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8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8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8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8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8

一、整体把握

1.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二、细部探微

2.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不谈其政治作为?

点拨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3.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

点拨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4.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点拨《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内容是悲叹明朝灭亡。崇祯帝虽励精图治,勤勉辛劳,但终因明王朝积重难返大势已去而亡国。梁任公先生由明亡联想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国家贫弱,列强瓜分,生灵涂炭,而自己救国壮志难酬,自然也就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

5.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点拨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如下特点: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青年学生对先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是代表作者的心情。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中的“幸运”“欢喜”都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训课老师的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样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一、中心主旨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梁任公的真挚情感蕴含在叙述描写中。

二、写作特色

1.全文布局工稳。

从结构布局看,仿佛是信手写来,随意性很强,但仔细阅读,才觉得布局相当工稳。文章起笔点题,简洁明了,并以“动人”一词作为文眼,统领下文。结尾一段则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全篇前后一致,文理贯通。

2.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而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堪称文章的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3.选材很讲究。

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能达到本文这样的效果,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4.虚实相生。

比如7~9三段,先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次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再写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6段说20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看似平铺直叙,实乃曲笔,辞约理微地道出先生“动人的演讲”对人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又如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又不自觉地“泪下沾襟”;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虚实结合得如此完美,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5.描写精当,形象传神。

文章多处穿插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梁先生绘形,且极为传神。例如写他出场,“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短短四十余字,梁任公的肖像、神采已跃然纸上,如刻如画,让人过目不忘。再如“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几处描写,既是绘形,更是对梁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渲染,将人物立体化。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戊戌启迪风神潇洒

B.谦逊洪亮箜篌公竞渡河

C.弥漫苍茫引证起承转合

D.机缘酣畅沾襟博闻强记

答案 B

解析“竞”应为“竟”。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梁启超先生早年极力________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便埋头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

(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3)三百多年的历史,六十多个人物,仅仅拍了12集。剧情处理之________,不能不让那些动辄三十集五十集的“大手笔”汗颜。

A.鼓吹启迪洗练

B.宣传启迪简练

C.鼓吹启发简练

C.宣传启发洗练

答案 A

解析“鼓吹”,宣传提倡;“宣传”没有提倡的意思。“启迪”,开导,启发;“启发”没有开导的意思。“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简练”,(措辞)简要,精练。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

....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

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

....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

....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

..

不同

..。

答案 B

解析“翻云覆雨”为贬义,不合语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北京、天津、上海举办的前3届世乒赛鉴于均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宣布开幕和闭幕,因此,2008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也邀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

B.商业战争大片《集结号》塑造了很多英雄的形象都是十分感人的。

C.易建联在雄鹿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主教练和球迷的信赖和关怀中汲取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D.美国国防部2008年度《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在缺乏事实证据的情况下,猜测2007年美国国防部和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受到的黑客攻击“似乎来自于中国”,并推断中国于去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有利于提升中国“太空军事作战能力”。

答案 D

解析A项“鉴于”应该放在“在北京、天津”之前,不能置于句中;B项句式杂糅,应将“了”改为“的”;C项搭配不当,应将第二个“在”改为“从”。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5~8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

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4分) 答案“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而并非说他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

6.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5分)

答案用意有两点:一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是用这两部作品来表明梁先生思想感情所在。

7.阅读整个节选部分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答案梁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激情澎湃、有爱国心的人。

8.这几段文字中,有两处文字节奏感特别明显,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6分)

答案一处是“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一处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前者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后者字数逐渐增多,节奏逐渐增强,如江河奔腾。

三、课堂延伸(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

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注作者二战时曾居住在四川,1949年后长期旅居台湾。本文有删节。

9.第⑤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什么?“幻想”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案原因: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和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10.本文在第②段和第⑥段中分别描写“笼中鸟”和“给人悲苦”的麻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案用笼中鸟、给人悲苦的麻雀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表达了对束缚鸟类自由的人的不满,对处于悲苦环境中的鸟类及人类的同情。(意思对即可) 11.第⑦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6分)

答案在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人生的向往,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意思对即可)

12.综观全文,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分)

