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位化图书馆与著作权法之修正

数位化图书馆与著作权法之修正

数位化图书馆与著作权法之修正
数位化图书馆与著作权法之修正

數位化圖書館與著作權法之修正

----以美國著作權法為例

章忠信*

壹、前言

科技的發展讓圖書館的經營產生了鉅大改變,圖書館是否成功的評斷標準,不再是在硬體上有多少的館藏,有多宏偉寬廣的建築,而是在軟體上如何能讓讀者很快地、很正確地接觸到他所想要接觸的資訊。簡言之,精準的資訊「接觸(Access)」之提供,已取代大量的資訊「儲存(Storage)」,成為圖書館的主要功能,而數位化圖書館藉由數位化網路科技的幫助,正可以達到此一終極目標。

理想中的數位化圖書館所具備的功能,是可以讓任何一個讀者,在任何時間,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不必在開館時間內親赴圖書館,就可以利用網路進入數位化圖書館,搜尋到所想要的資訊,全文列印,或作電子檔儲存、編輯。離島澎湖、綠島或蘭嶼的老師或研究人員,不必風塵僕僕地到台北國家圖書館,就可以接觸到資訊,遠赴國外求學的學子,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到國內相關論文的資料,一切如此完美,科技讓資訊得以充分的流通。

經營這樣一個理想的數位化圖書館,在著作權法上其實面臨許多問題。包

*東吳大學法律系法學士、美國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學院碩士,曾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簡任督導,目前任職教育部參事室專門委員,並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著作權法專題兼任講師。

括圖書館可不可以把所有館藏數位化?其法律依據何在?如果可以讓讀者在家作資料搜尋、全文列印、電子檔儲存,則資料庫業者、出版社或書店將如何生存?著作權人的權利如何保障?本文將從圖書館的功能,檢討現行著作權法規定與民眾對於數位化圖書館期待之落差,並指出法制上應否弭平此一落差,以何方式較為妥適,以供各界思考並參考。

貳、圖書館之功能與著作權之保護

著作人創作著作,享有著作權;圖書館保存著作,並提供公眾接觸著作,使著作得以供公眾利用,促進國家文化、教育、科技與經濟發展,原本相得益彰。惟科技發展之結果,圖書館之功能與著作權之保護,有時會會產生相衝突之處。欲均衡圖書館之公益角色與著作權保護私權之基本理念,有必要重新檢視二者之原始功能。

圖書館所肩負的重要功能,主要包括「資料保存」與「資訊提供」。雖然如前所述,「資訊提供」已重於「資料保存」,但那僅是「資訊提供」之動態活動重於「資料保存」之靜態功能現象,圖書館的兩大重要任務,依舊不可偏廢。

由於圖書館具有「資料保存」之功能,著作權保護之源起與著作物之「送存(Deposit)」圖書館制度,自始有密切關係。雖然現行各國關於著作權之保護,均採「創作保護主義」,創作完成就受著作權法保護,不必作任何著作權註冊或登記程序1。然而,著作權法制建立之初,係採「註冊保護主義」,著作未經核

1伯恩公約第五條第二項前段規定:「著作權之享有與行使不得要求履行一定形式要件。」我國七十四年七月十日以前的舊著作權法規定,未經內政部核准著作權註冊,不得享有著作權。七十

准註冊,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於辦理著作權註冊時,著作人必須將著作物「送存」國家或皇室圖書館,藉此充實館藏,發揮「資料保存」功能。即使美國自一九九八年「伯恩公約執行法案(Berne Convention Implementation Act of 1988)」已修正著作權法第四一一條及第四一二條,廢除外國人著作必須註冊始能進行訴訟及請求法定賠償額與訴訟費用之規定,本國人則仍維持此一註冊及「送存」制度,造成本國人著作權保護低於外國人標準之奇特現象,有一大部分理由與「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館藏之充實目的有關2。至於圖書館的「資訊提供」功能,更是縮短貧富階級接觸資訊差距的重要手段。雖然圖書館每出借一本著作重製物,對於著作人的著作銷售市場就造成負面影響,然而,除了少數國家以「公共借閱權(Public Lending Right)」制度,要求圖書館每借出一本書,都應支付作者或出版商相當的補償金3,大多數國家都認為著作權人對於此一涉及「資訊提供」之公益目的活動,必須容忍此一尚稱合理之損失。

圖書館的「資料保存」與「資訊提供」二大功能,涉及著作權法所賦予著作人各種著作財產權中之「重製權」與「公開傳輸權」的議題,同時更進一步地

四年七月十日修正的舊著作權法,已改為著作人不必經核准著作權註冊,現行著作權法第十條前段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詳請參閱拙著「著作權的取得」,刊載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https://www.doczj.com/doc/028287710.html,/crnote/bbs.php?board=9&act=read&id=3)。2詳請參閱拙著「出版法廢止後的著作送存制度」,刊載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https://www.doczj.com/doc/028287710.html,/crnote/bbs.php?board=4&act=bbs_read&id=11&reply=11)。

