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

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

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
孙耀吾_管理学教程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泰罗: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赫伯特.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

亨利.法约尔和小詹姆斯.H.唐纳利都将管理定义为一种协调性的活动。

(一)什么是管理

唐纳利则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项活动”。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 詹姆斯.斯通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和使用所有的可用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杨文士,张雁,1994);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芮明杰,1997);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周三多,陈传明,2000)。

本书对于管理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

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⒈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⒉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⒊管理具有明确的任务、职能和层次。

图1-1

图1-2 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当然,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管理职能时应各有侧重。

⒋管理是职能和过程的统一。

⒌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⒍管理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绩效衡量。

(三)管理的性质

⒈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其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管理的二重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辨证统一关系。

其次,管理的二重性表明,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们长期从事管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可以为我所用。

再次,由于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切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

首先是指有效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管理活动应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其次,管理的科学性指的是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管理科学还包括从经验、技能提炼发展而来的管理技术。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首先,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各异且不断变化。所以,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者说体现了管理主体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其次,当管理者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时,也体现了他管理的艺术性技能。

再次,由于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他能积极地思考,并自主地作出行为决定,而且,感情是最难数量化、模式化的东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不同的人,即便是同样的问题,也可能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达到管理的目的。

最后,管理的艺术性还与管理者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其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发挥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者

通常,一个组织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相应地,我们将组织的成员分成两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

操作者(Operatives)是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组织成员。

管理者(Managers)则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非正式组织中,一些能够影响和指挥他人的成员并不是组织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管理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⒈管理者拥有制度化的权力,特别是奖惩他人的权力。

⒉管理者必须执行一定的管理职能。

⒊管理者的人格通常是双重的。

(二)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是相对于一个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的一种角色。

⒈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表1-1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表1-1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的十种角色可进一步组合为三大类:人际关系、信息传

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

和象征性的义务。

(2)信息角色(Information 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

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同时,他们又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和其他

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3)决策角色(Decision criteria):

⒉管理者角色差异

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是随组织的等级层次而变化的,特别是代表人、联络者、传播者、发言人和谈判者角色,对于高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为重要;相反,

领导者角色对于低层管理者,要比中高层管理者更重要。

不仅如此,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在大型组织和小型组织中存在显著不同。

图1-3

小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

(三)管理者分类与管理技能

不同的管理者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从事不同范围的组织活动,他们所需及所用的管理技能各不相同。

⒈管理者的类型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First-level manager)。

中层管理者(Middle manager)。

高层管理者(Top manager)

(2)根据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范围将管理者分为职能管理者和综合管理

者。

职能管理者(Functional manager)是指仅仅负责一种组织行为的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General manager)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活动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

⒉管理层次与技能

管理技能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技术的、人际的和概念的技能。

(1)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是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知识的能力。(2)人际技能(Human skill)是指与他人或团队协同工作,理解并激励他人行为的能力。

人际技能包括:领导技能;与同事沟通和合作,正确传播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外部人员打交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与技术技能不同的是,决定一个人人际技能水平高低的因素不仅仅是他掌握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性格。

(3)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也叫理性技能或思维技能,是一种协调和整合组织的利益和行为的能力。

图1-4

技术技能对于低层管理者最为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但它是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主要技能;

概念技能的重要性则随着一个人在管理系统中层次的上升而逐渐增加。

(四)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各种管理职能上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图1-5

费雷德.卢森斯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一,管理者都从事了以下4种活动: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

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第二,从平均意义上,管理者在上述4种活动中的每一项,大约花费20%~

30%的时间。

第三,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上述活动各自强调的重点大不一样:前者强调维护网络联系,后者则强调有效沟通。

图1-6

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涵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

⒈一般性。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原理。

⒉社会性。首先,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都是人;其次,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

了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

⒊实践性。管理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又直接指导进一步的管理实践活动。

⒋历史性

⒌边缘性或综合性。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

(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规律;

(2)管理的过程、职能、原理和方法;

(3)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及其服务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⒈唯物辩证法

⒉系统方法

⒊数理分析方法

⒋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管理原理

(一)什么叫系统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

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

⒈集合性。

⒉相关性。

⒊层次性。

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二)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⒈管理系统的目的性。

