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传媒行业调研报告

出版传媒行业调研报告

文化传媒行业调研报告

二〇一三年八月

目录

一、行业范围

二、行业概况

三、行业特点

四、文化传媒行业属性

五、、行业现状分析

六、行业发展趋势

七、行业存在问题

八、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九、贵州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状况

十、我省文化行业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

一、行业范围

本政策所称“文化传媒行业”是指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中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C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C2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扣除C243工艺美术品制造),C3542印刷专用设备制造,F5143图书批发,F5144 报刊批发,F5145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F5243图书、报刊零售,F5244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售,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扣除R873图书馆与档案馆、R874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875博物馆、R876烈士陵园、纪念馆、R882体育场馆)。

二、行业概况

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

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从广义上看,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员。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11年,特别是两会之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省市,各个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政府

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列入到了当届政府“十二五”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2012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趋势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出现。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调整。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达到1.5万亿元,新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5个;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备案585款,同比增长超过200%。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比2011年得到进一步提升。2012年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趋势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其显著标志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出现。

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

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于2012年5月10日正式发布,《规划》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在内的九项重点产业工程。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三、行业特点

1、较强的行业垄断性。

广播电影电视及新闻行业兼具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行业发展高度依赖政策,信息技术革新引发的产业升级对传媒产业的经营运作模式影响深刻。电影电视的节目制作环节允许一定的市场竞争,在发行和播放环节实行严格管控。

2、受政策影响较大。

作为舆论工具,传媒具备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双重特点,使传媒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我国对传媒行业控制的非常严格,对国外媒体进入我国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例如一些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被列为QFII 禁止投资的公司。

3、良好的增值性。

传媒通过电波、网络、印刷品等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使其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盈利。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批发和零售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行业之间竞争激烈,同时互联网新型媒体对其冲击很大,市场份额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手机新型媒体(新闻、电视)的快速崛起,蕴含极大商机。文教体育用品和印刷专用设备制造,属于完全市场竞争行业,其中品牌效应和领先科技技术彰显该类制造用品的经济价值。

4、独特的盈利模式。

传媒产业不是通过直接出售产品获得收益,而是尽可能的扩大受众的范围和影响力,然后通过搭售广告的形式盈利。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商业化,激烈的竞争使大众媒体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广告将日益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支柱。

5、多元化和规模效应明显。

传媒的各个子行业具有相当多的共性,尤其是他们的盈利模式基本相同,消费对象基本重合,因此多元化效益非常显著。多元化效应是跨媒体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日渐成为行业主流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媒体发行的需求弹性很大,因而呈现出了很强的规模效应。即随着媒体发行量或者收视率的增加,它的广告收入会成倍的增加;而广告收入的增加又提升发行量和收视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中国的文化及传媒行业,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增长最快经济体的第三产业”的经济属性。

传媒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同时面临诸多问题,自去年经济危机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传媒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为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推动文化企业改制上市融资扫清了障碍。但传媒改制上市过程中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得不面对。

7、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对各国文化产业亦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文化开放、兼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征,促成了美国文化产品以大量、丰富的形式输往全世界;而美国的传媒业,也以同样的形式,将触角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互联网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带来世界文化的交融,文化保护赋予传媒业新的使命。

许多国家出于保护本国文化传统的目的,在传媒领域限制进入外资的比例,以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入侵。例如加拿大规定外资在广播公司的比例不超过33.3%,每一外国投资人所占股权最多在20%。在相对开放和较少限制的北欧地区,以保留文化多样性为原则,采取有选择的态度容纳外资媒介,以重点补贴的形式扶持本国媒介,以保留自己的文化属性。

8、融合集约资源共享

相对于网络信息显示出的泛滥、无序和不稳定状态,新闻信息的专业采集者——记者、编辑是可以快速过滤提取有用新闻的“专家”。而传媒所具备的优势则在于长期形成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社会责任感、规范的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及形成新闻原创性、公信力和专业水准的行业价值判断。

