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文件首部为文件第一个记录,由11组数据构成,排列次序为区站号、经纬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年代、月份、测站类别、自动气象站型号、自动观测项目索引,风向标(风速器)距地(平台)高度、经纬度与拔海高度参数。数据间隔符为空格,自动气象站型号与自动观测项目索引之间无间隔符。

1)区站号(IIiii),由5位数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经纬度(QQQQLLLLL),由9位数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后5位为经度,其中5-7位为度,8-9位为分。

3)观测场拔海高度(MMMMM),由5位数组成,单位为“m”,取小数一位。高度为约测值时,在原数值上加“50000”。

4)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mmmmm),规定同MMMMM。

5)年份(aaaa),由4位数组成。

6)月份(bb),由2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0”。

7)测站类别(Zx1)。“Z”为测站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x1由1个字符组成,x1=1为基准站,x1=2为基本站,x1=3为一般站(4次观测),x1=4为一般站(3次观测),x1=5为无人自动气象站。

8)自动气象站型号(Yx2)。“Y”为自动气象站器型号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x2由1个字符组成,x2=0为人工观测,x2=1为Ⅰ型自动气象站,x2=2为Ⅱ型自动气象站,x2=3为MILOS500型自动气象站。

9)自动观测项目索引“(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括号内19个字符“y1…y19”,分别表示A文件19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的索引。海平面气压和露点温度已分别归并到气压和湿球温度要素内。以气压为例,y1=0表示人工观测,y1=1表示自动观测(某月数据若由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两部分数据构成时,该月所有的数据统一视为自动观测数据),y1=9表示全月数据缺测。

10)风向标(风速器)距地(平台)高度(hhh),由3位数组成,单位为“m”,取小数一位。距平台高度在原数值上加“500”。

11)经纬度与拔海高度参数(qx3)。q为经纬度参数,表示测站的地球象限,q=1北纬东经,q=2北纬西经,q=3南纬东经,q=4南纬西经。x3为拔海高度参数,当x3=0时拔海高度约测值处理按照2.2.1中3)执行,当x3=1、x3=2时分别表示拔海高度 5000m时约测值和器测值。

2.2.2文件尾部

文件尾部为文件最后一个记录,用6个问号“??????”表示一个文件即一个站一个月数据的结束。

2.2.3文件体

在文件首部和尾部之间为文件体。

2.2.3.1文件体的组成

文件体中数据的时间尺度为小时。文件体的框架结构由地面19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在文件体中的排列次序是固定的。19个要素的名称及排列次序如下:

气压、气温、湿球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云量、云高、云状、能见度、降水量、天气现象、蒸发量、积雪、电线积冰、风、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冻土深度和日照时数。

海平面气压、露点温度为计算值,分别归并到气压和湿球温度,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2.3.2各要素数据格式

每个要素为文件体中一独立的数据单位,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原始数据组成。

1)指示码、方式位

指示码、方式位位于每个要素第1个记录,其作用是标识要素的名称及该要素当前的数据格式,其格式是:

PX

其中“P”为气压指示码。19个要素的指示码分别为P、T、I、E、U、N、H、C、V、R、W、L、Z、G、F、D、K、A、S。

“X”为方式位,用于标识每个要素的数据格式,用0~9、A~Z表示(详见附表二)。当方式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或者无观测,例如P=等。当方式位为“0”或“9”(仅限I),且第三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有观测全月未出现,例如I0=表示湿球全月结冰(当I由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二段构成时,湿球全月结冰可表示为IX0=……=),R0=表示全月无降水,L0=表示蒸发皿全月结冰,Z0=表示全月无积雪,G0=表示全月无电线积冰,A0=表示全月无冻土。

”为记录结束符。

2)原始数据的结构

每个要素由一个及以上要素项组成。一个要素项定义为一个数据段。跟在指示码方式位后面的原始数据,由一个及以上数据段组成。如果某个要素仅有1段,即为要素本身。每段数据结束符为“=”。数据段的划分,从每个要素第2个记录开始到“=”之间或者两个“=”之间为一个数据段。例如当气压方式位X=3时,气压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录入的顺序是:先录入第1段,录完第1段后接着录入第2段,若有第3段,第2段录完后接着录入第3段。在方式位说明中如果没有说明数据段数,则认为该要素只有1段。如果某个数据段缺省,在上段结束之后直接录入“=”。

每个数据段由一个要素项一个月的数据构成,录完该段全月数据后,必须录入“=”。在方式位说明中要求数据按实有日期录入时,除冻土方式位X=8外,在录入数据前,须先录入一组日期(2位数),再录入一天的数据;如果没有说明,全月数据一律按照全式记录处理,即全月数据按照每月法定天数和日期大小顺序录入,每月录入的天数不允许出现少于或多于法定天数。在方式位说明中,“记录”为数据存取的最小单位,将凡以“”作为结束符、由一个及以上组数据组成的单位定义为一个“记录”。每天的数据由一个及以上的记录构成,在方式位说明中如果没有说明每天的记录个数,则认为该方式位中各段每天只有一个记录。

2.2.3.3文件控制字符

在A文件中,用于数据区分和控制的字符主要有:

1)数据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符,如果没有特殊规定和说明,一律为空格。

2)云量(含24次观测),一日结束须录入“”。

3)云高。当方式位X=1时,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当方式位X=B时,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

4)云状,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当方式位X=A时,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当方式位X≠A时,一日结束须录入“”。

5)天气现象。一种天气现象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

6)除上述要素外,其余的要素如果每天观测次数小于24次,一日结束须录入“”;如果每天观测次数等于24次,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符须录入“·”。

7)每段数据结束须录入“=”。当最后一段数据结束符与该要素月结束符重复时,只保留其中一个。

2.2.3.4数据专用字符

各要素的数据缺测符号,如果没有特殊规定和说明,用一组相应位数的斜杠“/”表示,其余专用字符详见各要素的有关规定。

3.J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3.1文件名编制规定

J文件为单要素文件,由地面1分钟降水量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规定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J”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JIIiiiMM.YYY

其中字母“J”为文件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其余各参数的名称及规定同2.1。

3.2文件结构

J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三)。

3.2.1文件首部

文件首部为文件第一个记录,由8组数据构成,排列次序为区站号、经纬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年代、月份、测站类别、自动气象站型号。

