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卓越个性化教案GFJW0901学生姓名高施惠年级高二授课时间2011-7-15 教师姓名庞博课时 2

课题专题复习一(函数)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函数的相关性质有个新的了解和认识。

重点初等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练习与知识点的梳理对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主题部分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初中阶段有关函数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其应用。

1:阶段函数的定义

2:初中阶段常见的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3:巩固练习

第二部分:高中阶段有关函数的复习内容分为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进行复习,其中横向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函数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纵向主要内容包括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他们的图像和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以及图像的对称性)。而数形结合思想是本章的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将在复习应用中加以强调和练习,另外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等也是本章处理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

1:映射,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概念

3:函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和总结

4:初等函数的图形及其性质

作业讲义上的部分习题

一、 初中阶段“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x y ,如果给定x 一个值,就能相应的确定y 的一个值,就说y 是x 的函数。x 的范围为定义域,y 的范围为值域。 二、 初中阶段常见的几个函数 1. 一次函数:形如

()0y kx b k =+≠

当b =0时,y kx =是正比例函数。

函数 图象 确定图 象的方 法 与x 轴

交点 与y 轴交点

增减性

定义域 值域

0k > 0k <

y kx =

过原点(0,0)的直线

由表达 式求一 个点的 坐标即 可明确 直线

(0,0)

(0,0)

y 随

着x 的增 大而 增大

y 随

着x 的增大而减小

全体 实数

全体 实娄

y kx b =+

直线

由表达 式求二 个点坐 标即可 明确直 线

(b k

-,0) (0,b )

()0y kx m m =±>的图象是由y kx b =+的图象向上(向下)平移m 个单位

()()0y k x m b m =±+>的图象是由y kx b =+的图象向左(向右)平移m 个单位

△ 平移规律 适用于各种函数:“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2. 反比例函数:形如()0k

y k x

=

≠ 图象: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交点,但向两坐标轴逐渐靠近; 定义域:0x ≠; 值域:0y ≠。 思考:21y x =

+和21y x =-如何由2

y x

=的图象平移得到? 3. 二次函数:形如

2y ax bx c =++()0a ≠(一般式)

; 2

24()24b ac b y a x a a -=++(顶点式),顶点坐标24,24b ac b a

a ??-- ???;

()()12y a x x x x =--(交点式或两根式)

()()12,0,,0x x 是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

① 确定图象位置的条件:a 对称轴2b

x a

=-

b 顶点坐标24,24b a

c b a a ??

-- ???

c 由表达式确定图象与x 轴交点(或关于对称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

标)

d 开口方向

② 2

22

424b ac b y ax bx c a x a a -?

?=++=++

??

? 函数的最值如何确定?(公式法或配方法) 0a >,2b x a =-时,y 有最小值2

44ac b a -;

0a <,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

44ac b a

-。

③ 如何确定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

在2

y ax bx c =++中,令0y =,方程20ax bx c ++=的解即为所求。

三、巩固练习

1、求定义域: ①52y x =- ②13y x =+ ③5

21

y x =-+ 2、比较大小:

①1y x =-图像上两点11

(,)2

y ,2(3,)y ,则1y ____2y 。 ②5

y x

=

图像上三点11(,)x y ,22(,)x y ,33(,)x y ,若1230x x x >>>,则123,,y y y 的大小关系________。 ③2

23y x

x =+-图像上的点1(5,)y -,1(2,)y -,11

(,)2

y ,比较123,,y y y 的大小关系

________。 3、求2

361y x

x =-+的定义域、值域。

高中阶段内容的复习

1.映射f : A →B 的概念。

在理解映射概念时要注意:

⑴A 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⑵B 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但原象不一定唯一。

如(1)设:f M N →是集合M 到N 的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中每一个元素在N 中必有象 B 、N 中每一个元素在M 中必有原象 C 、N 中每一个元素在M 中的原象是唯一的 D 、N 是M 中所在元素的象的集合(答:A );

(2)点),(b a 在映射f 的作用下的象是),(b a b a +-,则在f 作用下点)1,3(的原象为点________(答:(2,-1));

(3)若}4,3,2,1{=A ,},,{c b a B =,,,a b c R ∈,则A 到B 的映射有 个,B 到A 的映射有 个,A 到B 的函数有 个(答:81,64,81);

(4)设集合{1,0,1},{1,2,3,4,5M N =-=,

映射:f M N →满足条件“对任意的x M ∈,()x f x +是奇数”,这样的映射f 有____个(答:12);(5)设2

:x x f →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若B={1,2},则B A 一定是_____(答:?或{1}).

