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让学生“做”起来

扬中市西来桥学校 212221 徐龙

“教学做合一”和“生活与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起构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做合一”其核心是“做”。陶先生讲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①陶先生在《朱瑞琰之问》一文中指出“做必须用器官。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所以有的事要用耳做,有的事要用眼做,有的事要用脚做,,有的事要用手做,有的事用他们三个、五个合起来做。②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首先给我们启示在于真正认识教学活动,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列入做之教意思的教育,不能引导入做的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做的书本是假书本。”参加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学,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以人为本和学习方式的手段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改变原有单一被动惰性的学习方式,建立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动手实践的探索和合作系统的学习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

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体会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价值,形成主动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学生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愉快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学习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动”起来。为此,我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想“动”

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地理课上,如果有一个好的导言,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对所学的新课题、新内容怀着期盼,让他们想“动”。课上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影视音响导入法等等。总之,没有固定格式,我们可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

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

如在讲“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我这样导入:“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了控制,这时船长命令船员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他们出事的详细地点,好让邻近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位置呢?”又如讲“日界线”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有一对在由西向东行驶的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弟,结果是早出生的女孩成了晚出生男孩的妹妹,这是为什么?”这样由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传授相关的地理知识。再如,在讲“中东”一课时,我先播放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录像剪辑片,再让学生讲自己所了解的当前的中东形势。由于学生每天中午都看新闻,课上同学们的手一下子全举起来了,唯恐自己的“新闻”被别人抢先说了,短短几分钟的新闻发布,不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我顺势问上一句:中东局势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战争、冲突。我再接着追问:中东地区战争、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很想知道其究竟。于是,我就势引导学生去学习有关中东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动”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情感,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积极地发言,大胆地提问,不用担心教师的指责,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学生才能真正敢“动”,上课效

率才会高,也易产生灵感,易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世界人种的分布”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人种分布示意图,他们可能只是会被动地机械记忆,暂时知道人种分布,但不用多久,这些内容就会忘记。如果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手、眼、口、脑都动起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事先准备好黄、白、黑三色磁铁,分别代表三色人种。授课时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一幅世界政区图,让学生自己看教材读图,然后开展贴图游戏,让三个学生把代表不同人种的磁铁分别贴到地图上该人种相应的分布区,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通过学生反复贴、反复纠正,同学们终于了解了世界人种分布情况;接着我又让学生回答这节教材中有关人种的问题,结果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而且准确率很高。再如在学习“亚洲复杂的气候”时,我让学生设想:我们是游客,如果一月份按“新加坡——北京——雅库茨克”路线旅游,我们的着装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如果按“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路线旅游,我们会发现地面景观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对这样的设计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互相讨论,有的请教老师,教师给予启发性的点拨、激励性的评价,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精心指导,让学生会“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除了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因

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灵活指导,让学生确实会“动”起来。

1、会用眼——能读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运用好双眼,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学习“亚洲的地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区域地形图,因而在学习阅读“亚洲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前,先向学生交待分层设色的一般原则:(1)黄色一般代表高原、山地,黄色越深海拔越高;(2)绿色一般代表平原,绿色越深海拔越低。在此基础上,先提问:亚洲的什么部位地势最高?海拔大致多少?平原有哪些?大致分布在亚洲的什么部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亚洲地势有何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较容易得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当学生掌握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读法后,再遇到类似的地图,学生就能自己从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如在讲“欧洲西部平原和山地”的地形特征时,学生就能根据教师指导的看图原则,通过观察比较看出欧洲西部地形特点:(1)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2)南北两端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很显然,这比直接给予结论要好得多。

2、会动手——制模型、画图表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教学所要求的。我们的地理新教材上就安排了许多要学生动手的活动,作为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如我指导学生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模型,并且让学生在

模型上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做等高线模型,做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指导学生画表示气温的曲线图,表降水量的柱状图;指导学生用纸片或线条量出地图上的曲线距离等等。通过让学生动手,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再如,学习“地图三要素”一节时,我课上让两位学生用皮尺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向全班同学报告量的结果。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几个问题:(1)怎样将教室缩小在一张纸上?(2)怎样标明课桌、讲台等室内用品?(3)怎样表示教室的朝向?课后我再让学生回家画出“家庭平面图”。经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的概念、表示方法就不难掌握了。

3、会动脑——能理解、会想象

在学习“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时,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使用教具引导学生用脑去思考去理解。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大小一样的报纸和白纸重合在一起,接着把这两张纸一同撕开,然后拿着撕开的白纸问学生:怎样来验证这两张撕开的纸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学生回答:看两个半张纸相对应的轮廓是否吻合。这时,我拿出撕开的一半中的报纸和另外一半中的白纸,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二者也能完全吻合,但很显然这两半纸不是同一张纸。我接着问:要证明两张纸曾连在一起,相对应的不仅要吻合,还要有什么证据?学生能回答:看撕开的报纸上的文字和行列是否能拼合在一起。我接着又追问:那如果是大陆呢?学生思索后回

