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研究

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行管1001班

姓名:第四组

学号:13、14、28、29、30、32

指导教师:陆冰

实习时间:2013-5-27——2013-6-9(共2周)

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研究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从21世纪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几乎涵盖着社会经济所有领域,直接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文章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处理分析全国和各地人口状况数据,并结合当下国家的现状和政策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对策,旨在为党和政府统筹解决人口老龄问题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

The research about solving aging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Population age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phase of population aging since the 21st centuryour and the number of elderly people is increasing. Population ageing influences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variously and versatilely which almost covers all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and directly affects every step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article realized that it is significance to deal with ageing population problem properly .We used the way combined with point and plane to analysis national and local population data,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the practice of China to put forward active countermeasures coping with the problem creatily.,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aging problem whic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need to solve comprehensively

key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 ;problem;strategy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概述.. (1)

(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1)

(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原因 (3)

二.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义 (5)

(一)必要性 (5)

(二)重要性 (5)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7)

(一)对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7)

(二)对社会事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7)

(三)引起老年人的情感危机 (9)

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 (10)

(一)明确国家的责任 (10)

(二) 强化社会关爱 (12)

(三)强调老年人个人积极老龄化心态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7)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概述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视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1.规模庞大,数量增长迅速。

我国从21世纪起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65岁以上)数量不断增加(见表1)。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2009 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 亿,占总人口的12. 5%。较2008 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 万,增长了0. 5 个百分点。2009 年, 8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 万。当前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 /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 /2。

表 1

2.高龄化增长趋势明显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征是老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高龄化系

数不断上升。人口学中认定,60-69 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 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 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有学者预测,从2005 年到2050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会增加2.9253 亿人,增长2.05 倍;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2.2285 亿人,增长 2.24 1982-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情况

0.0

2.0

4.0

6.0

8.0

10.0

1982 1990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比重(%)

一.我国社会老龄化概述

倍; 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会增加7771 万人,增长5.25 倍。

3.巢化现象较为普遍,老龄人口生活幸福值下降。

根据全国老龄办2011 年发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 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2000 多个老年家庭进行调查,对比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发现“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相对较低”: 7. 8% 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非空巢老人仅2.7%; 15. 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绪,非空巢老人仅9.4%。这显示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

4. 空间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 1979 年) 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 2012 年) 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 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的数据制作了各省老龄化程度表(见表2),表明从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这三个板块来看,中西部的老年化程度比较低,东部最高。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省份,老龄化程度总体上要比西部落后省份高一些。我国东部省份的老龄化程度普遍达到或超过10%,而中西部大都刚刚到达7%的水平,有的西部省份的老龄化程度则低于7%,我国各省区的老龄化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表2

老龄化程度

0.02

0.04

0.06

0.08

0.1

0.12

0.14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老龄化程度

同时城乡老龄化程度也存在差异,“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这一结论得自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随着城市化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大都是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其中大部分人获得城市户口,这就出现了城市老龄化压力缓解,但是农村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留守农村的老人的养老问题等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原因

1.少子化是中国目前发生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少子化是与老龄化相对应的,指生育率下降或者婴幼儿死亡率增高造成幼年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的现象。而我国生育率的降低又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生育意愿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了30年刻意追求低生育率的计划生育政策。

2.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加剧少子化的催化剂。

我国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以降低生育率为主要目标的。虽然目前我国计生政策也在进行一些微调,比如双方独生子女家庭可生二胎,农村首胎女孩可生二胎等,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计生政策依旧是一种改良的单胎制,而这种政策却使得生育率永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少子化的加剧则意味着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是中国的老龄化“来的早,进展快”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何我们还没有步入发达国家却已经发生严重老龄化的原因所在。

3.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老龄人口的数量。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地延长,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平均寿命为男71岁,女74岁”,而我国1950年时的人均寿命仅为40.8岁。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同时我国新生人口又是逐年递减的,所以使得老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

