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症(instability of lower cervical vertebrae)

下颈椎不稳症是位于颈2~3椎节以下的颈椎椎节不稳定统称为下颈椎不稳症,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其中伴有椎间盘(髓核)突出或脱出者不属本节讨论内容,本节主要涉及原发性、仅仅表现为椎节松动不稳的病例。本病可视为颈椎退变的一个过程又因其具有一系列症状及客观所见,并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疗法,因此亦可作为一个独立性疾患提出讨论。

其发病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不尽相似,上颈椎不稳症的发病以先天性因素为主,而在下颈椎,后天性因素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

1.退行性变自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即开始退行性变过程,意味着各组织将朝着推动自身形态与功能退化的方向发展。尽管这一过程持续到生命停止但在不同阶段所造成的病理解剖特点与后果并不一致。从颈椎失稳这一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退变早期椎节呈现轻度不稳:指纤维环及髓核刚刚开始脱水、体积变小及弹性降低的早期阶段,在此情况下,椎节必然出现松动。在侧位动力性X线片上,可以发现颈椎椎节出现轻度梯形变,此种病理生理改变易激惹后纵韧带及根管处的窦椎神经,引起局部症状。此期所引起的症状相当于颈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颈椎病;同样此期也是这种类型颈椎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基础。(2)退变中期椎节明显失稳:指椎体间关节等退行性变进一步加剧,髓核明显脱水,并可出现纤维环的破裂及髓核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引起椎节的明显松动及变位严重者甚至出现半脱位样改变。在此情况下,视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的矢状径不同而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①大椎管者:指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大多表现为窦椎神经受刺激所出现的颈部症状,少有脊髓或神经根受激惹的临床表现。②小椎管者:椎管愈小,椎节移位所引起的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征愈明显。因此,其不仅具有颈型颈椎病症状,尚有可能出现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诉与体征。其特点是症状的变动幅度较大,与患者颈部的体位关系密切。(3)退变后期椎节失稳后恢复鶒:由于前期的明显失稳引起椎间隙四周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软骨化、钙盐沉积及骨化鶒从而使失稳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尽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以及周围的其他韧带为增生的骨赘所取代,并可对脊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神经形成持续性压迫,但椎节的稳定性却获得恢复。此种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对小椎管者是有害的,而对大椎管者则十分有利,因为后者一般不引起神经组织的受压症状。

2.外伤与劳损在现代生活中,外伤的机会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速公路与高速车辆的出

现更增加了脊柱损伤的机会。头颈部的突发性外伤与颈部的慢性劳损均可引起椎节程度不同的松动与失稳,尤其是当外力引起椎节超限活动时,椎节韧带易出现撕裂征,并可直接引起与颈椎退变早期或中期相类似的后果,尤其是椎节移位明显及椎管狭窄者。

3.咽喉部炎症主要是咽喉局部及上呼吸道的炎性反应甚易招至椎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的松弛,以致加重椎旁肌肉受累,导致肌肉无力,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加剧颈椎的不稳

4.其他包括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在治疗中过度的大重量持续牵引、不恰当的手法操作、不适当的颈部锻炼以及其他凡是可以引起颈部肌肉萎缩的伤患等,均可引起或加重颈椎的失稳。

其它辅助检查

1.X线平片除常规的颈椎正位、侧位及斜位片外,主要拍摄过伸及过屈动力性侧位片,可清晰地显示出椎节移位的方向及程度,并应加以测量。此种改变最早出现,并明显早于MRI影像所见。

2.MRI检查对伴有脊髓症状者,应争取同时行MRI检查以判定脊髓有无受累及其程度等。由于当前磁共振技术尚无法清晰地显示椎节内的脱水性改变,只有当椎节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可显示,因此,MRI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3.其他对伴有明显椎动脉症状者,尤其是拟行正规治疗前应酌情行椎动脉磁共振(MRA)或DSA检查。一般勿需CT及脊髓造影检查。

临床表现

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从轻度的颈部不适到根性放射痛,甚至瘫痪等此主要取决于颈椎健康搜索不稳的程度、椎管矢状径大小的差异受累椎节的高低、硬膜囊的矢状径及发病速度快慢等的不同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鶒在X线片上显示典型的颈椎不稳者,临床上可以毫无症状。而对于椎管明显狭小或是硬膜囊发育较大者,即便是少许的松动也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是脊髓或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或刺激),表现出神经症状。鉴于这一情况,对此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必须全面考虑。现就其在临床上较多见的症状阐述于后。

