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点符号使用

标点符号使用

小学生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一、句号(。 )

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例如:

1.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

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

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

11.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

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

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附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

(二)、问号(? )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不过要能正确地使用好问号,中高年级同学也必须继续认真学习。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

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

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如:

12.他已经走了?

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例如:

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

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

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例如: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练习)

18.你怎么啦,桑娜?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19.你是今天就去游泳,还是星期天再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

例1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例18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例19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你?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游泳?之后,就割断了?是……还是……?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

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

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20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21的本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小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的,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例如: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

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妈妈摇了摇头。

例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例23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正确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句号换成问号。

二、位置不当。例如:

24.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

25.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

例24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是……还是……?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因此,第一个问号应换成逗号。例25,作者的本意是?这位小同学,已经放学了吗??句子倒装后,问号应移放全句结尾。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号不移,句尾加句号,使全句一变为二,互不相联。

三、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例如:26.王小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值得想一想的。

27.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这时,许收割进来说:?别想啦,春游不进行了。?例25的错误就是见到带有疑问词,就加了问号。其实,全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到?成绩?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这个停顿之前全是?想一想?的对象,不能成为独立的问句。在这个停顿处加问号就隔断了句子内部联系。应该将问号换成逗号或不加任何符号。例27虽有疑问词?怎么?,但?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根本没有疑问,不该加问号,应改成逗号。

以上三种错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问号时注意避免。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

三、叹号(! )

叹号,又叫感叹号、感情号,还叫惊叹号。它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会使用叹号是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之一,平时应用较多。凡是表示赞颂、欢喜、愤激、惊讶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都可以用叹号。

一、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例如:

1.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2.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

(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

例1和例2都是感情强烈的句子。例1在文章叙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产以后进行总结,赞叹海底?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所以句尾用了叹号。例2表达了风筝放起来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个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叹号。

3.看!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4.啊!

(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

5.哦!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梅花魂》)

这三个例子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感叹词构成的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所以用叹号。6.火!

7.决口子啦!

8.多好的少年啊!

9.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

例6、例7表示惊讶,例8表示赞叹,例9则表达了一种气愤之情,都用叹号。否则是无法达到表达的效果的。

10.叙利奥!你不舒服吗?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小抄写员》)

11.?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10和例11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呼语独立成句,用叹号。

二、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例如:

12.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例12中?你这算什么行军啊!?是反问句,由于感情强烈,不用问号而用叹号。

三、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等语气的句子要用叹号。例如:

13.?同志们,打手榴弹!?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4.?连长,我掩护!?

(同上)

15.?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小珊迪》)

16.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年关》)

例13是连长下达的战斗命令,例14和例15表示请示、请求,例16的结尾是禁止。所以都用叹号。

四、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例如:

17.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这个例子中的?轰?是黄继光的手雷炸开敌人的暗堡发出的响声。当然这一声也给同志们带来了惊喜,但叹号在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声音。再如:

18.突然,飞机?哗──腾!?落下又起来,跳动恐怕有两三百英尺吧。

(石明《高原飞行》)

例18中的叹号,标出了飞机在恶劣的气流中摇摆、颠簸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五、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例如:

19.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20.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1.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以上三例全是口号,例19、例21写出了战士们冲锋时雄壮的喊声。例20写出了董存瑞同志托举炸药包后,向战友们发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一)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例如:

22.到马陵山旅游的人都说三仙洞是圣地!

(习作)

23.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的话!

(习作)

例22的叹号应改用句号。例23中前两个叹号可以换成逗号。

文章情感的强烈与平淡是靠文字来表达的,标点符号在表达中只起辅助作用,它本身并不带任何情感。有人以为自己的文章无处不具有浓烈的情感,于是每一句话后边都用叹号。这是

错误的。全篇都是叹号和全篇没有叹号一样,没有起伏,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可算是最富有情感的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否表达得充分,主要决定于诗句本身,是无须过多地仰仗于标点符号的。?(徐荣街:《青春·诗与标点符号》)

(二)像?真美丽呀,我们的校园?这样倒装的句子,叹号应放在句尾。例如:

24.纵情地歌唱吧,为了我们的祖国!

25.真逗,我的小弟弟!

26.不能去,孩子们!

