讯成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贪污贿赂犯罪是围绕权力而衍生的权钱交易的犯罪,由于该犯罪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共同利益的牢固性、有效证据的单一性等特征,决定嫌疑人的口供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决定了审讯工作在贪污贿赂犯罪侦破过程中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侦查部门要成功查办此类案件,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案,灵活巧妙运用审讯策略,以智取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调查时可能存在着五种心理状态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根据犯罪案件性质和犯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审讯时往往具有如下五种心理状态: 第一,畏罪心理。一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和被侦查机关抓获的时候,心理往往会有很大变化。在实施犯罪的时候,他考虑的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