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材料2

马哲材料2

马哲材料2
马哲材料2

一,单选20分(1分)20题老师说百分之八十是前三章的内容二,多选20分(2分)10题绪论大多是小题,第六章不考

三,简答12分(3分)4题我整理的材料是由两份组成的

四,判断说明18分(3分)6题斜体字,是学姐留下的,老师没画的五,材料分析30分(15分)2题各位挑着看吧,最后,千万别拿去作弊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得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分辨唯心、唯物运动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谁是第一性问题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第一方面,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相反。

对第二方面,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二,.物质、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说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说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两大观点)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实质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为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为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之间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启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

四,.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事例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特性。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方法论启示(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分析(运用原理指导实践,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区别、联系、相互转化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已经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分析(辨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质量互变规律—概念、辨证关系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对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和质变的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白揭示的道理

辨证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道理: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对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五,.规律及其概念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

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

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思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补充看看: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人)、对象(客体)、手段(工具)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第二章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表现)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的概念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唯心主义(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归路新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补充: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从实践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四.辨证看待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接线,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没钱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又是辨证转化的;

第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五. 真理、谬误的对立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最后,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补充看看(应该是小题):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放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实践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力中还包含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私有制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的性质、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已经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精神、)

(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题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补充看看: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更替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依次更替,表现了统一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行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经济的概念、基本属性

概念: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内容、要求、表现形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本身的价值更大。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为了资本。

5.剩余价值的概念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回收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会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概念: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6.资本的划分(可变、不可变的依据,如何解释)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可变的量)

7.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相对形式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个别社会价值的差额。

8,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些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只能。第三个阶段是收买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社会再生产的可行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思想问题,即社会种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是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紧急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紧急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紧急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补充看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英国最典型);二是用暴力手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1)可看可不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第五、六章

所谓垄断,实质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活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但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理论的最高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理论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有:P188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马哲复习材料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 5.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6.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主观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7.“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8.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系统论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控制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0.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的是(C) A.朴素唯物论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宿命论的历史观 D.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马哲大题重点(1)

第一章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暂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这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由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哲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 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 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 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 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 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 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 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 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 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马克思考试参考题目与答案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3、马克思主义何以经久不衰?许良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概括地说,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真理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它真正建立在坚实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这些特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条件,而且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特点呢?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2 15、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1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1 马哲 期末 辨析题 材料题 150605

一、辨析题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由于他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区分了不同的哲学派别。(3)因此不能把对于问题的不同回答与问题本身混在一起。 2. 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2)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3)该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 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参考答案: 这一段话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它的基本原理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活生生的科学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3. 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指出:“我将把所有那样的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至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因此,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命题,有关认识来源的命题,伦理学中关于道德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命题,它们或者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因此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应该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