答:看地层里同一物种的化石和现存的同一种生物是否能出现在两个大陆的吻合处。通过动脑思考,学生能理解地球上各大洲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因大陆漂移才成为今天这样的分布状况。再如在教学生记住“常见的天气符号”时,我不让学生去死背,而是让他们看天气及相应的符号,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如“晴天,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看不到太阳”;“雷雨时有雷电”;“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且沙尘是随风前进的,所以要加上一箭头”……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4、会动口——能表达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动口的地方是很多的,如当教师提出一问题时,学生要动口回答;小组讨论时,学生要动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中遇到疑难时要动口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然而真正“会动口”(很流畅很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注意培养,让学生真正能动口、会动口。我在授课过程中遇到重要地理概念或重要的文字说明时,常让学生像朗诵语文课本一样认真的去读,然后让学生表述出来。在课堂上常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如在学习澳大利亚“养羊业”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阅读材料和自己搜集的有关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资料,让他们准备几分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你所了解的澳大

利亚养羊业的情况。在一课结束时,我会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课所学到的知识。总之,课堂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我认为,这样既能让学生课上认真阅读教材、专心听讲,又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①《中国教育改造》原载1928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版

②《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之《朱瑞琰之问》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许艳妮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详细论述,阐明了一体化教学的定义、特征、实现的途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指明了当前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教学设施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相应地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 目前中职学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技能培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覃雪梅)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覃雪梅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著中多次阐发“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对后世众多教育学家、学者、师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在强调从真正的、实际的实践中求学问、寻教书育人之道,陶行知曾把它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他说:“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中华故土,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主张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教授法,但这一意见未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通过。1919年,陶行知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编蒋梦麟之征,发表了《教学合一》一文,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陶行知先生坚持知行统一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他对教与学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见解。 时过境迁,我们重温陶先生这些针砭教育时弊的主张,仍然深受

启发。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并给予充实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改进教法。陶行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根据这一思想,目前,首先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授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二,在课堂上,实现“学”与“做”相结合。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瞬变的今天,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有理论知识,没有操作能力是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热爱学习,这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中“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更应加强实验、实习,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总之,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买际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三,师生间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陶行知先生很重视“教学相长”,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要

真实的科学课堂带给学生的益处

真实的科学课堂带给学生的益处 摘要:真实的科学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人生的益处,本文结合笔者的小学科学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带给学生真实的科学课堂进行了 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真实的环境;益处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哪?教室之外的大自然啊!可见科学课能为孩子创造了走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看见真实、感受真实的条件。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已形成了共识。其实“科学发展观”在我们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我们教育也要讲科学发展观,学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环境污染可以治理,人的童年可不能再来,杀鸡取卵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归纳了一下,真实的科学课堂至少给孩子们带来三点好处。 一、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童年 这是从孩子的精神生活层面来说的。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对儿童来说,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痛苦与难熬。我时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想法:游山玩水为什么人人都喜欢?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不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无一例外,这我们可以从旅游景点就可得到验证。“游山玩水”无非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嘛!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现在虽然脱离了大自然,但在我们的血液中肯定流淌着进化前的动物因子,从而一亲近大自然就感到快乐的、愉悦的。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对儿童来说,亲近大自然是幸福快乐的更在情理之中了。科学课中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观察当地的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研究植物的根茎叶、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研究士壤的成分等等活动,为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当然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途径有多种,但我们的科学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的教学设计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实验验证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1、填空: ⑴我知道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力的作用下开始

“学讲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学习

时间:2016.10.10 地点:阶梯教室 浅析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主讲人:张珊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和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学讲方式是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就对“学讲方式”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论述了新课标视域下“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为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现代教育全面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讲方式”,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其表述上来看,毋庸置疑它是一种和新课标完全吻合的“教学方式”。关于这种学讲方式的“理论依据”、“学讲内容的理解”、“学讲环节的设计及原则”及“实施学讲方式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学讲方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著名世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的去认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积累自己的知识,不应该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的一个过程。当然,每个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形成其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据此,“学讲方式”强调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与合作

探究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中的主动性。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活动家马洛斯和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们关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学讲方式”教学观点和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智慧和潜能,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他们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潜能,当合适的条件具备的时候,人的智慧、潜能都可能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讲方式”来创造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也是“学讲方式”较有力的理论支撑之一。陶行知先生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认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学讲方式”实行以“做、讲、练、教”为主要内容的“讲出来”、“教别人”,使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反刍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达成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二、学讲方式的内容理解 (一)我们要理清“学讲计划”与“学讲方式”区别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课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0.让小车动起来教学设计