例24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纵情地歌唱吧?的倒装句,例25是?我的小弟弟真逗?的倒装句,例26是?孩子们,不能去?的倒装句。例26表示劝阻。为什么叹号不能用在倒装句子的中间呢?我们以24为例来谈一谈。例24意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靠整个句子来完成的。叹号也是一种句子标志,它不仅仅要行使表达情感等的职能,也还要标志句子。如果在例24中间放上叹号,那么这个句子就被一割为二,读起来,多次感叹,并不如一次感叹所表达的效果好。这种句子,不论是倒装,还是正排,感情的喷发都应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把例24句尾的叹号前移,句尾标点句号,那么表达的效果就更糟了。不仅仅是叹号割断了原句的内部联系,而且由于语调的变化(带句号的句子语调轻),使句子情感的表达变得虎头蛇尾、有气无力。我们再看一看《穷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句话:

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我回来啦,桑娜?是?桑娜,我回来啦?的倒装,是呼语后置。渔夫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很丰富的情感,他既为自己从那危险的风浪中能平安归来而庆幸,又安慰了桑娜──他知道桑娜在为自己担心,表达了一种夫妻之爱。试想,如果在?我回来啦?之后加上叹号,那么句子所表达的也就只有?庆幸?了。

(三)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27.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

28.歌儿!唱起来!舞啊!跳起来!

例27第一个叹号用得不当,它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因此应该改用句内停顿符号──逗号。例28的第一和第三个叹号,也应改用逗号。可以参读例24的分析来帮助理解。

(四)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为了宣传政策、培养习惯,有时在墙上书写标语。口号性的标语应该用叹号,介绍政策等非口号性的标语,就不必使用叹号。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位置。

附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有它文章起波澜。

四、顿号(、 )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四年级学习使用顿号。顿号和逗号一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不过,用?和?的地方,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什么叫并列成分呢?句中使用的词或比词大的短语、句子等,它们处在同等的地位上,或是同属于被叙述的对象,或是同属于叙述别的事物的,都叫并列成分。

例如:

1.前面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

(小学《语文》第五册《周总理的睡衣》)

2.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部分是从这儿输送去的。

(小学《语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3.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4.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5.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6.坚持记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7》)

7.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

例1中?剪刀、线团、布头、针线包?四种物件并存于笸箩中,是并列关系;作为词,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第三个顿号被?和?字代替。例2的?甘肃、青海、陕西?,是并列的地理单位,在句子中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例3中?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是并列的几种颜色,中间用了顿号。例4中?亲切、舒服?,是心理的感觉和体会,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

例1—例4中的并列成分都是由词充当的。

例5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对海底世界的评价,是并列关系,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例6中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作文能力?,作为能力,并列存在,作为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

例5和例6中的并列成分已经不是单词,而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短语,如?景色奇异?由?景色?和?奇异?两个词构成,?作文能力?由?作文?和?能力?两个词构成。这种比词大、比句子小的组成形式叫?短语?。

例7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不同的岩石名称,它们本身又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例7中,它们失去了自身作为句子的独立性,成为大句子中一个成分的三个并列小成分。所以它们之间也用顿号。(标有引号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不用顿号隔开。) 顿号表示微小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是相对于其它符号来说的,句子标志的符号(句号、问号、叹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长;句子内部的符号(顿号、逗号、分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短。而在句子内部的停顿中,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下面的例子可以体现出这一规定的要求:

8.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小学《语文》第八册《太阳》)

9.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同上)

例8中,?吃的??穿的??烧的?三个大部分之间用逗号隔开,而?吃的?这个小部分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之间使用顿号隔开,?穿的?这个小部分中?棉、麻、毛、丝?之间用顿号隔开。显然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例9中?没有……没有……?之间

用逗号,而每一个?没有?中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小于逗号。前面说过,顿号相当于?和?字。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并列的成分由两个词或短语构成,用顿号或?和?字都可以;如果并列成分由三个或更多的词构成,不使用?和?字也可以(如例8例9),要使用?和?字,则必须用在最后两个并列的词之间。?和?字顶替一个顿号(如例6)。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并列成分之间都可以用?和?字来代替顿号,例如:

10.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的,直灼眼睛。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钻石》)

