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

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

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
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

2011年7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Jul.2011第17卷 第4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7N o.4

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

王 正,董信泽

(长春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32)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正义理论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环境正义、区域环境正义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国际环境正义和区域环境正义存在的问题。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它与现实的社会正义问题联系起来,只有消除了现实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才有可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环境正义;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 G2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11)04-0044-02

一、环境正义理论的内涵

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的每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教育和文化等。 环境正义 在广义上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实施正义的可能性问题,即 种际正义 。 狭义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主体都应拥有平等享有环境资源、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二是指享用环境权利与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统一性,即环境利益上的社会公正。社会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强调在整个社会中保障个人或群体利益应得环境权益的重要性即不同国家、民族、团体、群体承受环境风险比例相当,此是实质正义。

从性质上分,环境正义可以分为程序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地理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正义。从时空上分,环境正义包括种际正义、代际正义、代内正义。种际正义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保持适度、适当的开发与保护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代际正义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利用环境资源问题上应保持恰当的比例。代内正义是指同一时空下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对应。代内正义主义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正义、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正义、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群际正义。环境正义问题的提出是环境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合理组成部分。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又孕育了环境理论。环境正义的提出源于美国。1982年,美国中部北卡来罗纳州华伦县(W ar ren County ,N orth Carolina)爆发了一次以美国黑人为主的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反对在当地黑人和少数民族社区兴建污染严重的化学品工厂和有毒的垃圾掩埋设施。这次抗议活动最终成为全国范围的抗议

浪潮。通过这次活动促使公众意识到不公正的环境给民众带来的危害。1991年10月,美国 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 通过了一份 环境正义基本原则 ,用以调整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由此,环境正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引起社会、政府及众多学者的重视。人们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如果不与社会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是不会得到

解决的。

2

二、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一)国际环境正义

全球环境正义是正义的全新领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将会导致并恶化环境方面的不公正、不合理,其结果是:强势集团永远是环境的得利者,而弱势集团则往往承受着太多的环境灾难。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掠夺着、消耗着全球资源的主要部分,但却千方百计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他们仅占世界人口的1/4,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为了保持西方现有的生活水平,他们一方面对本国自然环境精心呵护,另一方面却对本国之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继续掠夺,并输出更多污染,他们是全球资源的最大消耗者和全球污染的最大制造者。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借口保护地球环境,既反对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又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全球资源的紧张,造成全球环境污染。

少数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制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廉价的原料,加工成成品后再高价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掠夺更多的财富。而所谓的 援助 往往附以环境条件,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进行要挟,以使发展中国家变成发

44 作者简介 王正,长春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 十一 五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132)

达国家廉价的供应基地和高价商品的倾销市场。西方一些国家不仅从发展中国家掠夺资源、财富,还反过来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立法宽松等弱势,把在本国由于产业升级而淘汰的夕阳产业,如技术落后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对有害环境的工业部门的国外投资的39%在第三世界;联邦德国对化学工业的投资,有27%在第三世界。如电子垃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世界上每小时产生4000吨电子垃圾,主要产生于发达国家。为解决电子垃圾污染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竟然无视电子垃圾的危害,公然违反国际公约,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和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并逐年加剧。我国受害最重。据统计,全世界的电子垃圾中, 80%被运到亚洲,而其中90%就运到了我国。即全世界有70%多的电子垃圾已经涌入了我国。美国商务部显示,美国2004年向中国出口12亿美元的垃圾和废料,比5年前增长了5倍。目前,垃圾是美国对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品,仅次于飞机和半导体,超过了大豆和电脑。 3 1987年,产自费城的富含二氧杂芑的工业废渣倾倒于几内亚和海地。 1988年4000吨的意大利的含聚氧联二苯的化学废料在尼尔利亚被发现,毒液从锈蚀的圆桶中溢出,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地下水。 4 这些肮脏工业品不仅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在国际环境利益问题上存在的明显不公正显现正严重制约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伦理的认同和践行,发达国家所认可的环境伦理和环境期待与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和环境期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发达国家由于先发的优势更加强调环境的持续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更加注重现实的改造和环境的利用。如果不协调二者的利害关系,要保持同步的环境保护和坚持同样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显然,这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不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因此,正视国际环境正义是当务之急。

