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范祖奎、胡炯梅

2012-02-17 09:54:06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3期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为了解中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状况、文化冲突的原因及中亚文化与汉文化的冲击聚焦点,文本以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留学生(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适应、学业适应、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影响文化适应的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寻找文化冲突的因素,为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提供相关思考。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冲击

中图分类号: G648.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0)03-0107-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0708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范祖奎(196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胡炯梅(1982- ),女,重庆长寿人,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言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新疆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中亚来新疆的留学生人数从2000 年的 400 多人发展到 2010年的 3 294 人,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文化习俗,这些差异意味着每一位来新疆的中亚留学生总会碰到这样那样让人头疼和烦扰的异文化冲击,当中亚留学生进入中国后,由于对新的文化环境、行为准则和社会模式不熟悉,常常会感到不适应,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文化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调查研究,尝试性地探讨了中亚留学生在新疆这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在哪些方面感到强烈冲击和不适,分析了中亚留学生在语言、学业、生活环境、人际互动和心理等层面碰到的具体难题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解决方式,提出了解决中亚留学生文化冲突的建议,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向,调整自己在异文化环境下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并适应文化障碍。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留学生,本调查发出了120份调查表,完成表格的学生有90 名,其中哈萨克斯坦学生 32 人,塔吉克斯坦学生 28 人,吉尔吉斯斯坦学生30人。本文把哈萨克斯坦学生称为 A 类,把塔吉克斯坦学生称为 B 类,把吉尔吉斯斯坦学生称为 C 类。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 用一个出国适应性量表(EAI)做调查,此量表含有 70 个句子,四个分量表。该量表的信度较好,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1。该量表覆盖多种不同的维度,像学生的国籍、学习环境、海外经历、对中国生活的满意度、对中国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感受。同时结合客观观察记录、出声思考法、调查问卷访谈和关于文化冲突的作文,进行定量统计和进一步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为保证资料的多来源性,同时穿插了本人和同事的教学经验以及课下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遭遇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

本文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中亚留学生在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方面,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等不同层次,以这些方面的适应与冲突状况为焦点,探讨他们遇到的跨文化困惑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式。

(四)调查结果

1. 文化冲突数据统计

表1:项目 1=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间的冲突;项目 2=课堂管理的冲突;项目 3=初步的语言文化冲突;项目 4=平等与独立自主观念的冲突;项目5=时间观念的冲突;项目 6=心理、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冲突。

2. 文化适应数据统计

(1)学业适应和社会生活环境适应数据统计

表2:项目 1=教材内容;项目 2=课程设置 \ 教法;项目 3=学习环境 \ 教学设施;项目 4=师生 \ 同学交流;项目 5=食宿方面;项目 6=生活条件;项目7=校园文化 \ 社团组织;项目 8=公共设施方面的适应。

(2)社会交往适应数据统计

表3:项目 1=我可以信赖当地人;2=中亚学生在这里有许多有利条件;3=在这里我感到很安全;4=我喜欢在这里的生活;5=来中国是一次积极的人生体验;6=我喜欢和中国学生交往;7=我对宿舍的条件很满意;8 =来中国前对这里很感兴趣;9=我思念故乡及故乡的媒体;10=适应时间似乎比别人长;11=我在这里比在家里吃更多的药;12=我来这里以后,比平常更容易犯胃病;13=我没有中国朋友,容易为小事懊恼;14=我开始觉得这里像我“家”;15=这里的医疗条件优越;16=我对中国的风俗感兴趣;17=中国人似乎喜欢我;18=这里的人很好,很为他人着想。

三、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分析

文化冲突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看法等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或不适,叫“文化冲突”。

本文对三类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的特点进行调查,侧重分析三类学生文化冲突的原因、特点及特点差异,从而为他们尽早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提供思考。

(一)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状况分析

中亚留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新疆这个陌生的文化中,会经历一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不适,或者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他们常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文化内容作为标准,去判断他人行为是否正确或合适。当发现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与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同,并且无法解释,或者会有负面的解释,就会产生冲突,影响与他人的交往,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课堂文化冲突

课堂文化冲突是课堂不同文化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旨在组织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社会互动[2]。课堂作为多元文化存在和互动的空间,由于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规范、文化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课堂文化冲突是普遍地必然存在的。

(1)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间的冲突。作为课堂文化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由于所处社会地位、遵守的规范、教学目标、拥有的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生活中发生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冲突。表 1 数据

(2.2341-3.8902)显示部分留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上课应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其次是觉得中国的考试太严肃了。B 类留学生的平均值为 3.8902,比较高,他们觉得在课堂管理方面老师管得太多。塔吉克斯坦学生乃比江说:“本来以为来中国读本科可以边旅游,边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去不去上课都是自己的事情。但来到新疆师范大学后学习压

力很大,每天都有早读和晚自习,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老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这和自己国内的差别很大,所以感觉非常难。”A 类和 C 类学生的平均值为2.2341- 2.6333 之间,偶尔和老师也有课堂管理方面的冲突。此外,A 类和 C 类学生认为教师主宰课堂教学话语。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话语体系多是书面话语体系,是课堂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的外化,是一种规范化的话语体系。而留学生的话语体系大多是来自日常生活,是约定俗成的非规范化的话语体系,两种体系必然产生冲突。

