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世界遗产公约_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_论世界遗产的_真实性_和_完整性_

_世界遗产公约_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_论世界遗产的_真实性_和_完整性_

_世界遗产公约_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_论世界遗产的_真实性_和_完整性_
_世界遗产公约_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_论世界遗产的_真实性_和_完整性_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0卷,第1期,2004年1月

Acta Scieiitiarum Naturalium

Univeisitatis Pekineiisis, Vol. 40, No. 1 ( Jari, 2004)

《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

引申

——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张成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重要概念加以论

述。通过分析指出,《公约》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分别单向对应于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而这一关系己在中国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实际问题中显示出局限性。结论

是:无论从当今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中国的世界遗产往往兼具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之胜的

鲜明特点看,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性”和

“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

关键词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局限性;双重原则中图分

类号K901

0引言

2000年8月4日,中国14位著名专家教授和院士联名发出紧急呼吁,“保护泰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立即拆除中天门一岱顶的索道及其全部构筑物”[1]。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青城山一都江

堪等4个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2]。龙门石窟[3]、都江堰[4]两家为此耗资上

亿元整治环境。

2002年4月30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9个部门联合刊发《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甚

至出现建设性破坏等现象,超容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威胁到这些珍贵世界遗产的完整与真实。《意见》以改变当前世界遗产地(广而言之还包括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超载、错位开发状况

为要旨,强调了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见》提出的完整与真实两个概念,

正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1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概念

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关于世界遗产的2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世界

1)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重点研宄项目基金资助(文物重点150010)

收稿日期:2002 11-27;修回日期:2003 1007

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D(以下简称《行动指南》)对它们有明确规定。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

凝高教授提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29tp://wwv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的核心就是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6。可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必须遵守的关键性依据。

1.1“真实性”概念

“真实性”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7](Venice Charter, 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时它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世界遗产领域内关于“真实性” 的解释最初见于《行动指南》,比较详细的解释见于《奈良文件》(Nara Document, 1994)[8]。

《奈良文件》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真实性’ 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保持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9]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第24段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property) 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每项被确认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另外,《行动指南》还从立法保护与管理方面保证了真实性原则的贯彻实施,“具备足够的法律的/合同的/传统的保护和管理机制,保证被提名的文化财产或文化景观(landscapes)有足够的保护。国家的、省的或城市的保护性立法的存在,以及足够的管理和计划控制保护机制的存在正如接下来有关段落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它们是一切遗产保护的基础,必须在提名格式中予以正确说明。这些法律的/合同的/传统的保护机制的贯彻实施也是必要的。而且,为了保护文化景点(sites)的完整性,尤其是那些对大量投资者开放的地方,相关成员国应该提供合理管理的足够证据,保证文化财产的合理保护、保存和对公众的开放。”

1.2“完整性”概念

完整性(integrity) —词来源于拉丁词根,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intact and original condition)[9]。它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行动指南》(第44段b)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1:(这一界定围绕着《行动指南》第44段a中对自然遗产的4条评定标准2来进行。)

(1)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一条(上页脚注3)①)所涉及的景点来说,它们应当包括自然环境中全部或大多数相关要素。例如,一个“冰期”地区,应包括雪地、冰川、被切割的地貌、沉积物和外来物(如冰槽、冰碛物、先锋植物等);一个火山地区,应包括完整的岩浆系列、全部或大多数种类的火山岩和有代表性的喷发物。

2)笔者在前人翻译的基础上,根据英文本《行动指南》(自www. unesco. org网站)对译文做了个别改动。

3)《行动指南》第44段a对自然遗产提出以下标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有生命的记

录、

在土地形式演变中重大的持续地质过程的记录,或重大的地貌或自然特征的记录;②是表现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进化和演变中重大的持续的生态和生物过程的重要实证;③包含有绝佳的自然现象或是具有特别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④包含有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自然栖息地,目的在于保护原有生物多样性和那些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显著世界级价值的濒危物种。

第1期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2)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二条(上页脚注3)②)所涉及的景点来说,它们应当拥有足够大的

范围,并且包括必要的自然环境,进而说明:对于景点所包含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过

程来说,这些过程中的许多关键性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一个热带雨林地区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海

平面以上的生物变种、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同样,一个珊瑚礁应包括

诸如海草、红树林或其他调节珊瑚礁养分和沉积物输入的邻近的生态系统。

(3)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三条(上页脚注3)③)所涉及的景点来说,它们应具有突出的美学