⒉管理系统的整体性。

⒊管理系统的层次性。

⒋管理系统的动态性。

⒌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与非平衡性。

(三)系统管理原理的实现原则

⒈整分合原则。

⒉动态性原则。

⒊开放性原则。

⒋环境适应性原则。

⒋管理人

管理人假设的基础是人人都需要有成就感。因而其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要求在组织中适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

⒌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要求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给他们一个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并予以合适的授权和明确的责任。

(二)人本管理的含义与原则

⒈什么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职工是组织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⒉人本管理的原则

(1)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2)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

(3)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组织中人的心智模式。

(4)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三)人本管理的方式与实践

⒈人本管理的方式

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指对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运作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

(2)培训与自我管理。

(3)权变领导与差异管理。

(4)文化与环境塑造。

(5)激励与全面发展。

⒉人本管理的实践形式

(1)人力资源的评估。

(2)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3)目标管理。

(4)沟通、交互作用和敏感性训练。

(5)思想教育。

(6)心理平衡。

(7)行为引导。

(8)社会推动。

三、责任原理

(一)什么是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又可称为权责对等原理或权责统一原理。

(二)责任原理的实现

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⒉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

⒊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

四、管理的绩效原理

(一)管理成本与管理绩效

⒈管理成本

(1)管理成本的构成。

①内部组织成本

②委托—代理成本

③外部交易成本

④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

(2)影响组织管理成本的因素。

①组织规模

②产权制度

③组织环境

④组织文

⑤组织结构

⑥管理者才能

⒉管理绩效

(1)什么是效率、效益与管理绩效。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它反映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

效益则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管理效率是指由于实施管理后增加的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比较。

从绩效的角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激励功能、配置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

功能,管理效率就是由激励效率、配置效率、保险效率和约束效率构成的某种

函数关系。

(2)产权、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

不同的产权制度会表现出管理的效率差异。

履行前述功能需要付出管理成本。当各分类功能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处于独立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成本被称为专有成本;各专有成本之间的重合,即同一成本具

有一种以上管理功能成本的属性时,被称为共有成本。

图1-7

上图中,A、B、C分别是四种功能、三种功能和两种功能的共有成本,

D为专有成本。

⒊X效率的产生与控制

X效率是因企业内部活动造成的一种低效率。管理有效率意味着X效率的提高。

对X效率的控制与改进:

一是通过管理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等,合理引导员工的个人心理与行为;

二是设计和运行积极有效的群体动力机制,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群体间冲突;

三是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企业家才能既能直接改进组织内的X效率,还可以作为一个竞争者发挥间接影响。

(二)管理绩效的评价

⒈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

(1)反映目标与手段的指标。

(2)反映时间的指标。

(3)硬指标与软指标。

(4)反映价值判断的指标。

通常,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也可简单地分为实物指标、成本指标、资本指标、收益指标和无形指标等。

⒉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

(1)对组织整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①组织目标法。

②系统方法。

③战略伙伴法。

④环境评价法。

(2)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评价方法则主要有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评分表法、行为定位评分法、多人比较法和目标管理法等。

(三)管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

⒈管理绩效的实现原则

首先,组织必须确立管理的效益观,即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

第二,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

第三,树立正确的主体管理思想。

第四,坚持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协调。

最后,以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标。

⒉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与改进

(1)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

外部环境剧烈变化。

内部制度的问题。

组织理念落后。

(2)管理绩效的改进。

首先是要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和常规管理。

第二,树立创新精神,进行不断的管理创新。

第三,探素组织流程再造,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理念。

五、可持续发展原理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配置

(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⒈社会角度的可持续发展

⒉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实现

⒈从社会角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自觉遵守有关环保法律、规定和条例。

(2)根据顾客的环境偏好及时调整生产工艺。

(3)关注多种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4)采取环境价值观。

⒉从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长期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通过创新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4)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组织可待续发展的保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思想

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活动几乎同时产生。自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集体的协作劳动,而有集体的协作劳动,就会有管理和协调行为。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形成双向循环的过程。

图2-1

二、人类早期的管理活动

(一)古罗马的管理活动

古罗马的管理活动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萌芽主要有:

首先是对于企业性质的某些认识。

其次是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实行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管理过程。

再次是罗马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培养和练就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和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思维。

最后是在奴隶主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及其对奴隶的管理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管理思想。

(二)古埃及的管理活动

希伯来人领袖摩西的岳父建议:

一要制定法令,昭告民众;

