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地区1960年_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_王涛

南通地区1960年_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_王涛

南通地区1960年_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_王涛
南通地区1960年_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_王涛

第33卷第11期2011年11月

2011,33(11):2080-2089

Resources Science

Vol.33,No.11Nov.,2011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收稿日期:2011-06-20;修订日期:2011-08-08

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2CB955903)。

作者简介:王涛,男,河南汤阴人,博士生,从事环境变化研究。E-mail:wht432@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通讯作者:陶辉,E-mail :taohui0911@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11-2080-10

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王涛1,3,陶辉1,杨强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2.南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究所,南京210093;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 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年平均气温21~30a 和春季降水量14~25a 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 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关键词:线性趋势;Mann-Kendall 检验;小波分析;气温;降水;南通

1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7年报告指出,近100a (1906年-2005年)来,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74℃,预估21世纪末期(2090年-2100年)气温将升高1.1~6.4℃[1]。中国气候近百年来明显变暖,变暖趋势为(0.2~0.8)℃/100a ,尤其近50a 达到(0.6~1.1)℃/50a [2]。但年均气温发生突变的时期中国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空间差异表现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较早,西南、华南地区较晚[3-5],温带地区增温显著,热带地区增温幅度最小[6]。时间上,西北地区西中部在1987年出现气候向暖湿转型的突变[7],宁夏1985年发生突变[8],陕西在1993年发生突变[9],河北发生在90年代初[10],三江平原在80年代

[11]

,长江流域在90年代后期呈现突变[12],其中江汉平

原在1994年发生突变[13],同期,中国中部(河南、湖北、湖南)年均气温发生突变[14]。基本表现出年均气温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时间序列上的突变。

研究表明,气温变化在季节分布上存在差异,

表现为冬、春季增温幅度大,夏、秋季增温幅度小

[15-18]

,导致以冰川积雪融化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易发

生春季洪水灾害[19]。同时气温变化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的上升(日最低气温、月均最低气温、年均最低气温等参数),而最高气温的变化不明显,甚至降低,从而导致日较差缩小[20-22]。相对于气温具有明显区域性变化,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更大,并且趋势并不明显[23-25]。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1]。但地形因素、下垫面条件变化、大气循环、海流作用等都会对地球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产生作用,并影响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如横断山脉对气温和降水的再分配作用[26-27],雅鲁藏布江谷底、汾河平原年均气温突变时间较同一区域其它地区晚[28-29],城市化产生的城市气温显著增高作用[30-31],东亚季风减弱导致中国华北地区1977年之后降水减少[32],欧洲夏季干旱、南美洲巴西南部的降水与附近大西洋、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的关系等[33-35]。

2011年11月

王涛等: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36-37],并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中国大河三角洲地区易于遭受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和江河洪涝的影响,应给予普遍重视[1]。南通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临黄海,研究其1960年-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有利于对

该地区未来面临的严峻气候形势正确预估。2资料来源及处理

基于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海安、如皋、如东、南通、通州、海门和启东)的1960年-2007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对个别缺测月份资料,采用多年同月份平均值进行插补订正。由于南通地区地势平坦,且气象站点分布较为均匀,故气温和降水值采用7个站点的算术平均值。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秋、冬分别对应3月-5月、6月-8月、9月-11月和12月-次年2月。站点分布见图1。首先对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而后对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的方法包括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 检验法和Morlet 小波分析方法[29,38-40]

。具体方法参

见相关文献,不再赘述。

3结果分析

3.1年际变化特征

选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

低气温,以及年降水量作为分析对象,计算得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距平和年降水量距平,在EXCEL 中进行5a 滑动平均计算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见图2。

(1)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由图2a 可知,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年平均气温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线性拟合递增率为0.29℃/10a (相关系数r =0.628>r 0.001=0.465)(表1)。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正距平为主,尤其是1997年之后,年平均气温平均正距平达到0.89℃。通过5a 滑动分析可知,南通地区年平均

图1观测站点分布

Fig.1Station distribution in Nantong area

图2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年均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及5a 滑动平均

Fig.2Linear tend and 5years moving averag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area during 1960-2007

2081

第33卷第1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有5次明显的波动,1962年、1977年和2005年达到波峰,2005年为最暖年份;1970年和1982年为波谷,1972年为最冷年份。近48a 来,南通地区平均气温1960年-1991年偏冷,1991年以来偏暖。根据M-K 突变检验(图3),年平均气温的正序列曲线在1998年超过了95%(α=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且正反序列曲线在信度线内有一个交点,则该点为气温突变点。突变时间为1997年,说明平均气温在1997年后有暖突变,符合中国自西北向东南气温变暖突变时间点的延迟规律。南通地区1997年后的平均气温较之前高出