答案文中既有轻快的喜悦(集中体现在③、④段),也有深沉的感喟(⑥、⑦段)。

四、语言运用(16分)

13.下面一段话中有不够简明、不合事理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上。(4分)

Internet已经成为①当今信息社会中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活力的②信息系统。它跨越时空③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④有用信息快速地送到你的面前,⑤不仅能传送文字、图形、图像,还能传送声音、动画和视频。它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⑥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⑦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Internet上讨论⑧他们关心的问题,查阅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交友⑨聊天,甚至⑩还可以在网上观光旅游、购物。

必须删除的四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④⑥⑩

解析删②,因为前面有“信息社会”;删④,因为无用的信息用不着传递;删⑥,因为“不同肤色”与“不同种族”重复;删⑩,因为“还可以”与“甚至”重复。

14.下面是著名主持人杨澜对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段访谈,请你根据季老的回答补充出杨澜的两处提问语。(6分)

杨澜:(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改西服、改西装,我本身是不赞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欧美之所以经济那么发达,并不是因为它的穿着,我们老学人家的皮毛,所以本身我就反对,后来另外一种现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农民锄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我觉得这是开玩笑。

杨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后悔……这看怎么说,我说那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就讲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识字忧患始”,不识字没有忧患,一识字就有忧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点。而且我最近又写了一篇短文,叫《走运与倒霉》,走运跟倒霉,这两个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他这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特别是过去封建时代,中了秀才,这就有地位,在农村里面就是一号人物了。

答案(1)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比较私人的一个问题,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您一直都是穿中山装?

(2)您现在有没有后悔当年学了文化,做了教授呢?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能根据后文推知所提问的问题。

15.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6分)

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家肩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叹,但悲壮。

文人的清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隔膜和冲突的产物。(或: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对自我的恪守〈坚持〉。)

解析这段文字有两个层次,前一层次阐述文人的“理想人格”,但“环顾左右”开始的第二层次阐述“理想人格”与现实的冲突。把握住这两个层次的意思,即可对“文人的清高”作出准确的概括。

五、随堂练笔(20分)

16.以“感悟高中”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要求:(1)有激情活力,展示高中生活风采;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3)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 我有一个梦想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解玺璋推出的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 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 ....的年代。 ②提到贪官,老百姓脑海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 ....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③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 的管见所及 ....。 ④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 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 ....的地步。 ⑤2016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虽悄然反弹,但日渐式微 ....,仍创近年次低点,预计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7 年将会继续好转,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 现了十室九空 ....的现象。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④⑤D.③⑤⑥ 【解析】①波谲云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也说“云谲波诡”。②大腹便便:本义就指肚子大,与“肚子”语义重复。③管见所及:指自己的见识不广,看法未必正确。用作谦辞,用在此处不当。④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增添一句话。此处合适。⑤日渐式微: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地衰落。此处合适。⑥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不合语境。 【答案】 C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汇总 1、《<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述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文体。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者是杨焕明,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浙江省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 5、《斑纹》的作者是周晓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上帝的隐语》、《鸟群》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6、《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7、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作者是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 9、《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三国人。“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10、《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 11、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例一般为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一本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12、《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仅存三种《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破窑记》(全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全名为《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有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1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和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切记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 15、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作品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又译为麦克佩斯)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 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 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 【运用示例】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 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所

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 【运用示例】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最终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3.点击素材——《过秦论》 举起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强于“九国之师”的秦国军队。强大的秦国却败给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令人深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峰巅,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方向】仁义治国民心向背前车之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4.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预习案 二、知识链接 1、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也称“叙”和“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 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为介绍书 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3、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夯实 1、字音 癸()丑会()稽()禊( )事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嗟()悼齐彭殇()趣()舍万殊 2、通假字 悟言:____________ 趣舍: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_背诵总复习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 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

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 (默写)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乎!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含答案)