例10中的并列成分之间,只能用顿号而不能用?和?字。如果将其中的顿号换用?和?字,读起来就不好理解了。顿号是用在并列成分之间的,但并列成分之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有的可以用逗号,有的由于联系紧密则可以不用。例如:

11.东西南北都是路。

12.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我自己忙哟。

例11中的?东??西??南??北?是并列成分。例12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也是并列成分,但由于联系紧密,就不能加顿号,如若加了顿号,就会破坏原来的效果。13.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例13中的?擦擦桌子?和?扫扫地?是并列成分,由于联系紧密,就没有使用顿号。顿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它用在条目序数之后,表示停顿,例如《新华字典》的?说明?部分就是这样用的。

一、本字典是根据1990年重排本重新排印的……

二、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小型语文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说明》)

顿号的这种用法是只表示停顿,许多书并不使用,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目录序数之后空一格不加标点。数学书的目录序数之后使用了小圆点。

顿号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必须正确地把握?并列关系?的词、短语、句子。不做到这一点,就没法使用顿号,即使用了也会出错。例如:

14.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学生作业)

15.小猴子忙了好一阵子,可是,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样也没得到。

(学生作业)

例14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中的一个顿号练习题。有几位小同学就像例14一样加了顿号。如果?鱼??虾??贝??海藻?同时出现,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藻。?如果?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同时出现,也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因为,?海藻?包含?海带??紫菜?和?石花菜?,?海藻?与?海带??紫菜??石花菜?则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正确的标点法应是:

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句中?有……还有……?是联词,?有?与?还有?之间应使用逗号。若用顿号,会使?鱼、虾、贝?与?还有各种海藻?构成并列,显然是错误的。

例15的错误是这样造成的:加标点的小同学认为?兔子?和?玉米?、?桃子?、?西瓜?有?动物?和?植物?的区别,不属同类,不能并列,因而在?兔子?之前加了逗号。这位同学没有弄懂什么叫?句中并列成分?。

(二)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但由于联系紧密,或已凝固成短语,在不是为了特别强调的情

况下,它们之间可以不加顿号,加了会使句子变得松散。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再如?工农兵??农工商??七八十人?等并列关系的词就不宜裂开加顿号。

(三)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造成歧义。也就是说要服从需要,不能见到并列就加顿号。例如:

16.我们应该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鄙视和关心集体的教育。

例16的本意是:?加强对祖国的热爱教育??加强对敌人的鄙视和仇恨教育??加强关心集体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个句子的并列成分有两个层次:?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鄙视、仇恨??关心集体?属于第一个层次的并列成分,由第一个顿号与?和?字来标志,?鄙视?和?仇恨?是?对敌人……?之中的并列成分,属于第二个层次。例16在顿号的使用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层次,见到并列成分就加顿号,使句子层次混乱,?鄙视和关心集体?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对集体又鄙视又关心,这显然会产生歧义。因此,?仇恨?与?鄙视?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顿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顿号歌:

并列词语或短语,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读到它时停顿短。

五、逗号(,)

逗号是最常用的一种符号,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率最高。句子如果太长,要让读者分清句中的层次,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必须有一定的停顿。句中停顿,在哪些情况下使用逗号呢?

一、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前面,我们已经在顿号一节中叙述了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之间有较大的停顿需要,则可以用逗号。例如:

1.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小学《语文》第八册《趵突泉》)

2.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

例1中的?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同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的描述对象,是并列关系,按要求,它们之间该使用顿号,但为了以较大的停顿来突出它们,在它们之间就使用了逗号。例2中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描述?狮子?的,是并列关系,本可以在它们之间使用顿号,为了突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种形态而使用了逗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并列分句之间使用逗号。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像?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这个句子中包含三个小句子,这三个小句子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之中,它们叫并列分句。(这一点,我们在分号一节还要叙述)看下面的例子。

3.这些课文有的歌颂了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有的讲述了革命领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有的赞扬了热心助人、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导读)

例3中三个?有的……?,叙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独立成句,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中,地位相同,属于并列关系,所以三个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

二、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例如:

4.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5.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6.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7.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例4中?1948年5月25日?是时间,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并不止于数字,像?眨眼间??清晨??在……时候?等也是,在句中,这些词语后边一般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5?在泰山上?是地点,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有形的地点像?教室里??树叶间?,无形的地点像?思想上??心坎里?等,根据需要都可以在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6的?为了……为了……为了……?表示目的,三个目的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7中?海龟翻一个身?是海龟?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条件,用逗号表示停顿。

三、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什么叫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呢?像?我吃苹果?中的?苹果?,就是动词?吃?所涉及的对象。这里,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一个词,全句又很短,动词与对象之间没有必要用逗号。如果对象的内容很长,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8.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

9.我暗自盘算,饭店里可以住一千多位客人,来来往往每一位客人都要付房钱、饭钱、洗衣费……

(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8中的?记得?和例9中的?盘算?都是动词,它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很长,所以在动词后边用逗号表示停顿。

四、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10.如果明天下雨,秋游就改期举行。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5》)

11.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以事实为根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展开合理的想象》)

例10是关联词语?如果……就……?连起来的句子,例11是关联词语?不仅……还……?连起来的句子,小句与小句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11中的第二个逗号是这种用法)。关联词语还有多种,像?无论……都……??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等,用它们相连的小句子之间,必要时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五、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例如:

12.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1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

例12中的?所以?表示总结,为了突出这个总结,用逗号表示停顿。例13中的?所以?表示结果,用逗号表示停顿并有突出这个?所以?的作用。例14是伽利略对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的分析,他分析出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但是?

之前的结论与之后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在这里显示了它们的相反性,为了使这种显示作用得到突出,所以在?但是?之后用了逗号。

不过,不是所有关联词语之后都可以用逗号,也不是前面列举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中就一定要加逗号,具体用与不用,要服从内容需要。像?但是??首先??况且??所以?等,在使用中可以加逗号以突出它的作用,而?只有……才……??与其……不如……??不是……就是……?之后则不宜使用逗号。

六、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

?小鸟真漂亮?中的?小鸟?是被描述的对象,?真漂亮?是描述语。

例如:

15.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

16.因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例15中被描述的对象?桥?与描述语?建于1189年?之间使用了逗号。例16中?再见了……?是被描述对象,?不仅是……也是……?连接的是描述语,它们之间使用了逗号。逗号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往往是因为被描述的对象太长,有加以停顿的必要。

七、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例如:

17.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18.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19.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如果我们将这三例中逗号去掉,一点也不改变句子原义,但为什么又要用逗号把它们与后文隔开呢?这就是为了突出或强调。例17突出?人?,例18突出?风?和?雨?,例19强调?记住?。我们可以用有声的朗读来体会:如果没有逗号,就没有停顿;有逗号就有停顿,这一顿,突出、强调的味儿就出来了。

八、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例如:

20.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21.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例20中,?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等是连续的动作,它们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21中,?唤回猎狗??带着走开?是连续动作,所以中间用逗号。

九、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例如:

22.?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小学《语文》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

23.?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

(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公鸡》)

在平时讲话中,喊人与讲述内容之间会有自然的停顿,没有这个停顿,提醒作用就不强,效果就不好。

十、呼语或被描述的对象放在句尾,用逗号与前文隔开。例如:

24.?听见没有,警卫员?……?

(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

25.真美啊,北京!

这种句子颠倒了习惯的语言顺序,目的是突出逗号前的内容。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例如:

26.?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27.?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小学《语文》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例如:

28.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小学《语文》第八册读写例话)

29.再见了,亲人

(小学《语文》第九册)

十三、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例如:

30.第一,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上万年;第二,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第三,海水把森林淹没,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第四,松脂球掩埋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抓住要点,考虑周到》)

31.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对整篇课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

(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给课文分段》)

例30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顺次语,每个序次语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例31中,?首先??然后?也是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例如:

32.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33.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十五、语气不重的感叹词或象声词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34.啊,多么乖巧的小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曼谷的小象》)

35.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

(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

例34中的?啊?是叹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35中的?扑扑扑?是象声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六、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36.?福利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小学《语文》第九册《鱼游到了纸上》)

37.客人在饭店里花的每一笔钱,如洗衣费、饭费、长途电话费等,都由终端机把信息输入电脑。

(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36中,?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是对?福利厂?的解释,用逗号与?福利厂?隔开。例37中的?如……等?都是插入的补充性语言,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逗号在使用中常出现的几种不正确现象。