3詳請參閱「公共借閱權」,刊載於作者個人網站「著作權筆記」

(https://www.doczj.com/doc/028287710.html,/crnote/bbs.php?board=9&act=read&id=24)。

與涉及公眾利益之「合理使用(Fair use)」。

著作權法第一條規定:「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著作權法立法的終極目的,是要「促進國家文化發展」,而為了要達到這項目的,必須透過「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與「調和社會公共利益」為手段。著作權法先賦予著作人著作權,但為公益之考量,又以「合理使用」規定限制著作財產權之行使。國際著作權公約就合理使用最早且最重要的規範,出現在一八八六年「保護文學及藝術著作之伯恩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的一九七一年巴黎修正案第九條第(2)項所定之三步驟之檢驗(Three-step-test4)。此所謂「三步驟之檢驗」即指關於重製權之限制與例外,須符合以下條件:即1)「僅限於相關特定之情形下」;2)「未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且3)「不致於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此一「三步驟之檢驗」原則,隨後並分別為一九九四年通過的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Trade in Counterfeit Goods,以下簡稱TRIPS)」第十三條、一九九六年通過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The WIPO Copyright Treaty,簡稱WCT)」第十條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演及錄音物條約(The 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簡稱WPPT)」第十六條所接受,並擴

4雖然伯恩公約第十條第(1)項及第(2)項尚有關於「引用(Quotation)」及「教學(Teaching)」之合理使用,然仍以第九條第(2)項為最基本之合理使用規定。

及於所有各該條約所提供保護之權利之限制與例外規定,不再僅限於重製權,亦即祇要「在某一些特定情形下」,如果「不會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且「不致於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各國著作權法得允許利用人不必經過著作財產權人及相關權利人的授權,利用著作或受保護的客體,至於其具體條文,則任由各國以法律定之。

在以上所述的「三步驟之檢驗」中,對於著作財產權或相關權利之限制,必須嚴格遵守以下要求:

一、須以法律明文規定,而不再是透過司法各案之判例為之;

二、須「在某一些特定情形下」,而不是漫無限制。此一「特定情形」,可以分二方面說明,「一是其使用必須是針對特定目的,廣泛的例外並不適當;二是在目的上要非常特別,所謂『特別』,乃指依某些非常清楚的公共政策或其他例外情形來判斷,是合於正當的(justified by some clear reason of public policy or some other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5」;

三、須「不會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例如,小說或課本,著作人對其利用通常都是透過印刷與銷售為之,因此,各國並不允許立法以強制授權方式利用該等著作,即使是有付費給著作權人的情形下,也不應允許6;

四、須「不致於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由於未經授權之利用必然損害

5S. Ricketson, THE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1886-1986 at 482 (1987)

6WIPO GUIDE TO THE BERNE CONVENTION P.56.(1978)

著作人的權益,故國際公約並非認為完全不可以成立合理使用,而是著重於利用結果發生之損害對於著作人是否「不合理」,且損害者是否為「法定利益」,簡言之,應即係指「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7」。

應特別注意的是,「不會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與「不致於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乃允許合理使用必須兼具之條件8,祇要不符合其中一項,就不能構成合理使用。

關於圖書館之「合理使用」,過去由於科技之限制,始終被限制於針對館藏之重製,而不及於網路上的公開傳輸。在重製權方面,不論是應讀者要求而印交部分館藏、為保存絕版館藏或絕版書之館際交換,在紙本時代並無太大爭議,蓋其係屬於對於「特定情形下」,「不會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也「不致於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然而,數位網路科技發展後,不僅能不能將館藏重製後於網路上公開傳輸引發爭議,連最基本的館藏數位化都發生疑義。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為WIPO所召開伯恩公約議定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9之文件中,即已指出伯恩公約第九條第(2)項關於圖書館在數位網路環境中之重製的合理使用,應掌握以下原則:

(a)[圖書館與檔案機構:替換之重製]各國著作權法得規定圖書館與檔案機構之影印重製不必獲得著作人之授權,祇要其活動並非直接或間接為商業利得,而

7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第二項第四款。

8WIPO GUIDE TO THE BERNE CONVENTION P.55.(1978)

9該委員會原本在討論是否在伯恩公約增加議定書(Protocol),以因應數位化網路科技對著作權法制之衝擊,惟最後是在伯恩公約之外,制定WCT。

其重製目的是為替代其自己或其他圖書館與檔案機構之衡久館藏中,已經遺失、毀損或不堪使用之重製物,且在合理情形下,不可能取得替代之著作重製物者。此一被重製之著作,不包括電腦程式、資料庫、歌譜(Sheet music)、操作手冊(one-use publication)或其他在性質上,其影印會構成「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或「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之著作。同時,重製行為若有重覆之情形,亦應個別、獨立而不相關地進行。

(b)[圖書館與檔案機構:為第三人之重製]各國著作權法得規定圖書館與檔案機構之影印重製不必獲得著作人之授權,祇要其活動並非直接或間接為商業利得,而其重製符合以下各款情形者:

1.集合著作(不包括電腦程式或歌譜)或一份期刊中之一篇文章或一件著作

,或不論有無圖案說明之文字著作之簡短片段;

2.重製目的係應自然人之需求者;

3.圖書館與檔案機構確認該重製僅供學習、學術或個人研究者。

4.重製行為若有重覆之情形,亦應個別、獨立而不相關地進行。

5.未有著作權仲介團體之集體授權機制存在10。

關於圖書館之數位化重製行為,在WIPO主導下的一九九三年三月至四月的「哈佛學術研討會(The Harvard Symposium)」中,JA Baumgarten教授在他的報告中就指出:「關於伯恩公約第九條第(2)項,人們千萬不要有一種假設,

10請參閱WIPO文件編號BCP/CE/I/3, 9。

認為部份國家著作權法所定,圖書館在古老環境中,以偶而、低度技術、補充性、片段式的重製特權,可以適用於今日公私立機構以集中式、電子化、網路傳輸的環境。在以各國著作權法或國際著作權公約加以檢測時,這些利用情形通常都不能通過11。」國際間對於圖書館適用伯恩公約第九條第(2)項之合理使用,起源於紙本時代。即使在那樣的時代裡,圖書館與檔案機構能夠進行的合理使用之重製,仍然侷限在館藏滅失、毀損,而難以從市場上以合理價格取得的情形,並不能任意就館藏進行重製,主要原因就在於避免「與著作之正常利用相衝突」或「不合理地損害著作人法定利益」。當數位網路科技發展後,對著作人而言,先進的科技對著作的利用更加廣泛、普遍且難以控制,圖書館的數位化若不必經著作權人同意,對於著作權人的傷害要更甚於紙本時代。在給數位化圖書館尋找法律依據的同時,不得不先回頭檢視著作權法制中,承認合理使用之初始目的。參、現行著作權法關於圖書館之合理使用

在現行著作權法中,圖書館能夠重製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其依據在於第四十八條及第四十八條之一。

一、第四十八條之規定與適用

第四十八條係參考日本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制定12,條文內容規定:「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科學館、藝術館或其他文教機構,於下列情

11JA Baumgarten, “Digital 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in Harvard Symposium Book, 65. 引自Mihaly Ficsor, THE LAW OF COPYRIGHT AND THE INTERNET, 333, 2002. 12日本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圖書館之重製):「圖書館及其他經政府指定以提供圖書館資料供公眾使用為目的之機構(以下稱圖書館等)於其非營利活動之範圍內,合於下列情形之一,得就其

形之一,得就其收藏之著作重製之:一、閱覽人供個人研究之要求,重製已公開發表著作之一部分,或期刊或已公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之單篇著作,每人以一份為限。二、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三、就絕版或難以購得之著作,應同性質機構之要求者。」

本條適用之情形詳細分述如下:

(一)得利用之主體為「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科學館、藝術

館或其他文教機構」。由於「公眾」之定義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款,「指不特定人或特定之多數人。但家庭及其正常社交之多數人,不在此限。」則除了一般對各界開放之圖書館,可適用本條進行合理使用,即使公司或機關(構)內部附設,僅對同仁開放,未對外界一般公眾開放之圖書館,應亦得適用本條13,此種寬鬆的合理使用主體,使目前公司企業普遍設立之未對外公開之

圖書、記錄文件及其他收藏之圖書館資料(以下稱圖書館資料)等著作,加以重製:(i)應利用人之要求,為其自己調查或研究之目的,提供一份已發行著作之一部分,或已發行一段相當期間之期刊之單篇著作。(ii)基於保存圖書館資料必要之重製。(iii)因圖書館資料已絕版,難以從正常交易管道獲得,或其他類似原因,進而提供其他圖書館等一份圖書館資料。」原文如下:「図書、記録その他の資料を公衆の利用に供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図書館その他の施設で政令で定めるもの(以下この条において「図書館等」という。)においては、次に掲げる場合には、その営利を目的としない事業として、図書館等の図書、記録その他の資料(以下この条において「図書館資料」という。)を用いて著作物を複製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一、図書館等の利用者の求めに応じ、その調査研究の用に供するために、公表された著作物の一部分(発行後相当期間を経過した定期刊行物に掲載された個個の著作物にあつては、その全部)の複製物を一人につき一部提供する場合。二、図書館資料の保存のため必要がある場合。三、他の図書館等の求めに応じ、絶版その他これに準ずる理由により一般に入手することが困難な図書館資料の複製物を提供する場合。

13這樣的解釋其實並不洽當,蓋圖書館若非對一般大眾開放,僅係專為私人企業營利目的而設,既不具服務普羅大眾之社會公益功能,竟可以享有此條合理使用之特權,顯不合理,除非引用第六十五條第二項之四項合理使用判斷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