(二)区域环境正义

环境正义观点由美国地区研究者最早提出。最初,他们的关注焦点便是美国国内的有毒废弃物放置位置的不公。其它学者随后很快指出,种族、阶级、性别与地域(城乡不平等)是环境正义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弱势种族以及下层低收入的人们常常成为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最直接受害者。这在美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美国为例,1960年最富裕的1/5的家庭占有45.5%的国民收入,而最贫困的1/5的家庭只占有4.7%的国民收入。到1970年约有12.6%的美国人仍生活在美国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而到1987年则增至13.50.6。到90年代中期,依靠救济和施舍过生活的美国人上升到了4300余万人。由于在财富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以致70年代和80年代的多次民意测验显示,约有62%的美国人都有严重的失落感,认为他们并不享有足够的权利,另有80%的人则认为 富有的人变得更富有,贫穷的人则变得更贫穷。 5

目前,中国的环境不正义表现为四种类型: 一是地理或自然的分配不正义,这是受地理位置、大气条件、生物多样性、人口密度和其他一些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二是由于工业格局和分布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不正义,因为污染工业多的区域的生态环境比污染工业少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差,居住在污染工业高度密集地区的人口承受着更大的环境负担。三是基于法律标准而产生的环境不正义。在全国统一的环境法律体系之下,地方立法有权根据地方的特殊情况判定地方环境规则和污染控制标准。四是以经济能力或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产生的环境不正义。 6

至于地域方面的不平等,最为突出的便是繁荣的都市地区人民的大量物质需求来自于对乡村生态资源的剥削,而所生产的各种垃圾与废弃物,却又多半都由相对贫困的乡村地区人民来承受。环境差距也是如此。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往往是贫困的西部地区。西部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和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开发森林和矿产,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对西部地区不断提出限制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而保护成果却主要被发达地区享用。而由西部地区承担的生态破坏成本,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困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近年来的南水北调、森林禁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发达地区。而目前西部地区还有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境设施几乎为零。环境保护上的不公是极其明显的。

我国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城乡不公平。 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的环境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市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加重;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而貌改善了,城乡接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 米袋子 、 菜篮子 ,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环境污染。 7 也就是说, 环境正义 既是我们所而临的现实问题,也构成了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曾建平.环境正义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9,11.

2 王韬洋. 环境正义运动 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 J .新华文

摘,2003,(12).

3 赵章元.生态文明六讲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1

4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

译)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6一57.

5 [美]路易斯 哈里斯.美国内幕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1

一22.

6 曾建平,袁学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环境正义 J .道德与文明,

2005,(1):8.

7 李培超,王超.环境正义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27.

责任校对 赵贤芳

45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学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学(1962-)任教,现为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义论》一书是罗尔斯积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 ——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有一句名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不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纠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层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要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其次,(决策层面)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第三,(操作层面)要高度关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第四,(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长效机制,有关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必须整体推进,相互配套,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社会等多种手段,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篇二: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着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着作。什么是公平?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就是我读完《正义论》后的最深的感受! 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的人们会选择的对制度的设计的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是机会的公正平等与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而第二个原则的机会公平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有关公民政治权利部分,一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部分。

博弈论与社会选择中的理性

博弈论与社会选择中的理性 第一讲个体理性决策与博弈论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理性(rationality)与折中权衡(trade-off) 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实现什么目的?描述或解释人类行为,进行机制设计的基础 行为者(决策者、博弈者)对所处场景的主观认知:物我两分;形式系统及其解释 有界理性: 理论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Craig定理 社会物理学:个体理性决策、博弈论与社会选择,机制设计 社会科学的两大基石:博弈论与社会选择 博弈论的两个互补观念:协调性与稳定性(稳健性) 作为描述性理论的as if解释:图灵实验 描述性与规范性之间的不协调 个体理性决策

