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原文发表在2016/5/17光明网经济频道要闻版作者系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赵春明)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产业,当前普遍受到科研模式变革的困扰: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改革有很强的联动关系,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工作模式变革和科研管理模式变革)。科研改革过于直接集中在“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如课题制模式),是导致出现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只有加深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研发项目工作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力度,统合变革科研模式两大领域,才能有效处理好两类任务和两个阶段,从而打破改革发展僵局。

一、新型科研模式建立不起来,是当下最突出的科研问题

在科研院所的发展中,科研问题一直都有,但其本身也在发展中,阶段不同科研问题也不同。

转制早期及其之前,科研问题主要是“科研业务(指外接课题)的经营和生产管理问题”,如课题申报、完成进度及科研质量问题;

转制中期(2005年前后),因产业化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产业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几十年形成的科研体系和研究力量还被严重破坏,致使这一时期的科研问题发展成为“如何加强科研业务并重新产生一批科研成果问题”,目的是继续按原来的产业化模式再发展出一批新的产业;

转制后期(2008年左右至今),科研问题已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型科研模式建立问题”,目的是加快形成真正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按新方式建立起能够实现多轮产研循环的科技产业。

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普遍经历了上述过程,其中军工类院所这一发展过程相对滞后。相比之前各阶段,当下科研问题的实践背景和内在发展关系比较复杂,不易完整、准确把握。下面对该问题内涵和逻辑关系做简单梳理,以助理解。

(1)科研院所当前发展状态下,急需新产业出现。绝大多数院所现有的产业不仅弱小,而且普遍处于低级或亏损状态,没有发展前景和进一步投入的必要。如不重新发展出新的、真正的科技型产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2)而且,对产业发展方式有新要求,真切认识到科技产业必须向自我发展的轨道上回归。以前的产业是“科研业务”的副产品,是对技术成果的延伸运用,重“生”不重“养”,导致:具备成熟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的产业项目不多且随机;产业只有一轮发展,缺乏后续技术支撑,产业公司不断出生,又不断衰落和死亡。

(3)由此,新增了一类科研管理对象,导致科研管理难度加大。在上述发展状态和认识下,多数院所围绕自身产业发展方向陆续立项一批内部科研项目(包括从外接课题中认定的和重点管理的项目)。外接课题是业务(形成科研院所的收入,后称“科研业务”),自立课题只是工作(后称“研发项目”),二者的管理属性(目的、

要求和工作方式等)不同。科研管理对象的增加和管理差异的增大,提高了诸如科研组织和平衡激励方面的管理难度。

(4)在新增管理对象(研发项目)上,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起初,院所自主立项,并不断提高项目投入、鼓励科研人员申报。但优秀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且投入精力不够、完成质量不高;后来,要求产业公司建立技术中心,自我解决创新发展问题。然而,产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加之仅有的少量科研人员又大部分早已转入到经营管理岗位,这条路一时行不通;此等状况下,有些科研院所不得不在院内建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对重点产业实施对口支持。效果还是不好,优秀科研人员不愿进入这类技术中心,更不愿对口支持现有产业(尤其是在现有产业发展不好的时候),强行分派过来的人情绪很大,甚至公开对抗。

(5)经多番尝试后,认定科研业务现行管理模式是“罪魁祸首”,但对其很难改革,新型科研管理模式迟迟建不起来。现阶段科研改革的任务虽被正确的提出,但改革却遇到极大的行动困境,——至此,现阶段科研问题彻底产生。

二、当前科研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僵局

以前解决研发项目问题的方式,要么是单独提高研发项目的激励力度,要么是建立独立机构、隔离开来,对科研业务影响有限。但当把原因归结到科研业务管理模式时,改革遇到了两难境地:不改变当前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对内部自立课题和战略性项目缺乏积极性,不愿把精力投入到新一轮产业发展需要上;改变当前科研业务管理模式,担心产业一时做不起来而科研业务又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经济问题(军工类院所担心影响军工科研任务)。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

传统上形成的“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在不同院所中有不同说法,如课题制、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承包制等,但其管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课题组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生产单位和盈利主体——项目靠他们拿、生产靠他们管、收入靠他们赚(有些院还在不断加大全成本核算力度)。

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确阻碍了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和对科技产业的支撑。典型的问题是:优秀科研人员必然忙于科研业务的经营,到处拉项目,很难将精力真正用到扎扎实实的科研上;受短期利益驱使,过于基础的项目和过于工程化的项目都不愿意做;很难在全院范围内、甚至专业范围内形成科研合作,处处设防、相互保留,不愿分享与交流,这与研发项目需要的“大科研模式”格格不入。

