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品中微生物分析与控制—final

乳品中微生物分析与控制—final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YLNB 3.2 1、引用依据:GB/T4789.3-2003 2、术语和定义 大肠菌群: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3、仪器及器材 3.1 恒温培养箱:36±1℃; 3.2 冰箱:0-4℃; 3.3 恒温水浴锅:46±1℃; 3.4 天平; 3.5 显微镜; 3.6 均质器或乳钵; 3.7 灭菌平皿:直径90mm; 3.8 灭菌试管:18×180和20×200; 3.9 灭菌吸管:1 ml和10 ml; 3.10 灭菌广口瓶或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3.11 灭菌玻璃珠:直径约5mm;

3.12 载玻片; 3.13 酒精灯; 3.14 试管架; 3.15 灭菌刀、剪子、灭菌镊子等。 4、培养基和试剂 4.1 乳糖胆盐发酵管; 4.2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4.3 乳糖发酵管; 4.4 生理盐水; 4.5 革兰氏染色液。 5、检验程序 大肠菌群检验程序: 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阳性 不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染色 报告 乳糖发酵管 36±1℃,24±2h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36±1℃,18~24h 大肠菌群阴性 不产气 产气 稀释 检样 乳糖胆盐发酵管 36±1℃,24±2h

6、方法 6.1 检样稀释 6.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繁殖连续发酵恒浊器恒化器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同步生长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二次生长现象防腐(Antisepsis)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消毒抗生素十倍致死时间和热致死时间 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灭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生长包括__、__、__和衰亡期等四个时期。 2.微生物生长的__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3.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增强而发生__。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__、__三项。 5.实验室用__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计数。 6.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__或__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 7.影响延滞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__、__和培养基成分。 8.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是__。 9.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人和物体内外部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是__。 10.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制菌范围,此即__;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__细菌;__和__主要抗G细菌。

- 11.生长温度三基点是__、__、__。 12.一般可把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粗分为__、__、__、__。13.抗生素的活力称为__。 14.多数细菌生长最适pH是__,放线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__,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一般是__。 15.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是__。 16.计算世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__期进行,生产中为了长期维持对数生长期可采取__,如培养细菌的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菌体,应在培养的__期进行收获。 17.巴斯德消毒法的工艺条件是__。 18.室温型微生物的最低生长温度为__,最适生长温度为__,最高生长温度为__。 19.造成厌氧环境培养厌氧菌的方法有__和__。 20.低、中、高温型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__、__、__。 21.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__、__、__、__和__五个类型。 22.酸菜,饲料青贮是利用__发酵产生的__抑制__,使之得以长久贮存。 23.常用的防腐方法有__、__、__、__等。 24.调味品饮料中常加入__作为防腐剂。 25.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__、__、__和__等。

临床检验技士-微生物检验 讲义 32

第三十二章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标题记忆 本章内容 1.检验前质量保证 (1)检验申请 (2)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检验中质量保证 (1)人员 (2)试剂 (3)培养基 (4)设备 (5)检验过程 3.检验后质量保证 (1)检验结果的评审和报告 (2)标本的处理 1.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1)危险度评估 (2)生物安全基本设备 (3)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2.生物安全保障与生物恐怖 (1)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 (2)生物恐怖 3.生物安全技术 (1)实验室技术 (2)意外事故的处理 (3)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4)感染性物质的运输 检验前质量保证——检验申请 ·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病房和床号、年龄和性别。 ·临床表现及当前所用抗菌药物。 ·相关病史。 ·标本来源。 ·检验项目。 ·感染类型或目标微生物。 ·标本采集时间、实验室收到标本时间。 检验前质量保证——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原始标本采集质量控制: ·患者准备 ·不同部位标本的采集方法 ·标本运送要求 ·延迟运送时标本的贮藏方法 ·安全运送标本的方法 ·标本标识 ·标本接收 检验中质量保证 1.对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2.操作手册。 3.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5.试剂、染色液以及抗生素的质量控制。 6.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7.