价值,并且包括那些对于保持区域美学价值必不可少的相关地区。例如,一个风景价值依托于瀑布的自

然遗产,应包括邻近的集水区和下游地区,这些区域是对保持遗产美学质量整体上的联系。

(4)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四条(上页脚注3)④)所涉及的景点来说,那些维持生物区或生态系统内绝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物种特征的栖息地,应被考虑包含在内。例如,一个热带稀树草原应该包括

已共同进化过的草食动物和植物的完整集合;一个岛屿生态系统应该包括支持当地生态的各种栖息地;一处包含了大范围物种在内的遗产,其范围应该大到能够包括最关键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对于确保那

些物中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个包括了迁徙性物种、季节性繁殖和筑巢的物种的地区,以及那些

迁徙路线,不论它们位于何处,都应该给予足够的保护。例如,为了确保水禽这些迁徙物种的栖息地

得到保护,《湿地公约》(拉姆塞公约)以及其他多边的和双边的协议能够为此提供保证。

(5)第44段a描述的景点应该具有一个管理计划。当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名一个景点时,没有辅

之以管理计划的出台,则成员国有责任说明何时提出类似计划,如何准备和贯彻实施该计划。成员国

也要提供其他资料(例如行动计划),直至完成对此管理计划的实施工作为止。

(6)第44段a描述的景点应该有足够长期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保护。该景点的边界应该反映各种

栖息地、种群、过程和现象的空间要求。它们能够作为提名世界遗产的基础。景点的边界应有足够的

空间,以使景点免受人类活动和资源乱用的直接影响。被提名景点的边界应该与现存的被保护区域保

持协调,如国家公园或生态保护圈。如果现场的或建议的被保护区域可以包括一些管理地带,可能这

些管理地带中只有一部分能够达到第44段a提出的标准。

即使其他地带不能达到第44段a提出的标准,它们对于保证被提名景点的完整性也起着基础作用。例

如生物圈保护区内,只有核心区需要满足自然遗产评选的标准和完整性条件。但是,

除此之外,核心区外的其他地区(如缓冲地带和转换地带),它们对于保证生物圈保护区的整体性也具有

重要意义。

(7)第44段a描述的景点应该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最重要的景点。根据最新召开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大会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保证各种陆生、水生、海洋生的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包括各种门

类动植物、生物圈的多样性。只有那些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景点才能达到第

?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31p://wwv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44段a第四条标准的基本要求。

不难发现,上述对自然遗产完整性的解释,是以涵盖与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周边空间为要旨的,并且特别提出了管理计划、法律、规则和制度保护对遗产完整性的保证。

2作为遗产保护原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1国际文献的局限性

通过有关文件,尤其是《行动指南》中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引用,不难发现两个原则表现在定义上的,与遗产类型的一一对应关系:真实性原则一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一自然遗产。究其原因,这种状况的存在与两原则各自产生的背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行动指南》作为对《世界遗产公约》进行解释、操作、实施的蓝本,最初将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罗马中心,I⑴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分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评定的主要依托机构。立足于机构自身的特性,两类遗产的评定标准便表现出各自学科(博物馆学和生态学)领域内很强的特点。不可否认,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诞生后的若干年内,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评定和保护监督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将以上两个原则截然分开是不正确的,于是,将两层涵义结合运用成为发展的必然。

2. 2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全面理解

事实上,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对它们的评定、评价与保护常常要涉及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自然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对自然保护而言,真实性比完整性更为基础,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从对问题的认识层面上来讲,最高级的自然保护是“ presavation” (原封不动的保护),而非“ conservation” (可以利用的保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过去数百年来人类加速改造自然进程后的今天,片状的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成为人类追忆自然环境‘原汁原味”的退而求其次的手段。因此,完全地实现p'eseivation而不是以conservation为借口进行遗产的利用,尤其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利用,这是人类目前实现尊重自然和自然遗产的原生性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自然遗产的真实性也往往于不经意间被打破。例如,以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内容之一的自然遗产地,近年来被强调要谨慎对待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我国云南滇池水葫芦的蔓延及其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地物种的缺失与恢复也已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现已完成初期试验性地恢复灰狼在公园内的存在,借以恢复过去为保护农畜、消灭灰狼之前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反两个事例体现出当前自然遗产真实性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以及人类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真实性(不人为增加,也不人为减少)所作的努力。诚然,自然遗产的真实性问题的现实意义毋庸再赘述。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是最早提出自然遗产“完整性”原则的,如果我们探究一下其早在1974年认定的国家公园标准,便不难发现,对以自然环境见长的国家公园来说,最需要注意的还是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iq。如标准(1)......,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有国