然而,真要改变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现实情况又让决策者很难下决心:第一,科研业务贡献了可观的收入,是一块稳定来源,而且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可以说是很多科研院所的生存基础。尤其是08年以后,国家再次对科研院所加大投入,科研业务收入增长很快,其重要性在进一步提升;第二,科技产业现在并没做起来,而且问题还正在加重着,特别是当前产业中有前景的、值得投入的不多,亟需重新培育一批。其中一些有上市公司的院所,长期在资本市场上运作,产业早已不堪,在遭遇本轮股灾后我国股市正在加大治理力度的今天,很难再依靠现有产业和老方式继续下去。因此产业这块,短期内还靠不住;第三,社会技术进步很快,小改小创很难再有市场,研发更不好搞,即便真改了,有产业价值的技术成果能不能出来,还是未知数,心里很没底。特别是之前在这方面用过力的,信心更是不足。

不改不行,改又心存忌惮。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三、科研模式转型:基础在工作模式

解决当前科研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科技产业,核心在如何把“面向产业的科研工作”做起来,而不是把科研业务削弱掉。但由于把研发项目问题归结为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影响,改革工作陷入两难。

两类科研管理对象并存,的确增加了管理难度,尤其是平衡激励难度。而当前之所以要改变科研业务的管理模式,也主要是想解决二者激励平衡或激励相容问题。但需要反思的是:如果是激励问题,那么为什么单独加大研发项目的激励力度没能成为有效方式?实际上,国家和很多院所的相关鼓励政策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但唤起的行动非常有限。如果问问一线科研人员,其中缘由不难发现:为实际产业提供科研服务,能不能做好涉及多方面工作,不只是科研人员单方面事情,而当前院所内部并没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工作很纠结,吃力不讨好”;况且科研院所不会做产业,有再好的科研成果也是明珠暗投,从产业上得不到回报,“这样的亏我们吃过”。正是有这类原因在,再大的激励也只是画饼,选择科研业务自然更为现实。

研发项目问题的症结不全在激励程度不足,仅改变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并不能解决问题。“愿不愿做”是问题,“会不会做”也是问题。而当前这两类问题都存在,且后者更是前提,更为严重。建“基础”——建立适应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科研工作模式,逐渐解决“会不会做”问题,是走出当前科研改革困境的突破口。

科研模式包括两方面内容:科研工作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课题制模式主要属于“科研管理模式”,包括科研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模式,根本上设定各级主体(院所本部、研究室、专业组和课题组等)在科研业务活动上的权责关系,是对“主体”的管理;科研工作模式指建立在工作规律和管理目标要求基础上的一套“工艺方法”,根本上设定工作对象本身的活动构成、活动目标、活动之间的关系模式和系统运行方式等,是对“客体”的管理。

当前,即便科研业务的管理模式改了,两类科研的管理模式统一了、理顺了,如果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那么基于产业需要的科研工作还是做不好。

研发项目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其工作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产业存在全过程性的工作关联和结合(参见文末相关研究)。比如研发项目的立项,就要经过很多商业创新环节:创意或设计创新,确定商业性创新的最终目标物(“商业综合体”,是对产品、技术、生产、市场等的整体设计),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包括产品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商业中间体设计及确定现阶段创新目标等等,根本上建立在严格的商业应用创新和产业设想基础上;再比如,研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也与当前两阶段模式(先科研再产业化)不同,是五个成熟度(技术成熟度、制造成熟度、市场成熟度、业务模式成熟度和组织管理成熟度)综合提高的一体化进程。实际上,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创新发展过程的一体两面,只有臵于创新发展整体过程的参照下,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才能得以有效建立。

当前科研院所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还远未这样建立,根本上仍沿袭着科研业务的做法。从理论上讲,如果科研业务的服务对象是真正的商业主体,那么其工作模式与研发项目应有的工作模式就不会有本质不同,无论服务他人还是服务自己,毕竟终究都是服务产业。但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科研院所的服务对象不是商业主体,

无论是来源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纵向课题,还是来源于军工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项目或横向课题,其创新目标物都缺乏严格意义的商业属性,创新过程也不需要与其它四个成熟度做很深的结合,自然,其商业应用价值、技术成熟度、规模化生产以及产品竞争力等都要宽松很多;相比之下,科研院所一直同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民企)合作不好,在根本上也正是因为其承接的这类科研业务所服务的是真正的商业性需要,是实际的产业本身。

如果同设计院所转制后发展总承包业务做个对比,将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设计院所很早以前服务的就是市场主体,为其它总承包商或业主提供设计服务(“设计业务”),与为自己的总承包业务提供设计服务(“设计工作”),在工作模式上无本质差别,所以其在设计业务基础上发展总承包业务,不存在“设计工作”会不会做的障碍,当时要解决的主要是设计人员的积极性问题。而科研院所在科研业务基础上发展科技产业,如同设计院所在“设计业务”基础上发展总承包业务,但存在问题的类型却有很大不同,既存在科研人员积极性问题,又存在“面向产业的科研工作模式”会不会做的障碍。

四、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改革逻辑与策略

复斯公司认为,走出当前科研模式改革困境,除了从科研工作模式的建立上进行突破之外,还需要系统思路和工作策略上的配合:

第一,科研业务管理模式需要改革,但必须建立在经营模式、业务模式和工作模式升级的基础上,其改革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不必强行,但主动可为;

