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 (1)

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 (1)

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 (1)
心理咨询师复习资料 (1)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

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强刺激,条件反射受抑制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强化,条件反射被抑制

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抑制:只给与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对其他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扩散和集中

扩散:神经细胞的兴奋引起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eg。条件反射的泛化

集中:通过训练区别不同刺激,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

(三)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进行时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负诱导:大脑皮层某部位兴奋时,周围引起抑制过程

正诱导:一个部位抑制时引起周围发生兴奋过程

同时性诱导

相继性诱导:皮层某部位的抑制使其后在这一部位的兴奋加强

(四)动力定型

刺激形成固定顺序,反应也形成固定顺序,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第三节感觉、知觉、记忆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眼看到光,鼻子闻到香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身体外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如视觉、听觉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如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如饿,恶心,便意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与感觉能力成正比

感觉阈限:用以多量感受性,与感受性成反比。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低,即很弱刺激就能感觉,感受性高;

感觉阈限高,很强的刺激才能感觉到,感受性低。

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

刺激物:发生作用的物体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如光对于视觉器官。

非适宜刺激:其他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而言非最敏锐的感觉。如光对于听觉器官。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高(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

1、感觉阈限上限:能忍受的最大刺激强度

下限: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

可引起感觉的范围:上下限之间的刺激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表示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越小,一个人感受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2、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范围

▲I/I=K

▲I:差别阈限

I:原来的刺激强度

K:韦伯常数,或韦伯分数,不同感觉器官的韦伯分数不同

3、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范围

S=K*lgR

S:心理量

R:物理量

K:常数,不同感觉器官的K不同,表明不能拿刺激的物理单位来代表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单位。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受性的降低或提高,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对光适应

1、对暗适应:从亮到暗,随时间延长,原来看不见到看见,感受性提高;需要30分钟,对暗适应后不小心受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视网膜的视紫红质重新合成。合成得慢。

2、对光适应:从暗到亮,刚一亮就感受光特强,后来觉得适应不刺眼,感受性降低;1-2分钟。视网膜的视紫红质分解,分解得快。

3、保护对暗适应: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即戴上红色的眼镜,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下,不会分解,红光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

1、正后像: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性质相同,如所见的灯光是亮的,灭后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

2、负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性质相反,如灯灭后留下一个暗灯泡形象,背景是亮的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3、正后像和负后像可相互转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如灯泡留下的形象可能亮暗交替出现,或者彩色交替变换。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明度对比:灰色纸放在黑背景里显得亮了,放在白背景里显得更暗了。

2、色调对比: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如绿纸中间放灰纸,看着绿纸,会发现灰纸带上了红色。绿叶衬托下红色更明显。

3、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对比现象:先臭后香觉得更香,先苦后甜觉得更甜,先冷后热觉得更热

4、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如同时看黑白背景上的灰所产生的明度对比

5、相继对比:先苦后甜

6、视觉对比(明度对比、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温度对比

四、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

如:暖色调引起烘托热烈的感觉;冷色调引起安静的感觉

视觉看到张嘴老虎广告,似乎听到在吼叫的听觉。

有些人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一定存在,也会随时间推移消失。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磁波也叫光波。

1、纳米:长度单位,1纳米=1/100万毫米

2、紫外线:比380纳米短,看不到

3、红外线:比780纳米长,看不到

(二)视觉器官

1、眼球:透明球体

2、光线——>角膜、前房、瞳孔——>水晶体——>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部位产生视觉。

3、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从里到外分三层——节细胞层、双级细胞层、视细胞层

4、视细胞层: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有2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杆体细胞

(1)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圆锥状,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附近,强光下起作用,分辨物体的细节和暗色,即明视觉。

(2)杆体细胞:杆状(暗视觉器官),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和附近,对弱光敏感,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即暗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1)色调:光的波长决定,从长波的红——>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570nm、绿500nm、蓝470nm等色彩。(2)明度:光波的物理强度决定,光越强越亮

(3)饱和度: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决定,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三棱镜中分出来的彩虹,最纯,饱和度百分之百。

(4)灰色: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特性,有黑到白,不同明度等级。

2、颜色混合: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一起产生一种新颜色,如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1)互补颜色:两种颜色混合后失去色调,成了灰,如红绿、黄蓝是互补的

光谱上,任何一种颜色都有补色。

不互补的颜色混合一起得到光谱上位于两者之间的颜色,如红黄——>橙

*颜料混合和色光混合结果不一样,本书取色光混合的结果。

3、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1)色弱:可分辨颜色,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大时才可分辨不同颜色。

(2)部分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即看不到红绿色、黄蓝色,在看红绿色、黄蓝色时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3)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到,只看到不同明度的灰。

(4)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的颜色。如果是色盲就分辨不出来了。(5)遗传因素造成色觉异常:外祖父色盲——>母亲非色盲,隐形色盲——>儿子色盲;除非父亲也色盲,女儿才是色盲;因此男性色盲居多。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这个范围的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或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都听不到。

2、听阈范围:1000-4000赫兹最敏感,耐受性高。外耳道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赫兹左右。

*非常低频或高频的声音,感受性降低,听觉阈限值很高;

*中音,感受性高,阈限值最低。

3、感受性与年龄:

(1)20岁前,年龄越大,感受性越高

(2)60岁后,年龄越大,感受性越低。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其次是中低频声音

4、听觉适应:听觉感受性降低

(1)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如你在听英语听力,突然有人大声唱歌,要很大声的英语播放才能让你听到,听觉阈限升高了。

(2)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时间太长,听觉感受性降低。

(3)听力丧失: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不能回复,永久性听力丧失,如职业性耳聋。

(二)听觉器官: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

1、耳廓:收集声波

2、外耳道:共鸣箱

3、鼓膜、听小骨:把外边来的振动通过卵圆窗——>内耳

4、内耳:科蒂氏器官——听觉神经细胞最集中的地方,是听觉感受器

5、听觉:空气的振动——>科蒂氏器官纤毛受刺激——>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波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声波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3、音色:声波波形决定。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参与混合的声波性质决定了最终波形。如二胡、大提琴的声音

4、乐音:周期性的声波

5、噪音:不同频率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在环境心理学中,不愿听的都是。

三、嗅觉:最古老的感觉

1、嗅觉的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嗅觉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3、嗅觉:有气味物质的分子——>呼吸——>鼻腔——>刺激嗅细胞——>将嗅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嗅觉神经冲动——>嗅神经——>中央后回——>嗅觉产生

4、嗅觉是唯一难以分类的感觉。部分动物嗅觉更灵敏。

四、味觉

1、感受器:舌面、上颚的味蕾

2、味觉的适宜刺激: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

3、味觉的产生:味觉刺激物随溶液——>刺激到味蕾——>味蕾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沿舌咽神经——>大脑中央后回——>味觉产生

4、最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平时品尝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混合的结果,混合后并未产生新味道,而是保留原来参与混合的各种味道

5、舌面不同部位对四种味觉刺激感受性不同:

(1)舌尖:甜最敏感

(2)舍边前部:咸

(3)舍边后部:酸

(4)舍根:苦

6、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状况密切:饥饿对甜咸感受性高,对酸苦感受性低,吃什么都香,要很苦才感受到;饱肚对酸苦感受性高,对甜咸感受性低,吃什么都不香,要很甜才感受到。