1.颈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窦椎神经的刺激症状,以颈部不适、僵硬感活动不便及疼痛等较为多见。约有80%以上的患者感到头颈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舒服。

2.根性症状当不稳的椎节在椎节移位时引起根管狭窄时,则由于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轻重不一的根性症状。

3.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主要鶒是位于横突孔内的第2段椎动脉因椎体间关节移位引起钩椎关节变位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致

4.脊髓症状主要是椎节

移位后椎体边缘刺激或压迫脊髓前方或脊髓前中央动脉(或其分支沟动脉)所致。此组症状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应引起注意。

并发症

压迫脊髓严重者可并发截瘫诊断:从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角度来看,除外伤所引起的韧带及关节囊损伤致椎节松动外,颈椎不稳症主要是颈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其与腰椎不稳症不同,当前少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疾患加以诊断。但从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一旦将颈椎病的不同状态列为不同的诊断命名,颈椎不稳症当然也是其诊断名词之一主要依据以下三点:1.病史除外伤史外,主要是颈椎长期处于过屈状态过仰亦可。2.临床特点以颈部症状为主,视受累组织不同,亦可有根性或脊髓症状,但较少见。3.影像学所见表现为椎节的松动与不稳,尤其是颈椎X线侧位动力片上更为明显鶒。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亦有助于与颈椎椎间盘突出(脱出)症及骨质增生性颈椎病相区别。鉴别诊断:主要与颈椎椎管狭窄症、急性颈椎髓核突(脱)出症及骨质性颈椎病等相区别。经仔细的临床与影像学检查,一般鉴别均无困难

治疗

1.对原发性者先施以非手术疗法,包括牵引、颈围、理疗及其他疗法,并注意预防各种好发因素。对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并已明显影响工作、生活者,则可酌情行手术治疗。一般施以椎体间界面内固定或植骨融合术即可,疗效均较好,作者曾施术多例,疗效满意,定期随访均获恢复正常生活状态鶒。

2.对继发性者视原发病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对属于颈椎病某一病理生理阶段者,仍应按颈椎病处理,包括手术疗法,一般均可在原发病得到治疗的同时使椎节得到稳定。