第二,两类科研在战略方向和管理模式上应该结合,也可以结合。处理不好是影响,处理好了可以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转变,科技产业不按科技发展和竞争规律做,“面向产业的科研工作”就没法做。

1、课题制模式改革,应以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升级为前提

在建立科研工作模式的同时,科研业务管理模式需要做同步变革,因为:第一,需要形成相融的激励机制,以利于研发项目的开展;第二,现行科研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水平;第三,科研业务的服务对象或要求的变化在加速,如国家科研体制转变和军工采购模式变化等,其工作模式本身也需要转变。

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上的变革方向,是想向相对集中和集权化的“大科研模式”上走,即把课题组从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转变为费用中心和基本生产单元:经营上,是院所一级层面的大经营;生产上,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平台下的科研组织和管理;经济上,由院所层级统一负担科研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该变革方向本身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时,要以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升级为前提。

对当前科研业务来说,课题制的存在有特定阶段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特定阶段”不是指特定的时代阶段,而是指科研院所自身的特定业务阶段和特定经营阶段。如果业务阶段和经营阶段没变化,课题制的改变就会是有风险的,或者说不必改变、不应改变。实际上原来就是因为经营问题、养活人的问题才不得不采用了这种低级的、原始的管理模式。

经营模式如果高级了——经营上是院在贡献、所在贡献,管理模式不改都能改掉,不改他也听你的,课题制名存实亡。但如果这些没变,管理模式也不用变,因为变了执行力也很差,实际上也行不通。谁能够带来业务,谁能够养活谁,谁就能够管理谁。

经营模式能否高级,除了本部层级要加强和提高经营能力外,客观上也需要业务条件。业务模式是经营模式的前提,不同业务类型所需的有效经营的组织类型不同。比如,若更多的业务是系统业务,课题组就很难单独经营,必然需要院级层面统一组织,甚至需要院领导亲自出面。

课题制作为管理模式,是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后向环节。课题制模式改革,功夫在诗外——在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升级规划与具体实施,直接从它本身入手必然左右为难、瞻前顾后。按自然逻辑行事,从前端、从条件入手,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通过模式竞争实现模式变革

从极端的课题承包制到完全的集中计划管理模式,中间存在着多种管理模式。仅就课题制模式而言,在经营维度、项目管理维度和经济管理维度上就存在很多渐变性刻度,三者组合可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科研业务管理模式,仍然有很多组织管理上的机会和空间供科研院所选择。

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适合不同的科研管理模式,因此,根本上不是单一模式的取舍问题,而是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和效率竞争问题。

比如,根据涉及专业组或研究室的多少,将科研业务分为系统业务和单体业务,其中单体业务继续用课题承包制管理模式做,而由院经营来的系统业务采取院级层面的项目管理模式。因为最终工作都是由课题组来做,所以:如果院拿来的系统业务经济价值含量更高,那么课题组自然愿意从院手中接活,而不是自己到市场上跑业务(市场工作本来很辛苦);如果按项目管理模式去生产比课题制模式有效率,那么渐渐的科研人员就会接受这种做法,毕竟对自己也有好处。

如果院拿来的这类高级业务价值含量不高,但符合战略需要,那么院也可以补贴这个差价。当然,如果院拿不来业务,那也没关系,毕竟课题制模式还在,基层的积极性没破坏。

这样各级主体就都能发挥经营积极性,进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制和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多模式竞争的动态过程中,院需要做的就是提高高级业务的经营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随着高级业务的占比越来越大,课题制等落后管理模式也就越来越趋于消失。

3、科研业务向战略方向上收敛,是现阶段务实策略

传统上,科研业务是科研院所建设科研条件、培养科研能力和形成技术成果的依托。但如果不加管理,基层研究单位(如研究室、课题组)就会更多的考虑当期经济效益,很难聚集到院战略方向上,对研究院所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发展科技产业十分不利。但当前取消科研业务或彻底转变管理模式都不现实,对业务领域和科研方向进行引导,激励其向战略方向上收敛,是当前状态下的务实策略。

对于符合院战略发展方向的科研业务,院给予二次补贴,或者延伸、扩展项目内容后追加经费投入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当课题组面对两个科研业务项目时,即使在承包制模式下也会优先选择与院要求比较一致的项目。某研究院几年前尝试了这类做法,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该院确定了16项关键技术发展

方向,如果课题组对外承接的科研项目符合这些方向,院里按合同金额的5%进行补贴(可作为课题组奖金)。如果课题组在该项目基础上主动向院战略需求上扩展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增设子课题和提高研发要求,经过院科技委认定后,院同时将其作为研发项目进行立项和投入,并给予更高的补贴(7%)。

通过经济激励,鼓励科研人员在某个范围里尽量承接与院技术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关联的或可以拓展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承接过来以后,既可作为科研业务,又可作为院科研技术储备或产业技术项目加以利用,既服务了别人,又满足了自己。

