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

关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在初期诊断mm的治疗中疗效的不良性反应以及治疗功效。方法:利用td方案对39例初诊mm患者的治疗。以36例患者接受vad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为历史对照,比较两组的治疗、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td 方案诱导治疗初诊mm的总有效率为71.8%,vad组为61.1%

(p>0.05)。vad组2级以上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明显多于td 组(p<0.05),各种感染的发生率也高于td组(p<0.05)。结论:td 方案是对初诊mm有效治疗方案,可代替vad方案作为初诊mm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良好疗效;轻微毒副作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近十年来mm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mm的有效率提高到50%~55%,提示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具有协同作用。为明确td在初诊mm治疗中的作用,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从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共有39例新诊断的mm患者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病房接受td方案治疗。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

治疗组利用td方案进行治疗,沙利度胺初剂量是100毫克/天,每天晚上顿服或者分次口服,每间隔3天增加50~100毫克,直至200~300毫克/天,维持治疗,若发生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性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骨髓瘤 、-√-9→万案药物剂量用法时间 ABVD 母28天周期阿霉素 2 25mg∕m iv d1, 15 博来霉素10mg∕m iv d1, 15 长春碱6mg∕m2iv d1, 15 达卡巴嗪 2 375mg∕m iv d1, 15 BACOP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25mg∕m2(*40mg∕m2) 或iv d1, 8 母28天周期EPI 40mg∕m2(*50mg∕m2) 环磷酰胺 2 650mg∕m iv d1, 8 长春新碱 1.4mg∕m2iv d1, 8 泼尼松 2 40-60mg∕m PO d15-28 博来霉素10mg∕m2iv d15, 22 BEACoPP (*为加强方案)阿霉素 2 2 25mg∕m (*35mg∕m )iv d1 每21天一周期环磷酰胺650mg∕m2(*1250mg∕m2)iv d1 依托泊甘 2 2 100mg∕m (*200mg∕m iv d1-3 长春新碱 1.4mg∕m2(max 2mg∕m2)iv d8 甲基苄肼 2 100mg∕m Po d1-7 泼尼松 2 40mg∕m Po d1-14 博来霉素 2 10mg∕m iv d8 dex-DEAM 卡莫司汀 2 60mg∕m iv d2 美法仑20mg∕m2iv d3 依托泊甘 2 200mg∕m iv ,Q12h d4-7 阿糖胞甘 2 100mg∕m iv ,Q12h d4-7 地塞米松8mg po, tid d1-10 mi ni-DEAM 卡莫司汀 2 60mg∕m iv d1 美法仑30mg∕m (max 50mg) iv d5 依托泊甘75mg∕m iv d2-5 阿糖胞甘 2 100mg∕m iv ,Q12h d2-5 CHOP 14天或21天一阿霉素50mg∕m (或EPI 80mg∕m )iv d1 周期环磷酰胺 2 750mg∕m iv d1 长春新碱 1.4mg∕m2iv d1 泼尼松100mg Po d1-5 CHOP-E 每21天一周期阿霉素50mg∕m2(或EPI 80mg∕m2)iv d1 环磷酰胺 2 750mg∕m iv d1

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2007.11No.68中国处方药 浴火重生的凤凰: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现代药学史上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许就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导致海豹肢畸形的不良反应事件了。40多年过去了,沙利度胺“死而复生”,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它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而且还有抗肿瘤活性。 □AlanF.List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沙利度胺作为一种镇静剂和止吐药物,首次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孕妇的早孕反应。从1956到1962年期间,由于该药的致畸性,导致大约10000例出生婴儿为海豹肢畸形。虽然美国FDA未曾批准沙利度胺在美国上市,但是由于其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中规定,对于处于FDA审核中的药物,允许其用于试验用途,所以还是造成将近20000例美国人服用了沙利度胺。沙利度胺悲剧的发生,导致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新的立法,规定药物在得到美国FDA批准之前,必须提供关于该药对孕妇的安全性证据,FDA的这一行动掀开了现代药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沙利度胺撤市仅仅4年后,有研究报告指出,沙利度胺对红斑结节性麻风的全身症状以及皮肤的疼痛性炎症反应有缓解作用,这一报告再次引起了药学界对该药潜在临床益处的兴趣。到了1998年,沙利度胺作为罕见病药物,被FDA批准用于红斑结节性麻风的治疗,但是对其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不得用于怀孕的妇女。从那时开始,一度因为毒性被丢弃的沙利度胺,又因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中走上了复兴之路。 的确,沙利度胺对皮肤疾病、感染和自体免疫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作用,包括HIV感染相关的溃疡和消耗综合征、Be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变、结节病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JudahFolkman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沙利度胺对多种肿瘤 都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对多发性骨髓瘤、Kaposi肉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特发性骨髓纤维化都具有抗肿瘤活性。2006年5月,FDA批准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联用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虽然沙利度胺具有这些临床益处,但是其长期使用却受到限制,因为该药具有过多的毒性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嗜睡、便秘以及血栓栓塞。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该药的类似物,更大地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并使其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沙利度胺(α-酞胺哌啶酮)是一种合成性谷氨酸衍生物,有一个偏光中心,因而具有右旋和左旋类似物,临床上所用的通常是消旋混合物。其左旋类似物可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基于这一点,研究者开始从沙利度胺的基本化学结构出发,寻找能够抑制TNF合成的类似物。