(一)该用逗号而不用,使句内停顿不明确。例如:

38.星期五下午同学们带来了劳动工具准备劳动。

(习作)

39.我记得王兵那天早上穿着一件海军衫一条蓝布裤子。

(习作)

例38中,?星期五下午?表示时间,应用逗号与后文隔开。例39中?记得?和?海军衫?之后,都应该用逗号停顿一下。

(二)用得太多。例如:

40.李健想起了临行时,爸爸对自己说的话。

(习作)

41.刘兆飞从福州购了三台电脑赠送给板桥小学,支持板桥小学,搞电脑训练。

(《学校工作总结》)

例40中的逗号把句子点断了,原意是?李健想起了爸爸的话?,?临行时?是限制?话?的具体时间,加了逗号后,句子变成?李健想起临行时?了。?爸爸对自己说的话?与前文接不上气,变得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例41中,第二个逗号应去掉,因为这个逗号将句子点断,使?搞电脑训练?与前文接不上气了。

(三)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例如:

42.我知道。是周维林老师讲给大家听的。

(习作)

43.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校的时候!老师啊,您就是我亲爱的妈妈!

(习作)

例42中的第一个句号用得不妥,它隔断了句子的内部联系,应改用逗号。例43意在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却犯了滥用叹号的毛病,第一个叹号前的内容是介绍时间的,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逗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文字的开头。

逗号是使用率最高的点号,许多成年人在写文章时习惯于点一下,用那小小的一点来代替逗号,这易与顿号相混,我们不能效仿。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唯其标点符号的个儿小,更应该写得清楚,要跟文字一样清楚,甚至比文字还要清楚才好。?

附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 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往往由它来值班。

六、分号(;)

分号,是句内停顿符号,与顿号、逗号相比,是句内最大的停顿符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那么这些小句就叫并列分句。凡是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1.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

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野,滋润庄稼;

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小学《语文》第四册《春雨》)

2.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3.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上三个例句中都使用了分号。例1从?飘在果林……?到?降在池塘……?是四个并列关系的分句,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分号。例2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使用了分号。例3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使用了分号。

以上各个例句中的并列分句,由于句式基本相似,并列关系明显,是很容易判断的。生活中的语言并不都这样整齐规矩,许多时候是不好判断的。例如: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小学《语文》第九册《鲸》)

5.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例4和例5为什么要使用分号呢,分号前后的小句看不出可以构成并列分句嘛。这里我们还需要对?并列分句?作一次再认识。

并列分句是怎样构成并列的呢?几个小句子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或者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几个小句子的地位是一致的,这几个小句就构成并列。

例4的两个分句都是叙述鲸的嘴的,第一句用打比方的写法说出了鲸嘴的高,第二句也采用打比方的形式说出了鲸嘴的宽阔。一个?高?一个?宽阔?,是同一事物──鲸嘴的两个方面,因此,例4的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关系,中间使用分号。在例5中,如果我们单看冒号之后的两个句子,确实无法判定它们是并列关系,内容上它们毫不相关;但若联系冒号前的?道理?,就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所叙述的是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并不是都要使用分号。分号是比逗号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凡是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则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例如:

6.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例6中,四个?有的……?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四种声音,省略号后,又写出了这些动物在三种不同的时候发出的三种不同声音。描述每一种声音都使用了一个小句子,这些小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由于每个小句子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各个并列分句之间不使用分号而用了逗号。

有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由于本身叙述的内容集中,用语量又大,可以独立成句,这些句子之间则不必使用分号,可以使用句号。例如:

7.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

例7写出了三种送总理灵车的人──老奶奶、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对这几种人进行描写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但是,由于各句子本身所描写的内容可以独立成句,各句子之间就没有用分号。

我们再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A.写表扬稿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内容必须真实,不能随便编造。

(2)被表扬的人和事要写具体,写清楚。

(3)赞扬的语句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

(4)标题可以用?表扬?二字,也可以根据表扬的内容拟定,如?王小红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精神可贵?等。

(5)最后要写明写稿人的单位、姓名。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5》)

