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

瘫痪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配合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性瘫痪/药物疗法; 神经节苷脂/治疗应用; 穴位注射; 康复; 儿童,学龄前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脑瘫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国内有报道采用神经节苷脂口服或静脉滴注治疗小儿脑瘫均取得了一定效果[1,2]。本科自2008年来应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

小儿脑瘫3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8/200908南阳市中心医院小儿脑瘫康复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5.3岁,平均(3.8±1.4)岁;痉挛型18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共济失调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2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5.5岁,平均(3.9±1.5)岁;痉挛型18例,不随意运动型3例,共济失调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5例,混合型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2)年龄≥2岁。

1.4 排除标准

(1)对穴位注射不能耐受者;(2)合并癫痫,药物治疗未得到控制者;(3)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差者;(4)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物理治疗(主要应用Bobath法和Vojta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中医按摩治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部分严重患儿佩带肢体矫形支具。

1.5.2 观察组

在上述康复基础上应用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30131EN),生理盐水稀释成0.4%的溶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头部取穴方法:按患儿脑瘫分型及病变部位根据“有病本经求”的循经取穴原则取穴,选用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运动前区;运动协调性差选用运用区;一般每次选用8~10个穴位。常规消毒所选穴位,以5 mL注射器抽取神经节苷脂稀释液,每次每个穴位注射0.5~1.0 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6个疗程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一名医师(不知分组治疗情况)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对患儿进行评定。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正常化(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异常姿势纠正,GMFM 评定达正常同龄儿水平;(2)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异常姿势改善,GMFM评定改善;(3)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异常姿势无改善,GMFM评定无改善[4]。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转归情况观察组正常化15例,好转12例,无效6例。对照组正常化8例,好转11例,无效14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6个疗程后评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级GMFM88评分比较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6个疗程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疗程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C功能区GMFM88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E功能区GMFM88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目前小儿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5]。从神经生理学观点出发,婴幼儿的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脑功能的代偿性强、可塑性大。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可以使损伤的脑组织在不断的发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代偿。

头针法是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的疗法,它可反射性的增加皮质相应部位的血流量,利用侧支循环,改善皮质缺血缺氧状态,修复损伤脑细胞[6]。刺激头皮区域对于调整大脑功能有明显效果,穴位注射有针刺穴位和注入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使体内气血流通,使己经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是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是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神经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神经节苷脂,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生长,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7]。研究发现,GM1能在培养的神经细胞中传递与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营养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1)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2)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3)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减少过量一氧化氮的生成;(4)调节神经生长因子,为其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结合或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使其发挥更强的作用,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配合GM1头部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秀珍,朱天才.神经节苷脂对脑性瘫痪患儿神经功能的修复:2 230例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22123.

[2] 卢国君,王永.神经节苷脂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4):104105.

[3]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

儿科杂志,2005,43(4):262.

[4] 吴丽,王家勤,李旺森.实用小儿康复医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156177.

[5] 秦贞薇,戴家兰,韩延奎.脑性瘫痪152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3(2):124125.

[6] 许健鹏,高文柱.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8.

[7] 张卿,左萍萍.神经节苷脂GM1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2):13291333.

