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信息索引号014007844/2012-01458 生成日期2012-10-23 公开日期2012-10-23

文件编号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开形式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有效期长期公开程序

主题(一

工业、交通主题(二级)其他体裁其他级)

关键词经济,管理,节约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江苏省“十二五”节能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

〔2012〕40号),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确保完

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节约

能源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关

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1〕99号)等,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能源的消费和生产。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49亿吨标准煤(含回收能

计2.58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8%,年均增长8.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

0.60。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3%、16%和21%。全省

人均能源消费量3.2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0%。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

277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1%,煤炭、石油自给率分别为11%和

7.1%。

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以煤为主的结构性特征明显,2010年,全省消费煤炭

1.7亿吨标准煤(实物量

2.3亿吨,下同)、石油3752万吨标准煤(2570万吨)、

天然气959万吨标准煤(气态天然气71.6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4.16万吨),分

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4%、15.1%和3.9%。在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煤、焦炭、石油、

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6.3%、10.7%、14.5%、2.4%和45.8%。

能源消费的领域分布。2010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分

别为394.68、19994.22、2617.16和1882.82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省能源消费总

量的1.6%、80.3%、10.5%和7.6%。其中,工业用能19713万吨标准煤(主要耗能行

业能耗情况见表1),占第二产业的98.6%。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比2005年增长

71%,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能源消费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和汽

油消费年均增长14.2%和21.5%。

表1:工业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2010年)

能耗

序号行业名称

占工业能耗比重(%)

(万吨标准煤)

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531 23.0

2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3550 18.0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67 10.5

4

纺织业1676 8.5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22 7.7

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31 2.2 7

造纸及纸制品业414 2.1 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3 1.6

能源利用的总体水平。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734吨标准煤/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能耗水平列全国第5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9%,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从各市情况看,无锡、南通、盐城和扬州市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2)。

表2:2010年各市单位GDP能耗情况(吨标准煤/万元)地区单位GDP能耗地区单位GDP能耗全省平均

0.734 连云港0.830

南京 1.065 淮安0.895

无锡0.726 盐城0.665

徐州 1.123 扬州0.675

常州0.853 镇江0.779

苏州0.824 泰州0.942

南通0.666 宿迁0.765

注:单位GDP能耗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

(二)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的重要工作切实加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单位能耗水平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45%,完

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目标,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率高1.35个百

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以能源消费年均8.2%的增速支撑了年均13.5%的经济

增速,节约能源5200万吨标准煤,分别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排放385万吨、12500万吨、187万吨,促进了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

调整结构节能初见成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6%,比“十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4%提

高到33%,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和传感网等新兴

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3%。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5年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05万吨、炼钢产能65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

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50万吨、玻璃14.5万重量箱、焦炭447.8万吨、造

纸50.3万吨、酒精13.9万吨、制革94万标张、印染4.6亿米、化纤26.5万吨,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节能技术改造扎实推进。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以

工业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约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等为

重点,不断加大节能改造力度,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累计投产

1400多项,形成节能能力约2000万吨标准煤。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钢铁行

业高炉压差发电、低热值煤气发电、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

一大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供电标准煤耗及钢铁、水泥、合成氨、烧

碱等主要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比“十五”末平均下降1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总

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重点领域节能措施强化。工业方面,以推进千家企业和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及重

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为抓手,夯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工作,推动改造挖潜,

列入国家考核的63户千家企业和省考核的107户百家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1600多

万吨标准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39.1%。建筑方面,“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节能建筑55766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97万

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291万平方米。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方面,全省

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总里程440公里,开通BRT城市快速公交营运线路总里程151公里,高速公路网ETC专用车道224条;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和

能耗分项计量稳步推进,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节能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节能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4亿元,产

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节能电光源发展迅速,紧凑型、T8、高压钠灯、金卤灯等节能

电光源产量达13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LED芯片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15%。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重点攻克了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

