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作者:何自然, He Ziran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刊名:

语言科学

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

年,卷(期):2005,4(6)

被引用次数:595次

参考文献(23条)

1."埋单"还是"买单"? 2004(11)

2.朱自清全集 1988

3.朱自清全集 1922(34)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期刊论文]-现代外语 2003(02)

5.支点丛书(第二批) 2001

6.查看详情

7.胡壮麟为赵艳芳(2001)写的序言

8.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期刊论文]-当代语言学 2002(01)

9.顾嘉祖.陆异语言与文化 2002

10.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4(02)

11.何自然语用学探索 2000

1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期刊论文]-现代外语 2003(02)

13.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 2000

14.王斌密母与翻译[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4(03)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2001

16.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1999

17.Cloak F T 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 1975

18.Chesterman A Teaching translation theory:the significance of memes 1996

19.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1997

20.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1976

21.Dawkins R The Extended Phenotype 1982

22.Dawkins R The Blind Watchmaker 1986

23.王士元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1991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吴燕琼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

2.谢朝群.何自然.Xie Chaoqun.He Ziran语言模因说略[期刊论文]-现代外语2007,30(1)

3.陈琳霞.何自然.Chen Linxia.He Ziran语言模因现象探析[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期刊论文]-现代外语2003,26(2)

5.谢朝群.何自然.Susan Blackmore.Xie Chaoqun.He Ziran.Susan Blackmore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生商榷[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7,28(3)

6.何自然.He Zi-ran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8(1)

引证文献(603条)

1.李婷婷对粤方言词汇演变成普通话词汇的考察[期刊论文]-文学教育(下) 2013(5)

2.杨敏.陈昕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

3.张西玲网络委婉语模因现象解读[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4.何建敏.范海遐模因论与语言习得过程[期刊论文]-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5.李倩.乔爱玲模因论视域下的语言仿拟[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 2013(2)

6.童方吟模因论视角下手机短信语言的变异趋势及其表现[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8)

7.吴衍发.王明桢中国贺岁片台词语言模因现象的文化诠释[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8.朱神海模因论视角下新闻标题的构建[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9.吴衍发论中国贺岁片台词的语言模因及其艺术价值[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0.柯招翻译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态对等[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11.金晶华模因论中的语言感染现象研究[期刊论文]-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

12.张斌.马忠诚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中医发展[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2(9)

13.陈琦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期刊论文]-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14.陈东成论广告口号翻译中强势模因的打造[期刊论文]-钦州学院学报 2012(4)

15.詹水凤.刘智策.潘婷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看“X”族类词语的流行[期刊论文]-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3)

16.侯景芳模因论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期刊论文]-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17.林芝雅.胡浩宇大学生语言素养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5)

18.梅凌语言模因论视角下高职日语教学模式探析[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5)

19.刘丽媛从模因论看“搞掂”到“搞定”的复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2(1)

20.冷育宏试析汉诗英译中的“异化”现象——基于模因论的视角[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

21.傅福英.卢松琳模因与语言的传承和净化[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11(8)

22.陈春雷模因论视角下手机短信语言变异取向分析[期刊论文]-滁州学院学报 2011(4)

23.刘维一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启示[期刊论文]-华章 2011(26)

24.苏珊试论网络用语中"X哥"的使用[期刊论文]-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1(7)

25.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期刊论文]-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2)

26.牟爱鹏.刘美从模因论的视角论背诵输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期刊论文]-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27.曾淑萍语言模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28.陈春雷模因论视角下手机短信语言变异类型及其表现[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6)

29.潘婧文化模因语境下的语言学习建构[期刊论文]-理论界 2011(2)

30.卢叶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文报刊新词汉译探析[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1(18)

31.程张根.曹琳模因论与外贸英语函电写作[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1(23)

32.柯东玲电影台词中强势模因的探析[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2)

33.张金秋.车继雁.李晶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1(7)

34.秦永丽模因论对网络语言传播机制的解读[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7)

35.颜丽娟.吴其中模因理论观照下的归化与异化[期刊论文]-池州学院学报 2011(2)

36.谢丹.于应机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6)

37.盛明静.刘景霞语言模因与大学生英语读和写[期刊论文]-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8.范学敏模因论对汉语外来语素的解释[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5)

39.韩世霞.贾小绪"送礼"广告的模因论阐释[期刊论文]-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40.张晖.崔浩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大众流行语[期刊论文]-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41.庄美英.何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模因论的纬度看新词酷语的流行现象[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0(7)