2.函数f : A →B 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定义域A 和值域B 都是非空数集!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而值域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唯一确定,因此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相同时,它们一定为同一函数.

4. 求函数定义域的常用方法(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树立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1)根据解析式要求如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大于零,分母不能为零,对数

log a x 中

0,0x a >>且1a ≠,三角形中0A π<<, 最大角3

π

,最小角3

π

等。

如(1)函数()()

2

4lg 3x x y x -=

-的定义域是____(答:(0,2)(2,3)(3,4) );

(2)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a b ,0b a >->,则函数()()()F x f x f x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答:[,]a a -);

(3)设函数

2()lg(21)f x ax x =++,①若()f x 的定义域是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②若()f x 的值域是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①1a >;②01a ≤≤)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即可;若已知[()]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求()f x 的定义域,相当于当

[,]x a b ∈时,求()g x 的值域(即()f x 的定义域)。

如(1)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

?

?

??2,21,则)(log 2x f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答:{}

42|

≤≤x x ); (2)若函数

2(1)f x +的定义域为[2,1)-,则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答:[1,5])

. 5.求函数值域(最值)的方法:

(1)配方法――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在给出区间上的最值有两类:一是求闭区间[,]m n 上的最值;二是求区间定(动),对称轴动(定)的最值问题。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勿忘数形结合,注意“两看”: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1)求函数225,[1,2]y x x x =-+∈-的值域(答:[4,8]);

(2)当]2,0(∈x 时,函数3)1(4)(2-++=x a ax x f 在2=x 时取得最大值,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答:2

1

-

≥a ); (3)已知()3(24)x b f x x -=≤≤的图象过点(2,1),则1212()[()]()F x f x f x --=-的值域为______(答:[2, 5])

(2)换元法――通过换元把一个较复杂的函数变为简单易求值域的函数,其函数特征是函数解析式含有根式或三角函数公式模型,

如(1)2

2sin 3cos 1y x x =--的值域为_____(答:17[4,

]8

-); (2)211y x x =++-的值域为_____(答:(3,)+∞)(令1x t -=,0t ≥。运用换元法时,要特别要注意新元t 的范围);

(3)sin cos sin cos y x x x x =++

的值域为____(答:1

[1,2]2

-+);(4)249y x x =++-的值域为____(答:[1,324]+)

; (3)函数有界性法――直接求函数的值域困难时,可以利用已学过函数的有界性,来

确定所求函数的值域,最常用的就是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如求函数2sin 1

1sin y θθ

-=

+,

313

x

x

y =+,2sin 11cos y θθ-=+的值域(答: 1(,]2-∞、(0,1)、3(,]2-∞); (4)单调性法――利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单调性,

如求1(19)y x x x =-

<<,229sin 1sin y x x =++,5

32log 1x y x -=+-的值域为______(答:80(0,)9、11

[,9]2

、[2,10]);

(5)数形结合法――函数解析式具有明显的某种几何意义,如两点的距离、直线斜率、等等,如(1)已知点(,)P x y 在圆221x y +=上,求

2

y

x +及2y x -的取值范围(答:33[,]33

-

、[5,5]-)

;(2)求函数22

(2)(8)y x x =-++的值域(答:[10,)+∞);(3)求函数2261345y x x x x =

-++++及2261345y x x x x =-+-++的值域

(答:[43,)+∞、(26,26)-)注意:求两点距离之和时,要将函数式变形,使两定点在x 轴的两侧,而求两点距离之差时,则要使两定点在x 轴的同侧。

(6)判别式法――对分式函数(分子或分母中有一个是二次)都可通用,但这类题型有时也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求解,不必拘泥在判别式法上,也可先通过部分分式后,再利用均值不等式:

①2b y k x =

+型,可直接用不等式性质,如求232y x =+的值域(答:

3

(0,]2

) ②2bx y x mx n =++型,先化简,再用均值不等式,如(1)求2

1x

y x

=+的值域(答:1(,]2-∞);(2)求函数2

3

x y x +=+的值域(答:1[0,]2)

③22x m x n y x mx n ''++=++型,通常用判别式法;如已知函数2328log 1

mx x n y x ++=+的定义域

为R ,值域为[0,2],求常数,m n 的值(答:5m n ==)

④2x m x n y mx n ''++=+型,可用判别式法或均值不等式法,如求211x x y x ++=+的值域(答:

(,3][1,)-∞-+∞ )

(7)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2(,)a b ab a b R ++≥∈求函数的最值,其题型特征解析式是和式时要求积为定值,解析式是积时要求和为定值,不过有时须要用到拆项、添

项和两边平方等技巧。如设12,,,x a a y 成等差数列,12,,,x b b y 成等比数列,则2

12

21)(b b a a +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0][4,)-∞+∞ )。

(8)导数法――一般适用于高次多项式函数,如求函数32()2440f x x x x =+-,[3,3]x ∈-的最小值。

(答:-48) 提醒:(1)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形式了吗?(2)函数的最值

与值域之间有何关系?

