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_徐蓝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徐 蓝

内容提要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在21世纪,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与完善,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0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0态势。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1。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作者已另撰文论述o。本文将通过对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战后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1o参见徐蓝:5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6,齐世荣、廖学盛主编:520世纪的历史巨变6,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63页。

根据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战略关系和结构状态;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后者的影响与制约。

联合国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苏联和美国相继参战的时候,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便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新的国际秩序结构也已经在战争中孕育。1942年1月罗斯福用自己创造的/联合国家0来代替/协约国0,并亲自设计了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提前一天签字的签名方式来签署美国提出的5联合国家宣言6,就使/四大国0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之中,这不仅在实际上/反映了新的联合国家联盟后面的真正均势01,而且表明了美国要在其中担当领导责任的强烈欲望。因此,5联合国家宣言6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联合国家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的诞生o。它将以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代表,并成为建立联合国的法律与外交结构的基础。

但是,联合国并不是由政治家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反法西斯大同盟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吸收了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建的。它的一个最直接的参照物,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正如曾任国联副秘书长的华尔脱斯所说:/联合国的建立,使过去的国际联盟的全部存亡史令人一目了然。0?国际联盟的出现不仅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更表达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残酷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因此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但是它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几乎使它的全部历史成了一部不断失败的记录?。首先,国际联盟是在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后由战胜国列强作为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因此国联盟约所规定的/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0的宗旨?,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新秩序0,这是国联的本质缺陷。其次,盟约规定对侵略者实行制裁,但是对/侵略0和/侵略者0的涵义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更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不仅如此,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0原则(或称/普遍一致0原则,/普遍否决权0等)实际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不仅对受到侵略的国家的保护软弱无力,而且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第三,国联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

45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

o

?

?

??5联合国史6的作者埃文#卢亚德深刻地指出,国际联盟关于保护其他受到侵略的国家的承诺是纯粹自愿的,因此极

其软弱无力,而且没有任何价值。参见埃文#卢亚德:5联合国史6第1卷:5西方控制的年代,1945)19556(Evan Luard,A History o f the U nite d Nations,V.1:The Y ears o f Western Dominations ,1945)1955),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国联盟约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对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而且是战胜国对每一个战

败国签订的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因此国联盟约也是凡尔赛体系的组成部分。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可参见齐世荣主编:5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6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29页。

应当指出的是,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华尔脱斯:5国际联盟史6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04页。理查德#W 1布利特等:520世纪史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威廉#哈代#麦克尼尔:5国际事务概览#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6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54页。

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1,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因此,国联的政治实践便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遭遇失败。

联合国则不同,它与国际联盟有着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与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正如英国国际关系史专家F 1S 1诺斯埃奇所说:/尽管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些国家可能并没有详细地考察国联的体系和它的历史,但是人们却能够感到,在新的联合国组织里,国联的基本缺点必定得到克服。0o而且正是由于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就在于取代已经不被信任的国际联盟,并且要以更为有效的措施继续实现国联的崇高目标0?,联合国宪章才成为一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不朽的历史文献,而已经走过58个春秋的联合国从整体上来说也基本上是一部成功的历史。

首先,联合国宪章将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建立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之上?。

第一,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为了回答如何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0这一严峻问题,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与此同时,他们将维持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加强国际友好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福利发展确定为联合国组织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宪章当中,体现了二战结束之时已经开始显现的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不仅如此,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是大同盟的深刻的战略思考。

第二,宪章强调会员国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它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0?。今天已经拥有191个成员的联合国体现了二战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之间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的庞大的屋顶式体系,以及大会、安理会等六大组织、各种辅助机构和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0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成为维持战后国际秩序的最有效的国际多边机制,从而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第三,宪章明确规定,除了单独或集体自卫以及由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武力行动之外,要求会员国废弃战争,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并确定了详细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如第6、8章);另一方面,宪章也周密地制定了制裁侵略的机制(如第7章),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

46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

1

o

?