(2)课堂管理的冲突。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在管理、组织教学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的差异,在教学生活中与学生也发生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冲突。表 1中项目 2 的数据显示 B 类学生的平均值为 3.3281,表明课堂管理的冲突经常发生,部分 B 类学生认为学生如果不来上课, 中国老师总会向其他学生询问该学生没来的原因,这是不合适的,老师也不必问,因为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认为老师的询问是瞎操心,侵害了学生的隐私。三类学生对待考勤的态度与中国学生有很大差异。中国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要求很严,留学生不能随便迟到旷课,违反考勤规定要受到学籍纪律处分。这就要求他们改变以前多年养成的习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对有些留学生来说很难。他们觉得学习上课都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学校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一样管理,这样是限制他们的自由。此外,三类学生都认为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自立的能力,包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请求别人帮助的能力。如果他们不提出需要帮助的话,别人不必要过问这些事情。这方面 B 类学生显得比A类和 C 类学生更明显。这也是他们对中国高等学校的行为文化、课堂文化和制度文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造成这方面的冲突。

2. 初步的语言文化冲突

语言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中文语言能力不够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冲突状况。对进入新文化环境的中亚留学生来说,他们既不熟悉语言的外在符号,也不了解其隐含的文化意义,首要面临的就是言语不通的问题。表 1 的项目 3 的平均值在3.5123-3.7691之间,数据显示出语言上的困难在留学生的语言文化冲突方面占很大的分量,它不仅阻碍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影响了他们与东道国的有效交往,导致他们的消极知觉。B 类学生说:“一进入中国的土地,满目接触的是汉字,两耳听到的是字正腔圆的中文,不熟悉这一语言,几乎等于与世隔绝。刚开始学汉语时分不清楚‘不’和‘没’的区别,有一次叫我背一段课文,我回答:我不背。引起了老师的误解,其实是我没背课文。”此外,B 类的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汉语,不需要写汉字也能学汉语,只要会写拼音就行,久而久之他们脱离了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正规的指导,在社会上学了一些日常口语,可是却不会认读书写汉字,再回到校园时,教科书上的对话、课文他们都不认识,学习就跟不上。学的一些口语往往分辨不清语言的使用场合,句子往往不正确或不规范,有的还常常引起误会和冲突。在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 A 类和 C 类学生也认为语言始终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他们认为语言文化冲突主要源于他们的汉语水平不够好。

3. 平等、独立自主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这里的平等与独立自主观念指老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友好互敬,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许别人干涉。表 1 中项目 4 的平均值在 2.5231-3.8154 之间,数据显示,三类学生中 B 类学生的不适应感更多,反应也更激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三类学生都谈到,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说不要打手机、不要迟到、上课不要大声说话,上课时不要出去等,感觉命令居多,令人很不习惯,老师对他们说话,如果声音大了些他们也很不适应,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此外,A 类学生说在大街上感觉到中国人很“酷”,不愿跟他们说话,交朋友,认为中国人不喜欢他们。

C 类学生还对另一种情况难以理解。他们说“:在生活上老师很关心我们,在学习上老师严格要求,但是当我们利用周末去乌鲁木齐周边的景区旅游时,班主任老师常常说这不能去、那不能去,还让我们必须打报告,须经学院和学校批准才行。有一次,我们所有男生想利用周末骑自行车去南山,但学院就是不同意,我们也没去成。”因此,他们都希望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

110时间观念的冲突指的是二者在时间上达成协议后而没按照规定的时间

执行发生的冲突。部分中亚留学生时间观念较弱,上课常常迟到,有时学校组织好的活动,规定集合时间,但他们常常晚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表1中项目5 的平均值在3.2133-3.6433之间,数据显示 A 类和 B 类学生的时间观念尤其弱。C 类学生较好。此外 B 类学生迟到进教室后,总要和所有的学生拥抱,这样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但如果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又觉得老师不通人情;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这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没有深刻的认识。

4. 心理、年龄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倾向的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进行争斗,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而引发的紧张状态。中亚留学生来到新疆这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要适应这个新环境,他们在与中国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引起诸多冲突。表 1 中项目 6 的数据 B 类学生的数值最高为 3.9312。A 类和 C 类学生次之。根据学生的作文及交谈发现中亚留学生心理上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①孤独感和思乡病。A 类学生说他们很思念家乡,晚上在宿舍里常感到孤独,没有人和自己聊天和排忧解难,这主要与汉语水平不高有一定关系;②怀疑和焦虑。部分 C 类学生说来到中国后汉语水平提高很慢,不能很快融入汉文化中,所以对自己来新疆前的美好的愿望

产生怀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产生焦虑;③怨恨和敌意。这方面 B 类学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一些规定及校园文化不理解,对老师的某些话产生怀疑甚至敌意。这三种类型和情绪在三类学生中都存在,都会使他们在新疆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所以把留学生在新疆生活的心理适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探讨, 并制订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表 1 中项目 6 的数据同时显示: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与中亚学生的文化冲突存在着一定的相关。由于受本国文化的影响,三类留学生都比较尊敬男性教师,另一方面,男性教师在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少,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较大差异,A类和 C 类学生认为,男性教师与男生的沟通更为容易,男性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也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更有新鲜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而,学生在男性教师面前表现出比较合作的状态,而和女教师的冲突就显得多一些。B类的塔吉克斯坦本科留学生说:“我们喜欢男教师给我们上课和当我们的班主任。”有些女教师也反映在给中亚学生上课和安排班级事务时没有男教师那么顺利。此外,年龄方面的冲突也不容忽视,部分中亚学生比较喜欢年轻教师,不喜欢年龄大的教师尤其不喜欢年龄大的女教师给他们上课。因为不喜欢,在教学中他们常常和这些老师发生冲突。这需要我们从女性化文化和男性化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因性别、年龄差异而造成的教学和管理上的冲突。

