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网络系统,血和气在这系统中运行流动,以维持全身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此锻炼方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而创编的。

"三"就是按摩合谷、关内和足三里三个穴位。"一"就是一个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的气功锻炼。"二"就是做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有计划地去激发经络系统,就是可以精力充沛,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练习方法

1.穴位按摩的方法和使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边。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每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经常注意按摩合谷穴,能保护牙齿健康,减少口腔科疾病的发生,同时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按压合谷穴都有效果,甚至还可以用来做头面手术的麻醉,所以古人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

正确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内关。内关穴属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挠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心包经起于胸中,向下通过膈肌和三焦连络。所有手臂内侧的病,按摩内关穴都能得到治疗。又因这条经脉直接和胸腔肺脏和心脏相通,所以对心肺疾病有特效。

和按摩合谷一样,按摩内关穴也一定要得气才行。按压内关的方法是:一只手的四个指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

(3)足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由于足三里循胃经直通胃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运化失职的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按摩或针灸足三里都有显效,因此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热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

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以上三个穴位,一个(合谷)管上肢和头面,一个(内关)管胸腔,一个(足三里)管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脏六腑。结果使全身的气血通畅,自然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2.腹式呼吸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种腹式呼吸就是坚持一种最基本的气功锻炼,即内养功,顺式腹式呼吸。这种功法安全、无副作用,可以在平卧,也可在端坐姿势下进行,只是要求全身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穴,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即可。做时要尽量消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使呼吸频率尽量放慢。开始练习可以达到每分钟10次,以后逐渐减到每分钟4-5次为好。吸气时用鼻,慢慢地吸,意想所吸之气自然地到达丹田,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志来,稍停片刻,再从口把气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紧张。开始有时意念不易集中,但也无妨,只要坚持每天锻炼,自然逐步养成习惯。

腹式呼吸除了活跃小腹部的九条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外,还增加肺泡通气量和直接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这些脏器的经络气血的活动,增强这些脏器的功能。所以说腹式呼吸是锻炼经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进入中老年后,最好采取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适合于个人的体育活动,使人体维持健康水平。打太极拳,各种健身武术,轻微的跑步、散步以及各种室内健身运动,如中老年迪斯科、各种保健操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善、爱好自由选择。

为什么要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这是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这12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和阳维等。两条腿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另外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须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啬心脏的输出量和肺的通气量,使全身气血的畅通,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产析的平衡。

注意事项: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体质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刺激。

[医学][不详]“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

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如“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从实践操作层面、文字载体层面、思维方式层面对《周易》对《内经》作了详尽的探讨⑥,此不重复。近20年的医易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还处在低层面地比附、无根据地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复之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思维方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旨在探讨易与医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并从中探讨中医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象”思维方法与“象”思维模型

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断易学与中医学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讨易学与中医学理论本质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数思维方式”,因“象数”的“数”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象”,因此“象数思维方式” 实质上就是“象”思维方式。

“象”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取象(包括运数)为思维方法,以阴阳“卦象”为思维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称“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

1.“象”思维方法

所谓“象”思维方法即取象(包括运数)的方法,是《周易》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象”思维方法是一种

模型思维方法。中医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所谓“象”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周易》为代表的取象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事万物。

中医即采用这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唯象”的方法。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五脏均以此类推。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限地类推、类比。如果客体实体与之发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历来争议很大。肝在人体实体中的位置应该在右边,这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类,东方即左边。同时这个方位又是“象”模型的方位。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据象类比的。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症状相同,却分属不同的“证”;有些病的病因症状不同,却归为同一“证”。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而不是取决于症状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都有可能属于“中气下陷”,故可归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治疗。

中医以“象”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取象可以不断扩展,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已经从客观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来,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有序化。

所谓运数思维,就是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八、七、五、九、六相配,这是依五行生成数图(即后世所谓的“河图”)中的成数配五脏,木的成数为八,火的成数为七,土的成数为十,金的成数为九,水的成数为六。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表性,“数”与其说成“数”不如说成“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象数思维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医理论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和框架,扩大取象范围。《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配,《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顺(从),四经应四时,十二顺(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杨上善进一步解释:“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也。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在诊断辨证学说中,无论是脉诊、舌诊、眼诊、尺肤诊、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结构规律,依此规律可取象比类。《伤寒论·伤寒例》提出外感病决病法,直接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观测外感病,以乾坤阴阳爻的消长取象比类说明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及外感病发病规律。而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则是将天文历法之“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综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象”思维模型

“象”思维方法是和“象”思维模型分不开的。“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周易》“象”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象”模型导源于《周易》经传及其其他先秦经典,由汉后“易学”总其成。“象”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思维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特点。“象”模型主要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

(1)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3=8),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象”(符号)模型。

中医有关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种,其中就有一种是八卦藏象。如《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九宫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不过《黄帝内经》中这种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黄帝内经》几乎没有直接运用卦爻模型的记载。

(2)阴阳模型:“阴阳”模型从实质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虽然“阴阳”的概念《周易》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首见于《国语·周语上》,时为西周末年,然而阴阳的观念则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相当成熟,当时成书的《易经》(《周易》经文)的卦爻符号、卦名等已说明这一点。而《易传》则毫无疑问是先秦“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思维模型的运用。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以“阴阳”模型阐释人天关系与人体生命结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符合“阴阳”模型:上部、头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又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中医运用“阴阳”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该模型又与五行模型相通。

(3)易数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学还构建了“易数”模型,如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图数、洛书数、五行生成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数并不是表示数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属性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属于“象”模型范畴。

