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教高[2001]4号文件,文件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

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

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一文件的出台,指出了今后双语教学的大趋势,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急有缓,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一、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会计教育不仅关系到整个会计学

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先进理念的吸收

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多的区域、更广泛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不可否认,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二)游戏规则的竞争

以市场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组织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它带来了经济的新繁荣和发展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综观当今跨国公司,基本从属英

语国家,中国要想跻身世界经济洪流,必须及时与合作者沟通,英语就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树立了游戏规则的国际化概念,推动了规则制定的国际化进程。

(三)会计人才的需求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过去人们常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人们常说“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精通英语已经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发展最新的产业、应对迅速扩张的外资、科学研究获取信息、出国深造都离不开高超的英语水平。特别是会计、金融等这种全球性的业务,更加需要一批既懂专业、又懂英文的人才。拥有国际性证照的执业人员将成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最为紧俏的人才。

□宋京津

对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1995年创办“无烟学校”、“挂牌管理学校”;2003年起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三热”活动、“诚信教育工程”

,并将此立为校策,长期坚持;2005年又推出了“工作日午间禁止饮酒”等重要管理举措,促进学院的健康发展。学院的育人质量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为社会输送的近3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了一批个人创业的成功者,有不少已成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大部分毕业生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有的在国外开设公司并向国内投资办企业,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居同类院校前列,2003年、2004年、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2006年毕业生1202名,而用人单位来校为毕业生提供了8148个工作岗位,连续三年录取的新生还未入校就有

40%左右被用人单位预订。

总结办学经验,为职教献策

徐院长办学经验丰富,在职教规律方面理解深刻,把握准确,对当代高职院校管理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徐院长认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施运行,管理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内部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管理理念滞后。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由中专学校升格“带帽子”以及职工大学挂牌“变帽子”

而产生的。思想理念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事实上仍是捧着“铁饭碗”,内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忽视学术权力;推崇以人管人,忽视以制管人;推崇经验决策,忽视科学决策;推崇规模效益,忽视质量结构;推崇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等。

2.运行机制不活。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权威性和法同性都没有得到体现,教职工队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3.市场意识不强。出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市场意识还十分淡薄,人事管理、

薪酬分配用人制度方面难以体现。办学定位不准,思路不清,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办学特色不鲜明。

4.基础管理薄弱。众所周知,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基础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缺乏管理的基本规范。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忙于应付扩大后的教学日常运转,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难以实施,致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序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行不严的现象。

在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面,徐院长提出了提高管理水平的相应政策。

1.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建立科学的决策和程序,加强决策民主,增强决策管理的公开与透明度,建立相应的民主参与机制来协调多方权力、多方需求和多方利益的分配关系。发挥学术权力参与决策的作用,变个人行政权力决策为教授们及学科、专业带头人多方参与决策转化,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参与决策的积极作用。

2.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的机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并强化、审计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完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标准。

3.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通过文化

(下转52页)

高校管理?管理教育DIGESTOFMANAGEMENTSCIENCE

管理科学文摘

46

二、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张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在2004年2月21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研讨会上进一步强调:“双语教学不但要搞下去还要搞好。最近要公布学校的十项状态数据指标,其中一项就是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学校只是选用英文版的教材,而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汉语,有些双语课教师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还不及学生;有些双语课程只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作业及考试都是用汉语来完成,学生在课外根本不预习或复习教材,部分学生是专业知识没有收获,英语也没有提高。因此,我们应对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一轰而上”的现象保持冷静的头脑,从时机把握、学科特性、师资水平、教材选择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可行性论证。

(一)双语教学的时间基础——

—会计理论繁荣期的到来

专家预测,21世纪头20年我国会计理论将步入繁荣期。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大的理性预期;也是对国内经济发展特点的客观把握;更是基于世界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而作此预测。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期。中国会计理论繁荣期的宏伟图景已经浮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而打造我国会计理论繁荣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落到全国会计理论研究者特别是精通英语的会计理论研究者肩头。我们相信,20年内中国会计从理论到实务将发生寒武纪式的裂变和进化,而现在的双语教学正是为此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准备。

