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考纲点击】

1.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核心要点突破】

一、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共性和特性

1.常见非金属单质:Cl

2、Br

2

、I

2

、O

2

、S、N

2

、P

4

、H

2

、C、Si

(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特点:

①位置:在已知的元素中,非金属共22种(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除氢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ⅠA族外,其余都集中在元素周期表阶梯线(硼、硅、砷、碲、砹斜线)的右上方。

②原子结构特点及化合价:

Ⅰ.最外层电子均大于、等于3(除H以外),与其主族序数相同。

Ⅱ.最高正价分别为:+4 +5 +6 +7(与族序数相等)

对应最低负价:-4 -3 -2 -1(等于族序数减8)

Ⅲ.非金属元素一般都有变价:除呈现上述最高价及最低价以外,有的非金属还呈现其它价态。如:S:+4价;N:+1 +2 +3 +4价; Cl:+1 +3 +5价。

③非金属单质的聚集状态和同素异形体:

1°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如:F

2、Cl

2

、Br

2

、I

2

、O

2

、S、N

2

、P

4

、H

2

,这些晶体表现

为硬度不大,熔点不高,易挥发、不导电,它们在常温下聚集态为气态(“气”字头)液态(“氵”旁)或固态(“石”字旁)

2°碳(金刚石)、硅、硼为原子晶体,硬度很大,熔沸点很高。由于原子晶体中没有离子和自由电子,所以固态和熔融态都不导电。但某些原子晶体,如单晶硅可以作为半导体材料。

3°非金属元素常出现同素异形现象。如:金刚石与石墨;白磷与红磷;O

2与O

3

;S

2

、S

4

、S

8

等互为同

分异构体。

(2)物理性质

①色态:多数常温下为气态,而Br

2为液态,I

2

、S、C、Si为固态;Cl

2

为黄绿色,Br

2

为红棕色,I

2

为紫黑

色。②熔沸点:一般较低,但金刚石、石墨、单晶硅很高

③毒性:Cl

2、Br

2

、I

2

、有一定的毒性

(3)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注意反应条件、现象、生成物的聚集状态)①

2.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1)常见的氧化物:SO

2、 SO

3

、NO 、NO

2

、CO 、CO

2

、SiO

2

(2)物理性质:

①SO2、NO2 有刺激性气味

②NO

2

是红棕色气体

③除CO

2、SiO

2

外均有毒

④SO2易液化、SiO

2

是坚硬、难溶的固体(3)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SO

2、 SO

3

、NO

2

、CO

2

能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SO

2、 SO

3

、SiO

2

、CO

2

与OH- 反应生产酸式盐或正盐,

③氧化性

④还原性

⑤特性

【典题训练1】(2010·山东高考·T13·4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

2O、Na

2

O

2

组成元素相同,与CO

2

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NO

2

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二、常见无机酸的重要规律和重要特性

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的组成和酸性

(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的组成

(2)酸性强弱规律

①对于同种非金属形成的不同含氧酸,其非金属价态越高,酸性越强。如:

HClO

4>HClO

3

>HClO

2

>HClO,H

2

SO

4

>H

2

SO

3

,HNO

3

>HNO

2

②证明酸性强弱顺序,可用“强酸制弱酸”的规律。如:

Na

2SiO

3

+CO

2

+2H

2

O=Na

2

CO

3

+H

4

SiO

4

↓(水玻璃敞口放置变浑浊)

Ca(ClO)

2+CO

2

+H

2

O=CaCO

3

↓+2HClO(漂白粉遇CO

2

产生HClO)

③常见酸的酸性强弱顺序:

2.重要特性

(1)(或)为难溶性酸,浓盐酸、浓硝酸为挥发性酸。

(2)硝酸、浓、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

(3)浓和(足量)、浓和(足量)、浓盐酸和(足量)在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会发生变化或反应停止。

(4)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5)常温下,铁、铝遇浓、浓发生钝化。

【典题训练2】(2010·安徽高考·T12·6分)如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

3(稀)Fe(NO

3

3

+3NO

2

↑+3H

2

O

C.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 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命题立意】本题以金属的性质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观察图表,分析图表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本题属于一道情景题。由图可知,只有在铬的含量在大于13%时,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盐酸、硫酸都弱,A选项错误;铁与稀硝酸应生成NO,B选项错误;相同质量分数的三种酸中,由于盐酸的摩尔质量最小(比硫酸的一半还小),所以盐酸中的氢离子浓度最大,C选项错误。