高效机电节能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节能服务业正向设计、

审计、评估、诊断、融资、改造、运行“一条龙”服务拓展,全省注册节能服务机

构已超过120家,以效益分享方式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正逐步推广。

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修订施行《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公告〔2010〕第73号),颁布实施《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9号)

和《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8号)。制定出台《省政府关于

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6〕15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

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

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苏发〔2008〕9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江苏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暂行办

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43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

于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34号)、《省政府

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等部门关于江苏省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江苏

省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46号),建立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建立并实施了对落后产能、落后高耗能用能设备和超产品能耗限额用能的差别电价

和惩罚性电价等制度。

“十一五”时期全省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

问题,主要是:节能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推进节能的配套法规、标准和相关管理制

度还不够健全,节能执法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措施

不到位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

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能源消耗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环境承载力弱、单位国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江苏的基本省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是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资源供需情况看,为积极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10%和2010年能源消费强度测算,到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将达4

亿吨标准煤(不含回收能),比“十一五”末净增1.52亿吨,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将

十分突出。从环境保护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资源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减排约束性目标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碳排放,要求更高、考核更严。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江苏“十二五”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好“十二五”时期全省节能工作的有利因素将进一步

增多。一是从世界范围看。节能减排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

凸现,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以能效、环保和绿色、低碳为核

心的消费偏好正在形成,产品竞争已变成以节能环保为主要内涵的技术竞争。二是

从国内看。国家对节能领域将持续实施大规模投入,推进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

惠民、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有利于节能的产业、税收和价格政策,

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这些必将进一步增添全社会节能的动力与活力。三是从省内看。通过“十一五”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和基本

制度,工作基础不断巩固,全社会关注、支持节能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在看到上述积极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十二五”节能工作面临巨

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8%的目标任

务艰巨、难度很大。一是从能耗水平看。2010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为0.734吨标

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9%。随着能耗基数的不断降低,节能呈边际效应

递减态势,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空间收窄,难度加大。二是从目标对比看。“十一五”期间,我省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多数省份持平,而国家“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将我省列为一类地区,高出全国平均目标2

个百分点,相对压力无疑大于“十一五”时期。三是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我省总

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北、苏中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十二五”期间高耗能产业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2010年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7.3%上升到71.6%)。四是从城市化进程看。2010年,我省

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6%,尽管高于全国49.9%的水平,但远低于高收入国家80%和

中上等收入国家73%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省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提升阶段,

预计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3%,比“十一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

不断提高必将带动能耗持续增长。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将节能降耗作为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重大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全力推进,以节能工作的实际成效,促进绿色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主线,更大力度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政策、健全法制、加强监管,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长效机制,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基本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政策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工业节能。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节能1140万吨标准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100万吨标准煤,通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替代常规能源60万吨标准煤。

——交通节能。到2015年,营运客车、营运货车、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3%、10%、13%,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6%。

——公共机构节能。到2015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分别下降不低于15%、12%。

(一)重点领域。

1.工业领域。

电力工业。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燃煤机组和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继续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按照效率优先、环保优先原则,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核电、热电联产、天然气和综合利用机组发电,燃煤机组按能耗水平和环保要求安排发电,保证高效环保大机组多发电。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推广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状态监控技术。推进发电企业在煤粉锅炉中推广气化小油枪、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实施高压变频、电除尘器节电、汽轮机通流、锅炉本体受热面及风机改造等,降低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积极发展区域热电冷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系统。鼓励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实施供热改造,替代周围燃煤小热电机组和燃煤小锅炉,整合供热资源,提高供热集中度。鼓励热电企业实施以抽凝改背压、提高机组参数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大电网节能改造力度,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不断降低电网网损。配合“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加强苏北沿海500千伏通道,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接入电网和电量全额消纳创造有利条件。

钢铁工业。发展紧凑连续型工艺,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焦化工序加强焦炉改造,重点发展高压干熄焦、煤调湿技术;烧结工序加强烧结余热利用。炼铁工序强化高