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和迅猛发展早有学者进行警告和预判,但我们国家未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1980年的《公开信》指出,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二十一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百分之五。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按照1980年人口专家的推断,中国最快将在2020年后出现老龄化,然而根据《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一书的研究结果,中国早在1995年便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当初国家的推断提前了足足

一.我国社会老龄化概述

25年。我们国家在生育政策上并没有及时做出实质性调整,任由少子化的加重,同时在养老保障各种机制上也没有采取强力的措施来预后。这些事实和1980年《公开信》所述相违背。

综上所述,中国的老龄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说中国的老龄化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老龄化并非全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为因素占主导,是一种“畸形”的老龄化而非自然的老龄化。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二.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义

(一)必要性

从我们国家自身来看,由于其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研究老龄化问题也有其必要性:第一,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发达国家人口从年轻型转向老年型的转化过程较长,发展比较缓慢,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了较长的准备过程,因此,社会生活对人口老龄化的适应性较强。而我国几乎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转化周期较短,在社会设施和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准备不足,承载能力较弱。

第二,在国民经济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上,发达国家表现为“先富后老”,而我国将是“先老后富”。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人口阶段时,人均GDP一般都超过或接近1万美元,现在是3万多美元;而我国1995年人均GDP还只有490美元,2004年为1200美元,刚跨进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由于国家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缺乏承受能力;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城市负担系数增加。老年负担系数已由1990年的8.75%上升到2000年的11.25%。据统计,全国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1982年为12.5:1,1993年为9.2:1,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变为2.9:1。这是警戒信息,它预示着需要赡养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给社会、家庭生活带来新的矛盾。

(二)重要性

第一,发展老龄事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个过程和全部内容无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突出老龄事业的发展主题,服从服务于发展主题的关键在于要行之有效地做好老龄工作,处理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既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让老年人体现社会价值。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推动我国尽快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作贡献。认清发展老龄事业的战略意义,明确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服从和服务的位置,对于

二.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意义

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发展老龄事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将挑战转化为机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深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的认识。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确有某些不利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毕竟是局部的、暂时的和可以缓解的。应该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用辩证的观点和科学的对策来认识和减轻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才是对待人口老龄化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两者是可以相互协调,走向良性循环的。

第三,发展老龄事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如果没有老年人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如果没有老年人同步进入,那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做好老龄工作,发展年龄事业,解决老年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确保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如何使老年群体发挥他们的剩余价值,发挥他们的余热,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青年一代,呼吁他们对此问题的探索,使他们有意识、敢于承担即将面临的社会压力和责任。这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引导和相关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协作。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对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1962年~1971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可以说是“拥挤的一代”。现在这批“拥挤的一代”都已进入劳动者行列中,而且大多是就业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另外从老年抚养比来看,200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是16%,2020年预测是25.35%。从现在到2020年这一时期,应该说我国老年抚养比还是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我们应把握住历史给予我们的黄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打好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到了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降至58.7%,同时劳动力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劳动能力、劳动速度等都逐年衰减,思想趋于保守,缺乏创新活力,劳动力年龄结构整体呈老化趋势,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影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随着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和生理、心理变化引发的消费观、价值观的改变,将对工业制成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住房等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特点。表现出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减少,劳动密集型服务需求增加的特点。由此,引起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再配置,降低劳均资本存量,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二)对社会事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1.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

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缺少照顾的还占一定的比例。据北京市的调查,无经济收入的老人约占35%强,营养条件差的老人约占3.3%。天津市的调查,靠子孙赡养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的老人占43.67%。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40%无配偶,其中女性老人居多。在这些老年人口中,约有12.8%的老人看病没有人陪同。