第1期 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4. 一天门;

5.岱庙;

6.断层; I 酝酿阶段;II 登天阶段; III 抵达仙境阶段 体现了无形文化完整性的泰山登山线路格局 The climbing route which becomes steeper step by step contains the

integri t

y of immaterial culture of

Mount Taishan 家代表性,未经人类开釆、聚居或建设;标准(3)......限制工业区、商业区及人类聚居开发,禁

止伐木、釆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景观及生态平衡;标准(4) 保护现有的自然状态,准许游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可作为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的场所。而从排除人为因素影响的特定角度考虑,无论是自然遗产的完整性,还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际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一味完全按照《行动指南》和《奈良文件》上的界定来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都是机械的,不足为道的了。

其次,文化遗产也存在完整性的问题。一是范围上的完整(有形的)。建筑、城镇、工程或者考古遗址等应当尽可能保持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完整性。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无形的)。如我国的明十三陵,作为中国陵墓文化的一组典型代表,它们具有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以及相应地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联性。最简单地理解,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组团,13处缺一不可。再如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突出了文化遗产伴随实物而来的概念上的完整性(图1)。

《行动指南》明确提出过“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第24段)的

概念。1996年‘关于提名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评价原则和标准”的

专家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将完整性条件应用到自然和文化遗产上,

为确认和评价世界遗产制订一种通用的方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

会意见书》(《ICOMOS Position Paper^ )中说⑶,“‘完整性’是一

个适用于自然遗产,并且同等适用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且举例

——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订立,到其1975年正式实施期间,

一份关于“美国历史纪念地提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使用标准”

的文件中,术语“完整性”作为一个决定性因素被专门使用m 。

可见,通过完整性原则判定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近年来才出现的概

念。《威尼斯宪章》中的有关论述也值得一提,在“修复” 一节第

十四条指出,“古迹遗址必须成为专门照管的对象,以保护其完整

性”[7]。

作者在《世界遗产公约》的基础上,提出真实性和完整图 1 性

双重原则对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实践意义,如图2 所示。该图反映了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约束对象,随世F^1界遗产领域里的新问题、新

应用而产生的实际转变。这一转变在中国尤为明显。 2.3中国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引申 自然遗产的评价与保护需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亦然。

如果遗产地本身融会了自然和文化双重特性,

自然而然地,“真实性和完

整性’原则便将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这方面,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堪称典型。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源自古代的名山大川,大致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13]。与国外国家公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自然遗产~?完整性文化

遗产~?真实性文化遗产真实性

公约反映的一一对应关系图2本文对公约的引申

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在世界遗产领域

的应用范围的扩展

Fig. 2 The expansion of th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world heri t age for the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相比,我国的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具有山水美景之胜与历史文化积淀相融合的鲜明特点。《世界遗产名录》中认可了我国将“风景名胜区”意译为“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风景与历史名胜区)”的做法,这充分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此特点的认同。因此,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必须根据我国的特色,走“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相结合’的道路。

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与中国古代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我国古代名山大川里有限的体验性服务设施一道路、桥梁、亭阁、寺庙、摩崖石刻等人工建(构)筑物都要以自然为主,“点缀得宜,不掩其胜”。游客游览名山大川以祭祀、审美、创作、隐读等为主要形式,人与自然的交融(文化景观的形成)是缓慢的、渐进的,环境基本处于承载范围以内,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事实上,考虑到175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签)约国遗产类型的多样化,世界遗产委员会1992年通过了“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s)这一项目,认定文化景观“包括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对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事项在《行动指南》进行了说明。这可视为一个新观点得到认可的突出体现,此观点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不是简单的自然+文化,而是自然与文化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我国的庐山于1996年以“文化景观”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