三、常见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的检验

【典题训练3】(2010·天津高考·T3·6分)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A.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 g+

B.用Ba(NO

3)

2

溶液鉴别Cl-、SO

4

2-和CO

3

2-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用KMnO

4酸性溶液鉴别CH

3

CH=CHCH

2

OH和C H

3

CH

2

CH

2

CHO

【命题立意】本题以阴阳离子和有机物的鉴别为载体,考查离子或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思路点拨】掌握常见离子和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规范解答】选C。

Al3+和Mg2+与氨水反应都只生成沉淀,不溶解,无法鉴别,故A项错误;SO

42-和CO

3

2-与Ba(NO

3

2

反应都

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B项错误;1-溴丙烷有三种等效氢,其核磁共振谱有三个峰,而2-溴丙烷

有两种等效氢原子,其核磁共振谱有两个峰,故可鉴别,故C项正确;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KMnO

4

氧化,KMnO

4

溶液都退色,所以无法鉴别,故D项错误。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福建理综·T9·6分)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了常见单质与化合物、化合物与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思路点拨】由选项中具体物质之间的关系,再结合题中的一步转化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规范解答】选C。

选项A:NaHCO

3不能一步得到Na,所以A是错误选项;选项B:Cu(OH)

2

不能一步得到Cu ,所以B是错误

选项;选项C:C在氧气不完全燃烧会得到CO,CO在氧气中燃烧会得到CO

2,CO

2

在一定条件下与单质钠反

应可以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所以C是正确选项;选项D:SiO

2不能一步生成H

2

SiO

3

,H

2

SiO

3

也不能一步生

成Si,所以D项错误。

2.(2010·北京高考·T9·6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

应。下列实验不合理

...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

2

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

2

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

2

D.为确认CuSO

4

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命题立意】本题以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为载体,体现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本题主要考查了

铜和浓硫酸的反应以及SO

2

的性质。

【思路点拨】浓硫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将铜单质氧化。

【规范解答】选D。

Cu+2H

2SO

4

(浓)CuSO

4

+2H

2

O+SO

2

↑,题中当向上移动①中铜丝时,铜丝与浓硫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当向下移动时,铜丝与浓硫酸接触,生成SO

2,因此可控制SO

2

的量,故A正确。SO

2

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加热后又可恢复原色,因此可用品红溶液检验SO

2,故B正确。SO

2

能污染大气造成酸雨,因此不能直接排

放,可用NaOH溶液吸收,故C也正确。反应后,①中含有大量硫酸,若直接向①中加水,容易使水沸腾

而溅出,造成危险,可以先将上清液倒出,然后再向试管中残留的固体上加入水,若溶液变蓝,则可以确

认有CuSO

4

生成,故D不正确。

【类题拓展】SO

2具有漂白性,是因为SO

2

能和有机色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无色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不稳定,

加热后又能恢复原色。这区别于Cl

2,Cl

2

使有色物质褪色(实质是HClO在起氧化作用而使物质褪色)是

永久性的,加热后不能恢复原色。

3.(2010·海南高考·T1·2分)下列物质中,可形成酸雨的是

A.二氧化硫 B.氟氯代烃 C.二氧化碳 D.甲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体现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化学与环境保护是高考的热点,应熟记影响环境的几种污染物。

【思路点拨】正常的雨水中因溶解了CO

2

而呈酸性,pH为5.6,但不是酸雨。

【规范解答】选A。

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酸雨的形成过程为:SO

2→H

2

SO

3

→H

2

SO

4

或SO

2

→SO

3

→H

2

SO

4

NO→NO

2→HNO

3

,故A正确。B项中氟氯代烃主要危害是破坏臭氧层,引起臭氧空洞;C项中二氧化碳主要

引起温室效应。D项中甲烷不溶于水也不能和水反应,不能形成酸雨,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类题拓展】影响环境的几种污染物

4.(2010·全国卷I·T7·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22

Li O

B.将SO

2通入

2

B a

C l溶液可生成

3

B aS O沉淀

C.将CO

2

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

3通入热的CuSO

4

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命题立意】本题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考查对象,体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主要考查碱金属,氯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点。

【思路点拨】

①在碱金属元素中,金属越活泼,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越复杂,种类越多,Li的氧化产物只有一种Li