??转引自李铁城:5联合国50年6增订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联合国宪章的全文见5国际条约集(1945)1947)6,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35)60页。威廉#R 1基洛:520世纪的世界,国际关系史6(William R.Ke ylor,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 d ,An Inte rnational History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F 1S 1诺斯埃奇:5国际联盟:它的生平与时代,1920)1946年6(F.S.Northedge,The League o f Nations :Its Li fe and Time s 1920)1946),莱斯特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8页。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但是至少参加了国联附属机构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机构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国际法院和知识合作组织,并出席了所有有关军备问题的会议和大多数有关经济和商业问题的会议。

于安理会。与此同时,宪章所确立的由中、法、苏、英、美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0原则1,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体现了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在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前所未有的权威性和生命力,使任何决议一旦做出便可付诸实施,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都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并对侵略和潜在的侵略形成威慑,从而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第四,宪章为发展经济和社会合作,为尊重人权和民族自决作出了大量的原则规定(如第9)13章),并通过作为联合国主要机构之一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而将经社合作发展到人类生活的几乎各个领域,使联合国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集体安全组织的同时,也成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一理想的工具,从而使联合国从另一个方面获得了活力。不仅如此,宪章顺应二战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历史潮流,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并直接推动了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

其次,联合国在实践中的最大功绩,在于维护了世界的整体和平并促进了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一,尽管联合国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在全面冷战的年代里,它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苏联和美国不断使用否决权的难以正常运转的机器o,成了冷战的战场和工具,一度背离联合国的宗旨,但是,正是由于有了/大国一致0原则,就保证了在大国不一致的情况下,安理会不能采取措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控制了战后出现的一系列危机的不断升级?,避免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迎头相撞,并因此而在整体上维持了战后的世界和平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所拥有的/否决权0是确保世界和平的安全机制,对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维系战后的世界和平功不可没。这一点,也正是联合国的缔造者的重要初衷?。

第二,针对二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的威胁,联合国做了大量重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45)1995年,联合国为帮助和推动结束地区冲突而开展谈判,促使172场地区冲突得以和平解决,80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得以避免?。与此同时,联合国在国

47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o???李铁城:5联合国50年6增订本,第390页。

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2月6日的雅尔塔会议第三次会议上认为,大同盟建立联合国

这一国际安全组织的任务是至少保证50年的和平。5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6,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66)167页。今天这一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朝鲜战争的升级从反面说明了/大国一致0原则在控制危机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当时的苏联和占据中国在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席位的国民党集团没有运用否决权,才使美国得以操纵安理会通过有利于贯彻美国侵略意图的决议,并使美国的干涉披上了联合国的外衣。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到1965年,苏联共使用否决权104次,而同期内美国一次也未使用否决权;从1966年到

1985年,苏联行使了12次否决权,而美国行使了42次;从1946年到1986年,安理会内共行使否决权223次,平均每年5.57次,其中95%以上是美苏两国使用的。参见裘克安:5关于否决权问题6,袁士槟:5世界格局转换与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6,钱文荣:5试论联合国改革和我国的对策6,见陈鲁直、李铁城主编:5联合国与世界秩序6,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142、66)86、105)122页。

又称/雅尔塔公式0,其基本含义是:安理会关于程序事项以外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11个理事国中7个理事国的可

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为之。这种要求在做出决定时必须得到/五大国一致同意0的原则,使安理会各常任理事国因此而享有/否决权0。许光建主编:5联合国宪章诠释6,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目前安理会为15个理事国,可决票为9票。