应用3.1启示3.1.1遗产申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包括在每一个世界遗产申报单位的完整的提名表中,其标题为“列入理由”(《行动纲领》第64段)。由此产生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要想申报世界遗产,其首要的条件是要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在人类日益关注生存环境、重视资源保护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的文化管理工程。这项工程的前前后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珍贵价值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为准绳的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之巨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丰富,申报潜力巨大。但同时,环境状况不佳、产业项目在核心区的集聚也是大多数申报预备项目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一因素直接背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要求。因此,吸取龙门石窟等申报单位的成功经验,拆除景区违章建筑,恢复遗产地带固有的资源形态,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才能提摄要领、富有成效。

3.1.2对世界遗产单位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根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龙门石窟重点保护区内相继修

第1期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筑了洛临公路及其伊河大桥,焦枝铁路及其桥梁、香山隧道、焦枝铁路电气化复线。这些建筑项目不但破坏了“伊阙”的原始地理风貌,导致了石窟开凿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观不协调问题,而且引发了威胁石窟稳定性的环境振动问题。故此,作为世界遗产的龙门石窟,基于对遗产保护与遗产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考虑,“铁路、公路改迁可行性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乃是地方政府需做优先努力的方向[14,15]。2003年7月,笔者在龙门石窟保护研讨会期间实地考察了解到,2003年5月,伊河大桥与洛临公路香山段已经对机动车辆实行封闭;之后龙门石窟管理局开始了对原机动车道的步行道改造。此举本着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堪称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在环境原貌恢复和石窟保护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一事例同时也客观反映了中国的遗产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贯彻《世界遗产公约》核心精神方面的务实作风与操作能力。

泰山的城市化和索道扩建工程已经给这个双重世界遗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破坏[16]。与泰山问题类似的武陵源,因为“设施泛滥”(包括交通、住宿、饮食、索道、观光电梯等)已受到警告,并“限期整治”。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此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并使有着同样问题的单位引以为戒。

3.1.3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新策略

目前,国际上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与日俱增,国家之间的申报竞争也愈发激烈。中国为此也进行了申报策略的调整,提出了“整合策略”、“ 口袋策略”[17],这两种策略不但顺应了中国遗产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能够提高中国遗产申报工作的成功可能性。笔者认为,这两个策略实质上是以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为依据的。

在中国著名遗产中,有很多属于同一类型但又具不同特点的遗产。例如,峨眉山已成为世界遗产,五台山、普陀山也在准备申报。这样的申报工作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遗产的系统管理。倘若从历史文化渊源上看,即传统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提法,它们与九华山一起是中国四座佛教名山。如果整合在一起申报,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提高了申报项目的品质。更有意义的是,此举如能成功,将十分有利于在申报成功后对它们的系统管理。这便是若干相关遗产项目申报的“整合策略”。

与之相应的具体做法是‘ 口袋策略”,即遗产申报项目的提名具有一定范围的开敞性,为未来类似项目的申报预留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空间。例如“苏州园林”项目,先是申报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继而又增补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这样,“苏州园林’之名正如一个口袋,为后续园林的进入预留了合理的空间。“明清皇家陵寝”亦然,它的命名不是专指某一处皇陵,即使地理位置上并不毗邻,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湖北钟祥明显陵,都同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也已循此策略,实现了增补项目的申报成功[18]。3.2世界遗产问题的相关思考

本文涉及到的有关世界遗产的概念和理念,可以由图3加以说明。

图3的所指对象是具有突出的世界级价值的遗产地。针对该图,做以下说明:

(1)遗产地的景观重建,必须根据完整而详细的描述原有景观的资料,并且,只有没有臆测成分时才能被采纳(〈〈行动指南》第24段)。重建景观是否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需经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论证小组进行慎重的考察和评价。遗产负载着‘过去,,还需真实、完整

图3世界遗产申报、保护流程图

Fig. 3 The flow char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heri t age

地传承给“未来”。新建景观作为“现在”留存给“未来”的一个印迹,首先建立在慎重鉴别基础之上。如果一个新增组分能延续遗产地文脉,并使遗产整体价值提高,它的加入是合理的,也是允许的D。当然,如何对新建景观进行评价与认定,同样是一个尚需人们努力解决的时代课

题。

(2)现有的世界遗产单位在申报成功之后,如因无序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将有可能被列入《濒

危世界遗产名录》(List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并进而取消其“世界遗产”资格。《公约》第11条第4款规定,在出现下列情况时,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些情况是:遗产

