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桓彩娇

摘要: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族传统文化心理促生并影响着修辞活动,修辞活动与文化心理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本文着眼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探讨汉民族的对称平衡心理、和谐圆满心理、直观的形象思维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汉文化心理修辞格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修辞学,我国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是孕育修辞学的土壤,修辞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儒家思想根植于我们几千年的思想中,时至今日,汉民族文化依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辞手段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生成与发展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注重辩证统一,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直观的,我们的观念是“以和为贵”,追求“天人合一”;要求均衡、协调;崇尚含蓄美,先秦《孟子》说:“言近而旨远,善言也。”就是对含蓄的赞美。

一、对称平衡心理对对偶、对比等修辞格的影响

在《朱子语录》中有“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在《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汉民族的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这符合我们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表达时追求对称、均衡,对偶修辞格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传诵,这符合我们的文化需求。对偶修辞格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对偶用其特有的汉民族文化浇筑而成,对比修辞格也是在汉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融入了汉民族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瑞典学者高本汉说:“为了理解汉语文献,必须熟悉汉人的灵魂。”这就体现了汉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语言根植于文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戴昭铭先生说:“分析和研究语言就要分析和研究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分析和研究特定的语言结构的独特的表达思想的功能,分析和研究语言中所体现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哲学、文化思维、文化心理和文化史实。即使是分析一般的所谓纯语言现象,也并不是进行孤立静止的纯语言分析,而是把语言现象同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考察,或者把语言现象作为文化现象来考察。”[1]可见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和处理客观对象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2]是“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是“决定民族文化如何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控制因素。”[3]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很久以前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汉文化崇尚整齐美、对称美,因而汉语的修辞也受其影响,这种思想尤其对对比和对偶影响最为浓厚。例如: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例1是对偶句,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句中的“两个”与“一行”相对,“黄鹂”与“白鹭”相对,“鸣翠柳”与“上青天”相对,这两句话在形式上具有平衡美,在内容上相互对称,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修辞的影响。对偶方式是汉民族所特有的,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对偶句,无论是春节、开业、乔迁、新婚、佛堂等都要贴对联、楹联,这些都是对偶的形式。

例2是对比句,大和小,高和矮,胖和瘦,高兴和悲伤等等,都是比较而存在的对立统一体,人们在表达时,把他们并列在一起使用,这就形成了对比。例句中的“兴”与“废”相互对立,“顺”与“逆”相互对立,意在说明,只有顺应民心,国家才能兴旺,如果违背民心,那国家就会灭亡。这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修辞的影响。人们在表达时喜欢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认清它的本质,例句中的顺民心兴逆民心废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这真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得到的结果。而且这种表达符合汉民族的审美标准。

二、和谐圆满心理对回环、顶针等修辞格的影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和”,在《孟子》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中庸》中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先秦两汉到元明清再到新社会,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从未改变,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是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是仁学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致力追求的目标,是中国人说话做事的标准,为了追求和谐圆满,回环、顶针等修辞格应运而生,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顶真可以突出几个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和顶真的特点和作用正体现了“和”思想对修辞的影响。

所谓的“和”就是指中庸、和谐、圆满,这是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有益影响,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4]在儒家思想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汉民族人固有的文化心理,我们追求和谐美,崇尚以圆为美,这种文化心理必然会影响到我们语言的运用,进而影响修辞,对回环顶真的影响尤为深远。例如:

3.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纳兰性德《菩萨蛮》)4.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就不会有错儿,是不是?

(老舍《龙须沟》)例3用的是回环修辞格,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有循环往复、反复、环绕、来回等意思。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用在一起是回文的基本要素。前面一句话和后面一句话字词相同,顺序颠倒,每句都可以倒过来读,形成一种循环交错的情趣,这是以句为单位的回文格。回文着重于次序的不同,语序的颠倒,以此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作用。

例4用的是顶真修辞格,顶真就是前一句最末尾的尾词和下面紧相连接的一句的起始词相重复,或者是前面的词组和它下面紧相邻的词组相重复。例子中第

一句尾的“修沟”与第二句首的“修沟”构成顶真,第二句尾的“好事”与第三句首的“好事”构成顶真,第三句尾“拍巴掌”与第四句首的“拍巴掌”构成顶真,顶真使句子的内容环环相扣,反映出了事物间的连锁关系,使议事说理更加准确、谨严、周密,这显示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圆满的心理特征。