首部中各参数的名称及规定同2.2.1。

3.2.2文件尾部

文件尾部为文件最后一个记录,用6个问号“??????”表示一个文件即一个站一个月数据的结束。

3.2.3文件体

3.2.3.1文件体的组成

文件体中数据的时间尺度为分钟,由1个月的1分钟降水量构成。

3.2.3.2数据基本格式

1分钟降水量由指示码、方式位及一个月的原始数据组成。指示码为“R”,方式位为“0”,全月数据只有1段,按照全式记录处理,即每天的时次数不允许出现少于或多于24小时,每月的天数不允许出现少于或多于法定天数。

3.2.3.3文件控制符号

在J文件中,用于数据区分和控制的字符主要有:一小时结束须录入“, ”,一日结束须录入“·”,全月结束须录入“=”。

4.地面各要素数据格式说明

在以下各条目中,出现每天“4次”、“3次”、“24次”分别指每天地面气象观测次数。每天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2、08、14、20时,每天3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8、14、20时,每天24次定时观测时间从21时至20时,每1小时观测一次。每天应有数据组数分别为“4组”、“3组”、“24组”,除特别说明外,一律不包括每天的极值。

4.1气压(P)

4.1.1方式位(x)

气压的方式位有11个。方式位X=0、2、7、9、A时,只有本站气压1段;方式位X=3、4、6、8、B、C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2)X=2。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3)X=3。本站气压段同X=0,每天录入6组;海平面气压段同X=2,每天录入4组。

4)X=4。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同X=2,每段每天录入4组。

5)X=6。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海平面气压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6)X=7。本站气压段同X=6,每天录入5组。

7)X=8。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8)X=9。本站气压段同X=8,每天录入3组。

9)X=A。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9-20时及最高、最低值)为14组。

10)X=B。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26组,规定同X=A;海平面气压段同X=2,每天录入4组。

11)X=C。本站气压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海平面气压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4.1.2有关技术规定

1)气压单位为“hPa”,取小数一位。

2)每组4位数。若气压值 1000.0hPa,千位数不录入。

3)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

4.2气温(T)

4.2.1方式位(x)

气温的方式位有4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2)X=9。每天录入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3)X=A。每天录入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规定同气压X=A。

4)X=B。每天录入24次定时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规定同气压X=C。

4.4.2有关技术规定

1)气温单位为“℃”,取小数一位。

2)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负号“-”,位数不足,高位补“0”。

3)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规定同气压。

4.3湿球温度(I)、露点温度(T d)

4.3.1方式位(x)

湿球温度项的方式位有7个。方式位X=0、9、A时,只有湿球温度1段;方式位X=2、7、8、B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湿球温度,第2段为露点温度。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湿球温度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2)X=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同X=0,每段每天录入4组。

3)X=7。湿球温度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段同X=0,每天录入4组

4)X=8。湿球温度段同X=7,每天录入3组;露点温度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5)X=9。湿球温度段同X=7,每天录入3组。

6)X=A。湿球温度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

7)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

4.3.2有关技术规定

1)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取小数一位。

2)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负号“-”,位数不足,高位补“0”。

3)若湿球结冰,符号位改为“,”,其它3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湿球无记录,用“,,,,”表示。

4.4水汽压(E)

4.4.1方式位(x)

水汽压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2)X=9。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3)X=A。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规定同湿球温度X=A。

4.4.2有关技术规定

1)水汽压单位为“hPa”,取小数一位。

2)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4.5相对湿度(U)

4.5.1方式位(x)

相对湿度的方式位有6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5组。

2)X=2。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3)X=7。每天录入3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4组。

4)X=9。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5)X=A。每天录入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25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9-20时及日最小)为13组。

6)X=B。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

4.5.2有关技术规定

1)相对湿度单位为“%”,取整数。

2)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相对湿度为100者,用“%%”表示。

4)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规定同气压。

4.6云量(N)

4.6.1方式位(x)

云量的方式位有3个。云量由2段组成,第1段为总云量,第2段为低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2)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3)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

4.6.2有关技术规定

1)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2)云量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符号“ ”或“10-”一律录入“11”。

4.7云高(H)

4.7.1方式位(x)

云高的方式位有2个,全月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1)X=1。云高按实有日期录入。一次观测为1个记录共2组,第1组长4位,前2位

为日期(yy),后2位为观测时间(GG);第2组长7位,前2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表四))前2位,后5位为云高,位数不足,高位补“0”。

2)X=B。每天录入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每个时次的云高数量不限,每组云高长7位,前2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表四))前2位,后5位为云高,位数不足,高位补“0”,组间隔符为空格。

4.7.2有关技术规定

1)只录入实测云高。

2)云高单位为“m”,取整数。

3)在一次观测中,出现有两种云状的云高,或者同一云底有二个云高,在方式位X=1中,视为两个时次,日期、时间或者日期、时间、云高相同,在方式位X=B中,作为两组录入。

4.8云状(C)

4.8.1方式位(x)

云状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云状观测时次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4个时次的云状。

2)X=9。每天录入3个时次的云状。

3)X=A。每天录入24个时次的云状,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

4.8.2有关技术规定

1)每个时次云状的数量不限。一种云状为一组,由3位符号组成(见附表四),组间隔符为空格。

2)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前增录一组影响该云状的天气现象编码(2位),接着录入云状符号。

3)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号“,”,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

4.9能见度(V)

4.9.1方式位(x)

能见度的方式位有5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2)X=7。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级别),每组1位数。

3)X=8。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级别),每组1位数。

4)X=9。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5)X=A。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4.9.2有关技术规定:

1)能见度单位。方式位X=0、9、B时,单位为“Km”,取小数一位;方式位X=7、8时,单位为级别。

2)当能见度≥100.0Km时,一律录入“999”。

4.10降水量(R)

降水量的方式位有9个。方式位X=0、1、5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1小时和10分钟最大降水量;方式位X=6~9时,由3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或自动观测)每小时降水量,第3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定时降水量段每天录入20~8、8~20、20~20时共3组;第2段每天录入自记1小时、10分钟最大降水量共2组。

2)X=1。定时降水量段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共4组,第1组为日期(2位,下同);第2段同X=0,每天录入2组。