20 修辞无处不在 1 巩中周静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语文出题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一、字音字形 谙(ān)熟彩笺(jiān)画舫(fǎnɡ)叨陪鲤对(tāo) 篦子(bì)筵(yán)席愧怍(zu?)砭(biān)人肌骨 嫉恨(jí)翼轸(zhěn)踬踣(zhì b?)潜规则(qián) 舸舰(gě)胜饯(jiàn)菁(jīnɡ)华浩气四塞(sāi) 勖(xù)勉湍(tuān)急杌陧(wù nia)一抔(p?u)土 剑戟(jǐ)笞(chī)刑黝(yǒu)黑睇眄(dì miǎn) 彭蠡(lǐ)脸颊(jiá)捻(niǎn)子呕哑(ōu yā) 凝噎(yē)悯(mǐn)默栗冽(lì lia)丰草绿褥(rù) 荫翳(yì)桎梏(zhìgù)狗彘(zhì)之畜(xù) 虾蟆(há má)推搡(sǎnɡ)台隍(huáng)嘲哳(zhāo zhā) 帝阍(hūn)遄飞(chuán)数罟(cù gǔ)云销雨霁(jì) 夔(kuí)州编纂(zuǎn)簪笏(hù)险巇(xī) 二、词语部分 社稷:“社”指神土,“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豁然开朗: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荒烟蔓草: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蔓草,蔓延生长的草。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 荷枪实弹: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荷,扛。 扪参历井:(1)唐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2)形容世路艰难。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零乱。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 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杰,杰出;灵,好。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 穷且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穷,穷困;益,更加。 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 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 叨陪鲤对: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 衔枚疾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 毋宁:不如。 诉诸:告诉给……听,指利用。 缄口不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缄,封闭。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充,塞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默写

臣密言:臣以险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既无伯叔,;,晚有儿息。,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当侍东宫,。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况臣孤苦,。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听臣微志,,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谨拜表以闻。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西风紧,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不可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兵法》修列;,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众人皆醉,?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遂去,不复与言。 《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 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就在沉默中灭亡。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阿Q 正传》学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 2.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 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 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 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 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 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自研自悟】 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 是个怎样的人?

自练自提】 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 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根据第7、8 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 自研自悟】

自练自提】 1.有人说《阿 Q 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说 法?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 Q 的革命? 2.阿 Q 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 ,你怎样看待这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2.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6 孔雀东南飞(已审阅)

6孔雀东南飞并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分析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完成习题,提出疑难点。 2.除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二、自练自测 1.填空 “乐府”,最初是名称,后成了一种有音乐性的名称。以后不少文人仿拟乐府诗所作的诗也叫乐府诗或。《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编者)编录的。《乐府诗集》由宋代编,其中收录有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最长的。 2.背诵默写 (1)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头上玳瑁光。,耳著明月珰。,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二情同依依。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故事的开端,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阅读“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3.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4.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新妇起严妆 ..(盛妆)事事四五通.(遍) B.足下蹑.丝履(穿着)耳著.明月珰(戴) C.指如削葱根 ..(教养) ..(葱白)本自无教训 D.却.与小姑别(回头)好自相扶将 ..(服侍) 2.选出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构词方式全都不同的一项() ①昼夜勤作息 ..⑥便复在 ..⑤逼迫兼弟兄 ..④还必相迎取 ..②我有亲父兄 ..③汝岂得自由 旦夕 .. ..⑦嬉戏莫相忘 A.①②③⑥ B.③④⑥⑦ C.②④⑥⑦ D.①⑤⑥⑦ 3.选出与“好自相扶将”的“相”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③还必相迎取④嬉戏莫相忘⑤誓天不相负⑥蹑履相逢迎⑦怅然遥相望 ⑧不得便相许⑨登即相许和⑩叶叶相交通 A.①④⑩ B.②③⑤⑧ C.⑥⑦⑨ D.②④⑥⑧ 4.对刘兰芝被遣前还“严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作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写作素材汇编与点拨: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89、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90、屈原《渔父》 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91、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 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2)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3)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博苑 2014-09-08 194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在本诗中情感的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的感情。 【学习过程】 学点一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学点二 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箫() 现在“荫”只读去声!阴只读阴平! “荫”做且仅作动词讲,即 1。没有阳光2。遮蔽3。受爵4。庇护 阴就多了,形容词、名词。但文学不能简单!!!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通读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绿阴道”。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阴平,表示,“树荫“义的“荫“仔细观赏保持不变。 学点三 3.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