《内经》已开始用易数模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内经》依据易“数”模型建构了中医生理、病理、诊疗理论体系。如以“八”、“七”为周期论述男女生长的节律,以五行生成数与九宫数论证五脏学说,以天地之至数了论述三部九候、九窍、九脏、九针,以六位数论述三阴三阳……如上文所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八、七、五、九、六”配属五脏,乃是河图中五行之成数。“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动态、功能之“象”,同时还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规律,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的形成也与卦爻模型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经脉还只有十一条(见《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并且还没有完整的“手足”“阴阳”的名称。从马王堆帛书到《内经》,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运气学说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问·五常政大论》除“五运平气之纪所应”之数为河图生成数外,还将五脏病变与洛书九宫数相联系。

(4)五行模型:“五行”模型虽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没有出现,而是最早出现于《尚书》中的《甘誓》篇与《洪范》篇,但帛书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汉以后讲“五行”的主要是易学家,“五行”成为汉以后易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用以说明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将“五行”模型与“阴阳”模型相结合,共同构成阐释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为中心,五行是个纽带,将器官(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志)、声音(五声)以及方位(五方)、季节(五时)、颜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本身的整体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五行模型还广泛地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医最基本模型,它与阴阳模型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5)干支模型:天干、地支也同样不是最早出现于《周易》,而是甲骨文,但汉以后易学家将干支纳入易学,从而成为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特别重视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就是时间医学。因此作为表示时间、历法的天干、地支,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藏象、经络、脉象、证象等生理病理学说,到运气、针灸、处方、用药等诊断治疗学说,无不有对干支的运用。

总之,卦爻、阴阳、易数、五行、干支是“象”思维的子模型,从属于“象”模型的大范畴。各级“象”模型其实是同源、同质而且同构的关系,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数理(如易数河洛模型),有的偏向于表示关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时间(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示分类(如阴阳模型),把它们综合起来可称为“象”统一模型。

“象”模型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和走向,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论建构,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本质要素。象数模型是与象数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象数方法也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黄帝内经》采用取象运数的方法,创立了藏象、脉象、证象以及治则治法学说。后世如《伤寒论》、《千金方》、《素问》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孙一奎《医易绪余》、张介宾《类经图翼》、邵同珍《医易一理》、何梦瑶《医碥》、唐宗海《医易通说》等都直接或间接运用或发展了这个模型。尤其是隋唐以后,医学家自觉地引易入医,最明显的表现则是采用了卦爻、阴阳、易数、五

行、干支等“象”思维模型。

二、从“象”思维的特征看中医学的本质及其走向

1.“象”思维的特征

“象”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⑦:

(1)重整体、类比,轻个体、分析。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如“龋齿”,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记载,说明“虫”是病原、病因,后来从整体上考察,认为胃热、虚火是其病因。

(2)重动态、功能,轻实体、结构。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中医“脏腑”概念绝非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左”与“肝”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左”与“右”的动态功能由太极象数模型的规定性所决定。

(3)重直觉、体悟,轻实证、量化。直觉体悟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特点。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认知固化的产物。中医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与西医运用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体质方面的信息来把握病变机理的实证、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诊断辨证有高明与低劣、正确与错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医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规定性的诊断标准。

(4)重程式、循环,轻创造、求异。中医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程式化的体系。从生理学说看,早期是从解剖实体形态出发认识脏腑的,如古文《尚书》、《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均认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疏》),而今文《尚书》和《内经》则从功能出发,确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肾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医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经络的定型同样也是程式化的产物。中医诊断、辨证也可以说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诊、寸口脉诊、尺肤诊、舌诊等,其与内脏相对应的部位排布均是依准后天八卦结构规律,笔者提出一维和二维的八卦全息结构模式。再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主要是遵循阴阳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环往复,必将导致创造性、求异性的缺乏,几千年来中医的理论基本没有突破。

总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注重天人的整体性、全息性,注重生命的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注重认知方法的直觉、体悟、程式、循环,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⑧

2.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与优劣比较

(1)中医学与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关于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别,学术界有“元气论”与“原子论”、“整

体论”与“还原论”、“系统论”与“分析论”、“功能论”与“结构论”等观点,笔者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别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⑨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生命科学采用的是“模型论”思维方式,即从功能模型、关系虚体出发,建构人体生命系统;西医和现代生命科学是“原型论”思维方式,即从解剖原型、物质实体出发建构人体生命系统。

西医学采用“原型论”的思维方式,遵从“原子论”和“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采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西方传统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构成物质及其运动,运动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间断的、虚空的,要认识“原子”,必须采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由此发展出十七世纪以机械自然观为背景的西文近代实证科学。在对生命的认识上,由古希腊四体液学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并逐渐发展为以细胞学说为基础的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法,直到进入当代分子生物学,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统观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在运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探求构成物质、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基本结构功能,这就是“原型”。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均从人体“原型”出发,以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治疗为目的,解剖学、生理学是西医的理论基础。西医学和现代生命科学从物质结构层面将人体生命还原成分子生物结构,并可望在近几年内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说西医学和现代生命科学在人体生命“原型”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替代的。