二要建立等级,授权委任管理;

三要责成专人专责管理。

(三)古希腊的管理活动

(四)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

三、西方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中世纪的管理实践

⒈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组织结构

⒉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

⒊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实践

(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⒈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⒉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提出了国家管理、王权存在的四条原则:群众认可原则。

内聚力原则。

领导能力原则。

危机原则。

⒊托马斯?¤莫尔的管理思想

四、管理理论的萌芽

表2-1 管理理论的萌芽

表2-1 管理理论的萌芽

第二节近代管理发展与管理学的确立

一、企业成长与管理运动

美国的管理运动对管理学的形成和诞生意义重大。

二、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与管理学的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诞生的标志。

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

第二次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是1924~1932年梅奥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三、近代主流管理理论及其贡献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⒈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原理。

(3)能力和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⒉科学管理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时间与动作研究。

(2)任务管理。

(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和协调

⒊泰罗的追随者及其贡献。

(1)卡尔·乔治·巴思(Carl George Barth)

(2)亨利·甘特(Henry L. Gantt)

(3)吉尔布雷斯夫妇

(二)法约尔等人的过程管理与组织理论

⒈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一是技术活动;二是商业活动;三是财务活动;四

是安全活动;五是会计活动;六是管理活动。

管理包含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图2-2

(2)管理的14原则。

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

(2)职权和职责

(3)纪律

(8)集中

(9)等级系列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的稳定

(13)创新意识

(14)团结精神

⒉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应是任命的。

(5)职业管理人员。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三)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

⒈霍桑实验

四个阶段:

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32年)。

大规模的访谈与调查(1928~1930年)。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

●由于受人“注意了”而引起的生产效率变化的现象,被统称为“霍桑效应”。

⒉梅奥教授的见解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⒊行为科学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维克托·H.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⒋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提出社会人假设。

(2)研究需求因素与激励。

(3)关注作业组合。

(4)发展领导理论。

①性格理论

②个人行为理论

③权变理论

四、近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⒈管理科学理论的特征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图2-3 数学模型分类图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分析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将建立合适的模型作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以正规数学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4)依靠计算机运算,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得出定量的结论。

⒉管理科学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科学技术的引入与运用。

(2)决策理论构造。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二)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和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要点主要有:

⒈企业系统

⒉系统动态学

⒊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的关系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都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战略管理理论

⒈钱德勒的战略管理理论。

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⒉安索夫等人的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5年)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⒊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⒋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Hamel,1990年)。

透视: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

定位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注重企业对市场战略地位的选择。

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预测的过程,是概念在企业家头脑中的聚积过程。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心理的过程。

学习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

环境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对反应的过程。

结构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的过程。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⒈管理是一个过程。

⒉管理存在共同的基本原理。

⒊管理有明确的职能和方法。

⒋管理拥有自己的基本方法。

⒌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

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知识。

(二)经验管理学派

主要管理思想包括:

⒈关于管理的性质

⒉关于管理的任务

⒊关于管理的职责

⒋关于组织结构

⒌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三)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四)群体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

⒈协作对系统的意义

⒉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⒊关于权威的新概念

⒋关于经理的职能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

(七)决策理论学派

⒈管理就是决策。

⒉决策程序应当科学化。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

评价计划。

⒊决策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⒋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⒌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

⒍集权与分权。

(八)权变管理学派

⒈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⒉研究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

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⒊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

表2-2

(九)经理角色学派

主要内容包括:

⒈经理职务的异同。

⒉经理工作的六个共同特点。

⒊经理的10种角色和6项基本目标。

⒋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十个要点。

(十)管理文化学派

管理文化学派强调管理的文化特征。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

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管理学研究的各流派之间没有也不应该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二、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战后经济重建及其历史机遇

(三)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四)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向管理学发展的渗透

(五)多种学科发展的交叉与融合

(六)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与政策影响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

(1)围绕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过程,强调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和管理理论的研究。

(2)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预见”能力和领导控制的有效性;重视管理的信息化研究,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3)重视管理绩效的研究,力图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更好地实现管理

的目的。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组织如何适应环境需要的研究,强调管理应不断创新。(5)重视研究如何发挥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6)重视对人本身的认识和研究,突出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思考题:

⒈如何理解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⒉西方中世纪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

⒊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⒋如何理解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⒌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哪些特点?

