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课程本土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三个方面考察了课程国际化的涵义,指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课程国际化;课程本土化

当前,无论是作为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的,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性。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院校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还是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虽然也注重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但割裂了二者联系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既不符合高校课程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课程本土化

有关“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及其话语的使用,在我国与“现代化”一词的由来一样长久,是起源于新文化对旧文化冲击的注意和思考。只不过现代化相对于传统而言,本土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论。从晚清到“五四”,当西方文化、苏俄文化在上世纪初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力倡中国走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也关注着如何借鉴、吸收西方文化,将其融汇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在如何协调“西潮”与“古学”之间的缝隙与张力时,

则提出了“中国化”问题,也间或有“本土化”的提法。[1]由此可见,本土化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己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

要求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因此,本土化是传统文化结合外来文化而迈向现代化的中介与桥梁。

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学领域进行了通过本土化研究而迈上学科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这些探索为今日课程本土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碰撞而导致的教育本土化研究可追溯到洋务运动与我国近代课程的萌芽时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清政府为了求强求富、抵御外患,产生了洋务派,出现了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洋务教育,洋务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封建旧式教育,在内容上增加了西文(外国语言文学)和西艺(西方一些科学知识)课程。这样,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原有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增加了外国语和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概括地说,也就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迈出了课程本土化研究的第一步。这种“中体西用”的课程设置,是我国学校课程近代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后来学校教育的课程极有影响。[2]

教育本土化研究与实施的第二个阶段便在维新运动与我国近代课程的雏形中确立。维新运动在教育方面的主流便是废八股、变科举、

改书院、兴学堂。最终导致了近代教育(包括近代学制和近代课程)在我国的确立。[3]维新派的主导思想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并倡导我国学堂的课程改革应效仿日、美的模式。可见维新派在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上比洋务派更激进,更西化,但仍不可避免地要兼顾“中学”。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持续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地被解决。作为本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并顾及两种文化思想体系。近代中国的西学(新学)课程是从西方搬来的,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缺少生根的土壤培植,因此也为后人对教育的本土化进一步的探究留下了艰巨的任务。

“五四”时期,教育领域里掀起了倡导实用、科学,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热潮。“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教育思想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而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诸多教育活动的开展,实际又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3]其主题和核心,即是科学和民主,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一时期的教育,首先是教育与救国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较有影响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等。接着,中国国内一大批资产阶级教育家和爱国知识分子,从教育救国的立场出发,以西方的教育理论为武器,对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种教育实验纷纷在农村出现。以“五四”运动为先导,上世

纪20~30年代的教育改革与实验,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

如果说从晚清到“五四”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时期,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探索又使中国教育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以“教育学”这门探究教育现象及规律的学科而言,“中国化”的历程从“苏联化”到“多元化”再到“中国化”的近半个世纪发展道路和剪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新探索。[4]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教育领域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从办学形式到教育内容,从课程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在中国特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历史性创造工作。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虽然它已经开始启动,但它必将延续到未来,在这一个过程中,本土化的中介与桥梁作用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外语课程、国际区域研究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和“学科普遍化”的过程。这是从具体一门学科课程的课程概念出发而言的。如果从广义的课程概念出发,课程国际化还应包涵课程目标的国际性与课程体系的国际通行性。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涵义。

1. 课程目标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要求确立国际化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的具体反映,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的培养目标。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认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要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因此,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5]

为了推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进程,必须在高等学校课程目标中体现国际精神,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开放的全球视野;②培养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训练;③具有处理自己所学专业的国际事务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2.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要求高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在课程目标下对大学开设的课程及结构、学分要求等一系列的规

定。美国高校在二战后非常重视课程的国际化,许多院校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了国际课程的设置。例如,斯坦福大学规定,每个学生可修习一门亚洲或非洲文明课程以代替西方文明课程。密执安大学则要求所有学生都要修习一门非西方的基础课程方能毕业。在课程国际化中,外语课程和区域研究课程得到了广泛增加。区域研究课程既是专攻国际关系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也是主修其它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国际区域课程并蒂相连的外语教学在战后也得到了重视,二战以前,大学低年级外语教学仅限于德、法、西班牙语等传统的西欧语种,战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增添了非西方语种。1989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表明,四分之三的高校已将面向世界国际领域的课程,如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列入普通教育计划,一半的高校通过校际合作共同安排国际教育课程,也有半数二年制学院将某些国际领域课程列入普通教育计划。