9、传媒业对互联网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则成为普遍寻求的发展动

力。

主要特点如下:1.跨媒体资源共享;2.集约方式促成组织内变革;

3.本地化策略扩展实力。

4.已进入规范关键期。

四、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传媒产业近两年的发展之路,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迅

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和期刊发行两个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广告收入增长迅猛,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但人均广告支出只有美国的2%到3%,前景看好。中国新媒体用户大多小于三十岁,其中四分之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展示出令人期待的高速增长势头。未来的三到五年,是中国新媒体迅猛发展时期。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异常动荡,从几大金融机构破产蔓延至国家破产,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不仅影响了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到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但是在中央重视传媒产业发展的同时,传媒产业未来几年必将高歌猛进。

传媒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传媒业不断创新和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业在市场化转型期间的规范发展,对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起决定性作用。但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恩格尔系

数值经测算已低于0.4,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该系数低于0.5就表明,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随着对文化产品总需求的提升,传媒产品的市场活跃度也将大为改善。到目前为止,制约传媒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过分依赖广告,抵御风险的能力过于单一。如何从产业特性出发,考虑产业内衍生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参与或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建设,如印刷、影视节目和音像、网络电视、网络游戏、动漫、会展、音乐舞蹈、戏剧、设计等,为潜在市场和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摆脱过于依赖广告的状况,是有待考虑的战略问题。传媒业需要有类似杭州、深圳动漫产业基地规模的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和带动。

我国传媒业与其他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特色,要妥善处理传媒与资本、受众之间的关系,遵循规模经济发展规律,发挥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功能;在国际战略上,注重将传媒业与我国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达到在世界范围内与各国文化进行广泛交流的目的,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推动改革有序进行。

五、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为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国家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新政,旨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这些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充分表明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决心和态度。

自十六大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年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增速6到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以来,逆势上扬,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升级调整阶段,很多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文化产业由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具有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特征,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但文化产业由于与传统产业不同,其信贷支持难度大,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旨在解决落实文化产业融资瓶颈问题,以期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目前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在的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

如今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以前把文化细分成“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这三个领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现状已逐渐出现融合的情况,“三网融合”应运而生,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

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现在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今后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就是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弊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强规划及调控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制订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七、中国文化传媒主要存在问题

1.开放度较弱壁垒多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最新修订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显示,原本有限开放的影视制作、发行业务改为禁止外资进入,同时新增禁止外商投资新闻网站、互联网内容供应与服务经营业内容,这显示中国对文化传媒业开放仍持谨慎态度。上述政策调整基本延续了发改委、商务部等五部委在2005年7月发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精神。该意见对相关部委发布的部门暂行规定均有所修正,重新明确规定了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传媒领域的各种限

制性条件,从而成为“规范文化领域引进外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指导性意见。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指导目录,不难发现,此次修订在“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新增了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一项,与若干意见第四条有关禁止外商投资互联网的规定一脉相承。目前,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门类中,文化传媒业可以说是开放度最弱的行业之一。甚至于有人称中国的文化传媒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文化传媒市场。传媒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行政壁垒和地域性的市场壁垒。笔者以发行集团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陆续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广电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和10多家发行集团。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这些传媒集团的产生大多是行政力量的推动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就使得它们无论在内部的管理运行还是资源优化配置方面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众所周知,文化传媒担负着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等多重社会公共职能。在我国,传媒尤其还具有政治宣传、舆论导向等政治属性。性质的特殊和敏感决定了文化传媒将是政党和政府介入最深、法律监管最严格的产业。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产业政策、市场监管等方面对其的“束缚”,已经使其难以放开发展的脚步。此外,各种媒体均按照中央、省、地市、县四级行政管理,隶属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主管,因此这对跨区域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较弱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都比较