企业科研院所改制流程

科研院所改制流程 SCCZ-2010-10-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78号)、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19个省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00]62号)、成都市委办公厅《关于9个市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对口下属性科研院所(以下简称“企业”)改制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在实际工作中,除企业主管和国资部门外,多个政府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以及专业机构包括律师、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乃至潜在的收购方、合作方都将参与到改制的流程中来,因此,一个科学、公开、公正高效的操作流程对于整个改制工作的控制越发成为成败的关键。 近几年来随着科研院所改制的全面铺开及深入开展,接受的客户委托也日益增多,我们总结了改制流程中的四阶段工作,虽然各个主体的改制进程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流程可以归为以下四段。 (一)第一阶段——改制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九项工作 1、宣传政策——由改制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指定的改制咨询机构负责组织对目标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作传达贯彻,并制定宣传提纲。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讲清改革意义,面临的困难;改制的配套政策环境,意图采取的改制模式和改制后未来发展的前景。 2、进行"三清" ——对企业资产、债务、职工劳动关系进行全面认真地清理。 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选聘专业中介资讯机构组织进行。对改制标的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认真清查,从调查职工劳动关系入手,摸清各类人员分布情况,做到家底清晰,并据此制定职工安置框架意见。 3、推介企业及筛选投资者 ——对外公开寻觅外投资者、介绍企业情况。 在遴选投资者过程中,可以由原改制主体上级主管部门或由中介机构出面,利用媒体、产权交易中心、以及业内关系等多种方式,向可能有意向参与改制的

常见的政府项目建设融资模式创新

常见的政府项目建设融资模式 一、三种模式的含义 在当前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提法,分别是:BOT模式、PPP 模式、ABS模式。 BOT模式的含义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BOT是英文建设——运营——移交的缩写。在国际融资领域BOT不仅仅包含了建设、运营和移交的过程,更主要的是项目融资的一种方式,具有有限追索的特性。所谓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本身信用为基础的融资,项目融资是与企业融资相对应的。通过项目融资方式融资时,银行只能依靠项目资产或项目的收入回收贷款本金和利息。在这种融资方式中,银行承担的风险较企业融资大得多,如果项目失败了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本息,因此项目结果往往比较复杂。为了实现这种复杂的结构,需要做大量前期工作,前期费用较高。上述所说的只能依靠项目资产或项目收入回收本金和利息就是无追索权的概念。在实际BOT项目运作过程中,政府或项目公司的股东都或多或少地为项目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银行对政府或项目公司股东的追索只限于这种支持的程度,而不能无限的追索,因此项目融资经常是有限追索权的融资。由于BOT项目具有有限追索的特性,BOT项目的债务不计入项目公司股东的资产负债表,这样项目公司股东可以为更多项目筹集建设资金,所以受到了股本投标人的欢迎而被广泛应用。 PPP模式的含义 狭义定义 从各国和国际组织对PPP的理解来看,PP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衡工量值(ValueForMoney)原则。 广义定义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三个方法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3个方法 建筑市场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如何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需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树立新型管理理念,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企 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以 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一、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实现成本优势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是一种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注重于短期内 部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为使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 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在成本管理上必须能做到:第一全局性。 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综合 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以期知彼 知己,洞察全局。第二长期性。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成本管理应注 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长期 的生存、发展以至获利,因此对于近期投资较大但以后获利更大的 项目,应舍得投资,不要追求短期效益。第三竞争性。要将成本管 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二、实行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积极推行以“国退民进”优化 产权为核心的国企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

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 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 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 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 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 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 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吸 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 内部管理方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 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 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 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 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 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 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 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 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二)创新组织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组织机制创新是保 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

科研院所改制流程

科研院所改制流程

科研院所改制流程 SCCZ-2010-10-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78号)、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19个省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00]62号)、成都市委办公厅《关于9个市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对口下属性科研院所(以下简称“企业”)改制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在实际工作中,除企业主管和国资部门外,多个政府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以及专业机构包括律师、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乃至潜在的收购方、合作方都将参与到改制的流程中来,因此,一个科学、公开、公正高效的操作流程对于整个改制工作的控制越发成为成败的关键。 近几年来随着科研院所改制的全面铺开及深入开展,接受的客户委托也日益增多,我们总结了改制流程中的四阶段工作,虽然各个主体的改制进程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流程可以归为以下四段。 (一)第一阶段——改制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九项工作 1、宣传政策——由改制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指定的改制咨询机构负责组织对目标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作传达贯彻,并制定宣传提纲。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讲清改革意义,面临的困难;改制的配套政策环境,意图采取的改制模式和改制后未来发展的前景。 2、进行"三清" ——对企业资产、债务、职工劳动关系进行全面认真地清理。 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选聘专业中介资讯机构组织进行。对改制标的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认真清查,从调查职工劳动关系入手,摸清各类人员分布情况,做到家底清晰,并据此制定职工安置框架意见。 3、推介企业及筛选投资者——对外公开寻觅外投资者、介绍企业情况。 在遴选投资者过程中,可以由原改制主体上级主管部门或由中介机构出面,利用媒体、产权交易中心、以及业内关系等多种方式,向可能有意向参与改制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如何更好的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创新管理体系,要努力的提高项目经理的执行力,向心力,更好的运用一些系统理论的观点去优化工程项目的生产要素,严格控制好工程投资的成本,积极的去推进法人责任制,建立完善规范的体系。 1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理论的简述 1.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概述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工业发达国家着手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建设工程领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开始引进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概念,世界银行和一些国际的金融机构要求贷款业主采取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组织、手段来更好的实施工程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开始慢慢的实行建设监理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了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在推展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很容易的接受,而是不理解,很迷茫,对项目工程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那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从事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企业要严格按照业主的要求和任务,遵守合同书的签订的承诺和协议,代表业主在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的时候组织实行全系统的或者许多阶段的管理控制和服务,工程项目的管理企业可以按照合同的规定,代表业主与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签订合同,并接受业主的监督实施完成整个项目。