粤教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20.让小车动起来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让小车动起来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课先从推力和拉力开始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推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可以影响小车运动的情况,拉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小车能否被启动。本课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 1.推小车,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知道可以用推的方法改变小车运动情况。活动2.拉小车,通过“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的探究实验知道小车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 二、学情分析: 玩小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都有玩过小车,他们知道如何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等。但学生比较关注的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缺乏对用力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小车。 科学能力目标: 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和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 四、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小车。教学难点是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五、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六、教学准备: 小车、秒表、米尺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2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实践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研究计划 我校承担的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在我校所有领导的有效指导下,在所有课题组老师的不断努力下,该课题已经完成了前四个阶段的研究,顺利进入了第五阶段。现将课题研究第五阶段的计划制定如下: 一、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服务。遵循课题研究的规律,以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研究要求和精神为指导;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服务,为课程整合服务,为提高学生能力服务。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基本经验和模式。 2、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收集与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全面总结第一轮研究试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四、本阶段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安排 1、学期初,学校课题组召开学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上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布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2、继续加强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3、所有课题组老师按照本阶段课题的研究计划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相关活动。 4、学期末,指导课题组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典型案例、专题经验论文。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以教为主的教学又称为传统式教学,即我们由来已久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们最常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讲座上,纷纷被不厌其烦的提及,并逐渐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 什么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什么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呢?两者是相关的兼容的,还是对立的呢?那种模式更适用于我们的中学课堂呢? 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称为传统式教学,是出现在我们日常绝大多数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各国教育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研究、经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精密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的传授和习得为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能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学习需要和学习者特征的准确分析;然后规范地阐述教学目标,进而针对学习目标的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最后,能够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 我们看到,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焦点在“教学”上,非常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过程既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教学理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设计和完成教学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在教师的主导、监控下完成。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我们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取得“教学成绩”的不二法宝。 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里,我想我们更应该直视传统式教学的缺陷,尤其是在当前畸形的教育评价思维作用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我们看到在以教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受到老师的主导、监控乃至遥控的,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好比是一个受老师“把玩”的弹簧,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10867057.html,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作者:李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中有众多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无数个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不断地实验、总结,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得出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通过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结论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科学论证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科学论证意识 科学推理和论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众多学者也倡导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精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就指出,“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同时又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实践”中的推理 和论证凸显了科学活动的特质,强调要将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而这个精力的集中,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杜绝这种做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质疑,积极去追求、推理自己的科学结论,让学生养成基于推理和论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习惯。比如说,有位科学教师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学生对书本上描述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该教师发动全班同学,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搜集了一千多片叶子,两两进行对比,最终也没有找到两片一样的叶子,获得同书上一致的结论。对此,有不少异议:如果教材上所有的结论都要这样论证的话,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或者说值得吗?对此,科学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己参与了的科学论证过程,得到的结论才会使他们深刻记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科学结论,还有正确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所以,科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推理、论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科学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科学材料和器具,适时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培养学生论证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探究过程,从中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要让学生养成科学论证的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改理念中,提倡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要求在课堂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使其各方面思维能协调和谐的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教材中设有“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探求新知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心动 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心动,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使其萌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热情。如在教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看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但大多数会不令人满意,这时我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认真、投入,这就是心动的原因。也可用幽默亲切的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像石头一样激起学生内心探求知识的涟漪,从而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怦然心动。 2 眼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双眼动起来。主要是教具演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具更形象,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使用教材,设计教材,在形象直观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如在认识图形时,可以用小棒等教具动手做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的了解了这些图形的边及他们的特点。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等都能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变亮起来。但是要注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把观察与思维、猜想、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比较提高观察的效果。 3 手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的双手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弹奏起和谐美妙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摆,拼,画,制作,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提供给学生动手的好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如观察物体中的对称,通过让孩子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等,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从而引出对称轴。 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去摆弄、敲击“琴键”,将有利于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改所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文章从五方面来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收获。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更新;模式;促进;兴趣;空间;技能;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成为 当代教育的方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 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尊重了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 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而不做, 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 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 1.更新了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 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 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 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不再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有异议,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 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老师的话或老师的个人喜好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应主动地和 学生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改变了课堂传统教学的模式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 儿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 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 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 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改中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时隔八十年,近一个世纪了,这一理论对如今的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是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陶行知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成“待装知识的容器”,成了陶行知所说的旧时代学生读书的特点:读死书。他强调,教学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二、教学做合一,是自主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是主体的投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的动力 陶行知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在于培养手脑双全的人。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四、教学做合一,是发展的根本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可以说,“做”是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教学做合一”是一切人发展的根本。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教,然后知不足。”一个不思进取,拿已有陈旧知识去向学生灌输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陶行知告戒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在“做”中学,是学生主体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整体过程。在“做”上教,乃真教,在“做”上学,乃真学。“做”是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姓名:谢男男 系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班级:104031 学号:13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非智力因素; 途径;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学校方面: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多媒体、图书馆、板报、墙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专业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人才,与同学们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开放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2、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篮球比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3、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迎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兴趣,学校要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全体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中的”效益”,是每个初中《科学》教师所必须探讨、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教学导入、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炼问题的基本模型和引入竞争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标签:科学课学习”效益” 举措 学生的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是苦苦追求的目标,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效益”。 一、把握好教学导入,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作铺垫 设置合理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科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效益”。 如“力的存在”的新课导入,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 师: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问: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 经过一翻讨论后,学生可以得出问题的的本质原因:力。教师再向他们讲解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从而引出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二、把握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育中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与科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动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其中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课本中的经典练习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如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内容时,可以安排下面的科学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2.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05教育技术林巧晔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以来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4.2.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接受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D.P. 提出的.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者获得学习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下面来看一下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输入加工输出语言习得装置由过滤器、组织器和监控器组成的语言习得装置的基础知识便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结构离开了这些语言习得装置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要改善语言习得装置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要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过程教学活动阶段1 呈现先行组织阐明目的者呈现组织者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举例重复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阶段2 呈现学习任务使组织显而易见和材料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显现材料阶段 3 扩充与完善认促使综合协调知结构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引发使教材系统化方法清晰性九段教学策略认知学习理论长时记忆预期事短时记忆项中反应发生器感觉寄存器枢控制反应器感受器环境九段教学策略教学事件学习过程引起注意接受各种神经冲动告知学生目标激活执行控制过程刺激会议前提性的学习把先前的学习提取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

