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必修3 中国部分 复习手册 考点知识梳理 打印版

高二历史必修3 中国部分 复习手册 考点知识梳理 打印版

高二历史必修3 中国部分 复习手册 考点知识梳理 打印版
高二历史必修3 中国部分 复习手册 考点知识梳理 打印版

高二历史必修3整册考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庄。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主张:(见后)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

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

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

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

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

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

(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荀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百家之大宗。(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

“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

造成为君子圣人。

例: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⑴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

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⑵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

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

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

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

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为“博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发展: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

概况:

(1)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

(2)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理学特点: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

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儒学。 2、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 3、二程思想:

①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主张外在的探求。 4、朱熹

(1)思想主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

(2)朱熹的影响:

①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

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南宋的陆九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

理的主张;强调反省内心。

明朝中期儒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的新阶段,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 思想主张:

①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

②致良知。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资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守仁)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李贽,明朝后期人,著有《焚书》《藏书》,自称异端。 1、思想背景:官场多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

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2、思想主张:破除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咸以孔子之

是非为是非”;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自由恋爱,寡妇再嫁,武则天)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评价: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2、各自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

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 3、进步思想主张:

(1)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

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2)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

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主张唯物思想。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变化

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4、共同影响:他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促使

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实例: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腐朽。

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封建。

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等扼杀个性,摧残思想。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

二、其他科技成就

数学:

(1)数学成就

①西汉:《周髀算经》,成就: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五百年。

②东汉的《九章算术》。

成就:十进位值记数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马克思说它是“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意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2)计算工具

早期是算筹,后演变成算盘。明代之后,算盘完全取代算筹。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天文学:战国时,天文学家石申,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著《天文》已经失传,后人整理有《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1)汉武帝时已使用浑仪观测天象,是望远镜发明之前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元代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精密度大大提高。

(2)历法成就:

①夏朝:《夏小正》,商朝改为“殷历”,其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纪日方法。

②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北方东汉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医药:(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望闻问切四诊疗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和张仲景同时期的华佗“麻沸散”;唐朝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备急千金要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一、诗经和楚辞

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原始歌谣,后发展出独立的诗歌。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为民间歌谣。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基础。

2、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又称“骚

体”。诗篇以《离骚》最为有名,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汉赋和唐诗

1、汉赋:(1)特点: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代表:西汉以气势恢宏,华美,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东汉以抒情为主,代表张衡《二京赋》等。

2、唐诗: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诗歌发展创造了条件。

1、宋词:

(1)词起源于唐代,宋代称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2)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代表人物

2.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

散曲成就: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四、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

2、代表作品:

一、书法艺术发展

1、汉字起源和演变:

起源: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图画文字”。商代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正式书体:隶书(盛行汉代)、楷书;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2、书法艺术发展(魏晋为界限)

第一阶段魏晋前为“自发阶段”(重实用功能)

第二阶段魏晋以后“自觉阶段”(隶楷草行书法艺术化,重审美功能)

A.楷书艺术:发展情况----始于东汉,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盛行于隋唐,唐朝楷书步入盛世。

代表: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实用价值。

B.草书艺术:起源于东汉,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盛唐张旭、怀素

C.行书艺术:东汉到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至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二、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1、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演变、特点、代表:

①夏商周三代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代表作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②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和河南洛阳东汉墓《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总结出绘画理论。

代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④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继承魏晋以来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代表: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善人物(含宗

教画)人称“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⑤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同时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全面发展。风俗画是当时画坛

的最大亮点。

代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⑥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强调个性,借物抒情,写意。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写意画精品: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戏曲

1、戏曲的演变: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时形成的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代表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朱素臣的《十五贯》。

2、京剧

(1)形成及条件

①清朝前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②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③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兼收昆曲、秦腔以及民间小调形成新剧种“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②清朝京剧逐渐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3)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4)京剧表演特色: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管弦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戏曲歌舞并重,唱念做打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被称为“国粹”。

3、其他的地方戏: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地方戏,如: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戏等。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器物)

1、历史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③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倡导者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各国律例》。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作用: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体西用思想,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初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4、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

5、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内容(工业、教育、海军);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失去原有意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

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3)主张:经济上,主张工商业、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维新派:康、梁、严复

(1)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

《孔子改制考》中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理论。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文教制度。