1.1℃,1997年-2007年是该地区主要的增温时段。

(2)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特征。1960年-2007

年间,南通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线性拟合递增率为0.24℃/10a (相关系数r =0.323>r 0.05=0.288)(图2b ,表1)。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2

年之前正负距平交叉分布,以负距平居多,之后以正距平为主,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正距平达到0.6℃,比1992年之前高出0.9℃。5a 滑动平均曲线表明,南通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1963年、1975年、1982年、和1999年的波谷,

1966年、1979年、1997年和2003年的波峰,其中

春季夏季秋季

冬季=0.465),**显著(r =0.372),*较显著(r =0.628***0.602***0.1750.489***

0.593***0.323*0.1670.2770.114

-0.0050.479***0.1620.184

0.524***

0.479***0.009

-0.1290.113-0.2680.401**

表1年际和各季节气温、降水参数的相关系数

Table 1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注:实线为正序列c 1,虚线为反序列c 2

图3年际和各季节气温和降水M-K 突变检验(虚直线为0.0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信度线)

Fig.3Mann-Kendall test for abrupt climate change in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dashed line denotes 0.05significant level)

2082

2011年11月

王涛等: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1981年为波谷最低值和2003年为波峰最高值。整

体上看,南通地区1960年-1974年为波动下降时期,1974年-1978年为上升期,1978年-1981年为下降期,1981年之后又为波动上升时期。南通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60年-2007年间经历了“冷-暖-冷-暖”的交替过程。据年平均最高气温的M-K 突变检验(图3),表明正序列曲线在2004年后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正反序列在信度线内有一

个交点,为突变点。突变时间位于2000年-2001年间,说明年平均最高气温在2001年之后有暖突变。

(3)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60年-2007年期间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线性拟合递增率为0.54℃/10a (相关系r =0.479>r 0.001=0.465)(图2c ,表1),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92年之前正负距平交叉,以负距平为主,之后全部为正距平。1992年之后平均正距平达1.2℃,高出之前1.8℃。5a 滑动平均曲线表明,年平均最低气温波动上升,最低值出现在1968年,最高值出现在1994年。南通地区1960年-1968年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1968年-1973年为上升趋势,1973年-1982年总体下降趋势,期间存在1980年-1981年的小幅上升,1982年-1992年为波动上升,1992年-1998年为下降趋势,之后缓慢上升。从年平均最低气温M-K 突变检验可知(图3),正序列曲线在1995年之后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与反序列曲线在信度线内有2个交叉点,突变时间分别为1985年和1987年-1988年。1988年通过了滑动t 检验的0.05显著性水平,说明1988年发生暖突变是可信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发生增暖突变的时间要早于年平均气温9a ,早于年平均最高气温13a 。与气温变化主要为最低气温上升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0-22]。

(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图2d ,表1),降水量正负距平交错分布。从5a 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4个波峰和3个波谷,时间分别是1962年、1975年、1991年、2000年和1967年、1980年、1996年。降水量增加时期为1967年-1975年、1980年-1991年和1996年-2000年,减少时期为1962年-1967年、1975年-1980年、1991年-1996年和2000年-2007年。年降水量的M-K 突变检验表明(图3),1965年-1970年和1997年-2001年间超过0.05显著水平信度线,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叉点,时间分别是1960年、1977年、1980年、2003年、2004

年和2007年,滑动t 检验表明,这些时间点都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都不是突变点。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气温的增温趋势是明显的,而降水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并不十分明显。3.2季节变化特征

(1)春季。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春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线性拟合递增率分别为0.37℃/10a 、0.19℃/10a 、0.18℃/10a 和-6.8mm/10a (图4)。相关系数只有平均气温通过0.001的显著水平检验,其它参数相关系数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1),说明春季平均气温是逐渐增加的,且高于年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春季平均气温1997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全部为正距平。春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在整个研究时间内规律表现不明显。5a 滑动平均曲线同样表现出春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之后存在微小波动上升趋势,之前波动较多,而其他3个参数波动较多,趋势不明显。M-K 突变检验表明(图3),春季平均气温正序列曲线在2000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与反序列曲线在信度线内存在一个交点,为突变点,突变时间为1996年-1997年之间。1996年之后的春季平均气温平均距平值要高出之前1.6℃。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在研究时段内均未超出0.05显著水平信度线,且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滑动t 检验表明这些交点都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都不可信。春季降水量正序列曲线在1986年-1988年间和2002年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且与反序列在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滑动t 检验表明这些交点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