(二)双语教学的学科基础——

—会计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

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手段。Ijiri就坚决主张:作为商业语言,会计与其他语言在许多方面是共通的。一家企业的各种商业活动用会计语言在会计报表中报告出来。用会计(语言)表述一个事件,不仅要承担误解的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误报、谎言和伪证风险。报表的可比

性对有效地发挥语言(不管是英语、中文还

是会计)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语言

必须具有接纳不断变化之环境的灵活性。

McDonald认为,数字、单词、借方和贷方是

会计学科所接受的独一无二的符号。

(三)双语教学的人力资源基础——

—师资

会计专业课(专业外语除外)一直以来

都采用汉语教学。虽然很多教师可以熟练

地阅读英文文献,但听、说方面较为欠缺。

在推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可以按

照英文板书或课件进行授课,其发音是否

准确,能否被学生接受也是问题之一。英语

听、说的障碍会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评

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大打折扣。像

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不愁双语教师,

但一些地方院校就很可能“没有米下锅”。

(四)双语教学的物质基础——

—教材

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应采用英

文原版教材,这一点不成问题,目前在国内

外图书市场均能轻易找到。关键问题是教

材内容。英文原版教材是按照出版国的文

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内容侧

重、论述方式、逻辑安排等方面都与国内有

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择

最为贴近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再综合其

它英文教材或参考资料的精髓,摸索出适

合国内学生双语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这

对双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双语教学的受众基础——

—学生的

英语水平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并不

是强项。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和

大四上学期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

六级考试,但是会计专业课在大一下学期

就开始了,并且会计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

相差较大。绝大多数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

学生通用英语学习中所见不到的,而且在

会计专业英语词典中没有英文单词的音

标,这使得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

可以阅读专业英语文献,仍然不能准确地

朗读专业英语文章,就更谈不上听懂教师

所授课程的内容以及与教师进行英语交

流。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决定双语教

学成败的因素之一。

三、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会计工作者或教育者,我们知道,

会计原则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是

会计人员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指导思想。

笔者在此“移花接木”,将会计的一般原则,

运用在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改革中,以求

与各位同仁商榷。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双

语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原则

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当

然也是对会计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各高

校对于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应本着实事求

是的态度,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量力而

行,不能盲目效仿,一轰而上。否则,双语教

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耽误现在

的学生,误导潜在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客观

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学校、课程、教师和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双语教学的规划和

实施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齐步走”。

(二)相关原则

相关原则与客观原则是相对应的,客

观原则着眼于学校以真正的实力去开展双

语教学活动,但这是不够的;相关原则强调

所开展的双语教学真正对学生有用。如果

所开展的双语教学对学生并没有什么作用

(如对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微积分》

的双语课),就不具有相关性,反而是劳民

伤财。根据相关原则,双语教学应当考虑教

师、教材、学生、设备、财力等各方面因素。

(三)可比原则

比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的一种重

要方法。根据可比原则,准备开设双语课程

的学校应积极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已经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学校也应该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

(四)一贯原则

一贯原则要求一旦双语教学的培养目

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甚至教师课时费

等确定下来,就应该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

得随意变更。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可

以做出较大的调整:一是国家有关双语教

育的政策发生变化,学校不得不进行调整

(毕竟双语教学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二

是改变双语教学的相关规定之后能够更加

有利于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及时原则

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

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展双语教

学改革,形成“人无我有”、

“人有我好”、

“人

好我精”、

“人精我新”的局面。例如,ACCA

(英国特许会计师)专业是一个很新、很俏

的专业,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CPA是地方

粮票,而ACCA是全国粮票。少数高校就抓

DIGESTOFMANAGEMENTSCIENCE管理教育?高校管理

管理科学文摘47

!!!!!!!!!!!!!!!!!!!!!!!!!!!!!!!!!!!!!!!!!!!!!