B.大家来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6页)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写表扬稿要注意的事项,一个是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它们的条与条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的多少上说,它们基本相当;从形式上看,它们也非常一致。可是,例A的分句间用了句号,例B的分句间用了分号。这说明:可以独立成句的各并列分句之后,用句号或用分号是可以由写作者自由选择。

下面谈一下用分号标明句子内部层次。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可以利用分号大于逗号、逗号大于顿号的这种差别来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有时,虽然句子内部并不是并列关系,为了标出内部结构的层次,可以利用逗号升位为分号或句号降位为分号来完成。例如:8.在前面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例8这个句子,从内部结构上说,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到?超过了他?。但这两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本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可用逗号后,这两部分的结构关系就不甚明了。为了标出这种结构关系,将逗号升位,使用了分号。由于分号的作用,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就明确了。再如:

9.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只花二三十万办喜事,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西门豹》)

10.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西门豹》)

例9和例10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句子。例10在例9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不管是哪个句子,都分成两部分,例9使用了句号,例10使用了分号。从叙述的效果看:例10既层次分明,又不失紧密的联系;而例9虽然层次分明,但是联系却因为句号而中断。──例10优于例9。这种好的效果是怎么才收到的呢?就是句号降位为分号带来的。

分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分号歌: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

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七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语之后或总括语之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例如:1.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2.老牧人江希尔大叔老远就喊起来:?我们的鸿雁又飞来啦!?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3.……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小学《语文》第八册《苦柚》)

4.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1?妈妈常对我说?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说?的内容。例2?喊起来?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表示后面是?喊?的内容。例3?赞叹?是提示语,用冒号,后面是?赞叹?的内容。例4冒号用在总提示语?多少种绿颜色呀?之后,后面是这些绿色的品种。提示语后面用冒号,是冒号的主要用法,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前的用法,在小学教材中比较少见。现在举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下册)和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上的例子作一叙述。

5.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大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现代汉语》1985年12月版)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怀疑与学问》)

例5先分项说三个人都走了,干什么去了呢?去拼搏进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去了;所以总结语说:?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总结语前使用了冒号。例6先分项对学问家的?怀疑?进行举说,然后总结说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总结语前用了冒号。下面再介绍几种冒号的用法,这些用法的基础仍是提示性的。

一、注释性的字眼后面加冒号。像?按??注?等字。

例如:

7.编者按:本届电视节参赛电视剧《因为妈妈工作》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监护权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职业女性,请她们就此发表看法。

(摘自1996年12月6日《文汇报》)

8.注:

⑥张秀媛:《关于教育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见《中小学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2页。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例7是《文汇报》编辑为一篇文章所加的按语。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简单的篇外小块语言,叫《编者按》,它是编者对所编发的一篇或一组文章的介绍或议论,按语中往往向读者推荐什么或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编者按?本身具有提示作用,所以后面用了冒号。例8是《江苏教育研究·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的注解,?注?后用冒号。对文章内提到的文章或观点在文外给予注明出处,目的是辅助理解文章。

二、举例性的词语后加冒号,表明下文出现例语。像?例如??比如?等词。

9.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您不要随地扔纸。

请您不要随地扔纸。

您别随地扔纸,好吗?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6》)

三、纯对话式的文章──剧本等,人物与他们的语言之间使用冒号。如:

10.练习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小霞:露露,你好!

露露:小霞,你好!

小霞:想不到在书店遇着你。你买了什么好书?

露露: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

…………

(小学《语文》第四册《基础训练5》)

四、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的称呼语后要用冒号。如:

11.红红表姐:

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姑父、姑母都好吗?……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6》)

12.建议书

全校少先队员们:

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我们建议全校少先队员开展?献上我们的一片爱?活动。

…………

五年级二班全体少先队员

×年×月×日

(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例11是一封信,称呼语?红红表姐?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例12是一份《建议书》,称呼语?全校少先队员们?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五、标明作者与其文章名,在作者名后用冒号,表明后面的文章是此人所作。例如:1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14.李白:《望庐山瀑布》

六、词语与解释语之间用冒号。例如:

15.①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②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三首》注释)

