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很好。为了更好地扩大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本文专就其若干问题,谈点个人拙见,以期引玉。

一、正确理解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以病统证。如伤寒首论太阳病,下辖太阳表实麻黄汤证、表虚桂枝汤证。少阳病下辖小柴胡汤诸证等。这就是说,《伤寒论》以六经病为纲,以诸汤证名目,举纲为目,层层深入,剖析六经病千变万化的病因、病机,使其在临床上证药合机,审因论治,取得相应的疗效。

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其病机为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三阳表证的病机变化中,它可以外达出表,亦可内陷入里。所以,它的两组主证,一为往来寒热,代表病在半表的病机反应;一为口苦、咽干、目眩(实即包括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肝胆火郁证),代表病在半里的病机反应。前者可视为少阳半表证,后者可视为少阳半里证。这些主证的出现,可以由太阳失治、误治,亦可由阳明病转入。但无论其来路如何,总以邪在半表半里的病机、主证为临床特征,便可投以小柴胡汤治疗,使病邪透达于外,不致内陷入里。因此,小柴胡汤在外感热中所起的外

达透邪,阻断病邪内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其枢转之机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前所述,从小柴胡汤主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功用看,引申其治疗杂病,则更是天地宽广,通治诸病。诸如心血管系,肺系,消化系,以及部分神经系病症,只要出现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皆可以小柴胡汤化裁运用。从宏观的病机看,诸如以肝胆为中心,波及脾胃,影响肺气,累及心神,扰乱肝魂,困扰胃肠……举凡兼表之虚证,兼里之实证,挟痰挟饮,气滞兼瘀等涉及的病种甚多,所以说,用小柴胡汤权宜应变,治疗杂病,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此外,关于“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用小柴胡汤的问题。历代医家各持己见,有的注家认为,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症状中任何一病,即可投以小柴胡汤治疗,这种见解有失其偏。因为只见一症,即用小柴胡汤,有其机械性和片面性,割裂了小柴胡汤证的整体意义。所以,仅见口苦或咽干,或目眩就用小柴胡汤,那未能抓住病机实质,多有失误。例如,口苦、咽于、目眩三者为胆火肆虐症,如果仅见其中之一,即用小柴胡汤治疗,而方中所用党参、半夏、姜、枣、甘草之辛甘调和补益的功能,怎能用于一派实火之证呢?这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无疑是机械地对号入坐。笔者认为,小柴

胡汤的病机,能够客观地印证的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不,胃气因和”,这才是“但见一症”的最好注脚,前后相参,正是彼此详略的关系,自然也就不至于捉襟见肘地理解“但见一症”,其互文见义的脉络,自然是一目了然。

二、深入剖析小柴胡汤方

小柴胡汤方药只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人参(一般为党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姜、大枣,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外感表证,姜枣是不可少的。由此,亦可反证少阳表证内传的机制,证明太阳与少阳的比邻关系,和表里相传的反应。

如上所述,小柴胡汤是取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在半表半里而偏于表的首选方。

因此,本方治外感表证,既可攻邪,又可扶正,体现了仲景组方的合理性。然而,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有收有散、有功有补的作用看,用其治疗杂病是不可多得的良方。举凡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不和,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病机,所出现各脏腑的疾病,皆可用

小柴胡汤宣畅三焦,运转气机。所以说,如能横看表里,竖看三焦,外连肌表,内合脏腑,全面整体地认识小柴胡汤方的原理,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杂病,确可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这就是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推广应用于临床的真谛所在。

关于柴胡的用量问题。论中有大、中、小三种用法,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柴胡半斤;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柴胡四两;柴胡加芒硝汤用柴胡二两十六铢。综合《伤寒论》本意,柴胡用大量是用于小柴胡汤本证,即少阳证。其次是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较轻微,但兼有太阳或阳明里证。用小量是少阳病已解,尚有少阳余波未平。从目前临床来看,多数是用常规量6~10g。这个用量符合伤寒本意,因汉代度量衡大,原方用一两,折算今日量为一钱,约10g。

此外,关于柴胡劫肝阴的问题。从柴胡有升散达外的功能来看,如肾阴亏损、肝阳亢旺者,当慎用或忌用。但临床上三阳外感用大量亦无碍,对肝胆疾患为必用之药,量大些亦无妨。若用量大,服用时间久,确有伤阴之弊,应当注意。

三、小柴胡汤应用举例

(一)小柴胡汤

运用本方治外感热病,是非常贴切的。从少阳的病机看,外可兼太阳,一般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者甚多,用小柴

胡汤酌加防风、葛根之类透达即可。

从临床实际看,时下市售的感冒药,大多数是辛凉药,有的还夹有西药发汗,如强力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等。如外感初期即用上药治疗,一是发汗过甚,一是辛凉郁遏,如此治疗,若体质素虚者,必然导致在表之卫气损伤,在里之脾胃受累,其结果就是表里含混,寒热并存,虚实兼有。所以,再用中药解表、西药发汗就不相宜了。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