结果有几种类似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来那度胺(lenalidomide,CC-5013,Revlimid)和CC-4047(Ac-timid)。与沙利度胺一样,这些第二代的免疫调节剂也是消旋混合物。其生物活性不仅包括抑制TNF合成的作用,还能抑制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的生成,包括白介素1、6、8和12;同时激活T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分子的内皮反应等等。此外还有直接的抗肿瘤活性。而且来那度胺没有导致有机物突变或断裂的活性。 2000年,进行了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不久之 后,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试验首次证实了来那度胺基本上没有沙利度胺的神经毒性,而且骨髓抑制作用更强。对于5号染色体长臂全部或者部分的中间缺失的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为敏感,许多患此病的患者可以不必再进行红细胞输血。2005年12月,FDA基于2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来那度胺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此外,还有其他的试验表明来那度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变性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具有疗效。 在当今靶向治疗药物发展的时代,如何解决来那度胺多种药理学作用问题?免疫调节剂具有两面性,不仅对恶性增生具有抑制作用,还对周围的微环境具有抑制作用,这就与选择性的药物不同。虽然来那度胺的精确细胞靶点还不能确定,但是最近研究者发现,来那度胺能够抑制(直接或间接)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所缺失的关键磷酸酶。磷酸酶在调节配体-受体信号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可能能够解释其作用范围广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线性依赖生物活性。 来那度胺和此类药物的例子说明,对于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改造,还能够赋予其第二次生命。正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来那度胺和此类免疫调节药物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满载着希望。■ (资料来源NEngl JMed, 2007,357:2183-2186.编译秋雨) 9

试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

试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 发表时间:2016-07-16T15:19:02.2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胡蓉 [导读] 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效果优良,可改善血清相关指标,值得推广。 四川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 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行维持治疗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MM患者58例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9)行标准化VAD方案治疗,观察组(n=29)基于对照组加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低于观察组86.2%,对比P<0.05;观察组血清蛋白、IL-6、VEGF、骨髓浆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效果优良,可改善血清相关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剂量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指标 多发性骨髓瘤为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主要来源于浆细胞,据调查[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其占比为10%,不可治愈,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患者年龄普遍较高,难以耐受化疗,免疫力低,常规化疗方案疗效欠佳,且毒副作用大,易复发,尤其是化疗多次后骨髓瘤细胞易出现多药耐药现象,导致化疗无效。外国学者于1999年报道沙利度胺治疗MM疗效优良,无论是初治还是复发者二线方案,且安全性较高。然而临床对沙利度胺治疗MM的剂量存在争议,尚未制定标准方案。为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对MM患者行维持治疗对血清指标的影响,现选取患者58例,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MM患者58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骨髓、骨片细胞学检查及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后确诊为MM,其中32例为IgG型,18例为IgA型,5例为轻链型,3例为不分泌型;骨髓瘤细胞数为25~68%。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2,年龄38~76岁,平均(56.7±6.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37~75岁,平均(56.1±5.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VAD方案,第1~4d静滴ADM(阿霉素)10mg/d+VCR长春新碱0.4mg/d,并口服DSMS(地塞米松)40mg/d;第 9~12d、17~20d持续口服DSMS。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50mg/d为初始剂量,间隔7d递增50mg,最大剂量为160~200mg/d,持续3~6个月。疗程均为7d,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检查血清IL-6(白细胞介素-6)、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浆细胞比例及M蛋白水平。 1.3 疗效判定标准[2] 血清M蛋白消失完全为CR(完全缓解),减少超过75%为VGPR(缓解优良),减少在50~75%范围内判定为PR(部分缓解),减少在25~50%范围内为MR(微小反应),减少低于25%或病情进展为NR(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用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开展组间比较;用标准差()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开展组间比较,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PR14例,MR6例,NR9例,总有效率为69.0%;观察组2例VGPR,20例PR,MR3例,NR4例,总有效率为86.2%,对比P<0.05,X2=8.02。 2.2 两组血清指标对比见表1。 3 讨论 MM为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45~75岁为其发病高峰期。常规疗法包括联合化疗、支持疗法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等,虽可明显改善患者存活质量,且延长中位生存期至30~36个月,但是多数患者难以耐受化疗且毒副作用大,复发导致预后不良。近年来大量学者提出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较好,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低于观察组86.2%,对比P<0.05,证实该观点[3]。 学者[4]提出MM发生密切关联于骨髓微环境变化及IL-6中心细胞因子失衡等因素。MM瘤受到IL-6作用生长加快,进而分泌更多VEGF;骨髓基质细胞(BMSCs)粘附于M细胞亦可增加VEGF与IL-6分泌量。