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锋--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②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德、日战败,英、法衰落,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公开要"领导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③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2、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揭开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3):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出台(1947年、6):"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49年):杜鲁门主义在军事上的延伸(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苏联的反击措施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3)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经济 马歇尔计划
(1947、6)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1)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1955) ①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了该组织,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②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同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标志着

战后欧洲不仅在政治上分裂,而且在经济上也被划成两部分,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
③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4)北约和华约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1)消极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具体表现:
①德国分裂(1949年):
a.背景:战败后的德国及柏林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b.经过:1949,美国支持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两个德国的局面形成,德国分裂了。(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
②朝鲜战争:
a.背景:朝鲜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朝鲜半岛也一分为二。1948年,南部、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过程: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美国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战火很快燃烧到了中朝边界,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应朝鲜的请求,中国派遣志愿军援朝。
c.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③古巴导弹危机:
a. 背景: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随即遭到了美国的敌视,美国对古巴采取了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迫使卡斯特罗很快倒向苏联。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b.经过:美国U-2飞机空中侦察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核战争一触即发。
c.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时期关系紧张的表现,也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④越南战争:
a.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了殖民统治,为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越南南方。
b.经过:1961年,美国发动了"特

种战争",即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装备、训练、指挥南越军队,让越南人打越南人。1965年,美国开始派遣大量军队进入南越,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从1969年起,美国在南越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
c.结果: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在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西贡解放,越南战争结束。
d.影响:越战历时十几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越战结束,美国的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由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形成等,从而促进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④客观上两强相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西欧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②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初,两欧工业生产大都恢复二战前水平,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③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为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与威胁。
④思想因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3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④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
(3)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
(4)影响:
①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④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迅速兴起的

日本
(1)原因:
①日本政府的方针及战略: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出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国际事务中日本采取低调姿态,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础,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②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并普及教育,加快培养人才,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准备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③美国的大力扶植。原因:1948年后,由于冷战的加剧和中国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转向扶持日本,帮助日本恢复经济。表现: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战争赔偿;归还已拆迁的日本工业设备;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产业成长。
④美国推动日本民主改革:通过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这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日本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迅速缩小和拉平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⑥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2)表现:
①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②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③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地价与股价的暴涨,日本迎来了泡沫经济时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长期低速,社会经济存在许多问题。
④1994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纯资产占世界第一,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
①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
②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 中国的振兴
(1)背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经过:
①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95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实力。
②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66年):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到1966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遇到过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1966-1976):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
④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20多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影响: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61年
(2)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趋明朗,两大集团对峙加剧。美苏的争霸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③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主权,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的地位,采取不与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3)经过:
①发起国家与发起人: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
②时间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③宗旨:
a.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b.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
(1)东欧剧变
时间:自20世纪80

年代起,东欧局势发生动荡。
背景:东欧国家自身经济和政治困难,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概况:
a.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b.1989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两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c.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苏联解体
时间::1991年
背景: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加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改革方针,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改革走进死胡同。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
②"八一九"事件。第一,事件的起因:导火线是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第二,事件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第三,事件的影响:大大改变了苏联同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影响:
导致了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崩溃,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结束。
(3)两极格局瓦解
①原因:从根本上看,两极格局瓦解根源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其直接原因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具体原因有西欧联合自强、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而美苏争霸消耗了苏联的国力也是重要原因。
②影响: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①背景: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
②表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频繁发动干涉别国内政的战争。
a.1998年底,美英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中军事打击。

b.美国通过改造和重新塑造北约,使其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开始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这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c.相继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
(2)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①过程:
a.《马约》的签订: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
a.欧洲联盟成立:1993年11月1日,《马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其性质是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在内的全面一体化实体。
c.欧元正式启用: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元启用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开始正式流通。
d.与此同时,欧盟努力加强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希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结束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
②影响: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①背景: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由过去主要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转向主要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②表现:
a.开展联合国外交。1991年10月,当选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在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上,日本正式表示要求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并在此后将这一目标作为日本外交的重要课题。
b.加强日美关系。1996年4月17日,《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签署,表明战略同盟关系仍然是两国关系的核心。1997年9月23日,日美两国正式公布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修改方案,标志着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继续得到保持和强化。
c.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把自己在亚洲外交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筹码。
d.军事力量的膨胀: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日本在联合国名义下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武器装备现代化和高技术化发展迅速,陆海空军全部实现了指挥控制自动化、信息化。2002年,日本的军费开支达到49395亿日元,仅次于美国。
③影响: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