[案一]鄢某,男,36岁。因外感服用强力银翘片两天,又服用消炎药汗出热不退,体温38.9度,血象正常,中性不高。

恶寒欲衣被,身痛酸软,头疼紧束,口不渴,舌苔薄而白腻,脉浮弦数。方用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党参15g,黄芩、法半夏、防风各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第一剂后,体温下降至38.3℃,恶寒罢,身体舒适,热退脉静,食纳增,服3剂痊愈。

目前,临床上中西药杂用,对病情不利者屡见不鲜。如上所述,其弊端就在于打乱了表里传变的正常秩序,使之表里不清,寒热夹杂,虚实并存。此时,如能正确运用小柴胡汤的调和作用,切中病机,可以转败为胜。不然,则酿成

仲景所谓的“坏病”,病机变化多端,治疗的难度就非常大。

(二)柴胡桂枝各半汤

本方治虚人外感,可与补中益气汤媲美,前者偏表里不和,而后者偏气虚兼表。

[案二]一妇人,年40左右,因感冒发热恶寒,既用解表药,又用清热药,并用西药消炎抗感染,病延六七日。其主症恶寒发热,身痛不休,无汗或微汗热不退,体温37.5—38.9度,不欲饮食,口淡乏味,二便尚可,脉虚浮数,舌薄白润。投:

柴胡、桂枝各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白芍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服1剂微汗出,热退,精神好,食纳增,头不疼。再剂一切恢复正常,后予补中益气汤3剂而痊愈。

柴胡桂枝各半汤,既具备小柴胡汤的调和表里等功能,又具备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功能,合二方为一方,可以通治老年经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实属保健良方。

此外,还可用治风湿身痛、关节酸痛、肌肉掣动。在南方春雨连绵之日,身体素质较差而兼有风湿者,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透达风寒湿邪,加防风、秦艽、威灵仙祛风胜湿,功效尤著。若与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相比,彼则一味攻邪,耗伤正气,此则攻补兼施,发中有收,功效殊不相

同。

(三)柴胡二陈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原方合二陈汤。用于慢性气管炎患者,颇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肺气不足,经常罹患外感,一味解表发汗有伤肺气,只能以调和寒热的小柴胡汤发中有收,攻中有补以祛外邪。而内有痰饮,用二陈汤理气化痰,或加葶苈子、苏子、五味子降气而敛肺气。柴胡二陈合用,可谓是安内攘外,各建其功。体现了整体辨证的优势。

[案三]汪某,年逾六旬,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多年,遇寒即发,咳嗽气粗,痰涎壅甚,恶寒低热,食纳差,脉虚数,舌黄白而腻。处方:

党参15g,柴胡、黄苓、法半夏各10g,茯苓20g,陈皮、葶苈子、苏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一般上药服3~5剂,病即缓解。

从临床实践看,用柴胡二陈汤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功效优于用抗生素。本方长于补益肺脾,温化寒痰,对老年患者无疑是从整体出发,全面调理,从本论治。而抗生素的作用,姑且不能视为寒凉剂,但其负面反应却可损伤脾胃,波及肺气。久病体弱者,两者的疗效是决然不同的。

(四)柴胡加龙牡合甘麦大枣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生姜,加龙牡、浮小麦、麦冬。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或治精神抑郁症,均能取效。

[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生龙牡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花粉、橘核各15g。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经前烦躁开始服药。如此反复治疗多年,至50岁后慢慢稳定安宁。本病临床多见,其病机为阴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阴养血、平肝润燥药。

本方柴胡加龙牡汤有别于《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牡汤,原方有桂枝、大黄、铅丹、茯苓,为治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病症,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主治功用各异。笔者认为,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龙牡等,旨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郁滞之症,合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故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症。原方桂枝之辛,大枣之寒,铅丹有小毒,故均弃之。

(五)柴胡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是《金匮要略》方,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汤,治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

所致的失眠,颇多效验,临床上用于阴虚瘦弱之体或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失眠、惊悸等皆有良效。

[案五]吴某,女,52岁,中学教师。自述心慌不宁,胸闷气憋,精神不振,夜烦梦多,食纳差,脉间歇,每分钟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药,疗效不稳定。察其舌质偏红,苔黄白而腻。处方:柴胡10g,太子参15g,法半夏、黄芩、知母各10g,酸枣仁15g,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参15g,浮小麦30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剂后睡眠安稳,烦躁减,期前收缩基本控制,精神好转,食纳增加。继以上方隔日1剂,前后共服30剂,一切恢复正常。