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及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 检验后质量保证 ·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制定“警告/危急”范围;必要时及时发送分级报告;危急值及时报告并记录。 ·标本的处置: 1.任何污染材料未经消毒不能拿出实验室。 2.液体废弃物必须收集在防漏未破的容器内,高浓度化学消毒剂处理。 3.对剩余标本、接种过的培养基、菌种等丢弃前均需适当消毒。 4.动物房的废物在处理前及动物笼被清洗前均需消毒,最好经高压蒸汽灭菌。 5.对于任何有污染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片等在处理前不要用手接触。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危险度评估 防止实验室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意外暴露及释放。 ·危险度等级划分为四类: 1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基本不致病。 2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致病,但不严重。 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度低。引起严重疾病,但不传播,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 4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引起严重疾病,容易传播,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生物安全基本设备 1.生物安全柜: 用于处理感染性物质;处理潜在空气传播的物质;离心前后,密封离心杯的装样、取样;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根据吸入空气的速度、再循环空气量、排出空气量、排风系统、压力设置等,分为三级:①Ⅰ级:能够保护操作者和环境,不能保护操作对象;②Ⅱ级:对操作者和操作对象均有保护;③Ⅲ级:对操作者防护最好。 2.个人防护装备: 用于预防气溶胶、喷溅物暴露等。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习题 一、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和(2),其中(1)中常用的有、和。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和。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或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灭菌,其温度为,时间为。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霉菌的最适pH范围是。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和 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1)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2)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3)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4)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 (1)40h (2)20h (3)10h (4)3h 3、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 (1)死亡期(2)稳定期(3)延迟期(4)对数期 4、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1)1,4 (2)2,3 (3)2,4 (4)1,5 5、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1)比浊法(2)显微镜直接计数 (3)干细胞重量测定(4)平板菌落记数 6、下列哪咱保存方法全降低食物的水活度?() (1)腌肉(2)巴斯德消毒法(3)冷藏(4)酸泡菜 7、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1)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3)温度(4)稀释率 8、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1)121℃(2)200℃(3)63℃(4)100℃ 9、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 (1)啤酒(2)葡萄酒(3)牛奶(4)以上所有 10、()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1)青霉素(2)磺胺类药物(3)四环素(4)以上所有 三、是非题 1、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部所需时间为代时。 2、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3、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的菌数多。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或增加很少。

微生物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微生物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目的分析研究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之前,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方法以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以及门诊科所收取的微生物检验标本10000份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标本检验中所产生误差的比率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10000份样本中,共有958份发生实验室误差,误差发生比例为9.58%。误差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分析前质量控制不当、检验操作失误以及后期结果处理失误等,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不当所带来的误差有783份,占实验室误差总数的81.7%。结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失误是造成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结果误差最重要原因,因而应与有关科室合作联系,加强对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视,只有高质量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和准确的检验结果。 标签:微生物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要性;实验室误差 在临床上对微生物进行检验分析时,有很多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其中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合格的分析前治疗控制是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但在临床上往往被忽略,且由于要求检验科人员与医生护士等密切配合共同重视,难度较大,因而难以控制,成为国内外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和要点[2]。