2.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我国现有的不少文件和多数传媒在提到养老问题时,基本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基调。在当前,家庭养老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老年抚养比持续走高,每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都是非常沉重,对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老年人在家养老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家庭养老为主”的提法,既不利于改变“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不利于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的建立。在养老方式选择上,老年人口意愿与青年人口意愿已存在一定的矛盾。据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调查,老人与子女不住在一起的一代人家庭和两代人家庭合计占52.2%,北京市区约有38%的老人系孤身或不与子女、亲属住在一起。即便有些老人与家人合居,老人与子女、婿媳关系紧张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老少关系不和睦,甚至发展到小辈虐待长辈的家庭占

5.22%。

3.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社区作为特定区域化的社会,在养老服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作用却远未被发挥。目前,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明显不足,多数只是开办一些“老年之家”之类的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的需求。

4.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制度的影响。

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康复的巨大需求,成为当前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第一大主体,消耗的卫生资源也是全人口的1.9倍。这一巨大的需求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始于1998年底。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于2002年。这两种制度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覆盖面不广,水平较低,费用报销限制较多,多数地区的门诊费用不能报销,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高,医保没有联网,异地就医费用报销难,资金缺口巨大等。

5.人口老龄化对护理照料需求的影响。

无论健康状况如何,目前老年人的基本护理与生活照料90%以上来自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在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与帮助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独立承担老年人各方面的照料,长期处于经济、时间、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自身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子女减少,造成很多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可提供照料的人员越来越少。目前,在1.34亿老年人中,想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住养老院的占5%,这就需要670万张床位,而全国现有养老院的床位只有170万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专业服务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临终关怀等机构就更少;传统的一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生活与医疗设施简单,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新建机构虽然环境、设施不错,但远离老年人居住地,收费较高;现行的医疗保险也仅涵盖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没有包含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需求,多数老年人无法负担一些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照料服务费用。

6.社会扶养比的上升,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期偿付能力。2010 年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 3 万亿,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很大一批人将面临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收现付特点,再分配功能弱化。中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实际上是由正在工作的人拿出钱来养退休的人,中国的年轻人口比例正在快速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则不断上升,这种养老金制度总有一天会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引起老年人的情感危机

1.人口老龄化对精神文化活动的影响

由于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同事见面减少,家庭的子女忙于工作,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交流与沟通,加上我国老年文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造成老年人精神空虚、生活单调、孤独郁闷、焦躁不安、无端发怒,甚至出现抑郁、暴力等倾向,他们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希望自己融合于家庭,融合于社会,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多方位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同家庭结构由复合式向核心式转化同步发展,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中,人口不超过三人的家庭,分别占总户数的63.72%、61.66%、71.52%,加之尊老风气的日益淡化,老年人在家庭中已失去独立的地位,孤独感增加。

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

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

从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引发的问题来看,人口老龄化将长期影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阶段,这个转变进程将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产生深刻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老龄化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不在于人口本身,而在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发展及社会发展制度安排。

(一)明确国家的责任

1.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首要的是发展经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投入,整合养老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保障,有了财力支撑,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才能够建立更多的医疗网点惠及更多的老年人,从而减少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才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传统的发展经济的模式依然支撑着大部分的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在面临老龄化这一社会发展现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尽快地发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化老龄化的压力为发展契机,科学利用老龄化“倒逼”机制,从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把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力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这样能够在解决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促进经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社会效益。

3.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同时,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从而获得二次“人口红利”,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而且还可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

4.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5.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我国近40年少生了3 亿人口。随着我国人口生育率长期稳定在低水平,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有必要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地位,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从人口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如对有些人放开二胎政策等。同时建立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长效机制, 降低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交织在一起对人口安全形成的危害, 努力促进老龄社会男女性别结构的合理、和谐。

6.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福利机构为补充、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在很多地区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相关企业与社区相联系,让民营资本进入老年产业,建立社区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建立层次完善的照料体系,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数量极多的就业岗位。

7.改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迁,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已经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逐渐增加的养老压力,赡养老人已经不再是个别家庭的家务事,养老压力必将在整个社会扩散和蔓延。政府及相关社会保障部门只有及早做好准备,尽早制定和出台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养老产业的公共基础建设,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向新的养老模式转变。

