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环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自己整理0

北京市环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自己整理0

北京市环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自己整理0
北京市环保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自己整理0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

(1)熟悉水环境保护

答:

水环境保护:

水环境保护有量和质两个方面。以水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规划提出各种措施与途径,使水体不受污染,以保证水资源的正常用途,满足水体主要功能对水质的要求。

《排水工程》P43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类。

《排水工程》P13

水体水质评价是根据监测取得的大量资料,对水体的水质所做出的综合性的定量评价。通过对水体的水质评价能够判明水体被污染的程度,为制定水体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是: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负荷量,又称水体纳污能力。

(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答:

水循环: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百度)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

(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

答:

废水的来源:

污水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被污染的雨水的总称。

生活污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并被生活废料所污染的水。

工业废水是指在工矿企业生产活动中用过的水。工业废水可分为生产污水与生产废水两类。生产污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是成品等废料所污染,也包括热污染(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温超过60℃的水);生产废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但未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未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污染或只是温度稍有上升的水。生产污水需要进行净化处理;生产废水不需要净化处理或仅需作简单的处理,如冷却处理。

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是指初期雨水。由于初期雨水冲刷了地表的各种污染物,污染程度很高,故宜作净化处理。

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的混合污水称为城市污水。

《排水工程》P1

废水的特性: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性质

(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答:

污染物种类:

(1)无机污染物:

a)酸、碱及无机盐污染

b)氮磷的污染

c)硫酸盐和硫化物污染

d)氯化物污染

e)重金属污染

(2)有机污染物

a)油脂类污染

b)酚污染

c)表面活性剂污染

(3)病原微生物

病原菌、寄生虫卵和病毒等

《排水工程》P14-P20

水质指标:

(1)物理性指标:

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

a)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b)其他物理性水质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性固体、可沉固体、

电导率(电阻率)等。

(2)化学性指标

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

a)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碱度、硬度、各种阳离子、各种阴离子、

总盐含量、一般有机物质等

b)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

c)氧平衡指标,如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生化耗氧量BOD、总耗氧

量TOD等

(3)生物性指标

d)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值)或大肠菌群指数

e)病毒

f)细菌总数

《注册工程师教程》P230

《排水工程》P2-P12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答:

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其中包括: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毒物污染后,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便会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答:

(1)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方法有:

筛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等。

(2)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

质(包括悬浮的、溶解的、胶体的等)。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生产废水。

(3)物理化学方法:系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混凝、

气浮法、吸附、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

(4)生物化学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成溶解、胶体状态的有

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厌氧法(厌氧还原法)。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生产污水,其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现在也开始用于处理城市污水与低浓度有机污水。

《排水工程》P52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答: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即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是在一级、二级处理后,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磷和氮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和溶解性盐类等。主要处理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三级处理是深度处理的同义语,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三级处理常用于二级处理之后。而深度处理以污水回收、再用为目的,在二级处理后增加工艺。

AAO法把污水处理提高到二级半的水平《给排水设计手册》P259

《排水工程》P53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

答:

大气组成:大气是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大气结构:大气结构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性的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大气垂直运动的情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5个层次,即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在水平方向上,在对流层内,由于受纬度、海陆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划分出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各类气团,如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极地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等;在冷气团与暖气团交绥的地带却形成气象要素和天气状况变化剧烈的锋面。

(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答: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

答:大气污染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四类:

局部地区污染,局限于小范围的大气污染,如受到某些烟囱排气的直接影响;地区性污染,涉及到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大气受到污染;

广域污染,涉及到比一个地区或大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大气污染;

全球性污染,及到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3

(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

答:

a)对生物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

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其中以第三种途径最为重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甚至在短时间内的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污染物,会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癌等病症。

b)对材料

大气污染物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纸制品、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等的损害也是严重的。这种损害包括玷污性损害和化学性损害两个方面。玷污性损害主要是粉尘、烟等颗粒物落在器物上面造成的,有的可以清扫去除,有的很难去除,如煤油中的焦油等。化学性损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使器物和材料腐蚀或损坏。颗粒物因其固有的腐蚀性,或惰性颗粒物进入大气后

因吸收或吸附了腐蚀性化学物质,而产生直接的化学性损害。大气中的SO

2、NO

x

及其生成的酸雾、酸滴等,能使金属表面产生严重的腐蚀,使纺织品、纸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损,使金属涂料变质,降低其保护效果。

c)对气候

大气污染物对气候能够产生大规模、全球性的影响,如CO

2

等温室气体引起

温室效应,SO

2、NO

x

排放产生酸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2-18

(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答:

a)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酸雨

的形成主要是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SO

2、NO

x

,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

硝酸,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沉降”。酸雨的危害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损害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系统。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的酸雨危害较重,我国的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的酸雨危害也相当严重。

b)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CFC

S

、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成为“温室效应”,上述那些微量气体成为“温室气体”。

c)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臭氧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地面20~25km的平流层中,并成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命

等物质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的存在、繁衍和发展。氟氯碳、NO

x

破坏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3-P4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答:

颗粒污染物

根据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a)粉尘

系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细小固体粒子。通常是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粉尘粒径一般在1~200μm 之间。大于1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降到地面,成为降尘。小于10μm的粒子,能长期地在大气中漂浮,成为飘尘。

b)烟

通常指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在生产过程中总是伴有诸如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其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后变生成各种烟尘。烟的粒子是很细的,粒径范围一般为0.01-1μm.

c)飞灰

系指由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得较细的粒子。灰分系含碳物质燃烧后残留的固体渣,在分析测定时假定他是完全燃烧的。

d)黑烟

通常指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不包括水蒸气。以林格曼数、黑烟的遮光率、沾污的黑度或补集的沉降物的质量来表示黑烟。黑烟的力度范围为0.05-1μm.

e)雾

一般指小液体粒子的悬浮体,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以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水滴的粒径范围在200μm以下。

f)总悬浮微粒

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主要有5种: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

《注册环保工程师》P304-305

(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答: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

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的腐烂等自然现象形成的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按照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及面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可将人为污染源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类。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有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前两类污染源成为固定污染源,交通运输工具则成为流动源。

1.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的炉灶、热水器、采暖锅炉等。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生活需要使用这些设备时,必须燃用化石燃料。然而,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使用中,或煤的质量差,灰和硫的含量高,燃烧过程会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和一些有害气体物质。再由于城市居住人口稠密,燃料使用量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相当可观,危害有时甚至比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还严重。此外,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出二次污染物都将污染大气。

2.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用燃料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危害最严重。火力发电厂、钢铁工业、石化企业、建材工业等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在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粉碎以及由各种原料制成成品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均含有不同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如化工企业排出含有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氟化氢、氯化氢、甲醛、氨等有害气体;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就含有CO、SO2、NO与粉尘等多种污染物。虽然不同的工业企业排放出不同的大气污染物,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提供,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源泉。

3.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施用某些有机氯农药和氮肥分解产生的氮氧化物,以及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大气的主要污染主要物。如施用的氮肥一方面可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而入土壤内的有机氮或无机氮则在土壤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从而增加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某些有机氯农药施用于水中,能悬浮在水面,并同水分子一起蒸发而进入大气;此外,稻田释放的甲烷,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4.交通污染源

交通污染源是指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飞机、火车及船舶等。这些交通工具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含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污染物、苯并[a]芘等有害物质。由于汽车和摩托数量众多,遍及全球人类居住区的各个角落,因此排放的污染物也最多。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中,汽车和摩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在阳光照射和一定条件下,还可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成为二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余的交通工具数量也相当大,流动性来往频繁,故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7

(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

(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

答: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可将带全分为五层。地球

表面到1000~1400km。

a)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由于对流程度在热带要比寒带强烈,

故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处约16~17km,中纬度地区约10~12km,两极附近只有8~9km。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①对流层虽然较薄,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他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

②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降温0.65℃。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造成的。

④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

这层直接影响着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b)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km高度的一层。从对流层顶到35~40km左右的

一层,气温几乎不遂高度增加而增高,为-55℃左右,称为同温层。从这层到平流层顶,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增高,只-3℃,称为逆温层。平流层集中了大气中的大部分臭氧,并在20~25km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平流层中几乎没有大气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微弱,极少出现雨雪天气,所以大气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特别是氟氯碳等能与臭氧发生光化学反应。

c)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这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顶部可达-83℃以下,大气对流运动激烈,垂直混合明显。

d)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在前列的太阳强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

度出现气温虽高度升高而增高的现象。暖层气体分子被高度电离,又称电离层。

e)逸散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逸散层。他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

极为稀薄,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63-P65

(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

答:

大气运动包括了有规则的平直的水平运动和不规则的、紊乱的湍流运动,实际的大气运动就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a)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描述风的两个要素为风向和风速。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整体的输送作用,风向决定了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第二个作用是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对污染物的稀释程度主要取决于风速。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与烟气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冲淡稀释的作用就越

好。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而与风速成反比。

b)大气湍流

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以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旋涡运动,我们把这种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作湍流。大气湍流与大气的热力因子如大气的垂直稳定度有关,又与近地面的风速和下垫面等机械因素有关。前者所形成的湍流称为热力湍流,后者所形成的湍流称为机械湍流,大气湍流就是这两种湍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气湍流以近地层大气表现最为突出。

大气的湍流运动造成湍流场中各部分之间的强烈混合。当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入大气中时,高浓度部分污染物由于湍流混合,不断被清洁空气渗入,同时又无规则地分散到其他方向去,使污染物不断地被稀释、冲淡。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状况的最直接的因子,也是最本质的因子,是决定污染物扩散快慢的决定性因素。风速愈大,湍流愈强,污染物扩散稀释的速率就愈快。因此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否则,将会使污染加重。

不同温度层结情况下烟流的典型形状:波浪形(不稳状态)、锥形(中稳状态)、扇形(稳定状态)、屋脊形(下稳上不稳)、熏烟形(上稳下不稳)。

(3)掌握气象要素

答: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成为气象要素。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气象的动力因子、气象的热力因子。动力因子主要指风和湍流,热力因子主要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

气温:一般指距地面1.5米高处的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单位一般用摄氏温度℃或热力学温度K。

气压:气压采用单位帕,国际上规定

气湿:空气的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则称为升降气流。风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第一个作用是整体输送,第二个作用是冲淡稀释。