国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日本作为一个对侵略战争历史没有深刻认识的国家,如果重新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必将对亚洲的安全与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①背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存在着分裂的危险,民族冲突的车臣地区战火不断;二是生产大幅度下降,商品奇缺、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严重。
②政策的调整
a.车臣问题:不顾西方国家的指责,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分裂主义势力。
b.全方位外交:出于牵制美国的需要,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发挥在欧洲事务中的大国作用,但反对北约东扩。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以遏制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展;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加强与欧盟的关系,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发展与亚太周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c.普京的举措: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使俄罗斯走出低谷。
③影响:俄罗斯毕竟还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因此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背景: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团结的力量来对抗霸权主义的压力。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地区局势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力量。
②内容:
a.第三世界的斗争。第一,召开国际会议。1992年雅加达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正式接纳中国为观察员国。第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斗争的胜利。1990年至1997年,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连续七次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第三,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正在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
b.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第二,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制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

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④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2010年高考真题】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D 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2.(2010·全国Ⅱ卷文综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解析】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3.(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

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D。
4.(2010·海南单科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C 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知识点:新兴力量崛起与多极化趋势出现
5.(2010·福建文综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B 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6.(2010·全国Ⅱ卷文综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解析】D 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
7.(2010·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8.(2010·北

京文综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根据材料反映的1990年世界杯,这年意大利之夏不可能看到的是以后才发生的事:①是在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和④是在1999年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9.(2010·上海文综11)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
【解析】B 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是2002年,选B。
10.(2010·海南单科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解析】A 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2010年各地模拟题】
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答案】D
【点拨】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理解,A选项明显错误,美国不可能放弃在欧洲的利益,因为这是它称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B和C与题意不符合。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23题)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点拨】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

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3.(2010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28题)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点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4.(2010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D
【点拨】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ABC的表述都与史实不符。
5.(2010年5月漳州一中高三质检23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要写一篇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报告,需要确定一组关键词,最准确的一组是( )
A.欧共体 两级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共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组织
C.欧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组织
D.欧盟 两级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点拨】
6.(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答案】A
【点拨】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7.(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

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答案】A
【点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一体化进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趣,两极格局受到极大冲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8题)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答案】D
【点拨】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被摧毁,美苏联盟的基础消失,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D。
9.(2010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32题)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B
【点拨】本题需要对材料有准确把握,"正以经济方式-------渗透"等。材料反映了美国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1948年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试图拉拢东欧国家。在这一背景下,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A项中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是在1947年,针对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项1955年成立华约,针对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成立的北约;D项1949年支持民主德国成立,针对同年联邦德国的成立。
10.(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18题)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 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答案

】D
【点拨】注意时间信息。1974年,此时欧洲早已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下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两极格局下,欧洲各国为摆脱美国的控制走向联合,"欧共体"也于1967年已建立。
11.(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1题)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答案】C
【点拨】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12.(2010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点拨】图一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崛起。图二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图三代表苏联被俄罗斯说取代,两极格局被瓦解。
13.(2010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B.东德修柏林墙是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
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
【答案】A
【点拨】柏林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14.(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答案】B
【点拨】此题要从中心词中提取有效信息,要进行综合归纳。A项不符合史实,C

项不符合"苏联解体"这一政治格局的变化,D项没有归纳"欧共体的形成"。
15.(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15题)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从这段引言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B.欧洲各国将不存在差异C.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 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
【答案】A
【点拨】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BCD的信息。从中只能说明在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就有了欧洲统一的思想。
16.(2010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一模23题)196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的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全面核灾难的唯一的办法。"这次国际会议是( )
A.联合国成立大会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亚非万隆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D
【点拨】根据会议召开时间和内容判断即可。
17.(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答案】D
【点拨】邓小平支持欧洲国家的联合,欧洲的联合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欧洲的联合在客观上可以减轻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压力,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故选D。
18.(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日本为独霸世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美国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而迅速衰落
C.中国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D.俄罗斯凭借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频繁施威
【答案】C
【点拨】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但还未独霸世界,故A错误。"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言其迅速衰落,不合适,故B错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陷入困境,后在普京务实政策下,虽然逐渐走出低谷,未能有频繁施威的实力


19.(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5题)"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答案】B
【点拨】从材料可知,相关的措施是美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A项是美的政治上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事上;D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上的对策,也不符合题意。
20.(2010年湖南省衡阳市三模34题)右图是载于1949年苏联报纸上的一副漫画。一个因战争而奄奄一息的伤者,躺在星条旗铺就的棺材上,一名外科医生正在紧张施救,但仅仅是把一张一张的美元贴到伤者身上而已。这幅漫画是在讥讽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 D.铁幕演说
【答案】A
【点拨】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根据用美元给伤者施救可以判断为经济方面政策,而且伤者应该是欧洲,故应该选择A。
21.(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2题)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B
【点拨】中国没有参加亚非拉国家的联盟;多极化格局的尚未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于90年代。
22.(2010高考广东文综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时
A .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域
B .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场
C .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具
D .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点拨】题眼:时间"1959年","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尼克松的反对。"
考点:冷战时期的苏美历史状况
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23.(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质检)下列三幅