三、直观的形象思维对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影响

中国人具有很深的具体形象思维传统,包括汉字也是一个个的小图像。“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5]汉民族的形象思维与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分不开,而这种思维在转化成语言时,就使得语言独具特色。秦崇海在《论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中说:“在语言表达上,汉民族倾向于将复杂事物描述的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说的具体化,人们往往从小处着眼,从日常直接经验出发,根据事物之间某些外在特征的相似、相关、相同点,来解释大的、远的、抽象的、事实。”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在汉民族这种直观的形象思维的影响下,比喻、比拟应运而生。

直观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截然不同,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是用科学的抽象的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则是先把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图形符号,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它的形状,进而了解它的本质,比喻和比拟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不是对事物内部结构、固有规律作实证考察和逻辑分析,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类似点来推知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正符合汉人的思维模式。汉人的具体形象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表达时自然将世间万物都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就孕育出了比喻、比拟、通感、象征等修辞格。“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的原则。”[6]正是这个原则,把喻体和本体联系在一起,为了追求“得体”,便使得事物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

5.忠诚诚实人的狠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钱钟书《围城》)6.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老舍《济南的冬天》)例5是比喻句,比喻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

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句中用饭里的砂砾和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来比喻忠诚诚实的人,诚实的人给人一种安全可靠的感觉,所以狠毒的时候让人没有防备,句中的比喻贴切,形象,我们利用直观的形象思维把诚实人的狠毒具体化形象化,使人更容易理解。

例6用的是比拟修辞格,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例句中把济南本是一座城市却把它说成是睡在摇篮中的宝宝,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形象思维使作者在表达时不仅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把事物形象化了。比拟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使文章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四、委婉含蓄心理对双关、借代等修辞格的影响

含蓄美一直是汉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唐代淳大师在《诗评》中说:“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这里说明对于任何事物都不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委婉含蓄的描述之后再表达出来。“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7]我们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汉人表达思想感情时通常是委婉含蓄的表达,这是因为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这样思想禁锢的年代,人们在表达时只能小心翼翼,不能畅所欲言,所以在说话时只能旁敲侧击,含蓄的表达。此外我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禁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心理特征是委婉含蓄的。这样在汉语中便有许多言在此而义在彼的修辞手段,比如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格。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格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特征。中国人的性格是含蓄的,所以在语言运用多用委婉语。例如: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8.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例7用的是双关修辞格,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句是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中,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说的却是“有情”、“无情”。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这样表达体现了汉民族委婉含蓄的心理特征,少女碍于羞涩,不能直接表达感情,只能用谐音的方式传达感情。

例8用的是婉曲修辞格,婉曲是故意不说出原来的意思而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一种修辞方式。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情景,下片先是接写去者难离之苦,然后用一“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情形。上片的一切情景都是因为“离怀别苦”,但是作者却不直接表达而是委婉含蓄的从侧面说起,“欲说还休”则将无限的离情别恨都压抑下来,按下不表,“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既然不是久病和悲秋的原因,那肯定是前述的“离怀别苦”导致“新来瘦”。然而词中不直接说明香消玉损的原因,却拐弯抹角的说不关“病久”、“悲秋”,正是刘勰所谓“情在辞外曰隐”的最佳写照。

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对修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直观的形象思维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修辞的影响颇大,自古以来我们就崇尚平衡美、和谐美、含蓄美,我们习惯用形象思维和辩证统一思想认识世界,正是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才衍生出许多修辞现象,只有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心理,才能理解我们的修辞活动。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M].语文出版社,1996.

[2]黎运汉.修辞与文化背景[J].暨南学报,2001年7月,第23卷第4期.

[3]刘长林.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的选择[A].张岳岱等.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王岩.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6年,第7期.

