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0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0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0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一、复习说明:

1、现代文部分:本册共24篇现代文,其中重点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社戏》、《荒岛余生》四篇课文,其余篇目要求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认真阅读,进行简单复习。

2.古诗文部分:本册共6篇文言文,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虽都不是课标推荐的篇目,但在第一轮复习当中我们应按教材要求,让学生背默相关内容,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含义及用法。

3、名著阅读:本册教材推荐了三部名著,其中《童年》、《鲁宾逊漂流记》为课标推荐读物,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昆虫记》也应简单复习。

二、课标对本册的要求

一至六单元现代文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并按照要求筛选出所需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上的技法。

一至六单元古文部分

1、熟读古诗文,朗读中能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情趣,表达充沛的情感。

2、朗读并识记古诗文名句,理解其深刻内容并赏析其语言特色。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自主阅读一般文言文。

三、知识点归纳

1、字词

人迹罕至确凿záo 菜畦qí秕谷bǐ蝉蜕拗ǎo 炽痛chì

锲而不舍qia踌躇归省xǐng 撺掇cuānduō晦暗楫jí迥乎不同

义愤填膺亢奋羁绊jī蓦然m?冗杂rǒng 吞噬shì悲怆chuàng 戛然而止jiá阴霾mái 眼睑jiǎn 娴熟抽搐chù剽悍piāo 庇荫bì

叱咤风云chìzhà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āngyāng 阔绰chu?遒劲qiú相得益彰zhāng 妒忌花圃pǔ叮嘱讪笑shàn 懊悔祈祷qidǎo 人声鼎沸斑斓亘古gan 默契污秽彷徨锋芒毕露

鲜为人知xiǎn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rú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沥尽心血赫然ha一如既往慷慨淋漓惬意qia烧灼深邃

参差不齐语无伦次不可思议

2、古诗文

《伤仲永》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近指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稍稍宾客

..其父(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有利可图)

《木兰诗》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2、词类活用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孙权劝学》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涂”通“途”,道)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治理,医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口技》

1、通假字

满座.寂然(“坐“通”座“,座位)

2、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短文两篇》

1、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2、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离开;今义:往、到)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开水;今义:食物加水煮后的汁液)

3、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狼》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股份等)

盖.以诱敌(古义:原来;今义:覆盖

四、课时具体安排(共五课时)

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字词及文学常识

目标:1、识记字音字形;

2、理解重点词语;

3、积累文学常识。

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读记字词及文学常识,15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一)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u?剽.悍biāo 亢.奋kàng 戛.然而止jiá

B、菜畦.wā收敛.liǎn 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

C、归省.x i ng 顷.刻qǐng 庇.荫bì锲.而不舍qì

D、悲怆.chuàng 娴.熟xián 吞噬.shì叱咤

..风云chìzhà

2、下列选项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毛骨悚然妒忌诲暗进退维谷

B、相得益彰抽搐亢奋当之无愧

C、迥然不同阔绰弥漫迫不急待

D、义愤填鹰驾驭迭起养精蓄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B、沙漠地区并不是不毛之地

....,其中也有一些草木葱茏的绿洲。

C、为了做好太湖蓝藻治理工作,省委主要领导赶赴无锡,下车伊始

....便亲临现场查看情况。

D、刚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B、《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

C、《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

D、阿廖沙是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小说《童年》中的人物。

四、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改。

五、当堂检测(二)

(一)选择题

1.加点的注音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A.穿著zhu?哽咽 gěng 骊歌lí

B.朔气shù盔甲kuī环谒ji?

C 蝉蜕tuì行辈háng 水门汀dīng

D 撺掇duō舟楫jí蓦然m?

2.词语的字形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A 尽态极妍参差不齐 B畏宿不前妇儒皆知

C人迹罕致疲惫不堪 D迫不急待鞠躬尽碎

3.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骊歌:告别的歌。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B弥高:更高亢奋:极度兴奋

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D谰语:梦话污秽:肮脏的东西。

4.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约客》与《滁洲西涧》的作者分别是赵师秀与韦应物。他们都是宋朝诗人。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

C.《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

D.《童年》是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附当堂检测(一)答案

1、D;

2、B;

3、B;

4、A

当堂检测(二)答案

1、C

2、C

3、D

4、A

第2课时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

目标:1、速读文章并按要求筛选出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会赏析重点句子。

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目标速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社戏》、《荒岛余生》四篇文章,20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1、在文中“”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为什么?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

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二)阅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3、选文最后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如果将“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中的“低下去,静

下去了”换成“静下去,低下去了”,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5、孩子们对在三味书屋所读书籍的内容理解吗?作者为什么要将半通不通的读书内容详细列出?有什么用意?