本案属阴虚肝血不足,肝郁火化。妇人绝经期前后多有此症,有的症状较轻,有的病情严重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体中亦有部分患者素体阴虚火旺,体质瘦弱,可以出现烦惊、心悸、失眠等症。究其病机,男女均为阴血不足、血不足以养肝,故而肝郁化燥,用小柴胡汤疏泄肝胆,合酸枣仁汤养阴血,加白芍、丹参等增强其滋阴养血的功效,能起到较好的除烦定惊之效。

(六)柴胡温胆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组合而成。治疗胆胃湿热、肝郁化火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精

神抑郁等症。

[案六]李某,女,16岁,中学生。学生成绩一贯优良。因家况不佳,逐渐精神萎靡,少言寡语,烦躁失眠,幻听恐惧。月经前症状加剧,休学治疗,先西药镇静,住精神病院一个多月,病情未见好转,遂转中医治疗。症见:精神呆滞,两目直视,眼神不宁,少言寡语,夜寐不安,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食纳少,大便不快,脉弦实稍数,舌苔、黄白厚腻。处方:

柴胡10g,太子参15g,黄芩10g,川黄连3g,法半夏、郁金各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茹15g,陈皮10g,菖蒲、远志各6g,虎杖15g,胆南星6g。

每日1剂,分2次稍凉服。

前方进10剂后,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食纳增加,夜能安睡,临经前情绪波动减轻,遂守原方加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等,治疗近半年后复学,成绩逐渐上升,观察半年,病未复发。

柴胡温胆汤,用以治失眠、情绪紧张,或忧郁,不失为一剂良方。凡是胆胃湿热,痰热内扰的心悸、期前收缩、耳鸣以及神经系统病症,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临床上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神经官能症、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众多疾病,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胆胃湿热的病机,在一定的阶段用之均能异病同治,取得明显的疗效.

(七)柴胡陷胸汤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是治疗肝胆不和,痰热阻遏于胸胃的病症。如支气管肺炎,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嗽痰不爽,胸胁痞满,或胃脘痞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

[案七]王某,男,52岁。平素有气管炎病史。近因感冒发热、咳嗽、胸痛而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经消炎、抗感染治疗1周,病情缓解出院。现症:咳嗽痰黄稠,胸闷胁痛,右侧胸背部均有湿罗音,呼吸不畅,低热37.5度,大便不畅,夜烦少眠多梦,食纳差,口黏舌苔黄腻,脉弦滑偏数。拟方:

柴胡、太子参、黄芩、法半夏、花粉各10g,川黄连5g,全瓜萎20g,郁金10g,桑皮15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及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前方服5剂后,低热除,咳嗽减,胸痛好转,呼吸均匀,食纳、睡眠明显改善,舌薄润,脉弦数,守方进10剂,临床痊愈。

本案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此外,本方用于肺胃两者病变,如肺之痰热壅甚的,胸膜炎、肺部感染、肺结核等,如胃之湿热中阻、肝胆气滞的,胃窦炎、胆汁反流、反胃、呕吐、呃逆等。随症加减,皆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八)柴胡泻心汤

小柴胡汤合泻心汤,共奏疏泄肝胆、调和脾胃湿热之功效。烦躁不寐,胃脘痞胀,胁间胀痛,大便稀软或腹泻等症。[案八]谭某,女,35岁。自述精神郁闷,烦躁失眠多梦,腹涨气滞,胃脘至脐腹胀痞,大便稀溏,日三四次,肛门不爽,脉缓稍弦,舌苔黄腻。处方:

柴胡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各10g,黄连5g,干姜、枳壳、广木香各10g,炙甘草5g,神曲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药进3剂,诸症悉减,大便成形,每日1~2次。继服2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

柴胡泻心汤的运用,病机重点是肝胆火郁,脾胃气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临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肠炎、腹泻等,视其病位所在而加减,如病在肝胆加疏肝的郁金、川楝、青皮;如病在胃肠加理气的枳壳、木香、神曲等。

举凡伤寒学者尽人皆知:柴胡汤证下之,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是指柴胡证误下,损伤脾胃,湿热中阻,气滞不畅,以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治之。此间,正说明柴胡与泻心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一同属肝胆脾胃同病;其二,同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其三,病机重点在中焦,虽下并未损伤脾胃波及下焦,故而说柴胡

不中与半夏泻心汤。笔者以为,凡是肝胆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姑论其下与不下,视其病症所在,用小柴胡合泻心汤,临床广泛运用,都有良好的效益。

(九)柴胡四逆散

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临床用于慢性肝炎、乙肝“三阳”以及肝硬化等病症,疗效稳定,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对肝病患者脾胃健运、中焦振奋、恢复健康有直接的作用。