中医学采用的是“模型论”思维方式,遵从“元气论”和“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在“象”模型支配下,采用横向、有机整合的方法认知生命。中国则形成并遵从“元气论”的传统。从《周易》、道家到中医无不讲“气”。“气”是世界本源,“气化”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这种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气”是连续不断、流动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状的粒子与无形无状的虚空的中间状态,可双向转换。中医在对待人的生命时,即从“气”入手,“气”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质又是生理动态能。“气”的生命体现必然导致整体性、功能性、直觉性、程式化的方法论。“气”是中医学的最基本模型,“气”也是一种“象”。如上所述,气-阴阳-五行-象数模型是中医学的思维模型。《黄帝内经》遵循这个思维模型,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黄帝内经》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系统,而不看成是个不断分割的机体。在人体这个系统中人体小时空对应天地大时空,对应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这种对应是由象数模型决定的。因此人体和整个宇宙在中医看来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只要用这个模型去推测、比拟就可以了。中医所谓的“模型”与科学所谓的“模型”内涵不尽相同,科学“模型”分为思维模型与物质?P停 源吮收咭蚜砦穆凼觥>椭幸窖А澳P汀庇胂执 蒲А澳P汀钡那 鸲 裕 饕 硐衷谝韵氯 矫妫阂皇窍执 蒲У摹澳P汀笔嵌 炕 模 耸 P停 艽右欢ǖ幕 靖拍詈褪 抗叵党龇⒔ 型评砗脱菟悖 杂泄匚侍夂拖窒笞鞒龆 康幕卮鸷徒馐?nbsp;;而中医学的“模型”是定性化的,五行并不表量而是表性,不是作为数量的依据,而是提供定性的参考性推论。二是现代科学的模型是一种纯科学模型,不包含社会政治、哲学文化等非科学因素;中医学模型则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模型方法包含哲学的、主观的、体悟式的方法。三是目的不同,现代科学的模型方法是以自然或人的“ 原型”为目的,最终是要揭示自然或人体的实体本质、物质结构及其功能、规律,关注的是“原型”;而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模型”只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思维方式,而“原型”才是其研究目的和思维方式。

(2)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优劣。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观上,中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体现在对生命复杂现象的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与之相比,西医则在生命的物质层面、结构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以及对生命现象的知性观测、数理分析、微观把握上占有优势。

在疾病观上,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西医的优势在于对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质性指标的精确把握,对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准确消除上。

在医学模式上,西医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生态、大生命的医学模式,以五行—五脏模型而言,它既包含有文化社会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 象”的对应关系。自从1977年恩格尔(G.L.Engel)提出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西医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任务,而在这点上中医学因其比较重视整体和综合,因此在这个转变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机遇。

在思维方法上,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导致对人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到DNA、RNA,注重生命微观的纵深探讨,在形态、结构、细节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占有相当的优势。中医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

3.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在中医的未来发展战略问题上,目前有“传统派”与“现代派”之争。笔者属于“传统派”。笔者认为“现代派碧岢龅淖钕炝恋目诤?nbsp;“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已构成一个悖论,我称之为“中医现代化悖论” ⑩,这个“悖论”可描述为“中医要实现不改变其非现代科学形态的现代科学化”。也就是说所谓的“现代化”在相当多的人看来就是要“现代科学化”(其实“现代化”的含义远非这么简单),而中医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不是现代科学,要“现代科学化”就是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特色(传统科学形态)又实现“现代科学化”,无疑构成了一个“悖论”,自从笔者提出这一“悖论”以来,已引起业内、业外人士的较大注意,并引发了一场中医存亡世纪大论争。如何走出这个“悖论”的怪圈?的确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而首先应当解决的当然就是中医理论模型问题。

就“象”思维模型而言,我是持“修补” 观点的。医易“象”模型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逐步摸索出来的,是对天地人(三才)运动规律的一种形象、模糊的图示,它是建立在以天道推及人道、天道即是人道(天人合一)的认识基础上的,它原本关注的是天道的动态功能。这个模型对天地包括人的运动大规律是基本适合的,它揭示了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下呈现盛衰消长、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医即用它来建构五脏生命模型,应该说通过二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五行—五脏模型还是基本能够反映人体的功能特征和生命运行规律的。《黄帝内经》采用“象”思维方式,以横向、有机、整合的方法认知生命,这无疑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医“象”思维模型并不能完全精确地、数量化地反映人体各个脏器实体的所有生理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不能不看到中医不重量化、不重分析的思维取向导致对生理病理的细节认识不清,诊断辨证的较大“艺术性”、“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造成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隔阂,可见象数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切模型都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流动、变化、更新之中。医易“象”模型也不例外。由于生命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借助于一种或几种模型往往不能详尽地、精确地反映原型的结构、属性和行为。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象”模型是一个先验的、不能变更(“不易”)的模型,它好比一个一开始就设计得过于完美的大框子,后来的东西只能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去填入这个大框子。以这个模型去限定活生生的、变化莫测的人体生命原型,无疑是不完备,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这一思维模型与人体生命原型进行双向研究,抛弃错误,修正不足,逐步寻找到一种合理的、逐步逼近原型的模型,当然这就不能不借助于多学科的尤其是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手段,这种借鉴的目的不是去验证中医、衡量中医,更不是去否定中医、改造中医,而是在更高层面上修正、补充、发展中医。

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真正认清“象”思维的前提下,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致力于研究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注释:

①邹伟俊主编《医易新探》(1986年,内部版),邹学熹《中国医易学》(1989年,四川科技版),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年,北京科技版),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年,中国医药科技版),麻福昌《易经与传统医学》(1989年,贵州人民版),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年人民卫生版),何少初《古代名医解周易》(1991年,中国医药科技版),孟庆云《周易文化与中医学》(1995年,福建科技版),张其成主编《易医文化与应用》(1995年,华夏版),张其成《易学与中医》(1999年,中国书店版)等。

②1986年12月南京“医易研讨会”,1989年10月贵阳“医易相关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11月泰安“国际周易与中医学思想研讨会”,1991年12月福州“海峡两岸医易学术研讨会”,1993年11月贵阳“国际周易与传统医学文化研讨会”,1995年3月南京“国际易医学术研讨会”,1996年10月“国际中医与周易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北京“国际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周易)研讨会”等。

③廖育群:《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④薛公忱:《略评“医易同源”及“医源于易”》,载《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⑤李申:《周易与中医关系略论》,载《易医文化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5年。