住了机会,抢先开设了这一专业。

(六)明晰原则

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对双语教学的改革目标非常明确: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走形式,也不是一阵风,更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同时,也让受教育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能学到什么(与一般会计专业不同的),将来能做什么(优于一般会计专业的)。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双语教学应当注重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有关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地协调,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作用,搞“一教独大”。

(八)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开设的双语课程是必要的或必须的,换句话说,因为有师资力量,又有买方市场,经济上也合算,所以才开设;二是时间配比,即双语课程的开设时间是合理的,与学习进度相吻合。例如,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

最好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习双语专业课程,第一年的时间刚好可以对英语进行巩固和提高,以消除今后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九)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要求学校在决定是否进行双语教改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对可能的困难与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地估计,不要盲目乐观,一蹴而就。

(十)重要性原则

一般说来,重要性原则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专业、课程或师资力量等足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甚至成败时,学校高层应予以重视。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成功推动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领导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重视;二是组织上重视;三是经费保障;四是政策导向。

二是从数量来说,当某一种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双语教学改革产生影响,也要予以重视。

(十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原则中的实质重于形式,指的是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这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的是:双语教学是一项切合实际的教育改革举措,它必须真正满足市场经济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出真正有本领的人才。

(十二)历史成本原则

双语教学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会造成经济压力,搞不好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实施双语教学相当讲究环境氛围的熏陶,而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设是要花大钱的。实施双语教学一般来说都要聘请外籍教师,要对本校教师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特别是送到国外进行语言能力提高的培训。所有这些都要求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政府部门的资金注入。

会计双语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走向开放的一小步,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它给转型时期的中国会计教育体系投下一枚石子,究竟会引起怎样的波涛,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面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时,高校究竟应当采用什么绩效评价工具,以便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并在日趋复杂的办学活动中保持竞争力,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着高校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要使高校绩效评价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必须借鉴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工具,尽快构建适应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基于组织战略而精心选择的计量指标体系,包括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和财务维度四个方面,通过对组织战略达成共识并将其转换为四个维度的目标、指标、目的和行动而设置的。

一、高校采用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诞生于营利组织,并最早为营利组织所使用。那么,对于高等院校这样既肩负着学术责任又肩负着社会公益责任的特殊组织,平衡计分卡体系是否仍然适用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

(一)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各个维度可以根据高校的特殊性质进行调整

平衡计分卡可以把“使命”调整到最顶层。这里的使命指不同于营利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战略,而是更高的战略,如:履行高校学术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等。并且调整后的平衡计分卡顾客维度得到了广泛关注。也就是说高校中的教育相关者(教职员工、

学生、公众等)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主要由于教育相关人员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学术和公益使命的实现。为了实现使命,高校不得不确定其服务对象以及如何最好地满足对象的要求。这时的经济因素与教育相关者相比,在高校这样的公益组织中已经不再是最关键要素了。可以看出,通过以上调整,平衡计分卡从原先针对营利组织满足

其提高股东价值的最终目标,变为针对高等院校满足其学术、人文和道德使命的最终目标;从重视财务维度变为重视教育相关者维度。这种变化已使其在整体设置上充分适应了高校的特殊性质,成为高校绩效评价的有效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和制定过程充分满足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要求

首先,平衡计分卡分级实施充分满足高校宏观结构的要求。我国有许多高等院校,虽然各类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在微观上存在着差异,但在宏观类型上却有共同之处,都属于有机型官僚结构。高等院校的这种组织结构支持专业化并且强调专家意见,这主要体现在教授和学者这样的知识资源拥有者在高校中的权威地位。如果不考虑高校这样的组织结构特征,仅仅按照惯例由最高行政部门向下层级实施同一制度、方法,忽略其他层级的特征和要求,势必造成与高校有机型官僚结构的冲突,最终导致在高校具有权威地位的教授和学者对新制度、新方法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严重影响实施效果。而平衡计分卡通过□刘凌艳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管理?管理教育DIGESTOFMANAGEMENTSCIENCE

管理科学文摘

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