此外,外源性VEGF亦可对BMSCs 分泌IL-6进行诱导,外源性IL-6可对BMSCs与MM瘤细胞产生刺激分泌VEGF,二者通过旁或自分泌形式相互刺激,将各自生物学效应扩大,而后恶性循环。国内外诸多学者深入研究沙利度胺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下:①对BFGF-2(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及VEGF的活性进行抑制,并避免骨髓瘤血管新生,本组观察组VEGF为(249.7±25.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对BMSCs及骨髓瘤细胞间粘附进行抑制,将肿瘤细胞生存、发展及耐药改变;③对生存细胞因子分泌、骨髓瘤细胞生长进行抑制,或促使IL-1β、IL-6及TNF-α等生物活性降低,本组观察组IL-6为(16.1±3.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对BMSCs或骨髓瘤细胞产生直接作用,将其生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MM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MM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MM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MM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MM 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MM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MM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MM骨病概述 MM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等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MM骨病常导致患者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RE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SRE,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MM 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1/2~2/3的MM患者因骨痛而就诊。二、MM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MM骨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细胞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MM骨病诊断 对诊断为活动性的MM患者,推荐选择以下检查以明确骨病的诊断:(一)影像学检查 MM骨病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X线摄片、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其中诊断评估骨病的常规标准检查是全身X线摄片。这些检查各有其优缺点: 1.X线摄片: 在普通X线检查中MM骨病既可表现为局部的溶骨改变,也可为广泛的骨质疏松。确切的诊断依据是多发性溶骨改变和(或)伴有骨折的严重骨质疏松。通过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早期病变,约20%普通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通过其他检查可发现MM活动的证据。颅骨、肋骨和四肢长骨病变通常X线平片即可诊断。 2.CT扫描: 通过CT扫描不仅可发现早期骨质破坏,而且可发现病程中出现的溶骨病变。但CT扫描不能区分陈旧性骨质破坏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着MM的活动。

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杨大琴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64例带状疱疹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只应用阿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objective to observe acyclovir combined cimetidin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2 clinic data of 64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cases, 3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ith acyclovir with cimetidine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apply acyclovir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9%,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87.5%,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acyclovir combined cimetidin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effect is obviou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总页数】1页(252-252)

最新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 南2008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疗效不断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治疗以及疗效标准方面出现迅速进展。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 一、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常见有: 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高粘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的M成分为冷球蛋白,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及外周神经病等;晚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表1 骨髓瘤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ROTI) 血钙水平增高校正血清钙高于正常上限值 0.25mmol/L[1mg/dL]以上或>2.8 mmol/L[11.5mg/dL] 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76.8μmol/L[2mg/dL] 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低于正常值 20g/L以上 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伴有压缩性 骨折 其他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 反复细菌感染(≥2次/年) 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 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 ①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MM: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 骨髓瘤 方案药物剂量用法时间ABVD 每28天一周期BACOP (*为加强方案)每28天一周期 BEACOPP (*为加强方案)每21天一周期 dex-DEAM mini-DEAM CHOP 14天或21天一周期 CHOP-E 每21天一周期阿霉素 博来霉素 长春碱 达卡巴嗪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博来霉素 阿霉素 环磷酰胺 依托泊苷 长春新碱 甲基苄肼 泼尼松 