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郁金、青陈皮、川楝、茵陈、虎杖等,对急、慢性肝炎退黄快,俟转氨酶下降后,酌加滋养肝阴、健运脾胃药,但养阴不能腻,健脾不能燥,更不能过早进补。

2.治乙肝“三阳”:以两对半1、3、5阳性为特征,应是包括在慢性肝炎之内。但临床上“三阳”的带菌者甚多,其治疗与转氨酶升高者有所不同。

一般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白花蛇舌、白马骨、忍冬藤、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加怀山药、扁豆、白术健脾药,加谷芽、麦芽、炒内金化食药,加川楝、郁金等疏肝;酌加丹参、旱莲草、女贞子等滋阴活血。其中清热解毒药,可视病情选1-2味,不能过于苦寒;滋养肝阴药不可服之过早,可从舌象辨认其伤与否。服药以1—3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阴转率较好。小孩比成年人更好。但有服2个月

即转阴,或转为1、5阳性,也有转阴后半年又复出1、3、5阳性。总之,上述治疗有效,但仍缺乏具体分类用药和确切的统计学观察。但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

3.治肝硬化:以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加郁金、内金、腹皮、生牡蛎、青皮、川楝、香附、三棱、莪术、炒谷麦芽等。总的治则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用药均以柔克刚,不用过多攻伐药,这种治法对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疗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一般需1—2年服药治疗。如有腹水者,适当加茯苓皮、海桐皮、赤小豆等,或短暂用西药利尿,腹水消退后即停用。笔者体会:1)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治肝硬化,能较好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机体恢复;2)用活血化瘀药以丹参、益母草、赤芍、香附之类为宜,不用桃仁、红花、土鳖虫之类破血动血药;3)用软坚药,以三棱、莪术为宜,且在脾胃功能健运的情况下用小量为好;4)密切注意伤阴,肝硬化无论用何种疏肝药均有伤阴之虞,必须注意防患。一是用疏肝药如柴胡等,不宜过量,以小量适中;二是注意舌苔、脉象,如舌红少苔,脉象弦硬,应立即调整滋养肝阴药,减少对肝阴的耗损,或采用食疗辅助滋阴健脾。总之,肝硬化是慢性病,治疗是长期的,应以无毒治病为上,不能孟浪,不能求速效。不然,弄巧成拙,反生祸端,必须慎之又慎。此外,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较差,可能是与肝细胞长期损伤有关。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药,仍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十)柴胡平胃散

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又可称柴平汤。以小柴胡汤加苍术、厚朴、陈皮而成方。临床上感冒夹湿,或急性黄疸性肝炎。其症状为恶寒、发热、身疼痛、腹胀、大便稀溏,口淡黏腻舌苔淡润、脉弦数等。肝病湿邪偏甚者用之。

江南长夏,身染风寒,头痛身热,表证俱在,又见脘痞腹胀,大便稀溏,食纳呆滞,用小柴胡汤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温化里湿,再加入藿香、滑石,对暑病挟湿,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挟湿均能取得疗效。笔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进入长夏湿浊明显,用本方常可与温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择优选用,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疗效十分理想。

(十一)柴胡白虎汤

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而成方。从药物组成看,应是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上四时感冒,汗出热不减,即有少阳往来寒热,又有阳明热盛,口渴饮水,用本方内外兼治,颇合病机。杂病如结核性发热、肿瘤发热、胆道感染发热等均可选用本方。

时下,滥用感冒药,发汗过甚,风寒之邪未罢,热甚耗气伤津,酿成三阳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汤,符合病机,与

柴胡白虎汤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

(十二)柴胡五苓散

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于内。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湿者(或湿重者),加疏肝药郁金、川楝,加利湿药茵陈、厚朴。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湿邪困脾,病者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濡数,舌白腻,用本方透达外邪,利水渗湿。全方可达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化气利水之功效。前贤有以小柴胡胃苓汤治寒湿发黄,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杂乱,实则井然有序;吴又可的达原饮为湿邪弥漫三焦,其用意亦与柴胡胃苓汤相近,治法同出一辙。

此外,有嗜茶过甚(有的地方喝茶习惯特殊,将茶叶煮出茶汁,最后连茶叶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积月累,则出现“茶黄”,多为寒湿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独特疗效。顺便提一句:如系茶黄,可以用茶树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黄。

(十三)柴胡四物汤

《伤寒论》有三条原文,叙述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均用小柴胡汤调理。笔者以为,实际上是妇人经期感冒,出现往来寒热所以小柴胡汤治之。然而,从临床实际看,由于其临经适来或适断,这与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达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动血则是殊异,故用四物汤合