预后:单纯性或原发性椎节不稳者预后均佳;但继发性者,视其原发病而异其中椎管矢状径明显狭窄者的预后较差。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AAOS、日本JOA及SlCOT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的节段将造成对颈髓的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的应力。出于对颈髓的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的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的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的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的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是AD≥11°或HD≥3.5mm。临床表现为:(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 (3)排除其他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颈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常规的颈椎正位、侧位、斜位片、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主要对常规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测量:在每一张侧位片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分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的平行程度,如果同一节段起点有两条不平行,不平行所处的颈椎节段为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同一条弧线不能成为平滑的弧线,不平滑处为在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如果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的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例如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椎体后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即此活动节段的活动度,方法是在过伸及过屈位分别测量同一活动节段上、下椎体夹角,过伸位与过屈位的角度差为此节段的活动度,大于绝对值16°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的位移即此活动节段的椎体的位移距离(mm)。方法是在同一姿势下测量同一活动节段椎体的位移距离绝对值大于3mm 为颈椎不稳定节段。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症(instability of lower cervical vertebrae) 下颈椎不稳症是位于颈2~3椎节以下的颈椎椎节不稳定统称为下颈椎不稳症,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其中伴有椎间盘(髓核)突出或脱出者不属本节讨论内容,本节主要涉及原发性、仅仅表现为椎节松动不稳的病例。本病可视为颈椎退变的一个过程又因其具有一系列症状及客观所见,并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疗法,因此亦可作为一个独立性疾患提出讨论。 其发病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不尽相似,上颈椎不稳症的发病以先天性因素为主,而在下颈椎,后天性因素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 1.退行性变自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即开始退行性变过程,意味着各组织将朝着推动自身形态与功能退化的方向发展。尽管这一过程持续到生命停止但在不同阶段所造成的病理解剖特点与后果并不一致。从颈椎失稳这一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退变早期椎节呈现轻度不稳:指纤维环及髓核刚刚开始脱水、体积变小及弹性降低的早期阶段,在此情况下,椎节必然出现松动。在侧位动力性X线片上,可以发现颈椎椎节出现轻度梯形变,此种病理生理改变易激惹后纵韧带及根管处的窦椎神经,引起局部症状。此期所引起的症状相当于颈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颈椎病;同样此期也是这种类型颈椎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基础。(2)退变中期椎节明显失稳:指椎体间关节等退行性变进一步加剧,髓核明显脱水,并可出现纤维环的破裂及髓核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引起椎节的明显松动及变位严重者甚至出现半脱位样改变。在此情况下,视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的矢状径不同而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①大椎管者:指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大多表现为窦椎神经受刺激所出现的颈部症状,少有脊髓或神经根受激惹的临床表现。②小椎管者:椎管愈小,椎节移位所引起的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征愈明显。因此,其不仅具有颈型颈椎病症状,尚有可能出现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诉与体征。其特点是症状的变动幅度较大,与患者颈部的体位关系密切。(3)退变后期椎节失稳后恢复鶒:由于前期的明显失稳引起椎间隙四周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软骨化、钙盐沉积及骨化鶒从而使失稳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尽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以及周围的其他韧带为增生的骨赘所取代,并可对脊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神经形成持续性压迫,但椎节的稳定性却获得恢复。此种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对小椎管者是有害的,而对大椎管者则十分有利,因为后者一般不引起神经组织的受压症状。 2.外伤与劳损在现代生活中,外伤的机会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速公路与高速车辆的出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 疾病简介 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得临床症状。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就是AD≥11°或HD≥3、5mm。 疾病分类 上颈椎不稳:颈椎本身从出生后即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就是椎间关节得水平位、韧带得松弛及脊髓与椎管得比例等均构成其不稳定得解剖学基础。颈椎椎节不稳既就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中得一个过程,在持续时间过久时又可以就是一个独立性疾患。下颈椎不稳:对颈2~3椎节以下得颈椎段椎节不稳定者,称为下颈椎不稳症。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下颈椎不稳症得原因其基本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相似,但主次有别,后天性因素起着较为重要得作用。 发病机制 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得节段将造成对颈髓得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得应力。出于对颈髓得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得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得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得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得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 发病原因 引起上颈椎不稳得因素有多种,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头颈部外伤,局部炎症,解剖因素与供血因素等。引起下颈椎不稳有:退变、外伤、炎症等。 临床表现 (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 (3)排除其她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影像学诊断 主要对常规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测量:在每一张侧位片分别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分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得平行程度,如果同一节段起点有两条不平行,不平行所处得颈椎节段为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同一条弧线不能成为平滑得弧线,不平滑处为在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如果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得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例如分别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椎体后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即此活动节段得活动度,方法就是在过伸及过屈位分别测量同一活动节段上、下椎体夹角,过伸位与过屈位得角度差为此节段得活动度,大于绝对值16°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得位移即此活动节段得椎体得位移距离(mm)、方法就是在同一姿势下测量同一活动节段椎体得位移距离绝对值大于3mm 为颈椎不稳定节段。 诊断与鉴别 诊断 一、上颈椎不稳得诊断主要依据:既往病史,包括有无先天发育性畸形、外伤史及咽喉部炎症等;临床症状特点,以及X线片或其她影像学检查(CT及MRI 检查)等。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器质性不稳与动力性不稳两类。 1。器质性不稳多因颈枕部病变所致包括: (1)自发性寰枢椎脱位:以儿童为多见多因咽喉部炎症所致。 (2)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后遗症: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损伤严重者均可引起不稳症、(3)颅底凹陷症:并非少见应注意早期诊断主要在于对本病得认识、 (4)上颈椎外伤后遗性不稳症:除寰枢椎脱位外,尚包括上颈椎其她各种骨折等损伤后期由于韧带撕裂松弛所致者 (5)肌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就是各种累及颈部肌肉得疾患包括高位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可造成上颈椎不稳,虽较少见但预后不佳、(6)医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指由于操作手法过重牵引过度等所致者。 (7)其她:各种中毒性疾患及脊柱畸形等均可继发不稳症、2、动力性不稳主要因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状韧带及周围关节囊等松弛与不稳所致者,除可查出明显原因可归于器质性不稳症外,其余均属此类此种不稳除可引起前后向或侧向(左右)不稳外(可分别从X线侧位及正位片上判定)尚应注意因一侧翼状韧带松弛所引起得旋转不稳。二、下颈椎不稳得诊断有学者对下颈椎不稳得诊断标准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相邻椎体得水平位移达到2。7 mm时即可造成下颈椎不稳,如果将放大率考虑在内则就是3. 5 mm,角度位移得上限为10、7度,此值不受放大率得影响,因此white确定了颈椎不稳得诊断标准为:具有以下三项之一者则认为颈椎不稳或处在不稳得边缘上: (1)所有得前方或后方结构成份得损害而失去功能、(2)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一个椎体与其相邻椎体相比,向前或向后移位超过3. 5 mm。(3)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光片上相邻椎体间得夹角差大于11度,而且确定了具体测量方法。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 症 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合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疗效好,但减压术后如何提供颈椎的稳定,值得商讨。我们采取后路减压术后行双侧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失稳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53~81岁,平均58.5岁。其中,颈肩痛者3例,神经根症状者11例,脊髓症状者13例,神经根症状与脊髓症状并存者6例。所有病例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脊髓MRI出现T2W1高信号,患者要求手术。所有患者均摄中立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和颈椎MRI,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均小于0.75,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刺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等。过伸过屈位X片显示受压平面椎体间角度位移超过10°,或水平位移超过3mm,颈椎生理曲度中断。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诊断明确。 1.2 手术方法俯卧位,常规局麻。由浅入深,逐层麻醉后,颈后正中纵切口,自C2 ~T 1 ,暴露C3~7 棘突和两侧椎板,暴露C 3~