炉喷煤,发展高炉干式TRT,推行高炉大型化、优化炉料结构和长寿命技术,实现

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硅冶炼,建立高炉操作专家系统。转炉工序发展转炉

大型化,提升煤气回收利用水平,发展干法除尘、低压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电炉炼

钢采用水冷炉壁-泡沫渣埋弧熔炼及高电压、低电流供电熔炼技术,推广废钢预热、高效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发展蓄热式加热炉技术,连铸坯热

装热送、直送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强化二次能源利用,进一步加大中低温余热

资源的回收利用,提升煤气、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广应用变频调速、

节能型变压器、高效风机水泵等设备。

石化及化工工业。推广炼油、乙烯生产节能工艺技术,推进大型炼化企业能源

中心建设,加强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合成氨生产:发展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生

产合成氨技术,发展粉煤和水煤浆造气技术,采用氨合成塔温度的自动控制及优化

技术实现合成氨装置的全流程优化,全面推广和应用回收合成氨三气综合利用余热、掺烧吹风气和造气炉渣的气渣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气轮机—空压机联合循环、蒸汽

自给或热电联产等技术,进行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改造,实现“两煤变一煤”和能量

梯级利用。烧碱生产:加强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装置的设备维护,延长能源高效利用

周期,推广应用大型可控硅整流机组、有载调压—变压—整流机组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采用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和联碱不冷碳化技术,发展大型密闭电石炉并配套炉

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纯碱生产:推广氨碱法真空蒸馏或干法加灰蒸馏、蒸馏废液

闪发、联碱法高效淡液蒸馏塔、新型变换气直接制碱、高效换热、氯化铵结晶等节

能技术。

建材工业。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普遍应用余热发电,高效粉磨技术、电机

变频等技术,重点水泥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现有水泥窑余热发电装置要改

造提升水平,在不增加窑系统热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余热,进一步提高吨熟料发电量。在水泥粉磨系统特别是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选用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替

代单一球磨机。研究探索综合利用废旧轮胎等可燃废弃物替代煤炭的水泥烧成技术。推广平板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加大力度开发、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玻璃熔窑

技术和玻璃窑炉辅助熔化与全氧、富氧燃烧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电机,对变工况高

压电机系统实施变频调速改造。

纺织工业。推广自动化、高效化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缩短工艺流程。推

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电机变频和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效。棉

纺行业推广紧密纺、中高支转杯纺纱工艺和高智能型宽幅无梭织机等新技术。染整

行业发展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推广高效节水、节能型助剂、新型间歇式染色机、生物酶退浆和冷轧堆一步法、一浴法等新工艺,采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机、高效节能的拉幅定型机等。化纤行业推广差别化直纺技术、新型熔体直纺热媒

加热技术、新型纺丝冷却技术等工艺技术。

2.建筑领域。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全过程监管,新建建筑全

面执行50%及以上节能设计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2013年起,实施居住建筑节能65%强制性标准,到2015年,全省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建筑节

能65%标准的比例达50%以上。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每年新建立4~5个建筑节能和

绿色建筑示范区,推进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初步形成符合江苏

省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国家

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结合旧城改造、小区出新同步推进

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00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建12层

以下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比例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达到60%,

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超50兆瓦;新建公共建筑中,地源、水源等可再

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比例逐步上升到12.5%,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近1300万平

方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加大新型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发展成品住宅,提高全装修住房在市场供应结构中的比例,到2015年,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他地区达

到40%以上。

3.交通运输领域。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50公里以上,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5标台以上,全省公共交

通分担率达到23%以上。加快发展先进高效运输方式。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

交通物流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示范点)三级交通物流体系,推进公铁、海铁、海河

等多式联运,实施甩挂运输工程,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甩挂运输作

业车挂比达到1:2以上。大力推广高效清洁交通运输工具。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

商用车以及营运客、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禁燃料消耗量不达标车辆进入运

输市场,引导城乡客运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在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