3)X=2。只有一段,定时降水量段同X=0,每天录入3组。

4)X=3。只有一段,定时降水量段同X=1,每天录入4组。

5)X=5。定时降水量段同X=0,每天录入3组;第2段最大降水量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3组,第1组为日期。

6)X=6。定时降水量段同X=0,每天录入3组;自记降水量段每天录入(21-20时)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录入3组。

7)X=7。定时降水量段同X=1,每天录入4组;自记降水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6;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录入3组。

8)X=8。定时降水量段同X=0,每天录入3组;自记降水量段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25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为13组,第1组为日期(2位),第2个记录为12组;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录入3组。

9)X=9。定时降水量段同X=1,每天录入4组;自记降水量段每天录入25组,规定同X=8;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录入3组。

4.10.1有关技术规定

1)降水量单位为“mm”,取小数一位。

2)降水量每组4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无降水量录入“0000”,微量录入“,,,,”。

4)若降水量≥ 1000.0mm,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四位数中第一位用一特定符号表示,即“;”表示1000+,“:”表示2000+,后三位为降水量。如某日降水量1672.4,录入“;672”。

5)自记降水连续缺测一个以上时段,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计量时,在缺测的起始时段录入“A---”,中间时段录入“----”,终止时段录入累计降水量。例如,缺测时段从2-3到5-6,气表-1上记录为“←--------------6?1”,录入后为“A--- ---- ---- 0061”。

6)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月3组。第一组由4位数组成,录入当月最后一天20时至下月1日08时降水量, 无降水量录入“0000”,缺测录入相应位数的斜杠“/”;第二组由5位数字、符号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月份和日期,前二位为日期, 后二位为月份,中间位为“/”,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可上跨月、跨年挑取;第三组由5位数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若无连续降水量须录入“00000”。每组录满规定位数,位数不足, 高位补“0”。

4.11天气现象(W)

4.11.1方式位(x)

天气现象的方式位有1个。全月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1)X=0。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先后次序,以日以天气现象为单位录入。先录入1组天气符号编码(2位),然后录入空格,接着录入天气现象起时与止时各一组,每组4位,前2位录入时(GG),后2位录入分(gg),位数不足,高位补“0”。

4.11.2有关技术规定

1)天气现象编码表见附表五。

2)若起止时间中间是虚线,则组间录入3个空格;若起止时间有间断两次或以上者,则每一间断录入一顿号或上撇号“′”。

3)某天出现多种天气现象,每种现象结束须录入现象结束符“,”,一天结束须录入日结束符“·”,若全天无天气现象,则只录入“·”。

4)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则演变过程的天气符号编码与起止时间,均按记录顺序录入;若同时有两种天气现象,则须分别录入。

5)雷暴和大风,若有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时,还须加录雷暴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在按上述规定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及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雷暴移动方向或最大风速及风向,然后再录入“,”。若无方向记载或有方向但混乱,则只录入“,”即可。大风在“;”号后面,先录入最大风速3位数,然后录入空格,再录入风向。若大风现象中无风速记载,则与雷暴无方向处理相同。若天气现象记飑,同时有最大风速,则与大风录入方法相同。

6)夜间不守班。夜间天气现象先录入“(”,结束录入“)”,中间只录入天气现象编码,编码间录入“,”。

7)若天气符号后,只有起时无止时,则录完起时后接着录入“,”。若只有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在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后接着录入“,”。

9)若起止时间缺测,则按缺测处理。

10)某天因缺测无记录时,录入“//,·”。

11)同一种天气现象连续出现,只录入起时与止时。

12)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录入,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录入。

4.12蒸发量(L)

4.12.1方式位(x)

蒸发量的方式位有2个。蒸发量由2段组成,第1段为小型蒸发量,第2段为E601(或大型)蒸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小型、E601(或大型)段,每段每天录入日总量1组。

2)X=B。小型段每天录入日总量1组;E601(或大型)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

4.12.2有关技术规定

1)蒸发量单位为“mm”,取小数一位。

2)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蒸发皿结冰。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结冰符号不予考虑;若无记录时,录入“,,,”。

4)若E601型蒸发皿全月无记录时,在小型记录月结束符“=”后,接录入“=”。

4.13积雪(Z)

4.13.1方式位(x)

积雪的方式位有2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2组,第1组为雪深,第2组为雪压。

2)X=1。积雪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3组,第1组为日期(2位),第2、3组同X=0。

4.13.2有关技术规定

1)雪深单位为“cm”,取整数;雪压单位为“g /cm2”,取小数一位。

2)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积雪微量,雪深录入“,,,”,雪压录入“000”。

4.14电线积冰(G)

4.14.1方式位(x)

电线积冰的方式位有4个。方式位X=0、1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雨凇,第2段为雾凇;方式位X=2、3时,只有1段。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1)X=0。雨凇、雾凇段,每段每天录入6组,分别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和重量,各组的位数分别为3、3、5、3、3、5,位数不足,高位补“0”。

2)X=1。雨凇、雾凇段按实有日期,每段每天录入7组,第1组为日期(2位,下同),其它规定同X=0。

3)X=2。全月只有1段,每天录入9组,分别为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重量和气温、风向风速,各组的位数分别为4、3、3、5、3、3、5、4、6,位数不足,高位补“0”。其中现象编码的前2位为雨凇,后2位为雾凇,若某现象缺,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00”;风向风速为一组,前三位为风向,风向采用16个方位和静风的缩写字母编辑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P”,后三位为风速,单位为“m/s”,取小数一位。

4)X=3。电线积冰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10组,第1组为日期,其它规定同X=2。

4.14.2有关技术规定

1)雨凇和雾凇直径单位为“mm”,取整数,厚度单位为“mm”,取整数,重量单位为“g /m”,取整数。

2)在一次积冰过程中,某些日期有现象,按规定不测直径、厚度、重量,其记录为空白时,分为两种情况处理,方式位X=1录入日期后直接录入,方式位X=2、3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相应位数的“–”。

3)当X=3,雨凇、雾凇同时出现,且有不同的直径、厚度、重量时,应分别录入一个记录。当某现象某方向没有记录时,在相应位置上录入相应位数的“–”。

4.15风(F)

4.15.1方式位(x)