7 两侧上下关节突及其外侧缘,以便确定侧块的中点。采用Magerl 技术,进钉点为侧块中点内上2~3mm处方向,向头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平行(30°~40°),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向外侧与矢状面成25°夹角,以避免损伤椎动脉。先用限深钻头钻孔,边钻孔边用无损伤探子探测前方、四壁有无穿透感。无异常后,用试模选取适当长度及弧度的钢板,依测深器量取螺钉长度,一般12~14mm,螺钉粗为3.5mm,旋入螺钉,依次行两侧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成功后行椎板减压。采用掀盖式椎板切除术(桐田法),切除C 3~7 椎板,剥离并切断粘连的黄韧带,使此节段脊髓得到充分减压,探查脊髓无异常变化。减压满意后,取明胶海绵覆盖在暴露的硬脊膜表面,防止术后粘连,皮下置细胶管引流,依次逐层缝合切口。 1.3 临床随访和评价方法对于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1]评价功能状态。 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四级,优:改善率为75%及以上;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25%~49%;差:改善率25%及以下。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经根症状患者的疗效评价为四级,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良: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发生;可:症状改善,频繁发生。差:症状不减轻或加重。 1.4 结果随访4~18个月,平均15个月。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术前JOA评分为(9.49±1.95)分,术后为(14.64±3.15)分,差值为(5.15±1.20)分,改善率为74.3%。优11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

患有颈椎病竟然会导致走路不稳

患有颈椎病竟然会导致走路不稳 在现实生活颈椎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出现颈椎病容易导致头晕,头痛,还会影响到视力,由于颈椎病是人体骨骼疾病,严重时会容易导致下肢走路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会容易导致走路不稳等情况,还会影响到正常活动。 ★颈椎病会导致走路不稳吗? 颈椎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为骨刺形成过速,是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的。 视力障碍,它的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的患者还可以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以及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颈椎病还可以引起颈心综合征。它的表现主要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晋北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导致而出现的现象。

