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
第二、三、四章重点和习题 14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弄清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评价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具有正确价值追求和学会正确价值选择。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9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30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31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3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5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36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37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38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二、判断题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4.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

5.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1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1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4.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20.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价值评价的特点。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7、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5.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

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

D 13、C 14、C 15、A 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

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 30、

C 31、

D 32、

C 33、A 34、C 35、

D 36、C 37、C 38、D

二、判断题

1—5√×√×√ 6—10 ×××√× 11—15 √×√×√ 15—20 ×√√×√

三、简答题见教材

四、论述题

1、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3、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4、(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

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5、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反映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价值和价值评价:

第一,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关系是复杂的,可以是双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第三,价值具有客观性。“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是客观的,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第四,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这种对抗是在阶级社会中的对抗。

第五,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马克思的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所作的评价是正确的,这些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第六,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

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

第七,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6、人们的实践活动决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所谓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总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这种精神的升华,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在实践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为害人类的重要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教学重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管理体制

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3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5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6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 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 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9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2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 生产关系是反映()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

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1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2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31 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A. 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判断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外研社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Book3unit2课文翻译thewellthatchangedtheworld,thepowerofgood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改变世界的井 As a six-year-old Canadian schoolboy, Ryan had trouble believing the words spoken by his teacher that many people in developing African countries couldn’tget enough clean water. He looked across the classroom at the drinking fountain. It was very close—only ten steps away. So, Ryan asked himself, “Why do some African children have to walk ten kilometres to get water every day? And why is the water so dirty that it makes them sick? ”Young Ryan thought,“Life is easy for me, but hard for those people. Why don’tI help?” 年仅六岁的加拿大小学生瑞安难以相信老师所说的话:在欠发达的非洲国家,许多人都喝不到足够的干净的水。他的目 光掠过教室,望向对面的喷泉式饮水器,它是那么近——只有十步之遥。因此,瑞安问自己:“为什么有些非洲儿童每 天要步行十公里去取水?为什么他们会因为喝了不卫生的水而生病?”年幼的瑞安想道:“我的生活很舒适,但他们的生 活却那么艰难,我为什么不去帮帮他们呢?” At first, his plan was to earn money to build a single well somewhere in Africa. He cleaned windows and did gardening for his family and neighbours. He soon reached his first target of $70, but when he gave the money to a charity, he was told that it actually cost $2,000 to build a well. Seventy dollars was only enough for a hand pump. Ryan understood that a hand pump wouldn ’thelp the children. What they needed was a well dug near their homes. 起初,他的计划是赚钱在非洲挖一口井。通过帮助家人和邻居们擦窗户、做园艺,他很快就达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70 美元,但当他把这笔钱捐给慈善机构时,他才得知挖一口井实际上需要花费2,000美元。70美元只够买一个手压泵。 瑞安明白一个手压泵帮不了非洲的孩子们。他们需要的是一口离家不远的井。 Two thousand dollars was a lot of money, but Ryan didn’tgive up. He was determined to help other children have clean water. He started to ask for help from his classmates and neighbours and persuade d them to donate money. At the same time, a friend of Ryan ’smother helped make his story go public. After several months, Ryan had raised the $2,000, with which a well was built near a primary school in Uganda. The children at the school no longer needed to walk for hours to get water. They were grateful to him and invited him to visit. 2,000美元可是一笔大数目,但是瑞安并没有放弃。他下定决心要帮助其他孩子获得干净的水。他开始向同学和邻居求 助,说服他们捐款。与此同时,在瑞安妈妈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瑞安的事为公众所知了。几个月后,瑞安筹集了2,000美元,在乌干达一所小学附近建造了一口井。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走几小时的路去打水了。他们非常感激瑞安, 并邀请瑞安前来参观。 In Uganda, Ryan at last saw the finished well with his own eyes. But that was not all. He also saw hundreds of delighted students who had turned out to welcome him. They sang and danced happily. Some even offered him food and gifts. At first Ryan was nervous, but soon a great warmth filled him. He really had made a difference for these children. He broke into a joyful smile. 在乌干达,瑞安终于亲眼看到了打好的井。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几百名学生兴高采烈地欢迎他。他们高兴地唱歌跳舞。 有的学生还为他送上了食物和礼物。一开始瑞安还有点紧张,但很快他就感到一阵温暖。他真的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 他突然笑了起来。 Later, Ryan’s experience led him to set up a foundation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help. Many inspired people gave him their support. Ryan’s foundation continues to attract support from more and more people,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我会拼,也能写(17分) guó jì( ) duǎn chù( ) hǎo xiàng( ) huà shù( )zhuàng lì( ) jiǎn dān( ) zhuāng diǎn( ) xiàn dài huà( ) 二、我认了很多字,能给下面部首找朋友。(16分) 亻忄 宀木 三、我辩得清下面几个字。(10分) 睛( ) 披( ) 场( ) 雹( ) 容( ) 晴( ) 报( ) 杨( ) 抱( ) 榕( ) 四、我能学着做。(9分) 三人为众 绿油油 人+木=休 五、我爱唱反调。(8分) 冷—( ) 苦—( ) 旧—( ) 黑暗—( ) 丑—( ) 松—( ) 深—( ) 困难—( ) 六、我会给字组词,并说句话。(9分) 人( ): 风( ): 生( ):