风的方式位共有22个。方式位X=0~9、A~D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风,第2段为最大极大风;方式位X=E~M时,由3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风,第2段为自记每小时风,第3段为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方式位X=N时,由3段组成,第1段为自动观测2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类型同“定时风”),第2段为自动观测10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类型同“自记风”),第3段为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1)X=0。定时风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2组。

2)X=2。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无最大极大风。

3)X=4。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风1组。

4)X=5。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第2段每天录入极大风1组。

5)X=6。定时风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风1组。

6)X=7。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2组。

7)X=8。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第2段每天录入极大风1组。

8)X=9。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无最大极大风。

9)X=A。定时风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为6组;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2组。

10)X=B。定时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2段每天录入最大风1组。

11)X=C。定时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2段每天录入极大风1组。

12)X=D。定时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无最大极大风。

13)X=E。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14)X=F。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风2组,第2组为出现时间。

15)X=G。定时风段同X=0,每天录入4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无最大极大风。

16)X=H。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4组,规定同X=E。

17)X=I。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风2组,规定同X=F。

18)X=J。定时风段同X=6,每天录入3组;自记风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无最大极大风。

19)X=K。定时风、自记风段,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4组,规定同X=E。

20)X=L。定时风、自记风段,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风2组,规定同X=F。

21)X=M。定时风、自记风段,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无最大极大风。

22)X=N。2分钟平均风、10分钟平均风段,每段每天录入24组,规定同X=A;第3段每天录入最大、极大风共4组,规定同X=E。

4.15.2有关技术规定

1)风向风速每组6位,定时风(或2分钟平均)和风自记(或10分钟平均)前3位为风向,后3位为风速,最大极大风前3位为风速,后3位为风向。

2)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规定同气压。

3)方式位X=N时,风向单位为度,位数不足,高位补“0”;其余的方式位风向按风

向缩写(字母)录入,风向按8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高位补“A”,风向按16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高位补“P”。

4)风速单位为“m / s”,取小数一位,无小数须补“0”,位数不足,高位补“0”。除方式位X=N时风速不考虑仪器超刻度情况外,其余方式位中风速若超出仪器刻度范围时,在原记录值上加“500”。

5)最大极大风速的风向出现2个时,选取第一个风向录入。

6)全月无自记时,在相应的位置上录入“=”。

4.16浅层地温(D)

4.16.1方式位(x)

浅层地温的方式位有7个。方式位X=1时,由5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20、30Cm;其余的方式位,由6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15、20、40C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0cm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2)X=1。0cm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5、10、20、30cm段,每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3)X=2。0、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录入4次定时值共4组。

4)X=7。0cm段同X=0,每天录入6组;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5)X=8。0、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录入3次定时值共3组。

6)X=9。0cm段同X=1,每天录入5组;5、10、15、20、40cm段同X=7,每段每天录入3组。

7)X=B。0cm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规定同气压X=C;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规定同湿球温度X=A。

4.16.2有关技术规定

1)浅层地温单位为“℃”,取小数一位。

2)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负号“-”,位数不足,高位补“0”。

3)0cm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规定同气压。

4)地温超刻度记录,零上(即>)者,符号位为“·”,零下(即<)者,符号位为“+”。

5)某深度从某天以后无记录,录完某天记录后,接着录入月结束符“=”,某天

以前无记录,则按缺测处理。

4.17深层地温(K)

4.17.1方式位(x)

深层地温的方式位有3个。方式位X=0、1时,由1段组成;方式位X=B时,由3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8、1.6、3.2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14时0.8、1.6、3.2m地温共3组。

2)X=1。每天录入14时0.5、1.0、2.0、3.0m地温共4组。

3)X=B。0.8、1.6、3.2m段,每段每天录入24次定时值共24组,规定同湿球温度X=A。

4.17.2有关技术规定

1)深层地温单位为“℃”,取小数一位。

2)每组为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负号“-”,位数不足,高位补“0”。

3)方式位X=0时,若全月无某个深度记录时,只需在该月第一天该深度地温的位置上,录入一特定的符号,0.8米录入“, ”,1.6米录入“;”,3.2米录入“.”。

4)方式位X=1时,若全月无某个深度记录时,只需在该月第一天该深度地温的位置上,录入一特定的符号,0.5米录入“:”,1米录入“, ”,2米录入“;”,3米录入“.”。

5)若记录为每十天观测一次,则可按三天记录的方式作为全月记录。

4.18冻土深度(A)

4.18.1方式位(x)

冻土的方式位有5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每天录入4组,第1、2组分别为第1冻结层的上下限,第3、4组分别为第2冻结层的上下限,无第2冻结层须补“0”。

2)X=1。冻结层按实有日期,每天录入5组,第1组为日期,其它规定同X=0。

3)X=6。第1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无第2冻结层,每天录入2组。

4)X=7。第1冻结层按实有日期,无第2冻结层,每天录入3组,第1组为日期。

5)X=8。第1冻结层按全式,第2冻结层按实有日期。有第2冻结层,每天录入4组;无第2冻结层,每天录入2组。

4.18.2有关技术规定

1)冻土深度单位为“Cm”,取整数。

2)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3)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冻土超刻度记录,在实有值上加“500”录入。

4.19日照(S)

4.19.1方式位(x)

日照的方式位有4个。全月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1)X=0。每天录入日照总时数1组。

2)X=2。每天录入各时(3-21)日照时数共18组及日照总时数1组。

3)X=A。每天录入各时(1-24)日照时数共24组及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照总时数各1组。

4)X=B。每天录入各时(1-24)日照时数共24组及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照总时数各1组。时日照单位为分钟,日照总时数单位为小时。

4.19.2有关技术规定

1)日照单位。方式位X=0、2、A时,日照单位为小时,取小数一位。方式位X=B时,时日照单位为分钟,取整数。日照总时数单位为小时,取小数一位。

2)各时日照时数,每组为2位数。日照总时数,每组为3位数。日出和日落时间(GGgg)为计算值,每组为4位数,前二位为时,后二位为分。以上各项位数不足,高位补“0”。

3)日落至日出期间,各时日照时数一律录入“NN”;日出至日落期间,无日照一律录入“00”。

4.201分钟降水量(R)

4.20.1方式位(x)