2

O;

②在复分解反应中,一般情况下只能用较强的酸制较弱的酸;③化学反应能否发生除了与反应物本身有关外还与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有关。 【规范解答】选C 。

A 项,因为Li 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 2O,故A 错误;

B 项,由于酸性:HCl >H 2SO 3>H 2CO 3所以通入后无BaSO 3沉淀,故B 错误;

C 项,酸性:H 2CO 3>HClO,反应为:CO 2+H 20+Ca(ClO)2=CaCO 3↓+2HClO,所以C 项正确;

D 项,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 3+2H 2O+CuSO 4=Cu(OH)2↓+(NH 4)2SO 4,接着Cu(OH)2 △

CuO+H 20,

在溶液中NH 3不能将CuO 还原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所以D 错误。 【类题拓展】可采用“点、线、网”三步复习模式

(1)点:中学化学内容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知识点。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抓住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分析,归纳出了“位构 性”的

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学习规律,

(2)线: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起来便形成线。“线”的形成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代表性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和对应水化物、盐的通性和特性。二是以单质和化合物中元素的价态变化分析为主线,掌握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及规律。如常见的四种非金属元素(Cl 、S 、N 、C )的价态变化线如下所示:

4

2

2

4

4

5

3

4

2

2

23

3

426

34

20

2

27

4

5

3

1

2

01

:

:)

(::++-+++-++-+++-→→←→→→←→→←→→→←CO

CO C CH

C HNO

NO

NO N NH

N SO H SO SO S S H S HClO

KClO

HClO Cl

HCl CI

绘出价态变化线后,为掌握物质相互转化提供了方便,也可使我们更深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由点串线,使知识条理化,培养学生辐射思维能力,有利于强化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答物质递变规律的有关问题。

(3)网:当对课本知识弄懂吃透后,要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体系,这时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所学知识融合贯通。

5. (2010·全国卷Ⅱ·T28·15分)A 、B 、C 、D 、E 、F 、G 、H 、和I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它们均

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性质:

① A 、B 、E 、F 、G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I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 、D 、H 不能使湿

润的石蕊试纸变色; ② A 和H 相遇产生白色烟雾 ③ B 和E 都能使红溶液褪色

④将红热的铜丝放入装有B的瓶中,瓶内充满棕黄色的烟

⑤将点燃的镁条放入装有F的瓶中,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

⑥ C和D相遇生成红棕色气体;

⑦ G在D中燃烧可以产生E和H

2

O

⑧将B和H 在瓶中混合后于亮处放置几分钟,瓶内壁出现油状滴并产生A。[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0f10615800.html,]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②中烟雾的化学式是;

(2) 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C的化学式是,D的化学式是;

(5) 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来源:学科网ZXXK]

(6) H的化学式是。

【命题立意】本题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思路点拨】根据题干中所给逐一进行推导,在推导时,要抓好物质的特性(如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

气体一定是NH

3

),根据石蕊试纸的变色情况分清气体的酸碱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要环环相扣。

【规范解答】由①可知A、B、E、F、G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I显碱性是NH

3

,C、D、H显中性;由②可知

A是HCl,白色烟雾是NH

4Cl;由③可知B、E为Cl

2

或SO

2

;由④可知B为Cl

2

,进而确定E为SO

2

;由⑤可

知F为CO

2;由⑥可知C、D为NO或O

2

;由⑦可知D为O

2

,进而确定C为NO,G为H

2

S;由⑧可知H为CH

4

推出了各种气体,下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1)HCl NH

4Cl (2)Cu+Cl

2

点燃

CuCl

2

(3)2Mg+ CO

2

点燃

2MgO+ C

(4)NO O

2(5)2H

2

S+ 3O

2

点燃

2H

2

O+ 2SO

2

(6)CH

4

6.(2010·北京高考·T27·13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

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____________,得电子能离逐渐减弱。

【命题立意】本题以实验的方式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主要考查卤素单质的性质。

【思路点拨】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来越弱。

【规范解答】(1)A中KMnO

4氧化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Cl

2

,其电子式为。

(2)圆底烧瓶上部的淀粉KI试纸,是为了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Cl

2+2I-2Cl-+I

2

,实验现象是:

淀粉KI试纸变蓝。(3)B中是NaBr溶液,Cl

2氧化Br-,离子反应是:Cl

2

+2Br-2Cl-+Br

2

。(4)球形

漏斗C中NaBr溶液,被氯气氧化生成单质溴,将其放下和下面的KI溶液发生反应,便可验证。即打开活

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

4

层溶液变为紫红色。(5)过程Ⅲ

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

2,否则Cl

2

也能氧化KI溶液,对实验造成干扰。(6)氯、溴、碘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就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离逐渐减弱。

【答案】(1)(2)淀粉KI试纸变蓝

(3)Cl

2+2Br-2Cl-+Br

2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

4

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

2,排除Cl

2

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环境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小于7的雨水称为酸雨

B.白色污染即白色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C.SO2、NO也能破坏臭氧层

D.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下列有关叙述:①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② 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③两元素的阴离子在电极上放电时,N-优先于M-;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H m M>H n N;⑤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 m MO x>H n NO y;⑥单质熔点M>N。能说明非金属元素M比N的非金属性强的是A.②⑤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⑤

3.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单质硅可用于制造光纤和太阳能电池

B.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可制得漂白粉

C.右图所示的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均可一步实现

D.Na

2CO

3

饱和溶液中持续通入CO

2

气体有固体析出

4.(2011·山东东营高三模拟)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氧化物酸或碱盐

+O2+H2O

A. 硅

B. 硫

C. 铜

D. 铁

5.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漂白剂,但遇酸性溶液发生分解:5HClO2 ==== 4ClO2↑ + H+ + Cl -+ 2H2O。向亚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若将盐酸改为硫酸,开始时反应缓慢,稍后一段时间产生气体速度较快,速度变化的原因是()

A.逸出ClO2使生成物浓度降低B.酸使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

C.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D.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

6.(2011·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把3体积NO2气体依次通过①NaHCO3溶液(饱和);②浓H2SO4;③Na2O2后(假设每一步的作用都是充分的),再用排水法收集残留气体,则收集到的气体是()A.1体积NO B.1体积NO2和0.5体积O2

C.0.25体积O2D.1/3体积的NO

7.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4.48 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

5 mol/L NaOH溶液至Cu 2+

恰好完全沉淀,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60 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5 mol

B.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 L

C.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6 mol

D.混合气体中含NO2 3.36 L

二、非选择题

8.(14分)面对全球近期的气候异常,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焦点。SO2、NO x、CO2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气体,对他们的合理控制和治理是优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SO2、NO x、CO2浓度的有(选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快开发和利用风能、氢能等新能源

b.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减少含磷废物的排放

c.多步行或乘公交车,少用专车或私家车

d.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2)用甲醇替代作为汽车燃料可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已知用合成气(CO和H2)合成1 mol

液态甲醇吸收热量为131.9 kJ,2H2(g)=CO2(g)+3

2

O2(g)2H2O(g)

△H=—594.1kJ/mol,请写出液态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3)现欲以右图所示装置用电化学原理将

CO2、SO2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

①若A为CO2,B为H2,C为CH2OH

则通入H2的一极为极;

②若A为SO2,B为O2,C为H2SO4,

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4)①已知:密闭容器中,17℃、1.01×105

Pa 条件下,

2NO

2(g)

N 2O 4(g) △H<0的平衡常数K=13.3。

当此反应达到平衡时,若c (NO 2)=0.030 mol /L ,则c(N 2O 4)=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若改变上述体系的某个条件,达到新的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c(NO 2)=0.04mol/L ,c(N 2O 4)=0.007mol/L ,则改变的条件是 。

9.(2011·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模拟)(15分)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

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是1 mol NO 2,和1 mol CO 反应生成CO 2

和NO 的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

①请写出NO 2和CO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用E 1和E 2表示能量变化): 。 ②如果该反应使用一种催化剂,图中的E , 是增大还是减小? ,理由是该反应

的△H 是否变化?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l L 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化学反应:N :(g )+3H2(g ) 2,NH3(g )

△H <0,其化学平衡常数K 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①试比较K 1和K 2的大小:K 1 K 2(填“大于”、“等于”或0小于”)。 ②400℃,,

某一时刻测得NH 3、N 2、H 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 、2 mol 、l mol 时,则反应N 2(g )十3H 2(g ) 2NH 3

(g )的v 正(N 2) v 逆(N 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③反应达"平衡时,保持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的N 2,达平衡时H 2的百分含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下同);若保持压强不变,通人一定量的氖气,达平衡时NH 3的百分含量 。