8.制定实施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对策

建立以社区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专业老年机构(如卫生、养老)为依托的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医改政策,相应提高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医保标准,让老百姓能真正看得起重病和大病;工作机制上把健康老龄化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适应健康老龄化的卫生服务体系,研发国产化、规模生产、低成本的老年保健产品。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可以使社区老年人群做到“小病靠社区, 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9.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在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方面只有一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而与之相匹配的法律细则还很欠缺。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的国家标准,拟定城市与农村养老福利补贴的政策办法等,使我国老年人在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都能够有法可依。

10.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在老年产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专业设置来看,现有高等教育中,很少

设置老年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至今尚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服务类教育体系。据

测算,全国直接从事老年服务的人员约300 万人,涉老服务工作人员约300 万人。要大力培养涉

老产业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需要老年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提高老年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二) 强化社会关爱

1.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意识。

现在的社会单纯依靠家庭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应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问

题,打破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养老的观念。社会创造条件使老年人跟社会融合在一起,需要从思

想上、理论上及早做好准备。

2. 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维持老龄社会的伦理道德。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管生产力多么发达,将来中国的经济多么发达,

老龄问题的解决光靠法律、靠钱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还要靠亲情,靠基本的伦理来维持一个良

好的老年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还应该提倡尊老敬老、尊老爱幼。

(三)强调老年人个人积极老龄化心态

1.树立健康老龄化观念。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健康老龄化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尽可能长时间地生活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下,这就是一个新的视角。老年人的健康,到老年阶段才关注是不够的,关注健康应该是从小就做起、贯穿一生。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基本对策,一是开展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使不同年龄的人都认识到人们在衰老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二是要以预防为主,立足于预防疾病,预防是越早越好,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三是形成一个维持身心健康的环境,比如说讲究精神卫生,包括饮食、营养、清洁用水。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增强老年人的自主、自强、自信意识,实现积极老龄化。

提高老年人的自主意识,使老年人逐渐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积极老龄化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也包括了老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贡献及权利,从而赢得社会更广泛的尊重。一是进行老年人的生命设计,适当的动力使老年人处于一种身心都被唤起的状态,这样会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缓衰老的过程。二是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具有很大优越性: 经验丰富;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较强; 以义务为主,获取报酬为辅。三是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社会应该开办一些学习场所,让老年朋友在比较适合的地方进行学习。四是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余热,能量很大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万美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单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3,(5).

[3] 翟健峰. 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2).

[4]天津经济课题组.老龄化社会的机遇与挑战[J].天津经济,2013,(2).

[5]王爱华. 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路径与应对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13,(2).

[6]陈晶,李丹.人口老龄化、家庭消费结构与中国养老模式改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7]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5).

[8] 王剑华,张桂凯,张帆.老龄化时代社会养老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9).

[9]孙海泳.如何解困“人口老龄化”难题[J].北京教育(德育),2012,(Z1).

[10]白露,孙英华.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9).

[11]赵兴利.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办法[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9).

[12]戴佳丽,林梅,凡宬诚等. 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及其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2(20)

[13]李书宁,张彩玲.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4]刘畅.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J].长白学刊,2012,(5).

[15] 张朝斌,张明,蒋丽雪.老龄化社会现状分析及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16]罗松山.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投资,2012,(6).

[17]陈智. 浅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J].特区经济,2012,(6).

[18]赵娜. 关于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2,(8).

[19]赖明勇. 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界,2012,(2).

[20]田文婷. 中国老龄化挑战,如何才能赢?[J].社会与公益,2012,(5).

[21]张翠翠,赵加英.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探究[J].知识经济,2012,(3).

[22]张文范. 21 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2000: 152.

[23]中国老年学学会. 工作简讯, 2009; ( 6) : 8.

[24]宋牮. 百年中国人口〔J〕. 前沿科学,2010; ( 1) : 18-9.

