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综合—笔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综合—笔记

城规原理综合目录

主编:灰色轨迹

城市工程规划………………………………2——19 城市规划原理………………………………20——47 中国城建史…………………………………47——62 外国城建史…………………………………63——85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绪论

一、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

城市交通工程系统、供电工程系统、燃气工程系统、供热工程系统、通信工程系统、给水工程系统、排水工程系统、防灾工程系统、环境卫生工程系统。二、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⑴城市交通、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等各项工程系统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⑵其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生产等各项活动的展开

⑶滞后或配置不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将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适度超前、配置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满足城市各项活动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

四、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作用

(1)调查研究对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深刻的剖析,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症结,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2)明确各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规模,统筹本系统建设,制定分期建设计划,有利于建设项目的落实与筹建。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

(3)合理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和管网,提供各项设施实施的指导依据,便于有计划地改造、完善现有的工程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及早预留和控制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和空间环境。

(4)对建设地区的工程设施和管网作具体的布置,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有效地指导实施建设。

(5)有利于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中、地面、地下等各种空问,确保各种工程管线安全畅通。

第三章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

一、供电电源规划

1、电力弹性系数: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工业总值的增长速度与用电量增长速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值。

2、城市电源:发电厂、变电所<变换电压,集中和分配电力>

3、电场分类:火力、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原子能发电厂,以水火为主

4、火电厂选址

A、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使热负荷和电负荷的距离经济合理,缩短热管道的距离

B、接近燃料产地、靠近煤源,减少燃料运输费

C、电厂铁路线尽量减少对国家干线通过能力的影响

D、应有足够的贮灰场容纳10年的贮灰量

E、靠近水源,直接供水

F、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高压线路下不能有任何建筑物

G、有一点的防护距离

5、水电厂选址

A、便于拦河筑坝的河流狭窄处,水库水流下游处

B、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非断裂地带

C、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6、变电所选址

A、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

B、便于各级电压线路的引入引出

C、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质构造稳定

D、地势高而平坦,不宜设于低洼地段

E、交通运输方便

F、尽量不设在空气污秽地区,否则采取防污措施或设在污染上风侧

G、可靠的水源,不占或少占农田

H、考虑对附近设施的影响,广播、电视、公用通讯设施

二、城市供电网络规划

1、城市一次送电电压为:500kv、330kv、220kv,二次送点电压为110kv、66kv、35kv,高压配电电压为10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kv

2、电力网结线方式: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联络线

3、220—500kv为区域性变电所,110kv以下为城市变电所。

三、电力线路规划

1、市区送电线路和高压配电线路下列情况采用电缆线路:

⑴架空线路走廊在技术上难以解决时

⑵狭窄街道、繁华市区高层建筑地区及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时

⑶重点风景旅游地区的某些地段

⑷对架空线严重腐蚀的特殊地段

2、低压配电线路下列情况采用电缆线路

⑴负荷密度较高的市中心区

⑵建筑面积较大的新建居民楼群、高层住宅

⑶不宜通过架空线的主要街道或重要地区

⑷其他经济技术比较,采用电缆线路比较适合时

3、地下电缆安全保护区为电缆线路两侧0.75m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4、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电力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也称之为电力线走廊。高压线路部分通常称为高压走廊。

5、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延伸的距离,不应小于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弧垂及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之和。

6、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送电线路通过林区,应砍伐出通道。通道净宽度不小于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2倍。通常附近超过主要树种高度的个别树木应砍伐。

第四章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

一、燃气负荷

1、燃气分类: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

2、城市燃气发展方针: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能源分布不均,应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方针。从本地区和资源条件出发,发展完善煤制气,优先使用天然气,合理利用液化石油气,大力回收利用工业余气,在难以实现全国统一供气体系的情况下,建立因地制宜,多气互补的灵活燃气供气体系。

3、民用供气、用气原则:

⑴优先满足城镇居民炊事和生活热水的用气

⑵应尽量满足幼托、医院、学校、旅馆、食堂等公共建筑用气

⑶人工煤气一般不供应与锅炉用气

4、工业用气供气原则:

⑴优先满足工艺上必须使用煤气,但用气量不大,自建煤气发生站又不经济的工业企业用气

⑵对临近管网,用气量不大的其他工业企业,若使用燃气后可提高产品质量,可考虑供应燃气

⑶可供应使用燃气后能显著减轻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

⑷可供应作为缓冲用户的工业企业

二、燃气气源规划

1、煤气厂分类:炼焦煤气厂、直立炉煤气厂、水煤气型两段炉煤气厂、油制气厂。其中,炼焦煤气厂和直立炉煤气厂一般可作为城市的主气源(基本气源)。

2、液化石油气:供气范围和供气方式异常灵活,一般供气能力都较有限,可作为中小城市的主气源和大城市的片区气源。

3、城市气源选择考虑原则:

⑴因地制宜,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气源

⑵根据城市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供给情况,选择合理气源

⑶根据城市规模和负荷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气源数量和主次分布,保证供气可靠性

⑷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原有气源最大作用,争取利用各种工矿企业的余气

⑸城市选择多种气源联合供气时,考虑各种燃气的互换性

⑹考虑气源厂之间以及气源厂与其他工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三、燃气输配系统规划

1、燃气储配站3个功能

⑴储存必要的燃气量,以调峰;

⑵使多种燃气混合,达到适合的燃气质量指标;

⑶将燃气加压,以保证输配管网内适当的压力。

2、调压站的布置

⑴调压站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

⑵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

⑶避开人流量大的地区,并尽量减少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⑷保证必要的防护距离

3、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选址

a.供应区域的中心,以便与居民换气半径不宜超过0.5——1.0km

b.有便于运瓶汽车出入的道路

c.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的用地面积一般在500——600㎡,管理站(中心站)为600——700㎡

4、燃气输配管网分类:环状管网系统和枝装管网系统

5、燃气输配管网分类及优缺点→ P96

第五章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

一、城市集中供热负荷的预测

1、热负荷类型

⑴按最终用途分:室温调节、生活热水、生产用热

⑵按性质分:民用热负荷、工业热负荷

⑶按用热时间和用热规律分:季节性热负荷、全年性热负荷

2、集中供热普及率:

已实行集中供热的供热面积与需要供热的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3.集中供热:<优点>A、用户便利、供热量大、有利环保

<缺点> B、损耗大、成本高、维护难

4.分散供热:<优点>A、小系统,投资少,变化多样

<缺点>B、

5、哪些情况下集中供热

①有现成的经济热源;

②有大量的中小用户和稳定热负荷;

③城市条件有利管网建设。

6、通风热负荷:

当冬季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室外进入的新鲜空气必须经过加热后方可送入室内,加热新鲜空气所消耗的热量,成为通风热负荷。

二、供热热源规划

1、供热热源种类: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焚化厂。其中,热电厂和锅炉房是使用最广泛的热源。

2、热化系数:热电厂提供的最大供热能力占供热区域最大热负荷的份额。

3、热电厂的选址:

A、符合城市总规的要求,并应征得规划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同意

B、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

C、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

D、良好的供水条件

E、有妥善解决排灰的条件<寻找堆放场地;综合利用,作为建筑材料>

F、有方便的出线条件

G、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H、尽量占用荒地、此地和低产田,不占或少占良田

I、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段

J、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

4、锅炉房选址:

⑴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⑵便于引出管道,引出的管道布置在技术、经济上合理;

⑶便于燃料贮运和灰渣排除,使人流和煤、灰车流分开;

⑷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

⑸地质条件良好地段;

⑹有利于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影响;

⑺有利于凝结水的回收;

⑻根据远期规划在扩建端留有余地。

三、供热管网规划

1、管网分类

⑴按热源与管网关系:区域式和统一式

⑵按输送介质:蒸汽管网,热水管网,混合式官网

⑶按平面布置类型:枝状管网<结构简单,管理方便,造价较低;可靠性低,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一定范围内供热中断>环状管网<可靠性高;系统复杂,造价高,不易管理>

2、供热管网形制选择

①一级管网:从热源到热力点间的管网

②二级管网:从热力点(或制冷站)到用户间的管网

3、供热管网的平面布置

⑴主干道靠近大型用户和热负荷集中的地区,避免长距离穿越没热负荷的地段;

