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怀示邻里》

作者: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郤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珠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释:

1、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粘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

2、网开三面:《吕氏春秋》:“汤见置四面网者,汤拔其三面,置其一面,祝曰:‘昔蛛蝥作网,令人学之,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共犯命者。’”

3、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任渊注引《坤雅》称:“蜂有两衙应潮。”蜂在排衙时,是海潮将涨的征兆。任渊注引钱昭度诗:“黄蜂衙退海潮上,白蚁战酣山雨来。”

4、南邻:作者此时经常和邻人寇十一来往。南邻,指寇十一。

赏析:

1100年(元符三年)春天,作者家居徐州,生活清贫,以读书作诗自遣。这首七律是他当时写给邻里的作品,表现作者贫居闲静的

心境,也委婉地流露出世路艰辛的愤慨。诗的开头两句:“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以“断墙”“老屋”,点明所居的简陋。残破的墙壁上,在春雨淋湿之后,蜗牛随意爬行,留下了歪歪斜斜的痕迹。老屋因久无人居,所以任凭燕子飞来做巢(“作家”,做巢之意)。作者在这里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实际上是自嘲的戏笔。表明他也不过像个游方和尚而已,是经常浪迹在外边的(有人以为,作者租住僧房,故说“老屋无僧”。因无佐证,不采此说)。作者居住在这样的老屋之中,可见生活的清苦。

三四两句:“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写他也想外出追寻点笑语的机会,无奈又感到归来之后,鬓角上更会染上沙尘(剩欲,更欲。剩,更、更加)。这两句显示作者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仍然保持傲然的情操,不愿在风尘中追逐。第五六两句:“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即景抒怀,屋角的蛛网,檐口的蜂巢,在“风翻”、“雷动”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老屋的风光,而“开三面”、“趁两衙”,则是有所寄寓的笔墨。作者先写风翻蛛网,却是网开三面,昆虫仍好有个避开的去处。次写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拥簇在一起,就衙门里排衙一样。而人在尘网之中,倒是网张四面,受到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过去他虽曾奔走多年,此时依旧有途穷之感,不似蜂儿还有走动的机会。语意中对世路崎岖深表慨叹。

结尾两句:“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容有,不复有。此二句表明他在现实的情况下,平白地辜负了春天,虽然邻家几

次以春事相邀,都因未能赴约而失去机会,此时不会再有未开的花儿,因为春天已去,欲赏无由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陈师道《示三子》原文+赏析

陈师道《示三子》原文+赏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佑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赏析】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

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 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

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典五朝史事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假: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时人未之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不出,火且尽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 答案 陈师道《舟中二首》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舟中二首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释】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③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 ④火:这里指磷火。 【翻译】: 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因风力过猛,江流湍急。 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上。 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残夜。 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阅读训练】: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七首诗词!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七首诗词! 诗词精品集 诗言志,词抒情,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很少有欢欣鼓舞的诗歌,诗人们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时代与苍生。在诗词的国度里,我们用心感受他们青春的迷惘,用情领悟痛苦的希冀、用侠骨柔肠品味诗人的眼泪。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诗经君: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赠婢 唐·崔郊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经君:这首诗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经君:一日君王,一日囚犯,天下经历如此落差的有几人,愁是什么样的呢,愁就像那向东流的江水一样。《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经君: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陈师道简介_陈师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陈师道简介_陈师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佑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着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a/chenghidaohtm。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钱钟书《宋诗选注》

陈师道代表作品: 《妾薄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其二: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全文如下: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论陈师道诗文理论的双重性