[5]刘长林.中国思维系统[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谐音

浅谈汉语谐音的妙用 摘要: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在这些语言中,汉语中的谐音数量众多,应用十分广泛,是其他语言所无可比拟的。不懂得汉语谐音的妙出,就不能真正懂得汉语、了解汉文化。本文在分析汉语谐音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民俗艺术、文艺创作和广告网络语言这三个角度对汉语谐音的妙用进行阐释,进而从应用中分析出谐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谐音;民俗艺术;文艺创作;网络语言;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媒介。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以十分独特的面貌展现在世界语言中,这独特的面貌要归功于汉语中的谐音修辞。[1] 一、汉语谐音产生的原因 谐音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谐音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但是唯独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2] 这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密不可分的,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结构单位,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构成声韵相拼的音节后,汉语的音节总数大约有400个,加上四声音调的区别音节总数大约有1300个。用这1300多个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汉语无限的意义,一定会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再加上汉语中音义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一音多义、一义多音、多音多义字,为汉语谐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正如潘文国先生曾指出的:“如果考虑到汉字形音义一体的本质,我们马上会发现同音字多的问题不仅不是汉语的一个弊病,而且是汉语的一项重要特色。整个汉语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谐音文化;整部汉语使用的历史,可以说离不开对同音字现象的妙用、巧用。可以说不懂得汉语的谐音之妙,就不曾真正懂得汉语。”[3] 二、汉语谐音的妙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汉语谐音修辞在民俗艺术、文艺创作和广告网络语言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1142SS07099)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项目负责人: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二○○八年十二月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 摘要 《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课题应用社会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儒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形态、结构、价值系统、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论证了儒学在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并针对当前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了儒学中的积极因素,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传播的有效途径。探寻儒学中符合人类最普遍道德情感和深刻人文精神的礼学精蕴,抽象出儒家礼学中具有流传性、持久延续性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及发展模式。该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价值体系,促进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管理水平,形成具有儒学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丰富体育礼仪文化内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研究共分6个子课题,共计16万字,其主要内容为: 1 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 在体育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礼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古代《礼记·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力争辩讼,非礼不决”。道德为

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实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是不行的。儒学伦理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体育礼仪作为礼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育礼仪不仅以外在形式表现出了儒学的伦理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儒学礼仪的精华,内化为体育伦理道德。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的互动关系以及儒学传统礼仪研究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礼学下的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挖掘、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儒学是体育礼仪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应兼顾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变易,并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礼仪文化中的积极因素。(2)儒学能充实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内容,能丰富中国体育礼仪内容。(3)应从儒家“以人为本”、义利观、“德治”、“贵和尚中”等管理思想出发,加强对传统体育礼仪的操作规范。(4)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和伦理融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使儒学更大众化、具体化。(5)传统体育礼仪发展到现在,其文化内涵逐步被人遗忘和淡化,出现了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内涵的缺失。 2、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系统研究 体育礼仪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如何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仪文化,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建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礼仪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本研究基于儒学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体育礼仪文化,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社会学、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汉语博大精深,那么,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 化吧!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汤志祥 0.0.导言 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而且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 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 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 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 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 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中国特色词汇的音译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论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1.1 Defi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定义) 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或现象并具有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类词汇 1.2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说明特点) 1.体现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现象,并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中国特色词汇是相对于普通词汇和外语词汇而言的,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突显出来的。其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 这些特殊词汇或表达法语言生动活泼, 形式简洁明了,并且通俗和富有特色,内涵含蓄丰富, 带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各个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涵 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外交、艺术、科技、网络、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政治类的,比如,“三讲”,“三通”,“两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00国两制”、“两手抓”、“三个代表”、“三下乡”、“八荣八耻”、“节日腐败”、“双规”、“地方粮票”等;经济类的,比如,“小康”,“龙头企业”,“解困基金”、“包产到户”、“练摊”、“倒爷”、“假日经济”、“黄金周”、“出口创汇”、“回扣”等等;社会类的,如,“安居工程”,“公款吃喝”,“货币化分房”、“托儿”、“红包”、“啃老族”、“毕婚族”、“超女”、“哈日”、“包二奶”、等;文化教育类的:如“禅宗”,“小品”、相声?“高考移民”、“高考状元”、“保送生”、“普九工程”、“希望工程”、“素质教育”等等;生活行为类的,如,“剪彩”,“皈依三宝”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新用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一开始不为英语国家人民所理解,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国家人民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他们开始逐步接受其文化中 所没有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语。) 2.具有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包括一些概念、政治术语、短语和汉语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词语等。 这些词中, 有些是旧有词汇被赋予了新义, 有些是外来词汇进行了中国化改造, 有些是根据汉语特点新造出来的词汇。从总体上看, 这些特色词汇反映了汉语构词灵活, 内涵丰富的特点, 很难在英语中找到意思一致的词汇或表达, 因此, 给译者带来极 大的困难。 对与其构词灵活的特点,可以做如下分析。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汉字的词形较为