1分钟降水量的方式位只有1个。全月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1)X=0。全月数据按全式记录处理。全月数据按照21-20时和出现的先后次序顺序录入。每分钟降水量为1组,每组为2位数,组与组之间无任何间隔符。1个小时为1个记录,每小时结束须录入“,”。每天结束须录入“·”,全月数据结束须录入“=”。全月数据录完后,每天录入的时次不允许出现少于或多于24小时,每月录入的天数不允许出现少于或多于该月法定天数。

4.20.1有关技术规定

1)降水量单位为“mm”,取小数一位。

2)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若降水量≥9.9 mm时,一律按“99”录入。

3)数据编辑规则。在一小时之内,某分钟以后、一小时结束之前无降水,录入某分钟降水量后,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在某分钟之前的每一分钟,没有降水须录入“00”,缺测须录入“//”。在一天之内,某小时无降水,直接录入“,”,缺测先录入“/”,

再录入“,”。在一月之内,某天无降水,直接录入日结束符“·”, 缺测先录入“/”,再录入“·”。月结束符为“=”,同时又是每月最后一天日结束符。当月最后一天无降水,直接录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全月无降水录入“R0=”,全月缺测录入“R=”。

附表一A文件结构

IIiii QQQQLLLLL MMMMM mmmmm aaaa bb Zx1 Yx2(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

y15y16y17y18y19) hhh qx3

PXxxxx ...(12组)..xxxx...(16组)…GGgg·...= (本站气压) xxxx ...(12组)..xxxx...(12组)… xxxx·...= (海平面气压)

TXxxxx ...(12组)..xxxx...(16组)... GGgg·...=

IXxxxx ...(12组)..xxxx...(12组)... xxxx·...= (湿球温度) xxxx ...(12组)..xxxx...(12组)... xxxx·...= (露点温度)

EXxxx... (12组)..xxx...(12组)... xxx·...=

UXxx ... (12组)..xx...(12组)... xx GGgg·...=

NXxx ...(24组)... xx... xx= (总云量)

xx ...(24组)... xx... xx= (低云量)

HXccxxxxx,.(8次)…,ccxxxxx,(5次)…, (5次)., (6次)·…= CXccc,.(8次)https://www.doczj.com/doc/099944688.html,c (5次)https://www.doczj.com/doc/099944688.html,c (5次)https://www.doczj.com/doc/099944688.html,c (6次)https://www.doczj.com/doc/099944688.html,c·...= VXxxx... (12组)..xxx...(12组)...xxx·...=

RXxxxx xxxx xxxx...= (定时降水量)

xxxx (12组)...xxxx (12组)... xxxx·...=(1小时降水量)

xxxx xx/xx xxxxx= (降水上下连接值)

WXxx GGgg GGgg,...(;),·...,=

LX xxx... xxx= (小型蒸发量)

xxx ...(12组)... xxx (12组)...·...= (E601蒸发量)

ZXxxx xxx...=

GXxxxx xxx xxx xxxxx xxx xxx xxxxx xxxx dddxxx...=

FXdddxxx ... (6组)... dddxxx.........·...= (2分钟风) dddxxx ... (6组)... dddxxx.........·...= (10分钟风)

xxxddd GGgg xxxddd GGgg...=

DXxxxx ...(12组)… xxxxxxxx ...(16组)... GGgg·...= (0c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5c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10c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15c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20c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40cm) KX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0.8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1.6m)

xxxx ...(12组)… xxxxxxxx ...(12组)... xxxx·...= (3.2m) AXxxx xxx xxx xxx ...=

SXxx ...(24组)...xx GGgg GGgg xxx ...=

??????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doc资料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02.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2.1)用户操作手册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2.1)用户操作手册 技术组 2018年03月

目录 1 概述 (5) 1.1开发背景 (5) 1.2功能简介 (6) 1.3平台组成 (7) 1.4平台使用环境 (8) 1.5平台基本操作 (8) 1.6数据处理流程 (10) 2 数据接收与上传监控 (13) 2.1功能简介 (13) 2.2监控概况 (13) 2.3国家站监控情况 (17) 2.4区域站监控情况 (18) 2.5辐射站监控情况 (18) 2.6酸雨站监控情况 (19) 2.7土壤水分站监控情况 (19) 2.8高空站监控情况 (20) 2.9快速质控异常文件信息显示 (20) 3 质控信息处理 (22) 3.1功能简介 (22) 3.2省级处理与查询反馈 (23) 3.3统计值质控信息处理 (50) 3.4台站处理与反馈 (51) 3.5系统性偏差检测 (55) 3.6台站更正数据文件人工干预 (59) 3.7黑名单管理 (62) 3.8观测项不一致 (68) 4 数据质量分析与处理 (73) 4.1功能简介 (73) 4.2数据流转痕迹显示 (73) 4.3观测数据人工质控 (74) 5 快捷通道 (75) 5.1功能简介 (75) 5.2日清 (76) 5.3月清 (79) 5.4数据空间分析 (88) 5.5综合一致性分析 (90) 5.6探空曲线显示 (94) 5.7任意数据修改 (95) 5.8数据查询与质疑 (98) 5.9支撑表与服务表数据对比 (102) 6 文件制作与数据显示 (106)

6.1功能简介 (106) 6.2文件制作 (106) 6.3观测数据显示 (117) 6.4统计值显示 (119) 7 元数据基本信息 (121) 7.1功能简介 (121) 7.1.1 模块功能 (121) 7.1.2 模块组成 (121) 7.1.3 用户分类 (122) 7.1.4 页面构成 (123) 7.2台站基本信息 (124) 7.2.1 功能简介 (124) 7.2.2 操作说明 (125) 7.3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信息 (139) 7.3.1 功能简介 (139) 7.3.2 操作说明 (139) 7.4台站变动登记 (144) 7.4.1 功能简介 (144) 7.4.2 操作说明 (144) 7.5台站疑误登记 (147) 7.5.1 功能介绍 (147) 7.5.2 操作说明 (147) 7.6年报附加信息 (149) 7.6.1 功能介绍 (149) 7.6.2 操作说明 (149) 7.7附加信息登记 (155) 7.7.1 功能介绍 (155) 7.7.2 操作说明 (155) 7.8文件管理 (159) 7.8.1 功能简介 (159) 7.8.2 操作说明 (160) 7.9元数据消息管理 (162) 7.9.1 功能简介 (162) 7.9.2 操作说明 (162) 7.10变动信息及附加信息处理 (163) 7.10.1 功能简介 (163) 7.10.2 操作说明 (163) 7.11疑误处理 (166) 7.11.1 功能简介 (166) 7.11.2 操作说明 (166) 7.12土壤水分站信息表格导入 (168) 7.12.1 新增功能简介 (168) 7.12.2 操作说明 (168) 7.13高空站沿革文件导入 (171)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三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使用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附件: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站点表 (2001年11月27日中国气象局令第4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资料共享,进一步促进气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提供气象资料共享,以及用户使用其提供共享的气象资料,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资料,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