42.庄美英从模因论的角度解析奥巴马总统竞选口号[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0(2)

43.韩世霞.贾小绪"送礼"广告的模因论阐释[期刊论文]-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44.张家瑞.高蓓蓓网络流行语的秘密:模因[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45.尹邦才广告语言模因制作的关联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4)

46.夏玉宇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0(1)

47.杜小甫从模因论看阅读在英语写作上的应用[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5)

48.李晓钰语言模因认知论与对外汉语非显性文化词语教学策略[期刊论文]-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9.王纯磊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10(1)

50.孙小孟模因论在文化空缺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51.谭晓春模因论启示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52.孔凡勇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变异分析[期刊论文]-济宁学院学报 2010(6)

53.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 2010(1)

54.杨金凤从模因论角度看网络语言变异[期刊论文]-湘南学院学报 2010(4)

55.马倩网络流行语的幽默语言分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7)

56.谭晓春模因论启示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57.章华民基于模因论的翻译策略[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58.赖妍莉.黄符燕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10(2)

59.范香娟模因论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7)

60.余艳艳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干预[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61.张润.史立英语言模因的网络传播特征分析[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2009(6)

62.王晏.万成宾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29)

63.余艳艳网络语境下的语言模因特点及成因[期刊论文]-黄山学院学报 2009(4)

65.张名章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期刊论文]-新闻界 2009(4)

66.裘莹莹商标词中的模因[期刊论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67.范香娟模因论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4)

68.曹志宏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 2009(27)

69.石娟丽.张淳模因论对商标翻译的启示[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7)

70.周立建模因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分析[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08(24)

71.周晓君基于模因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72.张运桥.严敏芬模因论视域中的电影片名[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

73.唐德根.阳兰梅语言模因与话语含义[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2)

74.魏景春语用迁移的模因论视角[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8(23)

75.王纯磊英汉语言模因对比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76.张晓颖.柳谦从模因理论角度刍议商业广告语的创作模式[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12)

77.董保华从模因论看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期刊论文]-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5)

78.景晓平.陈新仁语用、认知与习得——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7(6)

79.孔凡勇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变异分析[期刊论文]-济宁学院学报 2010(6)

80.刘以梅.李勤.朱敏模仿复制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81.刘月辉基于模因论设计高职院校英语写作“五步教学法”[期刊论文]-职业技术 2013(1)

82.何琼.吴爱华模因论视角下的“江南Style”传播分析[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

83.张娜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期刊论文]-卷宗 2013(8)

84.范心恒.刘绍忠.刘铁凤模因视域下“身份仿拟”本质特征[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85.陈薇中国儒家文化模因西方传播的影像透析——《功夫熊猫》个案研究[期刊论文]-电影新作 2013(4)

86.孙佳佳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中旬刊) 2012(6)

87.王航领.马忠诚从模因论探讨中医术语标准化[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2(10)

88.刘红见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优化研究[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11)

89.王晓娜模因论对《高级英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期刊论文]-校园英语 2012(9)

90.杜红梅语言模因论视域下网络热词“屌丝”分析[期刊论文]-钦州学院学报 2012(6)

91.杨洁.唐红芳中国情景喜剧幽默台词撰写策略探究[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92.李慧芬.唐静静.喻琼.徐嫚丽从模因论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期刊论文]-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5)

93.郭峥春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淘宝体”[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94.李捷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上) 2012(10)

95.李新.田薇论模因论指导综合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期刊论文]-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96.曹淑萍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模因论分析[期刊论文]-学术论坛 2011(11)

98.李海燕论强势模因作用下隐喻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11(8)

99.曹瑞青蒙古族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中模因论的导入[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100.曹淑萍模因论视域下汉语公示语英译及其教学启示[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3)

101.李飞跃.刘双红编辑:媒介进化的根本力量——从模因理论理解编辑创造媒介[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102.吉益民论流行话语模的结构类型与生成动因[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03.苏子波"模因论"视角下再看汉语"仿制"类型及其动因分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3) 104.马树辰模因论视角下的车贴文化成因阐释[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9)

105.罗燕子从流行语看环境对语言模因的影响[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06.苏丽琴浅析幽默手机短信中的强势模因[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6)

107.王凤姣.于善志汉语词法磨蚀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4)

108.卢松琳.傅福英模因论视角下谈文化传承[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4)

109.张命权模因论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1(17)

110.王济华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广告英汉翻译[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2)

111.孙蕾新闻标题语言中的模因[期刊论文]-学园 2011(7)

