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上学期期末

考试政治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

A. 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 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 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是因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选D;A错误,因为哲学有正误之分,不一定是一门科学;B错误,因为哲学不一定是“科学”总结;C不是原因。

【点睛】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的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学习、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

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 2017年3月12日,某校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某班班主任让学生提出劳动分工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

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同

④生活处处有哲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①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人们关于公平问题的哲学争论是因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遇到了困惑,哲学源于生活,③是错误的,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是B。

考点:哲学的产生

3. 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

A.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 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题干中有人认为命由天定、有人认为人定胜天,不同人的观点导致其做法不同,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C符合题意;A、B、D说法均对,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 在一些新建办公大楼内外,常见大理石.花岗岩或金属等材质的“镇邪兽”.“转运石”和

“风水球”。将事物的发展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将事物的发展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适合题意。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 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楚国有个人剑落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 )

A. 离开物质谈运动

B. 离开运动谈物质

C. 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不懂得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材料中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刻舟求剑”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点睛】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6. 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已从地球走向外星球。“好奇”号火星车发回的照片,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自然界是物质的。这表明( )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的发展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 自然科学家的活动不受哲学指导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航空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已从地球走向外星球,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自然界是物质的。表明随着具体科学的进步,哲学在不断得到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指导作用,故B项说法错误;自然科学家的活动只有在正确哲学思想的指导才能取得成功,故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 一位记者问李富荣:“这么多年你带出来这么多世界冠军,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李富荣说:“所有的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想当世界冠军”。从哲学上看,李富荣的回答说明了()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材料中“所有的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想当世界冠军”强调了个人信念和追求的作用,即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选D;A表述过于绝对化;B和与材料主旨无关。

8.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③→②→④

D. ②→①→③

【答案】C

【解析】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按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演进顺序,应选③→②→④,故本题答案选择C。

9. 医学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 )

A. 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B. 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

D. 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D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B、C是错误的。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10.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 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 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 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梦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对物质活动的反映,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意识依赖于物质,故B、D两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11. “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了。故事中丢斧子的人犯的错误属于( )

A. 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主义的观点。智子疑邻体现的是主观胡乱联系,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三严三实”,即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其中的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其哲学依据是( )

A. 意识具有反作用

B. 世界是可知的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材料中“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就是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13.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B.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答案】A

【解析】规律是具有普遍性,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

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揠苗助长”的做法没有看到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4. 2017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题目中,2017年,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哲学上来看,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①③入选。②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选A。

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 )

A. 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 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A观点错误,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C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题干说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说明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故B观点符合题意,而D观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

点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难度适中。

16.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其观点看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B 选项入选。A、C、D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点睛: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7.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在凹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却小于或大于180°。这表明真理具有()

①客观性②条件性③物质性④具体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中在不同的条件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一样的,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选C;材料不涉及真理的客观性,①不选;真理是属于认识范畴的,不具有物质性,

③不选。

18.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在瘫痪者脑部的皮层运动区植入微小的感应器件,可收集大脑所发出与躯体运动有关的神经信号,由于感应器件与电脑相连,信号可快速传递给机器臂,从而让它随瘫痪病人的意念作出相应的动作。这项研究进一步佐证了( )

A.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C.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 意识具有能动地调控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

19.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

①能动性②客观物质性③目的性④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建筑师在建房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以观念的形式建成了,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0.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A.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材料中对于呼吸道疾病是否要多喝水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这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B错误,因为真理和谬误是具有严格的界限的;C和D与材料主旨无关。

21.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C. 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强调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选A;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22.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一次比一次更更深刻,更正确。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每一阶段的特点不同,①项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但并不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3.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反转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