为分析研究造成实验室微生物检验分析误差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其中的重要性,以我院检验科检验的10000份样本为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用之标本来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和门诊科患者送检检验科进行临床检验分析的微生物标本10000份,其中包括3530分痰标本,2900份尿液标本,2470份血液标本以及1100份分泌物标本。 1.2方法对上述检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该10000份标本在检验中有958份发生实验室误差,实验室误差发生率为9.58%,对造成误差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学上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误差发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1.3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采用百分比记录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均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组间差异均使用χ2检验,结果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无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在958份发生实验室误差的微生物样本中,有450份为痰标本,占46.96%,220份为尿液标本,所占比例为22.97%,158例为血压标本,所占比例为16.49%,130例为分泌物,所占比例为13.57%。对造成误差的原因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常选450~650nm波段。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 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第三节 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第三节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乳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多种制品,乳制品不但具有较长的保存期和便于运输等优点,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觉见的乳制品有奶粉,炼乳、酸乳及奶油等。 一、奶粉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奶粉是以鲜乳为原料,经茫毒,浓缩,喷雾干燥而制成的粉状产品。 可分为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加糖奶粉、调制萨砷等:在奶粉制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微生物被清除或杀死,再者,奶粉含水量低(一般在于,以下,喷雾干燥奶粉水分在2%~3%左右),不利于微生物存活,故经密封包装后,细菌不会繁殖。因此,奶粉中含菌量不高,也不会有病原菌存在。 如果原料乳污染严重,加工不规范,奶粉中含菌量会很高,甚至有病原菌出现。 1.奶粉中的微生物夹原又类型 奶粉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奶粉在浓缩干燥过程中,外界温度高达150-200~C,但奶粉颗粒内部温度只有60℃左右,其中会残留一部分耐热菌; 2)喷粉踏用后清扫不彻底,塔内残留的奶粉吸潮后会有细菌生长繁殖,成为污染源; 3)奶粉在包装过程中接触的容器、包装材料等可造成第二次污染; 4)原料乳污染严重是奶粉中含菌量高的主要原因。 奶粉中污染的细菌主要有耐热的芽胞杆菌、微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等。 奶粉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奶粉中的微生物检验 (1)样品的采取 产品按批号取样检验,取样量为1/1000(不足千件者抽1件),尾数超过500件者增抽一件,每个样品为200g。, (2)奶粉按需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MPN测定及致病菌的检验:

二、酸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酸乳制品是鲜乳制品经过乳酸菌类发酵而制成的产品,如普通酸乳、嗜酸菌乳、保加利亚酸乳,强化酸乳、加热酸乳、果味酸牛奶、酸乳酒、马乳酒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活性乳酸及其它营养成分。 酸乳饮料能刺激胃肠分泌活动,增强胃肠蠕动,调整胃肠道酸碱平衡,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群的生长繁殖,维持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的稳定,预防和治疗胃肠疾病,减少和防止组织中毒,是上好的保健饮料。 1.普通酸乳制品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1)普通酸乳一般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脂肪链球菌作为发酵剂。这两种乳酸菌在乳中生长时保持共生关系。 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在发酵过程中对蛋白质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产生的缬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等刺激嗜热脂肪链球菌的生长;而嗜热脂肪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酸,可被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所利用;这两株菌同时存在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乳的凝固时间也比使用单一菌株大大缩短,在40—45℃两株菌混合使用时,乳凝固时间为2~3小时,而使用单一菌株时则需数小时或更长时间。 2)普通酸乳中含有大约1%的乳酸,不适于病原菌的生存。 如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类均被抑制。 3)乳酸菌还能产生抗菌物质,起到净化酸乳的作用。 但如果鲜乳在加热前受到葡萄球菌污染,且乳在20℃常温下贮存,葡萄球菌可在乳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在制作酸奶加热消毒过程中,葡萄球菌被杀死.而毒素则留在乳中,并于乳发酸成熟过程中稳定存在,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2.嗜酸菌乳 是利用嗜酸乳杆菌发酵乳而制成的乳制品。 嗜酸乳杆菌可在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定居,并能产生嗜酸菌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类。维持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人们常用嗜酸菌乳来治疗消化道疾患。但这种酸乳有酸涩味,为了改变适口性,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甜嗜酸菌乳,其效果和适口性都很好。 3.