112.谭晓闯网络语言传播中的模因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

113.庄婷婷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1(23)

114.刘安喜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探微[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1)

115.程媛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57)

116.程媛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59)

117.潘小波模因论观照下的企业网站翻译质量评估原则探讨[期刊论文]-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11(2)

118.吉益民论流行话语模的结构类型与生成动因[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19.李丹语言模因偏离的原因及规律[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20.李敏模因视角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期刊论文]-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121.李晓黎语言模因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

122.杨琴从模因论的角度谈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期刊论文]-职业时空 2010(6)

123.韩院生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期刊论文]-网络财富 2010(15)

124.李丹模因偏离的语境动态顺应[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125.张海容《功夫熊猫》:中美文化模因在银幕上的复制[期刊论文]-电影文学 2010(6)

126.任凤梅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2010(5)

127.韩蜀君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山寨"的流行[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128.金石从模因视域看网络流行用语[期刊论文]-新闻界 2010(1)

129.陈军向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7)

130.梁玉玲基于模因论对汉语词汇中英语外来语的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3)

131.李宝宏模因现象及模仿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0(36)

132.方妍"楼XX"词族试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4)

133.李艳萍基于模因理论的高职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1)

135.林琳从模因论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136.雷玉兰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10(33)

137.周璐从模因角度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期刊论文]-商情 2010(30)

138.李贺玲.施立平浅议模因论在独立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21) 139.郑庆君流行语"被+XX"现象及其语用成因[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1)

140.盛明静.刘景霞模因视角下广告语言的变异现象[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41.邱佩莹.王苹从模因论角度盘点2009年网络流行语[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5)

142.孙小孟外语教学中的模因探究[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43.宋红华模因论视角下手机短信的语用变异模式研究[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 2010(2)

144.周静社会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9(12)

145.米卫文略论模因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意义[期刊论文]-教育导刊(上半月) 2009(8)

146.王登云从模因论看隐喻的认知机制[期刊论文]-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147.周乐乐二语习得过程的谜米学阐释[期刊论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11)

148.杨小华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探析[期刊论文]-社科纵横 2009(8)

149.何俊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探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2)

150.贺旭华网络语言的模因变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8)

151.张润.史立英语言变异的模因视角分析——从网络语言谈起[期刊论文]-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2)

152.王雪玉影片《花木兰》之模因分析[期刊论文]-电影评介 2008(23)

153.李捷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语用学纵横》评介[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3) 154.胡家浩商业广告文本语言模因浅论[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32)

155.李捷模因论视域中的言语幽默[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1)

156.陈鹏模因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解读[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157.王灵芝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58.张美玲语言模因与语篇互文性的综合探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7(1)

159.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期刊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3)

160.段筱曼“甄环体”社会现象与语言模因探析[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 2013(3)

161.赵一奇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9)

162.张录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8)

163.张晶网络流行语“伤不起”传播机制的谜米学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闻知识 2012(9)

164.严伟剑汉英“老”和“old”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4)

165.赵倩.张发祥模因论视角下的仿拟现象研究[期刊论文]-华章 2012(5)

166.周红辉合作与自我中心对立统一的多维解析[期刊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4)

168.徐雯雯模因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期刊论文]-运城学院学报 2012(5)

169.刘丽萍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的模因论解读[期刊论文]-凯里学院学报 2012(5)

170.邵娟萍.蒋向勇模因论对英语中基于错误类比产生新词的阐释[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2)

171.曹淑萍模因论视域下汉语公示语英译策略的选择[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1)

172.孙玉莲.张怡曼.彭翮翔2010年流行语中的模因[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2(21)

173.段照炜试论当代媒体与语言模因的传播[期刊论文]-开封大学学报 2012(1)

174.李珂.明泽基于模因论的医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期刊论文]-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5)

175.原芳莲.罗燕子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本土化研究[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176.崔颖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分析[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 177.师慧超从模因论角度解析2010年网络流行语[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4)

178.宋平锋.刘桂兰模因论视角下的新闻标题中的仿拟现象[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179.王红娟语言模因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飞天 2012(18)

180.尹剑波语言模因的生命力及其决定因素[期刊论文]-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6)

181.汪婕.张智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期刊论文]-金田 2012(3)

182.王宾香模因论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变异[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83.宋润霞模因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思考[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3)

184.曹淑萍模因论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185.周四瑗.康路语言模因论与广告成语变异研究[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186.唐国平.李斐攀枝花专有名词的模因阐释[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7)