际军控与裁军方面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联合国面对一些冲突但既不能用和平解决争端的纯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又没有达到使用武力或非武力的强制手段的程度的情况下,联合国为解决这些冲突而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维持和平行动,不仅是联合国最成功的创新活动之一,更成为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下的重要机制之一。所谓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1。在宪章的旗帜下,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正在执行任务的维和行动15项,已经结束的维和行动40项o。实践证明,这些维和行动不仅是使局部战争逐步降级和控制冲突恶性升级的十分有效的手段,而且以既非和平又非武力的独特方式使安理会的影响伸展到冲突的当地。正由于此,联合国的维持和平部队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联合国在铲除世界殖民制度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殖民主义是产生战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国际联盟所设计的委任统治制度,尽管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本质,但毕竟有着部分满足委任统治地人民的民族自决要求的考虑;而联合国则在宪章宗旨的指导下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基本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等在内的一整套非殖民化机制。它从宪章中规定的非自治领制度和托管制度并设立托管理事会,到根据1960年联合国以压倒多数通过的5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6取消托管领土和非自治领土的区别,通过将宪章中的民族自决原则转变成人权而为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强制措施,再到1988年第34届联大宣布20世纪90年代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10年,联合国在非殖民化的进程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当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地帕劳共和国独立并被接纳进入联合国的时候,作为联合国6大机构之一的托管理事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据统计,到2000年底,在全世界只有16块非自治领土尚未获得自治或独立,而它们多是位于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小块领土0?。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联合国关于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不再有殖民制度的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人类历史的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也是联合国的伟大成就。

第四,联合国为推动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便开始实施宪章中关于促进发展的宗旨,并逐渐把发展活动的重心移向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联合国正常预算的70%)80%用于发展援助(包括人道主义援助和人事、行政开支),其援助范围囊括了所有的全球性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健康及人道主义问题,并通过经社理事会及其各种机构,协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具体的各种层次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各有关机

48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1o

??聂理纲:5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浅析6,5国际论坛62001年第3期,第42)47页。

托管理事会于1994年11月1日正式停止活动,成了联合国6大机构中惟一一个有名无实的空闲机构。李铁城主编:5世纪之交的联合国6,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附录1。联合国宪章并没有关于维和行动的规定,它是联合国在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因此关于什么是维持和平行动,目前并无一致的定义,本文根据联合国新闻部编写的5蓝盔: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回顾6(The Blue Helmets:Revie w o f United Nations Pe ace kee ping ),联合国1990年版,第4页的说法。李铁城先生通俗地指出,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在和平解决争端不想求,强制措施又无法求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件新事物。它是介于强制措施和和平解决争端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原是宪章所未曾预料到的,李铁城:5联合国50年6增订本,第60页。

构每年共提供100多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和赠款,1993年开发计划署以13亿美元支援170个会员国的5000个项目,从1946年到1994年世界银行已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3330亿贷款以资助它们的发展计划1。

但是,联合国毕竟不是一个世界政府,没有政府所拥有的在经社领域中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因此联合国在经社领域中的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它在半个多世纪中所形成的丰富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从1961年到2000年联合国提出的4个/发展十年0的计划,以及在此期间所提出的各种发展纲领表明,联合国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经历了从最初的优先追求高增长率以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到强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以人为中心,确认发展权为不可剥夺的人权的观念,再到确立保护环境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原则,直到从环境保护思想引申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这一体现在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5发展纲领6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阐发的和平、经济增长、保护环境、社会正义和民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文化0概念的提出o,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仅成为今后指导联合国发展行动的全面纲领和政策框架,而且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南,使联合国在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独特而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第五,联合国为编纂和发展国际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5联合国宪章6本身就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和现代国际法的基础,而且50多年来,联合国制定或参与制定并通过了500多个国际条约和公约,涉及从不扩散核武器到人权问题,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到海底开发,从保护知识产权到保护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从而使联合国成为避免国际秩序发生混乱的重要屏障和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有序发展的国际权威机构。