6.分段函数的概念。分段函数是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对应关系的函数,它是一类较特殊的函数。在求分段函数的值0()f x 时,一定首先要判断

0x 属于定义域的哪个子集,然后再代相应的关系式;分段函数的值域应是其定义域内不同

子集上各关系式的取值范围的并集。如(1)设函数2

(1).(1)

()4 1.(1)

x x f x x x ?+

()1f x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2][0,10]-∞- );(2)已知

1(0)()1(0)x f x x ≥?=?

-

,则不等式(2)(2)5x x f x +++≤的解集是________(答:3

(,]2-∞)

7.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

(1)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函数的类型(二次函数的表达形式有三种:一般式:

2()f x ax bx c =++;顶点式:2()()f x a x m n =-+;零点式:12()()()f x a x x x x =--,要会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灵活地选用二次函数的表达形式)。如已知()f x 为二次函数,

且 )2()2(--=-x f x f ,且f(0)=1,图象在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2,求()f x 的解析式 。(答:2

1()212

f x x x =

++) (2)代换(配凑)法――已知形如(())f g x 的表达式,求()f x 的表达式。如(1)已知,sin )cos 1(2

x x f =-求()2

x f 的解析式(答:2

4

2()2,[2,2]f x x

x x =-+∈-)

;(2)若221

)1(x

x x x f +=-

,则函数)1(-x f =_____(答:223x x -+);(3)若函数)(x f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1()(3x x x f +=,那么当)0,(-∞∈x 时,

)(x f =________(答:3(1)x x -). 这里需值得注意的是所求解析式的定义域的等价性,即()f x 的定义域应是()g x 的值域。

(3)方程的思想――已知条件是含有()f x 及另外一个函数的等式,可抓住等式的特征对等式的进行赋值,从而得到关于()f x 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如(1)已知

()2()32f x f x x +-=-,求()f x 的解析式(答:2

()33

f x x =--);(2)已知()f x 是奇

函数,)(x g 是偶函数,且()f x +)(x g = 11

-x ,则()f x = __(答:21

x x -)。

8. 反函数:

(1)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是对于原来函数值域中的任一个y 值,都有唯一的x 值与之对应,故单调函数一定存在反函数,但反之不成立;偶函数只有()0({0})f x x =∈有反函数;周期函数一定不存在反函数。如函数2

23y x ax =--在区间[1, 2]上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是A 、(],1a ∈-∞ B 、[)2,a ∈+∞ C 、[1,2]a ∈ D 、(],1a ∈-∞ [)2,+∞ (答:D )

(2)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反求x ;②互换 x 、y ;③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注意函数(1)y f x =+的反函数不是1(1)y f x -=+,而是1()1y f x -=-。如设

)0()1(

)(2

>+=x x

x x f .求)(x f 的反函数)(1

x f -(答:1

1

()(1)1

f

x x x -=

>-)

. (3)反函数的性质:

①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来函数的值域,反函数的值域是原来函数的定义域。如单调递增函数)(x f 满足条件)3(+ax f = x ,其中a ≠ 0 ,若)(x f 的反函数)(1

x f

-的定义域为

??

?

???a a 4,1 ,则)(x f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答:[4,7]). ②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其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注意函数()y f x =的图象与1()x f y -=的图象相同。如(1)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1,1),

那么()4f x -的反函数的图象一定经过点_____(答:(1,3));(2)已知函数13

2)(-+=x x x f ,

若函数()y g x =与)1(1+=-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求(3)g 的值(答:7

2

);

③1()()f a b f b a -=?=。如(1)已知函数)24

(

log )(3+=x

x f ,则方程4)(1=-x f 的解=x ______(答:1);(2)设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点(1,2)对称,且存在反函数1()f x -,

f (4)=0,则1(4)f -= (答:-2)

④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和奇函数性。如已知()f x 是R 上的增函数,点()()1,1,1,3A B -在它的图象上,()1f x -是它的反函数,那么不等式()12log 1f x -<的解集为________(答:(2,8));