七、我能把以下句子补充完整。(6分) 1、正在。 2、可以。 3、是,也是。 八、这单元我又了解了一些有关北京建筑和树木的特点。(15分) 1、、和是北京有名的古代建筑。 2、杨树,壮,像手掌。枫树秋天,松柏四季。木棉喜暖在,耐寒守北疆。 九、在暑假这一段快乐的时光里,同学们一定参加不少活动吧!拿起笔,把你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写写,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吧!(10分)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我会看拼音,写汉字。(20分) jīn sèbō lànɡměi lìchūn huá qiū shí yǐ jīnɡzhī sh i yóu qíshān ɡǔshǒu dū 二、给带点的字选合适的读音,打“√”。(6分) 染色(yǎn rǎn)石盘( pán pén) 观察( cá chá) 陡峭(xiào qiào)橙子(chénɡcénɡ)层叠(chénɡcénɡ) 三、把词语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5分) 旅游胳膊著名勤劳形状 zhù mínɡ xínɡzhuànɡlǚ yóuɡē bo qín láo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通过科学史实 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2.能力目标: (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反应限度的理解不透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识(shěnɡ)崔嵬.(wéi)荻.花(dí)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吮血 ..(yǔn)霓裳.(shǎnɡ)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朔.漠(shuò)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噫嘘兮,危乎高哉! B.飞湍暴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 C.独留青家向黄昏 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B.砯崖转石 ..万壑雷转:使石滚动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无边落木 ..萧萧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长句:指七言诗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徒,空 老大 ..嫁作商人妇老大:大姐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 ..故 ..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 C.艰难苦恨 .. ..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二.填空题。(20分) 1.初唐四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从句数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李白《赠汪伦》体裁属于_______。 3.________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__________诗歌传统。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河南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1-2第二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同步训练

河南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1-2第二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同步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2018高二上·台州月考) 如图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m,用手托住,高度为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A . h B . 1.5h C . 2h D . 2.5h 2. (2分)(2017·揭阳模拟) 用长为l、不可伸长的细线把质量为m的小球悬挂于O点,将小球拉至悬线偏离竖直方向α角后放手,运动t时间后停在最低点.则在时间t内() A . 小球重力做功为 mgl(1﹣cosα) B . 空气阻力做功为﹣mglcosα C . 小球所受合力做功为mglsinα D . 绳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3. (2分)磊磊陪爸爸看车展,看到了新款红旗轿车,他想知道中国生产的第一辆红旗轿车四冲程热机工作时提供动力的是() A . 做功冲程 B . 吸气冲程 C . 压缩冲程 D . 排气冲程 4. (2分)根据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第二类永动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不可能制成 B . 热效率为100%的热机是可能制成的 C . 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D . 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常用手段 5. (2分) 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生物质、垃圾的焚烧,为了控制污染,要求我们节约及高效利用能源.关于能源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自然界中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可供人类永久使用 B . 能量被使用后就消灭了,所以要节约能源 C . 人类应多开发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D . 能量耗散说明自然界的能量在不断减少 6. (2分)下列关于热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一个自发过程中的熵总是向减少的方向进行 B . 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C . 由于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把下列字母按字母表顺序重新排列并写出它的小写字母。 Z Q E G A L Y S M F B D N I C J X K V H 二、二、读拼音写汉字。 Mǐn nóng sìhǎi qiūshōu èsǐ( ) ( ) ( ) ( ) zuórìguīlái biàn shēn yǎng cán ( ) ( ) ( ) ( ) xīng chén shān sì wēi lóu gāo shēng ( ) ( ) ( ) ( ) méi huāàn xiàng qiáng jiǎo ling hán ( ) ( ) ( ) ( ) qiān shān wàn jìng gū zhōu jiāng xuě( ) ( ) ( ) ( )三、三、在正确的音节下面打”∨” 粒(l ìnì)妇(hùfù)蚕(chán cán ) 死(sǐshǐ)遍(biàn piàn )数(shùsù) 墙(qiáng qáng )径(jìn jìng )钓(diào dào ) 翁(wōng wēng )舟(zōu zhōu )摘(zāi zhāi ) 四、四、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色_____ ()瓜______ ()宗______()