收集并存档的各种气象观(探)测记录,以及由这些记录加工处理而成的各类气象数据集、各种气候统计值和数值分析资料等。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提供涉密气象资料共享,以及使用、保管共享的涉密气象资料,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通过网络适时、滚动向社会发布下列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 (一)我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交换的地面气象站的定时(4次)观测报告和高空站的定时(2次)观测报告; (二)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气象站(附件)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当年的月、年统计值。 第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免费向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地区北纬东经海拔冬季 采暖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冬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冬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湿球 温度 极端 低温 极端 高温 冬季 湿度 夏季 湿度 北京市39°48′116°19′-9 -5 -12 30 41 77 上海市31°10′121°26′-2 3 -4 32 34 73 83 天津市39°06′117°10′-9 -4 -11 30 54 78 重庆市29°35′106°28′ 4 8 3 33 36 81 76 黑龙江省 海拉尔49°13′1196°45′-35 -27 -38 25 76 72 嫩江49°10′125°13′-33 -25 -36 25 73 79 博克图48°46′121°55′-28 -21 -31 23 70 80 海伦47°26′126°58′-29 -23 -31 25 73 67 齐齐哈尔47°23′123°55′-25 -19 -29 27 69 74 哈尔滨45°41′126°37′-26 -20 -29 26 72 78 牡丹江44°34′129°36′-24 -19 -28 26 69 78 吉林省 长春43°54′125°13′-23 -17 -26 27 68 79 通辽43°36′122°16′-20 -15 -23 28 53 74 四平43°11′124°20′-23 -15 -25 28 66 79 延吉42°53′129°28′-20 -14 -22 26 58 81 辽宁省 1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业务流程汇总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 操作平台业务流程一、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上传 按业务规定上传国家级测站实时地面气象分钟数据文件、小时数据文件、日数据文件、日照数据文件、 (辐射数据文件。 每日定时观测后, 登录 MDOS 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 对缺测时次及时补传。 二、疑误信息处理与反馈 台站配置应值班手机,用于接收台站疑误信息短信;值班手机要保证 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变动应及时向省级管理部门上报。 台站对疑误信息的反馈包括定时反馈、被动反馈和更正数据反馈。 (1定时反馈:在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 MDOS 操作平台,查询本站国家站和区域站未处理疑误信息并反馈。保证疑误数据在下一次定时观测前完成反馈。 A:国家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B:区域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台站级数据处理:处理并反馈省级提交给台站的疑误查询信息。包括 3种处理流程: 流程 1:确认数据无误→处理完成。 流程 2:确认数据错误→修正(给出修改值→处理完成。流程 3:批量数据为缺测→处理完成。 (2被动反馈:收到疑误信息短信和电话后,实时登录 MDOS 操作平台反馈; 接到显性错误短信后, 先核对显性错误数据值, 检查相应观测仪器, 查明可能引起出现错误数据的原因, 并及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观测仪器维护等工作。对省级转交台站

处理的疑误信息, 及时查明原因, 通过 MDOS 操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反馈。台站在 收到疑误信息 12小时之内完成反馈。守班时段应急响应期间, 接收到疑误短信或电话后 1小时内进行反馈。 (3更正数据反馈:对台站本地更正过的数据要及时向省级进行反馈,更正报时效内的数据既可通过“ MDOS 数据查询与质疑”功能主动填报反馈, 也可发送更正报 进行修改;时效外的数据可通过 MDOS 平台的“数据查询与质疑”进行修改。 三、台站变动登记 包括变动信息登记(名称,台站号,级别,观测时间,机构,位置,要素, 仪器,障碍物,守班,其他 ,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 四、台站附加信息登记 (1备注信息登记,通过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填入具体内容后,点击即可完成登记。 (2若该台站同一时间同一事件类型已经有记录内容,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后,具体内容文本框会显示已经填写登记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修改后提交。 (3一般备注事件,本月天气气候概况,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操作参照纪要信息登记方法。 五、产品下载与保存 A 、 J 文件在 MDOS 平台“功能菜单”中的“产品制作与数据服务”下的“ A 、 J 、 Y 文件管理”模块中下载。 每月 6号前将下载后的 A 、 J 文件上传至 10.79.3.18/xj/zdzh/目录下,上传后的文件如有变更请及时进行更新。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1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的时空分布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从古到今我国人民既受益于天气,也受害于天气,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气象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因此在传统调查、规划、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将更有助于加快信息的获取、更新,促进气象行业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信息既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又包括大量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气象属性信息。气象数据本质上也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没有地理位置的气象要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GIS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海量管理和查询气象信息,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还可以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表达模型计算结果;GIS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与气象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并采用一定模型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气象领域中引入GIS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觉限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发布,它辐射到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从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到功能的实现与应用,能够与气象业务充分结合,为整个气象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GI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针对气象领域的特点,提供数据组织策略、强大的GIS功能集成、丰富的Web展现、三维渲染和遥感处理等功能。 2 基于GIS的数据组织 GIS平台数据管理机制能够克服异构和分布式带来的气象数据使用障碍,建立一个理想的应用环境,既可以保留数据异构和分布性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为更多资源共享、处理协同与任务合作方面的用户提供一致化的服务接口和方式。 2.1 分布式数据管理 基于GIS的气象数据可以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采取“纵向多级、横向网格”的组网方案。分布式数据的存取操作、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均采用面向“服务”方式进行,充分体现“面向服务”的最新设计思想。通过面向“服务”设计思想和面向“地理实体”的数据模型相结合,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使网络节点之间、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因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数据大小而产生的“异构数据库”可实现增量更新与同步。 图2-1 气象GIS平台分布式数据管理原理图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1)复杂地形下气温空间化模拟模型 首先考虑海拔高度、经度、纬度对气温空间分布影响,再进一步考虑坡度、坡向这些微观地形因子对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根据地形调节统计模型,即在考虑微观地形(坡度、坡向)情况下,面辐射与地形存在着函数关系,其实际气温可表示为: T T=T H cosi/cosz (1) 式中,T T为地形调节统计模型模拟的气温;T H为常规统计模型模拟的气温;i为地球面法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角度。其中,T H可根据式(2)求得,i可根据式(3)求得 T H=a0+ a1λ+ a2φ+ a3h (2) 式中,λ为经度,φ为纬度,h为海拔高度,a0为常数,a1、a2、a3为偏回归系数。 cosi=cosαcosz+sinαsinzcos(ф-β) (3) 式中,α为坡度,z为太阳天顶角,ф为太阳方位角,β为坡向。 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温模拟方法,可将太阳天顶角z设为45°,太阳方位角ф设为180°(为正午时间),所以公式(1)归纳为: T T=T H(cosα-sinαcosβ) (2) “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模型构建用于降水数据处理 以2006年4月为例,得到各气象站点4月降水量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线性关系式: P=-66.840+4.518*lat-1.324*long+0.001*ele(r2=0.456) (4) 式中:lat为气象站点的经度,long为气象站点的纬度,ele为气象站点的海拔高度,P为月降水。 由DEM提取经度、纬度、坡度、坡向 1.dem栅格转点 2.把Data frame propoties显示单位设置为度分秒 3投影