1.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自从建设项目开始施工时到项目实施完成的整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项目工程的组织,以及项目策划和工程项目的各项控制,已使得建设工程项目的各项费用达到最低,实施目标最快,施工过程安全,质量工程很高,并且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进度控制、财力控制和质量控制。项目的目标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因此只有按照项目基本学的原理,没有明确目标的建设工程不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在工程实践的意义上,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没有明确的进度目标以及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就没有必要进行管理,也就是无法控制定量的目标。一个建设工程的项目往往由许多参与单位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各个参与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利益都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代表不同的利益方的项目管理。由于业主方是建设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的总集成者,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的的集成,业主方也是建设项目的生产总组织者,所以说在一个项目建设管理当中,说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按照项目工程不同参与方的工作性质和组织特征划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包含了:设计方的项目管理和施工方的项目管理。 2我国当前的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 2.1工程项目的总承包管理运作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中就包括了总承包管理模式,总承包管理模式主要是实现了从勘察到施工采购的一条龙结合模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最新版】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省属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省属院所)治理体系,激发省属院所创新发展活力,现就推进省属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省属院所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组织省属院所完善章程,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单位的职能定位和权利责任边界,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强化省属院所法人自主权。合理界定主管部门举办监督职责和省属院所自主运行管理权,省属院所要按照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开展科研活动,主管部门对章程赋予省属院所管理权限的事务不得干预。允许副厅级及以上省属院所在现有内设机构数量内,研究制定内设机构设置调整方案,向省委编办报备;处级及以下省属院所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内设机构,结果报主管部门。探索实行省属院所负责人公开遴选制度,可面向全球遴选院(所)长。(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科技厅分工负责) 二、推动省属院所分类改革。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所与具有学科相似性、资源互补性、创新链相关性的高水平大学整合,促进创新能力“双提升”。有序推进

省属院所整合,对规模较小的省属院所进行合并或并入大院大所,实行“总院+独立院所”的运行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类省属院所组建科技型产业集团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对事业单位性质的省属院所,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内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外人员以及实行集团化运作的省属院所,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分工负责) 三、鼓励省属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鼓励省属院所通过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带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整体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支持省属院所组建新型科研单位或创新组织单元,鼓励其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一所(院)两制”运行管理模式。支持省属院所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 强企业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领域共建高水平研究院,符合条件的直接备案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22 年底前,一半左右省属院所建有新型研发机构或整体转型为新型研发机构。(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分工负责)

改变固化的模式创新作风建设(完整版)

改变固化的模式创新作风建设 改变固化的模式创新作风建设 一 如果我们还留存记忆,应该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印象: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度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其间的十几、二十年,一批又一批“取经”人,不远千万里来到这个城市,感受创新的活力,学习缔造的民营经济奇迹。 的辉煌延续,是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一种特有模式的结果,但我们注意到,这个模式似乎在站上一个时代的高点后日渐式微。《中国经济时报》曾在全面看待“模式”的文章中,罗列出经济面临的十个问题,其中有一点切中要害,即“改革创新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章认为,目前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同,那时因体制创新走在全国前面而享受到了先发的好处。而现在来自微观层面的创新已基本完成,全国各地在体制创新上趋于均衡,有些地方甚至创造出了比更加灵活的办法,而创新的空间和效益,显然没有过去大了。 客观地看待这个结果,理性地做出评判,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已经后继乏力,我们应当思考的是,这种模式该如何在完善中重新崛起?究竟我们是将这种模式视为的曾经?还是在今天再度挖掘其最为基本的实用价值? 二 “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种模式的创造,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框定于特殊时期的穷则思变,比如特定历史背景下弘扬先天禀赋的变而求新。这些来自民间的自发性力量,给人缔造一个