*讲究色香味,即视觉、嗅觉、味觉

五、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1、触觉:刺激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

2、压觉:引起皮肤变形被动的触觉

3、主动触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

4、感受器:不同皮肤感觉有不同感受器。都在皮下,点状分布,不同部位皮肤上分布密度不同

5、两点阈:触觉灵敏度指标。排除视觉,用两个钝枕头刺激皮肤相邻两点,能察觉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是两点阈。

*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不同:手指、面部两点阈最小;脊背最大。感受性不同。

6、生理零度:皮肤表面温度。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引起热冷感觉。不同部位皮肤生理零度不同。同一部位生理零度也会变。皮肤对冷觉温觉容易适应,对痛觉难适应。

六、平衡觉:静觉,分辨是在加速、减速、直线、曲线运动

1、感受器: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耳石、三个半规管,反映人体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2、平衡器官很敏感:微弱刺激引起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如晕车、晕船是过于敏感。

七、运动觉:动觉

1、感受器:肌肉、筋腱、关节中分布,叫肌梭、腱梭、关节小体——反映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肌肉的紧张程度

2、运动感觉的产生: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丘脑——>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身体运动,都需要视觉、触觉、言语听觉、动觉结合,动觉反馈信息。

八、内脏感觉:机体觉,如饥饿、饱胀、渴、疲劳、窒息、性、便意、痛

1、感受器:内脏器官的壁上

2、黑暗感觉:分不清哪里疼

3、痛觉具有放射性质:如心脏痛觉得是肩胛骨痛

4、内脏正常工作时引不起内脏感觉,有一定节律,变化小,因此向大脑输送信息少而弱。

5、只有某个内脏异常或病变,才有明显内脏感觉。

九、痛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

1、遍布全身所有组织。

2、没有适宜的刺激,只要刺激是对机体造成伤害,就引起痛觉。

3、痛觉与痛苦联系,对机体有保护性作用。某部位受伤害,发生病变,给出信号,可以加以保护,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以适应,若无痛觉,则很危险。

4、痛觉感受性因人而异。有人怕痛,有人不怕。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1、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1)只反映事物个别属性

(2)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3)不依赖个人知识和经验

(4)不同人对同一物体感觉相同。

2、知觉:对同一事物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形成对这一物体整体的认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海中的反映。

(1)认识事物整体

(2)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3)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全面;运用知识和经验对外界物体进行解释的过程。

(4)不同人对同一物体知觉有差别

3、感觉与知觉之间的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是感性认识。

4、当人们形成对某一物体的知觉时,对它的各种感觉已结合一起,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除了实验室。

5、各种感觉结合成知觉时,只要接受了该物体的一种感觉信息,就能引起知觉即对它整体形象的反映。如看到苹果,知道圆的,天的,红的。

6、视知觉:由视觉引起的知觉

7、听知觉:由听觉引起的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知觉在过去经验基础上,把物体各部分、各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如,只要知道三个角,就看出一个三角形来。

(二)选择性:知觉物体的范围有限,但同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很多,不可能所有物体都纳入意识范围。则根据感觉的容量和自己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格外清晰;其他对象作为背景,知觉较模糊,即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

*知觉对象的物体并不是固定不变,随条件变化,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会互相转变。如两可图形,既可以看到小女孩,又能看到老太婆。

(三)恒常性: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

如,不同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变——大小知觉的恒常性,还有颜色、明度、形状、运动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发生有条件,超出这种条件限度就不存在了,如,距离太远,大小知觉不准确。

(四)理解性:知觉外界物体时,人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如给予语言提示,再加以理解产生知觉。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一)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运动觉、触摸觉起重要作用。

*大小-距离不变的假设:把视网膜像大小、距离远近结合来判断物体大小

1、距离相同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

2、视网膜像相等条件下,物体越远越大。即两个一远一近的物体如果看上去一样大,则更远的那个实际更大。(二)形状知觉:视网膜像提供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扫描运动提供动觉信息,手触摸提供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结合形成形状知觉。

*随经验积累,信息结合非常牢固,只要其中一个信息起作用,就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应。

(三)方位知觉:以自身为参照物,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为前,背对为后;左右;也可以用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如左边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可判断声音的方位,差别越大,知觉越清晰。

(四)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

*依据如下线索来判断远近:

1、肌肉运动线索:睫状肌的紧张度为判断远近的肌肉运动的信号。

(1)眼睛的调节作用:睫状肌看近距离时收缩、看远距离时舒张——对应调节水晶体凸些自(眼睛紧张)、平些(眼睛松弛)来调节焦距——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成像的焦点在视网膜前边

远视:成像的焦点在视网膜后边

眼镜调节焦距,让焦点落在视网膜上

(2)双眼视轴辐合:两眼看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眼肌动觉信息是距离知觉的线索):

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组成的辐合角越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得越费劲起;

物体越远——两眼视线组成的辐合角越小,最远时两视线几乎平行,越轻松。

2、单眼线索

(1)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近;被挡的看起来远

(2)线条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清、稀;远的小、模糊、密集

(3)空气的透视作用:空气有灰尘,近的清,远的模糊

(4)明暗、阴影:亮的地方鼓起来,暗的地方凹下去

(5)运动视差:相对位移时,近的物体移动快,远的移动慢,如坐火车更远处的山像不动的。

3、双眼线索:假设没有肌肉运动线索,也没单眼线索,靠双眼视差判断远近。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65毫米,两眼同看一物体,右眼看它右边多一些,左眼看左边多一些。闭起另一只眼时,右眼看到的物体偏左,左眼看到的物体偏右了。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即双眼视差——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线索。(立体电影和摄影原理)

二、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线索:计时器、昼夜、四季变化、生理活动(生物钟)、心理活动周期变化

2、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因素:听觉准确度最高》触觉》视觉

3、生物钟: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引起人的行为也有节律。

三、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知觉。

1、真动:物体运动被知觉到

2、视觉的运动错觉:

(1)似动现象会(动景现象、FATA现象):物体并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

(2)诱导运动:月亮从云中出来,其实是云在动,却看成月亮动。

(3)自主运动:盯着一个亮点看,有时觉得它在动,是因为这个点很小,本来没运动,没有参照物。

四、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倾向(任何人看都一样,有规律的非主观臆想)。只要具备错觉产生的条件,必然有错觉,主观无法克服。

1、横竖错觉

2、缪勒-莱尔错觉:箭头线短,箭尾线长

3、线条方向的错觉(眼肌运动)

4、面积大小的错觉(对比的原因)

5、形重错觉:小盒子感觉重,大的感觉轻,其实一样重(心理定势作用)

6、视听错觉:低下头不看演讲的人,感觉声音从两边扩音器传来

7、倒飞错觉

第七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从大脑中提取过去的映像。——智慧的根源,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1、过去的经验:过去对事物对感知、思考、情绪体验、动作操作。

二、记忆的种类

(一)按内容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4、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对用语词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动作记忆:对身体运动状态\动作技能的记忆。

(二)按是否意识到分:

1、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映像。

2、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力:个体没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现在活动产生影响。

(三)按能否加以陈述

1、陈述性记忆:可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一时参与才可以提取的,对某个事实事件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需通过多次识记猜获得,利用时者常常不需要意识参与,对如何做某事、知识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四)川认知心理学按信息保存时间长短、信息编码储存加工方式不同分为三个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外界刺激极短时间一次呈现,保持时间在1''以内的记忆。容量大。记忆事物形象。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1'以内,只有7+-2个单位。意识到识记的项目或加以识别。对语言文字记的是他们的声音——听觉记忆;非语言文字记形象。