各国风俗习惯

各国风俗习惯、禁忌爱好 内容: 一、服务员熟悉中外宾客生活特点的意义: 熟悉中外宾客的生活特点是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的前提之一,只有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厌弃什么、需要什么、禁忌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服务,才能在接待服务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国外在数字上有哪些忌讳? 在亚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把“4”同“死”联系起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南朝鲜、日本忌讳“4”这个数字。此外,新加坡还忌讳“7”这个数字,在非洲一些国家都不喜欢“7”,如加纳把“7”当成不祥之兆,贝宁认为“7”是巫术的表示,肯尼亚对只要有“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不喜欢,而西方人最不喜欢“13”,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幸的象征。 三、在欧美国家里,下列花卉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在欧美人的眼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刺玟瑰—优美白百合花—纯洁红茶花—天生丽质蓝紫罗兰—诚实 杜鹃—节制鸡冠花—爱情大丽花—不诚实红郁金香—宣布爱情 黄郁金香—爱的绝望紫丁香—爱的初恋白丁香—念我水仙花—尊敬和自爱 四、向宾客送花要注意哪些礼节? 1.白色的花,在国外一般代表礼花,无论婚丧均可赠送,但对喜事要用红缎带,丧事要用白缎带(中国人习惯上喜事上绝不可用白花)。 2.花的枝数不宜为13枝,朵数也不宜为13朵。 3.紫色为丧礼的颜色,其他场合不能用紫色。 4.男子配带胸花以白色康乃馨为好。 5.妇女参加宴会时,昼间为一朵,晚间二朵为好。 6.遇婚丧事时,选配花的颜色(紫色除外)如下: 结婚:各色均可,最好为百年好,花盘、花束均可。 迎接:各色均可,最好是配带三花,赠送花束不可太大。 生日:各色均可,最好为万寿花、玟瑰花,花篮、花束或盆花。 生育:红色,最好为玟瑰。 二、外国人对颜色有哪些忌讳? 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人以蓝色为不祥的标志;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象征不祥;埃及人忌黄色,以黄色为不幸丧葬之色;欧美许多国家把黑色作为丧葬之色;乌拉圭忌青色,认为青色意味着黑暗的前夕。 三、国外对商标图案有哪些忌讳? 意大利忌讳用菊花作商标;法国认为核桃花是不祥之物;英国忌讳用人像作商品的装饰;瑞士忌讳猫头鹰图案;捷克认为红三角是有毒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国家忌讳用猪作商标图案;北非一些国家忌讳用狗作商标。 四、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忌讳是什么? 日本人比较注意穿着打扮,男的一般穿成套衣服,上身不宜只穿衬衣或短袖衫,穿长袖衣衫时不宜卷袖子,天气炎热时,主人没请客人宽衣,不能随便脱外衣,应先征得主人同意,在一般场合,穿背心或赤脚是失礼的,在生活上日本人喜欢晚睡早起,爱清洁,讲卫生,房间里不乱放东西,换洗衣服一般是外送洗涤,但内衣、衬裤、袜子和手帕一般为自己洗,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时,切勿赠送数字为9的礼物,否则会产生误会,用筷子很讲究,忌讳舔筷、移筷、担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存在于民俗中的谐音,你知道多少