能源汽车,推进货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厢式车、集装箱车及各类专

用车比率达到35%以上。内河船舶逐步采用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能源。推

进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体系绿色节能发展。优化公路、港口、航道运输基础设施结构,继续实施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推进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运营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实

施驾驶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和“绿色汽修”工程。

4.公共机构领域。

推进节能管理标准建设。贯彻落实《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地方性标准》,

根据公共机构不同性质和能耗水平、特点、规律,加快制定能耗限额和支出标准、

能源分户分项计量标准。加强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目标责任

和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奖惩等制度,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购买和应用节能、低碳、可再生的绿色环保产品。加快节能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机构能耗管理信息平台和能耗数据库,加强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分析和监管。继续推进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扩大节能改造规模和范围。建立公共机构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推荐目录,扩大节能办公、绿色照明、节水器具、节能灶具等设备产品的应用范围,提高节能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在公共机构中的应用比例,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30个绿色数据中心,实现节水器具、节能灶具和高效光源使用率分别达到80%、80%和100%,新购公务车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50%。积极培育树立节能典型和示范单位。在全省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各类场馆中,选择节能基础好、能源消耗大并有代表性的公共机构,培育和树立一批节能示范单位。

5.商业民用领域。

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加强商业领域节能管理,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能耗统计分析和成本核算,制定节能目标和措施,加强经营能耗考核。推动商业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节能灯具、变频空调、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加强商用建筑节能,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引导企业对现有商用建筑保温、隔热及采暖、通风、空调等系统实施节能改造。继续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6.农业农村领域。

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稳步推进以农村户用沼气、规模畜禽场沼气、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压块、造粒等固化成型燃料、秸秆气化发电等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和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以农村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对家电下乡、中央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的支持政策,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节能家电和高效照明产品。

(二)关键措施。

1.加强源头控制。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左右,中心城市和苏南地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尽快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大规模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加快向产业链两端

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万企升级”行动,推动企业由一般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推动工业园区智能配用电建设,开展能源托管试点,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严控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区域能耗水平的影响作为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重要内容。将节

能评估文件和审查意见作为前置性条件,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业

扩报装接电;未经节能评估审查和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

准和备案,不准开工建设;对建成后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对违规在

建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责令停止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

快增长,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对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被列入一级预警的地区,暂停审批、核准和备案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造纸及单(多)晶硅等高耗能新建和扩建项目。对列

入一级和二级预警地区已建成的高耗能项目暂缓接电。

更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对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从我省率先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省情出发,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扩大淘汰

落后产能范围,加快淘汰和关闭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劣势企业。完善落后产

能退出机制,研究财政扶持政策,支持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补偿、职工安置、

企业转型等问题。

着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加快发展海上风电。积极开发利

用太阳能,在城镇新建12层以下(含12层)住宅以及有热水需求的民用建筑全面

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注重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推进抽水蓄能电

站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努

力增加天然气源,强化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加强年度计划衔接,提高天然气安全、稳定、增供能力和实际供应量。到2015年,建成风电装机6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源比重达7%左右,天然气供气能力力争达到270亿立方米。

2.完善监督体系。

建立预警调控体系。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加强省、市、县三级能源统计力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准确、高效、覆盖能源生产、流通以及三次产业和居

民生活等能源消费领域的能源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公告

各地区能耗指标。建立节能监测预警体系,根据各地区年度节能目标及能源消费经

济发展走势,制作公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晴雨表,对能耗增长过快和完成节能

目标进度滞后的地区及时预警,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扭转

被动局面。

健全节能标准体系。继续制定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用

能设备能效标准,“十二五”期间,制(修)订60项相关节能地方标准,倒逼用能

单位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强化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紧

制订《江苏省节能监察办法》。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提高装备和经费保障

水平,进一步增强节能执法监管能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考

核办法,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措施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和负责人