的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的侵入;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从而使遗产面临消失的威胁;土地

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遗产的破坏等等。截止2003年7月,全球已有25个国家的33处遗产地被列入

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如印度的亨比古迹群(Hampi Monu- ments),两座浮架桥梁的兴建严重影响

了自然环境,危及遗产的完整性,于1999年11月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又如巴西的伊瓜苏国

家公园(Iguacu National Park),1999年3月,当地居民非法开辟了一条公路,将公园一分为二,并由于

在永久关闭公路以及制定恢复计划方面没有令人满意的进展,因而也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可见,已荣膺“世界遗产”称号的单位也

1)例如,杨辛先生的作品一~“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

魂”被镌刻于泰山。它将和泰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一起,对传统的泰山文化起到积极的弘扬作用。

必须树立正确的遗产保护思想,切实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已经出现违章建筑

第1期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的单位,应以国外此类事例为镜鉴,拆除违章建筑,还遗产以本来的面目。

4结论

(1)遗产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自然

演变史的作用。“遗产”一词本身折射出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告诉我们:当代人承担着更多的厚望与责任,将遗产的‘过去”传递给“将来”。

(2)21世纪,当资源可持续利用、环

境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心中的共同理念时,我们不能忽视世界遗产乃至国家遗产,它们作为一种风景名胜或文化资源,同样也应遵循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3)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遗产资源得以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无疑应是实现当代人与

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的惟一正确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积极维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能在更为深远的文化层面上展示当今世界对未来人类长远的人

文情感。

参考文献

1孙明泉.侯仁之、吴良镛等十四名著名学者联合呼吁:立即停止泰山索道扩建工程.光明日报,2000~08~ 04,1版

2张川杜,刘先琴.我国又有四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光明日报,2000 12 01,1版

3郭挺彩,王联伟.龙门辉煌看今朝一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实.洛阳日报.花会特刊,2000~04_

17, 1?2版

4谢凝高.“屋满为患’一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人民日报,2001-03 13, 12版

5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门.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02 04 30, 2版

6曹家骧,谢凝高.保护是第一位的一有关世界遗产的思考.文汇报,200t 02-19, 1版,7版

7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162?165

8Nara Document. 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y in Relatiai to the W,crl(i Heritage Caivention. Tcky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mteZ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 ICCROlW ICOMOS: 1994

9KailefusaM asuda. The notiai (f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x+mveintion. In:Bernd von Droste, Mechtild Rossler, Sarah Titchen. Repcrt of the Global Strategy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Expert Meeting. Aimster- dam: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1998. 39~ 42 10潘江.国家公园析义.风景名胜,1999( 5) : 16~ 17

11Icomos Position Paper. In:Bernd von Droste, Mechtild Rossler, Sarah Titchen. Report of the Glcbal Strategy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Expert Meeting.

Amsterdam: UNESCO W,crld Heritage Center, 1998. 43?45

12Heine C W. Suggestion Criteria for United States Nominations of Cultural Area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fet and a List of Potential United States Nominations, Memorandum from Chief, Division of Historic and Architectural Surveys, to Associate Director, Professional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74

13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中国园林,2000, 16(68):36?38

14张成渝.洛阳龙门石窟水的赋存对洞窟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9(6):829 ~ 834

15张成渝.洛阳龙门石窟岩体振动疲劳效应分析初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09?816

16张成渝,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人文地理,2002. 17(1):4?7

17郭旃.中国世界遗产工作评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见: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5?109

18卢苏燕.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云南!三江并流”被收入《世纪遗产名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一部分 第1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蓝色楷体字为编者添加,下同)第2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①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3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第l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第二部分 第4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5条 为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倩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a)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b)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几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c)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d)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 (e)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第6条 1.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2.缔约国根据本公约的规定,应有关国家的要求帮助该国确定、保护、保存和展出第11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3.本公约各缔约国不得故意采取任何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本公约其他缔约国领土内的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措施。 第7条 在本公约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三部分 第8条 1.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常会期间召集的本公约缔约国大会选出的15个缔约国组成。委员会成员国的数目将在至少40个缔约国实施本公约之后的大会常会之日起增至21个。 2.委员会委员的选举须保证均衡地代表世界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材(7页)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24 周学时数: 学分:1.5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政治理论必修课 开课(系)院: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系统研究世界遗产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等与世界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都能有所了解。 2、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世界遗产概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世界遗产的由来、类别、申报、管理、保护及旅游等相关问题; (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生物多样化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标志,熟悉世界遗产的分类,掌握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重点与难点] 世界遗产的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世界遗产概念与标志 第二节世界遗产分类 第三节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第四节今后世界遗产的课题 [参考书目] [1]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 2、《世界遗产公约》的内容有哪些? 3、如何申报世界遗产?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重点与难点]中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皇宫 第二节建筑群 第三节考古遗址 第四节洞窟石刻 [参考书目] [1]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世界文化遗产图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二)