论文关键词:陈师道诗文理论双重性论文摘要:陈师道诗文理论丰富而全面,其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比如高峻格调与语言俚俗、学习他人与从心而出、尚奇与主真等等。考查陈师道诗歌创作与理论,可窥其诗歌和理论的全貌,并理解各种看似矛盾双重性的融合统一。《后山诗话》的真赝问题实属复杂本文不拟论述,但它属后山所作已没有太大疑问。此诗话集中反映了陈师道的诗文理论,结合陈师道本人的诗歌创作及其他散见理论来看,不难得出陈师道诗文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结论,并呈现出看似矛盾的双重性,如高竣格调与语言俚俗、学习他人与从心而出、尚奇与主真等等。本文将从陈师道具体的理论和实际创作来加以论述,以便我们全面的了解陈诗的内容与风格,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或风格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一、高竣格调与语言俚俗张表巨在《珊瑚钩诗论》中说:“陈无己先生语余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陈师道有意追求诗格的高古严峻,获得了“意高词古,直欲追踪雅正”①和“文词高古,度越流辈”②的好评。在温敦诗教和律诗格律的严格制约下,陈师道仍能写出让世人赞叹不已的高雅绝俗之诗,其功其能实属可贵。究其原因,正在于他的诗中渗透着他那以“却聘”、“却金”、“却衣”③等动人故事所标识的磊落人品和耿介个性。这种个性人品使他的诗在思想上往往是背弃时俗的内心独白,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生动体现;在艺术上往往能将深刻的内容和真诚的情感蕴藏于平直简古的律诗诗句中,形成一种高峻格调。如《晚坐》:④柳弱留春色,梅寒让雪花。溪明数积石,月过恋平沙。病减还憎药,年侵却累家。后归栖未定,不但只昏鸦。方回认为“尤高古”,纪也认为“亦自清整”。⑤而讲究诗律严谨以致追求诗歌格调高远的陈师道却又对语言的俚俗表现出许多的赞同,并在创作中不断实践此种类型的诗歌,使诗歌变得雅俗共赏。《后山诗话》曾多条记载语俗,比如,在评价杨大年《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时曾认为是“语俚而意切”;还有多处记载语俗趣闻,比如,“某太守与客行柏下,柏花多见有落者,遂曰‘:柏花十字裂。’客顾其倅方晚食菱,遂对云‘:菱角两头尖。’皆俗谚也”,从其重视程度来看,陈师道是有意为之。从他自己的作品看,他多次引用俚语入诗,如“昔日荆疮今补肉”,“拆东补西裳作带”,“人穷令志短”,“经事长一智”,“巧手难为无面饼”,“不应远水救近渴”等等⑥使人觉得他确实做到了“宁朴勿华”、“宁粗勿弱”,但是否符合他“宁僻勿俗”、“以俗为雅”⑦的要求就颇值得怀疑。倒是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举了很有代表性的一联,是基本上全面地实践了他的理论的。即:“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胡仔把他这一联和温庭编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名联相比,认为陈师道凭此一联即可“播传于后世”。[!--empirenews.page--] 二、学习他人和从心而出:推陈出新的特点在陈师道所写的诗中,有着尤为明显的体现。究其原因可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别人的学习,但这种学习又不等同于全盘接受,而是学习中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他曾说:“仆于诗初无师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仆之诗,豫章之诗也。”⑧又说:“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⑨其对黄庭坚的倾心和仰慕可谓至诚了,陈师道认同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他也有不少的诗句是属于学习、点化前人之作。陈师道学杜甫句法,深得杜骨。有时借用杜句,或稍改一二字,例如:杜诗:“回首望松筠。”(《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林昏罢幽磬。”(《昔游》)陈诗:“回首望松筠。”(《元日》)“林昏出幽磬。”(《寄参廖》)有时在句子结构上模仿杜甫,例如,杜诗:“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村三首》之二)陈诗:“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别三子》)上述的两种情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借鉴,它基本上就是黄庭坚所谓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陈师道诗中有很多句子,从字面上看,在杜诗中并无所本,但风格的凝炼沉郁却很象杜诗,如“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登临须向夕,风雨更宜秋”、“日出江山远,风连草木悲”等。而有诚挚的学习之心善于学习的陈师道却同时又认为“诗欲其好,则不能好”、“诗非力学可致,

古代诗歌赏析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小市:徐州地名。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D.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感慨雁归去的秋日伤感。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皎洁月光照耀之下“_________,________”,秋江的夜色浩瀚无边,浑然一体。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对于求福之事不曾急于追求什么。 14.C 15.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关于陈师道