晚。从1996年起,石油、石化、电力、金融、航空、电信等战略性产业相继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并纷纷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而在我国《“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仍然把广播电视和报业界定为“新闻事业”,避开了敏感的传媒业用语。发达国家已经用经验证明:任何涉及到民生和大众消费的产业都能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经济学的通俗定义认为,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的产业可以叫支柱产业。)而纵观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显然由于受到政治手段的干预,给该行业外资、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过多的障碍。同时,政策上的壁垒,也使得一些国外资本望而却步。据《传媒》杂志与复旦大学传媒企业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传媒企业特别是传统媒体创新融资非常困难。40家传统媒体的创新资金92.5%依靠企业自身筹集,15%靠银行贷款。而35家新媒体资金来源较为丰富,68%靠自有资金,45%靠国外风险投资,22%靠国内风险投资,14%靠股市筹资。此外,文化传媒业广告的严重依赖,使其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都比较单一。以纸媒为例,大多数报纸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化传媒生态圈必将发生改变,必须加快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步伐。

3.与经济发展速率不匹配

目前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文化传媒产业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都使我国的文化传媒业面临挑战,因此,我国目前的文化传媒发

展速率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匹配的。虽然行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但在我国经济总体占比还很低。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步伐是极其不一致的,远远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率。因此,强政策性的管制,是制约中国文化传媒发展的总根源,非市场化运作又导致了文化传媒产业效率低、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文化传媒总是处于区域分割、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甚至于行政垄断,化传媒业的发展前景将不甚乐观。

八、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根据万德数据库的资料,文化传媒产业2012年中报显示的资产负债率为36.18%,资产负债值在所有23个细分行业中最低,显示出文化传媒产业对财务杠杆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偿债能力良好。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2.15倍、1.82倍,两项财务指标近略微低于金融服务业,短期偿债能力位列所有行业第2位,考虑到金融服务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文化传媒产业依然是短期偿债能力最优秀的行业。

2、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公司或行业经营现状最直接的指标。根据万德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文化传媒产业2012年中期销售毛利率达到31.98%,在所有23个行业中位列第4,净资产收益率位列第8,达到4.69%,总资产收益率位列第4,为3.72%。销售毛利率相比传统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净资产收益

率却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传统产业的逻辑观点,相比总资产收益率的排名可以发现,文化传媒产业利用财务杠杆创造利润的能力更为突出。

3、评价研究

文化传媒产业无论是长期偿债能力还是短期偿债能力都非常优秀,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这为该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文化传媒产业总体盈利能力较强,相比传统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但相比房地产业等高利润传统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传媒产业利用财务刚才创造价值的能力突出,但却与文化传媒产业较少利用财务杠杆的实施形成悖论,可见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文化传媒产业对财务杠杆利用率有待加强。

九、贵州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将成为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引擎。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贵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掘内需,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也是贵州走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的必由之路。借鉴国际文化产业和国内发达省市转型时期的经验,依据贵州目前经济持续发展、文化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的现实要求,适时地、有步骤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创新型贵州的合理选择,是贵州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自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来,贵阳市不断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贵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直指建设“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即以会展博览、新闻印务、数字内容及动漫、文化体育为重点的金阳、白云区域;以温泉文化旅游、休闲体育运动、工艺品制造为重点的乌当、开阳区域;以生态文化旅游、书画艺术、教育培训、水上休闲运动为重点的花溪、清镇区域;以阳明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运动为重点的修文、息烽区域;以工业文化旅游、动漫及创意设计为重点的小河区域;以影视传媒、艺术培训、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为重点的云岩、南明中心区域。通过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八大重点项目工程”以及培育“七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将贵阳市建成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设施配置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的发展目标,贵阳市将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6%,将文化产业培养成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十、我省文化行业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问题

1.整体经济水平不高

2012年,贵州国内生产总值6802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26位,经济基础差,第三产业不发达,且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也偏低,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厚实的物质和资本基础,导致文化产业投资匮乏和本地市场的贫弱。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文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核心层的增加值比重太低。在文化服务中几乎没有文化出口贸易,也没有当代意义上的会展业。出版发行业中,教材占8成左右。贵州文化产业行业结构的现状,中小学教材、本地居民购买文化用品设备、看电视的刚性消费占的比重太大,而以原创为主的创意设计比例极小。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