虫______()每_______()巩_______() 工_______()公_______()音_______() 佰_______()京_______()目_______() 立_______()果_______()我_______() 五、五、形近字组词。 粒()闲()作()晨() 立()间()昨()辰() 棵()皮()梅()妇() 颗()披()每()归() 六、六、组词。 危()()()满()()() 闲()()()昨()()()敢()()()夫()()()收()()()者()()()粒()()()颗()()()七、七、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入城市,()()泪满巾。 (2)()()()()(),手可摘星辰。 (3)孤舟蓑笠翁,()()())()。 (4)()()()()(),农夫犹饿死。 八、八、请你读句子,在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的()里打”∨”。

电力工程第二章例题

第二章 电力系统各元的参数及等值网络 一、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 2-1 一条110kV 、80km 的单回输电线路,导线型号为 LGJ 线间距离为4 m ,求此输电线路在 40 C 时的参数,并画出等值电路。 2-1 解: D m BjD ab D bc D ea 4 5.04m=5040mm 单位长度的电抗: 查表:LG J — 300型号导线 d =24.2mm 对 LGJ —150 型号导线经查表得:直径 d =17mm 31.5 mm 2/km =17/2=8.5mm 单位长度的电阻: 「 20 31.5 150 0.21 /km 「40 「20 [1 (t 20)] 0.2 1 [1 0.0036(40 20)] 0.225 / km 单位长度的电阻: 31.5 r 1 0.105 / km S 300 单位长度的电抗: c ……7560 X 1 0.1445lg 0.0157 0.42 / km 12.1 单位长度的电纳: 7.58 6 6 ― b 1 10 2.7 10 S/km 1 , 7560 lg 12.1 临界电晕相电压: D m U cr 49.3m 1m 2. .rig 于是 r =24.2/2=12.1mm r —150,水平排列,其 D m X 1 0.1445lg — r 0.0157 单位长度的电纳: 7.58 下 lg - r 10 5040 0.1445 lg 8.5 7.58 5040 lg 0.0157 0.416 /km 10 6 2.73 10 6S/km 8.5 R □ L 0.225 80 18 = -j1.09 W -4S - -j1.09 K)-4S X x 1L 0.416 80 33.3 B b 1L 2.73 106 80 2.18 10 4 S 习题解图2-1 B 2 1.09 10 4 S 2-2 某 220kV 输电线路选用LGJ — 300 型导线 ,直径为 24.2mm, 水平排列, 31.5 mm 2/km D m 3 6 6 2 6 7.560 m=7560mm 集中参数: 线间 18+j33.3Q —□- 距离为6 m ,试求线路单位长度的电阻、电抗和电纳,并校验是否发生电晕。 2-2 解:

合肥名校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基础巩固]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答案 C 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 D 解析城市洪水是由暴雨引发的,并与城市地表水下渗减少、排水不畅有关。 读1990~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3~4题。 3.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答案 D 解析读表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2000~2010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4.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答案 B 解析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近年来,我国北方雾霾天气频发,每到冬季北京城经常笼罩在一片昏黄中。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增加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雾霾严重说明了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 6.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答案 B 解析A项和D项不切合实际,C项不能减少雾霾天气;B项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有利于保障行车安全。 [能力提升]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人教版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电子版