从课程国际化视野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课程还需作出较多的调整。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课程,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②加强开设区域研究课程,如中东问题、非洲研究等;③注重外语课程的开设。除了开设基础英语之外,应该开设专业外语,使大学四年的外语不断线;④在学分计算、修读要求方面与世界大

多数国家通常要求的120学分左右相符,总学时也要下调;⑤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

3.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要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提到课程国际化,西方学者往往使用“国际学科”、“国际课程”、“跨文化课程”、“跨国课程”等词汇。西方学者莫里斯哈拉雷曾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历史发展、从学科普遍化——学科的全球适应性的推广与验证过程,从跨文化、跨国界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他认为,课程国际化不仅包括外语训练和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将全球眼界引入一般学科的“学科普遍化”过程。

[6]一个学科如果只是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反映出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

为了实现学科普遍化,教材编写者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编写教材。所编写的教材必须“立足前沿”、“放眼全球”与“融会贯通”。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既精熟该学科的演进历史,又对其研究现状了然于胸;更能展望其发展前景,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及充实不同国家的案例。在具体的课程编写中可以采用“注入法”,即给现存的课程增添跨文化的和国际领域的内容,采用外国的典范和案例充实课程。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辨证统一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校课程基于民族传统课程上,面向世界开放

的一种趋势和过程;同时高校课程本土化要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规范使自己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并进行平等沟通与对话作为

理想目标。所以说,高校课程国际化与高校课程本土化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高校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未来高校课程远景:首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高校课程质量经过一种“国际认证”被国际社会承认和尊重,达到了国际水平。其次,高校课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游戏规则”,体现了一种制度上的共通性。国际上有通用的课程管理制度,例如,一位中南大学的本科生可到清华大学修10个学分,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修10个学分,等等。再次,建立与世界各高校联网的校园网,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最后,由于有了课程规范上的共通性,各国高校课程都可参与到世界课程体系当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对话,同时各国高校课程又保持了民族的特色。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国际化=西方化=欧美化”这样一道错误的等式。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等同于或者说能代表“国际化”。因此,我们要发挥本土化优势,发挥“民族性”在国际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具有国际性,正如日本喜多春和教授所言,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和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这就启发我们,在高校课程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化洋为土”,使世界上优秀的文化变成中国的;另一方面,又要“化土为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秀遗产成为世界的。比如,把书法、中医、武术、易经、古代科技,甚至“四书”与“五经”等等建设成为国际性课程,使这些课程成为吸引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对高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扬弃民族课程,又要与世界其它文化体系的课程展开真正有意义的对话,并在不断“扬弃”和“对话”中建构既具民族风格又具国际共通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3).

[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杨德广,王勤.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6]王运来.论大学课程国际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0,(1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策略 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就将国际化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就使得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成为必然。所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21年以后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而且由于先天存在的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使得其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容还是课程的国际化。邦德(S.Bond)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时认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接近20个,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本文主要讨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HT5H〗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及优缺点 1.1聘请外教授课的形式 聘请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教,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高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简单、粗暴”。“简单”是它的优点,即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外教即可,无需积累,无需底蕴。“粗暴”是它的缺点,即虽然可以很快开展,在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1.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认为是一种概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通常认为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内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生产力迅速的发展,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全球社会向一个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伴随着15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出现,然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才真正地趋于成熟,并逐渐以成熟的态势和逼人的速度显著地在宏观上改变着世界格局。 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而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自身的优势力量去跨越地理上的障碍,其中包括独立的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与一体化过程的增强。同时,这些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国家又必须共同面对和克服在全球化过程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又使得全球化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球化也属于一种认知工具,是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观察