阿罗:“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当代形式是博弈论”,“所有解释都必须以个人之间的行动和对行动的回应的方式进行”(Arrow, 1994, p5, p1)。 “我们研究的模型假设每个决策者在如下意义上是理性的,他知道他的可选择对象,形成关于任何未知事物的预期,具备清晰的偏好,在某些优化过程后深思熟虑地选择他的行为”(Osborne & Rubinstein, 1994, p4)。 选择、偏好、效用 选择:一致性(consistency),弱显示偏好公理 偏好: 完全性:不能不选择 传递性: R A x M∈ ? A = ∈ A , y } : { , (xRy ) x R A G? = A ∈ ? ∈ { y , } ) : A (yPx , Rational Fool :tie-breaking 布里丹的驴子 “全局理性”:How to decide … how to decide to how decide rationally Herbert Simon:“bounded rationality”;满意原则(秘书问题),是一种进化出来的能力而非计算的结果 选择规则 如果假设一个决策者对所有备选方案都是无差异的,那么任何行为都可以被理性化。但是,理论的强度越弱,预见性也越差。 满足连续性的偏好可以被一个效用函数所表示。 偏好和效用反映了行为主体的主观性判断。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妒忌型人格可以被区分开。 不确定环境(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下的决策 个体知识的划分(partition)刻画:非幻觉性;如果你知道某事,那么你知道你知道某事;如果你不知道某事,那么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某事 风险、不确定性、无知 两类模型,决策者在两类模型中都是在彩票中进行选择。概率(probability)模型定义的彩票是彩金的概率分布,适用于描述客观未知(objective unknowns)情形,即奈特所谓的风险(risk)和(Anscombe & Aumann ,1963)中的轮盘(roulette)彩票;状态变量

环境正义不容忽视

环境正义不容忽视 2012年10月11日 来源:财新网 作者: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教授) 从2011年秋冬一场关于PM2.5的争论,到2012年的什邡与启东环境事件,看似偶然,却集中映射着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与矛盾,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更叩问着增长和发展的代价、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利益相关人的冲突解决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更多关注和讨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剧现象的同时,对于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本配置的两极分化以及可能引致的社会冲突加剧,却缺乏认识和关注。 国际社会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注以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也挑战着中国环境领域的公共治理结构和治理体制。能否借助全球经济变迁引发的产业调整,尽快转向低碳化和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国际位势的一个战略选择。 环境资源的贫富分化比经济财富的两极分化更可怕 尽管过去30多年,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因为环境污染的累积性特征,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量环境问题没有解决,增量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使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形势依然会相当严峻,环境污染的损害凸显、突发性环境事件频发,并进而体现为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生存环境权益”和“生产环境权益”以及“发展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已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社会强势集团有可能以其手中掌握的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比其他团体占有更多低价的环境资源并攫取更大的超额利润,导致环境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公平,进而体现在社会利益分配的最终结果上,且终将会以不同的社会冲突方式体现出来。 这种贫富分化远比经济财富两极分化更可怕,因为它意味着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性环境权益的损失甚或丧失,其可能引致的社会冲突是根本性的。 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安排的边缘化特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导致在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处理上,缺乏对短期和长期效益的比较与权衡,缺乏对局部利益与全民利益的比较和权衡。由于缺乏适宜的渠道,众多分散的利益集团权益诉求难以保障,也无法保证以环境资源质和量为表征的自然资本的增值,甚至使得该资本处在不断消耗之中。

探讨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探讨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摘要: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公民环境权利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理论关注,而且不少国家的法律做出积极回应。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的基本特点,这很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应当确立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公民环境权利应当两条进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关键词:公民环境权利;环境保护;法律确认 公民的环境权利(或称为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拥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通常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它区别于: (1)公民、集体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2)国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拥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3)私法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所有权、人身权和相邻权;(4)传统人权理论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当今国际社会,公民的环境权利作为一项新兴的基本人权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说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存在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的弊端;为实现我国环境的有效保护,我国法律应当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进路应两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1环境保护中公民环境权利问题的提出 立法出于技术考虑,并不必然在法律规则中既对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做出规定又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内容进行宣称。如我国《民法通则》(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均为简称)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该规则就并未对国家、集体和公民享有财产权及其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地,这样简洁的表述在司法实践中并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样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条文中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及其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些法律规则的背后,存在着一张清晰的权利谱系。然而在权利规定比较模糊的时候,法律规则实现对权利的保护则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我国从1978年首次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