4生成经纬度 5点转栅格(生成经度)

2014北京市地面气象观测技能竞赛-气象观测基础理论

北京市第14届地面气象观测技能竞赛观测基础理论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1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0.5分。答案只能填字母) 1.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温、湿度采样频率为。() A:120次/min B:30次/min C:6次/min 2.干空气的绝热直减率约为露点温度在干绝热阶段直减率的倍。() A:0.98℃/100m B:2 C:0.50℃/100m D:6 3.2014年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实施,过去天气现象电码被取消。() A:2 B:3 C:6 D:9 4.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B:设备C:订正D:质控 5.雪深自动观测,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首行参数中该项目标识为。() A:0 B:1 C:4 D:9 6.新型自动气象站读取采样数据需用命令为。() A:DMGD B:DMCD C:SAMPLE D:REDATA 7.气温为0℉,对应的摄氏度为。() A:-32.0℃B:-17.8℃C:0℃D:16℃ 8.能见度自动观测时,MOI中判定天气现象中最小能见度用到的数据为。() A:10分钟滑动B:1分钟平均C:10分钟平均D:10分钟最小 9.Pt10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温度每变化0.1℃,电阻值变化Ω。() A:0.0385 B:0.3850 C:3.8500 10.木制大百叶箱与玻璃钢制百叶箱的内部高、宽、深的大小关系是。() A:木制均大于玻璃钢制B:木制均小于玻璃钢制 C:两者均相同D:木制较玻璃制的内部高、宽大,但深度小 1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地温差值检查正确的是。() A:40cm和80cm各定时记录差<4.0℃B:20cm和40cm各定时记录差<4.0℃C:0.8m和1.6m各定时记录差<4.0℃D:1.6m和3.2m各定时记录差<4.0℃12.地面气象观测场风传感器的横臂的安装,应。() A:呈东西向B:呈南北向C:与当地最多风向垂直D:与当地最多风向平行13.现使用的国际温标是从起生效。() A:1948年1月1日B:1989年1月1日C:1990年1月1日 14.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一般站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权为。()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 C:市级气象主管机构D:县级气象主管机构 15.下图给出的设备是。() A:连接器B: D型插口C:HDMI接口 16.水银气压表由托里拆利在年发明。() A:1528 B:1643 C:1802 D:1904 17.《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中指出,对于气压、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海洋 表面温度和能见度的平均算法的标准化,建议是。()A: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10 分钟至20 分钟的平均编报 B: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2 分钟至10 分钟的平均编报 C: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1 分钟至10 分钟的平均编报 D: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20 分钟至30 分钟的平均编报 18.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字典规定1.5米高度的空气温度的变量名编码为。() A:AAAa B:AA1.5 C:AAA D:AA150 19.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了天气现象的观测,其中准备综 合利用其它观测资料获取的天气现象有。()A:极光B:雷暴C:烟幕D:霰 20.2014年起,新型自动气象站时钟以为准。() A:GPS授时B:网络授时C:采集器内部时钟D:计算机内部时钟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 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随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的发展,预报产品不断丰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业务系统部署多,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到产品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天气业务的需求。气象信息共享门户将在国家气象中心现有业务基础上建立完善业务流转与控制体系,优化中心的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提高数据流转和产品利用效率,减少预报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中间环节的复杂度与出错率,增强预报服务协同能力,推进预报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促进天气监视、预报及决策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为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建立业务系统规范和数据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对预报员、服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份、权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对国家气象中心主要预报、服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流转状态等实现实时监视,实现对整个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衔接与流转控制,实现对预报员身份信息、准入系统信息、业务监控信息、产品流转状态、任务调度等所有实时信息的显示和统计分析,实现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分发控制,并增强国家气象中心互联网展示气象产品的水平。 2业务需求分析 2.1 业务现状分析 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发表时间:2018-07-20T12:04:05.02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赵建军 [导读]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端, 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农业大旗。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气象局,内蒙古达拉特旗 014300) 摘要: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是实时和历史资料加工处理与应用的一体化业务系统,业务人员日常主要工作任务是及时反馈疑误信息,对上传数据实时质量控制。本文结合多年基层台站工作,总结了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以帮助业务人员进一步强化处理气象数据的处理能力,增强气象资料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水平。 关键词:MDOS平台疑误信息数据质量分析处理 引言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端, 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农业大旗。本区域建有一套中心自动站,33套区域自动站,达拉特旗气象局自建站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及时为种植大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农民增收做好保障服务。 地面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属于资料一体化加工处理与管理业务系统,可以处理和应用实中心站及区域站的数据资料,其主要功能是数据传输监控、质控信息处理和查询反馈、基础信息管理、信息报警、产品制作与数据服务等。自达拉特旗气象局开展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运行工作以来,对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该业务系统的应用使得主要观测要素的时效性提高到小时级,实时气象要素自动质量控制时效达到了15min,历史资料时效达到1- 2d,逐渐消除了实时和历史资料的限制,实现了各级台站之间的资料同步。在上传和实时质量控制气象资料的过程中对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人员应对疑误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判断和处理,在确保观测数据完整的情况下,增强气象要素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水平。 1、MDOS数据质量控制检查内容 对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来说,在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实时质量控制时,主要包括有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其中气候学界限值检查主要是查看记录到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在规定的测量范围内;范围极值检查,将时间和空间插值进行结合,在广义极值分布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任意地点多年日要素极值,并通过数据插值技术,结合气象要素日变化规律,对任意地点逐时阈值进行计算;时变检查,随着时间的变化某些气象要素会发生变化,具有时间一致性特征,将该类数据对比前后观测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持续性检查,某些气象要素会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某气象要素值长时间没有变化,则可能是观测仪器故障或传输设备异常造成的。 2、常见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2.1数据缺测的分析处理 2.1.1台站单一或多个气象要素数据缺测 首先借助于业务软件查看对应时间段内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缺测,如果缺测应重新卸载相应时次的数据信息,检查缺测数据是否恢复正常,若仍旧没有恢复正常,应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替代缺测数据或者选用人工补测,同时在备注栏中详细标明。若在多个时次内气象要素数据均出现缺测,应做好相应气象要素仪器设备与传输线路的日常检修和维护,第一时间排除故障问题,增强观测数据的完整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地面测报质量。 2.1.2人工观测数据缺测 若定时时次人工观测到的降水,冻土,日照,雪深,雪压等人工观测项目气象要素数据出现缺测,应检查业务软件对应的相关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出现缺测,若缺测则可能是因人为粗心大意造成数据未输入或输入数据后没有进行保存,应结合气薄、日照纸记录反馈对应的数据信息。若气象要素出现漏测,应确保在1h内补测完成并将修正值反馈出来,若超过1h应根据缺测情况处理。 2.1.3自动站所有数据缺测 若新型自动站内所有观测数据均出现缺测,则可能是正点长Z文件缺报造成的,应查看在业务软件中是否有长Z文件形成并传输。若没有长Z文件形成,应在业务软件中选择“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选项,通过人工方式对“正点观测编报”进行调取,对长Z文件进行保存编发操作;若在业务软件中形成了长Z文件却没有正常传输,应使用人工的方式尽快恢复网络,并立刻补发传输长Z文件;若长Z文件在正常编发后还是有自动站气象要素数据缺测的情况,则可能是网络异常导致长Z文件传输丢失,应重新对其进行编发。 2.2数据错误处理 若天气现象与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小能见度气象要素数据出现矛盾,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人工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同自动观测到的能见度数据矛盾。使用人工方式观测到的能见度数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水平,且观测空间范围较大,使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器只能实现观测点的采样,直接造成人工和自动观测到的能见度数值存在偏差的情况,环境亮度和天气现象不同,二者之间的偏差也有一定的差异。若人工观测能见度时出现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而自动观测却没有发现,就会有能见度同天气现象不匹配的疑误信息,此时应以人工观测记录的天气现象为准,而能见度数据应以自动观测数据为准,当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同能见度数据不匹配,可以将其看作是正常数据。 其二是人工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同气象要素数据值矛盾。例如没有出现积雪、大风天气,但却观测到积雪深度大于0cm和极大风速超过17.0m/s的情况,这种错误数据可能是人工录入天气现象时粗心造成的,应对输入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进行修改和反馈。 2.3可疑数据的处理 受到观测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单独气象要素数据的变化规律,正常的气象要素数据应满足极限范围值检查、空间、内部和数据时间一致性的要求,否则该气象要素是可疑的疑误数据。结合MDOS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包含有数据显示查询功能和空间图查看模块,借助于数据显示查询功能可以对可疑的正点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查询,同时还能对比分析前后时次的气象要素数据,根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项目编号:RJ20150020 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16年1月 南京助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背景与预期 (3) 1.2建设内容 (4) 2设计方案 (5) 2.1系统架构 (5) 2.1.1.平台总体架构图 (5) 2.1.2.数据流概览 (6) 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 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 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 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 2.3.2.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 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 2.4.1.应用授权机制 (17) 2.4.2.授权认证机制 (17) 2.4.3.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 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 2.5.1.版本管理设计 (18) 2.5.2.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