⒍霍桑实验与梅奥教授的新见解是什么?

⒎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⒏管理科学理论及其特征是什么?

⒐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⒑试论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学展望

第一节环境与管理

一、环境对管理实践的重要性

(一)管理者:是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

“管理万能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一组织本身的素质。

“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组织成效的影响十分有限,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上海理工芮明杰管理学考试要点

上海理工芮明杰管理学考试要点 芮明杰管理学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什么是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为实现目标,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约束下,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管理活动)。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属于定量决策方法。 4.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5.不确定型的决策方法: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他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6.头脑风暴法: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7.什么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组织目标明确后,就要进行有效的组织设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8(组织结构: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9.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10.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的数量。 11.计划:是将决策事实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解,以便将这些活动任务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

12.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3.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14(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方法,围绕确定的目标和以实现目标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 15(领导:名词属性:领导者的简称;动词属性: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从事的活动。 16(职位权力: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17.非职位权力:指与组织的职位无关的权力。非职位权力并不像职位权力那样可以短期获得,它需要在组织中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获取。同样,非职位权力的执行,需要靠权力所有者的威望、魅力、情感或是其价值观来影响他人,来使权力得到执行。 18.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重要偏差进程。 19.前期(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20.同期控制:也叫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之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21.反馈控制:后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后,对本期的 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22.激励: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23.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24.激励因素: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芮明杰第二版管理学_现代的观点复习资料全

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的概念 1、管理: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特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型。 3、管理的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式,这种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以达到 组织的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的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 1、资源的有限性:根本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 性。 2、资源的分类: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 3、人性假设: 受雇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经济人:在能够判定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 社会人:组织满足需求—员工获得最大满足感—情绪高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参与决策、上下沟通、提案制度、面谈制度) 管理人: 自我实现人:“层次需求理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来自于基本的需求,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激发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4、X理论:四种假设为基础: 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C、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5、Y理论: A、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与智力,乃是极其自然的事。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是一种满足的来源。

B、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成本身已承诺的目标,自将“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 C、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所从而产生的一种报酬。所谓报酬,项目甚多,其中最具有意义为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 D、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会学会承担责任,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以及只重视保障等等的现象,是后天习得的结果,非先天的本性。 E、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乃是大多数人均拥有的能力,而非少数人所独具的能力。 6、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7、管理模式:直线管理系统、科层系统、直线-参谋系统、矩阵系统。 第三章管理理论的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包 括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 2、人际关系学说: A、人性假定:“社会人” B、需求因素与激励 C、作业组合 D、领导理论 组织满足员工需求—员工获得最大满足感—情绪高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3、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 A、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B、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C、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D、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第四章管理主体 1、管理主体: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管理客体: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 2、管理者角色:(三大类十项)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精品管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1、定义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就是管理 2 4 5)、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团队意识);管理工作或工作的管理者。 二、管理的性质 1、组织劳动(自然属性) 2、监督和指挥劳动(社会属性)

3、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性方法的属性。 三、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特点: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 1 2 3 2 3 第二节 一、 1、早期管理方法或实践阶段(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 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 3、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19世纪至今) 二、早期管理活动实践 1、四大文明古国的管理实践 2、中世纪的管理实践

三、管理思想的萌芽 1、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2、有关具体管理技术方法方面 四、管理学的产生(管理活动为基础,并在近代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过程,组织理 论的研究上产生)。 1、 2 3 五、管理学的初步发展 1、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管理科学理论 伯法(美国)

一系列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有决策和规划的科学。它是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的,是古典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其发展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 3、 4、 5、 6、 7、 统。 李维特 8、数学学派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1、系统管理理论 2、权变管理理论

芮明杰版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江西农业大学《管理学》 模拟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系别、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将其代号填在下表相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A .日常程序性决策 B.长远全局性决策 C .局部程序性决策 D.短期操作性决策 2、从资金来源、人员供给、市场需求等方面影响组织的投入产出,从而制约管理活动进行的外部环境因素是 A .经济环境 B.社会环境 C .技术环境 D.任务环境 3、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梅奥 B.韦伯 C.泰罗 D.法约尔 4、把人设想为“社会人”的学派是 A.科学管理学派 B.管理科学学派 C.人际关系学派 D.系统管理学派 5、下列管理思想,不属于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有 A.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B.劳资双方要把注意力从赢利的分配转到赢利的增加上来 C.组织结构应是直线式,指挥要统一 D. 实行职能分工