⑵管道尽量避开主要交通干道和繁华的街道,以免给施工和运行管理带来困难;

⑶敷设在道路一边或人行道下面,尽量减少横穿街道的引入管,尽量使相邻建

筑物供热管道相互连接;

⑷穿越河流或大型渠道时,随桥架设或单独设置管桥,也可采用虹吸管由河底通过;

⑸和其他管线并行敷设或交叉时,相互之间应有必要的距离。

4、管网敷设方式

⑴架空敷设[低(>0.3m)、中(2.5—4m)、高(4.5—6m)]

<优点> 不受地下水位影响,检修方便,施工土方量小

<缺点> 占地面积大,管道热损失大,某些场合不美观

<适用> 地下水位较高,年降雨量较大,地质为湿陷性黄土或腐蚀性土壤,或地下敷设时需要进行大量土石方工程的地区;市区范围,多用于工厂区内部或对市容要求不高的地段

⑵地下敷设[有沟(通行﹛h>1.8m,w>0.7m﹜、半通行﹛h=0.4m,w=0.5—

0.7m﹜、不通行地沟)无沟]

5、在道路断面中埋设供热管道时:

①尽量敷设在道路一侧,减少分支管道穿越道路的次数

②供热管道沿东西方向敷设时,将水管放在北面,回水管放在南面。沿南北向道路敷设时,供水管应放在东面,回水管放在西面。

③减少供热管道埋设深度,一般最小覆土深度为0.6m,最小坡度为0.002.

第六章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

一、城市通信量预测

1、城市邮政局所划分:市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邮政所

2、邮政局所规划要考虑便于邮件的收集和投递,一般担负投递邮件任务的城市邮政市局,设投递段道数为15—20条。

3、邮政局所选址

①应设在闹市区、居民聚集区、文化旅游区、公共活动场所、大专院校所在地,车站、机场、港口以及宾馆内应设邮电业务设施

②交通便利,邮件车辆易于出入

③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良好

④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4、城市电话局所选址原则

⑴环境条件应尽量安静、清洁和无干扰影响;

⑵地质条件良好,避开不利地段;

⑶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配合,避免在居民密集地段;

⑷远近期结合,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留有发展余地;

⑸尽量接近线路网中心,使建设费用和线路材料用量最少;

⑹地形平坦,避免太大土方工程,避开低洼地带,雷击区;

⑺考虑维护管理方便,不宜选择在过于偏僻或出入极为不便的地方。

5、电信局、台、站选址

①有安全的环境,地形平坦,地质良好;

②卫生条件较好;

③有较安静的环境;

④考虑临近高压电站、电气化铁道、广播电视雷达无线电发射台的干扰;

⑤满足安全、保密、人防、消防要求;

⑥无线电台址中心距重要军事设施、机场、大型桥梁等的距离不小于5km,无线电场地边缘距主干铁路不小于1km。

6、电话线路规划

A、线路应留有足够的容量,首先使用通信光缆以及同轴电缆等高容量线路,

提高线路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线路最理想是采用管道埋设,其次为直埋。

B、直埋电缆光缆的埋深应为0.7—0.9m

二、无线电通信规划

1、移动电话网规划内容:移动电话网规划、话务量规划、移动通信频点配置

2、电话网结构规划,采用大中小区制式,以及组网结构。大区制系统业务半径为30km左右,中区制为15—30km之间,小区制为1.5—15km。

3、微波站选址规划:

⑴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重要电视发射台和人口密集区域位置确定,达到最大的有效人口覆盖率;

⑵微波站应设在电视发射台内,或人口密集的待建地区,保障主要发射台的信号源;

⑶地质条件良好。地势较高的稳固地形;

⑷站址通信方向近处应较开阔、无阻挡以及无反射电波的显著物体;

⑸避免本系统干扰和外系统干扰;

⑹在山区应避开风口和背阳的阴冷地点设站;

⑺偏僻地区的中间站,应考虑基本的生活条件。

第七章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一、城市用水量预测

1、城市用水分类:

⑴生活用水<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从地面算起的最小水压叫做自由水压,一层为10m,二层12m,二层以上每加一层增加4m;个别高层建筑,自行解决水压问题。