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作者简介:高连克(1969--)男,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后。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厦门361021电子信箱为: abull2054@https://www.doczj.com/doc/0c9524942.html,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试图整合社会学理论微观主义与宏观主义,因而在经济社会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是包括行动系统、行动的结构、行动的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等四组基本概念构成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要分析个别行动者的行动,而且要努力能够从对微观行动的分析上升到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对法人行动分析。因为法人行动不只是分析行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之一。但是,他的理论忽视了行动者的偏好、欲望以及心理预期,忽视了感性选择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制约作用。关键词:科尔曼理性选择社会行动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这诚如吉登斯所言,“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1)这样,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共同的心声。从50年代到80年代,在批判帕森斯功能理论基础上美国社会学界群星璀璨,但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学界日益出现了微观与宏观整合趋势:整体主义、宏观主义社会学理论试图引入个体心理学理论,而个体主义、微观主义社会学理论则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试图将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范围之中。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杰出代表,他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正是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为此,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本著作:“自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他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2)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理论基础构成了该理论生长的关键。总体上看,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经济学基础、社会学方法论基础以及交换理论的基础。一段时期以来,理性选择理

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于1971 年发表的巨著《正义论》,在西罗尔斯于1971 年发表的巨著《正义论》,在西方社会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一出很快就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罗尔斯对正义理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系统、最精辟的分析,被称为当代“正义理论集大成者”。目前中国正处于制度变革、创新与伦理道德建设的紧迫时期,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探讨和分析,必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合理的因素,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一、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在罗尔斯之前,西方伦理学正义理论的主导是功利主义,其主旨就是: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大净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1 ] (P22)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的突出特征是,它只关心能产生最大满足的分配,而不关心满足的总量如何进行分配。功利主义者这种选择意味着在产生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容许对部分人的平等自由权的侵犯。这是一种把整个社会的善置于正当目的之上的目的论理论。罗尔斯否定了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应当按照正义原则而不是功利原则来安排社会的基本制度。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指出正义的主题是: “通过建立适当的社会基本制度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对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进行合理的分配。”罗尔斯的正义观可以概括为: “所有的社会价值( 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1 ] (P62)它包含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 “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 。”[1 ] (P302) 第二个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他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1 ] (P302)罗尔斯又进一步界定处理以上正义原则冲突的两个优先规则,第一条优先规则(自由权优先)是平等自由对社会经济利益的优先。第二条优先规则(正义优先于效率和福利)是第二个正义原则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而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让我们分析一下罗尔斯的正义原则。首先,罗尔斯限定了上述这些原则主要运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它们要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这些原则预先设定了社会结构能够划分为两个大致明确的部分。第一个原则适用于公民的基本自由部分,包括公民的政治自由及言论和集会自由,良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以及保护个人财产的权利。第二个原则大致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以及对那些利用权力、责任方面的不平等或权力链条上的差距的组织机构的设计。其次,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所要求的是,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不正义就仅仅是那种不能使所有人都得益的不平等了。罗尔斯并未对允许哪一种不平等的存在做出具体规定,只是要求这种不平等能改善每一个人的状况,也不允许在基本自由和经济社会收益之间进行交换。第一个原则仅仅要求那些确定自由的规范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要求这些规范承认与所有人所拥有最广泛的自由相容的类似自由,确定自由的权利和减少人们自由的惟一理由,只能是由制度所规定的平等权利会互相妨碍自由的主张应首先被满足,而后其他原则才能发挥作用,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 罗尔斯的第二个原则坚持每个人都要从社会基本结构所允许的不平等中获利,不能根据处在某一地位的人们的较大利益超过了处在另一地位的人们的损失额而证明收入或权力方面的差别是正义的,对自由的侵犯很少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消。功利主义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代表人的期望总额,而不关心如何在个人之间对之进行分配。这实质上是允许用一

台湾原住民的生态智慧与环境正义--环境哲学的省思_0

---------------------------------------------------------------最新资料推荐------------------------------------------------------ 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 思 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思莊慶信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內容摘要: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研究法」為主,兼採「科際整合」法及「深度訪談法」,特別由環境哲學角度檢視台灣原住民是否擁有獨特的生態智慧及遭受環境正義問題的困擾?身為一個環境哲學研究者,探索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的背後是否有其理論基礎,是責無旁貸的。 其次,本論文期望能整合各學門的環境共識,一面可提供漢族群寶貴的生態智慧,一面可為弱勢的原住民爭取某程度的環境正義。 最後,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出五種寶貴的環境倫理規範,討論六項環境正義的問題,以及提供三項解決之道。 關鍵詞: 生態智慧?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原住民壹、前言在原住民當中,可能以泰雅族來台最早,然而「在泰雅族之先,台灣當已有先住民居於此焉」,1由於這些矮黑人先住民的滅絕,學者對這些先住民的探索迄今仍1 廖守臣: 《泰雅族的文化: 1 / 3