圖書館等亦得藉此利用他人著作,對著作權人並不公平,宜再作進一步限制。

(二)得利用之客體為圖書館等機構自己之「館藏」,若機構自己無館藏,則不得

重製,僅得對於「絕版或難以購得之著作」,由其他有館藏的圖書館等機構,依本條第三款加以重製後,透過館際交流交付之。又得利用之「館藏」著作類別,並無限制,則可包括音樂、視聽、錄音、電腦程式等著作重製物,範圍較美國著作權法第一○八條所允許者為廣14。

(三)得利用之行為限於「重製」,而不及於其他著作財產權人所得行使之行為

15,尤其不包括網路上之「公開傳輸」,至於「重製」之方法,依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當然亦包括以數位方式為之者。

(四)得依本條重製之目的有三:

1.閱覽人供個人研究之要求,重製已公開發表著作之一部分,或期刊或已公

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之單篇著作,每人以一份為限。此項利用目的以供「個人研究(Personal Research)」為限,從文義上觀察,其並未限制是否為營利或非營利目的,亦不禁止企業機構內部人員為企業經營之目的所

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加以排除。是本條有修正之必要,詳如後述。

14如以下美國著作權法第一○八條之分析。

15圖書館等機構若符合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之其他合理使用情形,當然亦得依各該條文為之,最常見者例如第四十九條之新聞報導、第五十條以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公法人之名義公開發表著作之利用、第五十二條為報導等目的之引用、第五十三條為殘障同胞報使用目的之利用、第五十五條為公益活動目的之利用等。

進行之「個人研究」,並不妥適,應作嚴格限制,僅得為私人研究或非營利目的者為限16;關於重製之客體限於「已公開發表」的著作、或期刊或研討會論文集,不包括「未公開發表」的著作或研討會論文集,而其範圍必須是少部分,即著作之「一部分」,或期刊或已公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之「單篇著作」,且每人以一份為限,以免因重製數量龐大,嚴重影響著作人權利。

2.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得依此款重製之客體不限於「已公開發表」的著

作,尚包括「未公開發表」的著作。至於利用之目的,應僅限於館藏已毀損、不堪使用、著作絕版或儲存格式絕版,且必須處於難以購得之情形,若得另行以正常交易管道取得著作重製物17,或以新儲存格式儲存之著作重製物18,應不得逕為重製。圖書館經營者常認為得依本款進行數位化圖書館之建制,惟本款之立法目的僅在作館藏「替補(Replacement)」之用,並非謂圖書館等機構得自行以數位化方式,全館式地大量地將館藏數位化,著作權法專責機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對此亦採相同之否定見解19。

16英國二○○三年十月底生效之新著作權法修正案,已將其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及第四十三條有關圖書館之重製合理使用,由原本之「為研究或私人學習且不會被使用於任何其他目的(for purposes of research or private study and will not use them for any other purpose)」修正限縮為「為非營利目的之研究或私人學習,且均不會被使用於任何其他目的(for the purposes of(i) research for a non-commercial purpose, or(ii) private study, and will not use them for any other purpose)」,請參考https://www.doczj.com/doc/028287710.html,/i_article.asp_Q_articleid_E_23095。

17即使是「絕版」之著作重製物,亦僅係原出版商不再發行、販售,並不一定表示市面上無法以正常管道與價格取得。

18例如Bata影帶絕跡,但市面上仍有相同內容之DVD。

19九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智著字第0910004212-0號函釋:「復按本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科學館、藝術館或其他文教機構,得就其收藏之著作重製之。上述情形係基於『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始得將收藏之著作

3.就絕版或難以購得之著作,應同性質機構之要求者。條文雖將「絕版」或

「難以購得」併列為選項之一,惟如前所述,「絕版」之著作重製物僅係原出版商不再發行、販售,並不一定表示市面上無法以正常管道與合理價格取得,日本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必須係已絕版而且難以從正常交易管道獲得者,始得透過館際交流重製之,以免有害著作人市場利益,是我國著作權法此一條文似嫌寬鬆。

關於四十八條之適用,仍有以下數點值得進一步說明:

(一)圖書館不得以複製品取代原版出借讀者。絕版館藏若仍受著作權法保護,圖書館應不能為避免該館藏遺失或毀損,而依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複製館藏,再將複製品出借讀者20。

重製之。貴校如非畢業論文之著作財產權人,則貴校圖書館將該畢業論文重製後建置資料庫供校區內使用,似與「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不符,非屬上述規定之範圍。另按重製、編輯均係著作財產權權能之一,又重製係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有形之重複製作(請參考本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前段、第二十二條及第二十八條)。因此,將畢業學員之論文資料建立資料庫,可能涉及上述重製或編輯他人著作之行為,除合於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有關著作財產權之限制(合理使用)之規定外,應徵得該著作著作財產權人或經其授權之人之同意,始得為之。」