酸乳酒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6-03-01T16:01:03.9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高玉梅张海苗 [导读]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淄博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医院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只有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做好各环节质控举措。 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55100;2山东省淄博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医院 255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及质量控制。方法:选取山东省淄川区某医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检验科采取微生物检验样本2000份,并对相关微生物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总结相关质量控制应对措施。结果:通过回顾统计本院2000份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发现,总误差率达到12.3%(246份),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检验人员因素、待检标本因素、操作流程因素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1%、28.9%、22.4%、14.6%。结论: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只有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做好各环节质控举措,加强人员、标本、操作流程的管理,实现科学化系统化检验才能减少微生物检验误差的发生。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影响分析;质量控制 近几年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这一检验手段早上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已成为诊断感染性疾病最为迅速而准确的方式,这对病情的诊治就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但是微生物检验方式复杂,所需学科多样以及各类检测流程繁琐,检测人员自身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等相关问题影响[1],均可能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偏差而影响微生物检验不合格。对此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相关影响因素及质控对策,本文回顾分析了山东省淄川区某医院近两年微生物检验样本资料,现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淄川区某医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检验科采取微生物检验样本2000份,分别来自院内各科室临床送检,其中肝肾血脂等21项目生化检验500份,血常规400份,尿常规400份,细菌霉菌培养检验300份,蛋白定量200份,脑脊液试验200份. 1.2方法 对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检验科采取微生物检验样本2000份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查验样本采集时间、流程及外观形态,分析检验结果及复查状态等进行相关统计,准确判断标准最终检验结果是否合格,若发生检验误差情况需进行观察记录微生物检验误差原因,从检验人员、标本及操作流程等因素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微生物检验报告误差率 通过回顾统计2000份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发现,总误差率达到12.3%(246份),其中血常规误差率为20.3%(81份),生化检验误差率为13.8%(69份),尿常规误差率为9.8%(39份),细菌霉菌培养检验误差率为6.0%(18份),蛋白定量误差率为8.0%(16份),脑脊液试验误差率为11.5%(23份);表明微生物检验结果误差率不容忽视。 2.2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246份微生物检验发生误差结果的检验报告因素记载分析,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检验人员因素、待检标本因素、操作流程因素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1%、28.9%、22.4%、14.6%。 3讨论 3.1微生物质量检验影响因素 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体积微细并且在临床检验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各环节不确定因素较多等问题均可能对质检结果产生影响,而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笔者认为当前微生物检验造成误差的因素可分为3类:①检验人员因素,部分检验工作者自身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对个别菌落的鉴别存在忽视或误差,另外当前检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者工作量呈超负荷状态,心理及生理疲劳而产生检验操作疏忽;②检验标本因素,标本采集不规划或在采集前标本源已受到影响[2],采集后标本未按照规定时间保存受到细菌污染;③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试剂盒不合理,检验方式、标品等存在错误,造成基质效应超标,系统误差值扩大。 3.2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单探讨几点质量控制的预防对策:①加强医院微生物检验相关工作者职业素质培养,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检验人员管理制定,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考核,确保检验工作者技术水平稳步增长;②加强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输、储存环节的妥善处理,严格进行检验区域分化及消毒清洁,加强无菌操作观念避免发生交叉污染;③建立科学、规范的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合理使用最为适用的检验方式,选取敏感性较好的试剂盒,检验后做好器械消毒处理;④合理调整检验工作者工作时间及工作任务量,确保工作者保持良好而成分的休息,以此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立升.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措施及影响因素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47-148. [2]王普.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8):148-148,156.