187.孙炳文.张崇模因的动态生命周期[期刊论文]-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

188.邓雅雯“凡客体”的语言模因现象及修辞效应分析[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2)

189.陆廷香网络新词语的模因论分析[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190.何进.白宇坤浅谈大学英语学习中词典的运用[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4)

191.王露模因视域下的玩笑话语研究[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92.李秋梅语言模因论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英语教师 2011(10)

193.焦红卫.高培新模因论视野下的民航无线电陆空通话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3) 194.杨智新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模因探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1(3)

195.潘小波语言模因的自私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96.阮礼斌.唐小芳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模因论与互文性[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97.肖瑜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 2011(1)

198.吉建华基于模因论视角的网络幽默语言类型分析[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11)

199.王丽模因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期刊论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1)

200.燕静君.艾湘华模仿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 2011(5) 201.毛力群.孙怡玲从模因视角看咆哮体的流行[期刊论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5)

202.钟玲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204.刘全花模因论视阈下新闻语言的模因现象[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11(9)

205.周四瑗.徐李洁.袁茜语言模因论对《高级英语》修辞教学的优化研究(1)[期刊论文]-琼州学院学报

2011(6)

206.王丽模因论对英语模仿写作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3)

207.刘毓容《围城》语言模因类型研究[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208.方宇波.孙云基于模因论的高职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期刊论文]-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

209.方宇波.孙云模因论对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

210.许文丽模因论对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启示[期刊论文]-琼州学院学报 2011(3)

211.杨万梅模因论视角下谈汉语外来词的翻译[期刊论文]-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4)

212.郑文君.路敏模因理论对英语搭配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5)

213.李凌.李剑.杜仓宇从模因论看大学生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10(1)

214.尹丕安.李莎.段婷婷基于模因论的网络语言的跨文化机制以及翻译观研究[期刊论文]-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15.黄慧.岳好平雅思听力模因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2) 216.夏新蓉模因视角下字母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播[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217.王雪瑜翻译模因论探析[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218.俞燕明论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的两个基本研究思路[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31)

219.李俊芳模因论视角下网络委婉语的传播[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 2010(5)

220.李梦欣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文手机短信缩略语[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221.刘彬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22.张辛欣.娄瑞娟英语教学中的模因论[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223.梁隽模因论对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5)

224.郑华模因论与外语教学[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5)

225.赵旭模因论与英语口语教学[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226.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迁移[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3)

227.郑文君.路敏模因理论对英语搭配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9)

228.李梦园.傅丛俏模因视角下语言习得探究[期刊论文]-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29.马俊丽模因论对大学法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18)

230.蒋琳语言模因视域下的畅销书名研究[期刊论文]-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231.易康模因论对仿拟的阐释力[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0(4)

232.刘朝阳模因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10(18)

233.王纯磊语言模因论观照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12)

234.范莹霞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的衍生与传播[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0(9)

235.韩翠娜从模因论的观点看经济中的"傍名牌"行为[期刊论文]-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36.曾庆熹.罗维斯语言模因效应与话语中心离散——从网络流行语汇生成看中国当代文化动向[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 2010(5)

237.张雪梅模因论与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12)

239.夏玉宇.李珂时尚网络新词的模因理据分析[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240.胡信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分析[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26)

241.郇昌鹏.欧丽娜"茶歇"的模因性流行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36)

242.张锐中文菜名中的古代诗文、典故词语、吉祥话的模因论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28)

243.刘燕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语用教学[期刊论文]-安康学院学报 2009(3)

244.陈艳广告标语的模因论研究[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5)

245.陈旭.李晓黎模因论与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期刊论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246.崔冬梅从语言模因论看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0) 247.杨雪英试论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

248.吴贤英.莫艳萍含"万"数的商名与语言模因[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6)

249.纪曼琦.占慧芳模因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09(20)

250.贺玉.杨真洪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0)

251.林斌从摸因论看"x门"[期刊论文]-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252.张群芳广告语言模因现象及其修辞效应[期刊论文]-长沙大学学报 2009(3)

253.杨琴试探模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期刊论文]-网络财富 2009(22)

254.苗帅.刘丽娜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 2009(5)

255.孙帮俊.王娜模因论对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 2009(10)

256.张丽红从模因论角度解析第二语言习得[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22)

257.李平浅谈中外语言接触、文化融合与和谐文化建构[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

258.康灿辉手机短信中的模因关照[期刊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259.陈顺意模因论与广告翻译中的仿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8)

260.王纯磊语言模因论观照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12)