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 世新專校, 1984,頁 14-17。 廖氏推測泰雅族佔了優勢,矮黑人先住民稍後便滅絕。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三期 2006.03 -2- 無定論。 台灣的熟番及化番在清代以後,逐漸合稱為平埔族( plain tribe),有別於古代生番及今台灣的原住民十族。 原住民十族為阿美( Amis)、泰雅( Tayal, 含泰雅亞族及賽德克族 Sedek)、排灣( Paiwan)、布農( Bunun)、魯凱( Rukai)、卑南( Puyuma)、鄒( Tsao)、賽夏( Saisiat)、達悟( Tao)、邵( Thao)等族;平埔族八族為西拉雅族( Syraya,又分西拉雅、馬卡道 Makatao、四社平埔 Taivoran 三支族)、洪雅族( Hoanya,又分兩支族)、巴布薩( Babuza)、拍宰海( Pazeh)、拍瀑拉( Papora)、道卡斯( Taokas)、凱達格蘭( Ketagalan)、噶瑪蘭( Kavalan 卡瓦蘭)等族。 其實平埔族和山胞都是台灣的原住民。 古來以漢化為化分的標準,將原住民一分無為二,是「大漢沙文主義的表現,在民族學、人類學上本就沒有根據,不論所謂山胞或平埔族皆應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應(共)區分為十八族」。 就不再是少數的弱勢族群了,但問題是大部分的平埔族後裔早已隱沒在漢人的主流社會裡而不自知。 2以此觀點看台灣原住民,一、研究動機與目的在原住民環境作法及思想方面,已有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學術性的研究,筆

正义论 罗尔斯txt 罗尔斯 正义论

正义论罗尔斯txt 罗尔斯正义论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罗尔斯正义论‖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doczj.com/doc/0c9524942.html,的支持! 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理想_____-罗尔斯的《正义论》及其教育公平观 正义的乌托邦______罗尔斯《正义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正义是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 理论是理想性质的,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探讨―法律被严格服从‖―组织良好的社会‖的正义理论,建构正义的乌托邦。 一,罗尔斯的生平 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 (February 21, 1921 – November 24, 2002) 1 1,1921年出生于马里兰的巴尔的摩。John Rawls was born in Baltimore, Maryland. 1939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对神学产生浓厚兴趣, 一度想成为一名圣公会牧师。 Upon graduation in 1939, Rawls attended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was elected to the The Ivy Club. During his last two years at Princeton he ―became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ology and its doctrines‖. 1943年,大学毕业,进入美国军队,曾在南太平洋参加二战。 1946年退役,回到普林斯顿攻读道德哲学的博士学位。In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以矿产资源为例 一、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一)生态补偿的含义 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指前者。 单从生态学视角来看,生态补偿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恢复和补偿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功能。在法学领域,生态补偿是指国家或社会主体在公平的基础上,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转移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的过程。强调生态补偿是一种合法、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国家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公平是生态补偿的前提。在经济学领域,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生态伦理学基础—环境正义论 环境正义是对环境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公正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环境正义既强调应该消除破坏环境的行为,有保障人类的生存权,以合理性、合法性为基础,公平地分配社会主体的环境权利义务。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基于人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是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等化。环境正义理论可以为能源生态补偿调节利益冲突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得失,最终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 2.经济学基础 生态经济学---生态环境价值论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认识到生态环境应包括3方面的价值:一是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而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它取决于各个自然要素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二是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包括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的环境正义问题探究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 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的环境正义问题探究 刘画洁 (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环境法律应当体现环境正义,故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对环境法律目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立法中,应当尝试在“积极人权”和“实质自由”理论基础上,运用补偿机制和个 人碳交易机制,矫正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中的环境正义问题。 [关键词]碳中和;环境利益;环境正义;碳补偿;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109-04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危及人类生存的温室效应使低碳浪潮席卷全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浪潮一样,低碳浪潮也预示着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两大领域都将面临巨变!人类只有不断创新低碳技术,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生活运行模式,养成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才能规避温室效应引发的不可逆转的生存风险。碳中和理念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想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①是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零净增的一种状态,是目前国际上实现气候变暖减缓的理想路径。碳中和主要是在测量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碳减排(carbon reduction)和碳补偿(car-bon offset)达到零碳排放的目的,适用于国家、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目前,哥斯达黎加、挪威、新西兰、冰岛等9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实施碳中和计划,多个国家启动了个人碳中和实施机制。英国国会通过了Climate Change Bill,为英国居民设立记录碳排放信用的电子账户,个人购买与碳排放相关的产品时须以其账户中的排放信用额度为限,消费更多能源必须通过参加碳排放交易、获得更多信用额度才能实现。中国人均碳排放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倍,并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后京都时代”即将到来,中国正面临着承担减排责任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成为每位中国公民的责任。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发布。公众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随着碳中和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通过碳减排和碳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有望成为社会成员对自我碳排放负责的主流选择。 个人是低碳浪潮的主要实施者与承受者,各种低碳法律与政策的适用对不同收入者的影响也不同。诺曼·法拉梅利(Norman Faramelli)曾说,“大多数针对环境质量而建议的解决方法都将直接或间接地给穷人或低收入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清晰地表达了社会正义的要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张力。碳减排主要通过清洁能源和节能产品的使用来实现,这会导致电力或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清洁的同时也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各种节能产品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原材料的替换也会导致价格上涨。具体到我国,《节约能源法》第46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用于营运。”依据该规定,用于交通运输的车船如果不符合燃料消耗标准,必须另行购置合格的车船才能继续运营,这必将导致乘客交通费用的上涨。尽管从长远来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刘画洁,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①PAS2060碳中和承诺,英国标准协会(BSI)。 901