验,都不可信。

(2)夏季。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图5),线性拟合递增率分别为0.1℃/10a 、0.21℃/10a 、0.19℃/10a 和12.1mm/10a ,相关系数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1)。5a 滑动平均表明

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平均气温和平均

2083

第33卷第1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最高气温在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而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表现为下降趋势。M-K 突变检验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正反序列在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内均存在1个交点,为突变点,突变时间分别为2003年和2000年,均晚于年平均气温和春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夏季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M-K 检验的正反序列在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内均存在多个交点,但均未通过滑动t 检验的0.05显著性水平。

(3)秋季。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秋季平均

图5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及5a 滑动平均

Fig.5Linear tend and 5years moving average of summ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area during 1960-2007

图4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春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及5a 滑动平均

Fig.4Linear tend and 5years moving average of spr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area during 1960-2007

2084

2011年11月

王涛等: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图6),线性拟合递增率分别为0.27℃/10a 、0.15℃/10a 、0.85℃/10a 和-17.7mm/10a ,相关系数中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平均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1)。说明秋季的平均气温增温幅度低于年和春季平均气温,而平均最低气温增幅高于年平均气温。5a 滑动平均曲线表明,秋季平均气温以1971年为界线,之前为气温降低趋势,之后为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在1988年达到最低值,1993年和1995年分别达到最高值。平均最低气温在1970年之前为下降趋势,之后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明显。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1992年以来,降水距平只有3个年份为正值。说明秋季平均气温升高是以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为基础,同年际状况相一致,1992年之后秋季降水量的减少需要引起关注。M-K 突变检验表明,秋季平均气温在1972年-1974年超过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正反序列在信度线内存在1个突变点,突变时间为1996年-1997年。平均最高气温正反序列在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时间分别为1961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6年,滑动t 检验表明,1994年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1994年是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暖的突变时间。平均最低气温正序列在1971年-1972

年和1997年之后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时间分别为1990年、1991年和1993年,均未通过滑动t 检验0.05显著性水平。秋季降水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分别为1963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81年、1985年、1987年、1989年和1990年-1991年。滑动t 检验显示1991年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通地区秋季降水量在1991年发生突变,之后秋季降水量为减少趋势。

(4)冬季。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递增率分别为0.43℃/10a 、0.54℃/10a 和13.84mm/10a,均通过相关系数的0.01显著性水平

检验(图7,表1)。而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和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幅度高于年平均气温和其它3个季节,平均最低气温增幅与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幅相当。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以正距平为主,平均距平值1987年之后高出之前1.3℃,表明1987年以来南通地区冬季增温显著。平均最低气温1992年以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全为正距平,反映了1992年以来冬季最低气温的增加显著,平均距平值达到1.2℃,高出1992年以前1.8℃。冬季降水在1989年之前以负距平为主,之后以正距平为主。1989年之后平均距平值高出之前45.4mm ,反映出冬季降水的增加趋

图6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秋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及5a 滑动平均

Fig.6Linear tendency and 5years moving average of autum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area during 1960-2007

2085

第33卷第1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势。5a 滑动平均曲线表明,冬季平均气温有两次降温过程和两次增温过程,每个过程当中都存在小幅的波动现象。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存在一次降低、两次微降和两次大幅增温过程。而降水量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过程。M-K 突变检验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在1993年之后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且在信度线内存在1991年这一个突变点。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在1991年发生增温突变,早于年平均气温和其它季节平均气温突变时间。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在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但均未通过滑动t 检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在1995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表现出增暖趋势,且在信度线内有1个交点,时间为1987年,即1987年南通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发生增暖突变。冬季降水在1974年-1976年和2004年以后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信度线,且在信度线内存在多个交点,分别为1972年、1974年、1975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6年,但只有1989年通过滑动t 检验的0.05显著性水平,反映出冬季降水在1989年发生突变,之后降水量增加。3.3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气温和降水的距平值,基于Morlet 小波进行年际和季节气温降水参数的周期分析。研究时段内,南通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多存在“高-低”或“低-高”的震荡周期变化,反映了气温的“暖-冷”或“冷-暖”,以及降水的“湿-干”或“干-湿”交替变化,具体震荡周期如下所述。

年平均气温在21~30a 、11~20a 、4~10a 时间尺度上存在变化周期,且11~20a 周期出现于1999年之后。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17~26a 和7~16a 周期,年平均最低气温具有22~30a 和7~13a 周期,其中7~13a 周期在1983年之后出现。年降水量存在17~27a 和10~16a 周期,后一周期于1978年之后才出现。