随着冷战的终结,摆脱了两极格局羁绊的联合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也摆在了联合国面前: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冲突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所导致的内战和局部冲突也不断发生;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最不发达的国家已经增加到48个;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跨国犯罪日益猖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某些大国擅自绕开联合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些都是联合国面临的新挑战。然而,联合国毕竟是二战结束时建立的,它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缺点,当人们期待着联合国为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要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也在加强。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国际政治发展的现实至少已经证明: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导力量;联合国宪章基本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它的宗旨和原则无需改变,它所确立的目标和规划的蓝图还远未实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拥有的否决权作为历史的产物,既有保持大国均势的现实主义考虑,又有保持大国合作实行集体安全的理想主义成分,到目前为止,仍基本符合世界政治的现实情况和多极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既不能取消,也不能扩大,而是应当作出一些防

49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o关于5发展纲领6的提出过程,参见李铁城主编:5世纪之交的联合国6第4章第1节。

田进:5联合国与发展:艰难的历程6,谢启美等:5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134页;李铁城:5联合国50年6增订本,第391)392页。

止滥用否决权的规定,同时也反对绕开联合国而擅自采取军事手段解决争端。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冷战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结束,国际政治力量呈现出/一超多强0的态势,真正意义上的多极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国际政治旧秩序的集中表现,不仅继续存在,而且体现在要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0的主张之中1,这就使联合国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再次面临考验。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的千年首脑会议上,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已经庄严承诺:/在进入21世纪之际,将致力于确保联合国更加强大、更加有效、更有效率0,将/与全体会员国一道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安理会的权威、捍卫5联合国宪章6的宗旨和原则0o。因此,尽管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斗争,联合国也必须通过改革而不断自我完善,使国际关系进一步走向体制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的世界里,这也是联合国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如果说在政治领域,反法西斯大同盟决心在二战后共同致力于建立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标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话,那么在经济领域,则主要是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经济秩序结构,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亦称布雷顿森林制度?。正如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咨文中所说:/国际上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是建立常设联合国组织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建议,,国际上经济合作的奠基石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建议。0?

两次世界大战使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一片混乱。然而正是战争的血的教训,才使各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传统的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再次走进死胡同,只有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才是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从而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试图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投资方面,以鼓励对外投资、筹措资金来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贸易方面,以扭转日益盛行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于是在经过美、英等国的艰苦谈判之后,1944年7月在美国的提议下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即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与会44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国际货币基

50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1o

??关在汉编译:5罗斯福选集6,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00页。

H 1N 1沙伊贝等:5近百年美国经济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17)518页。这三个机构亦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三驾马车0,而美国长期以来就是要用这/三驾马车0来取代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对经济方面的决策权,菲利斯#本尼斯:5发号施令)))美国是如何控制联合国的6,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8页。

2000年9月7日/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首脑声明0,5光明日报62000年9月9日。根据白宫自己的统计,1990)1991年期间,美国领导人在各种讲话中有42处提到/世界新秩序0,杜攻主编:5转换中的世界格局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与此相呼应,美国认为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时刻0(the Uni polar Moment)终于到来了,E 1B 1卡普斯坦和M 1马斯坦杜诺编:5单极政治:冷战后的现实主义与国家战略6(Ethan B.Kaps tein and MichaelM as tanduno eds.,U ni polar Politics :Realism and State Strategies afte r the Cold War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组织协定0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协定0,并于1945年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成员国货币的汇率,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取缔对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的外汇限制,建立有序的多边支付体系;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向遇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临时性国际融资,即扮演/消防队0的角色,及时纠正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防止其采取有损于本国和国际繁荣的措施。世界银行的职能在于通过向成员国提供长期性融资以解决成员国发展经济的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协助后者的复兴与开发。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的运行机制是:规定/双挂钩一固定0的世界货币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于是美元便享有了高于其他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并因此而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黄金美元本位0制度o,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支配战后20多年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另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实行加权投票制度?,按照资金的配额决定各国投票权的大小,所以实际上也为经济实力最强、占有股份最多的美国所操纵。