⑥张其成:《易学与中医》(第2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张其成:《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国际易学研究》第6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11月。

⑦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载《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第4期。

⑧张其成:《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载《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

⑨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差别》,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

⑩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载《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第1期。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_蒋应时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 蒋应时李晓红李烨王钦鹏(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作者简介:蒋应时,男,(1948-),广西桂林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理论研究。 摘要:自《内经》以来,医家们非常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养生来预防“未病”。就经络、经络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以及调理经络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经络养生加以概述。 关键词:经络;养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文献标识码:A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1]。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亚健康人群的逐年增加[2],药物对人类的毒副作用和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运用自然的力量以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健康、治疗疾病,以经络为基础的各种非药物调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经络养生研究加以概述。 1经络养生的理论研究 1.1中医对经络的认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称之为“经气”,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四个方面。 1.2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现代经络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寻找经络的客观指标,以揭示经络的客观实质为宗旨;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等为标志的现代经络研究进入高潮。近半个世纪以来,经络实质的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概括起来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3]:(1)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假说;(2)经络的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假说;(4)第三平衡系统假说;(5)短反射循经定向

中医的运动养生法

中医的运动养生法 *导读:一提起养生,许多人会觉得是件麻烦的事,其实,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小动作,不需要多长时间,却对养生大有裨益。 下面就由中医专家为我们讲解: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简单小动作实现防病养生的目的。 *1、要快乐常捋心包经 心包经就是西医中的胸腺,是人快乐的根源。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散于胸部、上腹和下腹三焦。平常可以拍一拍心包经,其实有一个下意识动作,每个人都会做。当我们心中有气时,胸会觉得很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包被憋了,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用手拍拍胸脯,这就是下意识地拍心包经。我们可以经常捋心包,捋一捋两乳正中间,拿大拇指轻轻地捋,心中的不快气滞就会被排除掉。 *2、随时随地拍胆经

现在很多人有胆囊问题,一般来讲有三条原因:第一,跟不早睡、老是晚睡有关。第二个原因跟精神压抑有关。第三个原因就是长期不吃早饭。而拍胆经对胆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站直了,手随意地放在大腿两侧,中指指尖停留的地方有一个穴位,叫做风市穴。这个地方是风的市场,最容易进风,往往摁到这个地方会觉得很硬。 要拍胆经,就稍微蹲着点,两个手就这么拍拍,就能锻炼了。如果有劲,就拍两肋,拍头的两侧,全身拍。 *3、坐着也能解肝郁 想要肝好,一个是锻炼,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健身气功中的六字诀,其中嘘字诀是专门锻炼肝的。发嘘这个音,一方面解肝郁、解郁闷,同时肝又藏血,所以它又有止血之功效。通过发声就能治病,这是中国最古老有效的方法。

解肝郁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宣开两腋。这是古代一个很好的解肝郁方法,坐着也可以做。方法是:两个手掌交叉,抱着后脑勺,撑住了,手与肩膀齐平,尽量撑开拉住。这个动作一下子就把两腋宣开了。然后,维持这个动作慢慢左转,在左转的过程中,两腋不许合上,慢慢地左转,转到最靠边的时候,屏住呼吸待一会儿。然后,再慢慢地正过来,再右转。眼神要拼命地往最后面看。保证每天左右各做六遍。这个动作,你坐在办公桌前也可以做,很方便。 *4、挤压六腑锻炼五脏 五脏都藏在肋骨里面,基本按摩不到,治五脏只有一个方法自我锻炼法。中医是靠六腑来治五脏的,因为五脏与六腑之间是相表里关系。比如说,同样心脏复苏,西医是靠电击的疗法;而中医上,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只要在小肠经上找到一个恰当的穴位按住以后,一定会刺激到心脏。按摩六腑是非常重要的,没事就揉、拍打肚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好的姿势抱着肚子蹲下,穿着平底鞋,脚后跟不许跷起,对五脏都有益处。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方法一:梳 “常梳发,头不白”头为“精明之府”,它汇集五脏六腑的精气,有50多个穴位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俗话说:“千过梳头,头不白”,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头皮血液循环,疏通经气,调理血脉,还能解除疲劳,改善神经功能,帮助睡眠。梳头时从一侧鬓角开始,逐渐过渡到头顶,再到另一侧鬓角。其中,鬓角和额顶是易生白发之地,要多梳几次。注意动作要轻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觉头皮发热即可。此外,还可以用梳子轻叩头顶百汇穴、两侧天冲穴及脑后风池穴,有助于加强头部经络系统与全身器官的联系。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动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头屑产生。 经络养生方法二:搓 “搓面庞,洁脏腑”脸有多干净,脏腑就有多干净。”光洁红润的面部不仅使人精神焕发,还是脏腑功能状态良好的表现。人体的主要经脉大多经过面部,分布着十几个保健要穴。经常搓面,可以起到美容养颜、整体保健的作用,但是,搓脸有讲究,不能像搓澡那样用力,要顺肌肉纹理、逆皱纹方向,即两手轻轻地贴住脸颊,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内向外轻按眼角鱼尾纹处,最后用两掌心交替在额头从下向上摩擦,至脸部发热微红即可。脸上有伤口或明显痤疮时,要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经络养生方法三:熨 “熨双眼,能明目”很多人时常感觉“累从眼入”。的确,“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围有多条脏腑的经脉,它们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觉得疲惫不堪。“熨目法”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眼部保健法,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捂眼睛,就像给双眼盖上一床温暖的棉被。两眼自然闭合,眼球先顺时针慢慢转动几周,再相应地逆时针转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掌心的温热,再加上眼球的转动伸拉,会使眼部代谢加快,气血充足,视力改善。但要注意,熨目转睛时需保证手部和眼部的清洁;且手法要轻柔,按得太紧会使眼球受压,导致视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后看不清楚的感觉一样。 经络养生方法四:扬 “扬脖颈,护颈椎”脖子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通过。但是,此处“路窄车多”,气血很容易淤滞,久坐不动、频繁低头看手机等不良习惯也最伤颈椎。最简单有效的颈椎保健方法就是多抬头,这个动作被古人比喻为“仙鹤饮水”:脖颈扬起、挺胸抬头,下颚向前探出;接着收回下颚、微微低头,再抬头挺胸重复上面动作。这样做相当于颈椎的向上牵引,有利于伸展颈椎周围组织,疏松黏连在一起的小筋节,刺激督脉等经络系统。练习时越慢越好,每次8-10次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患颈椎病的人,动作要更轻柔,量力而行。