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

精心整理 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大纲 一、世界遗产的定义: 1、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 第1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指南》中第46条规定:

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公约》第1条和第2条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定义的财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第47条规定: 《公约》第1条就指出文化景观属于文化财产,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 2、根据国家七部委2012年的联合发文(发改社会[2012]1549号)《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规划的通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为“指在科学研究、自然多样性保护、历史、艺术和审美角度具有国家意义的文化、自然或文化和自然混合型的遗产,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遗产,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根据我国现行保护管理政策,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主要针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各类珍贵可移动文物”。 3、根据《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世界遗产定义为“本条例所称世界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二、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性质 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是指导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并使管理能力达到和保持在满足世界遗产价值有效保护的综合性文件。 三、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doc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阿布辛拜勒神庙、小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艺术特点、奥林匹亚遗址特点和文化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精神;古罗马城的由来以及罗马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万神殿、凯旋门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帕拉蒂纳美术馆的于是特点和历史意义;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殖民主义的罪恶和戈雷岛的历史价值;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犯下的罪恶;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作用。学法提示:本专题的内容较为琐碎,以识记性为主;但是它们跟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紧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融会贯通,深化记忆。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瑰宝,但它们却面临很多危机,因此,学生在学

习的时候应该结合现实,充分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充分认识其实质和精神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收集资料和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可能都取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及文字资料加以利用;探究式学习,也主要是对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赏析,及对文字资料的研究,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既要探究文化遗产各自的性质特征、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又要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创造和形成的过程、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影响等方面来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应该得到这样的认识: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有自己的文明成果,这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是通过学习应当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面临的威胁、《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主要内容《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登陆标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和数量二、知识梳理(一)知识体系34567891011131415161718 2019-06-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遗产(简)

第一单元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难以抵御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战争、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3、保护措施: (1)《世界遗产公约》 时间:1972年 内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2)世界遗产委员会 成立时间:1976年 职责:①负责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 ②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③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它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④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 (3)世界遗产中心: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 4、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 (1)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2)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突出意义、普遍价值)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的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 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UNESCO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 第三届会议 教科文组织总部,II号厅 2010年6月22-24日 临时议程项目9: 为加强公约秘书处筹集预算外资金

1. 委员会在其第https://www.doczj.com/doc/0715556576.html, 19号决定中要求大会“以可持续的方式,每年筹集110万美元的 预算外资金以加强秘书处的人力”。这一决定反映了委员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的人力资源可能不足以完成赋予它的众多任务的关注。与此同时,委员会也承认,希望通过本组织的正常计划与预算来大幅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的人员编制是不现实的,即使各方都会支持加强该科的力量。如果大会能够筹集到可持续的预算外资金,这样就能够提供一种加强秘书处人力的手段,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尤其是《公约》缔约国的期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实施2010-2011双年度《计划与预算批准本》(35 C/5)中文 化部门的工作重点(MLA)2:保护活的遗产,重点是宣传和实施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工作重点包括三项预期成果: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理事机构的有效运转,确保《公约》的实施 (预期成果 5);加强会员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相关社区发展的能力 (预期成果 6);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预期成果 7)。遗产科的内部安排就是体现上述三个重点。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的编制为11个专业人员职位和5个一般事务人员职位,由本组织的 正常计划与预算提供资金。遗产科的工作通过其两个主要的办公室来承担。理事机构和事务办公室(由一名P-4专业人员领导,配备一名P-3和一名P-2专业人员以及一名G-7和一名G-5一般事务人员)负责预期成果5方面的工作:组织《公约》的所有法定会议;为这些会议拟定议程和文件;接收和管理所有申报、建议和国际援助的申请; 管理遗产科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网站)。计划与评估办公室(由一名P-3专业人员领导,配备二名P-3专业人员、三名P-2专业人员和一名G-4一般事务人员)负责预期成果6方面的工作:分析由缔约国提交的申报、建议和国际援助的申请以及由非政府组织提交的认证申请;实施和监督保护遗产和能力建设活动(包括由正常预算、预算外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提供资助的活动);动员预算外资金来支持上述保护遗产和能力建设活动。由科长直接领导的还有一名P-2人员,负责传播、宣传和出版工作(预期成果7)以及二名一般事务人员,一名G-4和一名G-5,分别负责科秘书工作和科业务工作的行政监管。 4. 除了这些由正常计划出资的长期职位以外,还安排了两个由预算外资金出资的中期职 位和一名由中国派遣的工作人员。理事机构和事务办公室的一名由教科文组织/西班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2003年10月17日通过并开放给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 按照第34条规定,于2006年4月20日生效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 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 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 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

