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整理

1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

2教育学是在社会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近代最早的一部队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5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爱弥尔——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7裴斯泰勒——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了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的教

育目的,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

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本人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③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0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l 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l 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l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

11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12学记——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由神创造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呢。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2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原始性,宗教性,无阶级性。

3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③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

④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学生教学制,苏格拉底的问答术(催产术,产婆术)

⑤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知识

4现代社会的教育的共同特征:

①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③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④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⑤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呈现终身化。

⑥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国际性。

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科学性。

5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主动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6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a)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b)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c)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7教育的属性: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中还有阶级性。

8教育的普世性价值主要体现在:

教育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

教育具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转化的价值。

教育具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

教育具有为政治服务的价值。

教育具有影响人生的价值。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①广义——培养人的总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问题。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目的,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

3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

4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影响,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5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点击诶建构教育活动。——1)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辩证统一。

①从人的劳动能力说明人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充分自由的发展和统一的发展。

②从一定社会关系中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人的发展,而社会关系则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shi9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③从全人类解放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同共产主义彻底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目标是一致的。——人的全面的发展的核心是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7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构成。

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技能,引导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能力,增强体质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8五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育作用地位

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灵魂。个体行

为倾向。身心活动产生影

响。是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

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学

生自身发展的认知条件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低的基础,各育都包含着智育的成分,各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它。

体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使学

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各育的健康基础,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影响学生对各育内容的美

感体验

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在劳动中得

以体现和检验,并从中获得

发展和提高。

都包含对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教育实践中,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

9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教育目的——针对所有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②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③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10素质教育的特点——

①以人为本。

②突出主体精神。

③面向全体。

④关注终身发展。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活动。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独立论——蔡元培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部门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3)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劳动力市场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

2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4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①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②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③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④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⑤多元化与教育变革。——核心理念:文化具有多样性,不用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应该相互联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多元文化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理念,是抵御诸如文化殖民等形式的文化侵略

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防诸如固步自封等形式的文化保守行为的有效方式。

2)是解决教育和学校内部文化冲突,促进群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3)促成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

4)促进教育民主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5)促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面对多元文化的教育变革需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①开展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多元化教育,进行面向多元化教育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树立多远文化的教育观。

②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

③加强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培养。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重组性,示范性,长周期性和迟效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3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4教师角色规范具有两大特点:1是时代性2是普遍性。

5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①终身教育的要求——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②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挑战——玛格丽特*米德“三喻文化”理论。

③知识观的变迁

④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6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①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②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③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④由学生学习的批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7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教师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归宿和核心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8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②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是以教师个人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

③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倡导五个基本原则:

1)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

3)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性评价

4)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

5)重视评价的基础性。

④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9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得工作关系,此外还有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和认知关系。

10现代师生关系的类型: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生—参与型。

11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

12如何构建现代良好师生关系(论述)——

a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对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2)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是主导因素,他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态度与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

b教师需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同时还需注意:

A转变教育观念——由工具性教育理念模式向崇尚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理念转变。

1)教育观念是教师在对工作的本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观念或理性信念,一般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教育制度观以及学校观、师生观等。

2)在思想多元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将外在的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改变。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师生关系重建的前提和条件。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以人文本的教育是对工具性教育的根本超越,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体,也为“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B改革教育方式——多样化

1)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体验教学,对话教学,游戏教学。

3)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话语、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旨在达成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一种教学形态。

C爱护尊重学生——

1)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点点灯光。

2)教育爱会让学生在灵魂深处生发出高度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策力,使教学由一种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成为可能,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内在组成部分及其体现。

第六章现代课程

1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最广义的是指只要能影响到学生发展的一切因素。

2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价值寻求全人发展。

②课程文化追求人文主义。

③课程生态谋求回归生活世界——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④课程政策体现民主决策。

⑤课程评价凸显多元发展。

3科目本位课程:指由一系列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相应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强调科学本身的体系,忽视科目之间的联系。

相关课程:指在设计课程或进行教学时,寻求两门或几门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以便打破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

融合课程:指由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或融合形成的一门新课程。

广域课程:其课程的综合性程度比融合课程更高,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组成新的学科,不仅横跨一个知识门类的几个学科,而且常常跨越不同门类的几个学科。

核心课程:主要指学校计划中那些被特别强调,并且要教给所有学生的知识。

国家课程:指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体现的是国家队国民素质普遍的、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

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为满足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由省、自治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体现学

校办学特色。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研究领域,校本课程得到普遍的重视。

4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1)实践基础——八年研究

2)基本内容: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析教育计划

3)实质:追求技术兴趣。

4)贡献:A为课程开发原理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

B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提高其科学性。

C建立了目标模式,使目标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目标的可行性。

5)局限:没有灵活性;受“泰罗主义”(课程注重教科书)影响,导致见物不见人。

5功利主义课程理论(属于早期的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斯宾塞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