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新视角、新背景与新框架。 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资本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要前提与物质基础,为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或者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使之符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生活需求。例如,A公司生产一款口杯,在设计款式的同时,设计师把所有有需求的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融合到一起进行设计,把所有地区中的个性剔除,留其共性,从而生产出受不同地区喜爱的口杯。这就体现出了一种国际化生产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加速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地使世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也更加紧密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不可避免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也日渐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扩大的当今世界,知识在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融合、知识流动也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 40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体育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外语16学分 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外语课为必修课,每学期4学分,共16学分。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学生手册》(2009)。 (4)文化素质课6学分 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6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必须包含2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1-2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八大课组:①哲学与人生、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基础社会科学、⑧数学与自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目录详见附录1。 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及核心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2.专业相关课程 134 学分 (1)院定必修课16学分 10800002 中国美术史2学分 10800012 外国美术史2学分 10800022 中国工艺美术史2学分 10800032 外国工艺美术史2学分 10800042 计算机辅助设计2学分 10800132 大学语文2学分 30804882 外国设计史2学分 40804542 设计概论2学分 (2)一年级专业基础课32学分 艺术设计32学分 ①公共专业基础课 28学分 30805144 素描(1)(静物、半身像)4学分 30801072 素描2学分 30803132 素描人体2学分 30805743 视觉语言(2)3学分 30805732 视觉语言(3)2学分 40804983 视觉语言3学分 30805754 形态研究4学分 30801914 色彩(静物) 4学分

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教育国际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而本科生国际化程度 被公认为是否“一流”的重要指标,国内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各具特色、行之有效且富有针对性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但是,与欧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目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都还有不小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与学生意愿、组织形式、职业规划等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尚未形成符合校情 实际的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方案。这一问题日益引 起专家学者、教育领导者和高校一线教师的广泛兴趣。毕家驹分析了大学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了中国大学国际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侯俊平和张春河认为,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创建高水平大学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充分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调整专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张安富和靳敏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通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大学的国际地位。王刚和徐立清认为,大学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建国际化办学机制,树立国际化培养目标,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国际化办学环境等。廖进球等研究发现,中国大学教育应该

走本土化的国际化道路,应该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摆脱依附发展模式,改变我国大学国际化策略的单向度和单一性。另外,李盛兵还尝试构建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体系的构成、观测点和权重之后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7 个一级指标和18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常永胜则主张从人员的国际流动、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和重视外语教学四个方面人手。建立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l 矧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六所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作为样本进行调研。调查围绕本科生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参与意愿、参与经历、所需指导、自我认知和遭遇障碍等内容展开,尽可能地获取准确、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在全面呈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深层原因,并最终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视角提出改进性建议。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调研分析本文利用问卷展开调查研究,调研对象是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和辽宁四省市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福州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借助“问卷星”提供的问卷发放、回收、筛选和数据采集系统,①我们共回收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58 份,有效率为99.2%。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汇总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 苏北的一个城市里,建起了一个IT数码城,体量不小,企业希望能做到“本土品牌国际化”,所以,希望从整体推广包装上,都凸显国际化特征。 在整个案子策划的过程中,的确碰到了“本土品牌国际化”的问题,也算是解决得不错,至少客户满意,消费者反响也好。但现在要把他写下来,和大家探讨、分享的时候,就有点愣住了。因为,突然发现这个题目好大,我们做的,实在不值一提,甚至该为这个标题写一本20万字的书。但又不舍得改标题,所以,决定蜻蜓点水地聊一下,重点把这个案子的策划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也算是一种小小的价值吧! 当时,客户提出:从“核心传播语”开始,凸显国际化,比如“走向世界”、“我们的,就是世界的”之类的广告语,甚至你们索性弄句英语,类似“nothing impossible”之类的。。。。。。 这时,直觉告诉我们,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客户理解的“国际化”和我们圆典理解的“国际化”是一件事情吗?我们圆典对“国际化”的理解虽不算十分深刻,因为,毕竟我们无法深涉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面,但经过多年和国际品牌合作,我们也有不少的经验和认知。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企业很核心的战略目标,企业如果想要达成这样目标,必须从企业内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流程体系、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用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来严格规范自己,才有可能达成。当然,不管目标的本质,是想借“国际化”之名成就其“全球化”扩张的战略野心,还是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太大了,点到为止吧!) 那么,如果是按照我们的理解,我们应该给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就至少包括:统一的国际化企业理念、统一的国际化形象标识(包括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 vi:视觉识别)、统一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市场、广告、传播策略)等等。 简单点说,打个比方,我们理解的“国际化”,至少是一个企业的内衣裤、袜子、衬衫,从里到外,都必须穿国际品牌,甚至需要整容、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生活状态等等,这样才配套;而我们猜测,客户的理解,很有可能只是一件外衣,最多再加一条裤子,就算衬衫被人看出来是国产的,也无所谓了。想到这里,我们有些失望,但我们深深地理解企业的无奈,我们也太清楚现在市场竞争的残酷。 经过和客户的讨论,我们的猜想没错,“一件外衣、一条裤子”而且,这件外衣上要有很大的国际品牌的LOGO。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知识经 济的蓬勃发展,特 别是信息高速公路 的建设,高等教育 被WTO纳人服务贸 易总协定GATS,跨 国办学和大规模留 学潮以及国际间高 等教育的合作与交 流日益扩大,这一 切使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趋势不可阻 挡。研究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和它 对发展中国家的双 重影响,因势利导 地制订符合本国高 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所 属的国际大学联合 会(IAU)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给予了以 下定义:“高等教 育国际化是把跨国 界和跨文化的观点 和氛围与大学的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主要功能相结 合的过程,这是一 个包罗万象的变化 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清华大学微电子本科生培养课程设置.