[25]陈彦光. 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 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26]张桂莲,王永莲.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分析[J]. 人口学刊,2010(5):48-53.

[27]苏红霞. 英国旅游者出游年龄规律研究[J]. 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8]邵国栋,聂素芳. 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传统退休制度[J]. 社会发展,2007(4):31-32.

[29]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年龄有效吗?[J]. 人口研究,2006,30(4):47-54

[30]谢琼. 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 山东社会科学,2008(11):73-76.

[31]范围. 退休年龄比较[J]. 人口与经济,2011(5):48-54.

[32]王海涛. 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 人口与发展,2011(4):32-35.

[33]杨励. 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 社科纵横,2007,22(6):37-39.

[34]陈厚义.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 中国国情国力,2010(7).

[35]杨天博. 日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J]. 社会福利,2007(1).

[36]陈超. 美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68-72.

致谢

[37]江海霞,陈雷. 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 特区经济,2010(6):133-135.

[38]任杰. 从企业年金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时代,2009,25:71-72.

[39]邬沧萍,王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 求是,2009(7):55-57.

[40]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31-44.

[41]刘清芝. 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 西北人口,2009,30 (4):73-75.

[42]汪昌安,李忠贵. 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员幸福指数[J]. 价值工程,2011,36:323-324.

[43]郭金龙,张许颖. 国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视野,2008,17:32-33.

[44]杨菊华.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J]. 探索与争鸣,2009(7):14-16.

[45]周俊山,尹银. 老龄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 日本问题研究,2008(3):60-64.

[46]查建华. 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50-59.

[47]鲍家伟“. 以房养老”—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J]. 中国经贸导刊,2012(3):32-33.

[48]罗莉,王亚萍,徐洋.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汉市城市居民以房养老状况思考[J]. 改革与策略,2012,28(2):116-117.

[49]董跃进,吴刚.我国老龄化社会蕴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契机[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50]李颖.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J].住宅产业,2011(8).

[51]马惠娣.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52]李峰清,黄璜.我国迈向老龄社会的两次结构变化及城市规划对策的若干探讨[J].现代城市研

究,2010(7): 85-92.

[53]刘菁.我国城市养老设施配套标准初探——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9(7): 187-191.

[54]周典, 周若祁. 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方法研究[ J ] . 华中建

筑,2009,27(3): 78-81.

[55]马以兵,刘志杰. 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现状与发展[J].中外建筑, 2008(10): 100-102.

[56]刘云.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EB/OL].中工网,2010-01-15.

[57]最快老龄化:如何应对[N].光明日报,2010-07-23.

[58]张敏.弘扬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8(2).

[59]郭竞成.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

[60]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 - 2010.

[61]穆光宗,张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0(5):29 - 36.

[62]匡爱民,李祖辉,李秀丽. 湖南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自科版),2011,32(2):79 - 83.

[6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中国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

[EB/OL].https://www.doczj.com/doc/009765533.html,/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64]白天亮. 人社部: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不会立刻调整[N]. 人民日报,2012 - 06 - 20(14).

[65]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66]赵青. 奥巴马医改的历史性跨越与现实性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2010; ( 13) : 96-7.

[67]刘薇. 美国的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介绍〔J〕. 护理研究,2009;( 23) : 12.

[68]程恩富. 激辩“新人口策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9]袁蓓.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70]杨光辉.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71]王涤.关于中国老年学发展本土化问题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 1) .

[72]刘冉冉.试论中国古代的老有所为及尊老之意义[J].兰州学刊,2008,( 10) .

[73]高鉴国,等.老龄生产性参与: 全球视野[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74]杜鹏,等.“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 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1,( 6) .

[75]孙中华,等.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基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0,( 5) .

[76]刘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现老有所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理论观察,2010,( 2) .

[77]邬沧萍,等.“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 6) .

[78]金易.论老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J].学术交流,2012,( 1) .

[79]王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4) .

[80]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以济南为例[J].社会科学,2010,( 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