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摘要】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因此本文从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f0值灭菌应用、灭菌效果验证方面进行探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此保障灭菌过程均匀完善,提高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在探究后总结,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微生物;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部生产过程中的灭菌成为保障该注射液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同时灭菌过程均匀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1]。 1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 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来保证制剂无菌水平。一般湿热灭菌条件采用121℃×15min、121℃×30min、116℃×40min的程序,以此必须保证邪君后的微生物存活率≤10-6,即没100万个注射剂中存活微生物不得超过1个,以此保证灭菌后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灭菌效果,应在密闭的制剂灭菌容器内,进行加压高温灭菌,若压力和灭菌时间不当,则不能有效杀死所有芽孢和细菌繁殖体。对于含糖类注射剂和氨基酸类营养性注射液,高温灭菌条件会影响药物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时,要保障高温灭菌的安全性,也要保障注射剂的稳定性,以此能够即可有效去除微生物,确保药剂治疗的稳定性。若灭菌方式方法不当,灭菌温度低、灭菌时间短,达不到灭菌目的;灭菌温度高、时间长,注射剂会产生杂质。因此,要正确选择适当的灭菌温度,保证注射剂质量[2]。 2 f0值灭菌应用 f0值是灭菌周期验证中所应用的术语。高温高压灭菌程序中,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是标准灭菌时间,是一个可靠的灭菌参数。f0值的计算直接作用于生产灭菌过程的设计和灭菌效果。通常包装材料性能等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升温速度,包括容器大小、形状及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稠度和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数量和分布。溶蚀由于f0值会随上述因素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的指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温度即使有很小的差别也会影响f0值,由此测定灭菌物的实际温度有利于灭菌器和灭菌技术的验证。 3灭菌效果验证 为控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必须进行全效可行的灭菌效果验证,高温高压灭菌时,需要对灭菌器的空载、满载分布进行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标试剂挑战试验,同时,再采用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 3.1空载、满载分布试验空载、满载分布试验是为了检查灭菌器内腔的热分布情况,检查灭菌器内腔是否有冷点,达不到高温高压灭菌的目的。试验中,将温度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器内腔各处,再进行灭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记录各个温度点[3]。 3.2热穿透试验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基础之上,确定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检查该点f0值是否在无菌保证值之上。试验中,按照注射液的工艺灭菌温度进行操作,检测出“最低温度点”,将此点与注射液接触,监测其温度,记录数据作为热穿透试验数据。 3.3生物指示剂试验生物指示剂能够有效确认监控的灭菌效果。根据热分布试验和热穿透试验的结果,通过生物指示剂试验,对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验证,以此检查确认灭菌效果。通过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灭菌,灭菌后再进行无菌过滤,

(完整版)微生物学第七章生长与控制

第十六授课单元 一、教学目的 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生长条件的控制,掌握生长的测定方法,学会同步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方法,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实际应用,掌握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等 本教学单元注重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测定: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并了解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介绍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个体细胞生长概述 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二、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 三、同步培养 四、连续培养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计数法 二、质量法 三、生理指标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在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之前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根据对于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说明各个时期微生物生长的特点, 并结合实践说明微生物生长曲线对于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2. 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连续培养的原理来自于典型生长曲线, 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在一个恒定体积的培养物中, 通过不断地移出营养物质和以同样速率移走培养物的方法来得以实现. 难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对于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指数期的三个重要参数例如: 繁殖代数, 代时和生长速率常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应说明清楚. 并将生长曲线各个时期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举例加以说明. 以加深对于生长曲线的理解.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在扩大培养各级种子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菌龄和接种量.其次为了获得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 需经常设法延长细胞的对数生长阶段. 这就是连续培养的根据. 2.