⑤设()f x 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B ,则有1[()]()f f x x x B -=∈,1[()]f f x x -=

()x A ∈,但11[()][()]f f x f f x --≠。

9.函数的奇偶性。

(1)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的特征: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为此确定函数的奇偶性时,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若函数)(x f 2sin(3)x θ=+,

[25,3]x απα∈-为奇函数,其中)2,0(πθ∈,则θα-的值是 (答:0);

(2)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①定义法:如判断函数2

|4|49x y x

--=

-的奇偶性____(答:奇函数)。

②利用函数奇偶性定义的等价形式:()()0f x f x ±-=或()

1()

f x f x -=±(()0f x ≠)

。如判断11

()(

)212

x f x x =+-的奇偶性___.(答:偶函数) ③图像法: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①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②如果奇函数有反函数,那么其反函数一定还是奇函数.

③若()f x 为偶函数,则()()(||)f x f x f x -==.如若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 x 在

(,0)-∞上是减函数,且)31

(f =2,则不等式2)(lo g 8

1>x f 的解集为______.(答:

(0,0.5)(2,)+∞ )

④若奇函数()f x 定义域中含有0,则必有(0)0f =.故(0)0f =是()f x 为奇函数的既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如若22

()21

x x a a f x +-=+·为奇函数,则实数a =____(答:1).

⑤定义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任意一个函数,都可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

的和(或差)”。如设)(x f 是定义域为R 的任一函数, ()()

()2

f x f x F x +-=

()()

()2

f x f x G x --=

。①判断)(x F 与)(x G 的奇偶性; ②若将函数)110lg()(+=x x f ,

表示成一个奇函数)(x g 和一个偶函数)(x h 之和,则)(x g =____(答:①)(x F 为偶函数,

)(x G 为奇函数;②)(x g =1

2x )

⑥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

⑦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0f x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 10.函数的单调性。

(1)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的常用方法: ①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导数法(在区间(,)a b 内,若总有()0f x '>,则()f x 为增函数;反之,若()f x 在区间(,)a b 内为增函数,则

()0f x '≥,请注意两者的区别所在。如已知函数3()f x x a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答:(0,3]));

②在选择填空题中还可用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等等,特别要注意(0b

y ax a x

=+>

0)b >型函数的图象和单调性在解题中的运用:增区间为(,],[,)b b

a a

-∞-+∞,减区间为

[,0),(0,]b b

a a

-

.如(1)若函数2)1(2)(2+-+=x a x x f 在区间(-∞,4] 上是减函数,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3-≤a ));(2)已知函数1

()2

ax f x x +=+在区

间()2,-+∞上为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_____(答:1

(,)2

+∞);(3)若函数

()()log 40,1a a f x x a a x ??

=+->≠ ???

且的值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

04a <≤且1a ≠));

③复合函数法:复合函数单调性的特点是同增异减,如函数()212

log 2y x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答:(1,2))。

(2)特别提醒:求单调区间时,一是勿忘定义域,如若函数2()log (3)a f x x ax =-+在区间(,]2

a -∞上为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答:(1,23));二是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一定能添加符号“ ”和“或”;三是单调区间应该用区间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3)你注意到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逆用了吗?(①比较大小;②解不等式;③求参数范围).如已知奇函数)(x f 是定义在)2,2(-上的减函数,若0)12()1(>-+-m f m f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答:1223

m -

<<) 11. 常见的图象变换

①函数()a x f y +=)0(>a 的图象是把函数()x f y =的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a 个单

位得到的。如设()2,()x

f x

g x -=的图像与()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

h x 的图像

由()g x 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则()h x 为__________(答: 2()log (1)h x x =--)

②函数()a x f y +=()0(

位得到的。如(1)若2

(199)443f x x x +=++,则函数()f x 的最小值为____(答:2);

(2)要得到)3lg(x y -=的图像,只需作x y lg =关于_____轴对称的图像,再向____平移3个单位而得到(答:y ;右);(3)函数()lg(2)1f x x x =?+-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有____个(答:2)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③函数()x f y =+a )0(>a 的图象是把函数()x f y =助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a 个单位

得到的;

④函数()x f y =+a )0(

位得到的;如将函数a a

x b

y ++=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又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如果与原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那么 0,1)(≠-=b a A R b a B ∈-=,1)( 0,1)(≠=b a C R b a D ∈=,0)( (答:C)

⑤函数()ax f y =)0(>a 的图象是把函数()x f y =的图象沿x 轴伸缩为原来的a

1

到的。如(1)将函数()y f x =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1

3

(纵坐标不变),再

将此图像沿x 轴方向向左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像对应的函数为_____(答:(36)f x +);(2)如若函数(21)y f x =-是偶函数,则函数(2)y f x =的对称轴方程是_______(答:

1

2

x =-).