(二)中亚留学生跨文化情境下的适应状况分析

跨文化适应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中亚留学生来到新疆这个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新环境给他

们带来的适应性压力将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本文对在新疆师范大学就学的中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适应、人际互动适应。

1.学业适应: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学业适应状况。学习是留学生来到中国的首要目的,能否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校所规定的课程,顺利毕业,学有所成是衡量留学适应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表 2中项目 1-4 的数据显示,留学生对教材、课程的设置的满意度较高。部分 B 类学生对上早读和晚自习等方面的规定感到困惑,同时他们希望老师能降低要求。A类哈萨克斯坦学历生鲁斯坦木说:“学校的老师在精读课上要求我们背课文,我觉得很困难,老师讲课时,有时候会有一些跳跃,这对我有些困难,但我坚持下来后,汉语水平提高很快。”C 类吉尔吉斯斯坦的学生库巴特别克的性格开朗活泼,勤奋认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满意。他说:“我最大的进步得益于老师的授课方式,背课文、听写汉字,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写小作文并在班级做演讲和辩论,这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数据显示留学生们对新疆师范大学提供的校园学习环境、图书馆、教室等的满意度普遍较高,C类留学生阿斯勒坎说:“中国学生学习非常努力,教室每天晚上都坐得满满的,学生都学习到很晚才回去,真是很刻苦,这样的学习环境正好可以帮助我努力学习,我们也因此养成了上早读和晚自习的习惯,经过六个月的学习,我的HSK 水平达到了七级,我以前在自己的国家是不上早读和晚自习的。”此外,留学生们普遍希望能和教师多一些交流。

关于人际关系与社交方面。留学生来华读书,人生地不熟,社交活动圈相对较小,一般限于老师、同学、同国籍人之间。从问卷分析情况来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其中新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次数普遍比老生要多。

2. 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公共设施、衣食住行、校园文化等。表 2 中项目 5-8 数据显示:留学生对饮食最为关心,希望能吃到习惯的食物。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满意。留学生在校内住宿通常是两人一间,屋内设有电话、有线电视、校园网、独立卫生间等。A 类学生认为,中国食堂里的食品很多,看不过来,但是菜都很辣,有些学生不习惯餐厅肉的味道,认为没有新鲜感,不喜欢这里的口味,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

部分新来的学生选择自己做饭吃,或者到外面的饭馆吃,对于出行和医疗的问题不多。B类学生普遍反应乌鲁木齐的交通方便,医院大夫的态度很好,中国警察和蔼,这方面非常适应。

数据显示三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期望较高,部分学生虽然从没参加校园活动, 但显示出强烈的参与感。不过,在分析一年以上老生的问卷后发现,多数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失望。约 50%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或没有收获,28%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偶尔参加或收获一般,只有 10%的同学认为有收获,经常参加。70%左右的同学希望能够参加中国文化社团。

3. 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适应:指由于语言能力、思想观念、沟通技巧、社会适应等带来的问题,在交往范围和程度上表现出的适应状况。我们将其三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适应情况进行对比(见表 3),表 3 中 1-5 项显示出中亚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满意度,1-5项的平均分在整个量表的平均分略高,这表明中亚留学生比较满意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其中有这样一些陈述,“中亚学生在这里有许多有利条件”(3.1333-3.94667);“我可以信赖当地人”

(2.2130-3.1532);“我喜欢在这里的生活”(3.2000-4.5331);“来中国是一次积极的人生体验”(3.3421-4.5276);“在这儿我感到很安全”(4.0663-4.5811)。

数据同时也显示出三者在适应方面存在的差异,尤其是 C 类学生的各项平均值都比较高。说明 C 类学生的适应情况较快,而 B 类学生的各项平均值都比 A、C 类学生低。通过交谈和调查得知B 类部分学生一般都聚集在本国人的小圈子里,或者中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群体中。这样他们有与外界隔绝联系的倾向,不利于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但是这种群体和文化社团却能满足他们对于友情和融入感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融合感,减少孤立感。但这一点对学习汉语很不利。

A类和 C 类学生进入新疆师范大学读书所获得的很大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独立生活,同时觉得在这里很快乐、很安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喜欢上了这里,学会了学习。他们的父母亲人都远在中亚,他们通过电话、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从那里获得情感支持,部分学生的家长由于贸易的往来偶尔往返于乌鲁木齐与中亚之间,当他们碰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有时可以得到安慰。有时也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这表明父母家人已成为这个群体的不大重要的支持源。

4. 人际互动适应:人际互动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表3 中 9-13 项数据显示留学生在思想观念、沟通技巧、社会适应从不适应到适应的一面。数据(1.32365-3.9000)显示出在这方面三类学生的差异很大。如:“我思念故乡及故乡的媒体”的分值在1.9667-3.1667

之间,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中亚留学生们通常需要克服思乡的情绪。这是留学生最普遍的心理反映。尽管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多样化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在碰到困难无法排解,没有人可以倾诉时,他们会很孤独,电话通112信也抑制不住他们对家的温暖的渴望。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文化冲击之后,一些留学生变得很敏感脆弱,有极强的自尊心。三类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常因一点小事而感到委屈,伤心,进而发展为持续不断的敏感,疑虑心理,脆弱,健康问题,偏执。有些人曾努力试图结交朋友,走入中国社会,但是由于结果不够理想,