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

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 周志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系统阐述了体育运动、中医养生的定义、内容、特点,分析了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的关系,认为体育运动应当坚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旨,反对将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而以武术和导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重修养,轻竞争,是体育运动与养生相结合的最佳典范,应当加以推广。 关键词:体育;运动;养生;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健康长寿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因此,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等中医养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养生的内容和方法极为丰富,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运动,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 1 中医养生学概说 1.1 养生的定义和内容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生命。《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对生命、健康的追求,体现在中国的医药学和养生学相当的发达。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诸子百家的一些哲学观念和养生方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养生,就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方法,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顺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适寒暑、顺天时、避邪气,保护身体不受致病因素的侵害和干扰,使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一体,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养生的内容很丰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营养;(2)睡眠起居;(3)精神调摄;(4)休闲娱乐;(5)药物针灸;(6)运动锻炼;(7)武术气功;(8)按摩导引;(9)个人卫生;(10)两性生活。其中,体育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养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2 养生的对象及其物质基础 从养生的定义可以看出,养生的对象就是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养生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有三个层次:(1)微观层次: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有两个来源,一是父母的生殖之精;二是饮食物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脏腑组织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也是来源于自然界清气和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神是生命的主宰,就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核心层次:脏腑经络。脏腑,是隐藏于体内的器官,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3)宏观层次:筋脉肉皮骨。筋脉肉皮骨虽然是人的身体比较浅表的部分,但却是体育运动直接作用的部分。 1.3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有两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和恒动观。(1)整体观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非常重视

经络养生和经络运行规律

---------------------------------------------------------------最新资料推荐------------------------------------------------------ 经络养生和经络运行规律 经络养生和经络运行规律经络养生口诀歌 ; 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干净;求生必须通胃经;疲劳透支找脾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人生关键生命点。 保健歌诀手指脚趾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常揉拇指健大脑;常揉食指胃肠好;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常揉小指壮双肾;十指对力强心脏;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松颈椎;甲角切切精神爽;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送颈椎。 经络养生要诀经络是一种信念;经络是一种缘分;经络是一种付出;经络是一种实跋;经络是一种竖持;经络信任才会有福气;感恩是养生之本;理解万岁获生机;健康生命有奇迹;养生五法则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时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养生先养心。 中医养生跪在养德,《黄帝内经》倡导恬淡虚无,真气丛植, 1 / 7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有规律的运动,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保持精神、愤怒、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愁伤肾。 健康、平衡的饮食。 采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呵护自己的五脏六腑。 人体可根据人体经络运行时间表来进行养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晚睡晚起会混乱整个排毒过程,另外,半夜至凌晨四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养足精气神,保持健康身体! 人体排毒时间表: 1. 晚上 911 点: 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保持宁静或听音乐。 2. 晚间 111 点: 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3. 凌晨 13 点: 胆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4. 凌晨 35 点: 肺的排毒,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经,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经络养生和经络运行规律

经络养生和经络运行规律 经络养生口诀歌 ; 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干净;求生必须通胃经;疲劳透支找脾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人生关键生命点。 保健歌诀 手指脚趾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常揉拇指健大脑;常揉食指胃肠好;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常揉小指壮双肾;十指对力强心脏;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松颈椎;甲角切切精神爽;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送颈椎。 经络养生要诀 经络是一种信念;经络是一种缘分;经络是一种付出;经络是一种实跋;经络是一种竖持;经络信任才会有福气;感恩是养生之本;理解万岁获生机;健康生命有奇迹; 养生五法则 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时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养生先养心。中医养生跪在养德,《黄帝内经》倡导“恬淡虚无,真气丛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有规律的运动,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保持精神、愤怒、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愁伤肾。健康、平衡的饮食。采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呵护自己的五脏六腑。人体可根据人体经络运行时间表来进行养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晚睡晚起会混乱整个排毒过程,另外,半夜至凌晨四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养足精气神,保持健康身体! 人体排毒时间表: 1.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保持宁静或听音乐。 2.晚间11——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3.凌晨1——3点:胆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我的中医养生计划

我的中医养生计划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顾长远的发展,无尽地挥霍这本钱。而我,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目的,同时也为了以后从医道路上能够给病人更好的建议,选修了中医养生,打算系统地学习一下养生之道。 首先,我要遵循中医养生的六大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 听课过程中映象最深刻的就是饮食养生了。如何正确地吃饭,如何吃正确的饭,那都是一门学问。民间也有比较经典的关于吃饭的谚语,如早上吃得像皇帝,中午吃得像诸侯,晚上吃得像乞丐。一天伊始,早饭是很重要的。喝一杯豆浆,其中含高蛋白质,吃一个鸡蛋或者面包,包子之类,吃点含糖高的,为上半天的活动提供能量。比如玉米(防止动脉硬化),红薯(吸收水分,吸收脂肪,吸收毒素)等等;中午要吃多点。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具体顺序为先吃水果(有利于消化吸收),然后依次吃汤菜主食鱼肉。我比较想减肥,也有减肥的吃法,按照菜趟肉鱼蛋饭水果的顺序;晚上得少吃点,喝杯小米粥痒痒胃,小米