‘冷眼旁观’宋代诗人陈师道 一、陈师道生平及事迹 1。引言:据中华姓氏之陈氏宗亲网介绍,清代学者张澍《姓氏寻源》在讲陈姓来源时说:“舜后胡公妫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并且提到:"在历史的长河史,陈姓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数不胜数。~~~~~北宋有音韵学家陈彭年,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当然,这些都只是个引子。 2。陈师道年谱: 详见《中国年谱辞典》P168 ,(见《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增订本P130 .),陈师道自序:“师道陈氏怀璧连城字曰无已我琢为万乗之器维求王明我则无师道则是我其师道者即水而为波髙明一路入自圣门观已无巳而我尚何存入以万物出以万物寂寥法窟伏与用其律其入无底其出无窍是谓要妙噫来陈子在汝后之人则不我敢知我观万世未有困于母而食于舅嫔息巢于外舅无以昏昼文章满脰士之号穷屋瓦无牡造物者报而天无壁以为牖不病其倾维有德者能之。” 3。生平介绍: “師道字無已,一字履常,號後山居士,彭城(今徐州)人。生於皇祐五年(1053)。元祐中,以蘇軾、傅堯俞、孫覺薦,除徐州教授。建中靖國元年(1101),為秘書省正字,扈從南郊,不屑服趙挺之衣,以寒疾卒,年四十九。有後山詞。” ——见于《全宋词》,第1382页。 陈师道,(1053-1101),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履常,一字無已,號後山居士。元祐时因苏轼等的推荐,巍徐州教授。后仕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长于苏轼、黄庭坚唱和。为文师曾巩。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见于《中国年谱辞典》P168)同样,关于陈师道的生平事迹在《后山集》第·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中也有介绍。“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受業曾鞏之門。又學詩於黃庭堅。元祐初,以蘇軾薦,除棣州教授。後召為秘書省正字。”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自號後山居士,學者稱後山先生,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貧,苦志好學。 他的人生仕途见下: 年十六,以文謁曾鞏,遂留受業。神宗熙寧中,王安石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絕意仕進。元豐四年(一○八一),曾鞏奉詔修史,薦入史館,以布衣未果。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蘇軾等薦(《蘇軾文集》卷二七《薦布衣陳師道狀》),起爲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本集《謝徐州教授啟》)。 七月,除太學博士(《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三○),因五月間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見蘇軾,仍罷爲徐州教授(本集《謝再授徐州教授啟》)。 五年,移潁州教授(任淵《後山年譜》)。 紹聖元年(一○九四),坐蘇軾餘黨,謫監海陵酒稅(本集《與魯直書》)。 二年,調彭澤令,以母喪未行,家居六年。 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書省正字(《後山年譜》)。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扈從南郊,天寒無綿衣,以寒疾卒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

陈师道诗文理论双重性(1)

陈师道诗文理论双重性 论文摘要:陈师道诗文理论双重性 论文摘要摘要:陈师道诗文理论丰富而全面,其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比如高峻格调和语言俚俗、学习他人和从心而出、尚奇和主真等等。考查陈师道诗歌创作和理论,可窥其诗歌和理论的全貌,并理解各种看似矛盾双重性的融合统一。 《后山诗话》的真赝新问题实属复杂本文不拟论述,但它属后山所作已没有太大疑问。此诗话集中反映了陈师道的诗文理论,结合陈师道本人的诗歌创作及其他散见理论来看,不难得出陈师道诗文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结论,并呈现出看似矛盾的双重性,如高竣格调和语言俚俗、学习他人和从心而出、尚奇和主真等等。本文将从陈师道具体的理论和实际创作来加以论述,以便我们全面的了解陈诗的内容和风格,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或风格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 一、高竣格调和语言俚俗 张表巨在《珊瑚钩诗论》中说摘要:“陈无己先生语余曰摘要: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陈师道有意追求诗格的高古严重,获得了“意高词古,直欲追踪雅正”①和“文词高古,度越流辈”②的好评。在温敦诗教和律诗格律的严格制约下,陈师道仍能写出让世人赞叹不已的高雅绝俗之诗,其功其能实属可贵。究其原因,正在于他的诗中渗透着他那以“却聘”、“却金”、“却衣”③等动人故事所标识的磊落人品和耿介个性。这种个性人品使他的诗在思想上往往是背弃时俗的内心独白,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生动体现;在艺术上往往能将深刻的内容和真诚的情感蕴藏于平直简古的律诗诗句中,形成一种高峻格调。如《晚坐》摘要:④ 柳弱留春色,梅寒让雪花。 溪明数积石,月过恋平沙。