一、简介 微纳电子系本科生一级学科名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名称为微电子学。 二、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30260093 课程名称:固体物理学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秋 任课教师:王燕 内容简介:固体物理学是固体材料和固体器件的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晶体的结构及对称性,晶体中缺陷的形成及特征,晶格动力学,能带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晶体中的载流子输运现象等。是微纳电子专业的核心课。 课程编号:40260103 课程名称: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秋 任课教师:吴行军 内容简介:本课程从半导体器件的模型开始, 然后逐渐向上进行, 涉及到反相器, 复杂逻辑门 (NAND , NOR , XOR , 功能模块(加法器,乘法器,移位器,寄存器和系统模块(数据通路,控制器,存储器的各个抽象层次。对于这些层次中的每一层,都确定了其最主要的设计参数,建立简化模型并除去了不重要的细节。 课程编号:40260173 课程名称: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英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秋 任课教师:刘雷波

内容简介:数字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包括:CMOS 反相器、组合和时序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算术运算逻辑功能部件、半导体存储器的结构与实现、互连线模型与寄生效应的分析。并介绍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课程编号:30260072 课程名称:微电子工艺技术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秋 任课教师:岳瑞峰 内容简介:本课程授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电子制造的各单项工艺技术, 以及亚微米 CMOS 集成电路的工艺集成技术。本课程讲授微电子制造工艺各单项工艺的基本原理(包括氧化、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淀积、光刻、刻蚀、金属化工艺等,并介绍常用的工艺检测方法和 MEMS 加工技术、集成电路工艺集成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另通过计算机试验,可学习氧化、扩散、离子注入等工艺设备的简单操作和模拟。 课程编号:40260054 课程名称: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春 任课教师:许军 内容介绍:主要讲授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物理知识,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现代半导体器件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中的电子态和平衡载流子统计,载流子的输运(非平衡载流子,产生和复合,载流子的漂移、扩散,电流连续性方程, PN 结二极管和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光电器件,纳电子器件基础。 课程编号:40260033 课程名称: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开课学期:09春 任课教师:王自强

高校国际化的十个误区-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培养国际化的有效路径。但必须看 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需要对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本文列出目前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误区与对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赖铮(1966---),男,福建明溪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教育 一、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出: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其中,“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是手段,“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目标,“国际视野、国际规则和参与事务”是对国际化人才在理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三个要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列举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同解读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关键词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 台湾交通大学戴晓霞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包含:学生的国际化,招收外国学生或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包括长期和短期停留,前者多为了取得学位/证书,后者多属于交换或游学性质,主要在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教师的国际化,包括教师的短期访问和外籍教师的征聘;课程的国际化,扩大课程的国际视野,将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作为课程探讨的主题,开设关于其他文化和语言的课程;研究的国际化,透过研讨会、期刊及书籍等交换和推广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研究,一所高校的国际化应该体现为以下十个特征: *本文为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部分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15054230.html,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者:时金华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和高校逐渐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逐年增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做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使高等教育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讨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国际合作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对先进知识的引入工作,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引进工作。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1、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展开联合办学合作,促进国内高等教育发展。2、与国外先进地区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互派访问学者,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素质。3、与国外的高校开展了网络课堂与信息化合作,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4、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开展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比如研讨会、交流论坛、国际会议和大师讲堂等特色交流活动,丰富了活动形式。 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也很迅猛。目前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和交流从对象上进行了扩展,除了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之外,还开展了与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除此之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也逐渐在扩展,从原有的学术领域向其他领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对象共同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同合作与交流对象组织召开专项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对象的人才共享合作、同合作与交流对象设立信息共享数据库。毋庸置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二者在发展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为:1、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意识还需要加强和提高。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大的发展趋势,但是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仍然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还没有真正接受高等教育国际化。2、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化教育体系还需要继续建立和加强。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进行了广泛的开展,