有除湿扶正安神的作用。中医养生强调了饮食有四大要点:和五味,有节制,注意饮食卫生,因时因人而宜。饮食不宜过咸或过天,过咸伤肾,而过天则易患胆结石,引起脱钙肥胖等疾病。吃饭要定时定量,每次七分饱即可。我的消化功能不好,所以每次吃六成饱即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而养生知识告诉我油炸食品易使感冒反复发生,而且油炸的不一定卫生(地沟油横行)。因此要尽量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进入大学后,饮食有点不规律,但是每天坚持吃早饭,就是中午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早有晚,这个要尽量避免。平时多注意吃一些蔬菜,比如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西红柿对我多发的溃疡有良效,胡萝卜能够提高我的免疫力,同时健脾降脂,黑木耳能够美容,预防胆结石肾结石。我特别不爱吃大蒜,但是打算能够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并且杀菌排毒,所以应该多吃点。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也是养生的良方。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要遵循掌握要领-----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 2. 强调适度-----掌握运动量的大小。

健康行的七大养生妙法

健康行的七大养生妙法 导语:女明星们个个是“天山童姥”,30岁的年纪,18岁的面孔。一打听,她们都养生。可自己也在养生啊,为什么面孔仍然是“写实主义”呢?原来,你的养生功夫没做到家。 实践了很久的中医养生的办法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果呢?还要继续进行吗?或者这些办法根本就对自己没用?你是不是会因为以上疑惑而对中医养生法打退堂鼓呢?其实你离健康只差半步。跟随自然行,一起来将中医养生进行到底吧! 1、想让自己永远是20岁:搓肾(捂肾可促进肾循环) 你知道:腰痛是常年伏案工作的上班族常见的毛病,多为腰部着凉落下的病根,也有的是腰肌劳损者,还有是因为肾虚引起。干手搓热捂肾,可促进肾循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你不知道:中医认为肾气虚则体衰,按摩肾区则可起到补肾益精、防止早衰的作用。很多人以为腰疼,就使劲按摩腰部,其实天气凉的时候,腰疼有可能因为肾寒引起。按摩肾区之前要搓热双手,如果双手冰凉,按摩起来只会让腰更加疼痛。 健康行:将双手摩擦生热,然后同时上下摩搓后腰两侧肋下(也就是肾区)36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2、每次经期来时都疼:提肛(改善盆腔内血液循环) 你知道:提肛可以改善盆腔内血液循环,减少肛门疾病的复发,对便秘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是一项可以常年累月进行的养生方法。 你不知道: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可缓解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能力。对于肛门疾病术后的人,进行有效的肛门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肛门直肠局部的抗病力。有人认为提肛会导致不孕,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实际上它可以促进盆腔内的血液循环,使经血畅流,减少痛经的发生。 健康行:一般保持坐、仰卧或立位,双腿分开,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收缩腹部、臀部、盆腔底部肌肉,随呼吸将肛门一紧一松,一提一放。吸气时肛门收缩上提,呼气时放松,每日便后、晨起或晚上临睡时坚持20-30次,连续30日后休息7日继续进行。 3、想苗条一点,再苗条一点:揉腹(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 你知道: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不仅有肝、脾、肠、胃、胆、肾、膀胱等各种器官,而且有任脉等经脉通过,被认为是阴阳气血之发源,坚持揉腹能够改善肥胖,促进淋巴循环,防止消化不良、便秘、胃下垂等坐在办公室里的女性容易惹上的毛病。 你不知道:腹部是脏器的容纳之处,也有各种经脉通过,中医认为坚持揉腹能够通和上下、调理阴阳、去旧纳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病邪、消内生之淤痰。很多女性简单地认为

现代运动养生法

现代运动养生法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的意义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那么,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重要的一条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经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变得越来越好,寿命自然比家养动物长了。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就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健康长寿之本。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以养形 《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医家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人体运动主要围绕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且每一处关节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经常运动,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还可提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1600400141 张沥文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运动养生这一新名词应运而生。运动养生,顾名思义是“运动”和“养生”两词的有机组合。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运动起源于人类原始的生存和发展本能,从人类的祖先诞生之日开始,到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以至将来,运动始终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生存与发展本能之一。发展至今,运动与养生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动养生体系。 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一是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的健身运动。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二是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三是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运动养生还有很多优点是其他方面的养生无法替代的。首先,多做运动有助睡眠,现代人压力大,失眠的人很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形式会发生变化,睡眠会变浅。有研究表明,每周4次、每次至少用一小时来散步和其他有氧运动的女性,睡眠质量比那些不爱运动的女性高50%。所以,坚持运动可谓一剂非常有效的“安眠药”哦。其次,运动也可以控制体重、保持身材。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需要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运动过程中,消耗热量,有减脂效果。此外,还会使得肌肉有线条感,让人变得健美、阳光。运动养生还可以延迟衰老、延长寿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有所衰退,而坚持运动会增加肌肉量,令人年老也能依然有一个好体魄,并且运动能让身体各系统功能衰退速度变慢,延长寿命。 现代运动养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散步。每日慢步,讲规律,讲持久,民谚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见功。跑步也很有效果,提倡以适当的