261.范镜春模仿与创新:语言模因的传播机制[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262.郭艳.陈鹏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外来词[期刊论文]-长沙大学学报 2008(3)

26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1)

264.张晓颖.柳谦从模因理论角度刍议商业广告语的创作模式[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12)

265.杨朝阳浅谈英诗汉译中破折号的处理[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07(10)

266.杨璐第二语言模因的理论论证[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9)

267.王磊模因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平原大学学报 2007(4)

268.鲍丽娟.郭长久语用原则在非目的语国家汉语教学中的观照[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69.陈春艳模因论视域中《男人帮》台词的幽默机制[期刊论文]-邢台学院学报 2013(1)

270.范煜模因论与美音语调学习[期刊论文]-商情 2013(29)

271.王红模因论视角下英语新词产生方式[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272.姚吉刚网络委婉语构造中的模因现象[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273.蔡朝晖.刘宇松语言模因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274.张静莹.傅福英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研究[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9)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着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 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写贾府各层人物。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论中国学生在西方国家语言震荡现象

论中国学生在西方国家的语言震荡现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深,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频繁的现象。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所以他们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做好克服语言震荡的准备。如果留学生们能够处理好这种震荡现象,那么在另外一个国家的生活将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旅程,也将是一个喜剧的开始;如果消极的处理此震荡问题,将会是他们悲剧或灾难的开端。本文向学生们提供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使他们更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学生;西方国家;语言震荡现象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going westerns means being suddenly confronted with a completely new environment,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be fully prepared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n order to overcome language shock, the result of which can be a comedy if handled positively; the result of which can also be a tragedy if handled negatively. some methodologies are being offered to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mak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iciently. keywords: chinese student, western country, language shock on language shock of chinese stud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

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论文 ————论“语言与数字”的关系 自古以来,数字和语言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候,文人墨客会在诗词歌赋中引入数字来丰富句段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与“万”的运用突出了雪花的繁密,表现出雪花如梨花开放,花团锦簇般从天而降,压弯枝头的壮观景色;而在现代社会,数字仍服务于语言,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当今网络上“数字语言”这一新兴语言载体已经蔚然成风,而“盘口数字语言”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融入语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魅力,同时给数字带来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所以说,数字和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写在前面 现如今,如果你是“上网一族”,每每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或长或短,十分有趣的数字串,比如“526”“1314”“77543”……它们在网络上一直活跃着,并且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其实,上述几个网络流行数字语言在聊天中十分常见,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我饿了”“一生一世”和“猜猜我是谁”。透过这些数字,再回想诗词歌赋,不难联想到,从古至今,数字和语言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发展着。 回归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文学研究者们时不时就会在文字中穿插一些数字信息。想唐朝,李白《观放白鹰》“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韩愈《寒食》“目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览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梅饶臣《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人厦”……在这两个诗文鼎盛发展的时代,数字被无数文人所应用,那么,数字在这些诗文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换言之,语言中多了几个关键的数字来点缀,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为表现瀑布倾泻直下的场景,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无与伦比,瀑布落差之大令观者惊叹,因此李白在描写时运用了“三千尺”这一数字。“三千尺”寥寥几字就将庐山瀑布从高山之上,沿悬崖峭壁飞流而下的气势与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平添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气势;而杜甫的《绝句》(其三)一诗则“句句有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四个意象,简单的数字,构成精妙的对仗,数字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诗人视角由近及远的变换,也表现出诗句独有的风格——时而细腻时而豪迈,时而微观时而宏观,富于变幻之美。除了上述两位诗人,在清乾隆时期,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将数字嫁接于诗文的“奇才”。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皇帝见江中一叶渔舟正搏浪而行,便命纪晓岚据景赋七绝一首,且须含10个“一”字。纪晓岚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皇上听了颔首频频以赞许。可此时纪晓岚却苦于续不出后两句。皇上见其窘态,一拍桌子,道:“今天可难住你啦!”言毕哈哈大笑。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机,他忙道:“有了,有了。”随即便朗声诵出上诗的三四句:“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乾隆听后拍案叫绝。看了纪晓岚的“一数复用诗”后,很容易发现,全诗的三分之一都被数字“一”占据,但读起来时并没有令人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阐释赵景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阐释* ● 赵景昆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 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语言变体,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强势语言模因,并深入探讨其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及流行原因,藉此期望能为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模因论;强势语言模因;网络流行语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48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84-02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际模式,一些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开始涌现出来,比如:  “伤不起”、“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以上新词的出现和传播都依赖网络群体,并以其简洁、生动、幽默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一夜爆红,称为流行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就是语言世界里伴随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新成员。[1]就其含义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指第三类,它是使用率、关注度极高的一类。[2]本文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并探讨其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原因。 二、网络流行语与语言模因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3]网络具有即时性,快捷性和自由性,所以网络新词一经出现,就会在网络的推动下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得到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4]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模仿和使用,那它必然逐渐被人遗忘并走向消亡,这都得益于语言模因的作用。 在模因论中,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的“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称为模因了。[5]人们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说,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语言变体,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模因。 1.网络流行语是强势语言模因 网络流行语模因作为网络文化的复制因子也必须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有些网络新词,在经过人们的模仿和复制传播之后最终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网络流行语,而有些则走向灭亡。这是因为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5]在这场竞争和选择过程中最终存留下来的就是成功的模因,即强势模因。 那么模因怎样成功复制而成为强势模因呢?Heylighen[6]认为,一个模因能够复制成功都要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输(transmission)四个阶段。然而,模因在顺利经过一个完整复制周期后,要想真正在竞争中获胜成为强势模因,还受到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忠实性(copy-fidel-ity)三个因素的影响。[7]可以说只有模因在顺利经过一个完整的模因复制周期后,并在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三方面表现都很好的模因才能获胜成为强势模因 。 图1 网络语言演变为强势模因(网络流行语)示意图 可见,那些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的复制因子就是强势模因。反之,就是弱势模因。例如:在2009年世界爆发猪流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赵景昆(1983-),男,辽宁朝阳县人,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