⑵生产用水

⑶市政用水<道路保洁、绿花浇水、车辆冲洗>

⑷消防用水

除以上用水,还有水厂自身用水,管网漏失水量及其他未预见用水量。

2、消防用水量按同时发生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的用水量确定;未预见用水及管网漏失量按最高可用水量的15%—25%计算。

3、城市用水量的变化趋势:→呈阶段性

A、初始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低,用水量变化幅度小,随着时间推移会增大;

B、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发展。人口集聚、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量剧增,变化幅度较大;

C、饱和阶段,城市水资源开发受到限制,重复用水措施大力推广,新增用水量主要靠重复用水来解决用水量趋于饱和,变化幅度减小,有时还会负增长。

二、给水水源规划

1、城市水资源:指可供城市发展、人们生活和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取水点周围要禁止捕捞、泊船、游泳,取水点上游

生活污水的排入。

2、水资源可利用量:指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能和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被控制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量。

3、城市水源选择

①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需要<天然河流的取水量不应大于河流枯水期的可取水量,地下水源的取水量不应大于开采贮量>

②较好的水质

③坚持开源节流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④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考虑;

⑤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水文地质、人防卫生等;

⑥考虑防护和管理要求,避免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

⑦保证安全供水。

4、水原规划思路

⑴加强区域范围内的供水研究,考虑给排水的统一性,在区域内优化供水系统

⑵重视对水资源的可靠性进行详细勘察和综合评价

⑶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作用

⑷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适应

⑸考虑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⑹认真分析城市缺水(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原因,考虑走内涵发展

之路,通过自身解决缺水问题,优化城市用水结构,节约用水,走挖潜优化、内涵发展的道路

⑺水源规划应有长远考虑

5、解决城市缺水对策→

a、尽可能利用当地水源优势,发挥有限的水资源潜力;

b、考虑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

c、采用区域整体供水,满足城镇密集地区的供水需求;

d、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充实城市水源;

e、淡化海水,代替淡水直接应用在工业和生活方面;

f、建设雨水水库和雨水贮流系统,蓄洪水雨水作为城市水源;

g、分质供水,做到水尽其用,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三、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系统组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2、给水系统布置形式:

⑴统一给水系统

适用:新建中小城镇、工业区、开发区及用户较为集中,各用户对水质、水压无特殊要求,地形平坦,建筑物层数差异不大

优点:管理简单

缺点:供水安全性低

⑵分质给水系统

适用:水资源紧缺的新建居住区、工业区、海岛地区

优点:保证城市水资源的优质优用

缺点:管道系统繁多,管理复杂

⑶分区给水系统

适用:给水区很大,地形起伏,高差显著及远距离输水的地区

优点:减少水量和能量的浪费,供水可靠,调度灵活

缺点:增加管网造价,管理比较分散

⑷循环给水系统

优点: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生产重复利用率,符合清洁生产

⑸区域给水系统

优点: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3、给水处理方法:澄清过滤和消毒,除臭和除味,除铁、除锰和除氟,软化,淡化和除盐,水的冷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4、给水处理厂规划

①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②不受洪水威胁

③较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

④交通方便、靠近电源

⑤考虑近远期发展需要,留有发展余地

⑥水厂一般与取水构筑物建在一起

四、给水管网规划

1、输水管渠:指从水源到城镇水厂,从城镇水厂到给水工程管网的管线或渠道。

2、管线分类:

干管:输水和为沿线用户供水,管径>200mm

分配管:把干管输送来的水,配给接户管和消防栓,管径>100mm,大城市150—200mm,消防用水配水管>150mm

接户管:从分配管接到用户去的管线,管径>20mm

3、给水管网布置形式:

树状网

适用:用地狭长和用户分散的地区

优点:构造简单,长度短,节省管材和投资

缺点:安全可靠性差,在树状网末端,因用水量小,管内水流缓慢,水质容易变坏,容易出现浑浊水和红水的可能

环状网

适用:市中心地区。城市建设近期采用树状网,远期构成环状网

优点:供水可靠性较高,降低管网中水头损失,减轻水锤造成的影响

缺点:增加管线长度,投资增加

4、消火栓:①分为地上式和地下式

②室外消火间距在120m以内,连接消火栓的管道直径应大于100mm,在消火栓连接管上应有阀门。

③设在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距建筑物在5m以上,距离车行道不大于2m。

第八章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

一、排水体制与排水工程系统

1、排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产废水、生产污水)、降水。通常所指的城市污水是指排入城市排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