经络养生之道

陈玉琴经络养生 陈玉琴经络养生 膀胱经可以减肥、排毒,所以我先看这个经络。 1、膀胱经 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中医认为,身体臃肿肥胖与气郁不舒有密切关系。大腿到臀部这段由两条经络来管理——膀胱经和胆经,膀胱经主管代谢水分,胆经负责代谢油脂,如果这两条经络阻塞不通了,体内的水液和油脂代谢不出去,堆积此处便形成赘肉,显得臃肿。经常按摩从臀部到脚外侧这段膀胱经线路,从上到下,按摩时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时痛感越小。 当用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时,膀胱经就算是打通了。 膀胱经重点在臀下殷门穴(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至委中穴这段。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 不生,恶疾难成。 重点穴位: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为刺血首选。 经络上的穴位: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 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用身体的感觉去量,当你肾腰酸的时候,肾脏虚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些反应。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小腿肚子边沿的位置。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治疗慢性腰痛的要穴。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这个穴很深,用手可以拨到里边有筋, 你可以拨动这个筋,经常拨动昆仑穴可以降低血压。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治疗腰痛的要穴。但是它通常治疗胯骨两边的腰痛,效果是最好的。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这个穴很深,要用指节来点。按飞扬效果效果不好,要按金门穴。因为它是这条经络的郄穴,郄穴都治急性病。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艾灸可转胎。 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肝炎; 其他: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骨痛。 ------------------------------------------------------------- 和膀胱经配合减肥的是胆经,并可预治妇科问题。 2、胆经

经络养生小常识

养生长寿按三穴 要想养生长寿,可经常按摩三个穴位: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肌肉最高处。按摩此穴对头痛、牙痛、鼻子不通或颈部痛有特效。 内关穴位于前臂曲侧,腕横纹上2寸处,桡侧腕曲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此穴主司心脏、肺等,经常按摩可避免心脏病和气喘的发作。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此穴主司胃肠消化系统。 这三个穴位一般人若能每天按摩两次,每次5分钟,有助五脏六腑健康运转。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擦胸揉腹养生法,是我国古代简易有效的养生方法之一,很适合中老年人学练,对防止肥胖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擦胸、揉腹的方法很简便,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先擦胸,用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然后再用左手掌从左乳上方,斜推擦至右下腹。如此左右交叉进行,一上一下为1次,共推擦36次。还可兼做擦背,也有助于激活背部免疫细胞的活力。再进行揉腹,以右手掌从心口窝左下方揉起,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方向)揉腹一圈为1次,共揉50次以上,如减肥可增至200次以上,用力适度。右手做完再换左手向反方向进行,次数同上。擦胸、揉腹通常每天起床和晚上睡前各做1次,亦可在中午饭后1小时加做1次。 按摩让你夜夜成眠 失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容易惊醒,醒后再不能入睡,严重时彻夜不眠。有关资料显示,有45%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

失眠症。一旦失眠,往往多求助于医生,口服安眠药,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药物的依赖性。现介绍四种非药物自我疗法,供选用: 1、仰卧揉腹 每晚入睡前,仰卧床上,意守丹田(肚脐),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稍加用力揉腹,一边揉一边默念计数,揉计120次;再换用左手逆时针方向同样绕脐揉120次。笔者已坚持20多年,对上半夜进入深睡有良好作用。下半夜如再不能入睡,可按上述方法各揉腹60次,对睡眠也有一定作用。 由于揉腹能使胃肠蠕动,特别是年岁大的人,消化功能减弱,胃肠道的气体就会成倍增加,常把大肠膨得胀胀的。一经揉腹,大肠受到刺激,就把气体挤出来而出现放屁,便于安然入睡;若不揉腹,屁放不出来,大肠膨胀,影响入睡。 营养运动营养菜 2、踏豆按摩 用绿豆500克,置铁锅中文火炒热,倒入脸盆中,同时将双脚洗净擦干,借盆中绿豆余温,用双脚蹂踏绿豆,边踩边揉。每天睡前1小时开始蹂踏,每次30分钟左右。 3、拍打涌泉穴 每晚睡前洗脚后,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脚涌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脚涌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宜。即可驱除失眠,安然入睡。 “六”字按摩降压法 坚持自我按摩有助于降低血压,有人提出六字按摩法,不仅易学,而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

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 何为运动养生? 注重运动锻炼是我国古代养生保健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舞蹈的形式舒展筋骨,祛除病邪。据《吕氏春秋》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物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五人携手起舞的画面。《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均有相关记载。明清时期武术运动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其矫健优美的姿态、龙腾虎跃的动作,极有利于身体的全面锻炼,再加上武术特有的防身技击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流传甚广。 运动养生主要形式与方法 运动养生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抱朴子》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

吟,或息,皆导引也。”可分为操术、拳术、械术、游戏等几大类。 操术是单一动作的成套组合,如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小劳术、易筋经、少林内功、壮腰八段功、体功、祛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等。 拳术是动作连贯而紧密的徒手技法操练,如舒缓柔和、轻灵圆活的太极拳;姿势舒展、动作快速的长拳;步稳势猛、刚强有力的南拳;朴实无华、刚健有力的少林拳;动作简练、发力较刚的形意拳;身灵步活、势势连绵的八卦掌;动作紧凑、节奏鲜明的查拳;放长出远、发力顺达的通背拳等。 械术主要借助于特制器械来进行。如勇猛快速、刚强有力的刀术;轻快敏捷、灵活多变的剑术;缠绕圆转、轻灵稳健的枪术;勇猛快速、全身协调的棍术等。

游戏是将运动寓于娱乐、兴趣之中,有的还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对抗性。如举重、拔河、游泳、拍掌、拍球、扯铃(抖空竹)、捶丸、t陀螺、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爬竿、滑梯、翘板、秋千、滚铁环、放风筝、划船、骑射等。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法的主要原则是动静结合,意气相依,内外兼修,身心并重。 静则收心纳意,轻松自然,全神贯注,以培育正气,即在精神舒畅和情绪安宁的状态下锻炼;动则强筋壮骨,滑利关节,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以壮形体,调脏腑。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静”,即在运动时要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要全神贯注;“静中动”,要保持呼吸的自然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