涨姿势:民俗中的谐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谐音与中国民俗象,但在汉语中尤为突出。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印记。 湖北大学文学院的王俊卫发表在汉斯学术期刊《国学》的一篇文章,从语音角度对谐音进行分类,重点落脚于谐音与民俗的表现方面,进而揭示这一现象后面的民族文化心理。 1.与衣服有关的谐音民俗 上海松江新娘嫁妆中,被面不用格子料,因在当地方言中,“格子”与“格嘴”谐音,而“格嘴”则是吵架的意思,这有悖于我们追求家庭和睦传统观念。 以前,汉族人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居多,而最忌缎料,这是因为“绸子”与“稠子”谐音,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另外,“死人穿寿衣,内衣不订纽扣,只缝飘带,因为“纽子”与“扭子”谐音,这都是从谐音角度进行趋吉避讳的处理,以期给后人带来好运,避开灾祸。 2 . 与饮食有关的谐音民俗 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吃赤豆饭,吃了赤豆饭,寓意来年能出头,因当地“赤豆”与“出头”谐音;闽南一带过年的习俗是吃萝卜,闽南话中“萝卜”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吃了“菜头(彩头)”,就有了好彩头,生活就更幸福美满。 在湖南,下餐馆一般不点“芹菜”,因当地语言中,“芹”与“穷”音近,故湖南人把芹菜叫“喜菜”;热情好客的山东人饭桌上忌言“蒜”,因“蒜”谐“散”,以避与家人分散之讳;上海人忌饭桌上讲“鹅”,因“鹅”与“我”同音,“吃鹅”与“吃我”同音,易让人产生不适之感,于是“鹅”被称为“白乌龟”。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人在饮食方面不仅追求色香味的有机统一,对饮食名称也颇具讲究。很多地方利用谐音取名以求好运,也用谐音规避不详之物,从而使饮食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迎合了人们祈盼好彩头的心理。 3. 与居室有关的谐音民俗 住房作为“家”的物质外化,从破土动工到装修、入住都存在着许多禁忌。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原因是“桑”与“丧”谐音,出门见桑,有出门见丧之嫌,不吉利;柳树是不结籽的,即“无籽”,谐“无子”,若栽于屋后,恐有绝后之患。 居室饰物图案的选择上,剪纸中鱼饰物图案的,谐音“吉庆有余”;喜鹊立在梅枝饰物图案的,谐音“喜上眉头”;三只羊饰物图案的,谐音“三羊开泰”;五只蝙蝠饰物图案的,谐音“五福临门”;白菜饰物图案的,谐音“百财”、“摆财”;壁上悬挂鞋饰物图案的,谐音“辟邪”;案桌上摆放钟、瓶饰物图案的,则谐音“终生平安”。 以前盖房多用木料,选择这些材料颇有讲究。人们一般喜欢用榆木做房梁,“榆梁”谐“余粮,寓意生活富足;忌用桃木、锻木、椿木等,因为“桃”字与逃难、逃荒的“逃”谐音,“锻”与断子绝孙的“断”字谐音,“椿”字在某些方言中与“冲”谐音,这些树做建筑木料是相当不吉利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这里是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保持家人的健康与长寿的一个载体,所以人们很重视对家的经营,从建材到装饰,都极力运用谐音来趋吉避害。 4. 与礼仪相关的谐音民俗 结婚的新人要送石榴,石榴多子儿,送石榴,谐音“多子”,亦即“多子多福”之意,也有人认为送石榴除了谐音“多子”外,还可以谐音“多子儿”,即“多钱”(“子儿”可指钱)。上海人去医院探视病人,一般不会带“苹果”,因为在当地语言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考点概括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孙永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11-04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音译法 (二)中西合璧法 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指的是那些虽然音译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事物的意义有些联系。这类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指表面上看纯音译,几个构成汉字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无法看出整个词的真正意义,但是词中所选的汉字中个别有提示词义的作用。如“coffee”译为“咖啡”,表面上单纯记音,但是两个构成汉字的偏旁“口”却表明该种物质是食用之物。再如“席梦思”(simmons)使人觉得睡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十分舒适。 另一类是外来词整体上贴近原词读音,但词的内部也有可解性。如英文“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让人觉得这种饮料喝起来极为可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再如英文“Decis”译为“敌杀死”表达这种杀虫剂的神奇功效。 2.音译加意译。可分为半音译半意译和以音译为主加上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两种方式。 (1)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是将一个外来词语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这种构词方式主要用于复合式的外来词。如英语“goldlion”译为“金利来”,“gold”意译为“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是尊贵、高档次的象征,“lion”音译为“利来”,两部分合起来则为汉民族所喜爱的吉庆字眼儿。再如“miniskirt”译为“迷你裙”,“mini”是音译“迷你”,“skirt”是意译“裙”,两部分合起来可让人联想到这裙子是如何迷人的,而让众多女孩子好奇不已,从而销量大增。另外像这类词还有“icecream”(冰淇淋)、“cultureshock”(文化休克)等。 3.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和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比如B超、X光、VCD光盘等。