接着,美国着手筹建国际贸易组织作为贸易领域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对应的组织,并积极提议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但国际贸易组织最终由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而未能建立,而关贸总协定则得以缔结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生效?。通过关贸总协定包括的38条内容可以看出,它建立的目的在于: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确立多边贸易自由化体系,以便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尽管具有临时性质的关贸总协定在法律上从未获得真正国际组织的地位,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然而它的临时实施却与联合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与联合国在秘书处和政府间一级进行合作,所以类似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作为一个准国际性组织,关贸总协定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国内待遇原则,关税保护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原则以及例外条款等一系列建立自由贸易秩序的基本原则。自临时实施以来,它不仅一直是管理国际贸易的惟一多边贸易协定,更成为削减贸易壁垒多边谈判、解决缔约方贸易争端和规范国际贸易关系的主要国际机构,因此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贸易组织0。然而同样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并主导着规

51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

o

?

?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由美国提出并得到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的审议通过,但美国和一些国家以该宪章与其国

内立法存在差异和矛盾并有损美国的利益为由拒绝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遂使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努力失败。但美国和其他22个国家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协议,随后它们将该协议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的贸易政策条款加以合并和修改,形成一个单一的多边协定,再加上涉及4.5万项商品、影响世界贸易额达100亿美元、占进口值54%的应税商品平均降低税率35%的关税减让表,就形成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于关贸总协定的出台过程,见刘光溪:5中国与/经济联合国0)))从复关到/入世06,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加权投票制度,是指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与其在基金的配额,即向基金的认股份额成正比。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每个成员国有基本投票权250票,另外每增加相当于10万美元的配额,便增加1票。根据/双挂钩一固定0制度,参加IMF 的国家包括美国的中央银行都要按照这一固定水平买进和卖出黄金,以确保美元不会贬值,这又被称为/黄金共享0原则。这两个机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控制下,并不接受联合国的监督,实际上独立于联合国之外。

则的制定而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

苏联虽然也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定工作,但最终没有批准这些协定,随着冷战的爆发,苏东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长期处于该体系之外。中国是该体系的创始国之一,于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到1997年底,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已分别包括18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方之一,中国于1982年11月第一次派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大会。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从此复关谈判长达10年,从1995年11月开始,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入世0谈判,并于2001年11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1。到2001年底,世贸组织的成员已经包括144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都被称为/经济联合国0。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上述三大组织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范化和一体化进程。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和短期贷款缓解了战后的国际收支危机,使国际清偿力得到增加。60年代基金组织又创设了特别提款权o,进一步增加了国际清偿力的供应。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60年代基金组织的贷款重点也从欧洲转向第三世界国家。世界银行则从50年代初就将其长期贷款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资助它们兴建某些建筑周期长、利润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需的建设项目。以中国为例,从1981年到1997年6月,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总承诺额接近280亿美元,用于支持184个项目,其中投入农业和基础设施的贷款占总贷款额度的70%以上?。

在关贸总协定临时生效的47年中,通过8轮多边贸易谈判,签署了大量协议,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规范,形成了一套对各缔约方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贸易体系,并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建立了保障其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机构。它涉及的国际贸易数额巨大,超过了世界贸易额的90%。它成功地解决了100多起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待遇问题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它使各国关税大幅度削减,发达缔约方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80年代的

4.5%,发展中缔约方的平均关税同期已降到13%?。根据世贸组织的资料,由于执行乌拉圭回合协议,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在2000年降到10%)12%,发达国家将降到3%)5%,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最后一个堡垒)))纺织品的数量限制也将在2005年消失?。

52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1

o?

?