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他们就感到痛苦,失望,很可能走入极端,接受一些较为可笑的思想。如果无法成功融入中国的学生群体或其他本地人的生活圈子中,他们就会面临相当大的适应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学业。数据显示 B 类学生的各项平均值都比较高,他们的适应过程就比较长。

表 3 中 14-18 项显示留学生来中国后在思想观念、沟通技巧上成功的一面。有这样一些陈述:“我开始觉得这里像我‘家’”(1.8333-2.9980);“这里的医疗条件优越”(2.9333-3.5333)“;我对中国的风俗感兴趣”

(1.1556-3.3892);“中国人似乎喜欢我”(2.5667-2.7000)“;这里的人很好,很为他人着想”(2.4333-3.3211)。但数据同时显示出在成功方面 B 类学生的平均值也比 A、C 类学生的低得多,适应时间也长一些。

三类学生都认为结交一定的中国朋友,形成个人的社会交往圈对缓解生活压力,提高适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对留学生来说,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的交往的重要性仅次于学业上的成功。特别是A、C类学生认为他们来这里学习汉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同时觉得中国人都很友好等。这些因素对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解决来华中亚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的对策及思考

(一)努力学习汉语,突破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沟通最主要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隐含着一个文化的价值信仰与社交关系的线索,不懂地主国的语言,相当于失去了适应地主国符号世界的能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这是最先碰上并带来心理压力的主因之一。对中亚留学生来说首先是要通过语言关,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克服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同时教师要改进、完善教学模式、方法,加强沟通能力,激发中亚留学生的学习

兴趣。文化适应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习者提供中国主流文化的范例,也要主动了解学习者的母文化, 提供多国文化范例,甚至可以请他们提供案例,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和中亚留学生交流时要把自己的观点用重复和强调的手段表现出来,让他们得其要领。

(二)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为中国教师与中亚学生开展交互式学习提供服务教师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在他人的交际期望系统中担任引导、示范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职责。举办更多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习俗活动,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让中亚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也可以教留学生学唱中文歌,观看我国优秀的电影,欣赏汉字书法展或绘画展,参加汉语演讲比赛,组织汉语故事表演比赛等营造和谐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汉语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起指导和协助作用,对于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应借助学科知识进行范畴归类,以确定相应的对策与态度。此外,教师在和中亚留学生的交往中,要始终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尊重的态度,既不要把对方看得高不可攀,也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冲突时要采用开放而礼貌的姿态,运用适当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来表明自己的坦率态度,要口音清晰,选择有份量又适当的字眼和语气来申明自己的处境和看法。

(三)发挥留学生社团的作用,让老生做新生的“文化适应导师”

从调查结果发现,留学生感到最痛苦的是思乡,其次是个别学生对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种消极的情绪。让学生尽快融入社团是当务之急,社团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 也是他们心灵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功能。很多在课堂等其它场合不能得到的东西,可以在留学生社团中获取。留学生社团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很多学生有困难可能不找老师同学,而由社团解决。新生入学后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熟悉教学楼、图书

馆、体育馆、食堂、宿舍等。给学生介绍所在市区和学校周边的生活信息,如饭馆、邮局、银行、超市、医院的地点,如何购买电话卡、使用城市的交通系统、如何与当地人交往等,使留学生体会到生活上的便捷,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减少思乡感。

(四)培养中亚留学生与中国人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交往中能适时改变自己固有的、定型的想法,做到入乡随俗,就是说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对错,而应该学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能采取这些积极的态度的话,文化冲击就只是一个短期不适应过程,而不是长期影响个人发展的问题。引导中亚留学生尽可能地多去了解中国。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他所在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其他独特的风俗的话,就不会适应这个国家,了解中国的这些东西不仅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也能使他们领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倡导谦逊、虚心,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价值观,它和世界其他文化相互补充,共同成长。

(五)增强中亚留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适应能力

开通留学生辅助项目帮助留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开展的系统性活动。如: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帮助留学生处理日常的个人事务、加强语言培训,为那些不能用当地语言顺利交流的学生提供语言辅导、创造机会,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帮助中亚留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规定和规则等。

参考文献:

[1]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郭继超.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4]王磊. 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挫败期”初探 [J]. 管理之窗,2003,(4).

[5]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4).

[6]张静园.外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和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1998,(4).

[7]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伊莉曼·艾孜买提.针对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4).

[10]孙葛.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接受与聆听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Cultural Conflicts and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entral-Asia

FAN Zukui HU Jiongm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Taking 9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entral-Asian countries (Kazakhstan, Tajikistan and Kyrgyzstan) as subjects, the authors have done a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adaptation of the subjects from their language use, professional study and daily life in Xinjiang, hoping to differentiate the way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locate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adapt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cultural adaptation;conflicts

[责任编辑:李蕾]

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14页word文档

二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6%,同比增加了12.3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同比增加了18.71%。中国业已成为多层次学历的留学大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利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这种适应不仅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还包括留学生在华的健康、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问题。留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期望来到中国?在中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对中国现存的教育和文 化大背景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来华目的?中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以适应国际化教学的需要?这 些实际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本人学业的成败,关系到他们回国后对东道国的评价以及中国在国家上的形象,也关系到中国如何反思自身不足,切实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面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基于跨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雷龙云、