*记忆的广度——短时记忆的容量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1'以上,记忆的容量无论数量或种类都是无限的。对短时记忆的材料加以复述,以语义、形象的方式储存。

三、记忆的过程:学习与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事。

1、保持:知识经验在脑中储存巩固的过程。识记次数越多,保存越牢固。

2、回忆(再现):从电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3、再认:不能回忆,重现有熟悉感,能确认曾接触过

识记——》保持——》回忆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识记过的不能回忆,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回忆或再认。记忆的反面。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研究创始人,《记忆》

(1)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

(2)节省法(重学法):节省的遍数(或时间)越多,说明被试者保持得越好,遗忘越少。

3、遗忘得过程及规律:最初忘得快,保持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忘得慢,保存量变化不大;保持曲线——说明遗忘进程。

*短时间内及时再复习事半功倍

五、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1、以往的原因:自然衰退——时间推移,记忆越消退、干扰——新记忆干扰旧记忆,使其减弱

2、干扰分为:

(1)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2)倒摄抑制:后来~~~~~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3、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中间的记忆效果好。

(1)首因效应(首位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中间记得好

(2)近因效应(新近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中间记得好。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1、感觉——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事物整体。

*二者认识的都是外部现象,都是感性认识。

2、记忆——反映过去经验,可把经验储存大脑,有需要时可提取。

3、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把过去的经验(记忆)与当前经历比较,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对事物本质认识,理性认识。

4、思维最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1)从已知推断出未知的间接反映。如通过看到地上有水,推测昨晚下过雨。但昨晚没有亲眼看到下雨。

(2)通过思维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

(3)对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借助于媒介进行反映,比如通过实验认识到原子核内部结构,但看不到该结构。

2、思维的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如形成概念。

(1)概念:以词的形式表现,一个概念概括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2)概念形成过程:把事物特性抽取出来加以抽象——》抽象出来的属性加以分类——》用词标示。人们借助概念认识事物。

3、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才能认识本质,预见发展,超脱现实,才有发明创造。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复杂加工的过程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的过程

2、综合:将事物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结合,形成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1、抽象:思想上把事物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

2、概括: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结合起来。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按思维形态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为支柱,如叠积木,边操作边思考

2、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表象为支柱,如画画,构思形象

3、抽象思维(词的思维、逻辑思维):用词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以词为中介反映现实——思维最本质特征,人思维与动物心理最根本区别。

二、按探索问题答案方向不同分类——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按已知信息、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比较不同方案确定一个更合适的。如按公式解题,按说明书调试电器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没有过去经验可参考时要发散思维。

三、按思维是否有创造性——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用独创方法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形成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用词标示和记载,思维的结果,思维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本质属性;

**内涵越深,包含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

3、概念的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包含的范围

(二)概念形成(概念的掌握):个体借助语言,继承学会概念包含的知识经验。掌握概念由浅到深。

**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思维发展水平。

二、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人工制造,对自然概念的模拟,认知心理学家最实验室里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实验材料。主试者先确定一个人工概念,被试者一次次猜,直到猜到主试者心中想的这个概念。

*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偏离实际生活,局限性。

三、问题解决、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其按要求循一定规则解决,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从中发现他思维活动的规律。即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从问题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1、问题空间:对问题解决清静的认识,包括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的认识,如何实现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1)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2)正迁移:把掌握的技术经验运用到新事物,对其有帮助的。

(3)负迁移:把掌握的技术经验运用到新事物,对其有不利影响的。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看到苹果跌落——重力定理

原型: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3、思维定势的作用

定势:从事某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面从事活动产生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人产生定势,印象后面从事的感知觉、心理等活动。如形重错觉。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1、语言:

(1)社会现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思维交际的工具。

2、言语:

(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包括说话、听懂、写字、阅读等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一)外部言语及其种类

外部言语:听说读写这些用来交际的言语。

1、对话言语:上下句衔接。

2、独白言语:一个人说的。演讲、做报告。

3、书面言语:写出来的。

(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不用来交际,为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发音器官依旧活动,声带依然震动,只是不出声。

2、言语的减缩性:不需要非常完整的表达,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意思。

3、速度快:不需要表达,所以速度快,但容易想的不细,不完整。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图)

言语活动:大脑皮质各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不同形式,有对应的皮质部位。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

1、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

2、主管说话机能。

3、受损时,说话迟钝,费力,不连贯,发音器官没问题,能听懂,能写字认字——表达性失语症。(二)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

1、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2、言语听觉。

3、受损时,能听到声音,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无法理解——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1、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2、主管阅读

3、受损时,能看到字词,不能理解含义——失读症。

(四)书写中枢

1、颞中回,靠近中央前回

2、主管书写功能

3、受损时,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第五单元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

1、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的事物形象也叫表象。

2、表现的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放大,变化,像物体在手里一样。所以成为想象的素材。

3、想象:运用表象,对其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画家、作家、作曲家,都是形象思维活动、想象活动。

4、表象与想象的区别:

表象——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无创造新形象,记忆范畴。

想象——对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思维范畴。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二、想象的种类:按是否有意识、有目的

(一)无意想象:没有目的,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如上课不由走神、梦、幻觉

1、梦:没目的、不由意识支配、更随心、不合逻辑实际

2、幻觉: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一定目的、意图影响下,有意识进行的想象。

1、创造想象:不照现成的描述,独立创造新形象。作家、画家

2、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图标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

3、幻想:与一个人的愿望联系指向未来。不是回忆。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最高产物。

冯特构造主义:自我观察的内省方法研究意识。

华生行为主义:反对上述观点。

认知心理学:把内部心理过程当做研究对象。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察。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对人身心起着统合、管理、调节作用。

二、无意识: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行为。没有处在意识之内,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如专心时听不到人喊、骑自行车已自动会操作。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无意识到意识连续体、相互转化。

(一)睡眠

清醒、警觉:脑电波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beta波;

安静、休息:脑电波8-13赫兹,波幅稍大的afa波;

睡眠:脑电波频率耕地,波幅更大的thita波、ZITA波

1、睡眠4阶段(1-4阶段共90分钟):

第1阶段:脑电波频率低,波幅较小,放松,呼吸慢,容易醒,10分钟

第2阶段:脑电波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睡眠锭),难叫醒,20分钟

第3阶段:脑电波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zita波,睡眠锭,40分钟

第4阶段:大多zita波,更放松,功能指标变慢,深度睡眠,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zita波消失,出现清醒状态的高频低幅脑电波,眼球快速移动,梦境,5-10分钟结束后又重复上述4个阶段。然后又第五阶段,比上一次更长,最后一次1小时。不断循环直到醒来。越往后第3、4阶段睡眠消失。

2、睡眠:恢复机能;机体保护;深度睡眠比例越大,效率越高。

(二)梦:眼球快速运动,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不确定性

1、梦剥夺:用眼动仪测到是快速眼动阶段时把人叫醒,会不踏实,甚至记忆下降,情绪差,健康不好。

2、佛洛伊德解释梦: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睡眠时意识控制力降低,潜意识以改变的形态在梦中表现——分析梦为精神病原因和治疗的手段。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有选择接受外界刺激,使人能对这些刺激精细加工;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意识指向性:因感觉器官容量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