2、排水体制分类:

⑴合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①直排式合流制:灌渠系统布置就近坡向水体,混合的污水不经处理和利用直接就进排入水体。

<特点>:灌渠不进污水厂,造价低,投资省,但是对水体污染严重。

<适用>:城市建设的早期在老城区采用。

②截流式合流制:在直排式的基础上,在临河岸边建造一条截流干管,在干管处设溢流井,并设污水厂。

<特点>:晴天和初雨时,所有污水都送至污水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但在雨天,仍有部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在溢流井后设贮水库,雨停后将积蓄的污水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但投资大。

<适用>老城改建。

⑵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①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送至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和利用;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就进排入水体。

<特点>: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投资较大。

<适用>:新建的城市和重要的工矿企业。

②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而没有完整的雨水管渠排水系统。

<特点>:污水经由污水管道系统流至污水厂,经处理后排放,雨水通过地面漫流进入不成系统的明沟或小河。投资省。

<适用>:新建城市或发展中地区,为节省投资而采用;地形平坦地区不宜。

3、排水体制的选择

⑴环境保护方面:截流式合流制同时汇集了部分雨水到处理厂,减少了初期雨水的污染,但在暴雨时将部分污水通过溢流井泄入水体,造成污染;分流制汇集的雨水径流为家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有一定程度污染。

⑵工程投资方面:合流制的总造价低,不完全分流制初期只建污水系统而缓建雨水系统,便于分期建设,节省费用。

⑶近远期关系:做好分期工程的协调与衔接。在新区,可分期建设,先建污水管,收纳污染严重的污水,后建雨水管或明渠过渡;城市发展快,地形平坦的新区,雨水系统宜于一次建成;在旧城区,只需在合流管出口埋设截流管,可初步改善环境质量。

⑷施工管理:合流制管线单一,减少与其他管线、构筑物的交叉,管渠施工简单,但由于流量变化加大,管理维护复杂;分流制水质水量变化小,有利于污水处理和运行管理。

4、排水工程系统

⑴、组成:排水管道,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⑵、污水的处理方式:排入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二、污水工程系统规划

1、生活污水量约占生活用水量的70%—90%。

2、管道埋设深度:管底内壁到地面的距离。

3、管道覆土厚度:管底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由冻土深度、管道的外部荷载、房屋连接管的埋深等因素决定。

4、城市污水管道一般都采用管顶平接法。在坡度较大的地段,可采用阶梯连接或跌水井连接;下游管段的水面和管底都不应高于上游管段的水面和底部。

5、设计流速:指管渠在设计充满度情况下,排泄设计流量时的平均流速。

6、不设计管段:当设计流量很小而采用最小管径的设计管段成为不计算管段。

7、雨水管渠的布置:

⑴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⑵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⑶结合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宜布置在人行道或早地下,不宜布置在快车道下,因此道路纵坡在0.3%—6%。

⑷结合城市竖向规划

⑸采用明渠或暗管相结合布置

⑹雨水出口的设置

⑺调蓄水体的布置,开挖池塘、人工河,以达到储存径流就近排放的目的,把调蓄水体与景观规划、消防规划结合起来,起到游览、休闲、娱乐、消防贮备用水的作用。

⑻雨水口的布置。

8、倒虹管: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时,不能按原有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成为倒虹管。

三、合流制排水系统

1、旧合流制的改造

⑴改合流制为分流制

⑵保留合流制,修建截流干管

2、水体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内,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城市中水系统

⑴定义: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一定处理后用作城市杂用,或工业用的污水回用系统。

⑵中水水源:冷却水、淋浴水、盥洗用水、洗衣用水、厨房用水、厕所用水第九章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城市灾害的种类:气象、海洋、洪水、地质与地震灾害

2、主灾:发生在前,造成较大损害的灾害;