⑥函数()x af y =)0(>a 的图象是把函数()x f y =的图象沿y 轴伸缩为原来的a 倍得

到的.

12. 函数的对称性。

①满足条件()()f x a f b x -=-的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2

a b

x +=

对称。如已知二次函数)0()(2

≠+=a bx ax x f 满足条件)3()5(-=-x f x f 且方程x x f =)(有等根,则)

(x f =_____(答:2

12

x x -+);

②点(,)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x y -;函数()x f y =关于y 轴的对称曲线方程为()x f y -=;

③点(,)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x y -;函数()x f y =关于x 轴的对称曲线方程为()x f y -=;

④点(,)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x y --;函数()x f y =关于原点的对称曲线方程为()x f y --=;

⑤点(,)x y 关于直线y x a =±+的对称点为((),)y a x a ±-±+;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y x a =±+的对称曲线的方程为((),)0f y a x a ±-±+=。特别地,点(,)x y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y x ;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曲线的方程为(,)f y x 0=;点(,)x y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y x --;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y x =-的

对称曲线的方程为(,)0f y x --=。如己知函数33

(),()232

x f x x x -=

≠-,若)1(+=x f y 的图像是1C ,它关于直线y x =对称图像是22,C C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像为33,C C 则对应的函

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答:2

21

x y x +=-+);

⑥曲线(,)0f x y =关于点(,)a b 的对称曲线的方程为(2,2)0f a x b y --=。如若函数

x x y +=2与)(x g y =的图象关于点(-2,3)对称,则)(x g =______(答:276x x ---)

⑦形如(0,)ax b y c ad bc cx d +=≠≠+的图像是双曲线,其两渐近线分别直线d x c

=-

(由分母为零确定)和直线a y c =(由分子、分母中x 的系数确定),对称中心是点(,)d a c c

-。

如已知函数图象C '与2

:(1)1C y x a ax a ++=++关于直线y x =对称,且图象C '关于点(2,-3)对称,则a 的值为______(答:2)

⑧|()|f x 的图象先保留()f x 原来在x 轴上方的图象,作出x 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 轴的对称图形,然后擦去x 轴下方的图象得到;(||)f x 的图象先保留()f x 在y 轴右方的图象,

擦去y 轴左方的图象,然后作出y 轴右方的图象关于y 轴的对称图形得到。如(1)作出函数2|log (1)|y x =+及2log |1|y x =+的图象;(2)若函数)(x f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则函数)()()(x f x f x F +=的图象关于____对称 (答:y 轴)

提醒:(1)从结论②③④⑤⑥可看出,求对称曲线方程的问题,实质上是利用代入法转化为求点的对称问题;(2)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一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3)证明图像1C 与2C 的对称性,需证两方面:①证明1C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2C 上;②证明2C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

称轴)的对称点仍在1C 上。如(1)已知函数)(1)(R a x

a a

x x f ∈--+=

。求证:函数)(x f 的图像关于点(,1)M a -成中心对称图形;(2)设曲线C 的方程是x x y -=3,将C 沿x 轴, y 轴正方向分别平行移动,t s 单位长度后得曲线1C 。①写出曲线1C 的方程(答:

3()()y x t x t s =---+)

;②证明曲线C 与1C 关于点??

?

??2,2s t A 对称。 13. 函数的周期性。

(1)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

①若()y f x =图像有两条对称轴,()x a x b a b ==≠,则()y f x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2||T a b =-;

②若()y f x =图像有两个对称中心(,0),(,0)()A a B b a b ≠,则()y f x =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2||T a b =-;

③如果函数()y f x =的图像有一个对称中心(,0)A a 和一条对称轴()x b a b =≠,则函数

()y f x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4||T a b =-;

如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是以2为周期的奇函数,则方程()0f x =在[2,2]-上至少有__________个实数根(答:5)

(2)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函数()f x 满足()()x a f x f +=(0)a >,则()f x 是周期为a 的周期函数”得:

①函数()f x 满足()()x a f x f +=-,则()f x 是周期为2a 的周期函数;

②若1

()(0)()f x a a f x +=

≠恒成立,则2T a =; ③若1

()(0)()

f x a a f x +=-≠恒成立,则2T a =.