云:云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这些水汽凝结物是由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

从污染物的扩散的观点来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及云高。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我国将天空分为十份,遮蔽了几份,云量就是几。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能见度表示了大气清洁、透明的程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65

《注册环保工程师》P297-302

2、大气污染化学

(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

(2)了解酸雨化学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酸雨区分布图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1.天然排放源。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SO?;火山爆发,也将喷出可观量的SO?气体;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SOx 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NO,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NO?,NOx即为NO和NO?之和;土壤硝酸盐分解,既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NO,NO?和N?O等气体。

2.人工排放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石油炼制等,均能产生一定量的SO?和NO?。它们集中在某些工业城市中,也比较容易得到控制。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象天空中闪电,N?变成NOx。。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

“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a)酸雨形成的化学反应过程:

酸雨有一部分是二氧化碳溶于降雨

CO?+H?O→H?CO?(碳酸)

b)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S+O?(点燃)→SO?

SO?+H?O→H?SO?(亚硫酸)

2H?SO?+O?→2H?SO?(硫酸)

c)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N?+O?(闪电)=2NO

2NO+O?=2NO?

3NO?+H?O=2HNO?(硝酸)+NO

网上查。

(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全氯氟烃CFCs 和含溴氟烷Halons(俗称哈龙)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CFCl

3→·CFCl

2

+CI·

CI·+O

3→CIO·+O

2

ClO·+O·→Cl·+O

2

网上查。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

答:

大气浓度估算模式

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是模拟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迁移过程,预测在不同污染源条件、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条件下某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是低层大气中污染物迁移和扩散规律的、简单化的数学描述。根据不同的建模理论体系、污染物迁移、扩散过程以及不同的描述对象,模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使用得最广泛、适用于小尺度、定常流场中连续高架点源污染物浓度估算的为

高斯烟流模式。还有普遍使用的、适用于非定常流场和微风条件下的烟团模式;适用于区域或某些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箱模式;把扩散微分方程变换成差分形式求数值解,适用于有光化学反应和降水冲洗过程的原始模式;城市空气污染多源模式;以及不依赖于物理扩散过程的统计学模式。

(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答:城市中的街道和公路上的汽车排气可以作为线源。

无限长线源扩散模式

有限长线源扩散模式

面源扩散模式:城市中小工厂、企业的生活锅炉,居民的炉灶等数量众多、分布面广、排放高度低的污染源,可以作为面源处理。

箱模式

附加:大气污染物的处置方法

颗粒污染物去除方法:

重力沉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

常用除尘装置:机械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喷雾塔洗涤器、旋风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过滤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

气态污染物去除方法: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净化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

答:

固体废物的定义: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

物质。主要包括固体颗粒、垃圾、炉渣、污泥、废弃的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人畜粪便等。

固体废物的特征:

固体废物的五大特征:

a)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b)环境与资源的双重价值。

c)有用与无用的大集合。

d)生产型废弃物的减少,消费型废弃物的增加。

e)彼此依赖,相互循环。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未经处理的工厂废物和生活垃圾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在成份通过刮风进行空气传播,经过下雨进入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这个过程不是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水体。固体废物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将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

流入河流、湖泊,长期淤积,使水面缩小,其有害成份的危害将是更大

的。固体废物的有害成分,如汞(来自红塑料、霓虹灯管、电池、朱红

印泥等)、镉(来自印刷、墨水、纤维、搪瓷、玻璃、镉颜料、涂料、着

色陶瓷等)、铅(来自黄色聚乙烯、铅制自来水管、防锈涂料等)等微量

有害元素,如处理不当,能随溶沥水进入土壤,从而污染地下水,同时

也可能随雨水渗入水网,流入水井、河流以至附近海域,被植物摄入,

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我国个别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周

围发现,地下水的浓度、色度、总细菌数、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指标严重

超标。

●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中的干物质或轻质随风飘扬,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焚烧法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目前较为流行的方式,但是焚烧将产生大量的

有害气体和粉尘,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长期堆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下会被微生物分解,同时释放出有害气体。

●污染土壤。土壤是许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聚居的场所,这些微生物在

土壤功能的体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土壤本身构成了一个平衡的

生态系统,而未经处理的有害固体废物,经过风化、雨淋、地表径流等

作用,其有毒液体将渗入土壤,进而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土壤

中的生态平衡,污染严重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侵占土地。不断增加的产生量相当迅速,许多城市利用大片地城郊边缘

的农田来堆放它们,难怪科学家从卫星拍回的地球照片上,围绕着城市

的大片白色垃圾是那么显眼。

《注册环保工程师》P352

(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答: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态的废物、半固态

的废物和液态(气态)废物;按其污染特性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等。在《固

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其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废

物;按来源可以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

射性固体废物5类。

《注册环保工程师》P352-353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答:

危险废物的定义: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废物特性的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泛指放射性废物以外的,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等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在国际上称为危险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的分类:

危险废物的鉴别:

a)急性毒性的鉴别(GB5085.2-1996)。按照《危险废物急性毒性初筛试验方法》

进行试验,对小白鼠(或大白鼠)经口灌胃,经过48h,死亡超过半数者为急性毒性的危险废物。

b)易燃性的鉴别。含闪点低于60℃的液体,经摩擦或吸湿和自发的变化具有着

火倾向的固体,着火时燃烧剧烈而持续,以及在管理期间会引起危险。

c)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当pH值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者等