最新 浅谈日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精品

浅谈日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 ▲▲ 一、概述日语,全称日本语,是日本国的官方语言。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或日本语系。它是一种胶着语,而书写体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汉字。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和片假名,同时也可以使用罗马字书写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招牌或广告,日语汉字的注音不用罗马字而用平假名。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个方面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日语的发音很简单、只有五个母音音素和为数很少的辅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种发音总共只有不超过100个。日语的辞汇十分丰富、数量庞大、大量吸收了外来语。一般辞汇有3万多个。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g”、“?x”、“?y”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二、日语中假名的来历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间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漫漫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变成“ア”,“伊”变成“イ”等。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

浅谈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更既是工具,又是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班主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注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语言表达是班主任能力结构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想打动学生的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应当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心,使学生感受到你是出于真情实义,是给他讲真话。这样的语言才有力量,才能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思想,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老师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教师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技能技巧,它除了人类其他语言艺术的共性外,还具有教师语言艺术的特殊性。语言有两种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肩负的伟大使命决定了教师语言运用必须讲究科 学性、艺术性。教师语言运用违背客观规范,势必会产生不良后果。教师语言既要运用标准的语言,正确理解语义,又要有丰富的词汇,准确掌握语法;既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运用口头语言,又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运用书面语言;既要掌握外部言语,也要掌握内部言语。 教师批评学生尽量正话正说,不要让自己的话带有讽刺的味儿,

因为,讽刺最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 班主任应加强和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几点基础准备1.班主任加强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加强和提高语言修养的重要基础 教师语言是教师思想、道德、学识和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本身所含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是说什么,其次是怎样说。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解决的是这个“说什么”的问题。每天班主任教师都要给学生讲许多话,每句话都是班主任思想的反映。讲得对不对,对问题认识水平高不高,都取决于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 2.加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加强和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满嘴常识错误的班主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位常常被学生问倒的班主任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班主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决定着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精通本专业知识,并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必然稳定和高大。现代班主任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 3.不断地丰富语汇,掌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语言方式,认真研究语法规则,是加强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法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字体:】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提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模因论可以用于解释许多语言现象,可以启发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探讨语言的起源,更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模因与修辞的关系。语言模因在语言的使用中会产生明显的修辞效应,本文首先介绍了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重复与类推规律,然后讨论了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问题。作者谈到,语言模因流传过程产生的修辞效应熟好熟坏的关键是语言模因本身。修辞学者要研究的是模因流传与修辞效应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但涉及修辞手法产生的修辞效果问题,而且涉及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的大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作者指出,语言模因产生的修辞效应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语言模因本身的生命力,它的传播能量和它被使用的频率;语言模因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语用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多点宽容,少点指责,也不过于放任自流;研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修辞教学改革的依据,为适应社会大众使用语言的需要,我们要在传统的修辞理论的基础上勇于革新。 关键词:语言模因,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修辞,修辞效应 Linguistic memes and their rhetorical effects He Ziran CL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Abstract: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memetics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language phenomena, explore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serve as guidelines for learning and applying language effectively. This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etics and rhetoric.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guage, linguistic memes may bring about obvious rhetoriccal effect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repetition and analogy as representations of mem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replicating and transmitt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hetorical