6、计划制定过程通常包括:(1)编制预算;(2)估量机会;(3)确定计划前提条件;(4)确定目标;(5)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6)拟定派生计划;(7)选择方案;(8)评价备选方案。下列哪个是正确的计划步骤? A.(1)(3)(2)(6)(7)(4)(5)(8) B.(2)(3)(4)(5)(8)(7)(6)(1) C.(2)(4)(3)(5)(8)(7)(6)(1) D.(2)(3)(4)(5)(7)(8)(1)(6) 7、一个组织所在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影响该组织的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任务因素 8、按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企业经营战略大致分为: A.专业化、多角化和一体化战略 B. 重点化、多角化和一体化战略 C.专业化、多角化和防守型战略 D. 专业化、多角化和差异化战略 9、风险型决策最常用的决策方法是 A.决策树法 B.直接比较法 C.后悔值法 D.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10、“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反馈控制行为,下面各种情况中,哪一组更为贴近这里表述的“羊”与“牢”的对应关系? A.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 B.产品合格率与质量保证体系 C.降雨量与因洪水造成的损失 D.产量与产品质量 11、企业组织中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是指他(或她): A.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B. 所管理的部门(机构、单位)的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的数量 D. B和C 12、某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经常接到来自上边的两个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命令,以下哪种说法指出了导致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 A.该公司在组织设计上采取了职能结构 B.该公司在组织运作中出现了越权指挥的问题 C.该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过多 D.该公司组织运行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13、从外部招聘主管人员的做法存在某些缺点,但以下所列不属于它的缺点的是 A.容易看重学历、资历等“硬件”而不注重实际表现 B.“误选”风险增加 C.造成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 D.对本组织的原有成员是一个打击 14、以下和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量无关的因素是 A.企业的产品数量 B.组织的规模 C.人员的流动率 D.组织发展的需要 15、按照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分别用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其中9.9型的管理风格被称之为 A贫乏型领导 B任务或权威式管理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指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管理学笔记

I篇绪论 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方法) 效果:“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 2、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1)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以协调活动的过程。 (2)组织: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资源分配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 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管理学教程》(芮明杰)

《管理学教程》(芮明杰) 第一章管理的本质 第一节资源与资源配置1 一、资源的有限性1 对组织目标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与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可能是不相等的;要求组织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导致组织需要一些活动或工作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安排,以便以尽量少的资源使用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资源配置3组织存续与所需的资源3(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资源配置的要求及配置过程4 ;资源配置机制5 第二节管理的定义与特性6 一、管理的定义6(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二、管理的特征8(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 第三节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10 一、管理的目标10管理的目标是双重的;组织既定目标的双重性;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 二、管理的不确定性12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管理运行时空的不确定性;管理工具、手段的不确定性;管理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管理的基本手段13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四节管理中的人性假设15 一、受雇人15 二、经济人16 三、社会人17 四、管理人18 五、自我实现的人18 案例分析:合并的烦恼20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科学管理的产生23 一、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24 二、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24 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 第二节行为科学的兴起26 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面谈计划;非正式组织发现 一、梅奥教授的见解27 二、行为科学的贡献28 社会人假定;需求因素与激励;作业组合;领导理论(性格理论;个人行为理论;