?龙永图为5经济全球化丛书6撰写的总序言,张碧琼:5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5经济全球化丛书6总序言,第12页。

王福明主编:5世贸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刘光溪:5中国与经济联合国6,第12)13页,关于GATT 的8轮贸易谈判回合,参见第5)6页。在世界银行进行的项目评价中,90%以上的中国项目被评为/满意0。中国被认为是世界银行贷款使用和偿还情况最好的借款国之一,祝宪:5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前瞻6,5国际金融研究61997年第10期,第25)27页。特别提款权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分配给成员国的除了一般提款权之外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是一种补充储备资产和一种新的记账单位,由基金组织按各成员国的份额分配。成员国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或其他成员国兑换外汇,用于政府间的结算,解决国际收支逆差,也可向基金组织偿还贷款、支付利息和手续费,但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支付。目前特别提款权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0正式成立,1995年与关贸总协定共存一年,1996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不再存在。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1950)1970年间,世界贸易总额从610亿美元剧增至3127亿美元。从1947)1995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0倍。国际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1950年,西欧与美国之间的交叉投资仅分别为53亿美元和31亿美元,到1970年,美国在西欧的投资已达296亿美元,西欧对美国的投资已达316亿美元。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不断增长,到60年代末,仅从西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每年的净流动额就达到60亿美元1。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带动各国经济增长,加深国际经济联系,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从而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并依赖于战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它以美国一个国家的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于是其先决条件就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美元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美国的国际收支能基本保持平衡。但是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和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减弱。从1950年以后,除了个别年代略有顺差之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年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5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00.8亿美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o。但是到60年代中期,外国人的美元持有额已超过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量?。美元的大量流出,形成了美国国外的/美元过剩0现象,据统计,1973年底,在各国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0就达1000多亿?。这导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信誉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捉襟见肘,这不仅暴露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和它所推动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之间的不和谐?,而且使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陷入越来越混乱的局面。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从60年代开始不断发生动摇。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0,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兑换黄金。同年,西方十国集团财长会议通过重新调整货币汇率的/史密森学会协议0:将黄金官价从1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元贬值7.89%,发达国家的货币对美元不同程度地升值,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从上下各1%扩大到2.25%。但是该协议的基本精神仍然在于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一固定0的运行机制被彻底取消,于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崩溃了?。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国际政治开始出现的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经济出现的多元化趋势相一致,美国维持了20年多的国际经济支配地位一去不复返了。随着西欧和日本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不断增长,国际货币关系也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美元、西德马克、英镑、法郎

53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

o

?

?

??在西德马克升值3%的情况下,西德、法国等欧共体国家的汇率对美元联合浮动,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英国、意大利和爱尔兰则单独浮动,日元等其他货币也对美元浮动。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把这种不和谐用/两难困境0来表述:美元与黄金挂钩,靠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来支

持各国储备的增长和国际的清偿力的增加,必然会使美元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美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保持平衡稳定美元,就会断绝国际储备来源,世界的清偿能力就会不足;如果美国持续保持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会影响美元的信誉并怀疑美元的可兑性,并引起美元危机。这就是有名的/特里芬难题0,罗伯特#特里芬:5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6,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吴念祖:5欧洲美元与欧洲货币市场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H 1N 1沙伊贝等:5近百年美国经济史6,第523页。5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5)1945.12)6第1编第1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2页。刘光溪:5中国与经济联合国6,第12页;张幼文等:5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6,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0页。

和日元都成为特别提款权的定值货币,从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于是浮动汇率的合法化和汇兑安排的多样化也随之产生,国际收支调节制度也不得不相应地发生改变,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便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5牙买加协议6,并由此而诞生了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即/牙买加体系0。该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实行浮动汇率制,但成员国不得操纵汇率以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节或谋取贸易上的好处,并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取消黄金作为货币定值的标准,成员国可在自由市场上买卖黄金;加强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削弱黄金和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等。该体系于1978年4月正式生效,并成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20年来,该体系的浮动汇率制被证明是基本成功的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作为该体系核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继续存在。但是从1975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举行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和金融问题便开始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商解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明显淡化,而是转向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它通过处理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而成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最主要的机构(也包括世界银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日益加速的国际金融全球化进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加强对世界经济调节作用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为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而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例如,在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基金组织向东南亚各国提供了近16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o,从而使自己再次担当了/消防队0的角色,并重新成为解决和防止金融危机的机构?。到1998年,大约90个国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种形式调整计划的影响?。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历史的产物,不仅在适应全球化需要的发展援助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它们的加权投票制和贷款额与借款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份额相联系的规定,使之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政策导向的影响并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其政策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政治化倾向。例如:基金组织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协调和监督框架基本上是以经济发达国家为蓝本的,对受援国所提供的调整与改革方案都是这样的模式:提供贷款,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并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