国际化与本土化

Word文档仅限参考 Word文档仅限参考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经营佐料之五十三 国际化与本土化 案例背景 雀巢咖啡如今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销售,每年的消耗量为17亿杯,年销售额达l10亿瑞士法郎。1994年底,雀巢被美国《金融世界》杂志评选为全球第三大价值最高的品牌,价值高达l15.49亿美元,仅次于可口可乐和万宝路。 成功之道 雀巢咖啡的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这首先得益于其成功的品牌传播策略。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国际品牌应该意味着一位旅行者在每个国家都能找到同样的产品组成、同样的类型。但事实上,雀巢咖啡这一品牌到处是一样的,标签上的图案也可能是一样的,但产品的类型,实际的组成和口味在各国却是不同的。雀巢咖啡有100多个品种,它们的口味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嗜好而改变。就食品而言,遵循统一的国际策略是不可行的,因为世界各地消费者有着明显差别的口味要求。雀巢的各地公司能够最好地做出分析,判断公司在食品方面的各种产品如何适应当地的口味习惯和偏好,并兼顾到各国与食品相关的法规。采取根据各地的口味和偏好而生产产品的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 雀巢咖啡由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而各国分公司的主管有权根据当地的要求决定每种产品的最终形成。这意味着公司既要保持全面分散经营的方针,又要追求更大的一致性。为了达到这样的双重目的,必然要求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国际性经营和当地国家经营之间的平衡,也是国际传播和当地国家传播之间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雀巢总部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文件,内容涉及公司品牌的营销战略及产品呈现的细节,为确保雀巢咖啡品牌的国际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标签化标准:对标签设计组成的各种元素做出了明确规定。如雀巢咖啡的标识、字体和所使用的颜色,以及各个细节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包装设计手册:提出了使用标准的各种不同方式,例如包装使用的材料及包装的形式。 品牌化战略:包括了雀巢产品的营销原则、背景和战略品牌的主要特性的一些细节。这些主要特性包括:品牌个性;期望形象;与品牌联系的公司;其它两个文件涉及的视觉特征;以及品牌使用的开发。 案例点评 公司业务在快速扩展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又确保公司品牌的统一性,雀巢咖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浅述_0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浅述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的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所以高校教育中的外事管理工作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外事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标签: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高校外事管理 目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扭转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就代表着我国已经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这给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成为国内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而高等教育外事管理工作将会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速度。 一、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1.高等教育理念国际化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在国内建设相应的与实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高校,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在高校实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对国内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现在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开始向教育国际化方面发展,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2.培养人才目标国际化 在人才培养上,要促进教学项目的国际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使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在国际化人才市场上竞争的能力,也是国际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国外的语言、法律,熟悉国外文化和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能力在国外进行工作学习。 3.教学内容国际化 要使国内的人才被国际认可,那么就必须对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现在国内的知名高校在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等领域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不菲成绩。 4.授课教师国际化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部分,是引导学生对国际化的事务、技能等学习的关键。聘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就需要派遣国内教师去国外进行学习和授课,并且聘请相应的国际学者来国内授课和访问。除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明确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任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21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众多地方高校纷纷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所处区域环境、办学实力、师生认知、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国际化尚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地方高校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 地方高校是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