极大的创新舞台。当然,这种模式的形成,还与当初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大环境须臾不离。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就在于政府放手民间的激进,默许改革者犯错,鼓励百姓“异想天开”和“无中生有”。政府看似“无为”,却在关键时刻起到“纠偏”的作用,曾经主政的一位老领导说,在外界质疑声中背负压力,“我把‘乌纱帽’挂在裤腰带上顶风做事,这是最大的有为。” 可是,“模式”并不是永续利用的固定模式,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一些问题。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曾经认为,经济的发展虽然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但还是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及不完善的约束。他的预言表明,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模式”从形成直到今天,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核心主体并没有改变。这种固化容易使我们陷入一种“模式怪圈”,变得固步自封甚至因循守旧而不思进取。这种依赖导致的惰性,往往使我们受制于模式而不能积极创新、与时俱进,而一种失去内在活力的模式,无疑会对我们的发展形成阻碍。 如今,阻碍正逐渐暴露出来,就模式本身而言,它的自发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容易被环境左右而停滞不前。如今,似乎就缺少了原先“舍我其谁”的底气和霸气。与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新的基因,没有在裂变中新生。可以这么说,“模式”所具有的影响力正在萎缩,这种模式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隔阂。 三 经济学上有“木桶理论”即“短板效应”,现在,这只“木桶”不仅短了一块板,而是让人觉得这个“木桶”整体偏小了,因此,再造一个“木桶”,已经是迫在眉睫。如何再造?就是要全面推行体制

转制科研院所的创新之路-最后版本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创新之路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金维亚陆兴培 一、概述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以下简称为:合肥通用院)自1999年转制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放在首位,在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大,技术创新的结构不断改善,自主研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一流技术人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实力和经济基础同步发展”的转制科研院所走现代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十五以来,合肥通用院承担了300余项国家、中石化、中石油、安徽省及合肥市的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大批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获得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连续六年摘取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9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报专利三十余项,制修订标准100多项。 与此同时,合肥通用院以自身的人才和多专业合作优势、技术和成果优势、行业和检测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行业地位,经济逐年持续大幅度增长,企业年营业总收入由转制初

的不足亿元,攀升至2006年的四亿多元,全年利润也从400多万元,猛增到近五千万元。凭借在化工设备、制冷空调和通用机械研究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和所取得的许多项科研成果,合肥通用院参加了国家的许多大型工程建设,对我国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相关行业产业结构的变革和技术进步,带动了相关行业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振兴了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国家和地方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 (一)、坚持自主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1.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将对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首先保持流体机械、化工设备、制冷空调、包装与食品机械产品等核心专业的行业主导地位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将其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使之成为科研和创收的根本砥柱,同时,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对试验、检测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改进工作环境,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增加对科研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快对国家重点试验室的技术更新和改造,促进了科研、生产、检测能力的迅速提高。每年的研发资金(R&D)投入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当比重,保证了企业的科研经

关于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专项资金

关于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专项资金 管理方式的调查问卷 -----转制科研院所版 填报单位名称(公章)法定代表人院(所)办电话 详细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传真 填报工作负责人 联系电话E-mail 联系手机 填报日期2014年月日 填报说明

根据科技部科技计划(专项)优化整合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原“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调整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专项资金”。针对新专项如何为转制院所服务,在支持方向及方式上如何改革,需广泛听取转制科研院所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拟定了本调查问卷,希望能集思广益,使专项资金更好地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 一、单位基本信息部分说明 1、单位类别 ?企业单位:指原来属于事业单位,经过企业化转制后从事技术或产品研 发、服务的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实体组织。 ?事业单位:指在中央级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 科研机构与目前编制属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机构。 ?按转制方式划分:进入集团,独立转制; ?按从事业务划分:产品制造类、技术服务类、行业技术研究类; ?产品制造类:偏重于科研产品的制造与研发,已融入市场竞争中; ?技术服务类: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其中以勘察设计企业为典型, 他们大都为工程项目提供咨询、设计与相关工程咨询服务; ?行业技术研究类:以行业标准、技术检测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为其主要 的业务范畴。 ?按行业划分:科研类院所、勘察设计类院所。 2、调查数据 ?在职人员总数:机构在编的正式职工的总数。 ?研发人员总数:在职人员中,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管理人员、研究开发 人员和各类研究开发辅助人员的合计数。 ?高级研发人员数:在职人员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数。 ?获省部级以上技术人才数量:纳入省部级以上技术人才支持对象的人数 (如千百万人才工程,各省级人才工程,出国留学人才工程等);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科委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科委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 转制意见的通知 【标 签】科研院所转制通知,市属技术开发型 【颁布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 【文 号】京政办发﹝1999﹞76号 【发文日期】1999-11-03 【实施时间】1999-11-03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科委《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推动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是本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妥善解决转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市科委要切实负起全面组织与监督的责任,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 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9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 发[1999]14号)的精神,参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对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科研院所)的转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实施方案 (一)科研院所可从实际情况出发,自主选择转制为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机构等方式。鼓励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经批准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少数转为技术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的科研院所,也要引进企业运行机制。 (二)科研院所转制时,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转作企业资产;全部资产减去负债,转作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国资局、国家科委关于印发〈科研机构整建制转型为企业或进入企业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资事发[1997]11号)和《市国资局、市科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市属科研院所企业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京国资农[1998]250号)的有关规定,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三)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需按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法人注册登记;有条件的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名称可用原科研机构名称(去掉原主管部门)。符合本市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四)科研院所转制后,在经营、管理方面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其主管部门不得经营其国有资产,变动其资产产权,不得擅自撤销、合并、搬迁转制的科研院所。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加强研究开发工作,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五)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后,可作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可继续以原名称从事科技开发等业务活动。进入国有独资企业的,其国有资产划转所进入的企业;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法规类别】科研院所与物资设备 【发文字号】赣府发[2000]14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05.16 【实施日期】2000.05.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赣府发〔2000〕14号2000年5月16日)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精神,进一步加快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增强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现结合我省实际,对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作如下决定。 一、主要任务 (一)技术开发类和应用类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转制的方式可以多样,应从实