2、意识集中性:心理活动全神贯注聚焦在所选择的对向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紧张度、强度。

3、注意是积极主动的,非被动——心理活动必要条件。

4、不是心理过程,只是心理过程一种状态,不反映任何事物或事物属性。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就可维持的注意;强度大、对比大、突然的、运动的、刺激的、感兴趣的容易引起。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如上课。

1、在无意注意基础上发展得到。

2、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抗干扰、意志

(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相互转化:

1、无意——》有意:门哐当地开了,无意;有朋友进来,打招呼,有意

2、有意——》无意:刚学车,紧张全神贯注,有意;学久了,自动化,无意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注意范围):同一时间内,意识清楚把握地对象的数量。一般5-9个项目。

二、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对象注意可维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时间越长,越稳定。

1、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稳定注意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减弱。如手表声音一时大一时小。

2、注意的分散(分心)——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注意离开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不良,需克服。

三、注意转移:任务的变化使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

1、注意转移的速度、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性质越近越容易转移,越投入,转移越难。

2、分散和转移的区别:

注意转移:按任务要求而转移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当前任务

四、注意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如边听边笔记。

条件1: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甚至自动化的活动

条件2:所从事集中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如弹唱不是同一首歌很难办

*两种活动若是同一感觉器官,用同一种心理操作完成,就难做到注意分配。如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需要必须有对象,动物也有需要,但与人的需要有本质区别。

2、需要时不断发展的,不平衡消除后,有新的不平衡。——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社会~、物质~、精神~

从产生的角度分:

1、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生理不平衡引起的,与生存、种族延续密切相关。

2、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

从满足需要的对象分:

1、物质需要: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

2、精神需要: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激发个体朝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不能直接观察,可由行为加以推断。

(二)动机的产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

1、人感到缺乏某东西,机体内部紧张,以意向、愿望指向某对象,激发行为活动——需要转化为动机

2、内驱力(驱力):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3、外部条件引起(诱因),引起有机体定向活动满足某需要,即使内部没有失去平衡。

4、积极情绪:推动人设法获得某对象

5、消极情绪:促使人远离某对象

6、情绪也有动机作用。

(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1、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

2、不同活动可由同一或相似动机引起

3、动机也可能带来反效果。

(四)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内驱力、驱力):由有机体生理需要产生的。

(2)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

(3)兴趣:人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事的心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对什么发生兴趣

广阔性:有多少种兴趣

持久性:稳定程度

技能:产生的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

2、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无~~~~~~~:没意识到或没清楚意识到的活动目的的动机,如婴儿、定势

3、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马斯洛,1968)

一、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爱和归宿~、尊重~、自我实现~

1、生理需要:最优先,人对食物、空气、水、性、休息的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

2、安全~~~~:人对安全、只需、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威胁和恐惧。

3、爱和归属的需要: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某个群体同时在其中享有地位。包括给他人的爱、接受他人的爱,性来自于性欲,更受爱和归属的需要支配。

4、尊重的需要:希望有稳定地位、他人高度评价、受人尊重、尊重他人的需要。一旦满足,有价值有信心;否则自卑没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完善自己、实现理想的需要,最高层次需要。

二、需求层次间的关系

1、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才出现高层次需要;

2、已满足的需要会退居次要地位,不再是动力

3、新的需要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意识,组织活动的能量

4、当所有较低的需要都满足,才受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

5、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越高的需要越晚

6、缺失性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

7、生长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精力

三、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组织系统,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反映需要与行为的关系

2、缺点:人的需要时自然禀赋,进化结果,忽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此理论有假设的性质,需科学证据。

第七节情绪、情感、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定义(是心理过程,不同于认识过程)

(一)情绪情感定义: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的反映。

1、情绪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反映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需要,则引起积极情绪;否则消极。

认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2、情绪情感——主观感受、内心体验

认识过程——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

3、情绪情感——可从人的外部表现看到情绪变化,表情判断

认识过程——看不到

4、情绪情感——引起生理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血管容积,开心时,面部微血管舒张,脸红;害怕,微血管收缩,血压高,心跳快,呼吸慢,脸白。

认识过程——无生理变化。

(二)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1、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2、身段表情:身体动作的变化,如手舞足蹈

3、言语表情: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的表现。开心时快、高昂。

4、性质:先天遗传,不学而会,全人类共有;或后天模仿学习获得、受社会制约。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感情: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绪和情感(同一过程、同一现象)——分别强调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1、情绪:

(1)感情反映的过程、脑活动的过程,适用于人类&动物。

(2)情景性、易变性:情景一变,引起的情绪就消失

(3)伴随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的表现

(4)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发生、发展过程&规律,更多用“情绪”

2、情感

(1)有深刻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爱恨憎恶

(2)代表感情的内容、体验、感受

(3)比情绪更深刻,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更稳定、持久

3、二者联系:

(1)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否则无法表达

(2)情感制约情绪的表现形式,如很口渴,还是把水让给爱人,表现自己不口渴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能

(一)适应功能

1、有机体通过情绪情感引起的生理反应,发动身体能量,使自身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适应环境变化。如危险,高度紧张,才能呼救搏斗

2、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察言观色维护人际关系。

(二)动机功能

1、动机系统,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效率。

2、情绪情感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有放大、增强作用,更激发有机体的行动。(内驱力本就是激活行动的动力)

**如缺水本来就使血液变浓,引起生理需要,但不足以驱动人的行动。若意识到缺水危害,产生恐惧害怕情绪情感,放大增强内驱力的信号,驱动取水行为。

(三)组织功能:对其他心理活动有组织功能

1、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心理活动起协调、促进作用;消极则瓦解、破坏作用。

2、组织功能大小与情绪情感强度有关: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利于活动效果;痛苦恐惧的负面情绪降低效果,强度越大,效果越差。

(四)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表情实现,如微笑表示友好;表情交流比言语交流出现更早;医生“望闻问切”。

第二单元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情绪&情感有不同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在每个维度上的变化,都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2、即每种变化都有两种对立状态,如有喜有悲,有爱有恨。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一)动力性:有增力、减力两极。

1、满足需要、肯定的情绪&情感,积极的、增力的,提高活动能力,如开心积极参与工作

2、不能满足需要、否定的情绪情感,消极的,减力的,降低~~~~~

(二)激动度:激动、平静两极

1、重要的、突如其来引起强烈、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激动

2、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的情绪——平静

(三)强度:强、弱两极

1、从不满到暴怒可分出生气、发怒、大怒、暴怒几种强度

2、从惬意到狂喜可分出高兴、欢喜、大喜几种强度。

(四)紧张度:紧张、轻松两极

1、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个体心理准备、应变能力

2、情景紧迫、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应变能力,则紧张,不知所措,发抖;否则应付自如,轻松。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1、基本情绪(原始情绪):人&动物共有,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立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不同的适应功能。情绪的基本形式——喜怒哀惧

2、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如悲喜交加、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痛苦)

二、从情绪的状态(发生的速度、强度、时间长短)分——心境、激情、应激

(一)心境(心情):微弱、持久、弥漫的情绪体验的状态

1、不对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态度对待所有时间。如愉快的心境看待所有事物都美好(弥漫性)。

2、心境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肯定有原因,但人不一定意识到。

3、良好积极乐观心境提高工作效率,有益健康;否则降低效率,有损健康

(二)激情:强烈、爆发式、持续时间短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生理反应&外部行为表现