甘怡群(2004)采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北京几所高校来自6个大洲47 个国家的96名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困难和抑郁水平进行调查;暨南大学的文李黠(2013)从潜意识对高校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向进行研究。 (2)基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的研究,如何淼等人(2008)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留学生在上海的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胡炯梅、姚雪玲(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维吾尔自治区影响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基于比较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如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阿尔特巴赫的《从比较的角度看留学生的影响与适应》(1991)概述了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文化适应的主要内容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特有的困难、适应方式和历史经验启示等;张慧君(2007)对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文化适应状况、纯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一线大城市的留学生文化适应上。而现在不仅一线大城市面临着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难题,来华留学生的增多也使得现代化水平稍低的二三线城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研究者们对这类城市的关注度显然不够。因此,本文选取教育大省江苏的二线城市徐州为代表,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谈话采访、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矿大留学生构成特点、留学生来华前的文化预期以及来华后的文化体验,研究二线城市高校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适应难题,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

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内涵、维度和影响因素等几个角度来分析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特别是针对在中国生活时间1至2年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这些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期冀能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对高校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留学生在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是目前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研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 1883 年,美国民族事务局鲍威尔(J.W.Powell )首次提出“跨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这个词,他把“ 文化适应” 定义为:来自非本族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而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 Field)、拉尔夫·林顿(Ralf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es)提出。 一、跨文化适应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内涵 跨文化适应这个词有不同的翻译形式:“cultureadaptation” ,“acculturation”和“enculturation” 这三个词在汉语中都译为“文化适应”或“跨文化适应”。但事实上这三个词语有很大不同。Cultureadaptation指的是“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Acculturation指“个体从当初所熟悉的母体文化进入异质文化后产生的行为变迁和适应过程,因而它是一种他文化适应或外文化适应”。它往往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适应”。Adaptation强调的是一种“行为的选择”和“行为调整”,而acculturation则是一种“他文化的融入”,从程度上来讲比前者更广泛和深刻。因此,前者多用于旅居者的短期适应,而后者多用于长期移民的文化适应。Enculturation一般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它是个体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对母体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等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因而它是一种文化适应或内文化适应。一般而言,从发生序列上来看,acculturation晚于enculturation,它往往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适应,因而有的学者把它译为“涵化” 。大多数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多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已经“成人”,即完成了社会化过程的人群,包括留学生、移民等,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选择”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二)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_安然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8期 ◆安 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剧增。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已逾22万,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已超过500所。纵观以往的来华留学研究,关注点基本上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留学生本身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有所忽略,更没有从中外学生对比的角度,发现其差异和问题。只有找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根本问题,才能帮助留学生顺利渡过学业中的跨文化适应阶段。本文在系列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基础上,思考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终端完成形式。 1.跨文化敏感与适应理论 Lysgaard 在五十年代就研究了200个挪威Fulbright 学者在客居国的情况。他发现U 型曲线能代表其典型特征。从刚开始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感、再上升到复原感觉。 Gullahorn &Gullahorn 通过对5300名回归学者的调查并 结合访谈来研究回归文化休克问题。认为回归文化休克调整模式和Lysgaard 提出的U 型文化休克调整模式是相似的。因此,他们提出了W 型回归文化休克假设模式。U 型和W 型理论是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 Anderson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辨证模式(a dialectical model ),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动态发展的,它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同时也隐含着自身与客居国人群的关系。Taylor 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model )。他提出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有10个阶段,这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Berry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濡化(acculturation )策略, 根据他的界定,濡化策略是指移民者对原有文化保留(cultural maintenance )和对新文化接受程度(host-group relationship )的态度和行为。 [1] 具体来说,是同化、整合、分 离、边缘(assimilation ,integration ,separation and marginal - ization )。然而,随着文化多元性的理念倡导,濡化过程变得 越来越复杂。事实上,移居人群一方面接受新文化并刻意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却有恪守自身文化的一些特征和内涵。他们是有选择性的进行跨文化适应。多重身份并穿行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跨文化适应远不 是“同化”那么简单的问题,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 依赖(interdependent )共存关系的体现。 Cleveland et al 通过 对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黎巴嫩少数移居人群的调查, 发现主流文化和自身文化是交织着的并在这批人群身上形成一些独特的特征,濡化的过程不仅仅是过渡到主流文化,甚至可以更加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2]批判濡化心理学(critical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作为一个新的潮流,给跨文化适应过程和结果注入了新的理念、思考。在对原濡化策略单一固定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濡化过程的多样性和濡化结果的包容性。这些都为笔者后面提到的“文化夹心层”提供了理论基础。 2.提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 留学生来华学习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首先是生存适应,主要是适应客居国家(东道国)生活环境,包括气候、饮食、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然后是跨文化沟通或适应,这里涉及到交朋友、与东道国成员(同学、老师等)的交流、东道国主流认知、留学生的心理调整等,最后才是学习适应,要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如果前两个适应出现问题,那么学习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可以说前两者是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跨文化学习的关键。在这三者都经历后,留学生便会形成对中国留学环境的总体看法,或好或差,然后就会向其朋友、同胞等宣传。如果留学生适应状况良好,感到很满意,就会形成良好态度和正面形象,就会吸引更多学生来留学;倘若出现适应危机,就会产生情绪和负面形象,影响对外宣传和学生人数。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笔者还认为,留学生的自身调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如何调整,可从自身敏感—蜕变、外界敏感—推压这两方面考虑。 自身敏感—蜕变,这包涵前面综述所提到的Berry 濡化策略中“整合”的含义,但又超越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如同蚕蜕变成茧的道理和过程。自身蜕变着重在“蜕”和“变”,有一定程度的性质改变。这包括文化知识的接收与更新,自身跨文化的心理素质提高,即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跨文化技能的增强,从而拥有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自身也就融入了新文化。有关这个环节,跨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外界敏感—推压有Berry 濡化策略中的“同化”含义,但留学生人群又不仅仅是被同化,而是在吸收中创造,从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 集思广益 61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 乐山从2011 年招收老挝留学生以来,老挝留学生成为乐山高校留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质量,也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跨文化适应的成功能缓解老挝留学生压力和焦虑,积极应对文化差异,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对乐山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成为现实之需。 一、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适应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语言障碍不仅会给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降低了他们学术参与的积极性。语言障碍问题能否正确克服,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交往。 (二)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 1.环境适应方面。留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等现象,加上看不惯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服务态度差等不文明的现象,导致了老挝留学生在环境适应方面难 度加大。 2.日常生活适应方面。饮食方面,老挝留学生饮食简单清单,多以香料调味,喜食糯米,老挝菜的特点是酸、辣、生,蔬菜基本以生食为主,不习惯使用筷子和叉子,喜欢手食物;乐山饮食以麻辣为