★注意事项: 颈椎病还可以导致下肢瘫痪。它的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候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的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的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者是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者是压迫而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导致。 ★颈椎病的危害 ★第一:颈椎病会引起走路不稳,腿部软弱无力,走路老是感觉深一脚浅一脚,好像地软路不平,手软弱无力拿不住东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可能颈椎23有一点反弓,故而造成椎间管 有点变窄。 ★第二:原因是长期不正确的姿势造成的:比如睡觉头枕在枕头上而脖子架空,日常生活中经常挺头收下巴,经常低头做事,这些习惯极易造成颈椎的拉伤,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生理曲度变直能使人眩晕,易发生摔倒出危险。有的恶心呕吐,有的头部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第14卷第4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4 No.4 2001年8月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Aug.2001 ·综述·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邹军综述, 王与荣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 颈椎不稳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征象,正确认识这一病理状态对指导颈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 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综述了关于颈椎不稳的一些最新认识。 关键词: 颈椎; 不稳; 颈椎不稳征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01)04-0347-03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ZOU Junreviewing,WANG Yu-rongcheck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Jinling Hospital,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ts occurrence is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some other cervical spinal diseases. This review narrates the new approach about the defini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reatments. 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e; Instability; Cervical spinal instability 0 引言 颈椎不稳和腰椎不稳一样,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统称为 脊柱不稳。但长期以来,颈椎不稳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 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比较混乱,诊断标准不一,治疗手段也 不相同。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颈椎不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 一综述。 1 概述 正常情况下,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运动节段 (motion segment),即脊柱的功能单位(function of spinal unit, FSU),包括相邻的两节椎骨及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 和韧带结构等。在生理条件下,颈椎活动受各种外部载荷(外 力)以及内部载荷(应力)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相应部位的 生理变形(应变)和颈椎的生理活动。在生理载荷下,FSU不 会出现异常应变,因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 Pope及Pajabi[1]于1985年提出,脊柱的稳定性反映了 载荷与其作用下所发生位移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的载荷下, 位移越小,稳定性就越强。因此,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 荷下即出现了异常活动、应变和变形。1987年,White等[2]提 出了临床稳定(clinical stability)和临床不稳(clinical instability)这一概念。认为在生理载荷下,脊柱各结构能维持 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 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 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 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 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日本及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一一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 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2T16:36:0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作者:王亮 [导读]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 (浏阳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疗效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which will be set as the study group,select the sam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subjects,as control group,two patients underwent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and flexion lateral X - ray,the comparison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the incidence and the average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the study group B 30 cases,respectively,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e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Results:the study group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atio (71.7%)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vertebral 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difference (P<0.05);total efficiency of B research group (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3.3%),large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satisfactory. [keyword]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instability;correl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1-2】。本研究为了更深入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筛选出我院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的60例病患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都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符合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3】。当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7~75岁,平均(48.3±5.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7±1.5)年,发作次数3~6次,平均(4.1±1.0)次。按照疗法的差异,将研究组的60例病患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另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当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7岁,平均(47.9±5.8)岁。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A和研究组B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小(P>0.05),可进行数据间的分析。