1、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消极

2、激情下,做成平常做不出的事情,发挥潜能,认识范围变窄,自控力分析力降低。如消极的激情下,可能失控造成恶劣鲁莽后果。——要控制情绪

(三)应激:出现意外事件、危险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能引起高度紧张、必须适应应对的环境要求

2、躯体性应激源:高温、低温、噪声、辐射、疾病

3、心理社会性应激源:重大事件、文化冲击、社会变革、工作应激事件

4、应激反应:对应激事件作出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

(1)生理反应: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反应

(2)心理反应:认知、情绪、自我防御反应,如认知障碍、焦虑、恐惧、抑郁,强烈持久的应激反应会生病

5、如何应付应激反应:调整情绪、重新评价应激源、采取行为(听音乐、镇静剂、寻求安慰)、不能解决问题时回避、集中精力面对解决问题

三、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

(一)道德感:按一定道德标准评价思想、观念、行为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爱人民,责任感,损人利己的人觉得他卑鄙

(二)美感:按一定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的情感体验。

1、反映客观属性、受个人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美感是客观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对立统一,善良淳朴给人美的享受。

2、受审美能力、知识经验制约,——精神文明建设

(三)理智感: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自信、惊讶,对推动人探索科学有积极作用

第四单元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有意识确立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要通过克服困难才能达到目的。

(1)习惯性、无意识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如眨眼,抖腿

(2)有些有意识,有目的,但自然就完成,不需克服困难不是意志行动,如玩游戏,吃饭。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一)准备阶段: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意志行动的前提),选择方案,作出决策。

**人想达到的目的有时有多个(不同的动机),有时有矛盾冲突——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动机一样强烈,不能同时获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选其一

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只能避开一个,只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如货币贬值,钱存又不好,花又不好

3、趋避式冲突:一个目标对自己有利有弊,想吃糖又怕胖

4、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每个都有利有弊,如想除夕到家,又想少花钱,但除夕到家,就多花钱;少花钱就不能按时到家。

(二)执行决定阶段:坚定执行既定计划,克服妨碍目标的动机和行动。观察形势变化、分析,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审视反省、修正,保证目标实现

(三)两个阶段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准备得好,执行就好;准备不好,计划不全,执行缺信心,执行不好。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深刻认识,自觉支配自己行动,使之服务于行动目的的品质。不随波逐流,不屈服外界压力,独立判断;与之相反,易受按时,武断从事,随大流。

(二)意志的果断性:迅速、不失实际采取决定的品质,当机立断,反之,优游寡断、鲁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毅力、顽强性):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不退缩;反之,三分钟热度,偏执执拗(看起来有坚韧性,但环境变化还墨守成规)

(四)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意志力):善于管理控制情绪&行动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力不从心;与自制力相反的是怯懦(不克服,如要读书又跑去玩)、任性(只凭喜好,想干嘛干嘛)。

第八节能力&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顺利有效完成某一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如音乐能力(如节奏感、想象力、记忆力)、美术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二)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备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代表智力发展水平。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

2、技能:练习而获得并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动作系统

3、能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账务的方向、速度、巩固强度、达到的水平。

4、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力也得到发展。从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天才。

能力:顺利完成某活动需要的心理条件

才能:具备能力所需各种心理条件

天才:有才能,且能力所需各种心理条件完美结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

(四)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结构分: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从事某专业活动能力,美术能力,音乐能力)

2、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液体能力、晶体能力

(1)液体能力(液体智力):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少以来文化知识,取决于个人并附,与年龄先关,20岁顶峰,30岁后降低。

(2)晶体能力(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随人生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平缓

3、按能力所涉及领域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1)认知能力(智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2)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某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

(3)社会交往能力:从事社交,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4、按创造程度分: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方向他人言行举止

(2)再造能力:遵循现成模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创造能力:不按现成模式,独立掌握知识技能、发现新规律,创造新方法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态分布

1、智力超常:智力高度发展,智商高于140

2、智力落后: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低于70

3、智力水平并非成就的唯一因素,机遇、品格很重要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有人善于分析,有人善于综合,有人音乐能力强,有人体育能力强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早慧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因素

(一)遗传因素:人的素质,天赋,生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运动器官,神经系统构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1、遗传:生物具有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稳定地传给后代。通过染色体实现

2、遗传物质的载体:细胞内的染色

3、基因: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性状的遗传。

(二)环境&教育因素:儿童正常发展的物质条件(基本物质条件是营养),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三)研究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1、早期:英国高尔顿,谱系调查的方法,天才的上代生育天才的后代,只说明遗传因素对能力的影响,无环境因素影响

2、利用同卵双生子研究环境因素的影响;养子、养女能力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影响

(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1、遗传决定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限度;环境决定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2、遗传力作用的大小,并不大。

3、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可塑范围大,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反之,遗传潜势较差,限制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起作用小。

第二单元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各种心理特性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地点,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使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社会性的统一

1、独特性:每个人遗传不同、环境不同,人格不同,但有共性。个性中保函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2、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各种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一个整体的面貌

3、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或多或少有变化

4、功能性:对个人行为有调节作用。坚强的人坚持不懈最终成功。

5、自然性&社会性统一:大脑机能,神经系统成熟为基础;受社会,教育等制约。

三、人格的结构

个性:苏联认为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人格:西方认为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它部分

人格:包括气质、性格,一个人的心里面貌,并无社会评价的意义,与日常用法(人格高尚)不同。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定义: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活动中。

(二)气质概念的提出、气质类型划分

2500年前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500年后,罗马的盖伦:提出气质概念

二、气质类型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一)体液说:人体有四种液体——黄胆汁、血液、黏液、黑胆汁

1、与之对应体质类型——希波克拉底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2、哪种液体占比大,就具有哪种体质类型

(二)体型说

1、20世纪20年代,德国克雷奇米尔:躁狂抑郁症——矮胖型;精神分裂症——瘦弱,强壮,发育异常型;正常人与精神病人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2、20世纪40年代,美国谢尔顿、斯蒂文斯:人的体型由胚叶决定,胎儿胚叶发育已决定气质类型。

3、两种学说都没提出生理因素&气质类型间因果关系的根据。

(三)血型说

1、日本古川竹二:A型温和,多疑,冷静,富有情感;B积极进取,好动,交际,八卦;O型大胆好胜,自信,

爱支配;AB外表像B,内在像A

2、缺乏足够科学根据,同血型不同气质

(四)激素说:美国伯曼——四种内分泌腺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性腺型

1、甲状腺型:分泌过多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不足则迟缓,冷淡,被动

2、垂体腺型:智慧聪明

3、肾上腺型:情绪易激动

4、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5、内分泌腺活动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但忽视它的活动受神经系统支配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抑制,它们都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2、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细胞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持久工作能力有强弱之分

3、~~~~~~~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两种力量是否均衡,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抑制占优势之分。

4、~~~~~~~的灵活性:兴奋&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

5、2种神经活动基本过程&3种特性组成12种不同类型,但强、不平衡、灵活&弱、不平衡、灵活的组合不存在。

6、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平衡)、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安静型(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抑制型(抑郁质,弱)如图

四、气质的特性: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一)感受性&耐受性

1、感受性高,很弱刺激就能感觉到,对较强刺激耐受性低——神经过程强度低的人,受不了长时间工作,易疲劳

2、感受性低,很强刺激才能感觉到,对较强刺激耐受性高——神经过程强度高的人,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