(3)氨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称为氨水,若常温下,某氨水的pH=12,则水电离出的c (OH —)

= ;向该氨水中滴加盐酸,当pH =7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为 。

10.已知有机色质的发色官能团可以被氧化或被加成生成无色物质。

(1)为了探究比较SO2和Cl2的漂白原理,甲同学做了如下对比实验:

a.将干燥的SO2和干燥Cl2分别通到干燥的品红试纸上,发现红色试纸均不褪色;

b.将SO2和Cl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发现红色溶液均褪色;

c.加热b中漂白后的溶液,发现前者恢复红色,并产生刺激性气体,后者不能;

d.将SO2和Cl2分别持续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发现前者只变红,不褪色,后者先变红,后褪色。请根据甲同学的实验事实,简要说明SO2与Cl2的漂白原理相同与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SO2和Cl2本身都没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分别是与水反应后的产物_______和_______ 。

②不同之处:H2SO3只能与某些有机色质发生______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产物受热分解再放出SO2,是非氧化还原反应。HClO能与很多有机色质发生____反应,生成物较稳定。

(2)乙同学为了探究对比O3、H2O2和Cl2的漂白能力大小,将等体积、等浓度的品红溶液呈喷雾状分别与三种漂白剂反应,至完全褪色时,发现消耗三种漂白剂的物质的量相同,但褪色时间O3最短,H2O2次之,Cl2最长。

③消耗三种漂白剂的物质的量相同的原因是:每摩尔物质_______相等;

④O3漂白速度较H2O2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⑤Cl2漂白速度最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11.下图是部分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有关反应条件及生成的部分产物已略去)。

已知:A为硫铁矿的主要成分,E为红棕色固体,K为浅绿色溶液;反应①、②都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反应;B、C、D、H是单质;B、C、D、F、G、H常温下是气态;F、P 和H的水溶液均具有漂白作用,且F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N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化合物G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化合物M由两种元素组成,分子内共有58个电子。

(1)F的化学式;G的水溶液中,最多的阳离子是。

(2)写出K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在实验室中,向饱和H水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制得浓度较大的P的水溶液。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A项,正常雨水中因为溶解了CO2而显弱酸性,pH约为5.6,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B项,白色污染是指废旧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C项,氟氯代烷、含溴的卤代烷烃、CCl4、CH4、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排出的氮氧化物如N2O、NO以及大气中的核爆炸物等能破坏臭氧层;D项,CH4、CO2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解析】选B。

3.【解析】选A

4.【答案】B

5.【解析】选D。亚硫酸钠在两种酸中均能生成ClO2,A项错误;盐酸和硫酸的区别在于阴离子分别为

Cl-和SO42-反应速度却相差很大,说明Cl-起催化作用,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设有3molNO2气体,当通过NaHCO3溶液时,可看作先和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酸再和NaHCO3反应,因此共有2molCO2和1molNO气体逸出。再通过浓H2SO4,相当于对气体进行干燥。最后通过Na2O2时,可看作2molCO2先与Na2O2反应生成1molO2,后发生2NO+O2=2NO2,故此时残余1molNO2和0.5molO2。当最后用排水法收集时,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可计算得残余0.25mol O2,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

【考点】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7.【解析】选C。由60 mL 5 mol/L NaOH溶液使Cu 2+

恰好完全沉淀可知参加反应的铜为0.15 mol,此过

程转移的电子为0.3 mol。由氮元素守恒知Cu(NO3)2、NO2、NO中氮元素物质的量之和与参加反应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为0.5 mol。根据电子守恒若将NO2、NO氧化为硝酸,消耗的氧气为0.3 mol/4×22.4 L/mol=1.68 L。由元素守恒和电子守恒列方程,可计算出NO2的体积为3.36 L。

二、非选择题

8.答案:(14分)

(1)abc …………3分

(2)2CH3OH(l)+3O2(g)=2CO2(g)+4H2O(g)△H=-1452kJ/mol

…………3分

(3)①负…………2分

②SO2+2H2O-2e-=SO2-4+4H+…………2分

(4)①0.012mol/L …………2分

②升高温度…………2分

9.【答案】

10.【解析】(1)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干燥的SO2和Cl2都没有漂白性,它们与水反应的产物H2SO3和HClO 具有漂白性。由于“H2SO3与某些有机色质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产物受热分解再放出SO2,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可知,H2SO3与某些有机色质发生化合反应;HClO具有强氧化性,与有机色质发生氧化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同时受外界条件的影响。O3的氧化性大于H2O2,故反应速率较快;氯气在水中溶解性较小,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浓度较小,所以反应速率最慢。答案:(1)①H2SO3 HClO ②化合氧化还原