54 世 界 历 史 2003年第6期

1o??戴维#赫尔德等:5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各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的巨大需求超出了预计范围,1998年基金组织设立和补充储备贷款,为发生危机的国家解决突出的收支不平问题;1999年又设立了应急信用贷款,以方便那些尚未发生危机但已经感到有潜在问题的国家得到贷款,这是典型的预防危机的新举措。朱雪琴:5国际货币基金(I MF):面临角色的选择6,5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6第22卷第6期,第18)20页。

在这近16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中,韩国获得57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获得430亿美元,泰国获得170亿美元,菲律宾获得10亿美元。郑振龙、周婉波: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危机功能评析6,5国际金融研究61998年第5期,第48)51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浮动性,实行自由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国家,由1991年的56个上升到1997年的99个。在I MF 的成员国中,所有发达国家都实现了资本账户可兑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常账户货币自由兑换,而对资本账户仍保留不同程度的限制。中国自1996年12月1日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张碧琼:5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6,第204、203、222页。

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补贴政策等,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国经济、地理特点和历史、心理、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使受援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经济主权的粗暴干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指责美国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国以贷款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0之实。而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业务更多地介入非经济领域,如良政、法制、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参与、反腐败、民族文化、劳工标准乃至宗教、民主、人权等,不断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1。

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相对滞后相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关贸总协定为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这是因为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贸总协定作为非正式生效的国际条约,从法律体系看是不统一、不完整的;它的临时性削弱了它的权威性;它的/例外条款0和一些/灰色区域措施0使合法与不合法的认定基准模糊o;它的靠政府间的谈判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0才能发生效用的解决争端方式,使谈判结果往往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的强弱,难以达到应有的公正,并容易使争端久拖不决;它的相对狭窄的管辖范围,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这些缺陷,在世贸组织中都得到了克服。因此,世贸组织不是对关贸总协定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发展和创新。

世贸组织实行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关税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可预测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特惠待遇。它的主要运行机制包括:11世贸组织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机构,具有牢固的法律框架结构,拥有自己的完备的秘书处并设有处理日常事务的总干事。21世贸组织不仅获得其成员方的批准和接受,而且作为一项单一承诺构成其各项协议的多边性质,因此它涉及所有成员方的承诺。31它所涵盖的范围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及投资等领域。41它的争端解决机制规定了具体的时限,其运行具有自动性。它所设有的永久上诉机构,通过争端解决专家小组对裁决进行审议,并就裁决的执行程序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规则,使之不易受到争端当事方的影响,并使争端解决裁定的实施更容易得到保证。51它拥有对其成员方进行定期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了解并监督成员方在遵守和执行多边贸易协议的承诺方面的实施情况和程度,避免贸易摩擦,并促进成员方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以推动贸易更加自由的发展。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系统之外的、常设性、永久性的国际组织,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迈进了/世界贸易法0的新里程,并用事实肯定了世贸组织作为/世界贸易法0的地位?。尽管它仍然未能完全摆脱贸易大国的控制并面临全球发展的各种新问题,但是它仍然能够通过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法制化的协调与协商管理,通过开