于小柴胡汤之中,内和气血,又切中其异,是治经期感冒的良策。一般说,经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症,尚有血热烦躁之征,故从凉血人手,用生地、赤芍、丹参,改四物之养血为凉血,配合小柴胡汤透达,对于经期感冒的治疗确有其奥妙之处。当然,经期感冒未必都有热入血分,未见是症,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总之,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中心,随证加减,因病择药,在临床上潜心钻研,细心体察,博闻广识,即可领悟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奥妙。本文虽冗长琐细,但未必能概其全,因个人有限的知识,不当者,祈请批评!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199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后。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21T10:03:27.19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作者:杨兆初 [导读] 将小柴胡汤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分析及评估应用价值。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羊角塘镇湛溪村卫生室湖南益阳 413501 【摘要】目的:将小柴胡汤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分析及评估应用价值。方法:此文对外感发热患者、体虚感冒患者、余热未尽患者、产后发热患者分别予以对应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研究及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体虚感冒患者、余热未尽患者、产后发热患者在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之后,相关临床症状均消除而获得痊愈。结论:小柴胡汤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存在重要应用价值及优势。 【关键词】小柴胡汤;外感发热;体虚感冒;余热未尽;产后发热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提出的一种中药方剂[1],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以及治疗少阳半表半里的重要药方,在临床很多疾病的治疗中被推广应用[2]。小柴胡汤通过药味加减及变通可以在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灵活运用。 1. 外感发热 1.1 外感低热 外感低热患者多存在全身酸痛症状,表现出神疲而乏力,多不思饮食。外感低热患者的病程一般比较短,病程多为2天到6天,是外感初期,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患者的体温正常或是稍微偏高。典型病例:女性,49岁,2018年02月11日,患者因“近2天全身存在酸痛症状,比较疲乏及无力,且不思饮食”到本院就诊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白,其脉缓有力。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神曲30克,太子参30克,煅龙牡30克,大枣20克,生姜12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1剂药方之后,相关症状均得以消除而痊愈。 1.2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患者多会出现头痛症状,以往存在寒热症状,外感高热患者的体温一般为38℃到40℃,患者的病因是太阳表证并未解,且传入少阳。典型病例:男性,37岁,2018年01月22日,患者由于“外感发热”到外院就诊治疗,通过静脉滴注“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患者的体温没有得以降低。遂在2018年01月22日下午到本院就诊治疗,患者主诉存在头痛症状,且恶寒发热,一天没有进食。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黄,且其脉浮数,患者出汗不通畅,其体温高达39.8℃。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太阳表证并未解且传入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神曲30克,太子参30克,大枣20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大青叶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知母12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对以上方剂采取开水煎汤,进行多次少量服用。患者当天晚上,得以出汗,患者退热,其身凉且恢复食欲。患者退热之后感觉咽喉存在疼痛症状,将以上方剂减去石膏和知母并增加板蓝根30克,患者服用3剂之后得以痊愈。 随机抽选本院采取小柴胡汤治疗的30例外感高热患者,治疗后的体温明显降低,和治疗前相比,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0例外感高热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分析 2.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患者存在恶寒症状,其神疲而乏力,多存在欲睡症状,其饮食下降。体虚感冒患者的病因是正虚,其卫外而不固,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典型病例:女性,69岁。2017年10月21日,患者由于“近2天存在恶寒身疼症状,其疲乏而无力,存在心烦,常常欲睡,且手心和足心均出汗”而到本院就诊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淡红,其苔薄,其脉细。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正虚,其卫外而不固,因外邪入侵而直中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太子参30克,煅龙牡30克,大枣20克,神曲15克,生姜12克,柴胡12克,半夏12克,炒黄芩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2剂之后,相关症状消除得以痊愈。 3. 余热未尽 余热未尽患者是于热病的后期存在烦躁不安,其体温正常或是稍微偏高,属于邪稽少阳,且其余热并未尽。典型病例:男性,15岁,2017年08月15日到本院就诊治疗,由于“发热待查”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7天之后,得以退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不过患者常感觉头痛,其心中烦躁,且不思进食。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舌干红,存在少苔,且脉细,患者的体温是37.1℃。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邪稽少阳,且其余热并未尽,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并清除余热。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太子参30克,神曲30克,大枣20克,柴胡12克,知母12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炒黄芩12克,大青叶12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1剂之后,相关症状得到缓解,连续服用以上方剂3剂之后,相关症状消除得以痊愈。 4.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患者主要是存在恶寒发热,且腹痛严重。主要是因为产后血室存在空虚,受到邪乘虚入而导致,足厥阴肝经进而毛中,通过阴器,抵达小腹,可归入肝络胆,对肝胆之经产生侵犯,且居于少阳。典型病例:女性,29岁,由于“第二胎足月自产三天之后,存在恶寒发热症状,其腹痛灼热,其恶露存在异味,且不思饮食”曾经在外院就诊治疗,具体用药治疗情况不详。然而治疗后患者的身热仍未退,所以于2017年12月21日到本院就诊治疗。予以患者诊断,发现其腹痛的灼热拒绝按压,其舌红而苔薄黄,其脉数有力,患者的体温是 38.8℃。对患者中医辩证属于产后血室存在空虚,受到邪乘虚入,并且居于少阳,治疗原则为和解少阳,并清热燥湿。采取小柴胡汤加味药方予以患者治疗,组方是,石膏60克,太子参3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大枣20克,白头翁15克,柴胡12克,黄柏12克,炒黄芩12克,半夏12克,知母12克,生姜12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秦皮5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2剂之后得以退热,相关症状得到缓解,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14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7期·综述· 小柴胡汤源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组成。小柴胡汤可用于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1]。方中药物可以分成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是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2];二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通过其辛散作用,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3];第三是大枣、人参、甘草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可以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4]。