Book 3 Unit 2 Healthy eating COME AND EAT HERE (1) Wang Peiwei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feeling very frustrated. It had been a very strange morning. Usually he got up early and prepared his menu of mutton kebabs, roast pork and fried rice. Then by lunchtime they would all be sold. His restaurant ought to be full of people. But not today! Why was it so? What could have happened? He thought of his mutton kebabs and fatty pork cooked in the hottest, finest oil. His fried rice was hot but did not taste of fat. His cola was sugary and cold and his ice cream was made of eggs, milk, cream and fruit. “Nothing could have been better,” he thought. Suddenly he saw his friend Li Maochang hurrying by. “Hello, Maochang,”he called, “Your usual?” But Maochang seemed not to hear. What was the matter? 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if Maochang was not coming to eat with him as he always did. Pengwei followed Li Maochang into a newly-opened small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There was a sign in the window. Tired of all that fat? Want to be thinner? Come inside to Yong Hui’s slimming restaurant. Only slimming foods served here. Make yourself thin again. Curiosity drove Wang Pengwei inside. It was full of people. A very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1)常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如:人的1—22号染色体。 (2)性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如:人的X染色体和Y 染色体。 2. 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生物的性别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性别决定的类型: 雌性雄性 ①XY型XX XY ②ZW型ZW ZZ ③XO型XX XO ④蜜蜂型2N N 注意: <1>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雌、雄异体生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Y型。 <2> 生物的性别通常 ..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些生物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决定的(如蜜蜂的雄蜂);还有些生物的性别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如蜜蜂的工蜂和蜂王)。 (3)XY型性别决定遗传: ① XY型性别决定: 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XX 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XY ② XY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许多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人以及许多雌雄异株植物,如:菠菜、大麻等。 ③ XY型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谱: P ♂XY ×XX ♀ 配子X Y X 子代XX XY ♀ 1∶1♂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 雄性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可同时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接近1∶1。 雌性个体卵原细胞只能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时两种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因而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受精卵XX和XY,比例为1∶1 (4)ZW型性别决定: ① ZW型性别决定: 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ZW 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ZZ ② ZW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 鸟类(包括鸡、鸭等),蛾、蝶类鳞翅目昆虫多数属于这一类型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并默写: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共篇诗歌作品,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古代生活。分为,,三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2.《楚辞》收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体被后人称为“ ”或“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是,,,。 3.三岁为妇,。,。 4.总角之宴,。,。 5.静女其,俟我于,,。 6.《离骚》中表现了诗人对人民同情的语句是,。也最优秀的长篇诗。 7.《孔雀东南飞》选自《》,原题为《》。这是我国保存最早的长篇诗。它与北朝的《》并称“乐府双璧”。它的开头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它在诗中的作用是. 8,何枝可依?,,,。 9,《迢迢牵牛星》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 ”,钟嵘〈诗品〉称它为“ ,”。 二.填空: 1.下列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汤汤(t ng t ng) 晏晏(y n y n) 踟蹰(ch ch ) B.岌岌(j j ) 葳蕤(w i ru ) 踯躅(zh zh ) C.伶俜(1 ng p ng) 纤纤(qi n qi n) 脉脉(m m ) D.暧暧( i i) 潺潺(ch n ch n) 呦呦(y u y u)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槌床便大怒(卧具) 自可断来信(信件) B.何意致不厚(得) 可怜体无比(可爱) C.否泰如天地(坏) 妾不堪驱使(忍受) D.虽与府吏要(约好) 谢家来贵门(感谢)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译文:你就可以禀告公公婆婆。 B,汝岂得自由。译文:你哪里有这个自由。 C.誓天不相负。译文:指天发誓,不要相对不起 D.昼夜勤作息。译文:白天夜里都勤快地劳作。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箱帘六七十。B.终老不复取。 C.摧藏马悲哀。D.交广市鲑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组词上与另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勤心奉公姥。B.逼迫兼弟兄。 C.谢家事夫婿。D.我有亲父兄。 6.解释加点的字。 A.好自相扶将( ) B.渠会永无缘( ) C.交广市鲑珍( ) D.进退无颜仪( ) E.赍钱三百万( ) F.却与小姑别( ) G.我有亲父母( ) H.叶叶相交通( ) 7.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1) 始适还家门( ) 处分适兄意( ) 适得府君书( ) (2) 君既若见录( )渐见愁煎迫( ) 君家妇难为( )时时为安慰()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综合教程单元检测100%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100% 元综合教程单元检测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were in _______ . with your childhood friends? A. context