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 注意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 考虑到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有效地予以充实和补充, 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考虑到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 忆及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宣布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本公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公约的宗旨

(中英文对照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消失都构成使世界各国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以及应予保护的财产的所在国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确保世界遗产得到保存和保护以及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 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财产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虑到某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

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 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第一条为实现本公约的宗旨,下列各项应列为“文化遗产”: 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份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 第二条为实现本公约的宗旨,下列各项应列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景观;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地文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到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 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 进行修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遗产,它们都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保护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各国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呢?法国,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它有着举世闻名的名画《蒙娜丽莎》等各种文化遗产。早在1830年,法国就有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100多年来,法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以有法可依,依法进行。法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许多保护性的条例与法规,著名的如法国的“马尔罗法”通过相关法律确定了政府这一主体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绝对保护权。且为了保证保护区的地位,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别的列入保护名录,针对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在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如巴黎的第一个保护区马雷街区,在对建筑进行登录时,就分为文物级和历史名录级,而对于较高级别的文物级,政府要求业主与其之间遵守特定的协议,且在维护补贴、税收等方面也与历史名录级享受不同优惠政策。 除了有完善的法律保护之外,我个人认为法国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保护得那么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有着一颗保护文化遗产的心。在对文化遗产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管理时,常常有各种民间保护力量的参与,如民间保护组织、投资者、学者、当地社区居民、手工业者等。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往往在前期规划与后期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共同形成的组织也可以站在多个利益群体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最大程度上减少各方利益冲突。例如埃菲尔铁塔的修建以及卢浮宫的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在建造时就受到群众的很大意见及反对。在修建埃菲尔铁塔时,甚至有人扬言如果埃菲尔铁塔真的修建好,他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但事实上那人并没有离开,反而每天都去塔上的咖啡厅喝咖啡。卢浮宫的金字塔形屋顶也受到人们的很多争议,他们普遍认为在卢浮宫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旁建起这样具有现代特色的东西根本是不可理解的,但最后这个的建起却给卢浮宫的人流控制等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法语是被誉为是最美的语言,法国人都很重视法语,如果外国人地法语说得不好,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在侮辱他们。从上面我们看到,虽然人们的反对并不是完全的正确,他们反对的东西的建成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他们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又从中反思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情况,然后进行学习改进。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还比较健全,管理部门也很权威,如文化局、规划局等。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两个差距,一是理念的差距,一是做法的差距。理念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我国在对文化遗产改造利用中常常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基础上进行重建时也是坚持修新如旧的原则。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新如旧,都是作假,因为无论是现代的材料、工艺还是工匠都无法与古代相提并论。修新如旧常表现在外观形象上的如旧,这从短期来看,可以营造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从长期来看,从文化的保护角度,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后人的欺骗,对历史的欺骗。同时,这些原则也限制了当代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国家也没有大力的将保护文化遗产这一意识灌输到人们中,造成观念上的缺失,同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一时的利益,毁坏文化遗产建筑等,建立商业区,修建住房等,从而获取利益。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负的义务,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载,为我们下一代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以后的人生的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其背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 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 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 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 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 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 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 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 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 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 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 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 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 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 宋木构 建筑5 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 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 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 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 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 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 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 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 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 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 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 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和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采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第1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构成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3条: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 第4条: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5条:为保证、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2.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儿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3.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世界遗产鉴赏课程论文