博来霉素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 地塞米松 卡莫司汀 美法仑 依托泊苷 阿糖胞苷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阿霉素 环磷酰胺 25mg/m2 10mg/m2 6mg/m2 375mg/m2 25mg/m2(*40mg/m2)或 EPI 40mg/m2(*50mg/m2) 650mg/m2 1.4mg/m2 40-60mg/m2 10mg/m2 25mg/m2(*35mg/m2) 650mg/m2(*1250mg/m2) 100mg/m2(*200mg/m2) 1.4mg/m2(max 2mg/m2) 100mg/m2 40mg/m2 10mg/m2 60mg/m2 20mg/m2 200mg/m2 100mg/m2 8mg 60mg/m2 30mg/m2(max 50mg) 75mg/m2 100mg/m2 50mg/m2(或EPI 80mg/m2) 750mg/m2 1.4mg/m2 100mg 50mg/m2(或EPI 80mg/m2) 750mg/m2 iv iv iv iv iv iv iv po iv iv iv iv iv po po iv iv iv iv,Q12h iv,Q12h po,tid iv iv iv iv,Q12h iv iv iv po iv iv d1,15 d1,15 d1,15 d1,15 d1,8 d1,8 d1,8 d15-28 d15,22 d1 d1 d1-3 d8 d1-7 d1-14 d8 d2 d3 d4-7 d4-7 d1-10 d1 d5 d2-5 d2-5 d1 d1 d1 d1-5 d1 d1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3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7.9%)明显低于对照组(15.8%)(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标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由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眼科临床难治性的眼病之一[1]。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眼科住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6例(80眼),其中,男46例(49眼),女30例(31眼),年龄22~72岁,平均(48.7±2.4)岁。病程1 d~4年。其中上皮型36例(38眼),浅基质层型24例(26眼),深基质层型16例(16眼)。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滴眼液,4次/d,其他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 g/L阿昔洛韦滴眼液与贝复舒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交替滴眼,每日6~8次,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3~4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比较两组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疗效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doczj.com/doc/0c9988591.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doczj.com/doc/0c9988591.html,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25T14:29:18.8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张洁[导读]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 (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江苏启东 226200 ) 【摘要】目的:观察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Rd)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MM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0例,均予以来那度胺治疗,乙组联合R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甲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能更好的控制症状体征,促进病情转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小剂量地塞米松;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055-02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本病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患者临床症状以贫血、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等。探究MM的有效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过程及优化预后,是当下国内外临床上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1]。来那度胺为一类新型的免疫调节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有较广泛应用。我科采用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患者,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确诊为MM患者为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3~2019.2,均符合MM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各项检查后确诊,患者知情参与且对所用药物耐受。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20)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2~81(70.5±5.2)岁;病程2~6(4.4±1.3)年。乙组(n=20)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0~82(71.8±5.5)岁;病程2~7(4.8±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用药方法 甲组单纯给予来那度胺治疗,25mg/qd 或者10mg/qd,d1~21。乙组在甲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Rd,地塞米松,10~20 mg/周,28d 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予以拜阿司匹林100㎎预防血栓形成,针对伴有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者,进行水化、碱化及利尿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以评估疗效。 1.3 疗效评价 ①完全缓解(CR):血、尿免疫电泳均呈(-),且持续时间≥6周,骨髓内浆细胞<5%,且无浆细胞瘤相关表现;②部分缓解(PR):24h尿M蛋白的下降率>90%,且血浆M蛋白的下降率>50%;③进展(PD):血浆M蛋白上升24h尿M蛋白上升均>25%;④稳定(SD):患者的评估指标介于PR、PD之间,总有效率=CR+PR。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效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乙组患者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医学水平还难以治愈MM,其是临床上一类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以造血肝细胞移植为主,尽管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移植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且抗肿瘤效应较为明显,故而临床应积极探究MM患者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伴随着实验研究的多样化发展趋向,很多学者发现免疫治疗与联合治疗在本病治疗领域能取得较理想效果。 