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比较复杂, 应用画图的方法加以说明, 主要通过多媒体, 为学生展示恒浊连续培养主要是通过不断调节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不变, 从而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而此生长速率一般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最高生长速率. 但是恒化连续培养中, 细菌的生长速率取决于限制性因子的浓度, 并低于最高生长速率.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有影响, 一般认为营养物质适当时, 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而低浓度时, 则会影响.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浓度成正比关系. 恒化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中, 要将一种必须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浓度, 以作为限制生长因子, 其它营养均可过量, 这样细胞的生长速率将

微生物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企业也开始利用微生物技术对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其中,在乳制品的生产和加工中,利用微生物技术对乳制品进行发酵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那么,在微生物技术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微生物含量的控制,严格检验其污染情况等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标签:微生物技术、乳制品发酵加工 一、微生物技术的概述 微生物主要技术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测技术、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微生物的生长鉴定技术、微生物的选育技术、微生物的菌种保藏技术、环境微生物及其检测技术。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应用至在各个领域中,例如:在医药行业中,利用微生物制药,提高药品的药效和治疗效果;在食品行业中,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加工等。 二、发酵乳制品的概述 1.发酵乳制品的分类 (1)发酵乳 在1967年的IDF会议上,国际乳制品协会对发酵乳做出了界定,发酵乳是指以乳为原料,在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之后产生的新的乳品类。其中,包括了全乳、半脱或是全脱乳等。 (2)干酪 干酪是世界上除了酒类商品之外,在发酵商品中消费量较高的一类食品,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将干酪作为日常食品中的一种,且干酪是发酵乳制品中商品数量比例最高的一类,同时,这一类食品在世界中占到了超过20%的发酵制品,干酪的品类足足有800余种。 (3)乳酸菌制剂 将乳酸菌培养后,加人适量的脱脂乳粉或脱脂炼乳,经混合后喷雾干燥制成粉末,再与适量的灭菌淀粉、乳糖混合后压片或制丸制成带有活菌的制品,直接服用具有整肠和防治肠胃疾病的作用。 (4)酸乳粉 酸乳粉与一般的成品发酵乳制品不同,它是一种粉状的发酵乳制品,而在制

牛奶中微生物的检测

牛奶中微生物的检测 一、目的和原理 牛奶中微生物的含量是评价牛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所有乳制品来说,微生物含量对最终产品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牛奶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pH约为6.8,因此牛奶极易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生奶中正常存在着少量的乳酸杆菌、微杆菌、微球菌和链球菌等类细菌。如果在采奶或运输装罐等过程中不重视严格消毒,则很快会被微生物污染,细菌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被病原菌所污染。细菌总数高,其中的致病菌就容易产生非常耐热的毒素,这些毒素经过超高温处理后仍有少量残留,消费者饮用后会导致中毒;而且大量的细菌繁殖会加速产酸,从而引起牛奶酸度增加,蛋白质热稳定性下降。生奶经巴斯德法消毒处理后,可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并使其它细菌也大大减少,从而保证了饮用的卫生和安全。 本试验采用标准平板计菌法及显微镜下直接计菌法对不同品质的牛奶中细菌总数进行检测。与此同时,还采用选择性很强的鉴别培养基去氧胆酸盐琼脂平板对牛奶中可能存在的粪便污染指示菌大肠菌群进行检测。这种培养基可抑制绝大多数非大肠菌群细菌的生长,大肠菌群细菌还可发酵培养基中的乳糖产酸,在培养基内指示剂的作用下菌落呈红色,而不发酵乳糖的其它细菌则呈白色,因此很容易加以鉴别并作计数。 牛奶中的微生物,在贮存过程中可不断增殖,同时降低了溶解氧浓度,使氧化还原电位大大下降。我们可用美蓝还原酶试验来检测这一变化,当牛奶因微生物大量增殖而处于厌氧还原环境时,氧化还原指示剂美蓝即被脱色。通过测定牛奶样品中美蓝被还原脱色的速度,即可得知所测牛奶的质量。 二、材料与器皿 (一)培养基

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 (二)不同质量的生乳各10ml, (三)显微镜、试管架、水浴锅、铁丝架, (四)灭菌移液管、灭菌9ml稀释水试管、载玻片、血球计数移液管、载玻 片、无菌带塞试管, (五)试剂-二甲苯、95%酒精、1:25,000美蓝溶液。 三、方法与步骤 (一)牛奶巴斯德消毒法 取生乳5ml装试管内,放在61.7℃的水浴锅内加热30分钟,水平面必须高于牛奶的平面。注意处理时间必须准确,水浴温度要始终一致,并不时摇动试管,使管内牛奶均匀受热。 (二)标准平板计菌法 1、取未经消毒的生奶,充分摇混,使样品呈均匀状态。以十倍稀释法,将生奶稀释成10-1、10- 2、lO- 3、lO- 4、10-5系列, 2、从最大稀释度开始,各取lmll0- 3、10- 4、10-5的生奶稀释液,分别放入已标记好的培养皿内:将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融化,待冷至45℃左右时,在火焰旁倒入培养皿内,迅速盖好,放在桌面上轻轻摇转,使稀释的样品与培养基均匀混合,待平板冷却固化后,倒置,于30℃培养2天, 3、同上方法,吸取lml10-1、10-2、10-3样品稀释液至灭菌培养皿中,分别倾入加热融化并冷至45℃的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冷凝后倒置,30℃培养2天, 4、对经巴斯德法消毒的牛奶作同样的检测,其中细菌总数检测可取10-2、10-3样品稀释液,大肠菌群检测可取10-1、10-2样品稀释液, 5、所有平板在30℃培养2天后,选择每皿出现30~300个菌落的稀释度为准,计算出每ml牛奶中含细菌总数;根据在去氧胆酸盐琼脂平板上呈红色的菌落数,算出牛奶中大肠菌群细菌数。 (三)显微镜下直接计菌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块,在其上刻好lcm2面积数块,或用白纸画好lcm2的面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幻灯片1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及其控制 幻灯片2 第一节细菌的生长 一、相关概念及特点 生物个体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生长: 繁殖: 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 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幻灯片3 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 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特别是在单 细胞的生物里,由于细胞小,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又很难划 分的过程。 