如(1) 设)(x f 是),(+∞-∞上的奇函数,)()2(x f x f -=+,当10≤≤x 时,x x f =)(,则)5.47(f 等于_____(答:5.0-);(2)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 x 满足(2)()f x f x +=,且在[3,2]--上是减函数,若,αβ是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则(sin ),(cos )f f αβ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答:(sin )(cos )f f αβ>);(3)已知()f x 是

偶函数,且(1)f =993,()g x =(1)f x -是奇函数,求(2005)f 的值(答:993);(4)设()f x 是定义域为R 的函数,且()()21f x f x +-????()1f x =+,又()222f =+

,则

()2006f =

(答:

22

2

-) 14.指数式、对数式:

m

n

m

n

a a =,1m n

m

n

a

a -=,,01a =,log 10a =,log 1a a =,lg 2lg51+=,log ln e x x =,log (0,1,0)

b a a N N b a a N =?=>≠>,log a N a N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如(1)235log 25log 4log 9

的值为________(答:8);(2)2

log 8

1()2的值为________(答:1

64

)

15. 指数、对数值的大小比较:(1)化同底后利用函数的单调性;(2)作差或作商法;(3)利用中间量(0或1);(4)化同指数(或同真数)后利用图象比较。

16. 函数的应用。(1)求解数学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审题――认真读题,确切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的实际背景,寻找各量之间的内存联系;②建模――通过抽象概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别忘了注上符合实际意义的定义域;③解模――求解所得的数学问题;④回归――将所解得的数学结果,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2)常见的函数模型有:①建立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模型;②建立分段函数模型;③建立指数函数模型;④建立

b

y ax x

=+

型。 17. 抽象函数:抽象函数通常是指没有给出函数的具体的解析式,只给出了其它一些条件(如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解析递推式等)的函数问题。求解抽象函数问题的常用方法是:

(1)借鉴模型函数进行类比探究。几类常见的抽象函数 :

①正比例函数型:()(0)f x kx k =≠ ---------------()()()f x y f x f y ±=±;

②幂函数型:2

()f x x = --------------()()()f xy f x f y =,()

()()

x f x f y

f y =

; ③指数函数型:()x

f x a = ------------()()()f x y f x f y +=,()()()

f x f x y f y -=;

④对数函数型:()log a f x x = -----()()()f xy f x f y =+,()()()x

f f x f y y

=-;

⑤三角函数型:()tan f x x = ----- ()()

()1()()

f x f y f x y f x f y ++=-。如已知)(x f 是定义

在R 上的奇函数,且为周期函数,若它的最小正周期为T ,则=-)2

(T

f ____(答:0)

(2)利用函数的性质(如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进行演绎探究:如(1)设函数()()f x x N ∈表示x 除以3的余数,则对任意的,x y N ∈,都有 A 、(3)()f x f x += B 、()()()f x y f x f y +=+ C 、(3)3()f x f x = D 、()()()f xy f x f y =(答:A );(2)设

)(x f 是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函数,且满足)()1()2(x f x f x f -+=+,如果2

3

lg

)1(=f ,15lg )2(=f ,求)2001(f (答:1);(3)如设)(x f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2(x f x f -=+,证明:直线1=x 是函数)(x f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4)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x f 满足)4()(+-=-x f x f ,且当2>x 时,)(x f 单调递增。如果421<+x x ,且0)2)(2(21<--x x ,则)()(21x f x f +的值的符号是____(答:负数)

(3)利用一些方法(如赋值法(令x =0或1,求出(0)f 或(1)f 、令y x =或y x =-等)、递推法、反证法等)进行逻辑探究。如(1)若x R ∈,()f x 满足()()f x y f x += ()f y +,则()f x 的奇偶性是______(答:奇函数);(2)若x R ∈,()f x 满足()()f xy f x = ()f y +,则()f x 的奇偶性是______(答:偶函数);(3)已知()f x 是定义在(3,3)-上的

奇函数,当03x <<时,()f x 的图像如右图所示,那么不等式()cos 0f x x <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答:(,1)(0,1)(,3)22

ππ

-

- );(4)设()f x 的定义域为R +

,对任意,x y R +∈,都有()()()x

f f x f y y

=-,且1x >时,()0f x <,又1()12f =,①求证()

f x 为减函数;②解不等式2()(5)f x f x ≥-+-.(答:(][)0,14,5 ).

y

O 1 2 3 x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对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回顾: 1.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式一: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式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1.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变式:222 cos 2b c a A bc +-=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 cos 2a c b B ac +-= 2 2 2 2cos c a b ab C =+-。 222 cos 2a b c C ab +-= 1.3、面积公式 二:例题分析: 1、正弦定理 (1)在△ABC 中,已知 ,则 sin B= ( ) (2)在△ABC 中,若a = 2 ,b =0 30A = , 则B 等于60?或120? 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4,303 a b A ===?