于2.0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

d)反应性鉴别。当具有下列个特征之一者即为反应性危险废物:不稳定,在无

爆震时就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和水剧烈反应;能和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和水混合会产生毒性气体、毒性蒸汽或毒性烟雾;在有引发源或加热时能爆震或爆炸;在高温、高压下易发生爆炸和爆炸性反映;根据其他法规所定义的爆炸品。

e)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浸出毒性是固态的危险废物遇水浸沥,其

中有害物质迁移转化、污染环境,浸出的有害物质的毒性成为浸出毒性。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标准中所列浓度,则该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

《注册环保工程师》P357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答:固体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有害物质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一般工业、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份会形成环境污染,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体型污染。

《注册环保工程师》P361

(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答: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途径和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侵占土地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需占地堆放。我国许多城市利用四郊设置垃圾堆场,侵占大量农田。

b)污染土壤

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渗出液及渗滤液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破坏了土壤中的生态平衡,。这些有害成分还会在植物有机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c)污染水体

直接将固体废物倾倒于河流、湖泊、海洋,将后者作为处置固体废物的场所之一,是有违国际公约的,将使水质直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影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向水体中倾倒废物还将缩减江河湖面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有所下降。此外,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物,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对附近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系造成污染,色度、有机物、总细菌数、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指标严重超标。

d)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废物填埋场中逸出的沼气,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上层空间的氧,从而使植物腐败。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时,由于缺乏空气净化装置,排出的粉尘、Cl

、HCl也造成大气污染。

2

e)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我国生活垃圾、粪便的清运能力不高,无害化处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垃圾堆存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对市容和景观产生“视觉污染”,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刺激。不仅破坏城市、风景点等的整体美感,而且损害了我们国家和国民的形象。

《注册环保工程师》P361-362

(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答: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是指将固体废物转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预处理的方法有:压实、破碎、分选、脱水。

压实,又称压缩,即利用机械方法增加固体废物的聚集程度,增大容重和减小体积,便于装卸、运输、贮存和填埋。固体废物中适合压实处理的主要是压缩性能大而复原性小的物质。固体废物经压实后,体积减小的程度叫压实比。压实比决定于废物的种类及施加的压力。一般压缩比为3~5。同时采用破碎与压实二种技术可使压实比增加到5~10。一般生活垃圾经家庭压实器后体积可减少70%。压实的原理主要是减少孔隙率,将空气压掉。

破碎,就是利用外力克服固体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的过程。磨碎是使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分的过程。和磨碎的目的主要是是容积减小,便于运输和贮存;为分选提供所要求的入选粒度,以便有效回收固体废物中的某些成分;是固体废物的比表面积增加,提高焚烧、热分解、熔融等处理的稳定性和热效率;破碎后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置时,压实密度高,可以加快覆土还原;防止粗大、锋利的固体废物损坏分选、焚烧和热解等设备和炉膛。破碎过程中,原废物粒度与破碎产物粒度的比值成为破碎比。破碎的方法可分为机械能破碎和非机械能破碎两类。机械能破碎是利用破碎工具对固体废物施加外力而将其破碎,主要有剪切破碎、冲击破碎、挤压破碎和磨碎。非机械能破碎是利用电能、热能等对固体废物进行破碎,主要有低温破碎、湿式破碎、半湿式选择性破碎。

分选技术,有风力分选、磁选、筛分等。风力分选又称气流分选。是以空气为分选介质,在气流作用下使固体废物颗粒按密度和粒度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他在城市垃圾、纤维性固体废物、农业稻麦谷等废物处理和利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磁选是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磁场中进行分选的一种处理方法。筛分是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晒面上,完成粗、细物料分离的过程。

固体废物脱水与干燥。为减少废物的体积或提高废物的热值等目的,对固体废物进行脱水和干燥是固体废物预处理中常用到的方法。按水分在污泥中存在的形式要脱除的水可分为间隙水、毛细管结合水、表面吸附水和内部水四类。间隙水在污泥颗粒间隙中,占污泥水分的70%左右,一般采用浓缩法分离;毛细管结合水存在于污泥颗粒间的毛细管内,占污泥水分的20%左右,可采用高速离心机脱水、负压或正压过滤机脱水;表面吸附水吸附在污泥颗粒表面,占污泥水分的7%左右,可用加热法脱除;内部水存在污泥颗粒内部或微生物细胞内,占污泥水分的3%,可采用生物法破坏细胞膜除去胞内水或高温加热法、冷冻法去除。《注册环保工程师》P362-372

A.固体废物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降解制堆肥。堆肥化是在控制条件下,使来源与生物的有机废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过程。按堆制方式可分为间歇堆积法和连续堆积法;按原料发酵所处的状态可分为静态发酵法和动态发酵法;按堆制过程需氧程度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好氧堆肥周期短也成为高温快速堆肥。微生物包括嗜温菌和嗜热菌两类。堆肥过程依据温度变化可分为中温、高温和降温三个阶段。在堆制初期,堆层呈中温(15-45℃),当温度上升到45℃以上时进入到高温阶段。在高温阶段微生物经历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和内源呼吸期。在内源呼吸期,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嗜温菌再次占优势,腐殖质不断增多且趋于稳定,堆肥进入腐熟阶段。堆肥的影响因素有:有机物含量、含水率、通风和耗氧速率、温度、碳氮比、pH值。