春季平均气温只存在8~17a 的变化周期,而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存在17~27a 和4~16a 的变化周期,同时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存在10~18a 和14~25a 的变化周期。夏季多存在两个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分别为平均气温18~30a 和3~11a 的周期,平均最高气温存在18~30a 和11~17a 的变化周期,平均最低气温存在16~30a 和5~15a 的变化周期,同时降水量存在不稳定的17~25a 周期和稳定的6~16a 变化周期。秋季平均气温具有10~27a 的较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平均最高气温存在4~19a 的周期,且1976年之后,时间尺度有变大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存在5~15a 和1985年之后才出现的16~28a 周期变化,降水量存在17~29a 周期和很稳定的10~16a 周期性变化。冬季平均气温在较大尺度上存在11~

图7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冬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线性趋势及5a 滑动平均

Fig.7Linear tendency and 5years moving average of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area during 1960-2007

2086

2011年11月

王涛等: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30a 的变化周期,1987年之后,时间尺度变小为11~22a ,平均最高气温存在22~30a 、10~19a 和1979年之后才表现稳定的3~9a 变化周期,平均最低气温具有22~30a 、14~22a 和3~13a 变化周期,而降水量存在17~30a 、10~16a 和4~9a 的变化周期。

气温和降水参数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多存在随时间尺度变大或缩小的问题。大尺度上的周期变化一般比较稳定且贯穿研究时段的始终,小尺度上(<10a )的周期性表现比较频繁但会出现周期变化不明显的情况。

4结论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 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特征上,南通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线性递增率分别为0.29℃/10a 、0.24℃/10a 和0.54℃/10a 。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7年、2001年和1988年发生增暖突变。反映出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

和较早突变为特征。

(2)季节变化特征上,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递增率分别为0.37℃/10a 、0.27℃/10a 、0.43℃/10a ,夏季未通过检验。平均最低气温递增率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85℃/10a 和0.54℃/10a ,春夏季未通过检验。降水量冬季递增率为13.84mm/10a ,其它季节不显著。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增暖突变分别发生在2000年、2003年、1996年-1997年和1991年。春季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突变不显著,夏季和秋季分别在2000年和1994年。冬季最低气温

增温突变发生在1987年,其它季节不显著。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突变分别发生在1991年和1989年,且秋季为降水量减少突变,冬季为增加突变。反映出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

(3)周期变化上,年际和各季节气温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周期变化特征,如年平均气温21~30a 和春季降水量14~25a 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 )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暖明显低于我国增暖趋势,并且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但降水变化不显著。

感谢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相关气象站点数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s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赵宗慈,王绍武,徐影,等.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

原因[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808-817.[3]向辽元,陈星.近55年中国大陆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J].气象,2006,32(6):44-47.

[4]尹云鹤,吴绍洪,陈刚.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

区域差异[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47-2157.[5]李庆祥,董文杰,李伟,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估计[J].科学通报,2010,55(16):1544-1554.

[6]周伟东,史军,穆海振.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6):1088-1096.[7]施雅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8]郑广芬,陈晓光,孙银川,等.宁夏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及其对

气候变暖的响应[J].气象科学,2006,26(4):412-421.

[9]姜创业,魏娜,程肖侠,等.1961-2008年陕西年际气温和降水区域

性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1,18(1):197-201.[10]李春强,杜毅光,李保国,等.河北省近四十年(1965-2005)气温和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1-7.[11]闫敏华,邓伟,陈泮勤.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6):661-667.

[12]曾小凡,翟建青,苏布达,等.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实空变化特

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5):428-432.[13]罗启华,郭生练,李天元,等.江汉平原区域降水与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3):10-14.

[14]刘可群,王海军,王凯,等.我国中部年、季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性

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S1):62-66.[15]冯瑞权,吴池胜,王安宇,等.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1):12-17.

[16]Popova V V,Shmakin A B.Regional structure of surface-ai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northern Eurasia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ies[J].Izvestiy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2010,46(2):144-158.

2087

第33卷第1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17]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等.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气温时序变化的小波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S1):87-93.[18]赵传成,王雁,丁永建,等.西北地区近50年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J].高原气象,2011,30(2):385-390.

[19]Benestad R E,Haugen J E.On complex extremes:Flood hazards

and combined high spring-tim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way[J].Climatic Change,2007,85:381-406.[20]李珍,姜逢清.1961-2004年新疆气候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7,29(3):351-359.

[21]Ventura F,Pisa R,Ardizzoni 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Bologna (Italy)from 1952to 1999[J].Atmospheric Research,2002,61:203-214.

[22]Kousari M R,Ekhtesasi M R,Tazeh M,et a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ranian climatic changes by considering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and relative humidity parameter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1,103:321-335.[23]吴绍洪,尹云鹤,郑度,等.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2005,60(1):3-11.