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正在滑向动荡的边缘
C.西欧、日本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D
【点拨】三幅图片分别代表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它们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4.(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18题)如果给右边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

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
C.冷战时期的德国
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
【答案】C
【点拨】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是在冷战时期。
25.(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23题)杜鲁门总统上台后发表演讲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在美国人民的肩头。"杜鲁门意图是
A. 唤醒人民的责任意识 B. 缓和人民的反战情绪
C. 承担维护和平的大国责任 D. 获取世界的霸主地位
【答案】D
【点拨】
26.(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21题)2009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朝鲜,并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了花圈。缅怀先烈,回忆历史,当年的朝鲜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①抗美援朝巨额的军费开支,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负担
②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直到今天还悬而未决
③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点拨】
2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还是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28.(201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二模21题)观察图6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答案】A
【点拨】材料反映了日本和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上升,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材料不能够明确反映BCD三种说法。

29.(2010年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23题)若为图7所示历史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答案】A
【点拨】
30.(2010年2月广州市高三一模)1946年7月,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第-次会议上提出:世界上的原子能发展和使用,要由一个国际原子发展机构来管制,任何把核燃料用于武器发展的违约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在该机构建立起管制之后,将终止制造原子武器,销毁现存的所有储备。具主要目的是
A.由联合国控制核武器及技术 B.促进各国和平利用核能
C.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D.避免美苏进行军备竞赛
【答案】C
【点拨】请注意,在1946年7月,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拥有原子弹。美国代表建议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该机构建立起管制之后,将终止制造原子武器,销毁现存的所有储备。这导致世界上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只能有美国一家,其目的不言自明,以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31.(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4题)图6为我国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援助"指的是马歇尔计划
 B. 表达作者强烈的反美情绪
 C."援助"具有控制西欧的企图
 D."援助"是美国推行冷战的政治表现
【答案】D
【点拨】
32.(2010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二模17题)1871、1990年德国两次实现了统一。德国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
A.均通过战争的方式得以实现 B.均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均摆脱了法国的控制 B.均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
【答案】B
【点拨】AB C 只符合德国第一次统一时的情况。
33.(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23题)2009年1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撰文称:"今天,地球面对另一个威胁。气候危机就是把我们和未来分隔开来的墙。就像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那样,世界公民今天正要求采取行动,应付气候变化,和纠正围绕它的严重不公正情况。"他所说的"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是指
A.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B.法德和解
C.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 D.德国重新统一
【答案】D
【点拨】二战后,因美苏争霸,导致德国分裂,后柏林墙拆除,东德与西德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34.(2010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一模15题)下列四副图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A.即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 B.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对抗
C.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D.美国一直处于主动

地位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给信息判断即可。A项为正确答案。
35.(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19题)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中写道:"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下列对此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答案】D
【点拨】不结盟运动主张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原则,D项不符合不结盟运动倡导的原则。并且,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动的,这些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性,故D项也错误。
36.(2010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一模16题)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是
A.法国 B.苏联 C.南斯拉夫 D.民主德国
【答案】D
【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由"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可排除A项;再由"最近又换了一种钱"可判断该钱币为欧元,德国是欧元区国家,故D项正确。
37.(2010年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24题)基辛格在1993年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基辛格的话说明了20世纪末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
A.冷战 B.区域化 C.多极化 D.全球化
【答案】C
【点拨】
38.(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11题)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正式形成
【答案】A
【点拨】结合1942年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背景分析。
39.(2010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19题)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B
【点拨】根据提示语--根本的不对称性,应该理解为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最终导致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失败,甚至走向解体。所以应该选择B。
40.(201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近代以来,日本从希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企图成为世界的主角,经历了两次兴衰浮沉。下列各项属于日本第二次崛起原因的是( )
①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
②"冷战"格局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③通过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
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点拨】日本第二次崛起是指二战后的再次崛起,主要原因首先排除①,其次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与日本崛起并无多大关系。
41.(2010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二模16题)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
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D.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
【答案】D
【点拨】二战之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使得欧洲出现于分裂:东欧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西欧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
42.(2010年4月北京市崇文区高三模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③改变了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④冲击两极格局,使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还是两极格局,因此无法改变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排除带有③的选项。
43.(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二模15题)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从此以后世界上将有一个可以代表整个欧盟说话的人,那就是欧洲理事会主席,或称'欧盟总统'"。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不恰当的是
A.标志着欧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