解释词语是辅助读文解义用的,这种使用冒号的解词法,只适合正文以外使用,不宜嵌于文章的语句中。如果在文章的叙述中必须对某个词作解释,常常用?所谓……就是……?相连,或用语言直接叙述。比如:

16.所谓优化,用巴班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从某种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调兵遣将?的意思是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赤壁之战》)

例16是对?优化?的解释,就用了?所谓……就是……?的表达形式。?优化?后边不用冒号。例17是对?调兵遣将?的解释,是用语言直接叙述的。解释的概念──调兵遣将,用引号标明。

解释词语也有不用冒号而使用破折号的。

学习使用冒号有三点要注意:(一)没有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二)冒号管到句尾;(三)冒号一般不在同一句话中重复使用。下面分条说明。

(一)在阅读过程中,用冒号的地方,停顿要比用逗号地方长一些。张静在他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说,?冒号有较大的伸缩性:一般情况下小于句号,大于分号;有时小于分号;有时也大于句号。?这就说明,冒号是表示较大停顿的符号,在使用中必须仔细推敲。

下面句子中冒号的使用就有不当之处,影响了句子的表达。

18.辅导员们正在开会,讨论:怎样搞好夏令营活动。

(习作)

19.当老师宣布:张阳君为学习委员时,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习作)

例18的?讨论?后没有必要停顿,不应加冒号。例19中?当……时?是介绍时间,内部结构紧密,不能使用冒号。

(二)所说的冒号管到句尾,是指一个冒号起码要管到句子末尾。下面这个例子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20.张海迪有这样的愿望: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本领,为乡亲们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一定为实现这个愿望做出艰苦的努力。

(习作)

例20中,张海迪的?愿望?应该到?贡献?这里结束,后面叙述的是作者?我?的愿望。但?贡献?之后没有用句号,而是用了句内停顿符号(逗号),这样一来,冒号还要管下去,一直管到结尾,就连?我?的愿望也成张海迪的愿望了。显然不符合写作的目的。这个例子犯了冒号管束扩大的错误。

前面说过,冒号的停顿?有时也大于句号?,就是说,冒号不仅管到句尾,有时要管几个句子,有的甚至管全篇。例如:

21.没有写在信上的事主要有三件:

(1)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守夜。写爷爷是什么样的……

(2)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写山林怎么样……

(3)凡卡写信封,寄信。……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注意文章的细节》)

22.小洁:

我去医院看望奶奶,晚上才能回家。你做完作业,要帮妈妈择菜、做饭。

爸爸

10月6日

(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4》)

例21中的冒号管了三大条,每一条又不止一句话。例22是留言条,开头的这个冒号管了全篇。

总之,冒号是停顿较大的符号,它所管束的内容是一直到提示的内容写完为止的。

(三)提示的内容中又有提示出现,往往在层次高或分量重、需要强调的提示处用冒号,层次低或分量轻的提示处往往不再用冒号。例如:

23.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重点观察与连续观察。(2)调查。……(3)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4)查阅。……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例23中的总提示(高层次)是?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后面列举了四种途径,而每一种途径也都是提示,(是低层次的提示)总提示语后用了冒号,四种途径的提示语后面用了句号。这说明总提示重于分提示,包括分提示。因此总提示用冒号,分提示就不用冒号了,以示轻重之分。

在冒号的使用中,有些同学认为?说??喊?之类的词都有提示作用,见到?说??喊?就用冒号,这是错误的。例如:

24.?别……别这样,?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这样会打伤人的!?

25.李刚说:?谁干的??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全都吓呆了。

例24中,?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是插入语,插入语后应用逗号表示停顿,以表示前文没有结束,所以?喊?后的冒号用得不当。例25中?李刚说?后没有必要停顿,不该加任何标点。

冒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冒号歌:

小小冒号两个点,提示下文常出现。

它和引号是朋友,文章之中常相伴。

八、引号(??)

引号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它标志文中引用部分。例如:

1.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

2.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例1引号中引括的是田忌的话;例2引号引括了《鸟的天堂》的原文;例3中,第一和第二组引号引的是喻指雪的词语,第三组引号引的是一句谚语。

引号有以下几种具体用法。

一、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像例1例2就是这种用法。

二、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象声词、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例3的第三组引号引括的就是谚语。再如:

4.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

6.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7.?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国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