[24]Huang Y,Cai,J,Yin H,et al.Correlation of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basin

during 1957-2006[J].Journal of Hydrology,2009,372:1-8.

[25]Liang L,Li L,Liu,Q.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to 2008[J].Journal of Hydrology,2011,404:67-76.

[26]He Daming,Li Shaojuan,Zhang Yiping.The vari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the

reg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S1):59-73.[27]李宗省,何元庆,辛惠娟,等.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5):563-579.[28]林振耀,赵昕奕.青藏高原气温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J].中国科

学D 辑:地球科学,1996,26(4):354-358.

[29]刘宇峰,孙虎,原志华.1960年至2007年汾河流域气温年际和季

节性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3):489-496.

[30]杨续超,张镱锂,刘林山,等.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

类型的敏感性[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9,39(5):638-646.[31]王学锋,周德丽,杨鹏武.近48年来城市化对昆明地区气温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145-150.

[32]周连童,黄荣辉.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

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280-295.

[33]Brunetti M,Buffoni L,Mangianti F,et al.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events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in Italy[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4,40:141-149.

[34]Kayano M T,Sansigolo C.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daily maximum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s

in southern Brazil[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9,97:81-90.

[35]Ionita M,Lohmann G,Rimbu N,et al.Interannual to decadal

summer drought variability over Europ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Climate Dynamics,2011,DOI:10.1007/s00382-011-1028-y.

[36]Bartholy J,Pongrácz R.Regional analysi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dices for the Carpathian basin from 1946to 2001[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7,57:83-95.[37]伍红雨,杜尧东.1961-2008年华南地区极端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0,29(11):2241-2248.[38]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3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0]刘贤赵,张安定,李嘉竹.地理学数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088

2011年11月

王涛等:南通地区1960年-2007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079816715.html,

C haracteristics of Inter-A nnual and Seasonal C hanges in T 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 er the N antong

R egion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7

WANG Tao 1,3,TAO Hui 1,YANG Qiang 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Abstract: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temperature rising has been observed in most parts of China,but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 vari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In general,precipitation shows a greater regional difference than temperature,but the trend is not prominent.Examining trend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Nantong located in the north w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ould be greatly useful in predicting future climate change.There were 4meteorological variables,i.e.,average temperature,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and precipitation at the monthly scale obtained from seve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the study region for use in this analysis.Methods of linear trend,moving average methods,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moving T-test,and wavele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rend,mutation,and cycl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s across the Nantong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1960to 2007.Results show that 1)linear rates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nd annual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were 0.29℃/10a,0.24℃/10a,and 0.54℃/10a,respectively.Years of mutation in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nd annual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were detected to be 1997,2001,and 1988,respectively;2)Linear rat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pring,autumn,and winter were 0.37℃/10a,0.27℃/10a,and 0.43℃/10a,respectively.Average temperature in summer didn ’t pass the test.Linear rates of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0.85℃/10a and 0.54℃/10a,respectively,and the value in spring and summer didn ’t pass the test.Linear rates of precipitation only passed the test in winter,showing a value of 13.84mm/10a.Years of mutation i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 were in 2000,2003,1996-1997,and 1991,respectively.Years of mutation in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in 2000and 1994,while they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spring and winter.The year of mutation in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was found to be 1987,while the other seasons were not significant.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autumn and winter occurred in 1991and 1989,respectively;they decreased in autumn but increase in winter.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chang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utumn and winter,precipitation in winter,and an earlier warming mutation in autumn and winter;3)For cycle chang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howed stable changes at a longer time scale,such as cycle changes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21-30years and precipitation in 14-25years.Cycles in a small scale (e.g.,<10years)changed frequently,but not stable.Overall,mutation in temperature in the Nantong Region was later than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while that in precipit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at inter-annual or seasonal scales.

Key words:Linear trend;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Wavelet analysis;Nantong

2089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八年级地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二) 导入新课 [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 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 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教后一得: 本节知识是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知识,掌握该知识的关键是建立空间观念,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以图载文,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讲清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 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2018课后作业7 常见的天气系统

2018届高三课后作业(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7、9、4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上各天气系统中,可能发展成台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天气系统过境后,一般会出现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B.甲、乙天气系统一般与丁天气系统联系在一起,相伴而生 C.受丙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北方秋季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D.伏旱的形成一般与丁天气系统有关 该图为某天气系统经过上海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天气系统是( ) A.气旋B.反气旋 C.冷锋D.暖锋 4.该天气系统到达上海市的时问是( ) A.29日B.31日 C.1日D.3日 2015年初,北美东北部遭受严重的暴风雪袭击,同时有大面积冻雨灾害。下 图为“2015年1月20日某时的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5、6题。 5.冻雨是以液态降落的雨与地面或暴露物体接触时冻结所致。此时,最可能出现 冻雨天气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6.上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右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西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完成第7题。 7.图中锋面所处的半球及性质为() 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 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 下表为浙江省某市天气预报表,读表回答8、9题。 8.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影响该市1月底2月初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B.冷锋C.高压系统D.低压系统 9.根据表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是( ) A.天气晴朗时的昼夜温差要比阴雨天大B.该市1月31日的微风为偏南风 C.该市的最高温度将不断提高 D.此后风力将不断增大