罗宾斯管理学最新完整版笔记

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在哪些方面不同于非管理人员?答: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2.说明为什么并不总能很容易地确定谁是组织中的管理员。答:组织以及工作正在变化的性质模糊了管理者与非管理雇员之间的界限,许多传统的职位现在都包括了管理性的活动,特别是在团队中(团队成员通常要制定计划、决策以及监督自己的绩效),非管理雇员也承担着过去是管理者的一部分职责。 补充:⑴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3.对比三种不同的管理层次。答:①基层管理者是最低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生产和提供组织的产品。②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③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注: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但都需要某个人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即需要有人来协调工作和活动,以便能够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补充:⑴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要点:①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②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③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的工作活动。 4.如何理解管理是一个过程。答:上面要点①。 5.定义效率和效果。答:①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②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③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涉及事情的结果。 6.解释效率和效果对管理的重要性。答:①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所以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要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③管理者要努力实现: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7.简要描述所有管理者履行的四项职能。答:①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②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③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的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④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注:20世纪早期,法国亨利?法约尔曾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从事五种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压缩为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这四个管理职能“实现组织宣布的目标”。 8.管理过程是什么?它怎么反映管理者做什么?答: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的含义在于,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续的方式也就是以过程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现实中不存在简单的、界限清晰的、纯粹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起点和终点。管理者履行他的职责时,通常会同时从事几个职能,而且这些管理工作并非严格遵循上述的顺序。所以,将管理者所履行的职能描述为一种过程的观点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9.描述明茨伯格的十种管理角色,以及怎么用它们解释管理者做什么?答:①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②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③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大量的后续研究检验了明茨伯格分类的有效性。研究证据一般都支持管理者角色的概念-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中或者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管理者都在履行着类似的角色。不过研究表明,管理者角色的强调重点随组织的层次不同而变化。 注: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管理者实际上在扮演10种不同的但高度相关的角色。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以上三个类型。定义: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00107现代管理学笔记(精心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三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 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五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 4 法治化管理 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 六现代管理的划分: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七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2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案例研究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芮明杰《管理学教程》考研笔记(浓缩版)

芮明杰《管理学教程》考研笔记(浓缩版) 第一章管理的本质 第一节资源与资源配置 1 一、资源的有限性1对组织目标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与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可能是不相等的;要 求组织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导致组织需要一些活动或工作来对有 限的资源进行安排,以便以尽量少的资源使用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资源配置3组织存续与所需的资源3(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 源); 资源配置的要求及配置过程4;资源配置机制5 第二节管理的定义与特性 6 一、管理的定义6(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 造性活动) 二、管理的特征8(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 第三节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10 一、管理的目标10管理的目标是双重的;组织既定目标的双重性;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 二、管理的不确定性12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管理运行时空的不确定性;管理工具、手段的不 确定性;管理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管理的基本手段13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四节管理中的人性假设15 一、受雇人15二、经济人16三、社会人17四、管理人 18五、自我实现的人18 案例分析:合并的烦恼20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科学管理的产生23 一、科学管理的理论核心 24 二、科学管理对管理发展的贡献24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 调 第二节行为科学的兴起 26 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面谈计划;非正式组织发现 一、梅奥教授的见解27 二、行为科学的贡献28社会人假定;需求因素与激励;作业组合;领导理论(性格理论;个人 行为理论;权变理论) 第三节管理科学的发展 31 管理科学理论的理论特征 31 一、管理科学的模型32决策理论模型;盈亏平衡点模型;库存模型;资源配置模型;网络模型; 排队模型;模拟模型 二、管理科学的贡献33科学技术的引入与运用;决策理论构造;管理相信系统的建立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35 一、现代企业与现代管理 35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干36管理内涵的进一步拓展;管理组织的多样化发展;管理方法日渐科 学;管理手段自动化;管理实践的丰富化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37公司再造37;学习型组织38(五项修炼:自我超 越;改善心 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知识管理38;管理创新39(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 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案例分析:沃里科公司的“第二个春天”41 第三章管理主体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教学文稿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 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

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考试点】考研视频 芮明杰《管理学》(第三版)公开课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哪几个原则? 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工作方法 2、合理的选拔工人,使得人适其事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工作 4、管理者和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 ·泰罗强调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1、劳资双方精神革命(精神上意识到要合作) 2、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取代过去凭借习惯、经验、个人判断处理工 作的做法 ·法约尔提出的企业六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等 3、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4、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员工安全等 5、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是什么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同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总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特征是什么 1、劳动分工或专业化。每个职位的权力与义务都有明确规定,人员按职

g d 业专业化进行分工 2、正式的人员选拔。人员选拔完全根据职务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人 员要受到评估 3、自上而下的职权等级系统。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 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4、正式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制定的规则和纪律以 及办事程序 5、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 种职业管理人员。 6、非个人的人际关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只受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指出组织中的三种权力是什么。 传统的权力、基于超凡魅力的权力、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 ·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研究管理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理论有何共同之处? 不同:泰罗主要关注工厂现场的管理问题;法约尔更多从组织整体角度进行思考;韦伯集中研究管理中的组织问题 共同:强调管理要用事实、理性、逻辑框架和规则来代替随心所欲和个人习惯 ·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1924~1932年之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霍桑实验一定程度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确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