55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1

o??刘光溪:5中国与经济联合国6,第48页。

关贸总协定的规则只适用于商品贸易(也称/货物贸易0),不包括服务贸易,而后者已经发展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关贸总协定也缺乏对知识产权的适当保护措施,使知识产权受到侵害,这不仅被视为影响到外国在生产专利产品方面投资的不利因素,也成为发达国家工业界不愿向发展中国家同行出售或特许使用技术的重要因素。例如:农业和纺织业未受到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在农业方面,一些国家就利用这一漏洞制定一些与关贸总协

定原则不一致的政策;在纺织品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根据5多种纤维协议6而对进口纺织品实行限制措施。由于人们对这类政策和措施与关贸总协定原则和规则的一致性表示怀疑,因此它们被称为/灰色区域措施0。

邹佳怡、莫小龙:5从世界银行政策变化看全球化的矛盾和发展援助的职能6,5世界经济与政治62002年第1期,第36)41页。

56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

放、公平、无扭曲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步达到它建立的初衷:保证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促进人们的实际收入稳定增长,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并通过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都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加入该组织对本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正是该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上述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在建立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具有相当积极的为其他经济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虽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为西方大国所主导,其运行和规范也更多地倾向发达国家,但是应该承认,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确继续需要这些高于国家层次之上的国际组织来系统管理、规范和控制世界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广泛参加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并参与其规则及政策的制定,从而使这些国际组织不断改革与完善,也必将会使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平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将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并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表明中国将从自己的实情出发,着眼于国家利益的维护,通过遵守现有规则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修改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这是中国政府正确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和三大经济组织,在21世纪仍然是支撑和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柱,它们将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继续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量。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的和平是带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的不够公正的和平,目前的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够均衡的发展。实际上,如何改变这种不公正和不均衡,正是摆在这些国际组织面前的最根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

[本文作者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37]

(责任编辑:张丽)

SUMMARIES OF ARTICLES

On Gaullism

Zhou Rongyao

Gaullism is De Gaulle.s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restoring France.s position of being a major po wer.It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was fully practised and accomplished in the postwar period when De Gaulle was in power again.It manifested itself fully in European construc tion and in France.s relations with the superpowers and the third world.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Gaullism was French nationalism and the nature of Gaullism was mainly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overeignty.This constituted a most colorful p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20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conflict of Gaullism with the hegemonism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 tes.The fact tha t Gaullism has continued to exist in France up to no w reveals that it has the capability of suiting the needs of time.But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Gaullism can not revitalize the past brilliance of France after all.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Xu La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Bretton Woods System occupy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UN,I MF,Word Bank and WTO are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organiza tions in the21th century.They must play a main rol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 w Interna tional Order by refor ming and improve themselves.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期发展特点 原因 20世纪50— 60年代 持续发展,出现战后的繁 荣。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战后广阔的国际市场;新 科技的推动;稳定的政局, 20世纪70年 代 经济地位下降,进入“滞胀” 时期 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 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0世纪90年 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 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答案:A 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涨”现象。 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苏联 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 A.持续发展时期 B.危机时期 C.调整时期 D.新经济时代 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 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 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 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 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 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 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至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

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 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 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 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 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 内的新教诸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综合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居高不下。本文将分别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叙述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特点、经济干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 “二战”后,世界整体上得到了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美国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一)、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减轻了危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

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期,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17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小明是某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下是他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到严重打击 C.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D.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下面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对该表反映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较为正确的是( ) A.一直萎靡不振 B.保持繁荣稳定 C.起伏变化明显 D.保持攀升势头 3.(2012·安阳模拟)“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这则材料论述了( ) A.“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

B.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C.二战后美国经济恢复的影响 D.欧洲经济共同体创立的过程 4.(2011·盐城中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强调:“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基于这一认识,欧洲国家在60年代建立了(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轴心国集团 C.欧洲共同体 D.统一的欧洲国家 5.(2012·福州中考)右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标志,该 组织是(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 A.实行民主化改革 B.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C.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D.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7.(2012·扬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 ( )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8.(2011·荆州中考)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