20前主管機關內政部八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台(86)內著會發字第8603312號函釋:「復按本部八十二年元月十六日台(82)內著字第八二○一四○二號函及八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台(81)內著字第八一一三四七六號函分別對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及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已有釋明。所詢貴館將館內購入之視聽著作物拷貝一份後,將原版收藏起來,而以拷貝帶提供讀者借閱流通乙節,似與上述規定未符。」中華民國92 年06 月06 日電子郵件920606:「圖書館基於保存資料需要所為之重製(備份),應屬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範圍,是法律所允許的。二、關於備份的規格,其形式並無限制,因此,學校或圖書館基於保留資料之必要,得將錄影帶燒錄成光碟。三、至您詢問「重製」而成的備份是否在正片毀損時才能使用一節,由於只能在「保存資料」之目的下備份,不能超越該項目的,故您所稱之「使用」,如果是將備份用來借閱,則超越了保存資料的範圍,因此,如果備份是為了借給公眾閱讀的話,仍須事先徵得該著作著作財產權人或經其授權之人之同意或授權,始得為之,否則,即有侵害著作權之可能。」(主館機關認為「學校或圖書館基於

(二)圖書館不得以內部區域網路之「隨選視訊系統(Video on Demand)」在館內播出視聽資料。蓋此一行為涉及視聽著作之重製與公開傳輸。即使所使用者為所謂「公播版」的視聽資料,仍應視發行公司之授權是指可以在公開場合播出供公眾欣賞,抑或包括網路之「隨選視訊系統(Video on Demand)」播出。(三)圖書館可將原版數位化重製物出借予讀者。由於著作權人依著作權法規定並無出借權,而圖書館出借館藏僅屬占有之移轉,並非所有權之移轉,不涉及著作財產權人之散布權行為,故不論是數位化或非數位化之原版著作重製物,圖書館均得將其出借給讀者。

二、第四十八條之一之規定與適用

第四十八條之一規定:「中央或地方機關、依法設立之教育機構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得重製下列已公開發表之著作所附之摘要︰一、依學位授予法撰寫之碩士、博士論文,著作人已取得學位者。二、刊載於期刊中之學術論文。三、已公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或研究報告。」

本條文係八十七年著作權法於立法院修正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透過立法委員提案所增訂,其目的在「為利於大眾利用著作之摘要達到查詢之目的,特別容許機關、教育機構或圖書館對於特定著作所附之摘要,加以重製」,乃參照英國著作權法第六十條立法例規定21。在本條規定之下,圖書館能重製的也祇

保留資料之必要,得將錄影帶燒錄成光碟」,並不問市面上是否可以合理價格取得相同內容之重製物,為筆者所不同意。)

21參見「八十七年著作權法條文對照及說明」

https://www.doczj.com/doc/028287710.html,.tw/copyright/copyright_law/%A4K%A4Q%A4C%A6%7E%B5%DB%A7@

是這些論文所附之「摘要」,而非全文,蓋本條文之立法目的在便於提供摘要之檢索,而非全文閱覽或提供。又本條文僅允許作「重製」之利用,惟並未允許作「公開傳輸」之利用,則在數位網路環境下,圖書館等機構仍不得將其所完成之論文「摘要」,於網路上開放供公眾檢索,宜再作進一步修正,以適應科技發展之變動。

肆、美國著作權法有關圖書館合理使用之規定

在美國一九六七年修正的著作權法明文於第一○七條規定合理使用原則以前,都是以司法判決來決定合理使用的爭議,不過,從沒有任何案件是涉及圖書館的行為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爭訟,其原因也許是一般人都會認為圖書館的重製必定屬於合理使用。

一九三七年,美國圖書館業者與出版業者透過協議,達成項有關圖書館合理使用範圍的「君子協定(Gentlemen’s Agreement)」。此後,雙方都一直相安無事,直到五、六○年代影印科技發展後,圖書館的重製對著作權人漸漸產生影響,尤其在七○年代初期Williams & Wilkins22一案之後,更引起各方注意,認為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條文,處理圖書館的重製議題。所以在一九六七年修正的著作權法中,除了第一○七條合理使用原則規定之外,特別針對圖書館的合理使用,於第一○八條作明文規定。

從立法文獻上觀之,第一○八條確係為圖書館的合理使用量身定作,但第一

%C5v%AAk%B7s%C2%C2%B1%F8%A4%E5%B9%EF%B7%D3%AA%ED.doc

22Williams & Wilkins v. United States, 487 F.2d 1345 (Ct. Cl. 1973)

○八條卻也明文規定,該條並不影響第一○七條合理使用原則之適用。從而,縱使不符合第一○八條規定之行為,仍得依第一○七條規定主張合理使用。

在一九六七年修正的著作權法之後,著作權局局長前後發表了二份關於圖書館合理使用的報告,討論了著作權與圖書館之均衡、相關案例對圖書館之影響、科技發展與圖書館之經營等議題。

其後,為因應「國家資訊高速公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以下簡稱NII)環境之發展,美國於一九九五年九月發表「NII智慧財產權白皮書23」,其中關於圖書館之合理使用,白皮書報告呈現了各界極端的反應。一方面有人認為既然數位授權與散布在數位化環境中非常廉價與方便,圖書館就應以付費方式取代既有的合理使用,原有例外規定就完全無必要,應予刪除,另一方面卻有人認為圖書館的合理使用不必作任何限制,以便使圖書館扮演更積極的角色24。

白皮書報告均衡雙方意見指出,刪除第一○八條圖書館的合理使用規定,或使圖書館可以作全館式的數位化,此二者均不可採,其認為圖書館的公益角色在數位環境中仍很重要,但著作人透過合意授權制度,使他人利用其著作以保障法定利益的權利,亦同等重要。其特別強調,從立法文獻上確知,第一○八條圖書館的合理使用規定並不適用於數位化重製,因此有必要適度擴大圖書館的數位化合理使用,但仍應使圖書館扮演圖書館之角色。最後,白皮書針對第一○八條提

23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 The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eptember 1995).