经络养生的基本好处是什么

经络养生的基本好处是什么 很多人都青睐于经络养生。中医经络养生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保健方法,经络养生的秘密是什么?关于经络养生的知识你了解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经络养生的秘密,希望大家喜欢。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经络养生的好处联系脏腑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

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养生的好处很多,但是终究就是一句话,经络养生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人们可以姑且一试,但是必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自己切莫乱按,不然可能会有不能预料的意外,最好是有专业的老师在一旁指导,才比较放心可靠。 女性经络养生秘诀小秘密一:小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运动养生与健康

谈谈对健康的认识 在现在的社会,“健康”二字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词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已超过其他任何事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健康问题,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的各种病患人数的显著上升也使大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因此,我这学期选修了《运动养生与健康》这门课程,也从武春英老师的课里学习了很多关于运动养生等等有利于健康的知识。现在我来和大家谈谈我对健康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宏观地从历史来看,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却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等。 近年来,有人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养生信息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他们采用分层整群抽取调查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养生信息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01),男生更热衷于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女生更偏重于饮食对健康的作用;理科男生对心理、运动和饮食的养生信息认识较文科男生更为均衡,文科男生更注重于运动与心理养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合理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不断地忽视自己的健康,而现今的人们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中。举个例子,比如说生活在社会上层阶级的白领人士,巨大的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压力这一社会因素总是在不断的困扰着他们。大多数白领患病的原因就是劳累过度,而导致过度劳累的因素正是压力。压力首先侵蚀是人们的心理。从最初的只是心情上的小小波动,到产生愤怒,到最后诱发心理症状。当心理上的压力超过人们正常的承受范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然就导致身体上产生了问题。因此,医生在医治如白领之类的病人时,除了解决她们身体上的病痛之外都会建议他们休息。休息即为放松,就是指人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当人们的压力释放,心理上的病症就会减轻,从而身体上的病痛即会痊愈。

运动中医养生

一、不同体质的运动养生 从体质角度来提高生存质量,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这需要普及体质学知识,让人们知道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自己的体质的类型,有的放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类型的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健康长寿,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不同的体质类型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机体失衡现象,并且这种情况是变化的,表现出有余不足的病理症状。因此应该明确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个人体质采用不同的运动养生方式延缓哀老。中医体质养生锻炼原则是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并结合个体差异等选用不同的运动方法。如中国传统体育锻炼方法的气功、导引、保健按摩、武术,现代体育锻炼方法中的健身操、球类运动、力量练习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运动养生方法,强调人体精、气、神的统一,更适合用于调整偏颇体质。锻炼养生体质,运动量以适度为宜,忌太过与不及,更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改善锻炼的目的。下面按照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制分法介绍不同体质的人采用不同的运动养生方式。 (1)平和质的养生 多为先天享赋良好,或后天调养得当。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经常、适量的运动,能使气血流通,内荣脏腑,外润滕理,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功效。但劳欲太过则必伤脏耗气,损害健康。 平和质可以通过运动保持和加强现有的良好正常状态,使体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可根据年龄、性别、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自行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男性可以选择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项目为主,如器械训练、跑步、球类等。女性可以选择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如健美操等。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保持强壮体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从事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人体保健基本理论的适宜运动,按照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效果。 在运动锻炼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自觉主动、积极愉快地长期参加锻炼。对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关键,有了兴趣是开启健康的金钥匙。一般体质运动锻炼,多采用对人体有利的有氧训练,运动强度为中等偏小强度。这种中等偏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具有易于长期坚持,安全性高,可以减少和降低各种运动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等特性。如果运动量、强度提高过快,超过机体适应速度,非但不能提高功能,反而会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伤的发生。因此,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运动疗法,仍坚持中等偏低的运动强度为主,可在机体完全适应原有运动量的基础上,适当延长运动时间来增加运动的刺激效果,但增加量一定要适可而止。人体因缺乏运动而引起的体质下降是缓慢发生的,要扭转这个局面,同样需要一

经络养生培训大纲

经络养生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经络养生师】深入理解、掌握经络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运用中医辩证方法准确诊断疾患的病因、病位、体质特点,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循经选穴地运用推拿、刮痧、拔罐、刺络、耳穴贴压、温灸、腹针(一种安全的针灸疗法)、生物电疗等手段或方法,对消费者进行规范的经络养生服务,达到改善体质、缓解症状、标本兼治的健康调理效果。 二. 培训学时 【经络养生师】160学时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配合实习和实践。 四、考核 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试,技能部分进行实操考核。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说明】: 1、每天培训学时为8学时,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2、高级别的等级要求包括较低等级的要求内容。 第一部分经络养生基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络养生的服务内容和基本原则。 ●了解经络养生学的概念、理论框架,了解经络养生与普通保健的关系,明确学习的目的。 ●了解各个经络养生模块的概况,掌握其理论要点。 [学时] 8学时 [内容] 1. 经络养生概述 2. 阴阳五行学说知识 3. 藏象学说知识 4. 气血津液知识 第二部分经络腧穴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全身经脉、腧穴的定义、定位、治疗作用,掌握其辨证要点。 ●了解全身经脉、腧穴在经络养生中的应用原理。 [学时] 8学时 [内容] 1. 经络学总论 2. 腧穴学总论 3. 经络腧穴各论 3.1 十二经络的循行与作用 3.2 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 第三部分经络养生技法 一、推拿按摩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按摩的基本要点,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学时] 16学时 [内容]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 生的理解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2016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 0060 宗春蕾“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 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式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