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诗词赏析

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诗词赏析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代: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译文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 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 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 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 岁晚:一年将尽。 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有:指现实。无:指梦境。 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例装。 潦倒:颓衰,失意。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 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岁晚身 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 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个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 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个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 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 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 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 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 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 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 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意思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意思“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出自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作品《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释】①快意:称心满意。②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③好怀:好兴致。【翻译】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鉴赏】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

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 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 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 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 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陈师道七律全集

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莫鸦。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独①能无地落乌纱。按:①各本作可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攲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送赵教授 束发相看到白头,了知公鬓不胜忧。可堪亲老须三釜,又著儒冠忍一羞。 平世功名须晚节,向来旬月取封侯。北州豪杰知谁健,乞我黄淤十里秋。 徐氏闲轩 倦游梁楚爱吾庐,老寄山林孰与娱。想见杖藜临过鸟,更能赤手缚于菟。 君宁平世轻三釜,我亦东原有一区。拟买婵娟作归计,可无堆玉斗量珠。 寄文潜无咎少游三学士 北来消息不真传,南度相忘更记年。湖海一舟须此老,蓬瀛方①丈自飞仙。数临黄卷聊遮眼,稳上青云小著鞭。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按:①赵本、四库本、张本作万 连日大雪以疾作不出闻苏公与德麟同登女郎台 掠地冲风敌万人,蔽天密雪几微尘。漫山塞壑疑无地,投隙穿帷巧致身。 晚积读书今已老,闭门高卧不缘贫。遥知更上湖边寺,一笑潜回万室春。 立春 马蹄残雪未成尘,梅子梢头已著春。巧胜向人真奈老,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①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②。共学少年天下士,独能濡湿辙中鳞。按:①《景迂生集》卷八引作朱门谁②《景迂生集》作难酬白雪歌 赠王聿脩商子常 欲作新诗挑两公,含毫不下思先穷。贪逢大敌能无惧,彊画脩眉每未工。 畏病忍狂妨痛饮,晚云朝雨滞晴空。正须好句留春住,可使风飘万点红。 寄寇元弼 朱樱青子已尝新,白帢黄衫见未频。载酒对棋无俗士,闭门高枕有闲人。 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却关身。肯留恶客开家酿,惊坐何人更姓陈。 次韵敬酬元弼三兄 冥冥雨力及时来,冉冉春光作意回。白发尚堪供语笑,青衫不惜著风埃。 林庐要自家家到,尊酒宁辞日日开。只恐未便文字饮,人间无梦到阳台。

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诗词赏析

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诗词赏析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宋代: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译文 原野空旷,平林漠漠,戏马台一片荒凉;深山古寺,夕阳返照,钟声报告已是黄昏时光。 人事变幻,每逢重阳,便有万千思绪;年年岁岁,菊花开放,依旧阵阵寒香。 头巾倾斜,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语言佳妙,并不碍诗人的铁石心肠。 放眼望,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流淌;谁知道,今日里,为政务还得繁忙! 注释 次韵:用所和诗的韵作诗叫次韵。李节推:疑为李泌,时任节度推判官。南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山在徐州城南三里,又名云龙山。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广野:广阔的原野。骑台:指戏马台。萧 子显《齐书》:“宋武帝初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 今相承,以为旧准。” 山寺:即云龙山上的台头寺。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自生:自然生发出。今日意:指九日登 高怀远执意。 寒花:指菊花。李煜诗:“鬓从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杜甫诗:“寒花只暂香。” 巾欹(qī):头巾倾斜。 语妙:《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石作肠:铁石心肠。这是用皮日休《桃花赋序》中评宋广平语。宋广平即 唐玄宗时名相宋璟,他为人耿介刚毅,而其《梅花赋》却极婉约妩媚 之致,所以皮日休说他“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观其文 而有《梅花赋》,清便富丽,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此日:重九节这个日。更须忙:自古皆有重九,而诗人在重九这 个日,更是携朋邀侣登高赋诗忙个正欢。这是一种很风趣的说法。 创作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陈师道在徐州任州学教授,这首诗即是在这段时期的一首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 赏析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 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陈师道的春节古诗词《除夜对酒赠少章》阅读