24US White Paper, 226.

出三項建議,包括:(一)允許圖書館以數位方式重製三份著作重製,其中一份可供讀者利用,其他二份供作典藏;(二)不必再強制已發行之著作重製物一定要作著作權標示;(三)允許為典藏之目的,以數位方式重製著作。不過,白皮書認為,關於作為館藏「替補(Replacement)」之用之重製行為,必須是在無法取得數位或類比式的「嶄新的替補重製物(unused replacement)」時,才得被允許25。

經過長期討論,國會在一九九八年參考白皮書之建議,分別通過「一九九八年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簡稱DMCA26)及「Sonny Bono著作權期間延長法案(Sonny Bono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 簡稱CTEA)」,修正了一九六七年著作權法,其中特別於該法案第四章修正第一○八條規定,使圖書館或檔案機構的數位化取得了正當性,並使其對於某些受延長保護期間之著作,得基於公益之考量,予以逕行利用。

一九六七年的著作權法第一○八條,以及DMCA、CTEA法案修正前後,圖

25“Libraries and archives are the trustees of our collective knowledge and must be able to mak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eserve the Nation's heritage and scholarship. Therefore, the Working Group recommends that the library exemptions be amended: (1) to accommodate the reality of the computerized library by allow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ree copies of works in digital form, with no more than one copy in use at any time (while the others are archived); (2) to recognize that the use of a copyright notice on a published copy of a work is no longer mandatory; and (3) to authorize the making of digital copies for purposes of preservation. The Working Group believes that replacement copies may be digital in nature, and may be made under this provision only when an unused replacement is not available in either digital or analog form.”

26Pub. L. No. 105-304 (H.R. 2281), 112 Stat. 2860 (1998)

書館或檔案機構的合理使用內容主要如下:

一、得為重製或散布之基本條件:

(一)得為重製或散布之主體:圖書館或檔案機構,或其執行職務之受雇人;

(二)無任何直接或間接商業利益(Commercial advantage)之目的。依據國會

立法報告顯示,此一「營利目的」,重點在於「重製或散布本身之後的即刻營利動機,而不在於圖書館所在企業最終營利動機之目的(the immediate commercial motivation behind the re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tself, rather than to the ultimate profit-making motivation behind the enterprise in which the library is location)」27。從而,企業內部所設之圖書館,若其重製或散布之最初目的不是營利,縱使最後結果有利於該企業,亦得包括在本條範圍內28;

(三)此一圖書館或檔案機構之館藏必須係(i)對公眾公開,或(ii)不僅對圖書館或

檔案機構之研究人員,或其所屬機構之研究人員公開,並對相關特定領域之研究人員開放者;

(四)不得重製之著作類別:本條之重製或散布,不適用於音樂、圖畫、圖形或

雕塑著作、電影或其他非屬新聞性之視聽著作。亦即圖書館或檔案機構之重製,仍以一般典藏之書、畫為主。

27H.R. Rep. No. 1476, 94th Con., 2d Sees. At 75(1976)

28雖然如此,在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v. Texaco, Inc., 802 F. Supp. 1 at 1 (S.D.N.Y. 1992)案中,法院在判決理由中分析第一○七條之合理使用中,認定企業內部圖書館之影印是營利行為,不合於合理使用。這項認定,從第一○八條之解釋上看,似又過於嚴苛。

(五)重製物上應依原著作重製物標明著作權標示。DMCA法案進一步規定,如

所重製之著作原即未有該項標示,則祇須註明該著作係受著作權法保護即可。

二、作為館藏之重製。不問是未發行或已發行之著作,圖書館或檔案機構欲重製為自己或相類似機構之館藏者,必須是就自己既有之館藏著作進行重製,若非自己之館藏,則不得為之。又依其重製之對象為未發行或已發行之著作,再細分如下:

(一)未發行著作之重製:

1.重製目的:必須係專供保存(Preservation)、保全(security),或作為其

他類似性質之圖書館或檔案機構之寄存以供研究使用(deposit for research use in another library or archives)者;

2.重製份數:原本僅規定得重製一份,DMCA法案進一步修正得重製三份;

3.重製形式:原本僅限於「原樣重製(in facsimile form)」,DMCA法案刪除

該項規定,亦即得改變其原樣,以數位化形式重製之,此為建立數位化圖書館之重要關鍵;