际出发,自主选择。有的转为科技型企业,有条件的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可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部分或成建制进入企业、企业集团,成为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子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有的可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于200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转制任务,2001年1月1日起按新体制运行。应用类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原则上与技术开发类同步,少数院所经批准可于2001年底前完成转制任务。 (三)医药卫生、劳动保护、计划生育、灾害防治、环境科学等社会公益事业类和情报、标准、计量、观测等技术基础工作类科研院所实行分类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应实行企业化转制,有的可转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公服务而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院所,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经批准可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上述各类改革,原则上于2001年底前完成。 (四)省属农业类科研院所改革可分步到位。2000年完成内部结构调整、人员分流任务,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结构调整可按照社会公益类(含技术基础工作)、科技服务类和技术开发类三种不同类型划类定位、明确任务、确定规模、优化重组。2001年底前完成技术开发类和科技服务类转制任务。社会公益类除少数经批准可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外,都要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到2003年基本完成跨部分、跨地区的战略性结构重组,初步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三大类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五)把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与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于2004年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若干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此类中心的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我省经济、社会当前和今后

创新五种模式 推进“五个基本”

创新五种模式推进“五个基本” ——磷矿镇团建工作事迹报告 今年来,在共青团钟祥市委安排指导下,磷矿镇团委认真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扎实开展“五个基本”建设,坚持抓自身、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镇团的事业科学发展,在全镇团员青年中掀起“争当中国农谷建设标兵”的高潮。我镇团委先后被团省委表彰为基层团建和团的工作创新竞赛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1、创新组织建设模式,健全基本组织,全面覆盖。镇团委以“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原则,把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建团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对全镇农村、社区、两新组织中的青年团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加大在农村、社区、镇直单位、两新组织建团工作力度。截止目前,新增镇直单位建团4家、两新组织建团6家。目前,全镇共有基层团组织36个,其中包括:1个下级团委、35个团支部,有团员640人,青年7326人。在36个基层团组织中,共有19个村级团支部,2个社区团支部,5个中小学校团组织,6个非公经济团支部,另外还包括国土所、派出所、邮政储蓄、镇机关等4个团支部。 2、创新团员管理模式,建强基本队伍,规范建设。一抓领导班子配备创新。强化核心,调整并扩大了团委领导班子。把有能力、有想法、有公益心的团员青年吸收到各个团支部班子,增加团的领导班子配备,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镇党委组织委员殷华斌兼任团镇委书记,选配机关干部赵君为团镇委专职副书记,人民教师郑鹏为团镇委编制外副书记,通过增配大学生村官邓飞、路飞、程珊珊、唐姗姗、派出所民警叶晗、国土资源管理所陈海燕、人民教师胡金文、种植能手薛泽东、养殖能手周伟、机关工作人员刘文娥等13名同志为团镇委委员,打破了以往团组织“封闭割裂”、团干部“单兵作战”的状况,充分发挥了委员会各成员各自联系资源的优势,拓宽了团组织整合资源的渠道。增加了团组织资源的拥有量,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抓团员管理创新。1是扩宽团员入团渠道,所有成立的团支部都可以推荐优秀青年入团,打破了团员入口只有学校的

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

2016年5月10日,《四川日报》第8版公布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动力活力、推进转型发展,特制定如下总体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突破口,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挖掘潜力,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活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遵循规律、开拓创新。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和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 ——坚持人才为先、强化激励。推进科研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准确定位、转型发展。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科学确定不同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推动科研院所实现转型和发展壮大。 ——坚持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根据不同科研院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举措,实行区别化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用人制度等,有序推进改革发展。 (三)方向目标 ——对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重在紧密对接联系、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发展。

——对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重在创新机制、激励放活、提升能力。 ——对省属已转制科研院所,重在完善治理结构、服务支撑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对新型研发机构,重在整合创新资源、创新组织模式、集成各方优势。 ——对市、县属科研院所,由市、县按照科研院所改革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改革进展。 到2020年,全省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全面推进,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分类定位、分类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政策体系,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创新创造动力竞相迸发,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中央在川科研院所成果就地转化 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搭建对接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全面就地转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1.建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支持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积极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在川落地。 2.建立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支持中央在川科研院所承担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研任务,促进行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3.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开展中央在川科研院所对接交流活动,实现供需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4.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加强联系服务,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服务我省创新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推进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深化改革 积极总结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经验,在扩大试点范围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并开展新的政策试点,切实推进形成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1.加快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2.提高创新服务水平。完善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机制,鼓励公益类科研院所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3.深化人员激励机制改革。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及