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儿童中心课程论者和人本主义课程论者罗杰斯

社会主义课程设计理论——布拉梅尔德

6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定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7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集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其理论之父是泰勒,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8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相互调适,创生取向——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到解放理性。

9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u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u 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u 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

u 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u 外部因素的支持

10现代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掌握目标、评价、动因)——

A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发展是外部因素:(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的特点)

①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培养创新性人才

②对其内容——事实知识,原理规律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

③对教学观——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主动探究,积极交往和合作。

④对评价观——由选拔式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2)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是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课程范式的周期突变) v 我国先后七次课改,确立了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是课程结构和学科比重趋向合理;

v 课程中渗透了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v 适合调整了学科课程的比例;

v 课程管理更加民主化;

v 改革教材编审制度初步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

2教育观念落后;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2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2脱离社会实践和学生经验;

2学生死记硬背和题海训练普遍存在;

2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3)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

l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l 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性和个性的结合;

l 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l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l 重视国际理解的教育;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处理好的问题:(很重要)

n 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n 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n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n 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n 课程向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发展

n 课程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n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论述):

A总体目标: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热爱;法制意识,遵守法律和公德;三观;责任感,为人民服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四有公民。

B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改革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出发,强调第三点。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偏,难,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贴近生活和实际。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

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功能。提出发展性评价,构建三个发展性评价体系:即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以发课程评价的正向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根本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效性,给予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权以体现学校个性。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①课程目标的创新:价值取向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具体内容的创新

②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课程标准的创新: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表达方式(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价值取向(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管理)

④教学方式的创新:重视探究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⑤课程评价的创新:从三个发展性评价体系可见。

⑥课程改革的创新:强调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在课程管理上与开发方面的创造性。

补充:根据基础教课程改革的要求,谈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的看法。

第七章现代教学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包含三层意思:

u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得结合,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u 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u 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v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v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除教学外,还有其他工作,如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工作。

教学与智育不是一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 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

? 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是教学却不是智育实现的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 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是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 将教学等同于智育,将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和教学的功能产生狭窄花的片面认识。教学与上课不是一个概念,教学与上课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教学包括上课,上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师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科学理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2教学还包括诸如备课、作业设置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评价等环节

2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3真正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还在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之后的一段时间。

4随着赫尔巴特对教学的系统论述,教学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概念

和范畴,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班级教学等,形成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理论体系。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刺激与反应得联结)——

l 代表人物:巴浦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l 程序教学设计原则:

a. 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b. 呈现明显的反应。

c. 及时强化。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反馈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d. 自定步调。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组织)——

l 代表人物:布鲁纳

l 教学原则:

a. 动机原则

b. 结构原则

c. 程序原则

d. 强化原则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l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l 非辅导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a. 教师应对自己坚信不疑,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充满信任

b. 教师应当同其他人共同担负起教学活动责任,课程计划、教学管理、经费预算、政

策制定等都应该是一个小组的共同责任。

c.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d. 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e. 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

f. 学生的重心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g. 强调自我训练,学生将训练看成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h. 重视自我评价,小组成员或教师的反馈信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i. 最后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中,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6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v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v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v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v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7现代教学原则体系:

u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体系。

u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否认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u 启发诱导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从而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u 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u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u 巩固性原则:指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使其长久地保持杂记忆中,能根据后续学习需要和实践情境迅速展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u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是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授予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力所能及。

8现代教学方法:

u 讨论法:指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u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u 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与学得双边作用,学生针对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去学习的一种方法。

u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

u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实习作业、练习以及某些形式的独立作业。

9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策略——

v 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v 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v 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v 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v 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10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际活动方式。

11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称作课堂教学。

2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2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正式实施的一种教学制度。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系统地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制定学习内容,学生据此在个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教师考查,考查合格以后,师生双方开始布置和接受新任务。

2文纳特卡制

2特朗普制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 上课:有意义的课(扎实),有效率的课(充实),常态下的课(平实),有待完善的课(真实)

?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内容符合大纲教科书的要求,有利于巩固和训练能力;分量适当,难易适度;要有明确的要求;

? 课外辅导

? 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口试,笔试,实践考试

13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

u 诊断性评价,又称前置评价

u 形成性评,又称即时评价

u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或结果评价

u 学业成就评价

14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大考点)——新特征

v 在评价目标上,更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拨,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v 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学生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使评价成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相互活动。

v 在评价的内容上,更加重视纵横两维度的全方位评价。纵向评价——把各个年级视为相互衔接的逐步上升的连续体,逐级配以不同水平的评价。横向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内容扩展和学生多方面发展结果的测量评价。

v 在评价方法上,更加重视科学性,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教学评价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这种方法有利于更加清晰、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状况。

v 在评价重心上,注重过程,强调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

P280

第十章教育制度与管理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