(二)反应的敏捷性:神经过程灵活性,即兴奋&抑制转化速度的外在表现,思想行为等反应快慢

(三)可塑性: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行为适应环境。灵活性的表现。

1、多血质、黏液质的人,适应能力强

2、胆汁质、抑郁质比较极端的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四)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平衡性的表现。如兴奋性高,抑制能力低。

(五)指向性:言语、思维、情感指向外还是内。外向&内向。情绪兴奋性高的人外向,反之内向;平衡性的表现,兴奋&抑制哪个过程占优势,兴奋占优则外向。

五、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一)胆汁质:耐受性高,精力旺盛,情绪兴奋性高,热情,外向,但心境变化大,脾气暴躁,难克制。

(二)多血质:耐受性高,外向,反应敏捷,适应力强,交际,注意力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三)黏液质: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不灵活,兴奋性低但平稳,内向,有条理,他是,注意力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一般

(四)抑郁质:耐受性低,多疑,内向,极端,敏感,胆小,兴奋性弱,独处,认真,迟缓,防御明显。

(五)很多人是混合型或中间型的

六、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有稳定性、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胆汁质的人勇敢果断,但难形成“善于控制情绪”的性格。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部分复习提纲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P1)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 7.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及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方式 二、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P5)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心理咨询时,还应该注意仪态。 三、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P5)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四、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P5) 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五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P7)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挫折和不良行为)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10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打印版)!

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一) 职业道德复习指导思想: 一.针对个人表现部分----- 以法律为标准,以道德为界线;遇事——以大局为重;企业——以发展为重;个人——以事业为重;看人——以人品为重;为人——以他人为重. 二.针对理论知识部分的选择----- 1.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①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②依靠的力量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 3.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 4.道德和法律的联系: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区别:①从社会性质上看,基本制度不同;②从所有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③从分配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④从生产目的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 7.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资源需要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 8.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②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形式上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③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④市场经济是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10.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强调金钱价值容易诱发拜金主义;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诱使人们淡薄精神价值。 11.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①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③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④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⑧企业形象;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⑩职工职业道德。 13.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1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①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④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⑤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品牌。 15.职业道德与人的自身发展:①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③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16.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17.在社会生活中职业活动是: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8.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职业劳动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人们的好品格。 19.遵循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20.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 21.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①企业闲置人才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缓解②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趋向合理;③人才的作用得到发挥;④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的积极性⑤实行持证就业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⑥企业用人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损失。 22.“跳槽热”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23.“跳槽热”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解决了人才积压、学非所用、工作安排不合理、职工收入不如意等弊端。消极作用有:给一些企业带来损失;使一些职工不安心工作,最终失去工作。 24.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心理咨询师三级历年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知识部分 (1—10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一8题) 1、关于道德的讲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内含着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道德是尊长对晚辈、下属进行有效治理的要求 (C)道德不是“我”的要求,而是社会外加于“我”的规范(D)道德是无助者的呼唤 2、与法律比较,道德() (A)比法律产生得时刻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C)比法律的社会阻碍力小(D)比法律模糊 3、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所谓“扎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A)礼法的运用,要把求得一团和气作为重点

(B)道德的全然目的在于增进团结 (C)讲文明礼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以礼待人,促进和谐相处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表现在()。 (A)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挖掘职员的潜能 (B)通过引导人们追求个人荣誉,促进企业的进展 (C)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激发职员的积极性 (D)满足职员的一切个性化需求,吸引职员为企业进展做贡献5、关于爱岗敬业,理解正确的是()。 (A)爱岗敬业是职员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素养要求 (B)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保住饭碗需要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C)人们是为着自己而不是为着单位面工作的,爱岗敬业是欺人之谈 (D)无须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酬劳就能够了6、英国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讲:“一个人适应于讲他明明明白的假话,或者掩盖他明明明白的真相,必定处于一种不断堕落的状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 (A)讲假话是人的天性(B)人讲假话时,一般不明白自己是在讲假话 (C)人们明白情况的真相,但总想掩盖起(D)讲假话是一个人道德堕落的开始 7、所谓办事公道,意思是()。 (A)作风正派,公平正义(B)老实厚道,诚恳待人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性力量 (B)道德是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 (C)个体的道德表现差异很大,判定一个人的道德优劣是不可能的 (D)普遍良好的道德,仅仅是人的善良愿望而已 2、与法律相比,道德()。 (A)产生得时间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 (C)内容上显得十分笼统(D)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3、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文明礼貌是企业形象的核心与关键 (B)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的环境卫生和企业员工的服饰状况 (C)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D)通过持久、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就能树立起企业形象 4、在企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企业礼俗(B)企业价值观(C)企业作风(D)规章制度 5、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 (A)企业存在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种形式 (B)人是有形资产,人作为资产通过劳动产生价值 (C)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神秘的物质 6、员工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正确的做法是()。 (A)即使知道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B)对于领导含糊交办的任务,要含糊执行 (C)如果不同意领导的意见,要敢于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D)一般不越级汇报工作 7、科学发展观指的是()。 (A)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健康发展 (B)以科学为本,科学、平稳、顺利发展 (C)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8、关于职业劳动,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劳动是人们无奈的选择 (B)职业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C)职业劳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加剧的结果 (D)职业劳动是人生的全部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 (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 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 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 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 (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危机的处理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 四、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确定提问方式 (三)倾听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 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 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4、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转换,而是引申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非经同意不得现场记录)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直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8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心理咨询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职业良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如果公司老板对员工好,那么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有职业良心 (B)公司安排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是职业良心的本质 (C)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工作 (D)一辈子不“跳槽”是职业良心的根本要求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 ). (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C)个人主义(D)利己主义 3、关于职业技能,正确的说法是( B ). (A)职业技能决定着从业人员的职业前途(B)职业技能的提高,受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 (C)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D)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先天素质无关 4、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修养境界是( D ). (A)诚信(B)仁义(C)反思(D)慎独 5、对待工作岗位,正确的观点足(A )。 (A)虽然自己并不喜爱目前的岗位,但不能不专心努力(B)敬业就是不能得陇望蜀,不能选择其他岗位 (C)树挪死,人挪活,要通过岗位变化把本职工作做好 (D)企业遇到困难或降低薪水时,没有必要再讲爱岗敬业 6、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C ). (A)忠诚单位领导(B)任何时候都不说假话 (C)真实无欺,遵守约定和践行承诺(D)善意的谎言体现了诚信的社会价值 7、关于办事公道,正确的说法是( A ). (A)坚持办事公道,要求当事人不讲人情(B)人们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为公道 (C)一个人做了一件公道的事情就说明他是公道的人(D)公道自古不变,其标准历来是统一的 8、关于节约,正确的说法是( D ). (A)节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合(B)在物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无须崇尚节约 (C)今天所倡导的节约主要指物质生产领域,而非个人生活领域 (D)不管职位高低,人人都要厉行节约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B ). (A)鲜明的行业性(B)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C)法律强制性(D)利益相关性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l、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BD ). (A)遗传性(B)专业性(C)层次性(D)综合性 12.坚守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ABC ). (A)遵守规定(B)履行职责(C)临危不俱(D)相机而动 13、从业人员做到真诚不欺,要( AC ).