[8] 尹晓慧,孙立明,邓树海.神经节苷脂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671569.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 趋势。近年来,在脑瘫康复中,中医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本文从中 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脑瘫常用方法等方面进 行论述,探讨和研究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关键词】小儿脑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15-03 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按临床表现分 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1]。据 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的脑瘫发病率为1.8‰~4‰[2]。近年来脑瘫患病率越来越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口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 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对小儿脑瘫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中医并无“脑瘫”之名,多将其归为“五软”、“五迟”、“五硬”等范畴,中医古代文献对其都有记载描述,如《保婴撮要》中有:“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幼幼集成》中亦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为“五软”。《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 久不生,生则不黑”,为“五迟”。《婴童百问》中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把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称为“五硬”。 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五软”、“五迟”、“五硬”并不能完全很好的反 应其病理特点,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小儿脑瘫的中医病名,以利于更好的指 导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2.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因人赖父母的精血 而成形,与父母体质、年龄、多孕多产、双胎等有密切关系,因父母精血不足, 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足,筋脉骨骼失养而痿弱,以致瘫痪。而后天失宜,气血亏虚,损伤脑髓,更促使本 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在《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便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坠 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真气”的记载,其中对本病的病因有了较清晰的认识[3]。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不足、脾胃亏损、气血亏虚,主要累及 肝脾肾三藏。因肝藏血主筋,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臧精,主生长发育,脾为后 天之本,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肾亏损,筋骨失养,精血不充,则筋不 能约束骨而关节屈伸不利,骨失所充则骨空而软,生长发育迟缓。脾主全身肌肉,脾虚气血乏源,则肌肉松缓不长,产生“五软”或“五迟”。若气血不荣,肉肤毛孔 空松,受风寒侵袭,则筋脉拘急挛缩,不能伸展,或先天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肢体,受外邪侵袭,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阻窍,经脉不通,而成“五硬”。 3.小儿脑瘫的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对小儿脑瘫的分型尚无统一标准,魏文著[4]根据临床表现将脑瘫分 为四型:一是肝肾不足型,表现为筋脉拘急,发育迟缓;二是脾肾两亏型,表现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如上图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头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头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02T09:17:59.22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作者:于振平[导读] 小儿脑性瘫痪接受头针益智康复疗法,可显著改善其智力水平,疗效明显。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头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抽取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综合疗法(对照组),另40例接受头针益智康复疗法(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62.50%(P<0.05)。比较DQ水平,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DQ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接受头针益智康复疗法,可显著改善其智力水平,疗效明显。【关键字】小儿;脑性瘫痪;头针益智康复疗法 临床将小儿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指婴幼儿或胎儿时期,脑组织进行性缺陷及损伤而导致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育迟缓等,多合并感觉障碍、智力障碍、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等。目前,已有研究证实[1],头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结合言语训练、智力训练、服用中药、推拿穴位、头针等方式,对患儿脑组织再生有促进作用。现纳入80例小儿脑性瘫痪分组重点讨论此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分组讨论8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入选标准:①均满足《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2]中脑性瘫痪诊治指南;②年龄7个月-6岁;③患儿家属均自愿接受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①合并器质性听力障碍和构音障碍者;②其他因素造成的智力降低者;③存在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心脑血管等器官异常者。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1个月-6岁,平均为(4.2±0.2)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0个月-6岁,平均为(4.3±0.4)岁。基本资料差异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智力和语言训练、推拿脑部重点穴位、口服益智中药。 中药:药方由50g核桃仁、20g大枣、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陈皮、15g太子参、15g鹿角胶、15g远志、15g石菖蒲、15g白术、15g 茯苓、15g白芍、15g柴胡、15g熟地黄组成,加入200g蜂蜜调和为膏剂,2次/d,0.5kg/次。 推拿脑部重点穴位:叩击百会、四神聪等穴位,五指叩击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晕听区,20次。语言训练:用有趣、生动的动画和游戏进行音位对比、音位感知、音位习得、音位强化联系,让其明确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发音要点。30min/d,1次/d。 智力训练:用空间知觉训练、感觉刺激、认识身体部位训练、时间知觉训练等方式提升患儿与训练者目标一致性,并在训练智力中,重视语言教育和直观教育,提升其感知能力。1次/d,30min/次。 研究组接受头针益智康复疗法,益智康复疗法与对照组一致。头针法:取四神聪、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2寸首针、首针水平朝前,两侧1寸部位为2、3针)、智三针(神庭穴首针、两侧本神穴2、3针)、百会、言语三区、言语二区、言语一区。用头针(25mm×0.2mm)与头皮保持15°进针,进针深度为5mm,无需捻转,得气后,留针40min,1次/d。 1疗程为6d,持续治疗4疗程,每疗程间间隔1d。 1.3 指标判定 根据疾病诊断标准和DQ水平评估疗效,显效:与治疗前比较,DQ上升≥11分;有效:DQ上升≥6分;无效:DQ上升≤5分。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患儿发育商(DQ)水平,极重度:DQ<25,重度:25≤DQ≤39,中度:40≤DQ≤54,轻度:55≤DQ≤75,边缘状态:76≤DQ≤85。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DQ水平(计量资料,±),X2检验总疗效(计数资料,%),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62.50%(P<0.05)。详见下表1: 2.2 DQ水平 比较DQ水平,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DQ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2:

头皮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临床疗效观察

头皮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临床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瘫合并智力低下的住院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在常规治疗脑瘫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头皮针治疗,对照组对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智力提高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治疗对提高脑瘫患儿智力水平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脑性瘫痪; 智力低下; 头针疗法; 穴位疗法;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2]。其中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胡莹媛等[3]报道脑瘫患儿合并智力障碍的比例达74.5%,重度患儿合并智力障碍者更高达90%。提高脑瘫患儿智力水平,有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整体康复疗效。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改善智力低下的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科采用头皮针治疗脑瘫患儿合并智力低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1/10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合并智力低下的脑瘫患儿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6~24个月,其中6~12个月42例,~24个月30例;痉挛型48例,不随意运动型15例,混合型9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第六届长沙全国小儿脑瘫会议通过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且合并有智力障碍者;(2)年龄1~2岁;③患儿家长知情,同意配合进行临床观察。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有精神病及严重癫痫者;(3)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等。 1.5 治疗方法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推拿按摩、脑循环理疗、教育疗法、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头皮针治疗,对照组不予头皮针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精校版本)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推荐收藏)2016-07-01 19:40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作者/李今庸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 偏方大全网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不需要用药就,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宝宝生病了不仅帮助宝宝尽快治好病,还能免去宝宝打针吃药的痛苦。本期专题我们就收集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小儿推 常用穴位视频教程常见手法穴位查询疾病按摩 头面部(点击看大图) 胸腹部(点击看大图) 腰背部(点击看大图) 手肘部(点击看大图)手背部(点击看大图) 头面部: 百会攒竹太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迎香牙关(颊车)印堂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囟门地仓穴瞳子髎穴四白穴阳白穴睛明穴关穴 胸腹部: 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穴胁肋天枢丹田肚角水分穴期门穴肩禺穴中府穴 腰背部: 大椎定喘肩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肝俞胃俞至阳穴厥阴俞穴心俞穴命门穴三焦俞膀胱俞大肠俞关元 上肢: 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穴小肠穴四横纹(四缝穴)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鱼际交)运水人土、运土人水总筋大横纹扇门上马外劳宫三关六腑清天河水合谷穴少商穴甘载威灵精灵外八卦一窝风膊阳池肾顶肾纹掌小横纹小横纹神门穴 下肢: 箕门血海膝眼中三里上痢三阴交解溪丰隆涌泉前承山后承山委中昆仑仆参上巨虚穴绝骨穴梁丘穴阴陵泉

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1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2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3视频:小儿推拿手法3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2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1 视频:小儿揉肾顶 视频:小儿补肺经 视频:推拿常用手法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下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上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肩背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胸腹部穴位 视频:小儿按摩常用穴位 常见病推拿疗法 视频:小儿支气管炎 视频:小儿腹泻疗法 视频:小儿便秘疗法视频:小儿厌食穴位 视频:小儿呕吐穴位 视频:小儿咳嗽穴位 视频:小儿发热穴位 视频:缓解宝宝疼痛穴位按摩 视频:小儿发热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佝偻病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泻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鼻出血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痛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视频:如何治疗宝宝便秘、腹泻、虚视频:小儿遗尿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口唇燥裂 视频:小儿痢疾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消化不良 视频:小儿便秘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感冒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感冒疗法 小儿生理与病理的特点 认识小儿推拿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小儿推拿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小儿推拿有什么作用? 认识: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发展史 小儿推拿的中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现代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特点 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小儿推拿常用的治法 小儿推拿一般次数与疗程 小儿推拿意外的处理与预防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肌性斜颈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哮喘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大便干燥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多动症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婴幼儿腹泻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腹痛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图文) 小儿按摩注意事项 小儿按摩常用介质 小儿按摩疗法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辨证要素 小儿疾病辨证望闻问切诊 小儿按摩常用12手法(动画演示)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拿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捣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捏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摩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法(图文) 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图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图小儿推拿按摩头颈部穴位图 小儿按摩全身背面穴位图 小儿按摩全身正面穴位图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以下内容由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提供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在脑瘫的治疗中起着去足轻重的 作用,经过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得到改善,甚至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专家介绍其康复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二、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三、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四、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五、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 温馨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因此已经发现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到脑科医院进行治疗。脑瘫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我院采用“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研制是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立体综合地治疗脑瘫疾病基础,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3900242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3900242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3900242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3900242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3900242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细末,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穴位贴敷疗法,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

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阿是穴)接贴敷穴位、患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其尚不完全清楚。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二是药物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是人体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闭塞其气,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使 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服药尤为有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血生肌,消炎排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