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1.2.1 检查方法设定中立位,病患抬头挺胸,目光平视前方,两臂下垂置于两侧,下颌略收。用皮尺测量下颌与胸骨柄的间距,让病患过伸过屈(禁止胸椎活动、颈椎侧屈与旋转),身体和胶片底板夹角为90°,到和原下颌与胸骨柄间距5cm为止。用直尺与量角器,测量过伸过屈时的椎体后缘间距与夹角,计算过伸过屈间的差值。 1.2.2 治疗方法研究组A:应用倍他司汀、川芎嗪等西药、理疗、制动休息等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B:在研究组A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痰湿上阻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给予天麻钩藤饮,肝肾亏虚型给予六味地黄丸,瘀血内阻型给予通窍逐瘀汤,脾虚湿胜型给予实脾散,气血亏虚型给予八珍汤。 1.3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消除,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症状基本消除,劳累后偶有发作;③有效:症状减轻,时有发作;④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1.4数据统计选用SPSS 19.0系统计算数据,计数数据用%表示,进行x2校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大。 2结果 2.1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对比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见表1。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32例临床分析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9T16:29:38.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杨喜旺[导读] 高坤[5]在颈椎不稳动物模型的椎动脉血流变化实验中发现椎动脉血流量随不稳出现显著下降。 杨喜旺(新乡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 453000)【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22-02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32例,观察颈椎稳定性、围领制动、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出现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及脊髓神经根受压征象。22例术后症状消失;9例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1例术后症状加重。结论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颈椎不稳椎动脉颈椎病植骨融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门诊经常见到眩晕的患者经多科室诊治仍不能确诊,即使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扩血管药物、制动、理疗等保守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精神压力。笔者将其它型颈椎病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总结自2002-2010年因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中,根据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病例共有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5-70(平均45.7)岁。其中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表现的有24例,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的有8例。 1.2 方法 32例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及椎体间融合术。取颈前路右侧沿皮纹横切口,长约5cm,横行切断颈阔肌,纵向剥离胸锁乳突肌与颈部内脏鞘之间的筋膜,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牵向外侧,气管及食管拉向内侧,显露椎前筋膜,C臂透视定位病变椎间隙。用咬骨钳、刮匙将椎间盘及椎体后院骨赘切除,植骨钢板固定。缝合颈前筋膜,放置引流,无菌敷料包扎。 1.3 观察指标 1.3.1 颈椎稳定性按照White-Panjbi[2]法判断:(1)椎体水平移位>3.5mm为位移不稳定;(2)相邻两椎体的旋转角度差>11°为旋转不稳定。 1.3.2 围领制动的效果经围领制动后症状缓解的程度。 1.3.3 MRI检查检查不稳定节段水平颈脊髓内有无异常信号。 1.3.4 手术治疗效果对25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后缘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部分病例加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1.4 术后疗效判定标准采用Nagashima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3]标准:优:症状完全消失;良:症状大部解除,但残留一些症状;差: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术后1年症状改善程度达到疗效等级判定优和良视为治疗有效。 2 结果 2.1 颈椎不稳 22例出现颈椎不稳,其中C3、4节段6例,C4、5节段13例,C5、6节段3例。 2.2 围领制动的效果 22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10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 2.3 MRI检查颈椎间盘突出10例,脊髓有轻度受压征象;18例可见椎间盘发生退变,椎体后院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22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及脊髓神经根受压征象。 2.4 手术疗效 22例术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消失,治疗效果为优,22例均为颈椎节段不稳的患者;9例术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大部分消失,残留小部分症状,治疗效果为良,考虑为病程久,有待于进一步恢复;1例术后症状加重,治疗效果为差,因术后未行钢板固定,颈部制动不可靠,出现植骨未愈合并塌陷,二次手术重新植骨并钢板固定,1年后复查植骨愈合,症状大部恢复。 3 讨论 过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直接受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压迫,使其管径变小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临床观察发现,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颈椎骨赘大小不平行,大的骨赘不一定产生明显症状,小的骨赘甚至无骨赘也可出现明显症状。顾涛[4]等通过对颈性眩晕病例的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的钩椎关节的骨赘增生,而这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变性。因而推测椎动脉受压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Luschka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纤维环候补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分布。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上述部位的交感神经末梢引起椎动脉舒缩给你紊乱。瞿东滨将椎动脉周边存在着的对椎动脉起限制固定作用的骨性以及软组织因素称为椎动脉的牵系结构,并提出在颈椎运动或存在不稳情况下,椎动脉易于受到波及,骨性及一些纤维束带就可能激惹椎动脉引起其痉挛。高坤[5]在颈椎不稳动物模型的椎动脉血流变化实验中发现椎动脉血流量随不稳出现显著下降。 本组22例颈椎不稳的病例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围领制动,增加了颈椎稳定性后,椎动脉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说明了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增加颈椎稳定性对控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MRI检查看到不稳定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提示脊髓功能受到损害,但是否会引起椎动脉功能改变,目前还没有相关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颈椎不稳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但椎间植骨融合,颈椎稳定性重建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 孙宇,陈琪福.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 White AA,Johnson RM,Panjabi MM,et al.Biomechanical anlysis of clinical stability in the cervical spine [J].Clin orthop,2008,109:85-96. [3] Part TG,Nagashima,Amautovic KI.Surgical anatomy of the anor cervical spine.The disc space,vertebal artery,and associated bony structures.Neurosurgery,2009,39(2):769-776.