次灾:发生在后,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

3、城市生命线系统: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

4、以6°地震烈度作为设防的分界,建、构筑物的抗震处理包括地基抗震处理,结构抗震处理,节点抗震处理。

5、建筑抗震处理原则:

⑴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⑵建筑平面布局长宽比例适度,平面刚度均匀,应力集中的部位在构造上加强;

⑶加强部件之间的连接,连接部位有较好的延性;

⑷降低建筑物重心位置,减轻建筑物自重;

⑸保证施工质量。

6、城市布局的避震措施

⑴用地选址时,尽量避开工程地质不良地段

⑵布局采用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市,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⑶在建筑群规划时,保留必要的空间和间距,保证疏散

⑷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使之在灾时保持畅通

⑸医疗单位等单位要重点保护,抗震结构高一些

⑹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低于20%;100万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7、建筑物消防间距

⑴多层与多层不小于6m

⑵高层与多层不小于9m

⑶高层与高层不小于13m

8、防洪防涝工程组成:堤防,排洪沟渠,防洪闸,排涝设施

9、消防站布局:→在接报警后

⑴位于责任区的中心;

⑵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⑶与医院、小学、幼托等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50m以上距离,以防互相干扰;

⑷消防站应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危险品等设施单位保持200m以上距离,且位于这些设施的上风向或侧风向。

10、消防栓设置

⑴间距小于等于120m

⑵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道路宽度大于60m时,宜双侧设置消防栓,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大于50cm。

第十章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

1、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

2、垃圾收集方式:

⑴垃圾箱收集;

⑵垃圾管道收集;

⑶袋装化上门收集;<减少了散装垃圾的污染和散失,基本上取消了小区内和街道上的垃圾箱、以及垃圾间,节省了用地面积,利于后续运输。定点、定时收集,需要居民和单位配合>

⑷厨房垃圾自行处理;

⑸垃圾气动系统处理;

3、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

a、自然堆存

b、土地填埋

c、堆肥化

d、焚烧

e、热解

f、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

g、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

h、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4、废物箱间隔:商业大街25—50m,交通干道50—80m,一般道路80—100m,居住区内道路按100m左右间隔设置。

5、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新建多层住宅每4栋设一个。

6、垃圾压缩站四周距住宅至少8—10m,设在交通通畅的道路旁,便于车辆掉头。

7、管线避让原则:

①压力管让自流管;

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③易弯曲的让不宜弯曲的;

④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⑤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⑥新建的让现有的;

⑦检修次数少的让检修次数多的。

8、管线共沟敷设规定:

⑴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共沟;

⑵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

⑶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⑷有火灾危险的液体和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

⑸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

9、管线水平间距:指平行方向敷设的相邻两管线外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管线垂直间距:指两条管线上下交叉敷设时,从上面管道外壁最低点到下面管道外壁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10、工程管线总规工作步骤:

基础资料收集;汇总综合,协调定案;编制规划成果。

11、工程管线规划成果:图纸(综合总体规划平面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图),说明书。

12、管线工程综合布置原则:

a、管线尽量埋设于道路红线以内,不穿越空地

b、管线线路争取短捷。

c、管线埋设与道路中心线平行。

d、首先考虑埋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维修少的可埋于机动车道下

e、考虑发展要求

13、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4、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改造的内容应包括下列方面:

a、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对一些需要经过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

b、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

c、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需求

d、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e、合理的、经济的组织好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平衡

f、适当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观要求。

1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

a、结合城市用地,充分利用地形

b、综合解决各项用地标高问题

c、组织排水及道路坡度

d、合理组织土方工程

e、配合地形,组织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镇。

2、居民点的形成:

a、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形成

了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

b、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畜牧业,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c、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

居民点。

3、城市的形成: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居民点),

b、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c、固定居民点的形成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与基础,

d、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4、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方面: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在1000——2000,非农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5、城市的实质:a、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b、一定区域的中心c、人类文明摇宝藏库,d、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特征:a、非农业职能,b、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c、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d、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6、第二下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a、城市化: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b、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的集中发展具有某些高水平的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但是城市的远离自然,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恶化;

c、交通问题:城市的交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航空汽车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使城市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d、郊迁现象:由于城市中心区居住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