的重要内容,严格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完善重点耗能企

业节能评价体系,借鉴国际上节能减排自愿协议模式,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相

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效之星”创建活动试点。

3.实施重点工程。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大

力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

锅炉改造重点采用新型高效锅炉更新、替代低效锅炉,集成现有先进技术,改造现

有锅炉房系统,加强锅炉运行效率考核,提高锅炉房整体运行效率。工业窑炉改造

重点采用高效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和高效保温技术的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改造淘汰落后窑炉。余热余压利用改造重点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纺织、

轻工等行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回收和高效利用余热、余压资源。电机节

能改造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机和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能量系

统优化突出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大型企业,按照系统观点改造落后装置、

优化运行管理、实施能量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系统性节能。

“十二五”期间,力争通过实施节能改造,实现节能1200万吨标准煤。

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程。组织实施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燃气轮机、低温

强化换热、变频调速、半导体照明等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推

动节能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定期编制发布重点节能技术、高效节能产品应用指南,通过举办现场会、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一批技术先进、推广应用面广、节能效果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实施一

批节能示范项目,带动创新型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以实施国家节能产

品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灯、节能和新

能源汽车等产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资源产品的自愿性认证,贯彻能效标识管理制度。到2015年,主要商业企业、学校和各级公共机构基本实现

绿色照明,城市居民小区节能灯普及率达85%以上,推广高效电机、节能家电,实

现节电35亿千瓦时。

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配合政府开展节能技术推广,为中小用能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提供公益性节能咨询服务。鼓励节能技术和管

理水平高的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

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支

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

服务机构。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第三方节能量审核和节能项目信息发布制度,推动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及重点用能单位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

改造,培育和树立一批示范项目。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形成

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

重要方式之一。

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开展“万吨千企”节能行动,逐户开展能源审计,指导督促企业采取综合性措施,挖掘节能潜力。督促重点耗能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管

理体系,强化能源基础管理,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健全节能管理机构,设立能

源管理岗位,配备能源管理人员,加强职工节能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能源计量、统计工作,建立能源利用状况分析、评价和报告制度。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

达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在深入分析自身能源利用状况并

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标杆,制定切实可

行的对标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实管理和技术改造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促

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数字化能源管理工程。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以钢铁、建材、化工等流

程工业为重点,采用自动化、信息化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

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

现系统节能。支持区域性工业、公共机构、大型公建、高校和园区基于物联网模式

能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形成“感知能源、智慧监管”的数字化能源管理体系,

树立一批示范工程。

五、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党委政府领导、节能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节能与发展综合决

策机制,把能耗水平的控制要求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合理调控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城乡规划布局。将节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区

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效果。

(二)严格责任落实。将“十二五”和年度节能约束性目标分解落实到13个省

辖市,并逐级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十二五”节能综合

性工作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将节能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

落实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

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未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单位,在创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

的责任。对完成节能目标好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

(三)完善用能管理。加强跟踪监测,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坚持区别

对待、有保有限,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企业、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用电,推进节能措施落实。

(四)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能效电厂建设、节能管理能力及监管体系建设等,并根据本地区新增财力情况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

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

(五)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政策

实施办法,扩大差别电价覆盖范围,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对能源消耗超国家和

省能耗限额标准和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大力推行合同能

源管理、自愿节能协议、能效标识等节能新机制。开展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问题

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六)强化监督执法。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

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未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建设项目等问题,情节严

重的,公开曝光,并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将企业用能违法信息纳入企业征信

系统,促进企业依法节能。加强对建设项目、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

照明等的执法检查。

(七)注重宣传引导。面对日趋强化的能源资源约束和艰巨的“十二五”节能

任务,必须引导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

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切实把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工

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

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开展“节能

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

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党政机关

要带头节能,为全省作出表率。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宣传各地节能

减排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树立先进标杆,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

作用,为节能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附件:“十二五”各省辖市节能目标

附件

“十二五”各省辖市节能目标

地区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全省18.0

南京市19.0

无锡市19.0

徐州市18.0

常州市19.0

苏州市19.0

南通市17.0

连云港市17.0

淮安市18.0

盐城市17.0

扬州市17.0

镇江市18.0

泰州市18.0

宿迁市13.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40号),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确保完