2019年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施工作方案-实用word文档 (5页)

2019年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施工作方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方案【1】 一、工作目标 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我区为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位, 年初辖区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民营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 本药物,其中公立机构在省统一招标的基础上,以区为统一采购单位,统一签 订购销合同、统一结算费用、统一确定配送企业;民营机构采取统一目录(品规)、统一价格、分别采购、政府补助的方式。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 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着力推进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是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群众 公平享有安全、有效、必需、廉价的基本药物,促进健康公平。各相关部门要 认真学习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政策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制定实施国家基 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如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 由省指定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省通过公开招标遴选配送企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在省级招标平台中标 药品生产企业中遴选药品和配送,并以区为采购单位,签订购销合同,确定配 送企业;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同步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招标平台确定的药品品规的基础上,由各民营机构自主采购。

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

附件: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 ───┬────────────┬────────────┬──────部门│科研机构名称│转制方案│所在地 ───┼────────────┼────────────┼──────│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集团│北京市 ││有限公司│ ├────────────┼────────────┼──────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进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市 ├────────────┼────────────┼──────建│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辽宁省沈阳市 │计院│司│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包括│转为科技企业,交中央企业│北京市 │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工委│ │究所││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联合组│北京市 ││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集团有│

││限公司,交中央企业工委│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保留科研事业单位性质,暂│北京市 ││由建设部管理│ ───┼────────────┼────────────┼──────│铁道部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进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辽宁省大连市││总公司│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进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山东省青岛市││总公司│ ├────────────┼────────────┼──────│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进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江苏省常州市│研究所│总公司│ ├────────────┼────────────┼──────│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进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湖南省株洲市铁││总公司│ ├────────────┼────────────┼──────│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进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北京市 ├────────────┼────────────┼──────│铁道部武汉工程机械研究所│进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湖南省武汉市道├────────────┼────────────┼──────│西南研究所│进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上)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上)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上) 李颂中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管理局副局长 根据党校的安排,我今天讲的分为四块。第一,介绍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以及以前对基础设施做的工作;第二,介绍开发银行基础设施的具体做法;第三,对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四,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因为基础设施跟城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城镇化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开发银行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者 (一)开发银行的情况 开发银行是1994年3月17日国务院22号文成立的,成立的时候定位就是政策性银行,是个正部级银行,前身是当时国家六大专业投资公司,当时有国家农业、林业、能源、原材料、国家机电轻纺、国家交通六大投资公司当时作为国家的投资主体行使投资职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背景下。1994年筹建国家开发银行,当时名称叫国家产业银行,也开始想叫国家中长期信贷后来改名称叫做国家开发银行,主要是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是一个政策性银行,不以

盈利为目的的银行。当时划分的很清楚,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确实是盈利性比较差的项目。当时完全按照政策性特征在运作,基本上是当时的国家计委确定项目,开发银行拿资金的模式,所以叫“计委挖坑、开行种树”,一直到1997年。1998年陈元董事长入主开行,开 始大的调整,他的一些做法开始摆脱一些纯粹政策性银行的做法,开始探索怎么在市场化情况下做好开发银行、做好政策性银行的一些探索,所以提出了一个开发性经营的理论,最大特征就是怎么构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交流,把它联系起来。这几年,开发银行有了大的发展,各方面增长非常快,一直到2008年。从2008年开始,因为开发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这是国务院确定的。所以开发银行现在性质是商业银行,但做的事还是有政策性的特征,跟其他一般商业性银行不太一样,现在开发银行没有县级业务、没有个人业务、没有信用卡业务,包括资金来源还是跟过去一样是靠发债筹资,靠商业银行以及券商购买金融债来筹资,信用还是政策性银行的主权信用。尽管是商业银行,但做的事还是政策性银行的事,并且从中央也罢、国务院也罢很多政策性特征的事都交给开发银行在办。所以从2008年开始就改为商业银行, 但实际上性质整体上变化不大。一个最大的特点变化就是把开发银行原来有个软贷款取消了,软贷款对于咱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国家的重大项目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直到现在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改制政策法规汇总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改制政策法规汇总 目录 一、综合性法规 (2) 二、专门性指导意见 (2) 三、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登记 (2) 四、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与财务管理 (3) 五、国有资产评估 (3) 六、国有资产处置与产权转让 (3) 七、国有土地管理 (3) 八、股份制上市公司改造 (4) 九、下岗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管理与政策优惠 (4) 十、劳动关系处理与职工补偿安置 (5) 十一、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5) 十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 (6) 十三、工商登记 (6) 十四、广东省有关法规 (7)

一、综合性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细则》 14.《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二、专门性指导意见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的通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 意见的通知》 4.《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三、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登记 1.《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 2.《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