幻灯片4 一个微生物细胞 合适的外界条件,吸收营养物质,进行代谢。 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 个体的生长 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 如果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 会发生繁殖,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 群体内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 群体的生长 幻灯片5 微生物生长: 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细胞数量的增加(微生物群体生长) 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一般均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 研究大生物时有所不同。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幻灯片6 微生物生长: 单位时间里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Biomass)的变化 个体计数 群体重量测定 群体生理指标测定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评价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评价不同的抗菌物质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死)作用的效果; 客观地反映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幻灯片7 二、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P151) 1、培养平板计数法 通常用来测定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或样品中所含微生物个体的数量(细菌、孢子、酵母菌) 2、膜过滤培养法 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 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 成的菌落进行统计。 幻灯片8 3、液体稀释法( 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ethod ) 主要适用于只能进行液体培养的微生物,或采用液体鉴别培养基进行直接鉴定并计数的微生物。 对未知样品进行十倍稀释,然后根据估算取三个连续的稀释度 平行接种多支试管,对这些平行试管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统 计,长菌的为阳性,未长菌的为阴性,然后根据数学统计计算 出样品中的微生物数目。 幻灯片9 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常规方法: 采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数量进行直接计数(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缺点: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不适于对运动细菌的计数; 需要相对高的细菌浓度; 个体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幻灯片10 显微镜测数法 幻灯片11 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其它方法: 比例计数: 将已知颗粒浓度的样品(例如血液)与待测细菌细胞浓度的样品混匀 后在显微镜下根据二者之间的比例直接推算待测微生物细胞浓度。 过滤计数: 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品 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滤膜干燥、染色,并经处理使膜透明,再在显 微镜下计算膜上(或一定面积中)的细菌数; 活菌计数: 采用特定的染色技术也可分别对活菌和死菌进行分别计数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 发表时间:2016-02-25T15:58:15.67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邱菊许风波 [导读] 东莞广济医院广东东莞在采集、留取、储存、运输和处理标本等各个环节均做到准确无误,从而有效控制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 邱菊许风波东莞广济医院广东东莞523690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探讨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操作规范.方法回顾2014年我院检验科收到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分类及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本院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环节,提出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结果微生物检验标本总不合格率为1.59%;各类标本中,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5.1%、20.5%、15.7%、9.8%、5.8%、2.9%;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包括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和送检不及时.结论正确、规范的采集、留取、储存、运输和处理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前提;检验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和规范操作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微生物; 检验; 标本; 质量【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45-01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而分析前阶段由于涉及临床科医护人员、患者和标本运送人员等多个部门和标本的正确采集、留取、储存、运输等环节,是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难点和薄弱点.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探讨了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操作规范,为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东莞金美济妇女儿童医院检验科收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微生物检查标本资料,包括痰、尿、血液、粪、分泌物及无菌体液(脑脊液、胸腹水、穿刺液等)等标本共6380例,其中102例标本不合格. 1.2方法检验人员按规定检查核对培养标本,通过标本的外观、采集时间、检测分析、复查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详细记录. 