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节约

能源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关

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1〕99号)等,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能源的消费和生产。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49亿吨标准煤(含回收能

计2.58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8%,年均增长8.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0。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3%、16%和21%。全省

人均能源消费量3.2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0%。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277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1%,煤炭、石油自给率分别为11%和

7.1%。

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以煤为主的结构性特征明显,2010年,全省消费煤炭

1.7亿吨标准煤(实物量

2.3亿吨,下同)、石油3752万吨标准煤(2570万吨)、

天然气959万吨标准煤(气态天然气71.6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4.16万吨),分

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4%、15.1%和3.9%。在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煤、焦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6.3%、10.7%、14.5%、2.4%和45.8%。

能源消费的领域分布。2010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分

别为394.68、19994.22、2617.16和1882.82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省能源消费总

量的1.6%、80.3%、10.5%和7.6%。其中,工业用能19713万吨标准煤(主要耗能行

业能耗情况见表1),占第二产业的98.6%。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比2005年增长71%,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能源消费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和汽

油消费年均增长14.2%和21.5%。

表1:工业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2010年)

能耗

序号行业名称

占工业能耗比重(%)

(万吨标准煤)

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531 23.0

2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3550 18.0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67 10.5

4

纺织业1676 8.5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22 7.7

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31 2.2

7

造纸及纸制品业414 2.1

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3 1.6

能源利用的总体水平。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734吨标准煤/万元(按

2005年可比价),能耗水平列全国第5位,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9%,主要耗能产

品单位能耗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从各市情况看,无锡、南通、盐城和扬州市单位

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2)。

表2:2010年各市单位GDP能耗情况(吨标准煤/万元)地区单位GDP能耗地区单位GDP能耗全省平均

0.734 连云港0.830

南京 1.065 淮安0.895

无锡0.726 盐城0.665

徐州 1.123 扬州0.675

常州0.853 镇江0.779

苏州0.824 泰州0.942

南通0.666 宿迁0.765

注:单位GDP能耗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

(二)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的重要工作切实加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单位能耗水平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45%,完

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目标,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率高1.35个百

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以能源消费年均8.2%的增速支撑了年均13.5%的经济

增速,节约能源5200万吨标准煤,分别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排放385万吨、12500万吨、187万吨,促进了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

调整结构节能初见成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6%,比“十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4%提

高到33%,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和传感网等新兴

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3%。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5年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05万吨、炼钢产能65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

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50万吨、玻璃14.5万重量箱、焦炭447.8万吨、造

纸50.3万吨、酒精13.9万吨、制革94万标张、印染4.6亿米、化纤26.5万吨,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节能技术改造扎实推进。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以

工业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约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等为

重点,不断加大节能改造力度,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累计投产

1400多项,形成节能能力约2000万吨标准煤。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钢铁行

业高炉压差发电、低热值煤气发电、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

一大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供电标准煤耗及钢铁、水泥、合成氨、烧

碱等主要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比“十五”末平均下降1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总

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重点领域节能措施强化。工业方面,以推进千家企业和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及重

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为抓手,夯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工作,推动改造挖潜,列入国家考核的63户千家企业和省考核的107户百家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1600多

万吨标准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39.1%。建筑方面,“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节能建筑55766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97万

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291万平方米。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方面,全省

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总里程440公里,开通BRT城市快速公交营运线路总里程151公里,高速公路网ETC专用车道224条;公共机构能源统计、能效公示、能源审计和

能耗分项计量稳步推进,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节能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节能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4亿元,产

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节能电光源发展迅速,紧凑型、T8、高压钠灯、金卤灯等节能

电光源产量达13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LED芯片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15%。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重点攻克了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

高效机电节能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节能服务业正向设计、

审计、评估、诊断、融资、改造、运行“一条龙”服务拓展,全省注册节能服务机

构已超过120家,以效益分享方式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正逐步推广。

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修订施行《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公告〔2010〕第73号),颁布实施《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9号)