(完整word版)打印气候类型特征及其气温和降水图

1、读“亚洲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①__阿拉伯 海,②__孟加拉 湾,③__太平 洋。 湖泊:d :__里海 。 山脉:A__乌拉尔山 ,B_ 黑海 ,C__喜马拉雅山 半 岛:甲_阿拉伯半岛 ,乙__印度半岛 。 (2)其中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A a (填字母)。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两图中甲为南亚 11-2 月,风向为 东北 风;乙 为南亚 6-10 月,风向为 西南 风。 (2) 11 至 2 月是印度的 凉 季, 6 至 10 月是的 雨 季, 西南季风 风给印度带来降 水。 3.读欧洲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国家:A 法国B 意大利 C 葡萄牙 D 西班牙;半岛:E 伊比利亚半岛 F 巴尔干半岛 ⑵河流①②与河流③④的分水岭是阿尔卑斯山脉。 ⑶A 国与B 国的代表性资料如下表格: B 国气候特点:夏季火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4.读沿40oN 西半球某大洲剖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科迪勒拉山系,B 中央大平原, C 阿巴拉契亚山脉。 ⑵写出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落基山脉; 河流:②密西西比河; 海洋:④太平洋,⑤大西洋。⑶简要说明B 地形区对该大洲 气候的影响:冷暧空气长驱直入,易冷,易暧。 5.读拉丁美洲图,完成以下要求。 ⑴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西印度群岛,②巴拿马运河,③德雷克海峡,④_太平洋大洋。 ⑵在字母所代表的国家中,牛肉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的是_阿根廷_,其图中字母代号为_E _;世界玉米的 原产地是_墨西哥,其图中 字母代号为_A _。 ⑶图中的⑤、⑥两处,降水量较多的是_⑤_处,降水 多的原因是_地处太平洋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第二章 了解地区 6.读下图,完成要求。 ⑴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大洋①印度洋;大洲 ②_大洋洲_;海峡③马六甲海峡;岛 屿④海南岛;国家⑤新加坡。 ⑵2004年12月26日,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 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的10多个国家, 造成几十万人遇难身亡,使人类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 浩劫。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理论,解释此次地震海啸 的形成原因: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 稳定,火山、地震频繁,并容易引发海啸。 7.读“南亚地区略图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A 印度 河,b 恒河,A 印度洋, B 阿拉伯海, C 孟加拉 湾。 (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oC ) 2 3 5 9 14 16 降水(mm ) 52 45 46 49 52 65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练习题.doc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石横中学王强 教与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 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 31 页和图 2—— 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 市降水柱状图” ,阅读教材第33 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 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 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 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 33 页活动题 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年等降水量线,它 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此线以北 为半湿润区, 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 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 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c:2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 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

八年级地理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第1课时)教学反思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第 1 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2014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第一课时(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结合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上课过程和教研员的指导情况,做以下反思:整体来说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启发式讲授法,结合学案和PPT让学生通过对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图学习,能识别并应用常用天气符号,读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通过对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能读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点,并准确绘制出某一地区的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图。现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优势和不足做以下分析: 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践 从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天气主要从阴晴、降水、温度、风等方面的天气现象来描述,从而跟着思路进入这节课中。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实践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对专题地图的读、识、绘、用四个方面,看起来简单, 但是对于初一年级的 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于统计图还很陌生。因此,本次教学设计中将天气符号和预报图的识别和应用、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精读和绘制作为重难点,并在学案中设计相应的应用环节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在课堂实践中,对于天气符号的应用方面落实的不是很好,给出四幅天气现象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用天气符号表示出来。由于语言上的引导不够准确清晰,有学生不知道怎么画。在风的方向和级数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时,设计的问题缺乏渐进性,直接跳过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刚认识到南风、北风,直接去做南转东北风的符号,有一定困难。有学生将三级风画成六级风,是由于语言上有点啰嗦,没有明确一横杠代表的风的级数(一条横杠两级,半条一级),导致有的学生没理解。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面,有学生将气温的点的位置没有画到月份的中间,而是紧贴在一个边的线上。 针对上述问题,在学生做之前,要给出明确的参考和依据(课本P53页),语言准确、干净利落,用主语,避免重复和误解。关于引导学生的语言技巧上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能用短句,不用长句,声音高低的提示,说到位,说一遍。 三、组织教学方面激光笔的使用,可以让老师走近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在提 问学生的时 候,要提要求,要有技巧,不只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用眼神关注到全部学生。语言上给予警示,当其他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致。 四、学生作品展示方面 本节课设计了学案,虽然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但是参与后的反馈看不到,这就需要用投影仪将学生