陈师道的春节古诗词《除夜对酒赠少章》 阅读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代: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译文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 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 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 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 岁晚:一年将尽。 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有:指现实。无:指梦境。 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例装。

潦倒:颓衰,失意。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诗词赏析

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诗词赏析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代: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译文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注释 快意:称心满意。 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好怀:好兴致。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 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 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即使“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 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 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自体验 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 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 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 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 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所以 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 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度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能够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自生活经历和 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 把带哲理性的理解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 《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 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 亲自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 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 ——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里除了黄庭坚之外,声望、成就最高的诗人,往往黄、陈并称。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部分专门列有“后山体”。宋元间方回《瀛奎律髓》为江西诗派张目,有“一祖三宗”之论,而陈师道名列“三宗”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之《后山集》提要详论师道诗歌的渊源、优劣: 其五言古诗,出入郊岛之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处,则未脱江西之习。七言古诗,颇学韩愈,亦间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篇什不多,自知非所长也。五言律诗,佳处往往逼杜甫,而间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五七言绝句,纯为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长短句亦自为别调,不甚当行。大抵词不如诗,诗绝句不如古诗,古诗不如律诗,律诗则七言不如五言。 看来后山诗渊源不止一家,杜甫、韩愈、孟郊、贾岛、黄庭坚等前贤时俊都在陈师道钻研学习之列,显示出师道颇能博采精研,自成一家风格。不过,这些对陈师道有影响的诗人,于后山体所起的作用并不能等量齐观,其中杜甫、韩愈的沾丐尤其重要。如果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陈师道是如何接受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而接受者对两个被接收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接受态度,以及杜、韩对后山诗的形成和艺术特质起多大作用,上述问题的研究非但有助于观照陈师道诗歌的艺术渊源和特征,而且对分析唐宋诗歌转关中关键人物所发生的影响力,乃至体味唐宋两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质和旨趣,都有不可忽视的诗学意义,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首先,为何不“分而治之”,却要把杜甫、韩愈放在一起,同时研究陈师道对两家诗的接受?笔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杜甫、韩愈的诗歌本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关系,而两人又对宋诗的定型和艺术特征起了关键作用。诸多宋人都是既接受杜诗,同时又接受韩诗,杜、韩对宋诗时时有交织互补的作用。清代田雯云:“今之谈风雅者,率分唐、宋而二之。不知杜、韩海内俎豆久矣。(宋)梅、欧、王、苏、黄、陈诸家,亦无不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杜、韩两家诗的艺术特征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宋人在品评、接受杜诗时,时常附带论及韩愈;而在研摹、评析韩诗时,又往往会追溯到杜甫。陈师道作为宋诗大家,他对杜、韩都有所接受、有所评价,以陈师道为研究中心,向上联系杜、韩,进行诗歌接受的比较,无疑是一种富有新意的研究路径。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诗词赏析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诗词赏析 九日寄秦觏 宋代: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译文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 了头发!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 辜负了故乡的菊花。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 意越发增加。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秦觏(gòu):作者的年轻朋友,词人秦观的弟弟。 明:明净。 沙步:水边能够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丛祠:草木丛生处的祠庙。

清尊:酒杯。欺白发:指年老易醉。 负:辜负。 心如在:一颗心如同在你身边。 意有加:感慨更多。 淮海少年:指秦觏。 乌纱:指帽子。“九日落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见赏析部分)。 赏析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 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 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 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能够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个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 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 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 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 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 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个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

宋史·陈师道传原文

宋史·陈师道传原文 《陈师道传》原文及 原文: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

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