企业战略方案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

★★★文档资源★★★ 何谓“全球协调”和“当地适应” 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尤其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司,必须在全球协调与当地适应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全球协调”是指:将母公司的标准、规范、方法、工艺流程和技巧施加给国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对散布世界范围的子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以便从规模经济和公司内贸易关系等的协同效应中获利。显然,只有在分散的经营活动被整齐划一或被标准化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有效的全球协调。标准化程度越高,协调越有效,跨国公司内部的一体化才能实现。“全球协调”的思想基础是认为消费者心理带有全球性的共性,企业应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大市场,不必理会各国家和地区的差别。全球协调可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当地适应”是: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偏离母公司的标准,适应东道国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投资营销活动。“当地适应”的思想基础是认为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各异的,国际企业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目标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设计、改进产品,设计和调整投资经营和营销方式,使之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要,这样能大幅度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弥补并超过因修改和偏离母公司标准而增加的成本。 我国已提出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应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国际经营活动中,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战略,灵活地对“全球协调”和“当地适应”进行最优搭配,以取得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国际经营活动的成功。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分析和考察以下因素,才能有效地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 如果我国(某个或某些)企业拥有东道国企业和其他企业无法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如独占的无形资产(先进技术、专利、驰名商标等),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融资能力优势、控制原材料和资源供应的优势,那么我国企业就可更多地实行全球协调,将其所有权优势扩大到海外子公司,利用其独有的所有权优势帮助子公司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树立竞争优势,产生滚雪球效果。 外部市场的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 通过外部市场出售或出租无形资产会使跨国公司面临丧失所有权优势、泄密和定价困难等交易障碍和风险,交易费用相应很高。即使是有形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外部市场也存在障碍,如东道国政府运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渠道不畅、交易方式僵化、交易风险增大,交易费用增加等问题。因此,在外部市场的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我国跨国公司就应更多地采用“全球协调”,在公司集团内部创设一个内部一体化市场,进行内部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交易和调配,以克服外部市场的风险和费用较高的问题,同时保持无形资产的独占性。 反之,如果东道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消减乃至取消贸易壁垒,健全市场交易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私人财产权,因而外部市场的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大幅降低,那么我国跨国公司就可采用“当地适应”,利用外部市场来进行交易,而无须进行“全球协调”,在内部建立一个交易市场。 企业所经营的行业 如果企业在具有比较标准化的、无差异的消费者需求的行业里经营,可采用“全球协调”。无差异的消费者需求使得规模经济和价格竞争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压倒一切的战略要求就是效率。我国企业必须使其生产实现一体化和合理化,用非常经济(投入最小、产出最大)的方法来生产标准化产品。但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随着许多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国际广告宣传的渗透,在一些产品领域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方式出现了趋同现象,在这些领域可进行全球协调和标准化经营。但在大多数行业和产品领域里,国别消费需求差异仍是主流,需要我国企业进行“当地适应”和差异化经营。 东道国的数目 这个指标能表明海外投资经营环境是否具有多样性,继而表明是否需要我国企业进行当地适应。东道国越多,环境差异就越大,环境多样性增加,因而我国跨国公司不大可能将总公司的标准原样移植到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具有服务外交、促进教育交流合作与发展的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国际交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还能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和缓解就业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通过学生教师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合作、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等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服务外交的手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治方面还有助于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理解,扩大国际交往范围,建立新型政治伙伴关系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做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立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尽快推进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政府和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贡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几经曲折,在经历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全面停滞期和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期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对于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来说依然不够成熟,面临的问题也依然众多,比如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国际知名度不高、留学生层次和结构构成差、地区分布不均匀等,这些都会使我国不能完全开发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在国际化进程的激烈竞争中没有优势,文化软实力

缺乏国际竞争力。鉴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局限,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基础,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了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争论,在总结对比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之后,本文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并且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社会宏观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论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应,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效应分为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时,通过将学生国际流动引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理论分析了学生国际流动对流出国和流入国总体的经济效应以及经 济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问题。结果发现,在一个简化为两国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整体来说是有益的。但是收益需要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国家是否受益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众多参数共同决定,主要包括留学生人数占比,留学归国人数占比等。模型中还分别论述了学生国际流动的短期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短期的水平效应是指短期内收入可能会降低,但是长期来讲,还是会带来收益,比如,国外学生大量流向国内,对于东道国而言,首先要支付大量培养费用,会在短期内将低收入,但是因为长期增长效用的存在,在长期中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 20世纪以来,西欧、北美、亚太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的自由化,推动了统一劳动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崛起,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实际工作训练之外,主要通过高等学校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本文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主题,从现实层面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要求教育国际化,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对我国如何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行探索。 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趋势 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学习国外的情况。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次是大规模地学习西方的教育,直接的学习对象是日本,间接的学习对象是欧美,基本上用的是“拿来主义”的办法,使我国实现了从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那一次是大规模地学习苏联的教育,只不过是一边倒地学苏联,用的也是“拿来主义”的办法,使我国实现了从旧社会教育到新社会教育的转变。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次。1978年6月,邓小平提出要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1983年10月,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 流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流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