1概述 1.1背景与预期 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范,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内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内、雷达数据8分钟之内、省际共享上海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内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北京各区县气象资料全

房山区 1、地理位置 房山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是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东北与丰台区相邻,东与大兴县以一水相隔,南和西面与河北省诼州市、涞水县相连,北与门头沟区以百花山为界。全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区政府东移良乡后,其所在地距市区22公里。 2、地形地貌 房山地形复杂多变。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大游龙山和新盘岭山(又名西占山),均系太行山脉分支。最高山峰是百花山的白草畔,海拔2161 米,东部和南部为沃野平原,最低处是东南部立教洼,海拔为26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主要大河有:大石河、拒马河、永定河、小青河。 3、气候特征 房山气候宜人。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6℃,最高气温曾达43.5℃(1961年6月10日),最低气温曾至-26℃(1966年2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687mm,最大降水量1322mm (1954年),最小降水量277mm(1975年);年平均无霜期185天。 长沟镇本镇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年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15℃。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秋高气爽而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其中,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8天左右;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180~1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9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延庆县 地理位置 延庆地处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位于北京西北部,距北京城区70公里,为北京远郊县之一。南接八达岭长城,北依海陀山群峰,西濒官厅水库,与北京市的怀柔县、昌平县,河北省的怀来县、赤城县接壤。 地形 延庆地处燕山沉降带西端,是华北平原向张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东、北、南三面被群山环抱。县城呈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方形,其地形三面环山,一边濒水,中间是北京市最大的盆地,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2.8%。 延庆高山属燕山系军都山脉,全县共有80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东山为燕山前后两列山地的交汇地区,其西部、南部较高,东部较低,海拔多在600米—1000米之间。南山是一系列低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山势平缓,群山连绵,谷地宽阔,盆地中有一些岛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小巧灵秀,形象多姿,山体不高,徒步攀登一二十分钟即可登顶。延庆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处16公里。 气候 延庆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延庆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和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是个过渡地带且全境海拔都比近郊高出400米以上,所以,虽与北京城区距离70公里而气候却有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