厌氧发酵制沼气。也指沼气发酵或甲烷发酵。是指有机物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甲烷的过程。有机物的厌氧发酵过程依次分为液化、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

B.固体废物热处理

焚烧处理。焚烧法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过程。固体废物经过焚烧,体积可减少80%-95%。可燃废物的燃烧处理能同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热值是单位质量固体废物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单位为kJ/kg。有害废物焚烧一般需要热值为18600kJ/kg。固体废物焚烧热的利用包括供热和发电。固体废物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三种。焚烧产物:有机碳焚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有机物中的氢焚烧产物是水;有机硫和有机磷的焚烧产物是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有机氮化物的焚烧产物主要是气态氮,也有少量的氮氧化物;有机氟化物的焚烧产物是氟化氢;有机氯化物的焚烧产物是氯化氢;有机溴化物和碘化物焚烧后生成溴化氢极少量溴气及元素碘;金属焚烧后生成卤化硫酸盐、磷酸盐、硝酸盐、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有不完全燃烧产物;粉尘;酸性气体;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如二噁英等。

热解处理。是利用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对之进行加热蒸馏,是指分解成可燃气、油、固形碳。热解与焚烧的区别在于:焚烧是放热的,热解是吸热的;燃烧时在富氧状态下反应,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反应;焚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热解的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甲烷、气态氢、甲烷、一氧化碳、液态的甲醇、丙醇、醋酸等以及焦油、固态的焦炭、炭黑等;焚烧产生的热能主要供电或供热,热解产生的燃料油及燃料气便于贮藏和远距离输送。

C.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D.固体废物固化处理

固化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掺和并包容在密实的惰性基材中,使其稳定化的一种过程。固化所用的惰性材料成为固化剂。固化可分为水泥固化、沥青固化、塑料固化、玻璃固化和石灰固化等。

E.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注册环保工程师》P372-397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

原则:

1996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了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和“全过程”管理原则。

A.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作起步较晚,技术力量及经济力量有限。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作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并确定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以“无害化”为主。由于技术经济原因,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无害化”走向“资源化”,“资源化”是以“无害化”为前提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应以“资源化”为条件。

固体废物减量化,是指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的排出量(例如在废物产生之前,采取改革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改变物资能源消费结构等措施);另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容量(例如在废物排出之后,对废物进行分选、压缩、焚烧等加工工艺)。通过适当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

固体废物无害化,是指通过采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对废物进行处理(如热解技术、分离技术、焚烧技术、生化好氧或厌氧分解技术等),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不致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固体废物资源化,是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加快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广泛的技术和方法。它包括物质回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出于资源危机和治理环境的考虑,已把固体废物资源化纳入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工业体系——资源再生工程。如欧洲各国把固体废物资源化作为解决固体废物污染和能源紧张的方式之一,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投入巨资进行开发。日本由于资源缺乏,将固体废物资源化列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当作紧迫课题进行研究。美国把固体废物列入资源范畴,将固体废物资源化当作固体废物处理的替代方案。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把八大固体废物资源化列为国家的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目前,日本、欧洲各国固体废物资源化率已达60%左右,我国则更低。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具有环境效益高、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如用废钢炼钢代替铁矿石炼钢可节约能耗74%,减少空气污染85%,减少矿山垃圾97%;用铁矿石炼1t 钢需8个工时,而废铁炼钢仅需2~3工时;因此,固体废物资源化不仅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节约资源、能源,在资源化的同时除去某些潜在的毒性物质,减少废物堆置场地和废物贮放量。

固体废物资源化应遵循的原则是:技术上可行、经济效益好、就地利用产品、不产生二次污染、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

B.全过程管理原则

经历了许多事故与教训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固体废物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性。由于固体废物本身往往是污染的“源头”,故需对其产生——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处理——贮存——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每一环节都将其作为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解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问题的基本对策是,避免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妥善处置(Control)的所谓“3C原则”。另外随着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及清洁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人提出了“3R”原则,即通过对固体废物实施减少产生(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策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及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依据上述原则,可以将固体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分为五个连续或不连续的环节进行控制。其中,各种产业活动中的清洁生产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改变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换产品等来控制减少或避免固体废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尽量进行系统内的回收利用,这是管理体系的第二阶段。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则通过第三阶段——系统外的回收利用、第四阶段——无害化、稳定化处理、第五阶段——进行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百度到昆明理工大学教学课件网页》

(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

答:

法规:

我国全面开展环境立法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在1978年的宪法中,首次提出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5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于2004年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予以修订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共分为六章,内容涉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法律责任等,这些规定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成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及管理的法律依据。

标准:

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国家标准基本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建设部在各自的管理范围内制定。建设部主要制定有关垃圾清扫、运输、处理处置的标准。国家

北京市工程技术等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试)