和《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8号)。制定出台《省政府关于

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6〕15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

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

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苏发〔2008〕9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江苏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暂行办

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43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

于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34号)、《省政府

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等部门关于江苏省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江苏

省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46号),建立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建立并实施了对落后产能、落后高耗能用能设备和超产品能耗限额用能的差别电价

和惩罚性电价等制度。

“十一五”时期全省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

问题,主要是:节能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推进节能的配套法规、标准和相关管理制

度还不够健全,节能执法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措施

不到位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

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能源消耗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环境承载力弱、单位国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江苏的基本省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是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资源供需情况看,为积极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10%和2010年能源消费强度测算,到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将达4

亿吨标准煤(不含回收能),比“十一五”末净增1.52亿吨,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将

十分突出。从环境保护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资源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减排约束性目标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碳排放,要求更高、考核更严。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江苏“十二五”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2019-2020年江苏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doc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初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二)“十二五”发展阶段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1) 三、基础设施 (13) (一)加快推进干线航道建设 (13) (二)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港口建设 (14) (三)铁路建设快速推进 (15) (四)优化提升公路网络 (16) (五)着力推进机场建设 (18) (六)不断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 (18) 四、运输服务 (19) (一)大力推动港口物流发展 (19) (二)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21) (三)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 (22) (四)努力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 (23) (五)提高国际运输能力 (24) (六)不断推动运输装备的现代化 (25) 五、安全和应急保障 (25) (一)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 (26) (二)加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 (26)

(三)强化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27) (四)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 (27) (五)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27) 六、科技与人才 (29) (一)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 (29) (二)显著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0)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1) (四)加强国际合作 (32) 七、行业管理 (32) (一)完善规划体系,提升决策水平 (32) (二)加强工程建设监管 (33) (三)加强运输市场监管 (34) (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 (35) (五)加强廉政建设 (36) 八、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 (36)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8) (三)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39) (四)切实推进科学发展评估考核体系的建立 (40) (五)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41) 附表一“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41) 附表二江苏省综合运输通道主要项目规划表 (44)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江苏省国税局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以优化纳税服务和强化税收征管为核心,加速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体系,努力把江苏国税打造成为服务型税务机关,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江苏国税发展的愿景是:力争使江苏国税在全国率先成为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使之成为一个集优质服务、公正执法、社会认同于一体的政府组织。达成这一愿景,必须始终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以及实现人员、流程、技术的现代化”三大战略目标不动摇,从而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苏国税发展的新跨越,力求使江苏国税成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的模范实践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信息化的先行试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具体目标

国税收入随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国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收入规模随经济发展稳步扩大,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缺口逐步缩小,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调控作用更加有效发挥。税收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税收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办法更加灵活,政策效应分析更为准确,反馈更加及时。 税收法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国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税收行政救济体系趋于完善;部门协作运转畅通有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坚决有力,税收秩序进一步好转;建成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 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纳税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税收政策法规更加透明,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纳税服务方式手段创新发展,更多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纳税人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不断提升。 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征管程序不断规范,业务流程简便高效,专业化分工更为科学,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趋于完善;信息技术对税收征管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信息情报采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税取得重要进展;税收征管成本逐步降低,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规划及目标 十九局三公司成本管理部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切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使施工生产的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对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如下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总的节能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递减5% 。 二、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编制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 )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 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 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三、采取的措施 (一)节能措施 ⑴、制订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⑵、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 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⑶、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 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 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⑸、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 能源。 该项工作将从机械设备与机具,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施工用电及照明三个方面入手。 1.机械设备与机具 ①、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 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②、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③、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 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江苏省老龄办作者: 时间: 2012-02-01 点击: 523 次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达到1466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76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了养老金。城市老年人基本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低保”、“三无”、“五保”条件的老年人,纳入相应的救助和供养制度。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城市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农村敬老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8万多张,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700多个。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尊老金、老年优待服务等制度,推进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老年保障和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老龄工作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从2010年末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300万增加到1483万,平均每年增加36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7.4%增长到19%。同时,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基础还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事业发展在区域城乡之间仍不平衡,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建设,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全民参与,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与“两个率先”进程相同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发展目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定增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档案建有率达到8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规划