罗尔斯 正义论读书笔记(各方总结+自己见解)超全)

《正义论》读书笔记 一、背景介绍 作者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正义论》一书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调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政治理论。 二、主要内容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罗尔斯认为:人们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因此,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为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为此,罗尔斯通过进一步的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在此,契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公认的根本道德准则(正义准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确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环境下组织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原则,即那些处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则;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决现实中的不正义问题的原则构成。 罗尔斯的逻辑线索 单个的人力量是弱小的,而结成一个合作体系则又有可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合作增益效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因合作而构成的社会体系会不利于维护其成员的利益,甚至出现合作损益效应,所以一个社会合作体系并非必然会产生好的效果。显然,只有能够平等的维护每个人的利益的契约才能够为人们所共同认同。因为合作体系是人们自愿结成的,并不存在强制关系,这之中的每个

论环境正义(一)

论环境正义(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当代环境伦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而陷入了某种发展困境,对环境保护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由于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引起的“环境不公”问题在环境保护运动中日益突出,并且由此引发了一场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响应的“环境正义运动”。“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正义”的一些重要思想,既对当代环境伦理理论及其指导的西方主流环境保护实践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代环境伦理提供了一个从现实的角度看待和分析环境问题的崭新视角。“环境正义”所代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的倾向,正是当代环境伦理谋求自身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理论;环境保护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及起源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推动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现代民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所谓环境正义,一般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国籍、民族、种族、性别、教育、区域、地位、贫富等,都平等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环境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人们平等的环境权利,并尽量减少人们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从而维护人们的价值与尊严。 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正义的起源 1.美国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运动”最初爆发于美国。1982年,瓦伦县居民举行游行,抗议当地政府将该地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这一行动将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学术团体和公民权利团体所提出的问题吸引了更大范围的关注:环境保护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①。此事件中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把瓦伦县作为有毒垃圾的掩埋场地,与这一区域的居民主要由有色人种和低收入人群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件揭发以后,人们发现美国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原有的污染、公害等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某种程度来看,它是被转移到有色人种和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中。 1987年,美国联合基督教会种族正义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有毒废弃物与种族》的研究报告,正式将长久隐藏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环境正义问题推到了环境保护关注的前沿。1991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推到了高潮。会议的目的是要突出有色人种环境保护组织的自主性和为自己发言的权利。在大会上,“环境正义”被列入社会的和环境的议程之中,并经过激烈辩论达成了协议,正式宣告了“环境正义”者们的立场。 2.“穷人环保主义” 在印度生态主义者古哈(RamachandraGuha)199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的著名文章中所介绍的印度的环境斗争,就具有明显的“环境正义运动”的色彩。 古哈的观点表达了在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被称之为“穷人环保主义”的环境保护运动中要求实现“环境正义”的呼声。以亚马逊土著居民反对跨国公司为例。由于跨国企业在亚马逊河流沿岸雨林大量砍伐树木及采矿所造成的土壤流失、水污染、动植物死亡及其它的生态破坏,