附当堂检测答案:

(一)1、,:2、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3、“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的,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好,因为此时韩麦尔先生陷入可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

6、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第3课时

复习内容:〈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

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译讲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读记课下注释,正确译讲课文,并结合课后题理解文章内容,15种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或.以钱币乞之

3、对镜帖.花黄

4、赏赐百千强.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即更.刮目相待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8、妇抚儿乳.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会.宾客大宴.

5、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三)按原文默写

朔气传金柝,————————。————————,壮士十年归。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之:(2)名:

(3)股:(4)走: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文字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强。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附当堂检测答案:

(一)1、通“攀”,牵、引2、有的人3、通“贴”4、有余

5、通“耶”语气词

6、重新

7、夹杂

8、动词喂奶

(二)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2、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爹出征。

3、跟读书人分别后三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老兄你看起事情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

4、适逢一家宴请宾客,大摆酒席。

5、这时客人心情才略微放松些,渐渐坐正了。

(三)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四)1、(1)的(2)说出(3)大腿(4)逃跑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第4课时

复习内容:《短文两篇》、《狼》、课外古诗词

目标、1、识记并默写古诗名句;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译讲并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背记课外古诗和25、30课课下注释,会正确译讲课文,并结合课后题理解文章内容,15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

(一)默写古诗

1、鸟飞檐上飞,---------------------------。《山中杂诗》

2、——————————,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3、——————————,影入平羌江水流。————————,思君不见下渝

洲。《峨眉山月歌》

4、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5、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入京使》

6、春潮带雨晚来急,——————————。《滁州西涧》

7、————————————,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8、————————————,——————————-。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

远。《送灵澈上人》

9、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

10、江山代有才人出,————————————。《论诗》

(二)解释带点词的含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夸父与日逐走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顾.野有麦场

5、一狼径去.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其一犬坐于前。

(四)阅读理解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屠自后断其股./ 两股.战战

B、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一犬坐于.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简要概括两狼配合攻击屠夫的伎俩:

前狼:

后狼: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1)——————————————————————————

(2)———————————————————————————

附当堂检测答案:

(一)1、云从窗里出2、深林人不知3、娥眉三月半轮秋4、何人不起故园情

5、凭君传语报平安

6、野渡无人舟自横

7、正是江南好风景

8、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9、青草池塘处处蛙10、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1、距离2、竟跑,赛跑3、热水4、回头看5、走开

(三)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

(四)1、A 2、假寐诱敌;打洞偷袭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1)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邪不敌正

第5课时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名著、综合性学习

目标:1、了解名著《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的主要情节、典型事件、

主要人物及性格;

2、能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读记七年级下册名著、综合性学习的内容,15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

(一)名著阅读

1、“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的仇恨,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

也热烈地参加一份。后来从外祖母嘴里我才知道,母亲来到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在坚决地要求与父亲分家。”

这段文字是选自——————(国家名)的——————(作家名)的《

》。这部作品是作者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和《》。

2、《昆虫记》被誉为“————————————”,作者——————,——

——国昆虫学家。

3、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

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感言。请你仿照示例从《昆虫记》、《童年》

中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部名著,写上几句感言。要求中肯恰切,90字以

内。(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要针对名著谈出自己的真实

感受)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

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

的影子。

(二)综合性学习

1、探险,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孤独者的旅途。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勇

敢的探险家。他们的传奇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某

班准备以“探险”为话题展开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是:认识探险,

勇于挑战。请你结合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这次活动的负责人,你准备怎样开展活动呢?请写出三个具体的活动步骤。

(2)围绕着“遇险的人,你们的牺牲值不值得”这一辩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的辩词怎样反驳?(70字左右)反方:我方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探险的过程中的意外总

是难免,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显得很渺小。这样的牺牲不仅令人痛惜,

而且毫无意义。何况,我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必要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而牺牲生命。

正方:

2、某班的学生准备以“马的世界”为主题举办一次语文活动。计划活动分为四个

部分。

第一章:沿波讨源,见字见马。各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汇报有关马的成语、俗语的

积累以及“马”字的书法作品展示。

第二章:悠悠岁月,浓浓马情。要求讲有关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故事。

第三章:盛赞马的精神。要求朗诵有关关爱马、与马和谐相处的文学作品。

第四章:(结束篇):与马共舞,地久天长。

请你结合活动安排,完成下面习题。

(1)请你为主持人写几句串场词(40字左右)用在第二章结束之后、第三章开始之前。

(2)写几句结束语,用在活动结束之时(40字左右)

附当堂检测答案:

(一)1、苏联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2、昆虫的史诗法布尔法

3、提示:注意题目要求,说明你喜欢这部名著的理由,写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地

方。

(二)1、(1)示例:讲述探险家的故事,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说说未来自己

最想去的三个地方,走一走徐霞客探险路,现代探险装备介绍等

(2)提示:围绕探险中人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体现了人类挑战自然,实现生存能力的超越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2、(1)示例:生动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的无限的遐想。马的忠实、马的奉献……

马的一切使我们想起了更多的马一样的“人的朋友”,让我们展开喉咙,尽情盛

赞马的精神吧。

(2)示例:言已尽,意未穷。马的世界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品格,愿我们做人与动物相处的和平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

五、七年级下册综合检测题(共7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信赖lài 恍惚huǎng 妒忌jì

B、羁绊jī 沟壑huò羞愧kuì

C、窥伺kuì剽悍hàn 阔绰chuò

D、畸形qí苫蔽bì庇荫b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3分)

A、辩别是非高谈阔论不知所措持之以恒

B、锲而不舍为民请命求神拜佛圆满结束

C、牵强附会张冠李戴以德报怨兴风作浪

D、信口雌黄同舟共济恩宠荣禄孜孜不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3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

施。

4、下列各句对“基本”一词用得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讲的生活基本能使同学们分享。

B、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基本不出门。

C、他的家境基本困难,急需各位同志的援助。

D、我们班的同学基本去过庐山。

5、根据课文诗文填空。(12分)

(1),。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竹里馆》中以声响托出静境的句子是:,。(3)《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在字里行间藏着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5)《夸父逐日》中最能体现夸父具有一种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的句子是:

,。

(6)古诗词中,有许多与“酒”有关的句子,或充满豪情,或借酒消愁。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

,。

6、请用“成功”“奋斗”“汗水”编写一句格言,词语顺序不拘。(30字左右)(3分)

7、学校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填写一张卡片。(3分)

《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

8、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你能用简明扼要的一句话来概括从中得到的启示吗?(3分)

猫头鹰的样子不招人喜欢,叫声凄厉,被视作“不祥鸟”,然而它是益鸟;蝴蝶艳丽多姿,翩翩起舞,招人喜爱,然而它是害虫。

这段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9、同学们即将进入初二的学习,班里准备举办文艺晚会,同学们一致推举你来当主持人。作为主持人,你应该首先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那么,现在请你展示出来吧!(3分)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永远的红丝带(18分)

①那时候,学校的教学设备还很简陋,班里刚刚添置了幻灯机,学生和我都很兴奋。上课要放幻灯片时,我常常用一根废弃的扫帚把,在黑板旁边挂着的小银幕上指指点点。班里几个调皮的男生,背后管这根又短又粗的竹棍叫“打狗棒”。有一次,我偶尔听到了,故作严肃地说:“没想到我一介书生,竟然荣登丐帮帮主之位,实在是可喜可贺!”周围的学生听

了,先是一愣,随即笑作了一团。

②那天,下课铃响后,我正收拾着讲桌上的东西,准备回办公室,偶一回头,只见黑板左边墙角的那只放幻灯机的柜子上,靠墙斜竖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细棍子。我走近拿起一瞧,是一根光滑的青皮竹棍,心中不禁大喜,高声喊到:“嘿,谁做的好事?这根棍子做教鞭真是再好不过了。”说着,我随手把上面粘着的几圈红丝带扯下来,扔进了旁边的废纸篓里。

③这时,班上有个学生说:“这本来就是送给你的!”我抬起头,愣了一下,忙问:“噢,真的吗?是谁送的?”一时间,教室里唧唧喳喳,闹哄哄一片,似乎没有人能够立即说得清楚。我一时也有些纳闷儿。

④“是阿萍送给您的。”一个学生突然嚷道,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我顺着学生们的目光看去,只见后排那个叫阿萍的清瘦女孩儿,有些不好意思看了我一眼。她的脸上红朴朴的,羞涩地微笑着,向周围的同学看了看,又轻轻地向我点了点头。

⑤这可是个很细心的女孩儿!她心灵手巧,上劳技课的严老师好几次在我面前提起她,夸奖她的劳技作品每次都是班上做得最好的。这时,我突然想到刚才那红丝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⑥愣了几秒钟,我把竹棍轻轻放在讲桌上,快步走到废纸篓前,捡出了那些红色的丝带。她一定是用这些丝带在竹棍上绕着粘了一朵花,这可是她最拿手的。记得那次班上搞联欢,布置教室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她露了这一手。而我,还没有将竹棍上缠着的东西看清楚,就把它一把扯掉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已经断成了好几截的丝带,心中懊悔不已,又轻轻将它放回了废纸篓里。

⑦我站起身来,对着全班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谢谢大家!”又特意转过身,对那个女孩儿说:“谢谢,谢谢你,阿萍!”阿萍脸上依旧红红的,局促地笑着,轻轻地说:“不用谢,老师。”听到这话,我心里却忍不住想,当我伸手扯下那几圈红色的丝带时,她看在眼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哎,我怎么这么粗心!