八年级地理: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八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气候特征分析

第三讲气候特征分析 一.气候特征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 1.气温 (1)关于气温的描述:高温(炎热)、温和、寒冷。 a.“高温”和“温和(凉爽)”一般是以夏季月均温大于或小于200C来界定的,如说我国“夏季普遍高温”,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0C以上。昆明四季凉爽,指昆明夏季月均温在200C 以下(注:天气的“高温”一般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在350C以上)。 b.“温和”和“寒冷”的界定一般是以最低月均温来界定的,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00C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均温在00C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寒冷”。 (2)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温的主导因素:a.南极酷寒() b.青藏高原气候高寒()c.中亚冬热夏冷() d.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e.城市热岛() f.大兴安岭冬季同纬度东侧气温高于西侧() g.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而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结论: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包括: 2.气温较差分析——气温较差包括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1)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和地面状况(举例说明)。 (2)气温年较差则主要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长的年变化(纬度)等影响。2.降水: (1)关于降水的描述:多雨、湿润、少雨(干燥) (2)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影响下列各地降水状况的主导因素: a.罗马夏季干燥冬季湿润,而北京夏季湿润冬季干燥() b.从日本本州岛到中国华北、西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从美国西北沿海向内陆降水量从3000迅速降低到500以下() d.西欧终年湿润() 【例1】下面三幅图集依次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三点分别表示三座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 是,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该城 市气候的特点是 __ 。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该城市气 候的特点是。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 理由是。 练习题目: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中国版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要点(上学期)

中国版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 要点(上学期)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5、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6、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是由于位于低纬度迎风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现在是不是感觉为大家准备的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 温和降水知识要点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2016-2017学年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各版本、各单元)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l.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OC。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火州),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活动积温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活动积温,一般来说,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减少,生长期也变短。 2.地理知识点降水和干湿地区(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夏季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

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节)。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雨季短,河流汛期短)。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

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 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完整版)气象学复习题

Part1 第一章地球大气(6分) 重点:大气成分中的臭氧、二氧化碳、气溶胶粒子和大气结构中的对流层。 1、大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干洁大气?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干洁大气是指出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高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大气中臭氧浓度最大的高度是20~30km 。 4、大气中的臭氧具有什么作用?P11 (1)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2)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保留对地面生物有利的紫外线A (3)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对高层大气有明显增温作用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白天、晴天、夏季比黑夜、阴天、冬季小,城市比郊区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什么作用?P11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原料 (2)重要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近地气层具有保温、增温效应6、列举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重要影响。什么是霾?雾和霾有何区别P12

气溶胶例子的影响: (1)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的辐射冷却 (3)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能见度 (4)充当水汽的凝结核,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粒子组成的大气混浊现象,是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7、根据大气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热成层对无线电波的远距离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8、对流层大气有哪些主要特点?P13 (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对流层大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4)对流层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集中了3/4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课改实验区 韩英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 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 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 降水的差异; (3) 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气象与气候学作业习题(作业与思考题分十章)