将不合格检验标本按照采集类型和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合格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及所占比例6380例临床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102例,总不合格率为1.59%.102例不合格标本中,其中痰标本不合格46例(45.1%);尿标本不合格21例(20.5%);血标本不合格16例(15.7%);分泌物标本10例(9.8%);粪便标本不合格6例(5.8%);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3例(2.9%).以上各种类标本不合格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类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2.2.1痰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46例不合格痰标本中,非标准痰38例(82.6%);标本污染3例(6.5%);采集时间错误5例(10.8%).比较三种不合格原因的比率,非标准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原因(p<0.05).2.2.2尿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21例不合格尿标本中,标本污染21例(100%).2.2.3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16例不合格血标本中,采血量不足2例(12.5%);标本污染9例(56.3%);采集时间错误5例(31.2%).比较三种不合格原因的比率,标本污染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原因((p<0.05).2.2.4粪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6例不合格粪标本中,送检不及时6例(100%).2.2.5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10例不合格分泌物标本中,标本污染7例(70.0%);送检不及时3例(30.0%).比较二种不合格原因的比率,标本污染显著高于送检不及时(p<0.05).2.2.6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其发生率3例不合格无菌体液标本中, 标本污染2例(65.0%);送检不及时1例(35.0%).比较二种不合格原因的比率,标本污染显著高于送检不及时(p<0.05). 3讨论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概念近年来已在检验界备受关注,但这一概念在医院管理层、临床医护人员中还比较模糊,总认为实验误差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临床无关[1,2].分析前阶段(Pre-examinationprocess)是指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关键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由于检验科分析前阶段涉及临床医生、护士、患者、运输人员、检验人员,很多分析前错误是很难轻易在进行标本检测之前被发现,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尤为关键[3-5]. 本文回顾性分析发现,痰、尿、血液、粪、分泌物及无菌体液等标本中,痰标本不合格率最高.各类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痰标本不合格原因中非标准痰最多;尿标本不合格原因中,均为标本污染所致;血标本不合格原因中, 标本污染发生率最高;粪标本不合格原因中均为送检不及时;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中,标本污染最多;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亦以标本污染为多.以上结果可见,除痰标本外,其他微生物标本分析前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本污染.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痰标本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标本的留取质量不合格上,痰培养注意事项较多要求高且多由患者自行留取,有时因医护人员交代不清,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分不清唾液和痰,容易造成取材不合格;尿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送检或留取不正确而造成尿标本污染;粪标本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标本运送不及时,标本由护士采集后,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常常由于护工要兼顾多个科室的工作,有时只能任标本搁置多时后再将其送往实验室,也有的采样者不了解此类标本须及时送检,导致很多送检大便标本已经干燥,以致培养结果造成假阴性.血标本、分泌物和无菌体液主要问题是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导致标本污染以上种种原因会造成做出的病原学诊断与实际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不符.本文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的回顾分析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6-8]. 关于检验标本质量的控制对策,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和指导工作非常关键,需要主动收集临床科室意见,检验人员经常听取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和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建议[9].对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合的,要认真核查检验过程各个环节有否人为误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内容包括各种检验项目的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要求(采集容器、采集量、抗凝管、抗凝要求)、检测时限和采集注意事项等.还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检验标本采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新分配到医院的医护人员和进修实习生,要进行检验标本采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岗前培训,对送检人员也需加强运送规范的知识与操作培训,从而把标本不合格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针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具体原因,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同采取严格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制定严格的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操作规范,在采集、留取、储存、运输和处理标本等各个环节均做到准确无误,从而有效控制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