⑧沮丧地走进办公室里,我抚摩着这根细细的竹棍,心情一时难以平静。抬头透过窗户的玻璃,看着不远处的教室,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又犯了一个错误。我本该把那已经断成了几截的红丝带拿回来,却又……这时,上课的铃声却刺耳地响了。

⑨放学后,学生们都已经离开了学校。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教室,又来到那个废纸篓前。我低头一看,纸篓里面空空如也。显然,值日的学生已经清理过了。我的心里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⑩第二天上课时,我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特意走到阿萍面前,当着大家的面,抚摩着那根青青的细细的竹棍,笑着说:“阿萍,你送给老师的这根教鞭,用起来真好!”周围的学生微笑着,那个女孩也露出了甜甜的笑靥,她的脸已不再那么红了。

⑾我走上讲台,轻轻地挥动着青皮竹棍。我心里明白,那条红丝带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它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提醒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灿烂的笑脸,面对这些年轻的心灵。

(选自《作文·初中版》2005年第9期,有删改)

10.从上下文中找出两处与第⑦段画线句相照应的语句。(2分)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第⑤段和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提到的“错误”的内容。(4分)

12.文中第⑦段写道“她看在眼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请你写出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3分)

13. 第⑩段写道“我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特意走到阿萍面前……”,你觉得“我”的这一举动有无必要?为什么?(3分)

14. 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永远的红丝带”的理解。(2分)

15.在生活中,你遭到过别人的误解吗?请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4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日扳仲永环谒

..众人矣()..于邑人()(2)泯然

17.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方仲永的异于常人之处?(2分)

18.方仲永的父亲有哪些错误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学习本文,请就“天才”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弈秋(8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①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②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人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注释】:①弈:下棋。②鸿鹄:大雁。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2)思援.弓缴而射之()

2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22.选文要突出的是学弈二人,为什么又要交待“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呢?(2分)

23.阅读选文,你有怎样的收获?请谈一谈。(2分)

附七年级下册综合检测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A

2、A

3、C

4、B

5、(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5)弃其杖,化为邓林(6)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略

7、略

8、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应注重心灵

9、略

二、现代文阅读

10. ①她的脸上红朴朴的,羞涩地微笑着②那个女孩也露出了甜甜的笑靥,她的脸已不再那么红了 11.①“我”没弄清阿萍在竹棍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便一把将它扯了下来,随手扔进了废纸篓;②“我”明白了阿萍在竹棍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却没有把扯断的红丝带收拾起来,仍旧扔进了废纸篓。 12.我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本想让老师高兴,没想到他没注意到,竟扯下扔掉了。哎,真遗憾啊!(大意) 1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参考:①有必要。老师再次向阿萍表示谢意,可以使她得到安慰,也可以弥补自己的过失;②没有必要。老师在此之前,已经向阿萍表示了谢意,并蕴含了道歉的意味。(大意) 14.题目用“永远”来修饰“红丝带”,表明这件事给“我”教训深刻,它将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细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大意) 15.略

三、文言文阅读

(一)16.(1)四处拜访(2)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7.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1)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目光短浅,追逐眼前小利,对孩子不负责任的人。 19.结合本文内容谈天才与学习的关系。(二)20.(1)教导(2)以手牵引 21.虽然和别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别人。 22.强调弈秋胜任“诲二人弈”,应当都能学好,而一人“弗若之矣”,可见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23.如: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春》教案语文版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 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 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 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

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 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 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 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202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集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狼》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狼”的成语展示。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4、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5、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6、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前门拒虎,_进狼)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8、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9、象豺狼一样凶恶_成了习性。形容为人_。(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

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我们所熟悉的“画皮”就是出自《聊斋志异》中。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缀窘苫弛眈瞑隧黠 (二)读懂字词、句子。 段1: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止:通“只”;缀:紧跟。 段2: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从:跟从。并驱:一起追赶。 思考下面问题: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妥协退让。)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段3:写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表现屠户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窘:危急。顾:回头看。薪:柴草。苫:盖上。弛:放下。敌:攻击。 段4: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少时:一会儿。去:离开。暇:空闲。洞:钻洞。 隧:钻洞股:大腿。盖:原来。暴:突然。 思考下面问题: 1、“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2、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