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入世”的历程,深刻感受我国“入世”的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

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感受

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教学资源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2、相关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土豆网

板书设计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的设立

①设立背景

②设立的原因及国家政策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①形成历程

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

3、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这首歌曲中,“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设计思路:展示反映深圳设为特区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解散后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课堂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中西部”这一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课堂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经济特区“特”的含义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经济特区的设立

(课件展示)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课堂设问: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自身地理位置优越。

(课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三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

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

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课堂探究: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提示: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

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步骤有哪几步?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

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2、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课件展示)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可把上个问题穿插在演示中)

课堂探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

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也有助于帮助

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课件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

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导入下一环节 )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既向外国逐步开放我们的市场,同

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

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因此,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加入世贸组织

设计思路:通过展示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分析“入世”的原因,探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和音像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0111373119.html,/programs/view/18ltdzcXqLA/,介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世界贸易组织于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成为它的一员。

课堂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课堂探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尽量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探究、质疑历史问题,体验历史学习过程的乐趣。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探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也正在融入世界经济轨道。

巩固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以下是沿海经济特区的是()

A海南省B深圳C上海D长江三角洲

3、我国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A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内地各省会城市的开放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平凉十中 八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第一课时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积累掌握“苍劲、眺望、亭台楼阁、目眩神迷”等词语。 2.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山》。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生字积累.... 驿道(...y .ì).. 草甸(...di ..à.n .). 矗立(...ch ..ù)闸口(.....zh ..á).. 徘徊(...p .á.i hu ...á.i .). 翡翠(...f .ě.i .). 掺入(...ch ..ā.n .). 砚池(...y .à.n .)蘸到(....zh ..à.n .). 渠水(...q .ú).. 3.词语释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明确: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流过丽江的经过。 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教师明确: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明确: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 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教师明确: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地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重点突出的特点。 3.文章从“一滴水” 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展现“一滴水”的旅行所见 六、课堂检测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2.完成配练1-4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时间: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回顾】 1.哪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的? 2.农村改革有哪些重大举措?有何积极作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一: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是何时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 阅读课本91页第二段到92页第三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2、简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80年起: ②1984年: ③1984年后: ④1992年: ⑤2004年: 3、探究国家为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地方设置经济特区? 4、阅读课本92页第四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当堂达标】 学生能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二:熟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92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 成立时间: 前身: 2、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1981年: 1986年: 2001年: 根据课本93页大字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影响?应如何认识? 影响: ①历史必然: ②世界对中国: ③中国对世界:

认识: 【当堂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答案】 C 【解析】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A、B、D三项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79年”可判断出B项。 3.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答案】 A 【解析】经济特区的“特”,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排除C、D两项;经济特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的B项。 4.深圳能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主要得益于() A.引进了外资B.国家减免了税收 C.地理位置优越D.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D 【解析】深圳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它作为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5.“到2000年底,海尔在海外已建成10个工厂,3.8万个海外营销点产品已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主流品牌。海尔冰箱、冷柜、空调3种产品已实现1/3出口国外。”海尔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①中国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③中国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中国资本国际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海尔的一系列产品属于轻工业,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6、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7.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1997年10月 B.2000年11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0月 8.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②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提供契机③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④给我国一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反映了①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开放②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④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设计

20*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 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

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教学设计]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入世”的历程,深刻感受我国“入世”的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 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感受 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积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教学资源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2、相关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土豆网 板书设计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的设立 ①设立背景

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

20咕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背景2、步骤: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特点:4、影响:,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 标志着: 背景:3、经过: 首次 正式加入3、影响: 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5.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6.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9.《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 C.加入WTO的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D.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10.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1、见《非常学案》“实践导练”7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风》教学设计

第20课风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查字典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

《对外开放》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 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 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 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 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传统文化教案20课汉服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 难点: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 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 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 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 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 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 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 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三、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 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 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 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四、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

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用一组自己家里找到的老照片和现在的新照片进行对比:那时的我们,现在的他们;那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阐释材料 教师提问:回首过往,从明朝中后期到70 年代的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我们经济上的衰败和文化上的愚昧。终于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伟大决策,大家一起来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 教师提问:第八课我们学习了改革,今天我们通过第九课来系统学习一下对外开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有三个标题,对它进行整理,分为两部分。一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二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 1.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材料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

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材料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 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 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 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展示材料: 邓小平书写文字: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材料1 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预习案 编写人:包兵晔周亚南审核人:包兵晔审批人:都主任【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标的内容需同学们识记。 2、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 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难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 方针:1978年,中共的确定了“”方针(一)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⑴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⑵原因:发挥他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它们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⑶目的: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有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有先后决定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发浦东:1992年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___________的标志。 5、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的关注,有效地提升____________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三)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概念: 标志: 2、经过: (1)______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_______________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 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楷休五) 1、经济特区的设立 (凡是图片,不一定必须附在教学设计里,但必须提供详细出处,以下同)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问: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课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2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3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探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播放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问:视频中反映的对外开放步骤有几步?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