浅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浅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文传院02本2班覃小玲 020******* 差不多刚好是在两百年以前,德国诗人席勒用他那个时代常见的夸张语气豪迈地疾呼:“啊,人类!只有你有艺术!”席勒这句话在此后的两百年里,被无数人引用过。如果我们借用席勒的这句名言,将它改为:“啊,人类!只有你有语言!”用这句话来概括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现象最恰当不过了。 语言是人类极为独特和珍贵的工具,对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起源、进化的看家宝。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就能把他们进化过程的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为有了语言,人类的智慧就能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不断发展;因为有了语言,文字的发明便成为人类智慧发展的突破。总之,没有语言,人类跟地球上其它动物就没有什么很大区别。虽然所有的动物都有各自的传达信息的方法,可是这些方法跟人类语言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远。 语言能力分为理解力和表达力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一些科学家曾成功地训练黑猩猩使用复杂的手势或辅助工具交流信息,但无论怎样训练,黑猩猩始终只能发出少数单词的音,“口语能力”无法提高。也就是说动物的表达能力欠缺,即使能够掌握少量的一些词汇也是机械化的行为,无法思考与创新。民间传统的说法都认为鹦鹉能模仿人说话,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鹦鹉虽然能说话,但是能发出准确语音的词汇是少数的,而且它们本身并不能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曾经有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叫喊之类也可归类为语言,但是这些声音都不过是一些不具备语言机能的固定的感情表达式,更多表现出来的不过是本能。比如说,许多鸟类都能够发出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声音。在这些鸟类群体中,一种声音在这个集体中所代表的意思,对于其种群的所有成员都是固定的和相同的。至于更高级的动物,则能够发出更多具有感情含义的声音;在一些特定事态发生时,比如在需要表达涉及饥饿、饮食、痛苦和友谊的关怀这样一些意思时,黑猩猩或多或少能够被诱导出一些特殊的声音。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这样一些特殊的声音从来就没有被模式化的可能,它们只是一时的纯粹的感情呼唤,并不具备任何能发展成为抽象语言的意义和可能。在那些与人类生活在一道的猿和类人猿身上,丝毫看不到有主动的模仿人类声音的努力,让类人猿发出人类的声音,并且促使它们将这样的声音与某些具体对象联想起来的所有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人类是大自然的恩造,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获得是进化中基因变异的偶然结果。人类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这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它靠模仿而生存,传播。它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广告语言的模因类型,让大家可以从一个新角度来看待广告语言。 关键词:广告;语言;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电视,书籍,网络,广告牌等媒介,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广告接触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在广告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广告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标志性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可以是广告的名字或它的台词,一经演绎后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广告语言中模因的传播现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

而产生,s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像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服装设计,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模因 1.基因型的广告模因 广告语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做广告的现象。整个广告就是通俗用语本身,未掺杂其他语言成分。广告词做着信手拈来便让它们对号入座,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基因型的广告模因如果切题切境,运用得当,就会有独特切隽永的广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如日本理光传真机的广告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借用这条中国俗语的内涵把传真机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来了。这则广告就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了模因。