③严复:编译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为《天演论》;还提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

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9)

①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②结果:失败。

③意义: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

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遭抨击。(直接原因)

2、兴起概况:

(1)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青年杂志》第二期起改为《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大(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

(4)口号:“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1、前期(核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与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文学革命的开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

文学,建设新文学。

②典范:鲁迅《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动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1、首倡: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

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还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翻译出版(1920年的《共产党宣言》)(2)劳动节纪念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年新青年等刊物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劳动节纪念活动,提高工人觉悟,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①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②还有《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和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5)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1、政治社会状况: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中

体西用、维新变法)。注:失败的原因是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2、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选择了革命道路。

3、主观: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

主革命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

3、评价:

积极: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失败。

三、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飞跃

1、条件:

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

③中共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帮助。

④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2、提出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党一大宣言》内容:

①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2)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对比

①民族主义:旧: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②民权主义: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

新: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新: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3)评价

性质: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影响:①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是国民革命的旗帜。国民党一大后,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国民大革命高潮迅速到来。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革命实践及总结。

4、时代需要(社会条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1、发端: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③意义: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2、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思想: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③意义: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④确立为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前夕)

①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内容:工作重心、胜利方针、基本政策、总任务(两个转变)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规定了新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指导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内容: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方针,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③思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其他理论: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思想思精髓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

想根源。

3、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邓小平理论:

一、伟大的转折(酝酿与准备时期)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说明左倾思想未根本改变。)

②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思想基础。

(2)酝酿与准备:

①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意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78年12月18-12月2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意义: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初步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论(2)、1987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初级论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本质论

①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②意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新概括: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论

5、确立为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写进党章

6、其它理论: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历史地位

1、内涵:在新时期,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

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历史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

益激烈。

2、国内形势: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方面正发生深刻变化。

②中共党内,新党员的数量大增,新老交替,给党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挑战。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涵

1.主要内容: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相互关系: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思想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4.核心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四、历史地位: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建国初

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1956年初,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当年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

科技为重点;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②制定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

目的:打破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后来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进程导弹成功。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际规模

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1973年,南优2号)“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

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I号”;至今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②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①建国初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

②三大改造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为让知识分子发挥更大作用。

③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成果:科技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1)科技领域:讨论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的会议成功召开。

(2)文艺领域:硕果累累。

①文学: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赵树理《三里湾》

②期刊: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③电影:“难忘的1959”,35部优秀影片于1959年一举展出(包括《五朵金花》)

二、曲折的年代(文革时期)

1、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导致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

2、表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①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②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③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伤害了知识分子,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原因:①文革结束,清算了极左路线。②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成果: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①文学②戏剧、影视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

1、拉开序幕:(1)接管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自主权。(2)确定教育方针,推动新中国教育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借助苏联和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2、制定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措施:“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果:①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教育初具规模。②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7)――受左倾思想影响,教育受破坏。

三、教育的复兴(1977至今)

1、70年代末:(1)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2)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方针,深化教育改革。

(1)普及基础教育教育: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

(2)改革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3)改革高等教育:建立学位制,改革招生扩大自主权

3、90年代:(1)实施211工程计划。(2)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4、加大西部教育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5、成就:(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 字说明。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 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历史课本整理 必修1 第一、二单元 一、填空题 第1课:西周分封对象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有为周天子()、()、 ()、()等义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等,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内容是()继承制。 第2课: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个最高官职,职能分别是( )、( )、( )。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长官

都由()任命。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的()的()的()的封建国家。 第3课: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军事上()、行政上( )财政上()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便利了()加强了( )巩固了()。它的创立是我国()的开端。为搜罗人才,汉朝实行(),魏晋南北朝实行()。隋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第5课:雅典的民主政治经过()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经过()的改革,基本确立。经过()的改革,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共和国刚建立时,只有习惯法,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 ),它主要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被称为()