来那度胺属于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在以上两点上和免疫调节药物较为相似。当下临床普遍认为来那度胺治疗MM的作用机制有:①抑制血液TNF-α、IL-6细胞因子释放过程,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实现治疗目标;②抑制患者机体中VEGF的合成过程,提升抗肿瘤细胞血管的生成率,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③本品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周期、微环境的粘附作用。但是来那度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多种不良反应,比如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肺栓塞、改变皮肤表面等。而有学者指出[2],若能将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能更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进入骨髓造血微环境黏附进程,同步增加NK细胞数目与T淋巴细胞,进而减少免疫复合物通行基底膜的数量,降低免疫球蛋白浓度与减少补体成分类型,降低组织对体内炎症反应的敏感度,抑制原发免疫反应的拓展过程,促进病情转归进程,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发表时间:2019-08-06T14:22:42.14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作者:赵菊 [导读] 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中医医院 615600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疾病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已经被认可,但是其引起不良的反应也较多。随着对骨组织的进程研究和发展,骨髓细胞的成骨潜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正常的骨髓细胞成分是比较复杂的,包括造血和基质两个大系统,其中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多数来自于基质干细胞。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一、地塞米松的背景 地塞米松又叫氟美松或德沙美松、是猪病防治中常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的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龙的氟化衍生物。在肝内可以转换成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抗毒等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休克、局部炎症等综合治疗。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已经应用于初治并且不适合的移植和复发难治的骨髓疾病,第一代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也被批准治疗于初治并且适合移植的骨髓病了。目前这两种药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骨髓病的效果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剂量与小剂量的研究通常是解决骨髓病化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地塞米松的应用也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其中包括升高血糖导致继发的糖尿病和原发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血压的升高、乙肝病毒再激活导致的爆发性肝炎、增加感染的几率、精神异常、骨质疏松、白内障等疾病。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如需要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含地塞米松在内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关注治疗药物疗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是存在于成体骨髓组织中的一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同时具有骨基质的形成能力。具有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几种结缔组织细胞。也可以转分化为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当脂肪细胞形成增多则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骨髓腔内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成骨降低,股骨头发生坏死。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需要激素、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和相互作用。其中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这些因子都可促使骨髓基质细胞稳定、多量地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 激素应用于很多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激素也是常见的最容易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目前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骨髓脂肪细胞与各种血细胞、造血额干细胞等一起弥散分布于骨髓腔,占据健康成人骨髓体积的百分之七十。骨髓脂肪组织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用于同一种祖细胞,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骨重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衍生的骨形成成骨细胞的活性与源自造血干细胞的骨再吸收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的平衡。虽然人们可能意识到了激素与骨形成之间的某些关联,但是在骨骼形态中介导这个过程的机制还不够完全清楚。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成骨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在治疗骨髓疾病的合理药物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塞米松对骨髓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影响 地塞米松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以外,还有研究表明过量的激素会影响骨细胞的生长速度,通过实验指出使用激素后出现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与血清骨钙白降低等改变相符。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激素所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至少会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中的生成,而增强成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寿命。地塞米松能够对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作用,使其功能发生改变,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失衡。