3.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不健全、产业链断裂现象突出。

由于体制的制约和整体产业环境的不够完善,各种类型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形成,中介服务缺失。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退后,政府凸现,造成市场主体缺位,致使很难形成合理有效、协调互补的产业生态层次。加上中介服务不足,造成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断裂,资源浪费,人才闲置,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调查显示,贵州的文化产品,电视、出版物、演出、工艺等文化服务在全国知名度很低,影响甚微。贵州的整体文化形象在全国和世界仍然需要进一步塑造、提升、传播。没有成熟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创意聚集区。除白云数字内容产业园正在进行积极而艰难的尝试外,没有其他产业园或聚集区,这在全国是少见的。业态传统老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业态处于萌芽期或空白状态,总体力量薄弱。

4.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待深化

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认识相对模糊,缺乏对文化产业内部规律的认识,缺乏对全球、全国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态势的了解与认识,没有清晰区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对于文化产业的市场性、产业性、经济性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贵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阶段、道路和方向的判断缺乏科学认识,存在盲目乐观和无所作为两种倾向。

对新业态发展认识不足,满足于传统资源的罗列和整理。文化产业中的新业态对自然、历史资源的依赖度不高,它的核心资源要素来自创新与创意,并借助科技的力量,形成有形(地理区域)或无形(信息港)的产业聚集,以优质的增量效益带动存量资源的优化整合。对资源优势的产业转化认识模糊。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资源不等于生产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中介环节,需要产业运营和产业培育,最好的资源如果没有产业运营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无转化就等于无资源。文化产业资源的利用具有非独占性,资源可以共享,部分概念性地域文化资源难以产品化,当代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存在非完全依赖

性。发展思路没有理清,发展重心不够清晰,创意设计十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的创意性、高科技支撑和新媒体整合营销认识不足,缺乏整体、全面、前瞻性的高端策划和重大项目设计创意策划。

5.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创意为王,创新和创意是文化产业提升的核心,创造性是产业的生命,设计创意是其灵魂。贵州的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多元民族文化只有在当代条件下进行创意、设计、传播、营销等方面的转化与提升,才有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贵州已有一批主要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并在整理贵州传统文化资源上有丰厚积累,但缺乏文化产业的产业运营、管理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投融资能力;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营经验,往往是按照管事业的方式管产业,存在相应缺陷,市场环境下的执行力比较低下。贵州文化产业领域缺乏建构产业发展平台的公共服务相关人才,如策划师、咨询师、金融师、广告师、规划师、经纪人等;缺乏现代高科技特别是新媒体技术传播策划运营人才;缺乏文化艺术现代创意性原创人才,如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家、作家等;缺乏复合型人才和复合型团队。缺乏一批文化素养较高且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经营、懂资本运作的人才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6.文化产业成长支持体系没有形成

未能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未能较好推进产业融合与升级。条块分割严重,尤以地域分割为剧,同质竞争,各自为战;行业分割也十分严重,急需总体规划下的行业间和地域间的整合。文化产

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传统的二、三产业有广泛的渗透和融合提升作用,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条块分割制度限制,建立跨文化、科技、经济和教育部门的协调推进机制,推进产业融合与升级。财政、税收、风险创业引导机制构成的公共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实现产业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产业投融资、重点龙头企业上市等缺乏有力的支持措施和实践经验,资本运作和金融支持不足,对新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环境尚需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力度不够,难以引进战略投资者。政策支持集中在减轻企业负担和转制成本上,缺乏对形成生产力、强化竞争力、提升创意能力的政策支持。

(二)挑战

技术进步的挑战。数字化时代媒体多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以内容原创和信息增值为特点的数字产业时代的到来,这对贵阳传统优势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化企业运营模式、运行效率和管理理念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外部竞争进一步加剧。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省地、州、市和外省的直接竞争。由于省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贯通,贵阳作为市场集散地的地位会有相对下降,但集散的总量会大幅上升;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将逐步丧失,外地企业会挟强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