B. contact C. control D. content 2. Like a boat at sea, his mind started to

_______ when he wasn't interested. A. float B. soar C. sink D. drift 3. Mrs Jones didn't trust Jack, so she was very _______ to let him cut her grass. A. reluctant B. reluctantly C. enthusiastic

D. enthusiastically My house seems to be in a _______ state of 4. —something is always broken! disrepair A. perpetually B. perpetual

C. perpetuity D. perpetuate 5. The problem needs to be looked at from a historical _______ . A. prospective B. directive C. perspective D. executive 6. Dr. Carter has written _______ about the brain and its influence on our emotions.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部编版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验卷

部编版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验卷 [卷面整洁3分] 出卷人: 审卷人: 一、顺风耳朵我会听。(10分) (一)根据故事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 1、爱迪生是一个( )的孩子。 ①爱动脑筋 ②爱劳动 ③爱观察动物 2、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 蛋上面,是为了( ) ①孵小鸡 ②怕蛋着凉 ③搞着玩 3、爱迪生问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爱迪生,( ) ①是母鸡下了十多个蛋 ②是母鸡在孵小鸡 ③是母鸡不让蛋着凉 4、妈妈告诉爱迪生母鸡呆在窝里是为了孵小鸡。爱迪生跑到( )去做窝去了,学母鸡孵小鸡。 ①自家被窝 ②邻居家里 ③同学家里 (二)根据故事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分) 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遇到问题要积极探索。 ( ) 二、我会拼,我会写。(20分)。 g āng qín ji ào shì q īnqiè g ē sh ēng z ǐ xì xi āng t i án jí sh í k ùn k ǔ xi ū xi rè n ào 三、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横线。(8分) 转学( zh u ?n zh u àn ) 高兴( xīng xìng ) 转 兴 转动( zh u ?n zh u àn ) 兴奋( xīng xìng ) 都是( d ū d ōu ) 总得( dé děi ) 都 得 都市( d ū d ōu ) 得到( dé děi ) 四、照样子,写一写。(12分) 加一加:风—(枫)(枫树) 其--( )( )尺--( )( ) 减一减:记—(己)(自己) 次--( )( )请--( )( ) 换一换:娃—(洼)(土洼) 宁--( )( )好--( )( ) 五、我会选取,我会填。(4分) 在 再 坐 座 元元躺( )床上,想( )睡一分钟。到了学校,他迟到了。他红着脸,( )到自己的( )位上。 六、照样子填空。(4分) 例: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1、小红是我的好朋友。 2、王宁的妈妈是二(4)班的语文老师。 班别: 座号: 姓名: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单元课后习题答案

Answer Keys Book Three Unit 2 Content Questions 1.Because she thought her great-great-grandfather was a heroic civil rights fighter and never gave up struggle for freedom. 2.Because this is a place where many escaped slaves taking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were finally saved by Henson. 3.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was a secret web of escaped routes and safe houses through which slaves in large numbers, with the help of lots of courageous people, fled to the North and obtained freedom. 4.The author wanted to help the Americans remember those heroes. 5.He saved enough money by working in iron molding on the side to buy his freedom. 6.Because he helped the slaves escape. 7.Because he was driven by religious conviction. 8.Coffin received frequent death threats and warnings that his store and home would be burned. 9.They had travel hundreds of miles through unknown country with no road sign and few maps, usually under cover of night. 10.Because slavery had been abolished there in 1833, and Canadian authorities encouraged the runaways to settle their virgin land. 11.Because he heard alarming news: the new master was planning to sell him for plantation work in the Deep South. The Slave would be separated forever from his family. 12.In Cincinnati the members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provided for their welfare, and set them thirty miles on their way by wagon. In Buffalo, N.Y. a friendly captain gave Henson a dollar and arranged for a boat, which carried them to Canada. 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 1. (1) mission (2) courageous (3) forged (4) escape routes (5) liberate (6) authorized (7) honor (8) scheduled (9) exploits (10) intent on Language Focus 1.(1) decades (2) historic (3) imposed (4) religious (5) slender (6) web (7) bade (8) site (9) on the side (10) authorized (11) terminal (12) make the best of 2. (1) went through (2) stood up for (3) laid down (4) take on (5) lets (us) down (6) draw on (7) fall into (8) pass for 3. (1) are fully confident that the Americans will not be able to justify their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struggling American steel industry. (2) in the eyes of Joe Klein, staff writer of the New Yorker and author of The Natural, the most talented politician of this generation and the most compell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