2、余弦定理 (1)在△ABC 中,满足 ,则A = 60° (2)已知△ABC 的周长为9,且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osC 的值为 A .4 1 - B .41 C .3 2 - D . 3 2 3、三角形解的个数 (1)在△ABC 中,已知 , 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C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能确定 (2)△ABC 中,∠A ,∠B 的对边分别为a ,b ,且∠A=60°,4,6== b a ,那么 满 足条件的△ABC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 4、判断三角形形状 (1)若c C b B a A cos cos sin = =则△ABC 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2)关于x 的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则△AB 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 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2) 10105/4/o C v v B AB o 某渔船在航行中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北偏东45,距离海里的处,渔船沿着方位角为的方向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艇舰立即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设艇舰在处与渔船相遇,求方向的方位角的正弦值 18,20,150a b A ===?222a b c bc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高三数学教案

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及向量相等的含义,掌握平面向量的线性 运算(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用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 ①几何表示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 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②字母表示:a 或AB . (3) 向量的长度(模):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或||AB . (4) 特殊的向量:零向量:0||=?=;单位向量:a 为单位向量?1||= . (5) 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 (6) 相反向量:-=?-=?=+. (7) 平行(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共线)向量,记作∥. 2. 时, a a λ与, a a λ与异向; 0a =. ()()a a μλμ= μλμλ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 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一对实数1λ,2λ,使2211e e λλ+=.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1e ,2e 称为基底. (2)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λ,使得λ=, 即∥?)(≠=λ. 二、典型例示

例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 零向量没有方向;② 两个向量当且仅当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时才相等; ③ 单位向量都相等;④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DC AB =; ⑤ 若b a =,c b =,则c a =;⑥ 若a ∥b ,b ∥c ,则a ∥c ; ⑦ b a =的充要条件是||||b a =且a ∥b ;⑧ 向量AB 就是有向线段AB ; ⑨若AB ∥CD ,则直线AB ∥直线CD ;⑩ 两相等向量若共起点,则终点也相同. 解:只有 ④、⑤、⑩ 三个命题正确. 如⑧不正确,是因为有向线段仅仅是向量的直观体 现,我们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但向量可以用不同的有向线段表示,只要 这些有向线段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同即可,因此向量与有向线段是有区别的. 注:正确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是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2 (1)化简下列各式:①++;②++)(; ③)()(+++;④++-;⑤)(--. (2)若B 是AC 的中点,则= ,= ,= . 注:正确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化简,尤其要注意差向量起点和终点的选择. 例3 已知32=,3 2=,则DE 等于( ) A. 3 1 B. CB 31- C. CB 3 2 D. CB 32- 注:逆用向量的运算法则,体现逆向思维. 例4 设=,=,=,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则 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2)若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并由此回答下列 问题:若命题甲为=++,命题乙为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命题甲是命题乙的什 么条件? 注:注意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例5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且CD AB 2=,M ,N 分别是CD 和AB 的中 点,设=,=,试用,表示和. 解:2 1++-=++= a b AB AD 2 121-=-=; DN MN 41412121-=-=++=++=. 注:关键在于确定一条从所求向量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然后再借助于向量的运算逐步转 化成用基底表示.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D BE 分别是ABC ?的边,BC AC 上的中线,且,AD a BE b ==,则BC 为( ) A. 4233a b + B. 2433a b + C. 2233a b - D. 2233 a b -+ 2.已知,,AB a BC b CA c ===,则0a b c ++=是,,A B C 三点构成三角形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对平面内任意的四点A,B,C,D ,则AB BC CD DA +++= . 4. 化简: (1)AB BC CD ++=_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人教版高中数学《导数》全部教案