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和《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精神,从2005年开始,对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档案专业试行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申报人员参加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对地质勘探与矿山、测绘、冶金等28个专业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申报人员参加以上28个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参加相应系列专业的评审,通过评审后取得相应的《北京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一、报考条件 凡在北京地区工作,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符合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自主申报参加相应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2年; (三)本科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5年; (四)专科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7年; (五)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后,取得助师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满4年; (六)1982年底前取得中专学历,并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15年; (七)中专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及农田水利、水利建筑施工、农村能源、水产、林业等工程技术工作满15年。 上述专业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 二、2008年度考试专业与考试科目对照表

5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22 林业 《林业专业基础与实务》 《果树专业基础与实务》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 3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23 水务 《水利专业基础与实务》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 2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24 食品《食品专业基础与实务》 25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 《环境检测专业基础与实务》 2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26 标准化与 计量 《标准化专业基础与实务》 《计量专业基础与实务》 2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27 水产《水产专业基础与实务》 28 农作物《农作物栽培育种专业基础与实务》 29 畜牧兽医 《畜牧专业基础与实务》 《兽医专业基础与实务》 2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30 新闻《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 31 文物博物 《文物鉴定专业基础与实务》 《博物馆专业基础与实务》 《考古专业基础与实务》 3个科目中任选1个科目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中级工程师职称考试-建设工程专业模拟试卷一

中级工程师职称考试-建筑工程专业模拟试卷一 说明: 1.应考人员作答90道题,满分150分,时限120分钟。 2.考生应将选定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60题,每题1.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不得分) 1.建筑工程开工前,(A)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A. 建设单位 B. 施工单位 C.监理单 位 D.设计单位 2.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 B )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A.发包前 B.开工前 C.初步设计批准前 D.立项批准前 3.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 D)不是领取施工许可证必须具备的条件。 A.已办理了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B.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C.已经确定施工企业 D.质监人员已确定 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建筑资金已经落实是领取施工许可证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的( C )。

A.10% B.20% C.50% D.60% 5.根据《建筑法》的规定,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向发证机关早请延期,延期以( B )为限。 A.1次 B.2次 C.3 次 D.4次 6.根据《建筑法》的规定,在建的建筑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 C )应当及时向施工许可证发证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做好建筑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 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C.建设单 位D.设计单位 7.根据《建筑法》的规定,在建的建筑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中止施工满( D )的工程恢复施工前,建筑单位应当报施工许可证发证机关核验收施工许可证。 A.1个月 B.3个月 C.6个 月 D.12个月 8.从事建筑工程活动的人员,要通过国家任职资格考试、考核,由( B )注册并颁发资格证书。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建筑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中国建筑业协会 9.《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强调了工程质量必须实行( A )监督管理。 A.政府 B.企 业 C.社会 D.行业 10.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发生质量事故后,有关单位应当在( B )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A.8小时 B.24小时 C.12小时 D.36小时

环保法期末考试试卷

共5页,第1页 试卷代号:SZ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接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李军 试卷使用班级:10.11法律 答题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 ②《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④《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 ) ①实行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止 ③征收一定的费用 ④进行监视 3.下列不属于第一类环境问题的是 ( ) ①地震 ②雷电起火 ③火山爆发 ④乱开矿山引起山崩 4.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根本不包括( ) ①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②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③外层空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以外的海域 5.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是我国下列哪个时期的环境法的特征( ) ①建国初期 ②创业时期 ③经济转型时期 ④现阶段 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的基本制度有(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排污收费制度 ③许可证制度 ④限期治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系部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电气工程师中级职称考试大纲

《电气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电工技术专业基础知识 (一)电阻的串、并联 1、掌握电阻串、并联电阻阻值的计算 2、掌握电阻串、并联电阻每只电阻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二)电阻的混联 1、掌握电阻混联总电阻阻值的计算 2、熟悉电阻混联每只电阻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三)电容的串、并联 1、掌握电容的串、并联总电容量的计算 2、熟悉电容的串、并联每只电容上的电压、电量计算 (四)电容的容抗 掌握电容的容抗计算 (五)电感的感抗 掌握电感的感抗计算 (六)阻抗的概念 1、掌握阻抗的计算 2、掌握阻抗的幅值与相位角的计算 (七)交流电 1、了解交流电的定义与交流送、配电的意义 2、了解交流送、配电的实现与需注意的问题 (八)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掌握变压器的变压比、变流比和阻抗变换原理 2、熟悉变压器的磁路与磁路间隙 3、熟悉磁路与磁阻的概念 (九)电桥的工作原理 1、掌握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 2、熟悉交流电桥的工作原理、常用交流电桥的种类 (十)磁性材料与磁性元件 1、掌握磁性材料的主要种类与有关技术指标 2、熟悉常用磁性元件的种类与特点 二、常用半导体器件与工作原理 (一)掌握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技术参数(二)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的典型应用电路与特点三、常用模拟电路的工作原理 (一)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主要技术参数 (二)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典型应用电路 1、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的计算