4.任何被以數位化形式重製之重製物或錄音物,不得在該圖書館或檔案機構

建築之外,被以該形式散布或對公眾提供者。此即在限制數位化圖書館之功能,使其僅得利用數位科技進行館藏數位儲存與館內資料檢索,不能超越圖書館既有「保存資料」及「資訊接觸」之傳統功能。尤其在「資訊接

觸」之傳統功能方面,圖書館即使建立了數位檔案,公眾仍必須實際親自到館查尋,圖書館也不得使數位檔案於館外流通,故相關數位檔案不得透過網路,對處於實體圖書館以外之公眾,作線上全文檢索或數位檔案之傳輸服務,以避免對著作權人造成太大損害。由此一規定可以瞭解,雖然建立數位圖書館以及作遠距數位服務,在現代技術上已無困難,但立法者仍不願使公眾過於方便、輕易就可以自由接觸資訊,還是要將數位圖書館限制於其傳統之角色,主要原因乃是在保護著作權人,以免數位圖書館利用科技的擴張經營,擊垮著作權法制鼓勵創作以提供公眾資訊之基本架構。

(二)已發行著作之重製:

1.重製目的:專供更換(Replacement)已毀損(Damaged)、變質(

Deteriorating)、遺失(Lost)或被竊(Stolen)之館藏,或該館藏著作既有儲存之格式已經被淘汰(Obsolete),而且該圖書館或檔案機構經過適當的努力,已確定無法以合理的價格取得全新的替代品者;從而,依本條件重製者,應限於已絕版而無法購得之著作重製物,或儲存格式已被淘汰者才可以,若尚可於市面上以一般正常價格購買重製物,或儲存格式之讀取機器或設備,仍容易於商業市場上合理地獲得者,仍應從市場上購買之,不可以自行重製的方式代之,否則將有損合法版本之銷售市場29。一般圖書館或檔案機構為了擔心館藏被出借或在館內使用後,發生毀損、滅失之情

29前述未發行著作之重製,並未以「市場上不易購得」為條件,乃係因其既未發行,自無法於市場上購得,不待特別限制。

事,或擔心儲存格式將落伍,常自為可以先將其館藏重製,再以原版或重製物或新格式儲存之著作重製物出借使用,其實並無法律正當性;又關於本條允許以「著作儲存格式被淘汰」作為重製之理由,係DMCA法案所新增,以解決科技發展後,著作儲存媒體不再存在,原有著作無法讀取接觸之困窘,至於著作儲存格式被「淘汰」之認定,DMCA法案特別規定,若用來感知儲存於特定格式之著作所必要之機器或設備不再被製造,或無法再於商業市場上合理地獲得,該格式得被認為是已被淘汰;

2.重製份數:原本僅規定得重製一份,DMCA法案進一步修正得重製三份;

3.重製形式:原本僅限於「原樣重製(in facsimile form)」,DMCA法案刪除

該項規定,亦即得改變其原樣,以數位化形式重製之;

4.任何被以數位化形式重製之重製物或錄音物,不得在該圖書館或檔案機構

建築之外,被以該形式散布或對公眾提供者。

三、應讀者需求而交付之重製:

(一)一般著作:

1.重製目的:應本館或他館讀者要求,該重製物將成為該讀者之財產,且僅

供其作個人學習(private study)、學術性質(scholarship)或研究(research )之使用者;

2.重製份數:一篇文章或一份獨立之著作(針對集合著作或期刊)或一小部

分(針對其他著作);

盘点3次《著作权法》修订案 看国内外制度大对比

盘点3次《著作权法》修订案看国内外制度大对比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拥有一部能够引导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健全法规显得非常必要。今年10月30日备受瞩目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案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对第三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由此第三次修订工作接近尾声,一部健全的著作权法规呼之欲出。 三次讨论稿收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第一稿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讨论 对于《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案草案群众的反映十分激烈。其争论焦点在于第11条“追续权”,第46条“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第69条“避风港原则”和第72条“侵权赔偿”。 关于“追续权”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此规定肯定了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原件权和作家、作曲家的手稿权,可以规范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关于作品原件和手稿的权属,但是,此规定关于收益增加部分的再分享权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与我国物权法的精神规定相悖。 音乐界人士对修订案第一稿反应极为强烈,关于“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更像一颗音乐节的炸弹引起了音乐节人士的广泛议论,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草案剥夺了对自己作品的处置权,会导致盗版现象的泛滥。 其实不然,音乐人对此存在误解。此条规定主要是限制唱片公司的垄断行为,根据此规定,大唱片公司不能要求著作权人签订独家录制协议。修改草案第四十八条对录制条件也作出了详细规定,该规定既可鼓励创作,又可促进作品传播。 草案第69条“避风港原则”当时也掀起了不小的争议,草案69条规定,技术服务商不承担审查责任,此规定被群众认为是对互联网盗版的“庇护”。 第二稿获得了社会较高认可度