心理咨询师考题理论复习资料

2009年5月资格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26、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小脑(B)脑干网状结构(C)丘脑(D)下丘脑 B 普心 P15正5。 27、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称为()。 (A)注意转移(B)分心(C)注意分配(D)注意集中 B 普心 P55倒10。 28、社会行为公式(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 C 社会 P90正19。 2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社会 P114正19。 30、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 A 发展 P190倒8。 31、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A)1-2岁(B)3-4岁(C)7-8岁(D)13-14岁 B 发展 P211倒7。 32、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A)消除症状(B)系统治疗(C)预防复发(D)精神分析 B 变态与健康 P261正14。 33、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 (A)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B)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C)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D)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C 变态与健康 P314倒17、16、13。 34、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表示的标准分数叫()。 (A)标准九分数(B)T分数(C)离差智商(D)Z分数C 测量 P342正19。 35、以再测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 (A)大(B)低(C)小(D)不确定A 测量 P350正12。 36、关于感性反应,错误的说法是()。 (A)感性反应是一种情绪化应对 (B)感性反应是一种儿童式的应对 (C)不论场合,一旦出现感性反应就有心理问题 (D)可以随时随地采用感性反应 D 咨询 P421正11、20。

心理咨询师历年真题

2012 年 5月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下述范畴中,属于道德评价的是()。 (A)“正常”与“不正常” (B)“应该”与“不应该” (C)“明白”与“不明白” (D)“满意”与“不满意” 2、职业道德具有“利益相关性”特征,其根本含义是()。 (A)没有个人利益,就无所谓职业道德 (B)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职业道德才有存在的现实可能性 (C)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业人员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D)从业人员个人利益越大,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涵就越加丰富 3、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爱岗敬业 (B)童叟无欺 (C)开拓创新 (D)为人民服务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反对享乐主义的基本根据是()。 (A)快乐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追求 (B)享乐与幸福层次不同,我们主张追求幸福但不是享乐 (C)享乐主义把握了人的感官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责任 (D)享乐主义只图个人之乐,忽视他人之乐 5、在职业道德内在的道德准则中,“忠诚”的含义是()。 (A)认真担负职责,寻求实现职责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 (B)从不欺骗自己,内心是怎样想的就要怎样行动 (C)在企业内部,企业怎样要求职工,职工就应该怎样行动 (D)从不违背老板的意愿和要求是忠诚的最高境界 6、从业人员坚持“信誉至上”需要践行的职业要求是()。 (A)理智信任、积淀个人信誉、维护职业集体的荣誉 (B)充分信任、积淀个人信誉、庇护职业集体的荣誉 (C)理智信任、淡化个人信誉、突出职业集体的荣誉 (D)半信半疑、彰显个人信誉、增强职业集体的荣誉 7、下列做法中,符合“诚信”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智慧性”要求的是()。 (A)没有点子和智慧,任何人是难以做到真正的诚信的 (B)在诚实前提下,说话办事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和策略 (C)诚信是人生的大智慧,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碰壁 (D)把双方合作事宜事先以法律文书形式规定清楚、明白 8、关于“公道”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付多少钱,办多少事 (B)对所有服务对象按照同一标准给予服务 (C)给每个人以应得的服务 (D)扶弱抑强是公道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2008年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通博 一、单选题 1、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两大类。 (A)性格(B)人格(C)情绪情感(D)需要 2、惯用右手的人,右半球的()能力占优势。 (A)言语(B)情绪的表达和识别(C)逻辑推理(D)数学运算 3、听觉的适宜刺激在(): (A)<20赫兹(B)>20000赫兹(C)20~20000赫兹(D)200~20000赫兹 4、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B)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C)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D)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5、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请问实验中,哪项实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A)口水(B)铃声(C)食物(D)灯光 6、关于小脑的作用,以下哪一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A)维持身体平衡(B)调节肌肉紧张度(C)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D)整合情绪体验 7、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代表() (A)行为(B)个体(C)个体所处的情境(D)函数关系 8、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导致的印象形成的效应有()。 (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C)定型(D)刻版印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 (B)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C)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D)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 10、“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爱情()。 (A)游戏式(B)忘我式(C)激情式(D)逻辑式 11、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2、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 (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13、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普莱尔(B)格塞尔(C)施太伦(D)达尔文 14、老年人感知觉退行性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A)感觉阈限降低,感受性下降。(B)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C)"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D)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15、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犹豫中,被束缚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失去自我,这个()的表现。 (A)与他人距离失调(B)否定的同一性选择(C)同一性意识过剩(D)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16、()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A)游戏(B)言语(C)记忆(D)认知 17、在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发展中,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发生在:() (A)整合性集合关系期(B)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C)混合型集合关系期(D)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18、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A)前道德判断阶段发生在4-5岁前,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是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B)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只注重行为规则和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和动机。 (C)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不盲目服从权威,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 (D)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服从道德现实主义。 19、"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出自先天的本能。"这一观点是精神分析学说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doc

2012下半年海南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A)不熟悉的人(B)上下级(C)第一次见面的人(D)亲密的人 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 3、处于日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O道德判断受儿童ti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⑴)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4、婴儿偏爱注视() (A)灰色(B)正常的人脸(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 5、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 6、童年期思维的基木特征是().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7、()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A)辩证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补偿关系的认知(D)守恒 8、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 (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 9、巴普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 (C)试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 10、“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C)妄想(D)超价观念