七药配伍,少阳经,又兼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小柴胡汤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曾有研究者对78例住院并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于术后当日加服由柴胡30 g,黄芩、人参、清半夏各15 g,炙甘草、生姜各6 g,大枣3枚组成的小柴胡汤水煎剂,每日分早、晚2次温服1剂,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共进行3个疗程,在临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瘤体近期疗效比较、血清甲胎蛋白方面比较均有不错改善[5]。后世医家在《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汤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阐述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进行发展,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合方,使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方面效果尤为显著[6] 2 小柴胡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经常受到本病的影响。本病虽然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由于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及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其疾病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7]。基于上述原因,有研究人员运用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取得很好疗效。具体方法: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每天分早、晚2次煎服1剂,进行为期10 d的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丁片6.0 mg,每天3次,疗程10 d。治疗组(50例):治愈2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50例):治愈7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故而值得在临床上借鉴[8]。 3 小柴胡汤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作用 为了进一步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病变的临床疗效,洪永文[9]对90例肝郁脾虚胆囊息肉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具体方法为:观察组患者采用金钱草20 g,柴胡13 g,茜草5 g,半夏12 g,大枣6 g,党参11 g,甘草9 g,山楂13 g,白芨9 g,生姜6 g,三七粉3 g,茵陈11 g,郁金13 g组成的加减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为7 d。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4.4%(29/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 4 小柴胡汤对哮喘伴抑郁患者预后方面的影响 韩志强[10]对29例哮喘伴抑郁患者予以小柴胡汤治疗,收到不错的疗效。治疗组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口服:柴胡15 g,黄芩10 g,法半夏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甘草10 g,大枣10 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150 mL,每天2次口服。结果显示:应用小柴胡汤调和上下之气,流通内外之津液,并且使支气管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癌症发热中的疗效 在河南安阳中医院一项小柴胡汤针对癌症发热有效性的研究显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癌症发热的总有效率为87.5%,这一数据较同期的对照组明显高且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在癌症发热治疗中应用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患者体温可快速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11]。 6 小柴胡汤加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 刘洪臣[12]研究认为: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得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有效降低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愈后的复发率,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7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有研究人员为验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将86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13]。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中柴胡解郁疏肝,枸杞具有补肝益肾功效,甘草、党参可健脾益气、顾护中州,联合川芎、龙胆草、栀子等药,理气调中、燥湿利水,多药联合可疏肝利胆、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由此得出中风后眩晕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 8 小柴胡汤在肾科疾病中的应用 于俊生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研究,对肾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整体调治,不仅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延缓慢性肾病的病理进程[15]。周盛杰[16]的研究证实:小剂量尿激酶、贝那普利、缬沙坦、霉酚酸酯及激素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能够有效地改善肾功能、保护肝功能,对于提高治疗总体有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章念伟等[17]也总结了小柴胡汤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方面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可广泛地运用于多种临床,作为常见疾病的主要用药、配伍用药,疗效确切,笔者认为该药在临床使用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国, 李昌勤, 刘庆芳. 小柴胡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中成药,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张颖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摘要】目的 了解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疗效。方法 通过综合多篇论文探讨总结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结果 小柴胡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颈椎病、肝郁脾虚型胆囊息肉样病变、哮喘伴抑郁患者、癌症发热、反流性食管炎等多方面均有作用。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疗效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我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了,但今天还有话说。 每次我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都要提到那位可敬的现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特别是要提到刘渡舟先生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学家——胡希恕》一书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到底是说的是哪一件往事?今年7月11日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经方论坛上,冯世纶先生告诉我,那是当年会诊单玉堂老先生的事。我上网查到单老儿子单志华先生的一段回忆录: “1982年,单玉堂先生患肺心病住院,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那么,到底用得什么方?冯世纶先生告诉我,胡老用的方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他说,这是单老第二次住院,第一次住院时,单老肺部感染发热,也是胡老开的方,用的是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生石膏甘草。后来还给我寄来了当年的病案。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的最爱。他不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肺炎,也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治疗单老肺心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则用大柴胡汤加桃核承气汤。这是胡老的智慧!大柴胡汤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宿食病的方,但不限于宿食病,伤寒发热,张仲景就用大柴胡汤,后世也是这样用法。其着眼点是方证,即“按之心下满痛”。而且,从方证相应出发,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日本和田东郭(1744-1803)在《蕉窗杂话》书中提到:“长病之喘,喘