导数的背景(5月4日) 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的比的极限的具体意义 教学重点 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边际成本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瞬时速度 问题1: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是多少? 析:大家知道,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是2 2 1gt s = (其中g 是重力加速度). 当时间增量t ?很小时,从3秒到(3+t ?)秒这段时间内,小球下落的快慢变化不大. 因此,可以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反映小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 从3秒到(3+t ?)秒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 222)(9.44.2939.4)3(9.4)3()3(t t t s t s s ?+?=?-?+=-?+=? 从而,t t s v ?+=??= - -9.44.29. 从上式可以看出,t ?越小,t s ??越接近29.4米/秒;当t ?无限趋近于0时, t s ??无限趋近于29.4米/秒. 此时我们说,当t ?趋向于0时,t s ??的极限是29.4. 当t ?趋向于0时,平均速度t s ??的极限就是小球下降3秒时的速度,也叫做 瞬时速度. 一般地,设物体的运动规律是s =s (t ),则物体在t 到(t +t ?)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为t t s t t s t s ?-?+= ??)()(. 如果t ?无限趋近于0时,t s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就说当t ?趋向于0时,t s ??的极限为a ,这时a 就是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2. 切线的斜率 问题2:P (1,1)是曲线2x y =上的一点,Q 是曲线上点P 附近的一个点,当点Q 沿曲线逐渐向点P 趋近时割线PQ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一)》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 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2).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1.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12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x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y ,你能写出,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1. 2()x y x N +=∈ 2. 1()()2x y x N +=∈ 上述两个函数都是正整数指数函数,但在实际问题中指数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实例(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这就需要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R ∈。 结合指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规定01a a >≠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3x y -= (2)2y x = (3)23x y += (4)(2)x y =-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模板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

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 全部教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角函数 第一教时 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 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2.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x轴正半轴 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α或α ∠可以简记成α

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如:=210=150=660 2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3周(360×3=1080) 3还有零角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x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是第Ⅰ象限角30060是第Ⅳ象限角 5851180是第Ⅲ象限角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 k∈个周角的和 k (Z 390=30+360)1 k (= 330=30360)1 (= k = (- k30=30+0×360)0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 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助你金榜题名!【篇一】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课型: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苏教版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圆的方程”的综合课. 2、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它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既复习了前面刚学过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又为今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它虽然是解析几何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但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教案的简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扬州市优秀公开课,并获一等奖. 关键字:位置关系、广义几何法、狭义几何法、代数法. 参赛者简介: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高邮市中青年专家,高邮市劳动模范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差异,明确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地位,并能应用几何法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数列)

数列的通项(一) 复习要求: 1、熟练地掌握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方法; 2、掌握由递推公式()1n n a Aa f n +=+、 ()1 n n a f n a +=、1n n a pa q +=+或1()n n a pa f n +=+求数列的通项 基础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510S 10,S =40=,则n a = 2、数列2,8,26,80,…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1n S n =+,则n a = 例题讲解: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211=a ,n n a a n n ++=+211 ,求n a 变式:数列{}n a 满足321=a ,n n a n n a 1 1+= +,求n a 例2、已知数列{}n a 中,111,21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数列{}n a 中,()111,232n n n a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作业(1)

1、已知数列21,203,2005,20007,,则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2、数列{}n a 中,148,2a a ==,且满足:*2120()n n n a a a n N ++-+=∈,则n a = 3.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b n n =+()1,其中{}b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4.设{}n a 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22 11(1)0(1 ,2,3,)n n n n n a na a a n +++-+==,它 的通项公式是 5.1)已知数列{}n a 中,32,211+==+n n a a a ,则数列{}n a 的通项 2)已知数列{}n a 中,()111,222n n n a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7.1)已知数列{}n a 满足:{}n a 满足211= a ,n n a a n n ++=+211,求n a 2)在数列{}n a 中,1102-1n n a a a n ++=,=,求n a 8.已知数列{}a n 31=a ,n n a n n a 2 31 31+-= +,求n a 9.在数列{}n a 中,12a =,1431n n a a n +=-+,* n N ∈。 (1)证明数列{}n a n -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数列的通项(二)

高三数学课题: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讲解)

课题:数学归纳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而关键的第二步,其本质是证明一个递推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归纳法是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归纳、猜想、证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了解,关键是弄清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P 71中的例1.在数列{a n }中,a 1=1,a n+1= n 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 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 1(n ∈N +). 问题2:通过计算下面式子,你能猜出()()121531--++-+-n n 的结果吗?证明你的结论? ________97531________ 7531_______531_______ 31=-+-+-=+-+-=-+-=+- 生:上面四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2,-3,4,-5,因此猜想: ()()()n n n n 1121531-=--++-+- (*) 怎样证明它呢? 问题3: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这是一种码放骨牌的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也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由于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可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可以导至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都能全部倒下。 (二)、研探新知 原理分析:问题3:可以看出,使所有骨牌都倒下的条件有两个: (1) 第一块骨牌倒下; (2) 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可以看出,条件(2)事实上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当第k 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块也倒下。这样只要第1块骨牌倒下,其他所有的骨牌就能够相继倒下。事实上,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