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选择判断题库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选择判断题库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选择判断题库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选择判断题库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感觉

2.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7.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

B.反映论

C.建构论

D.创造论

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10.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过程性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2.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4.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

A.人们无法认识世界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是对特定事物在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D.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15.“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一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

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

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

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表明()

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

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

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21、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3、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陈出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7、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3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3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4、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3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

3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应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3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

42、认识的客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4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4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4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4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5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5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

5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5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

5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5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5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

5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6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6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6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6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6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6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6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6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7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7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7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7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7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7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7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77、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7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7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8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8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8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8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8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8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8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9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9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9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6.价值评价是()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9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9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9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10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10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10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10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10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10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0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09.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11.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

A.认识

B.存在

C.实践

D.理性

11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1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1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反映论

B.经验论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11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1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21.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12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125.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2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28.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129.“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130.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13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3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3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35.“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3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3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38.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 )

A.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

140.“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觉的问题”,“悬而未觉”是( )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4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

D.对逻辑和历史关系的割裂

14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4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4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45.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46.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7.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4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4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50.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51.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B.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152.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15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54.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55.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

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柏拉图认为:“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完全对。”这一观点()A.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来源 B.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C.是一种唯心主义

D.在认识论上属于先验论

5.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毛泽东说:“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8.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9.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的观点()

A.是唯理论的观点

B.是经验论的观点

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0.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说明()

A.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B.认识也需要想象

C.想象能够促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

D.想像有助于科学的发现

11.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

B.他没有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D.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12.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13.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

A.强调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否定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D.强调了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15.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

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6.法国作家雨果在其著名的《悲惨世界》一书中写道:“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错误。”这表明()

A.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谬误

B.人们不可能获得真理

C.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谬误的出现

D.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17.泰戈尔说:“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这说明()

A.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失败的实践

B.正确的认识必然获得成功的实践

C.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重要条件

D.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也能变为成功

18.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

A.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

D.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19.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里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20.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2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人的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里是木材,画家眼里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选择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E.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明()

A.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B.真理具有普遍性,价值具有特殊性

C.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因素

D.真理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E.真理的追求以价值为目的,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条件

2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能动性 E.实践性

25.“实事求是”体现了()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态度和辩证法精神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26.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E.唯心主义诡辩论

27.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E.检验真理的尺度

2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E.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

2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0.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31.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32.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33.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35.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感觉

36.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38.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E.宿命论

39.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E.宿命论错误

40.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41.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必须从实际出发

4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E.量变渐进的过程

4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E.从感性到实践

44.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5.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4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47.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48.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49.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50.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51.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主体性

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

E.具有虚假性

52.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53.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

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

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5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56.“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7.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8.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59.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

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

D.主体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60.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61.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否得到政府批准

C.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6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63.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反对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64.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65.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

A.它们的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它们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C.它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D.它们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66.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67.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68.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

A.在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中,情感和意志属于非理性因素

B.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因素

C.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非逻辑性思维

D.非逻辑的跳跃

69.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0.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了( )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71.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2.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73.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

A.接受实践的检验

B.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7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75.“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教条主义

B.理论脱离实际

C.本本主义

D.经验论

76.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左”的错误

D.右的错误

77.“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78.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79.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孔子提出“生而知之”

B.孟子说“不虑而知”

C.老子说“不行而知”

D.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 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81.价值具有()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实践性

8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B.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D.价值是物质关系

83.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84.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85.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8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8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8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归纳方法的局限性

8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90.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92.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 )

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D.改造自己的思想

93.“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4.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9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9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8.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99.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00.“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0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102.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03.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 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 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 实践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 在实践面前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10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主张真理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10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0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08.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有不一致的一面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三、辨析题

1.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4.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5.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6.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9.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10.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11.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2.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5.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16.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17.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18.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19.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20.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2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3.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4.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2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6.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27.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28.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29.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30.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

32.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3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4.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3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36.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7.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判断题

一、马原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3.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4.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就是唯物主义。() 5.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都否认阶级斗争。() 6、货币是由国家政策规定而产生。() 7、超额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8、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9、利润率反映资本家资本的增殖程度。() 10、金融资本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1.善良意志是康德提出的。()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4.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5.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7.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8.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必须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弥补和克服。() 9.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10.经济国际化内容主要有: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从物质出发。()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3.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世界的可知性。() 4.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的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7.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8.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10.人们可以创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解决了主要矛盾,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浙大马原题库120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 世界上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C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D 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联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运动发展的不同回答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 唯心主义的命题 B 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C 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D 朴素唯心主义的命题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认真学习教材 B 理论联系实际 C 认真学习马列哲学原著 D 更多地讨论一些理论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矛盾性 C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D 可知性 6.时间的特点是 A 多维性 B 一维性 C 二维性 D 三维性 7.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物质 B 实践 C 规律 D 自然 9.发展的实质是 A 运动 B 变化 C 质变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现实性是指 A 合乎必然性的现存事物 B 当前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当前存在的某些事物 D 那些偶然的存在 11.本质是 A 那些可以认识的东西 B 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 C 那些与人的认识相一致的东西 D 那些与必然性、规律同等程度的东西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3.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明显 B 事物变化的量是否特别大 C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强力 D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14.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5.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 实践论的观点 B 真理论的观点 C 相对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方式 C 自然环境 D 人口因素1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思想 C 法律思想 D 哲学思想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整理版】马原测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马原多选题刷题(有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8.AB 9.BCD 10.ABCD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

马原辩证法选择题

辩证法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C) 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C)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A)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 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

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D)A.随时都会 B.纯粹偶然地C.不可避免地要 D.在一定条件下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B)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100道马原选择题(答案修正版).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历年考试相关资料)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核”是(B )A、辩证法思想 B 、唯物主义思想 C 、可知论思想 D 、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法国启蒙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 A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 、现代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新成就; D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锐化; E 、现代西方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 ) A 、控制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生物进化论; E 、信息论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变化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 A 、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表明( B )

A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9、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B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变动性和稳定性 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提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C )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A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D ) A 、客观性; B 、无限性; C 、方向性; D 、一维性 1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 A 、主观反映; B 、歪曲反映; C 、虚幻反映; D 、正确反映 16、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 A )A 、世界万物在一个共同的本原; B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选择题汇总

马原选择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1. D 2. C 3. D 4. A 5. D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3)在听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6. A 7. D 8. B 9. C 10.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8)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9)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