众里寻他千百度——与张老师《世界遗产鉴赏》课程“世界遗产的保 护”观点商榷 摘要:通过本学期的《世界遗产鉴赏》课程,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引发了我的思考,本文就如何保护世界遗产提出了几点我的观点。 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具体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4个类别1”。 表1 中国列入“世界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类型个数名称 文化遗产 32 长城1987、明清皇宫1987、敦煌莫高窟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198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拉萨布达 拉宫—大昭寺199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丽江古城1997、颐和园 1998、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 2000、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云冈石窟 2001、高句丽古迹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 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元上都遗址2012、大运河2014、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2014、土司遗址2015、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2017、良渚古城遗址 2019 自然遗产 14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1992、三江并流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 三清山2008、中国丹霞2010、澄江化石遗址2012、新疆天山2013、 湖北神龙架2016、青海可可西里2017、梵净山2018、中国黄(渤) 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 双重遗产 4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7、武夷山1999 文化景观 5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五台山2009、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红河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注:名称后年份指批准或命名时间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如何呢?孙克勤教授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 1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05):38-44.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_1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 导读:本文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产’并不足够、恰当地涵盖‘文化遗产’,后者还包括舞蹈、民间艺术等近年来才得到国际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之所以避免在国际法律文件中以“文化财产”来涵盖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很可能是因为“财产”一词比较容易与经济价值相联系,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更突出的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经济价值只是其附带的价值。而且纯粹法律意义上的无形财产指的是权利和有价证券等没有具体物质形态、但具有明显经济价值的财产,而舞蹈、语言、传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不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当然不能用“财产”来涵盖。 (二)文物 在文化遗产法的概念体系中,文物(cultural relics)是中国现行法律最常用的概念。一般说来,“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但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物、遗迹无以计数,都保存下来显然不可能,而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保护的只能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即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部分。《文物保护法》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受法律保护文物的范围: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由于与人类的进化过程相关也被视同文物列入法律保护范围。在国际法律文件中,也有直接以“文物”为保护对象的,如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但该公约所指的“文物”范围显然比中国现行法律中的“文物”狭窄。其第2条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文物系指因宗教或者世俗的原因,具有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方面重要性,并属于本公约附件所列分类之一的物品。”而附件所列11项物品皆为可移动文物或业已肢解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组成部分。当然,作为被盗或非法出口的对象,也只能是可移动的物品。因此,它用了“cultural objects”一词,而不是更大范围的“cultural relics”。 与“文物”近似的词汇还有“古物”、“古玩”、“古董”等。这几个词汇都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古物”(antiques)一词相对比较客观,仅指古代器物,其蕴含的价值或信息可大可小,而且表现形式既包括可移动的器物,也包括不可移动的物体,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相关法律即以“古物”为保护对象,如1930的《古物保存法》,其所称“古物”即建国后法律中所指的“文物”。而“古董”或“古玩”则有供人把玩、欣赏的主观因素在内,通常为比较珍奇、体态较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

Cultural routes(or cultural itinerary)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world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The articl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systematically,and compare the cultural routes concept with 'heritage corridor' which have been prevailing in America for years.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two concepts in Chinese context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The article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use the two concepts as reference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gion planning.【Key words】cultural routes;world heritage:conservation;heritage corridor;cultural landscape 近年来,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所谓“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2003年以来,有关这一动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极为引人注目:一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3年3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会议上,委派ICOMOS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下简称《公约》)的新一轮修订作出计划,其目的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二是又一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Quebrada de Humahuaca)山谷进入世界遗产名单。此前,继1993年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西班牙部分以后,已有多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文化线路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扼要介绍“文化线路”这一较新的世界遗产保护动向,并把它和在美国已经形成多年、国内已经有介绍的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做一些比较,最后再结合我国国情做初步讨论。 一文化线路发展历程 国际上开始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标志是1968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该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的最早声音之一。1972年UNESCO签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与这一权威公约及其不断修订的《行动指南》并行的是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献,其核心趋势就是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线路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线路保护得比较早的要数美国,美国人对户外运动的偏好、对自然保护觉醒较早、国家历史相对较短等诸多因素促使美国很早以来就重视文化景观作为整体的文化意义,注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结合,这种结合中最基本的作法之一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道(trail)把自然和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绿色通道,逐渐发展形成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其较早的实例如1980年代指定的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等。 在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同时,西班牙就宣布它愿意邀请有关专家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下,1994年,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