2、开环、闭环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计算 3、运算放大器的单位增益带宽 4、振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5、整形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常用数字电路的工作原理 (一)掌握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掌握各种数字编码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 一、各种常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一)掌握常用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的特点 (二)掌握常用由半导体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的特点 (三)掌握常用振荡电路的特点 (四)掌握放大器与比较器的各自特点 (五)熟悉PLC的特点 二、常用数字编码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掌握B CD码、余3码、格雷码等数字码的特点 (二)掌握奈奎斯特取样定理与在有噪声环境下的数字取样的工作原理 (三)掌握奇、偶较验、行列式奇、偶较验的工作原理 三、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一)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掌握电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三)掌握电动机的常用调速方法、特点与应用 (四)掌握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特点 (五)熟悉常用电动机的重要技术参数与含义 四、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一)熟悉常用传感器主要的种类与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 (二)熟悉常用传感器主要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那些 (三)熟悉在使用传感器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五、建筑电气相关特点与要求 (一)掌握常用照明电气的主要技术特点与技术指标 (二)掌握建筑配电的主要要求 (三)掌握建筑接地 第三部分新理论知识 一、了解本专业常用的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 二、了解交、直流电机的常用调速方法与特点,以及变频调速技术的工作原理、常用变频调速电路与控制方法。 三、了解有关电源管理新技术。 四、了解对一些嵌入式操作系统、单板机、单片机、PLC技术、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DSP技术等。

北京市中级职称考试真题(水利2010)

水利专业基础与实务(2010) 一、判断题 1.我国干旱指数的定义是指年水面蒸发量(蒸发能力)与年降雨量的比值。错 2.同一场降雨的降雨强度随降雨历时而变化但不随空间变化。错 3.山区河道的河水总是从河道补给地下水。错 4.水文随机变量抽样误差随样本容量n变大而变小。对 5.每年的台风给中国陆地带来的是百害而无一利。错 6.黏土可以用以做土坝心墙以防止渗漏。对 7.陆面蒸发系指流域内水体蒸发与流域内土壤蒸发之和。错 8.含有较多钙和镁盐的地下水称为硬水。对 9.按蓄满产流概念,在湿润地区降雨使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对 10.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对 11.频率P=95%的枯水年,其重现期等于20年。对 12.农业用水量仅仅是指粮食作物、果树、灌溉用水量。错 13.目前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是利用经过处理后达标(达标排放水)的水。错 14.水资源规划管理中的供需平衡是指可供水量和耗水量之间的平衡(实际需水量间的)。 错 15.在超渗产流中,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降雨量大于下渗能力。错 16.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是不可控制的。对 17.灌溉渠道上的桥梁、水闸、跌水、渡槽都是渠道上的水工建筑物。错(桥 梁不是) 18.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称为防洪限制水位。对 19.水工建筑物基础的防渗措施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垂直防渗;一类是水平防 渗。错 20.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 环境),和传统的水土保持没有差别。错 21.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系数越大,则建筑物的抗风险性能越小。错 22.排水河道的设计流量就是集水区的最大流量。错 23.我国水法规定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错 24.建在火成岩(软弱)地基上的堤坝容易发生流土现象。错 25.建在沙土地基上的堤坝容易发生管涌现象。对 26.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以后,水闸也可以建在土基上。对 27.2009年北京市仍然是干旱年。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018机械工程师(中级)职称资格考试指导书(精编版)

《2018年机械工程师(中级)职称资格考试指导书》第一部分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工程图是设计工程师用以表达机械结构设计意图的语言和工具。它由制图标准规范和一些符号、画法规则组成。 1.1 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图框,即图纸的规格尺寸,由图纸是否需要装订和图纸幅面的5927小确定。优先采用的图纸幅面是:A0,A1,A2,A3,A4,A5. 粗线宽度b应按图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在0.5~2mm之间选择b的推荐系列为0.25、0.35、0.5、0.7、1、1.4、2mm。

新标准规定,标题栏中的文字方向为看图的方向,即图样中标注尺寸、符号及说明均以标题栏的文字方向为准。 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视图两种画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视图的配置关系不同。 一张工程图中,一般都包含3个基本内容:标题栏、基本视图、技术要求。

1)零件图中,如剖面线为金属材料,剖面线画成45°平行线,而且在各视图中应方向一致、间隔相等。在装配图中,相邻两金属零件的剖面线方向相反或方向相同但间隔不同;还要注意在各视图中同一零件的剖面线方向仍相同。 2)零件图中可用涂色代替剖面线,但标准中规定涂色仅能用于零件图而不可用于装配图。 3)对于狭小面积的剖面,当在图中的宽度小于或等于2mm时,可以用涂黑代替剖面线。

1.2 机械、液压、气动系统图的示意画法 能认识、绘制机械、液压、气动系统的原理图,并能运用原理图进行方案设计和分析。

1.5 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基孔制配合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选择改变轴的公差带获得所需配合(状态)的一种装配制度。 基轴制配合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选择改变孔的公差带获得所需配合(状态)的另一种装配制度。 根据GB/T 1800.2-1998规定,标准公差采用国际标准公差代号IT表示。标准公差等级分为01,0,1, 2, 3,…,18共20级,分别标记为IT01,…,IT18. 标准推荐,基孔制的间隙配合、轴的基本偏差用a,b,c,d,e,f,g,h;过渡配合用js,k,m,n;过盈配合用p,r,s,t,u,v, x,y,z。 零件单一实际要素(指构成零件几何特征实际存在的点、线、面)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称为形状公差。关联实际要素(指对其他要素有功能关系的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称为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简称为形位公差。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doczj.com/doc/08863571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北京市职称考试及评审常见问题解答(同名8473)