论罗尔斯的正义观

论罗尔斯的正义观 作者:周鹏(From the UIR) 【摘要】罗尔斯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他在他的代表作《正义论》中论述了对正义的基本观点,他将正义区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正义原则更是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有益的启示。罗尔斯提出正义观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在保证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力求保证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进行重新探讨和分析,从中汲取合理的因素,有助于重建社会公平。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两个原则缺陷价值 约翰·罗尔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二十世纪中期,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罗尔斯从自然法学理论的基础中出发,并且以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论证西方民主社会的道德价值,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美德,就像真理对思想体系一样;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不论如何有效,也应加以改造和清除。他还认为正义与社会合作密切联系,并指出应区分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和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提出 正义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关注,并非源自人们的主观情感,而是因为在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正义现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不正义现象并没有因经济的繁荣迎刃而解,反而愈加突出,成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的一个根源。 ①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纪大战的结束,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各国经济都逐步开始复苏。此时社会上流行的是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成员的欲望构成的总的欲望体系。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或者说政府打着为了多数人利益的旗号,侵犯少数人的利益,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社会不正义的现象大量存在。 罗尔斯认为道德哲学是社会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础之一,不改变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哲学,便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各种体制,也不可能改变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非正义现象。从这点出发,罗尔斯便把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当作了批判对象。再加上,“美国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政治、经济剧烈动荡时期,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越战、要求平等与民主的斗争交汇在一起,构成了对于美国这个所谓的‘民主世界的堡垒’、‘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的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克服和缓解人们对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信任危机’。”②在这个人因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罗尔斯的新的正义观应运而生。 罗尔斯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存在这理论上的缺陷,因为功利主义只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一总量,却不考虑这一总量在个人之间如何分配,这就说明 ①《罗尔斯正义观的双面性》,宋伟,南京政治学院,《网络财富》?2010年12期。 ②《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18页。

罗尔斯正义原则解读

东岳论丛 Ap r.,2009Vol.30No.4 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Dong Yue Tribune)哲学研究 罗尔斯正义原则解读 高瑞鹏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法系,山东聊城252000) [摘 要]《正义论》一书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是罗尔斯对其一贯思想所做的一种体系化的努力。该书集中 阐述了其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设计并证明了两个可供选择的用于基本制度安排的正义原则。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原则;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4-0139-04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该书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而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即“我的目标是要确立一种正义论,以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对象,来替换那些长期支配着我们的哲学传统的理论”①。这种“正义论”以“作为公平的正义”或“正义即公平”为旨归。 一、作为公平正义的实质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核心就是平等,在他看来“正义即公平”。具体来说,“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利益的公平分配,说明正义的要义是公平,这种公平又联系于人们所说的“公平游戏、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中的公平。罗尔斯实际上把人们选择正义原则的活动看成一种“总值非零”的合作游戏,个人就是这种游戏中的游戏者,旨在达到一种全体一致的协议。在罗尔斯看来,两个正义原则就是这样一种协议,就是这一游戏的结果。据此,罗尔斯认为自己已经寻找到一种合理的联系个人与共同目标的方式,并且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说服力,即使你们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只要你们有理性,按照合理的规则推理,你们就能达到这样一个普遍同意并具有实质内容的道德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理念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正义原则上,其对于正义原则的一般表述是:“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地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②。以上正义观可以具体分解为两个层面的涵义,亦即他的两个著名的正义原则,“正义的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体系”。“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以及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③。以上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可以概括为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为了使正义原则间的内在冲突与两个正义原则相配套,罗尔斯还提出了两个优先规则:“第一个优先规则(即自由的优先性),两个正义原则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是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这有两种情况,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的自由体系,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第二个优先规则(即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第二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的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一种过高的储存率必须最终减轻承受这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④。 仔细考察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其要义无非是诉求平等地分配社会领域内的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个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 [作者简介]高瑞鹏,女,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法系讲师。 9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