本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怎么如何创业,怎么去实践。让我对未来自己创业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也同样知道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具备基本知识,为我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面我就这次课程做一个总结和对我未来自己创业的一个规划。 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创业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其表现为新组合、新生产方法、新企业、新产业、新市场、新财富的产生等多种形式。创业过程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与组织中,而且存在于个体与团队、现有公司、家族企业、特许经营等多种研究对象中。同时,创业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创业投资、社会网络、资源投入、战略计划、社会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个体创业行为等。创业现象的这种多重性,吸引着多种管理科学领域和非管理社科领域的专家从自身领域出发,对创业现象的某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目前创业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例如,新企业及其创建条件、资源获取与开发、创业定位、创业投资、跨国创业、机会识别,以及特许经营等。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Busenitz等会员,通过对1985—1999年创业研究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个体与团队、组织方式、机会和环境四个层面。 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其自身必须有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经验现象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其他领域已有的框架来代替。尽管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理论目前依然处于形成阶段,研究边界尚未明确,缺乏一个

得到公认的理论框架。《管理杂志》2003年创业专刊特约编辑David J. Ketchen. Jr.也指出,创业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与十余年前战略管理研究类似——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 近几年,创业理论的基础研究正在取得进展。2000年,马里兰大学Shane与Venkataraman教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尝试构建统一的创业理论框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1)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3)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这篇文章对创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2000年后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文献。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机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J nk ping 国际商学院创业与成长项目(PEG)负责人Davidsson 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在“创业研究的范围:几点建议”一文中,分别从科学理论、社会现象、教学科目三个角度创见性地定义了“创业”概念。他指出,作为科学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开发创业机会的行为;区别于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理论出发对创业现象进行研究,创业理论研究应以创业机会为中心,主要研究创业机会的来源和特征、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互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创业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分类号: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00908126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校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以《高等代数》学科为例 Tao'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 higher algebra " course as an example 所在院(系):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童蕾 指导教师:刘晓波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至二○一三年五月 二○一三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2013年5月6日

摘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及实践,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与培养,和现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以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著称。对于这种课程,经常听到同学反映“上课听得懂,但课下就是不会做题。”这种现象确实影响了《高等代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试图从“教学做合一”理论探讨这个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等代数;形成原因;解决对策 Abstract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 is the methodology of tao'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theory.It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and practice, the affirmation and training to the students of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and today the world’s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urse "higher algebr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hematics in university,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abstract and rigorous logical reasoning .For this course, we often hear students reflect "understand in class, but couldn’t do after class."This phenomenon does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subsequent course’s lear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from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teaching. Keywords: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higher algebra;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