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选修三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三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人民版)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 1、背景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②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 ①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②影响: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它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可以说战后一系列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该体系存在与活动紧密联系,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二、冷战 1、背景原因 (1)美国方面:战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全球的野心也急剧膨胀起来。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政治上,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操纵和控制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由于这一时期,也是苏联影响扩大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时期,美国认为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是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必须压制下去,但鉴于苏联的强大,又不敢贸然超过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 (2)苏联方面:正全力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力图巩固获得的成果,也不愿轻易动武。这样,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表现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在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走向全面对抗时。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应该不能算同时存在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要求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争霸 冷战好象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的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势力相当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之后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就像是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样的。冷战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两极格局的两极,就是指的美国和苏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美苏争霸。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封锁,就实行了冷战政策,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也从此结束,世界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中,出现了“两极”、“冷战”“美苏争霸”这些名词,这些国际关系的专有名词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讲述的不是很清楚,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存有不少的疑惑乃至错误,现在将它们连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雅尔塔体系释读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如惩治战犯,日、德民主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根据美苏两国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中,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展开“冷战”。1949年美国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中展开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回击,1955年苏联等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展开军事对峙,终于演变为“两极”格局,它打破了原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成为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有限战争” 和“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除了军事敌对行动外,“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共产主义,稳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冷战”后的世界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练习 北师大版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超级大国——美国 1.超级大国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美国地位的上升有很大影响。

(2)概况:“冷战”后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2.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1)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 (2)具体表现: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 色彩。21世纪初以来,美国不断为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际问题所困扰。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此同时,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多强的力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并都根据新形势调整了对外战略,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因此,美国难以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知识点2 欧盟与日本 3.欧盟 (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西欧只有进一步深化联合才能更强大。 (2)成立:1991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共体改称欧盟。 (3)影响: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合作,通过一体化建立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了许多矛盾,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从欧共体到欧盟,其发展不仅表明欧洲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而且更显示出欧盟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4.日本崛起 (1)经济方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发达国家前列。 (2)政治方面:日本还试图进一步推进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军事方面:日本为了加快向“军事大国”迈进,军费支出不断増加,引起周边邻国的不满和警惕。日本国内始终有一股势力不愿承认对华侵略战争的罪行,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和敌人,力图获取日本在东亚的“正常”优势地位。 知识点3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战后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01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习建议 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 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 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

考点聚焦 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 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 内容:经济援欧 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5.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控制西欧各国对抗苏联。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高中政治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 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 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史重大战事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20xx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二历史知识点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1925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_—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_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_国主义,_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高二历史知识点2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网络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选修3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知识结构】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是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 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③苏联占有 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与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

2020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6.2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提升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6.2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提升检测 1.近年来,美国以“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等为名,把大量先进武器布置到亚太地区,将军舰派到我国南海进行挑衅,并以各种名目公开无端指责中国。美国的这些行为说明() A.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B.冷战已经结束 C.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D.国际恐怖主义横行 2.《后美国世界》中写道:“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其中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区域集团化 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技术信息化 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倒塌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势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4.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口数量 B.经济实力 C.资源数量 D.军事实力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从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实质是()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国家民族意识再次觉醒 C.霸权主义政治受到制约 D.国际力量的多元化 6.下图是某教师在讲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所画的简图,图中“E”是指()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印度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复习指南】 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联系冷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产生的历史影响。注意以时间为序分析掌握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并同当时世界形势发展相结合、相联系。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时空定位】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同年波茨坦会议,相关会议主要内容:清算法西斯,审判战犯;创建联合国;明确美苏势力范围。 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宣告美国全球范围的扩张和对苏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反击美国冷战政策。 币制改革(1948年6月):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是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分裂,次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反击“马歇尔计划”,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东欧阵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华沙条约》,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抗衡,东西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形成。 戴维营精神(1959-1960):赫鲁晓夫访美,对峙缓和。随着古巴导弹、U-2事件、柏林墙事件,军备升级。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1961-1969):肯尼迪实行“和平战略”;赫鲁晓夫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局面逐步形成。 由对峙走向缓和(1969-1975):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美苏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美苏就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缓和”政策下,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仍在继续。 八十年代的争霸(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军备 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标志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1991年):《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高二历史必修4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4知识点归纳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 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 导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不存有脱离世界观的方*, 也不存有脱离方*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 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准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 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 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 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威胁世界安全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 2.美国霸权主义:美国为了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表现:入侵南斯拉夫,占领伊拉克,香港、台湾、南海问题等) 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注意下面3补充) 2.多极化特点:一超多强 3.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 4.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做法(注意灵活运用)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重视科技教育,增强综合国力(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1961年) (1)原因:一些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苏联和美国控制,实现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2)作用: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重要力量,冲击两极格局。 2.中国声音(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四、本课思维导图

五、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919年——2020年)——注意材料分析(与中国历史结合) 名称起止时间概况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 二战前 背景:一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在欧、亚的新秩序 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 内容:《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惩治战败国; 伤害中国主权;(五四运动) 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工具) 暂时调整列强之间矛盾,客观维护世界局势稳 定; 战胜国的分赃会议,出现新的矛盾,潜伏新的 危机,不可能长久,最终崩溃。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二战后— 苏联解体前 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唯一能与美国抗衡 标志:杜鲁门主义(开始) 华约建立(形成) 苏联解体(结束) 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重新确立世界秩序; 德国被分区占领;(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30周年) 伤害中国主权;(外蒙独立,内战,扶蒋反共,台湾) 建立联合国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之上,划分美苏在世 界的势力范围,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其他评价见16课一、4.四条 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 —至今背景:苏东剧变,俄罗斯谋求扮演更重要角色 欧盟、日本、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内容:两极格局结束,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多极化趋势, 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没有成型;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是不太平,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 与动荡并存局面;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贸易壁垒、贸易战问题突出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但是霸权 主义依然存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新一轮资本扩张 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 (注意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声音见三、2. 中国对策见第20课三、4. 以上两部分内容灵活运用 世界格局包含政治格局(见上表)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实现)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综合国力(或经济实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