作业习题(作业与思考题分十章) 第一章绪论 1.系统分类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天气系统。 2.天气包含哪些现象?可定量化的要素是哪些? 3.天气和气候是怎样定义的? 4.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知道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天气和气候信息对我们的生产和 生活有什么作用? 5.对流层大气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6.研究天气学需要用到哪些传统学科的基础知识?天气学与动力学的关系怎样?天气学怎 样走进人们的生活? 7.什么叫专业气象服务?什么叫气象经济学? 8.对地面附近的天气系统和对流层中、高层大气扰动,有哪些水平尺度与时间尺度匹配的 天气系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9.描述大尺度天气学与大尺度天气动力学,中小尺度天气学与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以及 大气湍流等方面的关系。 10.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11.制作天气预报用到哪些方法和手段? 12.有哪些地图投影方法? 13.天气图的种类有哪些? 14.怎样分析等压线、等高线和等温线? 15.怎样分析流线? 16.地面天气图有哪些要素?高空天气图上有哪些要素? 17.日常天气预报中有哪些内容? 18.现在人们可以从哪些媒体上获得天气信息? 19.什么叫滚动预报? 20.天气学的发展有哪些阶段?天气学发展的前景怎样? 21.学习天气学需要具备哪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哪些应用? 22.为什么我国很多气象台站冬半年与夏半年用的地面天气图底图范围不同? 第二章基础理论 1.等引力位势面与重力位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气压随高度的降低在冷空气中比在暖空气中快? 3.解释为什么地面天气图上要用海平面气压? 4.重力位势是怎样引进的? 5.大气运动方程中哪些项是非线性项,哪些项是线性项? 6.气象学问题的研究中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是怎样的? 7.写出气压坐标下大气运动方程的形式,与高度z坐标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8.由大气热力学方程如何做出局地的日平均和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来? 9.利用厚度方程可以讨论等压面形势的垂直变化和水平温度分布之间的联系,给出几种气 压系统与温度场的配置关系。 10.天气尺度的大气运动存在哪些平衡关系? 11.地转风关系在怎样的条件下满足?在画什么地方的天气图时要考虑地转风关系? 12.解释为什么北半球上层等压面图上平均高度向北降低? 13.梯度风是在哪三个力的平衡下得出的?为什么高压对应的风小,低压对应的风大?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练习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气候 一.单选 1.我国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1 月B.4 月C.7 月D.10 月 2.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B.冬季风进退规律反常 C.寒潮影响频繁D.地形复杂多样 3.下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A.广东省B.湖北省C.河北省D.黑龙江省 4.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却是农忙时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我国所处纬度高B.我国跨的纬度大 C.离海洋远近不同D.地形起伏大 5.如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8-9 题. 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南方地区 6.下列叙述不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的是() A.季风气候显著 B.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 C.气候复杂多样 D.海洋性湿润气候显著 7.如图是2017 年8月23 日给广东珠海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性天气-- “天鸽” 于() D.东北地区 ,它属

A.海啸B.沙尘暴C.寒潮D.台风 8.下列自然灾害中,不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A.洪涝B.台风C.寒潮D.泥石流 9.下列自然灾害中,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台风B.泥石流C.滑坡D.地震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位置差异B.纬度位置差异 C.地形差异D.洋流性质差异 11.下列现象中属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有()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比较小,这样可以减少房屋内温度变化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温高 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呆在炕上聊天④近两个月没下雨了,农田干裂,无法下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 12.冬季,北方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塑料大棚改善了作物生长需要的()A.地形条件B.气温条件C.抗病条件D.肥力条件 13.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不相符合的是()

(完整版)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讲解和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 1.下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读下图,完成下表并填空: (1)判断A、B的气候类型:(填代码) ①热带雨林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④寒带气候 分布规律: A、南北纬赤道附近 B、极圈附近 C、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D、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分布地区(仅是个例): A、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 B、北冰洋沿岸 C 、开普敦 D、西欧 气候特征: A、全年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 C 、终年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你知道判断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 3.右面是某地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读后完成问题 (1)此图表示的气候应位于______ A、北半球 B、南半球 (2)该地气候类型是______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风 C、地中海气候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A B

D、温带海洋气候 (3)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是______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与下列四幅气温降水图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 B.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C.广州、哈尔滨、上海、北京 D.哈尔滨、广州、北京、上海 5.如图表示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其中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有关如图所示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的是七月份的气温分布 B.该图反映的是一月份的气温分布 C.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气温分布 D.图中大致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7.读下图,下列气候类型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D.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八年级地理: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3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农业气象学习题7-11章

第七章、气压与风 1、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D)。 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 2、地面天气图属于( a )。 A、等高面图 B、等压面图 C、0 hpa图 D、0 mmHg 图 3、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C )。 A、γ<γ d B、γ=γ d C、γ>γ d D、γ≤γ d 4、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C )。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 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 C、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 D、平面的E比凹面小 5、等压面图中海拔高度高的地区,等压面是( C )。 A、水平面 B、曲面 C、上凸面 D、下凹面 6、在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 C)。 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 7、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B)。 A、增大 B、降低 C、先增后降 D、先降后增 8、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c )增大。 A、大气质量 B、大气压力 C、单位气压高度差 D、大气柱 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 a )。 A、高压指向低压 B、低压指向高压 C、中间指向四周 D、四周指向中间 10、地转风的风速增大,可能是( c )增大引起的。 A、纬度 B、大气密度 C、气压梯度 D、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 d )的作用。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12、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 a )风。 A、东 B、东南 C、西 D、西北 1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b )的作用。 A、水平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 C、摩擦力 D、惯性离心力 14、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 c )。 A右边 B、右前方 C、左边 D、左前方 15、读下图,下列各点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d )。 A、A点比B点气压低 B、B点比D点气压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