小柴胡汤的临床治验及其本草考证

18 中国乡村医药 小柴胡汤的临床治验及其本草考证 朱 亮 王群星 龚 鸣 吴志强 徐菲拉 作者单位:321000 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中药房(朱亮、徐菲拉),药剂科(王群星),中医科(吴志强);金华市中医院中医科(龚鸣) 通信作者:朱亮,Email:wza63551368@https://www.doczj.com/doc/0310033951.html,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外透内清、扶正祛邪的功效,用药精当、直指病机,被后世誉为和剂之祖。该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7味药组成,各药相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枢机,理三焦。张景岳评价其“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本草考证是现代研究药物基原品种的术语,通过对古代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对比、考据,来论述药物在历史上使用的品种情况[1]26。同一品名的药材由古及今,品种有延续性,也伴有变迁。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研究,对小柴胡汤中7味药物古今药用品种的延续性和变迁进行挖掘整理,对其名称、产地变迁等方面展开考证分析,为小柴胡汤正确用药提供依据,并将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以期与同道共享。1 药物的本草考证 1.1 柴胡 考察历代本草对柴胡品种的记载,发现品种从汉代的几个发展至今已达20余个。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茈胡;《吴普本草》又名茹草;《名医别录》称茈胡,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图经本草》始易其名为柴胡;《本草纲目》称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1-2]。 陶弘景称柴胡出于近道,状如前胡而强;《图经本草》记载,柴胡在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以银州为胜,详细描述了其茎、叶的形状,并指出生丹州者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本草纲目》明确指出,丹州即延安府神木县,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并有北柴胡和南柴胡之分[3]360。结合《证类本草》绘有的柴胡图,其中4幅均为柴胡属植物;只有寿州柴胡叶对生,根部肥嫩,似石竹科植物银柴胡[4]。可见自古以来柴胡来源复杂,入药种类较多,除多数来源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外,还有少数其他科植物。 1.2 黄芩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黄芩“生川谷”, 而无植物产地及形态描述;《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产地“生秭归川谷及冤句”;《本草经集注》记载,彭城、郁州亦有之。《新修本草》《图经本草》等本草著作历代记载所用黄芩除今湖北秭归县及与四川邻近的巫山一带所产者外,江苏与山东地区亦产。可知黄芩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丘陵地区,这与生川谷的生长环境相符。魏晋时期《吴普本草》记载,黄芩赤黄叶,两两四四相直,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宋代《本草图经》对其描述叶从四面作丛生,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色青黄,老则中空。从以上本草所描述,古今药用黄芩的来源和形态大抵相似,历代药用黄芩为黄芩属植物,并可得出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河北均可以作为黄芩药材的道地产区。1.3 半夏 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黄帝内经》就有半夏秫米汤的记载。在历代本草中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言生川谷;《名医别录》云,生槐里;《本草经集注》称,槐里属扶风,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佳,不厌陈旧;《新修本草》记载,所在皆有,生泽中,名羊眼半夏。《本草图经》云,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茎端出三月,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本草纲目》除转引上述本草外,载有半夏图;《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标名齐州半夏为佳。根据现代《药物出产辨》论半夏产湖北荆州为最。综上所述,半夏古今道地药材的产地有所变迁,但药用品种一致。 1.4 生姜 姜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生山谷,生者尤良。该书只交代了干姜的生长环境,并未提及干姜的植物形态与具体产地,但可以推断有干姜与生姜的分化。《本草图经》云,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附有温州生姜与涪州生姜两幅图。《本草纲目》对生姜原植物的描述更为详尽, “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3]395。《本草思辨录》对干姜和生姜的区别做了详