主要表现在继续使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最终导致脂肪细胞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因此,地塞米松对于股骨头的坏死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证实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的诱导作用 通过骨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骨髓细胞的传代、接种及检测和碱性磷酸酶检测等方法,得到了结果。骨髓细胞传代以后,在不同含量的地塞米松的含量下,细胞数量出现变化。 骨髓基质细胞是成骨的种子细胞,而这些细胞都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贴壁生长的骨髓细胞是骨髓基质细胞的成分,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因素可以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其中包括生长因子、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水平和成骨细胞表型表达水平。稳定的转化为成骨细胞,以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通过检测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影响较大。可明显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细胞碱性磷酸酶是成熟成骨细胞的标志性酶之一,地塞米松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均可影响其活性。加入地塞米松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但对于统计学上来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形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结合细胞增殖检测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在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骨髓成骨细胞转化时,也可能存在旁路抑制机制。即可以抑制具有其他分化细胞的生长、增殖。而且该抑制作用也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含量低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相对减弱。在含量高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随之加强,在低含量的同时,部分基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细胞向其他细胞分化,而地塞米松对这些细胞的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使死细胞的数量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多。在高含量时,大部分的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向其他地方分化的细胞较少,所以死细胞的数量也会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是由于骨细胞是糖皮质激素的靶细胞,对其分化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调节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骨髓作为一个具有成骨作用的组织,取材方便,创伤也比较小,而且还可以多次抽取,比较容易获得。经过临床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地塞米松是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并且根据不同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对骨髓细胞转化过程的影响也不相同。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12级化本张哲宾 关键字: 沙利度胺谷氨酸衍生物药理作用用途 正文 中文名:沙利度胺 外文名:Thalidomide (Distaval) 性状: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熔点:269—274℃ 沙利度胺结构式: 化学结构:谷氨酸衍生物,在生理ph条件下有二种旋光异构体——R(右旋)和S(左旋),R构型——有镇静作用,S构型——致畸有关。 药物别名:沙立度胺,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沙利度胺 英文名称:Thalidomide (Distaval) 一、沙利度胺片 1.剂量用法说明: 口服,25mg~50mg/次,4次/日,视病情可渐增至50mg~100mg/次,症状控制后减量,维持量为25mg~50mg/日,可较长期服药。 (1)健康人口服200mg以后血浆峰浓度0.8~1.4ug/ml。 (2)平均达峰浓度为4.4小时 (3)吸收半衰期为1.7小时左右。 (4)排除半衰期为4---28,平均8.7小时左右 2.不良反应: 在已公开的临床试验中,常见镇静作用,嗜睡、困倦、头晕、头痛,便秘、口干、皮疹、皮肤干燥、四肢水肿等;食欲亢进、恶心、深静脉血栓、低血压、心律过慢(<60次/分)等少见。大部分均轻微并可以耐受,停药后可以消退。 严重的副反应有:致畸作用 沙利度胺为强致畸药,故孕妇禁用,育龄妇女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方可应用。停药6个月以上方可怀孕。此药不影响服药者的生殖器官,而是通过胎盘直接作用于敏感期的胚胎,小剂量即可致畸。因此,育龄妇女要禁用。

二、研发历史及事件简介: 1954年首先在前联邦德国合成。 1956年在德国上市,被广泛使用为镇静剂及预防妊娠性呕吐 1960年欧洲的医生们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 1961年全世界市场召回及禁止上市,当时全世界约有15000名左右婴儿已经受害。 1963年正式退市。导致新药的试验的法规诞生。 1965年意外地发现反应停可以有效地减轻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的患者的皮肤症状。 1991年发现它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ª——抗炎作用。 1994年发现它有抗血管新生作用¡ª¡ª——抗肿瘤作用。 沙利度胺在世界药品发展中曾经臭名昭著!只要学过药的人都知道“海豹胎事件”,同时海豹胎事件也促成了世界药品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法案《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 1953年瑞士诺华制药的前身ciba药厂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他们本来打算开发一种新型抗菌药物,但是药理试验显示,沙利度胺没有任何抑菌活性,ciba 便放弃了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在Ciba放弃沙利度胺的同时,联邦德国药厂Chemie Grünenthal开始投入人力物力研究沙利度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且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还能够显著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止吐等反应),1957年10月反应停(沙利度胺,只要服用了妊娠反应就停了,所以叫做反应停)正式投放欧洲市场,不久进入市场,在此后的不到一年内,反应停风靡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作为一种“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成为“孕妇的理想选择”。 在进入美国时,却遇到了麻烦。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于1960年向FDA提出上市销售的申请。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批该项申请。她注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估几乎都来自动物试验,是不是靠不住呢?凯尔西注意到,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