心理咨询师复习材料.doc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魂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洵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H标。(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宜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7)会谈法的有效性。 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1)咨洵师应走出口」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洵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咨询方案的内容:(I)咨洵R标。(2)双方务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洵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洵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洵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魂的费用。 阻抗的表现形式:(I)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4)咨洵关系上的阻抗。 产生阻抗的原因:(1)阻力来白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3)阻力来自对抗咨魂或咨魂师的心理动机 如何应对阻抗:(I)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操作步骤:D明确治疗的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R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修通阶段:辩论、合理想象、家庭作业、其他办法 合理情绪疗法帮助个体达到哪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什么: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I)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洵。(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洵师的:责任(I)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看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洵。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摄入性谈话收集的三类资料:身体状况,情绪行为、社会功能■诊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统一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许又新神经症诊断的三条标准:症状、严重程度、病程■造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三类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心理咨洵参与性技术:倾听、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 ■心理咨洵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内容表达与情感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 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I)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咨询方案内容:(1)咨洵目标。(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洵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洵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洵的费用。 求助者: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 )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洵咨询师的: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也J。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洵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务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 者。 MMP1:如果566题版中,Q量表的原始分数超过30分,或者399题版中,Q量表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在我国,如果分量表的T分超 过60分,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 EPQ各量表的T分在13. 3-56. 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 5-43. 3或56. 7-61.5分之间为倾向性,而T分在38. 5以下或61. 5分以上为典型型。 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咨 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技能选择题 (1~100题,共100道题)本部分由九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61岁,退休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一位老朋友半月前因心脏病救治无效去世,求助者得知消息后当晚即感胸闷、心慌,出现入睡困难并容易惊醒的现象。经一周的住院检查,并未发现患心脏病的迹象。但求助者还是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只是医院查不出来。因而情绪较低落,茶饭不香,睡眠越来越差,反复和家属交待后事。求助者家属要求医院心理科协助治疗。 多选:1、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A)心慌(B)长期失眠(C)胸闷 (D)情绪低落 单选:2、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是()。 (A)失眠(B)情绪脆弱(C)焦虑 (D)自杀观念 单选: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是()。 (A)患冠心病(B)担心心脏疾病(C)患失眠症 (D)存在疑病妄想 单选:4、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属于()。 (A)变形冲突(B)趋避冲突(C)常形冲突(D)双趋冲突 多选:5、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应了解该求助者的资料包括()。 (A)婚姻史 (B)心脏检查结果(C)成长史(D)冠心病的体验 多选:6、心理咨询师对于该求助者的接纳应该包括()。 (A)怀疑自己得病(B)情绪较低落(C)主动求助(D)躯体症状 多选:7、对于该求助者,恰当的咨询目标包括()。 (A)改善情绪 (B)改变错误认知(C)改善睡眠(D)促进心理成长 多选:8、心理咨询师在本案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 (A)关注求助者的隐私内容(B)对求助者无条件的接纳(C)密切关注求助者的情绪(D)随时调整求助者服药剂量 多选:9、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A)老年男性(B)患冠心病(C)认知偏差(D)胸闷心慌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技能部分 (一)心理测验技能 一、㈠、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包括6个言语测验和5个操作测验。 2.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3.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另一些测验不限制时间。 4.不限时间的项目,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目通过时记1分,未通过记0分,如知识测验;有的项目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0、1、2分,如领悟、相似性和词汇等。 5.分测验的原始分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 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按韦氏智力平均分100,标准差15换算。 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言语测验中被试表现出高于常模分数的有? ②百分等级是多少?高于一个标准差为84,高两个98,低一个16,低两个2 6.智力等级分布(考) 智力等级:正常90~109、均分100,上下±10分为一级。 往上:高于平常、超常、不小于130极超常; 往下:低于平常、70为边界,低于69有智力缺陷。 7.智力缺陷的分等(考)智力缺陷分等:35~49为中度,上下±15,往上:轻度;往下:重度、极重度8.(考)为了克服测验程序复杂费时的缺点,韦氏三个智力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 ?二合一:词汇和木块图案估计智商为最理想的二合一简式组合。 ?四合一:选用词汇、算术、图片排列和木块图案四个分测验。 ?二合一至六合一:龚耀先计算了韦氏各分测验与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结果言语部分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分测验为代表测验,操作部分以图画填充、木块图案和图片排列三个分测验为代表测验,这六个分测验可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二合一至六合一简式。 使用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比全量表为低。 ㈡、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 2.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一般用10个,2个备用。 4.主试者和受试者隔桌对坐。 5.要尽可能使全部测验一次施行完毕。如有困难,可分两次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㈢、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 1.总智商(FIQ)的分析:通常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2.(考)分量表的平衡性分析:各年龄组相差到10,IQ便达到0.05水平。韦氏本人提出VIQ与PIQ的差异达15分时才有意义。 3.(考)比较各分测验的差异:可根据考夫曼的加减3分的方法,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则该测验是强点,标S记;而低于平均分3分的是弱点,标W记。 4.某些情况下V-P差异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5.VIQ>PIQ言语比操作好,听觉加工模式发展比视觉模式发展好,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可能操作能力差,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 PIQ>VIQ操作好于言语,视觉加工好于听觉,可能有阅读障碍,可能有言语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各种疗法总结

心理咨询师三级 各种疗法总结咨询技能笔记 1、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训练。 基本原理:让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对焦虑情境施行逐个脱敏;想象的次数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焦虑等级隔不要太大;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的,应考虑其他方法。 2、冲击疗法(消退抑制)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疗法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 基本程序:筛选治疗对象;鉴定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实施冲击治疗(4次,每天或隔天1次) 基本原理: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

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乃至消除,即所谓消退抑制。 注意事项:让求助者对此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协商后可采用;无法忍受时可中止;求助者出综合症、头晕或休克时应停止治疗。 3、厌恶疗法(经典条件反射)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反应。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以及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基本程序:确定靶症状;选择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如电刺激、药物刺激、想或其他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反复实施厌恶刺激,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刺激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良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注意事项:不具备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能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和咨询师一定要鉴定知;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4、模仿法(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治疗适应症等。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资料全

1、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是( )的核心 (A)阳性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代币法 (D)认知矫正法 2、咨询效果评估时应该注意( )。 (A)咨询效果评估要在咨询结束后进行 (B)咨询目标内容的改善才是直接成效 (C)考察是否存在“您好一再见”效应 (D)咨询以外的各种因素对疗效的作用 3、冲突型不匹配咨询关系是( )。 (A)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B)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存在个性冲突 (C)求助者对咨询师信奉的心理学理论不接受 (D)求助者对咨询师信奉的价值观体系不接受 4、“助人自助”可表现为咨询师通过咨询过程( )。 (A)提高求助者自我行动的能力 (B)引导求助者自主分析其问题 (C)启发求助者的积极和主动性 (D)帮助求助者做到能举一反三 5、中国比内测验的特点包括( )。 (A)测验对象年龄范围是2~18岁

(B)对结果的解释采用离差智商 (C)智商分级标准与韦氏智力测验不同 (D)根据中国国情设计了农村和城市版 6、MMPI确定各量表的依据包括( )。 (A)当时流行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 (B)男女被试者对同一题目的反映 (C)内外向大学生对同一题目的反映 (D)正常人和病人对同一题目的反映 7、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中用于问卷编制的人格因素包括( )。 (A)耐受性 (B)敏感性 (C)忧虑性 (D)紧张性 8、SCL-90没有测评( )。 (A)情绪高涨 (B)思维飘忽 (C)思维播散 (D)被控制感 9、评定个体所承受精神压力程度可参考( )。 (A)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2分 (B)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

201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技能考试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201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专业技能考试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技能选择题 案例一:求助者:男性,46 岁,公务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母亲于两个月前去世,求助者感觉父亲一直没能从悲痛解脱出来,担心父亲身体出问题,为解决父亲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咨询记录。第一次咨询: 心理咨询师:您好!您有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我提供帮助吗? 求助者:您好,我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想请教怎么帮助我父亲从母亲去世的悲伤里走出来。 心理咨询师:您来这里是解决您父亲的问题? 求助者:是,我已经找过两个咨询师了,他们都说我来咨询只能解决我的问题,老爷子快 80 岁的人了。腿脚不利落,我没法带他出来,我请他们帮忙出诊到我家里跟老爷子聊聊。他们说不行,我挺生气的。这次到您这来,不知道能不能帮我? 心理咨询师:看来您真挺为您父亲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担忧的,我感觉您现在相当疲惫您想喝点水,然后把您父亲的情况和我说说。 多选:1.心理咨询师在本段对话中用到的调节方式包括() A.直接逼问 B.开放式提问 C.间接询问

D.封闭式提问 多选:2.本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咨询态度包括() A.尊重 B.热情 C.共情 D.真诚 单选:3.本段对话中可以反映出该求助者() A.咨询目标明确 B.咨询动机正确 C.了解咨询过程 D.对咨询有期待 单选:4.心理咨询师在“看来您真挺为您父亲的身体……”的这段话中用到的技术是() A.内容反应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应 D.情感表达 单选:5.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在于() A.解决求助者的困扰 B.为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 C.真确进行心理诊断 D.双方共同制定合适的咨询目标 多选:6.在求助者方面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因素包括() A.咨询理念 B.咨询动机 C.期望程度 D.悟性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