主,不喜欢生食,因此大部分的老挝留学生无法适应乐山的饮食。 (三)人际交往适应问卷调查表明,乐山的老挝留学生对乐山人总体评价良好,认为乐山人“友好热心”“容易相处”,让他们有“宾至如归” 的感觉。但留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当地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和理解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的区别很难,如何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难题。此外,由于乐山的2 所高校为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专门的教室,留学生的三点一线与本地学生的三点一线很少有交际,这种隔离式的管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的机会,导致留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把握与本地学生交往的适当距离。 (四)学习适应汉语语言能力不足是老挝留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绝大多数留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学习挫败感,容易引发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留学生的动机和期望、前期准备工作会影响其在东道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参与热情以及整个适应状况。另外,留学生来中国的留学时间长短、留学生的汉语能力都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1. 留学动机和期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都离不开动机的支持,积极的留学动机有助于留学生的跨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这一议题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文化认同感 前言 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从数据统计上看,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来华留学的人数已高达61万名,为了更好的进行留学生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能够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际地位,也是文化外交的重要要求。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们要能够让来华留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当下的学习以及生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找到粘合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教育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 文化认同指的是人类对于某一种文化和感知,所形成的共识、认识。人们经常以文化认同作为评价和判断不同群体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源于对文化形象的肯定,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中国之后会接触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在接触、学习以及适应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意味着文化的融入[1]。文化的认同感同样表现在人们会接受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并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拥有相似精神境界。文化认同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人们对于群体行为中的规范以及情感认可是处于不断变动的,这也意味着文化认同具有着一定的可选择性。 个体是否能对某一种文化进行理解和认同,意味着个体是否能追随这一文化,个体如果对某一个群体文化的认知程度越高,则代表个体在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和这个群体文化中的大部分成员在行为和表现上越发趋于一致。 二、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形成立足于我国上下500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文化的内涵以及范畴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地大物博,孕育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分流,殊途同归的文化之间互相交融。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中国文化同样是各种思想相互作用以及融合的综合体,在文化的整体影响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也导致很多文化层面的问题出现,例如在对外介绍中国历史时,反映中国当下现状的相关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还有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都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来华留学生是我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特有魅力,所以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更能够吸引住留学生,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来看,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析-教育文档

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探乐山从2011 年招收老挝留学生以来,老挝留学生成为乐山高校 留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质量,也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跨文化适应的成功能缓解老挝留学生压力和焦虑,积极应对文化差异,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对乐山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成为现 丿二id 2 d p — 实之需。 、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一)语言适应 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语言障碍不仅会给在乐山的老挝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降低了他们学术参与的积极性。语言障碍问题能否正确克服,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交往。 二)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 1.环境适应方面。留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容易出现 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等现象,加上看不惯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服务态度差等不文明的现象,导致了老挝留学生在环境适应方面难度加大。 2.日常生活适应方面。饮食方面,老挝留学生饮食简单清单,多以香料调味,喜食糯米,老挝菜的特点是酸、辣、生,蔬菜基本以生食为主,不习惯使用筷子和叉子,喜欢手食物;乐山饮食以麻辣为主,不喜欢生食,因此大部分的老挝留学生无法适应乐山的饮食。 三)人际交往适应 问卷调查表明,乐山的老挝留学生对乐山人总体评价良好,认为乐山人“友好热心”“容易相处”,让他们有“宾至如归” 的感觉。但留

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当地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和理解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和客套的区别很难,如何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难题。此外,由于乐山的2 所高校为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专门的教室,留学生的三点一线与本地学生的三点一线很少有交际,这种隔离式的管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群体的机会,导致留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把握与本地学生交往的适当距离。 四)学习适应 汉语语言能力不足是老挝留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绝大多数留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学习挫败感,容易引发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汇总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论文题目: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学生姓名: 朴率智 学生学号: 5091419072 专业: 传播系 指导教师: 禹卫华 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对食物的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也包括了在消费的过程中,怎样去吃,吃的礼仪,等等。中国人会用不同的食材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用相同的食材加工出不一样的美食,美食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艺术。饮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味觉,视觉和嗅觉的满足,也包含了文化的精神。本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的文献述评部分侧重于这些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从留学生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留学生,跨文化传播