刘渡舟:大柴胡汤应用病例解析

摘要: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因此,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 PS:回复“大柴胡汤”查看胡希恕、刘渡舟、黄煌谈大柴胡汤的三篇文章。 大柴胡汤的应用病例及解析 (1)高热案 王某,男,57岁。外感后续发高热40℃,持续2天而退。此后每隔十余日必发一次,很有规律性。发热时两目昏糊,不恶寒,伴心胸痞结,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此邪热伏于少阳募原,为“瘅疟”之证。 柴胡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草果3克,槟榔3克,丹皮9克。 服一剂后,大便畅行3次,热退。改方为柴胡、黄芩、厚朴、知母各9克,大黄、草果、青皮各6克,槟榔3克,又服三剂后,余证全消,后追访三个月病证未发。 (2)自汗案 潘某,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黄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 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生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炙甘草6克,又服二剂,遂汗止而安。 【解说】汗出一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有在表在里之别。阳虚汗出必伴心悸气短,形寒畏冷;阴虚汗出多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属表邪,营卫失和而汗出,则有恶风,头痛等证;若属里热,阳明之热外蒸而汗出,则有恶热,蒸蒸发热之苦。唯此少阳病汗出,一般不大引人注意。从此大柴胡汤治自汗案可见,汗出证属于邪在少阳者亦不少见。因此,临床上应多留心于此,方能不废柴胡汤治自汗、盗汗之法。 (3)惊狂案 李某,女,20岁。新产后20天,因与邻居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神志之病。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安,已有七个昼夜目不交睫。曾服“冬眠灵”等药亦未能奏效。来诊时双目发直,两手躁动无休止。询知大便数日未解,左侧腹痛拒按,恶露亦停。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 服药仅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呼之不醒。逾一昼夜而寤,神志恢复正常,恶露又下。

高体三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胃病经验

粘膜变薄,血管显露,色泽青紫等,符合“久病入络”,络脉淤滞的特征。故治疗中注重化瘀通络之类药物应用,如山楂、刺猬皮、炒蒲黄、川芎、鸡血藤等。o曾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层细胞萎缩减少以及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变化,胃镜下也可见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临床辨证气滞日久,郁而化热,或脾运失健,食积不化,郁而化热,局部热邪阻滞,郁结成热毒痰结之结果。故临床治疗时强调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药,如半枝莲、山慈菇、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药。 5 应用地方药材 曾师注重本地药材的临证应用,治疗处方中多应用秦岭太白山本地草药。如太白米、红石耳、朱砂七等。其中太白米性味甘辛微温,有健胃止痛、理气化滞、通行腑脏之功效。红石耳,味淡平微苦,能健胃消积、理气止痛、消胀除满[2]。既不悖于辨证论治,同时又能发挥本地药材的特长,临床体现了良好的中医疗效。 综上所述,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三因治宜、辨证分型论治、注重兼夹证候、结合微观辨证论治、应用地方药材,诊治思路清晰,临床疗效显著,应进一步继承学习。 参考文献 [1]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05. [2] 曾升海,黄列英.复方朱砂七汤治疗慢性胃炎180例[J].陕西中医,1995,16(7):295. (收稿2011-03-10;修回2011-04-15) 高体三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胃病经验 高天曙 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郑州450002)  摘 要 目的:探讨高体三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经验。方法:整理临床证治规律,重视整体观念,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总结用药特点。结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病效果优于单纯 应用胃药。  主题词 胃病/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医师 @高体三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9-1209-02 高体三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善于运用经方治病,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现就小柴胡汤变化治疗胃失和降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许多慢性胃病患者,缠绵反复,历久不愈。大都主诉服用了不少治疗胃病的中西方药缠绵反复,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此类疾病实乃脏腑之间功能失调,而非脾胃单独患病,其中最密切的是肝胆不利。此时运用祖国医学脏腑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从而获得了治疗慢性胃病不能独用胃药,只有选用调理肝胆或与脾胃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疗效[1]。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其气以通降为顺,脾主运化其气以升清为和。若胃失和降,则临床常出现胃脘胀满,或痞塞时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呕逆吞酸,嘈杂难受,或兼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数等。最常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及肝炎等病的过程中。在治法上除按胃腑本经虚实寒热失调论治外,大都要考虑与肝胆功能失调影响于脾胃有密切关系。因为水谷的受纳与运化,在于脾的升清、胃的降浊,而脾升胃降须依赖于肝胆的疏泄条达。故临床配用一些调理肝胆方面的药物,对消除胃失和降所致的症状确有帮助。如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看“肝胃不和”、“土壅木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等病理现象,尤其是清代黄元御认为:“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戊土,故痛在心胸”[2],都说明治疗胃炎类疾病,选用调理肝胆方面药物是符合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之一。 经方小柴胡汤本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证的代表方剂。运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胃失和降证,即是治疗胃病时运用一些调理肝胆的药物,其效果比单纯运用胃药治胃病具有优势。再从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看,除用脾胃药物组方外,妙在配合疏理肝胆之药,验之临床,疗效颇佳。故后世医者认为李东垣是脾胃疾病论治专家。 临床诊治经验 首先问清病程长短,此环节颇为重要,高老师认为急性病多实多热,病机相对简单;慢性病多虚多寒或寒热错杂,病机复杂,遣方用药须注意新病旧疾及脏腑间相互关系。 新发胃病 如果发病一周左右者属于急性新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