随着罗马的扩张,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律,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整理,汇编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二、简答题 第4课:从汉至清,君主权利是如何得到加强的? 第三单元 一、填空题 第7课:1640年,英国爆发了()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发生了(),1689年通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获得了更多的(),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的第一位首相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负责。英国首相掌握国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unit1 1.take place / happen / break out 无被动 2.starve to death 饿死 starve to do 渴望 做 .. starve for 渴望 得到 .. 3.in memory of 纪念 4.dress up 穿上盛装,打扮 5.p lay a trick / tricks on play a joke / jokes on 6.a ward sb. sth.=award sth. to sb.授予某 人某物 reward sb. for sth. 因 ... 而报答,奖赏某人 reward sb. with sth. 用 ...报答,酬谢某人 7.look forward to doing *以介词 to 结尾的短语 pay attention to (doing) devote? to (doing) attach? to (do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认为 ...很重要8. without permission. 未经许可 permit doing sth. permit sb.to do sb be permitted to do 9. turn up 出现 ,调高 turn down 拒绝,调低 turn out (to be ) 结果是 turn to sb (for help) 求助 10 keep one ’ s word守信用;履 行诺言 hold one ’ s breath屏息;屏气 11.apologize to sb for sth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sth 11. set off ( for.. .) = set out ( for...) 动身,出发 12. remind sb. of sth. /sb.使某人想起?remind sb. to do sth. 提醒某人做某事 14.mean to do 打算做 mean doing 意味着 15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satisfying 令人满意的 16 lead to 导致;通向,通往 17.It is/was obvious that。。。很明显??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必修3 算法初步 一、算法与程序框图 1.算法的概念 算法通常是指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 (3)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两种) 循环结构 注:各种框图结构的功能及注意事项见下节相应语句. 二、基本算法语句 1.赋值语句 格式:变量=表达式 功能: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说明:①变量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以是单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字母后面跟若干数字当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

或字母,不要使用运算符号、特殊符号(如+、-、&等).②每个赋值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③表达式可以是常数或单个变量,也可以是含有常数及变量的算式,还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函数.④若表达式中含有左面的变量时(如A=A+1),则用变量当前的值计算后赋给变量,即变量(A)变成表达式的值,原来的值丢失;当左右变量名不同时(如A=B+1),则赋值后右面变量(B)的值不变. 注:①表达式中常用的运算符号有:+(加)、-(减)、*(乘,不能用×或·,更不能省略)、/(除,不能用÷)、∧(乘方)、\(整除,即整数商)、MOD(余数). ②常用的函数有:ABS (X)(即X的绝对值,不用│X│)、SQR (X)(X的算术平方根, .注意函数中的X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表达式,但必须放在括号里. 要修改程序.②只能给变量赋值,不能对表达式赋值,有些资料上有“INPUT x=5”这样的错误用法,注意避免. 3.输出语句 格式:PRINT"提示信息";表达式 功能:计算表达式的值并输出. 说明:①提示信息在程序运行后原样显示在屏幕上,起提示作用;②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在提示信息后面,即输出语句具有计算功能;③每次可输出多个表达式,中间用逗号或分号分开,按原顺序输出;④可以只有提示信息而无表达式,或只有表达式而无提示信息. 注意:①程序中一般要有输出语句;②提示信息要放在英文引号内,即键盘上的“"”,左右相同(课本上的引号是错误的). 4.条件语句 格式1: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二】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语文必修三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阜盛敕造顾盼神飞厮认有天无日膏粱弱柳扶风少不更事沸反盈天执拗诡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距深渊畏葸不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抱恨终生青衫泪湿 二:重点文常 1:《红楼梦》与曹雪芹2:《祝福》与鲁迅3:《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4:《蜀道难》的体裁5:《孟子》《荀子》二书作者的时代和思想 6:韩愈与古文运动7: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三:出自课本的作文素材 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3:活又不能,死也不敢的祥林嫂。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要维护人的尊严,她要争取参与年终祝福盛宴的基本人权。然而,她捐了门槛赎了“罪”后,仍被鲁四爷、四婶视为不洁不祥的人,她争取不到这第五权———人权。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使她失神落魄,形体也差了。“受了炮烙似的”是《祝福》的高潮所在,震撼力接近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王刺瞎自己双目那一幕。祥林嫂从此“下滑”,离开鲁家,成为乞丐,后来“穷死”了。性格上执着地维护她的尊严,争取应有的人权,是她悲剧的致命性成因。《诗学》说悲剧人物的不幸,“不是由他的败德或邪恶而来,而是来自某些错误或软弱”。这就是悲剧性弱点(hamartia)。祥林嫂的悲剧性弱点是她性格上的执着。 4:学者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固然繁华,但与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而宫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女而已。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