省节能减排办: 按照省政府节能减排办通知要求,对“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提出如下思路。 一、“十二五”节能潜力分析 (一)结构节能 2.能源结构。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将完成涪江梯级开发,建成柳树、打鼓滩、吴家街 电站和唐家渡电航工程;全市将新建户用沼气20万口,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扩大推广cng汽车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二甲醚、轻烃气等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这些措施,将使全 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 3.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完全淘汰3.0以下的球磨机水泥设备和年产3万吨 以下的造纸企业。 (二)技术节能 1.工业方面。“十二五”将在石化行业开发依托新能源的新产品,推广应用能源的梯级 使用,发展完善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综合能耗;机械行业对基础加工进行专业整合,建立锻压、铸造、热处理、电镀等专业加工基地,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倡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电子行业将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能利用率;电力行业将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淘汰老旧设备,增加无功补偿量,控制电网经济调度,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的管理,开展有序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2.运输行业。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 通运输系统效率。在本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机动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模式。 3.建筑业。将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材料应用标准、节能建筑设备选型标准 以及管理办法,并落实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 4.农业。将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在固 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三)管理节能 随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和对年耗能30 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企业管理节能效益将进一步明显。同时,还将强制推行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引导和鼓励购买节能型产品,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以热负荷为主的工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11〕11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1 —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 (一)“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所确定的发展任务,我省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初步建成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和B、C级卫星空间定位网。施测了覆盖全省的9757.5公里二等水准路线和5117.8公里三等水准路线。二是建成了省级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实施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的1︰2万基础航空摄影,引进了覆盖全省的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完成了我省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航空影像扫描入库工作。建成了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三是开展了1∶1万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和建库。更新了全省陆域4098幅1︰1万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了相应的数据库。组织实施了沿海滩涂区6000多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四是促进了测绘成果的广 —2 —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 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度的中短期计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存程度不停进步,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此 计划中,结构调整是主要目的,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 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饶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盛了,国度才是真正的强盛。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肯定要高兴工作,多学各项技能,进步本身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 生存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存眷民生的庞大办法,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庞大刻意。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咀嚼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 文明表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存的富饶水平,当人民生存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民气,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

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的,而且会从本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资源节省和办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偏向发展,地球会更康健优美。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目标门路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进步本身,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动员他人的本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搏斗。十二五规划心得(2):党的xx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计划发起光显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汗青意义。通过学习集会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庞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范畴,在变化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同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间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现实工作中,变化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心得(3):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 对明白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必要着力办理的题目。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办理的水平怎样,取决于诸多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8月6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安全生产简要回顾 2006年至2009年,江苏省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3035起,死亡26064人,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情见下图。 在2006~2009年间,江苏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江苏省整体预防事故的能力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纵观

这几年数据,事故致死率在这几年间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年来事故起数下降很快,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二是当前事故虽较以往减少,但事故的严重程度却在升高;三是说明了事故救援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造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工业安全的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的难度增大;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等战略的实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涌向工矿企业,使工业安全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工业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高风险产业”等现象,使工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是近几年,我省重大化工事故频繁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2007年为例,我省以事故起数64692,排全国第四,死亡人数7855人排全国第三。各类生产事故的频发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投资环境,影响到我省实现的“平安江苏”、“和谐江苏”的目标,也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省2009年的GDP已经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二。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进一步深化产业调整,将继续呈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江苏省是化工大省,江苏水网密集,湖泊江河众多,是典型的“四沿”(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区域;沿岸已经建设国家级化工产业园区4个,省级化学工业园区6个,市级化学工业园区30个;仅在盐城到连云港苏北海岸线上已经建设了6个沿海化工园区,大量危险化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