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和诊断

?综 述? 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和诊断 胡玉华 王长峰 赵定麟3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1)01-0070-03 作者单位: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江苏扬州 225003  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作者简介:胡玉华(19542),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伤病与关节 外科。电话:(0514)7234495。 当寰枕、寰枢关节因各种原因导致其结构功能减退,以至在生理载荷下出现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上颈椎不稳1。上颈椎的稳定性是由枕骨髁、寰椎、枢椎的结构稳定性以及韧带、肌肉、关节囊、筋膜等共同维系。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和诊断的认识不断深入,现综述如下: 1 上颈椎不稳的病因 有创伤、炎症、先天性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结核、肿瘤、及医源性损伤。 1.1 创伤 许多学者注意到创伤与上颈椎不稳的关 系2~3,创伤所致寰枕关节脱位,多涉及延髓,常在抢救前死亡4。而引起的寰枢关节不稳临床较多见: (1)寰椎椎弓骨折(Jefferson ’s 骨折)可合并齿状突骨折和/或寰枢横韧带断裂。(2)寰枢关节脱位和半脱位;(3)齿状突骨折,戴力扬等5报道一组47例齿状突骨折,随访5~10年,发生上颈椎不稳达42例。(4)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 ’s 骨折)。1.2 咽部炎症 是造成上颈椎不稳的最重要原因, 咽部炎症侵至咽后壁导致韧带、关节囊炎性变,继而出现松弛,撕脱。Coutts 6、Lippmann 7强调颈部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寰枢关节炎而致脱位。而Vaston -Jones 8则强调充血性脱钙使韧带附着处松脱。赵 敦炎等9报告10例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导致寰枢关节旋转脱位与固定,是上颈椎不稳的类型之一。 1.3 先天性畸形 枕骨和上颈椎的胚胎发生和发育 与其他椎节有明显不同。齿状突有发育不良、缺如或呈游离状态即通常所谓齿状突游离小骨畸形。寰椎枕骨化主要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枕骨骨节与第一颈 椎骨节分节不全所致。当寰椎前、后弓同枕骨大孔边缘完全相融合称为完全性枕颈融合;前弓处融合而后弓处不融合或局部融合;或表现为一侧性融合而另一侧不融合称为部分枕颈融合。可导致寰枢椎活动度增大,致上颈椎不稳。先天性畸形尚包括副枕骨畸形,K lippel -Feil 短颈畸形,颅底凹陷,染色体异常等畸形。贾连顺等报告10枕部发育畸形75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齿状突发育畸形,合并寰枢椎前脱位41例,寰椎枕化17例,颅底凹陷枕骨髁畸形11例,寰 椎发育过小畸形6例。1980年Wolf 11首先报道1例儿童第8对染色体异常而致寰枢关节旋转脱位。1.4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寰枢椎滑 膜组织,寰枢椎半脱位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生率较高。半脱位可分为水平半脱位、垂直半脱位。水平半脱位分为前半脱位、后半脱位、侧方半脱位。垂直半脱位是寰枢关节受累时关节间隙变窄而齿状突尖部因肉芽组织增殖相对变长所致。当垂直半脱位合并有寰枢椎水平脱位时则后果堪虞。 1.5 结核、肿瘤 结核、肿瘤破坏寰枕、寰枢椎节稳 定性导致上颈椎不稳。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较少见。吴祖尧12报道了2例寰枢椎关节结核导致脱位。 1.6 医源性因素 有一部分患者术前就存在不同程 度的颈椎不稳,一旦对此有所疏忽,就可能因治疗不当使上颈椎不稳未获治疗甚至加重。齿状突是枕寰枢椎复合体的骨性中轴。齿状突对寰枢椎稳定性有重要意义。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 -D ’Alouzo 分为Ⅰ、Ⅱ、Ⅲ型骨折。其中以Ⅱ型骨折处理较为棘手,单纯枕颌带或颅骨牵引,发生骨折不愈合比例较高。Schatzker J 13等报告达62%,由于不稳定因素持续存 在即使轻微外伤也可以造成严重脊髓损伤,Nakanishi 等报告前路螺丝钉固定齿状突骨折最大限度保留枢椎功能,有利恢复上颈椎稳定性。