语言艺术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策略 【摘要】教学语言是师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充满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教学语言艺术在授课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它是不可代替的。可见,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提升自身修养和注重积累和感受两大方面提出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升;修养;积累 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修养,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呢?下面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提升自身修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能够反映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古语有说“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因此,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古有“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腹有诗书气自华”,今有“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都说明了教师的内部修养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感情、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态度、仪表和行为、人际关系四个方面体现的。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具备四种人文修养。一是美好的情趣,二是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终生学习的理念,四是优良的反思意识。这四种人文素养不能只是表面空话,而是要落到实处,不要因为平时的工作繁忙就忘了,“精神粮食”和“物质粮食”都要有,有时候“精神粮食”还重要一些。 (二)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代的青少年由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变化尤为显著,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缺乏新信息的储存与支持,教学语言是很难为学生所喜爱的。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自身教育文化修养的提高—既包括经常吸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包括学习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例如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教师的语言更丰满,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 除了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等,还要吸收本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理论,同时也要汲取世界各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在说理时,精辟透彻;抒情时,激情饱满;叙述时,思路清晰。只有自觉加强理论修养,才能使教学语言达到“文质兼美”。 (三)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的变化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的变化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远新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刘玉屏摘要语言接触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研究语言接触及其与语言变异、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语言接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组概念说起,讨论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制约作用,分析语言接触过程中影响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建立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关系的有效分析模式和检验模式。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变化变化机制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异、价值语言变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语言本身并不会接触,语言的接触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接触实现。也就是说,语言的接触实际上是语言使用者的接触,而造成语言接触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移。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路”,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口的大量迁移和流动。城市化进程强化了语言接触的密度和深度,导致了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新现象、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语言接触及其影响语言变化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从几组相关概念说起 1.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一种行为或事实,接触各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语言影响”(language influence),是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导致语言产生的变化是“语言变化”(language change)。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可表示如下: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 从逻辑上说,“语言接触”是“因”,“语言变化”是“果”。作为一个描述性的用语,“语言影响”既可以用做“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简称形式,指称“语言接触”这种行为;也可以用来指称“语言接触”的形式和结果。比如有些学者采用“语言影响”指称“语言接触”,把语言接触的类型划分为“深影响”、“浅影响”、“长型影响”、“短型影响”、“口头影响”、“书面影响”等,又用它来指称“语言变化”的形式和结果,把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区分为“词汇影响”、“语音影响”、“语法影响”等类型。还有的学者把语言的浅层渗透称作语言影响,与之相对的深层次渗透称为语言融合或语言混合。为了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而加深语言接触的研究,我们建议使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这一对表义明确的术语指称语言关系中因果关系的双方,把语言接触看做自变量,把语言变化看做因变量,研究二者的关系。 2.语言演变·语言变异·语言变化 在讨论语言接触对语言所产生的结果时,有人使用“语言变化”,有人使用“语言演变”(language evolution),有人则使用“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有人使用的术语是“语言演变”,讨论的内容确实语言变异;有人使用的术语是“语言变异”,讨论的内容确实语言演变。有人把外来成分为适应当前语言系统而进行的结构调整看做语言变异;有人把语言的历史演变当做语言变异。 事实上,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异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受到高度的重视。一般而言,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都属于“历时”(diachronic)的范畴。扩散理论的创建者王士元(2000)立足于时间,把语言变化区分为“宏观”(macroscopic)、“中观”(medioscopic)、“微观”(microscopic)三种类型。变异属于微观变化的范畴,跨越的时间只有几十年。也就是说,王士元把语言变异看做语言变化的一个特殊阶段,看做语言的微观变化。社会学语言学家大都不从“共时”(synchronic)和历史的角度对语言变异进行分类。这是因为:一方面,历史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共时的变异;与此同时,共时的变异又体现了历史的变化。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变异是语言演变的起始阶段,即开始出现异体的阶段。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

语言模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25语言模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东森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模因论事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作为文化信息传播单位,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作者在探讨模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语言模因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模因论;复制;传播;模仿;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225-2 随着语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提高学生运用语 词仿造而来,源自于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不[1] http://https://www.doczj.com/doc/0a9600500.html,/view/5c8e92785acfa1c7aa 00cccd.html [2] 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M].岳麓书社,1986. [3] 王娜.《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远程教育学习小组研究》[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4]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 [5] 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赵波.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田径,1998(12):33-34.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高东森,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0a9600500.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26.html

语用学新论:语言模因论

语用学新论: 语言模因论 Memetics of language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中心 何自然 ?1. 模因论与模因 ?2.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3.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A.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 ?B.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 ?4.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A.模因与翻译 ?B.模因与文化 ? C. 模因与语言教学 ?5. 结语 ? ?1. 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 ?有学者认为: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 ?模因像病毒,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对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传播出去,“炒作”起来,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回顾上世纪的文革就感受到那时的政治模因。人的名字几乎千篇一律地改为“卫东”、“卫红”、“学军”、“反修”;不论在什么场合(包括起居饮食的场合)都不可少地举起“小红书”读语录,做政治“秀”;说话、写文章(包括学术著作)也时兴地引用几段(那怕是牵强附会的)领袖语录。 ?2003年初流行一种非典型性肺炎,它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非典型肺炎就被简单地复制为“非典”,在人们交往中广泛传播,表现为一种语言模因。其实这个叫法并不科学,因非典型肺炎不只这一种,但这个叫法就这样传播出去了,人们也就不管这个叫法科学不科学,非典就专指这种具有某些特定病征的非典型肺炎,“非典”的说法还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