北京市职称考试及评审常见问题解答(同名8473)

北京市职称考试及评审常见问题解答 一、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的放宽: 京人发〔2003〕49号文打破了对申报人户籍、档案、身份、单位性质的限制,不需单位推荐,只要在北京地区工作,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自主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二、关于简化职称评聘程序的有关规定: 京人发〔2003〕37号文件提出要简化取得执业资格人员的职称评聘手续。参加国家人事部统一组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再换发北京市职称证书。用人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聘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高一级职称的人员,可持原有效职称证书直接申报。 三、目前我市有哪些系列、专业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我市已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统计、会计、审计、艺术(舞台影视、美术专业)、工艺美术、体育教练员、新闻、出版、图书资料(含

群众文化)、档案、翻译、文物博物、广播电视播音等16个系列高、中、初级和卫生技术系列中、初级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四、目前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方式(评价方式)有哪些? 根据各系列、专业的特点,专业技术资格可分别采取以考代评、考评结合、评审等评价方式。1、什么是以考代评? 专业技术人员只需参加国家或北京市统一组织 的规定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以考代评”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的专业系 列(1)工程技术系列(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 )高、中、初级;(2)经济* 、会计* 、统计* 、审计* 、出版* 、翻译* 、图书资料(含群众文化)、档案、卫生技术(医* 、药* 、护* 、技* 、药学* 专业)等系列中、初级;(3)工程技术系列(土建施工、道路与桥梁施工、水务建筑施工、装饰装修施工、建筑物维修、设备安装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注:* 为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的系列(专业) 2、什么是考评结合?

电力工程师中级职称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

电力工程师中级职称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分2个半天进行,各为4 小时;专业考试分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均分2个半天进行,每个半天均为3小时。基础科目有高数、物理、电子(数模电路) 。 电力工程师职称的获得方式有两种: 考试和评审 一、正常申报条件 1.助理职称: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破格申报条件 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可以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申报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一)破格申报高级职务者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1、获得部、省级表彰的学科带头人;地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省级表彰的乡镇企业家或优秀厂长、经理。 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省、部二等奖以上;地市一等奖以上(含发明奖、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星火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获得国家级金、银产品奖或省、部级名牌产品奖或优秀工程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创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 3、直接主持完成大型项目或全面负责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或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者;企业连续二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1000万元以上)、或利税在4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200万元以上)的主要负责人。 4、在技术发明、创新、改造、专利、推广、应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连续二年(申报高级职务的前二年)占本企业利税总额(400万元以上,贫困山区200万元以上)20%以上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5、对本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并在省内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担任中级职务期间,成绩显著,并获得省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或者在地市以上报刊或会议上发表过两篇以上被同行专家认定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和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中级工程师职称考试建筑工程专业试题

中级工程师职称考试建筑工程专业试题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8.从事建筑工程活动的人员,要通过国家任职资格考试、考核,由( )注册并颁发资格证书。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建筑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中国建筑业协会 9.《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强调了工程质量必须实行( )监督管理。 A.政府 B.企业 C.社会 D.行业

10.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发生质量事故后,有关单位应当在( )内向 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A.8小时 B.24小时 C.12小时 D.36小时 11.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 )。 A.指定购买 B.合约购买 C.招标 D.关联交易 12.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工程验 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监理单位 D.设计单位 13.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质量保修制度的规定,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 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渗露的最低保修期为( )。 A.6个月 B.1个年 C.5年 D.8年 14.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质量保修制度的规定,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 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为( )。 A.6个月 B.1个年 C.2年 D.3年 15.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勘察、设计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处以合同的约定酬金( )的罚款。 A.1倍以上,3倍以下 B.1倍以上,2倍以下 C.2倍以上,5倍以下 D.2倍以上,4倍以下 16.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或者工程事故的,按照〈〈建设工 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 A.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B.对事故责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处罚 C.对事故责任单位的法定代理人进行处罚 D.对事故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 17.违反建筑法规定,( ),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收回所发的资质证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事责任。 A.对不符合施工条件的建筑工程颁发施工许可证的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北京中级职称电气专业基础与实务题库(简答题)资料

电气专业基础与实务(简答题) 1.如何判断一只双极性晶体管(BJT)的好坏?试加以解释说明。 (1)区别基极(B)、发射极(E)、集电极(C)并区别是PNP型管还是NPN型管。 根据PN结正反向电阻小、反向电阻大的特点,将万用表选择在R×100电阻档(小功率管用R×1000档),将万用表的一个表笔接在第一个管脚上,分别测量与另外两个管脚之间的电阻。如果测得两个阻值都很小或都很大,则第一个管脚为基极。如果测得两个阻值一大一小,则第一个管脚不是基极,需改变管脚测试,直到找到基极为止。 万用表黑色试笔接基极时,如果基极与另外两个管脚之间的电阻只有数十欧至数百欧,则为NPN型管;如果基极与另外两个管脚之间的电阻在200k 以上,则为PNP型管。 根据正向电阻R B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