STUDY ON THE CHINESE FOO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 TAKING THE STUDENTS AS AN EXAMPLELE ABSTRACT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not only mean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but includes eating method and etiquette, etc. in consumption process. Chinese can make different foo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fine foods and make the same materials into different good foods. Cate is not only food, but also an art. Dietary culture contains not only gustatory, visual and olfactory satisfaction, but also cultural spiri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help us make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cause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verseas student. 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在韩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完成)

在韩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 学校:专业: 性别: 男 女年龄:婚否: 已婚 未婚 同学们: 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在韩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特编写如下问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填写。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目上过多思索。谢谢你的配合!(请千万不要漏题) 一、下面是与个人信息有关的基本问题,请选择你认为适当的答案,如果提供的答案中没有适当的答案的话,请在部分的空白处填写上你认为适当的答案。 1、你来韩国的时间为()? A、6个月以内 B、6个月~1年 C、1~2年 D、2~3年 E、3年以上 2、你来韩国的方式是()。 A、学校与韩国大学合作办学(例如2+2,3+1等) B、交换学生 C、通过留学中介公司 D、单位派遣 E、其他: 3、目前在韩国的居住形式是()。 A、宿舍 B、公寓(??,??) C、自炊房 D、亲戚家 E、其他: 4、你与几个人同住:名 如果你不是独居,现在与你居住的人群构成有:() A、汉族 B、朝鲜族 C、韩国人 D、其他国家的人 E、其他 4、来韩之前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 A、从未出过国 B、出国时间少于三个月 C、出国时间多于3个月 D、曾多次出国 5、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A、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内 B、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 C、家庭年收入在20~30万C、家庭年收入在30万以上 6、你上学期的成绩是 7、你目前的韩国语能力是() A、无 B、初级 C、中级D高级 8、你正处于什么样的教育课程中?() A、语学研修 B、本科课程 C、研究生院硕士课程 D、研究生院博士课程 E、其他 9、你来韩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提高我的韩语水平,学习韩国文化 B、对我以后找工作有帮助 C、想锻炼在别国文化中的适应能力 D、我有韩国的奖学金或学术交流项目必须来 E、父母/朋友建议我来韩国大学学习 F、韩国大学的学费比别国大学的学费低一些 G、想学习韩国的专门知识,如化妆、美容

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考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别再像往常那样仅仅在中国住上一年半载,学习一些基础汉语,而是进入中国的正规大学,同意全面的、严格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据统计,上海市留学生为3298人,为4322人,达到5312人。能够预测,留学生人数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留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向留学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高的要求。怎么样习惯全球浮现的汉语热形势,在留学生人数增加的并且,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为弘扬中国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是当今高校一具重要课题。 一、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 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是中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方针使然。《大纲》明确指出,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依照这项原则,决别能为了增加语言学习时刻而减少中国文化的课时。尽管中国文化别是其他专业留学生的专业,但是在对他们的教育之中,别能疏忽中国文化的内容。因为同意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假如别学习中国文化,将来回国之后又怎么宣传中国文化呢? 留学生来自别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适应、社会价值等等,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浮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尤其是那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第一次远离家庭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开始时,对留学日子期望很高,充满了向往,但是关于怎么习惯新的学习日子、新的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预备。现在,身处异国,人一辈子地别熟、语言别通,衣食住行诸般情况都得靠自己独立处理,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考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可以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适应,从而实现入乡随俗,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课上,留学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增长见识。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认识作用涉及到日子的方方面面,可以提高留学生的人文素质,增长他们的知识。《论语》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进而向世界推广,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国外友好,是中国的国策之一。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了解中国,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具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中国文化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精彩亮相,对世界了解中国发挥着积极的别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别够,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经过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一具真实的中国”。① 别同国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风俗、社会制度,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妨碍着其国民的价值观、心理意识、日子方式等。别同的文化本来能够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增进人民的友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缺少了解、误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敌视东方中国,否定、排斥中国文化,进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冲突。怎么才干消除由于文化隔阂、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呢?有效办法之一,算是让留学生在留学中国期间,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将来发挥促进中国与留学生本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关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差不多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早在1895年春,康有为就在“公车内书”中提出,推荐儒学大师像基督教教士那样传道全世界,发扬中华优秀之文化,竞争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说:“经过文化艺术作品的海外传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是我们学艺术人的责任。因为,‘经济能够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设计 导语: 亲爱的留学生,您好,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您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适应状况,您真实的答案将会对我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希望您真实作答,同时,我们承诺,对于问卷中所涉及的内容绝不对外公开,所以一定不会泄露您的个人隐私,请放心作答。谢谢! 个人基本信息: 国籍: 性别: 年龄: 专业: 汉语水平: 现在就读于哪所学校: 以下是一些对生活、学习、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态度等方面的观点,答案没有对错,请根据您的真实情况在相应选项上画“√”,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不确定d:同意e:非常同意) 1.长春的气候不错 a b c d e 2.我觉得在大街上被别人盯着看也没关系

3. 中国的饭菜好吃 a b c d e 4. 我的住宿条件很好 a b c d e 5. 和中国人结婚很正常 a b c d e 6. 我能适应这里的天气 a b c d e 7. 我能适应中国饭菜 a b c d e 8. 我常常参加中国人举办的活动 a b c d e 9. 我觉得中国的生活环境很好 a b c d e 10. 生活上有困难时我喜欢跟家里人交流,而不是中国朋友 a b c d e 11. 语言的障碍让我害怕在这里生活 a b c d e 12. 在中国购物很有意思 a b c d e 13. 我现在在中国生活习惯