下肢乏力、行走不稳可能是颈椎病在作祟

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出现下肢没劲,走路不稳,有时甚至脚一软差点儿摔跤。患者往往考虑是不是患有关节炎或是脑梗塞。可到医院做了脑部CT和关节X片检查,却没发现什么问题。有的医生建议患者检查一下颈椎,病人很不理解——我的脖子又不疼,手也不麻,怎么会是颈椎病呢?其实,很有可能就是颈椎病在作祟。这种颈椎病医学上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僵硬病史,有部分患者也没有上肢麻木、无力的症状。此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患者走路时感觉脚步不踏实,有踩棉花样感;部分患者甚至有胸腹部捆绑感。磁共振检查发现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直接压迫脊髓,导致脊髓的上传下达功能受限,大脑指挥下肢运动不像正常人那么灵敏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下肢肌萎缩,类似瘫痪的症状。 知道是颈椎病了,不少患者甚至是非脊柱外科专业的医生首先想到了牵引治疗。结果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果,有些甚至症状加重了。脊髓型颈椎病在医学上是严禁颈椎牵引治疗的。牵引治疗非但不会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缩,相反可能导致脊髓受压程度加重,加重脊髓损伤。研究显示脊髓型颈椎病牵引治疗后症状加重者高达37%,还有报道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牵引治疗后导致瘫痪甚至患者死亡。颈椎病可外用惠民局的肩骨通按摩膏 那么脊髓型颈椎病该如何正确治疗呢?北美脊柱外科年会和日本颈椎病协会发布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指南中均明确指出: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脊髓型颈椎病的唯一方法。绝大多数国人一听说颈椎手术,第一反应就是拒绝,认为颈椎手术做不得,弄不好就瘫了。患者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黄色人种是脊髓型颈椎病高发的人群,每年亚洲(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中国年颈椎病手术量居世界之首,但是因手术出现瘫痪的比例中国最低。今年1-10月份,我院脊柱外科完成颈椎病手术40余台,其中有两位患者在外院经微创治疗导致不全瘫痪。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纷纷感到下肢有力了,走路稳当了,不全瘫的患者也站了起来。新洲47岁的患者刘先生感触最深,他患颈椎病多年,因为害怕手术,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数年没有一点效果,病情不断加重,仍恐惧手术,只接受了并不适合他的微创治疗,结果椎间盘溶化后向椎管内突出,导致了脊髓受压加重,四肢失去了力量,无法抬离床面,如同一位瘫痪的病人。在我院接受颈椎病手术治疗后能站起来了,可以步行数百米,手也能拿起饭碗吃饭了。在出院前,他感受颇深:早知道颈椎手术没那么可怕,就不会受这么多年得罪了,更不会弄得快瘫痪了。 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要考虑是否罹患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宜早不宜迟。脊髓是很娇嫩的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极差。脊髓长时间受压导致脊髓因缺血软化、坏死,而脊髓坏死后不具备再生功能。因此一旦有脊髓坏死,即使手术去除脊髓压迫,坏死脊髓的功能也无法再回复正常了。

颈椎不稳1

颈椎不稳 令狐采学 疾病简介 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克不及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出其生理限度而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认为其X线表示是AD≥11°或HD≥3.5mm。 疾病分类 上颈椎不稳:颈椎自己从出身后即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椎间关节的水平位、韧带的松弛及脊髓与椎管的比例等均构成其不稳定的解剖学基础。颈椎椎节不稳既是颈椎病病理生理修改中的一个过程,在继续时间过久时又可以是一个自力性疾患。 下颈椎不稳:对颈2~3椎节以下的颈椎段椎节不稳定者,称为下颈椎不稳症。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年夜。下颈椎不稳症的原因其基来源根基因与上颈椎不稳症相似,但主次有别,后天性因素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病发机制

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规模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出正常生理活动规模,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的节段将造成对颈髓的静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接受更年夜的应力。出于对颈髓的呵护性反响,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的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的静态性压迫演变成骨赘对脊髓的狭窄性静态压迫,即成长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的活动规模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呈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 病发原因 引起上颈椎不稳的因素有多种,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头颈部外伤,局部炎症,解剖因素和供血因素等。引起下颈椎不稳有:退变、外伤、炎症等。 临床表示 (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3)排除其他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影像学诊断 主要对惯例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丈量:在每一张侧位片辨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辨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的平行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