(2)③得电子数④氧化性O3>H2O2⑤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浓度较小

11.答案:(1)SO2、NH4+

(2)2Fe2++ Cl2 = 2Fe3+ + 2Cl- 4NH3 + 3Cl2 = NCl3 + 3NH4Cl

(3)饱和的Cl2水中存在如下平衡:Cl2 + H2O H+ + Cl- + HClO ,加入的CaCO3粉末与H+ 反应,使上述平衡向正向移动,HClO浓度增大

【备课资源】

【高考题库】

1.(2010·重庆高考·T6·6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

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

A.用纯碱制玻璃

B.用煤炭作燃料

C.用铁矿石炼铁

D.用氨制碳酸铵

【命题立意】本题以化学与环境保护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温室效应、低碳经济问题。

【思路点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其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

2

)的排放是一

项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该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只要反应中涉及到CO

2

的生成就会产生温室效应。

【规范解答】选D。

A项反应为:Na

2CO

3

+SiO

2

高温

Na

2

SiO

3

+CO

2

; B项反应为:C+O

2

点燃

CO

2

;C项反应为:3CO+Fe

2

O

3

===2Fe+3CO

2

D项反应为:2NH

3+CO

2

+H

2

O==(NH

4

)

2

CO

3

;通过以上反应可看出A、B、C三反应均为产生CO

2

,只有D是消耗

CO

2

的,故D正确。

2.(2009·全国卷Ⅱ)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

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D.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解析】选D。CaCO3与CO2反应生成Ca(HCO3)2,再加入NaHCO3是没有现象的,A项错;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仅生成NaHCO3,无CO2气体放出,B项错;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其中NaHCO3的物质的量多,与足量HCl反应时,放出的CO2多,C项错;D项,发生的反应为:

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NaHCO3的溶解性较小,故有结晶析出,正确。

3.(2009·广东理基)下列关于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硅是构成一些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②水泥、玻璃、水晶饰物都是硅酸盐制品

③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④陶瓷是人类应用很早的硅酸盐材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③错;水晶的成分是SiO2,而不属于硅酸盐,②错。C项正确。

4.(2008·上海高考)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

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解析】选C。由图示知,甲气体扩散速度快,乙气体扩散速度慢。由浓硫酸具有难

挥发性,与乙能扩散相矛盾,故A项错误;由于M(HCl)>M(NH3),因此,HCl气

体的扩散速度比NH3气体慢,故B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M(HNO3)>M(NH3),

因此,HNO3气体的扩散速度比NH3气体慢,与图示相矛盾,故D项错误。

5.(2008·上海高考)如图的装置中,干燥

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

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

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6.(2007·海南高考)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绿色烟雾

B.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颗粒

C.点燃的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解析】选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故A错;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故B、

C、D正确。

7.(2009·上海高考)烟气中NO x是NO和NO2的混合物(不含N2O4)。

(1)根据废气排放标准,1 m 3

烟气最高允许含400 mg

NO x。若NO x中NO质量分数为0.85,则1 m3烟气中最高允许含NO_____L(标准状况,保留2位小数)。(2)工业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150的Na2CO3水溶液(密度1.16 g/mL)作为NO x吸收剂,该碳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 mol/L(保留2位小数)。

1 m 3

含2 000 mg NO x的烟气用质量分数为0.150的碳酸钠溶液吸收。若吸收率为80%,吸收后的烟气_____

排放标准(填“符合”或“不符合”),理由:____________。

(4)加入硝酸可改变烟气中NO和NO2的比,反应为:

当烟气中n(NO)∶n(NO2)=2∶3时,吸收率最高。1 m 3

烟气含2 000 mg NO x,其中n(NO)∶n(NO2)=9∶1。

计算:①为了达到最高吸收率,1 m 3

烟气需用硝酸的物质的量(保留3位小数)。

②1 m 3

烟气达到最高吸收率90%时,吸收后生成NaNO2的质量(假设上述吸收反应中,反应①比反应②迅

速。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