14. 在中国过当地的节日很有意思 a b c d e 15. 我常常不理解中国人的行为 a b c d e 16. 中国人的交友方式很好 a b c d e 17. 我很享受陌生环境带来的乐趣 a b c d e 18. 中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很好 a b c d e 19. 中国人说话常常很奇怪 a b c d e 20. 我觉得中国文化很有意思 a b c d e 21. 我更喜欢和非洲学生交朋友 a b c d e 22. 我希望交中国朋友以便学好汉语 a b c d e 23. 中国的教学模式很合理 a b c d e 24. 我上课经常主动发言

中亚

《中亚》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读图识记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4.通过中哈石油管道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图表落实】 1、在图中填注经纬度。 2、填注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国家名称: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河流湖泊名称: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 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乌拉尔河、 伏尔加河、伊犁河 地形区:天山山脉、图兰平原、帕米尔高 原 2、写出下列经纬线穿越的地形区和国家 40°N 60E° 70°E 50°N 【自主学习】 一.位置和范围 1.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深居,距海较,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经纬度定位(1)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2)经度: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 3.交通位置:古代的之路; 东起中国,西经中国新疆, 经中亚、西亚到达黑海、地中海沿岸国家, 是古代中国最长的一条商路。第 亚欧大陆桥; (1)东起中国__________,西到 ___________。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 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 带、带等自然带,体 现了的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地形以____ _、 ________________为主。 (2)地势_____高______低 东南部是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 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东部是山脉,绵延到中国新疆境内;北部丘陵,中西部是平原和平原。 2.气候:气候为主。(1)成因:;

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 中国留学。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在中国住上一年半载,学习一些基础汉语,而是进入中国的正规大学,接受全面的、严格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据 统计,上海市留学生为3298 人,为4322 人,达到5312 人。可以预测,留学生人数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留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向留学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更高的要求。怎样适应全球出现的汉语热形势,在留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为弘扬中国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是当今高校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是中国外 国留学生教育的方针 使然。《大纲》明确指出,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 掌握基本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根据这项原则,决不能为了增加语言学习时间而减少中国文化的课时。虽然中国文化不是其他专业留学生的专业,但是在对他们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国文化的内容。因为接受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如果不学习中国文化,今后回国之后又如何宣传中国文化呢?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 风俗习惯、社会价值等等,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尤其是那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第一次远离家庭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开始时,对留学生活期望很高,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于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新的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今,身处异国,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衣食住行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独立处理,这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能够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入乡随俗, 提咼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课上,留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增长见识。中

在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与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11145487.html, 在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与探讨 作者:刘永辉钱红艳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 摘要:新时期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在成为我国国际合作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内容的同时,与既有管理体制的矛盾也不断突显。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是关系国际教育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是最早和较大的留学生接收国,有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在以中国留学生为对象的在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中发现,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不仅有个人属性的影响,政府、社会和学校在提供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方面的支援体系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支援体系;日本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088-03 一、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先行研究 (一)跨文化适应的含义 田中(2000)提出跨文化适应就是身心健康、与社会保持良好关系的状态下达到工作和学习的目标、实现跨文化理解的结果。与此相反,上原(1988)提出跨文化不适应就是人们进入跨文化环境之后,本国的行为模式不被认可,感受到无力感和丧失感,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果适应成功,就是跨文化适应;适应失败则称之为跨文化不适应。 毕万继指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是初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学会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二)关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先行研究 关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结果。美国学者Lysgaard(1995)的“U型曲线说”和Gullahom(1963)的“w型曲线说”较有代表性。Lysgaard把调查对象分为6个月、6~18个月、18个月以上三种进行研究,提出了“u型曲线说”。也就是说,身处跨文化当中时,起初的所见所闻都很快乐新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摩擦,开始不安。与此相对应,随着慢慢的磨合,逐渐认可跨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以中国留学生为例学位论文

留学生の異文化適応―中国留学生の場合


主旨..................................................................................................................................................... V 中文摘要 ................................................................... VI 1 はじめに........................................................................................................................................... 1 2 異文化適応とは............................................................................................................................... 1 2.1 異文化適応の意味 .................................................................................................................... 1 2.2 異文化適応の段階 .................................................................................................................... 1
2.2.1 カルチャーショック ...................................................................................................................... 1 2.2.2 ソーシャル?サポート .................................................................................................................. 2
3 留学生の異文化適応 ...................................................................................................................... 2 3.1 留学生適応問題の所在 ............................................................................................................ 2
3.1.1 留学生自身からみる視点 .............................................................................................................. 2 3.1.2 文化受容からみる視点 .................................................................................................................. 3
3.2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留学生の異文化適応 ................................................................................ 4
3.2.1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留学生の現状................................................................................................... 4 3.2.2 漢字の伝来からみるの適応状況.............................................................................................. 4 3.2.3 日中対人関係からみるの適応状況.......................................................................................... 4
4.異文化適応性を養うために ......................................................................................................... 5
4.1 感情のコントロールできる能力.................................................................................................. 5 4.2 オープンな心と柔軟性 ................................................................................................................. 5 4.3 自己受容 ......................................................................................................................................... 6
5.お終りに.......................................................................................................................................... 7 参考文献.............................................................................................................................................. 8 謝辞......................................................................................................................................................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