汉语熟语与汉民族文化意识

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语言不仅是一种纯形式的符号系统,它还是文化代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同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包含着大量约定俗成的熟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熟语反映了纷繁的事态人心,表达了精辟的处世哲理,折射出缤纷的人文世界,汇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字:语言熟语分类文化影响意义

目录 摘要 ............................................................. I 绪论 (1) 一、熟语概述 (1) (一)熟语的内涵 (1) (二)熟语的分类 (1) 二、影响汉语熟语的文化因素 (2) (一)儒家文化对熟语的影响 (2) (二)佛教对熟语的影响 (3) 三、熟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3) (一)“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3) (二)“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 (3) (三)“贵和尚中”的处事之道 (4) 四、熟语存在的现实意义 (4) (一)积极的方面 (4) (二)消极的方面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绪论 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等。熟语最根本的特质在于一个“熟”字,它是在人们熟知、熟用过程中逐渐获得其与一般语句不同的个性的词汇单位。每个民族的语言里都有一些长期习用的熟语,它们具有特定的涵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的熟语往往反映了一个名族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一些汉语熟语,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熟语概述 熟语是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它有不同于词单一的反映事物现象的作用,它具有更复杂的如判断推力等表达功能,存在词、词组、句子等多种形态,结构固定,不可替代,熟语能够“言简意丰地表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语意,大大提高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能。 (一)熟语的内涵 熟语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又俄语翻译引进的,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姚锡远在其《熟语学纲要》提到:“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着一些由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教会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货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为熟语。”熟语定型、定义,超时空的在口头上流传,代代相继,有时比书面语都稳定。熟语扎根于群众生活语言的泥土之中,从生气虎虎的现实语言中汲取营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熟语,要么在语义内容上是一排真知灼见的灵光,要么在创造手法上是出人意料的机智巧妙,要么在理据来源上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色彩,再或者是在声韵节奏上朗朗上口,铿锵优美,有着一户寻常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熟知习用。 (二)熟语的分类 人们一致认为的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熟语分为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81.87%,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刺绣,蜡染,苗族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以酸汤鱼,羊瘪为代表的特色饮食等名扬中外,令人叹为观止。 在国家和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中黔东南鸡占有16项和40项,是我国民族民间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区域。黔东南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自然保护区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少数民族保护圈之一,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与教学资源富饶之州。 为了能让这些传统优良文化得到遗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为之遗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其中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如何对黔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拿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一就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而言,要使之能够长存,不被我们所谓的“汉化”保留其独特的风格,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当做一种义务来对待,如人们的教育义务,即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之重视并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它的独特艺术性,他还需要有关部门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之有所支持。主要的方法是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厚地区建立或创办一些主要以发展某些比较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学校,要求的地地道道该种民族(可以是少年,成年人,或一些比较年长

《有趣的谐音》教案

有趣的谐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谐音现象,发现汉字的谐音用法。 2、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教学准备 分好学习小组,布置学生搜集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A、出示故事《开会》。 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B、自由读,说说哪里好笑。

C、小结:这个笑话,是因为汉语方言的谐音引起的。谐音就是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板书:谐音、一音多字)同学们,谐音现象是汉语特别的地方,它在别的语 言中是不多见的。今天就让咱们一起遨游“谐音趣味王国”吧? 2、引出课题。 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1)学习书上的那些歇后语,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认识汉字的谐音现象,发现汉字的谐音用法。 (3)多种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4)根据汉字的谐音用法,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这些歇后语。 2、这节课,我知道了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带有谜语性质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利用谐音,是创制歇后语重要方式。 3、我还知道了这些谐音性歇后语、古诗和对联。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趣识谐音 1、谐音歇后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