解读著作权法最新修订

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四条修改为:“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该决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按照该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需要对条款顺序作调整后,重新公布。 为什么要修改《著作权法》第四条 《著作权法》第四条原来的内容是:“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这一内容本无可厚非。从法理上来说,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一定是合法权利。非法的权利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其不可能通过出版、传播获得著作权法上的利益,在他人进行出版传播时,也就不会侵犯到其合法利益。 的作者在法庭上主张自己的“权利”。因此,这些“非法权利”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和可操作性。

麻烦的是,我国对于作品内容的审查,导致一部分“实体上合法”但是“程序上不合法”的作品出现。也就是说,现实中存在大量按照行政审批制度被“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而其内容并不违反任何法律法令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也就是说,从程序上看,由于未经审批,这些内容在国内是禁止出版、传播的。但是,从内容上看,这些内容又是完全合法的。(而著作权法主要是保护作品的内容) 举例说明,我国对于进口国外的电影是有审批制度的。没有经过审批的电影,即使其内容完全健康,没有违法之处,但是仍然是被“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这些电影一般都经过了其制片公司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中国的著作权法将其作为不予保护的对象的话,势必造成“盗版有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事实上,国外电影公司早就因此对中国著作权法不满,并因此通过美国政府在WTO 纠纷案DS362中被WTO纠纷解决机构判定为违反中国作为WTO成员国的义务。虽然中国对上述裁决提出了上诉,但是,本次修改《著作权法》的行为表明,中国对于上述裁决已经予以执行。 国际环境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可见一斑。 新增第二十六条的原因 从法律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之间要形成一个有机联系又相互呼应的体系。

著作权法修订的主要涉及到哪些问题

著作权法修订的主要涉及到哪些问题当今社会,知识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财产,因此,我国也十分强调对于著作权保护。我国著作权的法律也进行了几次修改,可能不是专业学习法律的人们不太了解著作权法修改的相关事项。 一、为什么要全面修改《著作权法》 为什么要全面修改《著作权法》,我认为其理由归结起来可以用“两个不足”来概括,一是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先天基础准备不足,二是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后天营养补充不足。 (一)关于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先天基础准备不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蒋家王朝的“六法全书”,开启了新中国的立法新纪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时断时续。受此影响,著作权法律制度建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进人国家立法规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客观地讲著作权作为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不承认私权的单纯计划经济环境下是不具备民事法律调整的社会基础的。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没有建立著作权法律制度,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著作权,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主要靠政策来调整。 (二)关于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后天营养补充不足 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在《著作权法》实施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私权得到了确认和尊重,著作权作为一种私权,在整个知识产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因素和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需要进行调整。 二是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保护方式都要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与此相适应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讲到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必须认识到,在整个知识产权领域,著作权的权利内容的形成和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变化是最为关联的。虽然专利权涉及科技发明的权利,但是就其权利内容本身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否没有因果关系,即科学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专利权的权利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著作权则不同,它的权利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709年英国颁布的《安妮法》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当时的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权利内容仅限于图书小册子(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但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不断扩张。比如,随着声、光、电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权利内容由单一的复制权,发展为复制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摄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项技术的发展就有可能在著作权中增加了一项权利内容,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项权利则可能支撑了一个行业,比如广播权作为一种资源支撑了广播电视业,摄制权作为一种资源支

节目模式中哪些内容受著作权法保护

因海外电视台抄袭韩国综艺节目成风,各种山寨节目泛滥,韩国政府将积极应对维权事宜。报道中还将中韩两国知名综艺节目进行了对比,再次将综艺节目模式的“抄袭”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2015年4月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综艺节目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对综艺节目的模式做出了界定,但目前这一问题仍不断产生争议,实践中各家电视台在引进海外节目时也对该问题不明晰。 成为作品的条件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环节。依据《解答》,综艺节目模式是指综艺节目创意、流程、规则、技术规定、主持风格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综艺节目模式属于思想的,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综艺节目中的节目文字脚本、舞美设计、音乐等构成作品的,可以受著作权法保护。可见,综艺节目模式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取决于该“模式”能否构成著作权法中保护的“作品”。 我国法律规定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此,综艺节目模式能够构成作品,须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必须可被客观感知。有人认为某档节目在观看时有另外一档节目的影子,看起来像,据此认为是后者抄袭了前者,但仅凭传递的感觉认定“抄袭”是相当主观的判断。这种所谓的“感觉”因为无法被客观感知,并不存在可以“以有形的复制”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将此种情况下的“模式”认定为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二是该种“模式”必须符合独创性的要求,独创性是作品区别于其他劳动成果的特有之处,即必须是独立的表达并且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智力创造,在他人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如再次具备了“独创性”的特征,依然可以成立“作品”;三是排除公有领域之认知,这一点在综艺节目的模式上极为重要。我们知道,综艺节目中通常存在很多游戏环节,某些游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抢凳子、你比划我猜等等,仅仅是游戏规则不能构成一个模式,因为在公有领域内这些思想、事实、程序、操作方法等都已经被排除在作品的范围外。 简单地说,从模式的定义来看,其有抽象和一般两种含义,在抽象概念下,“模式”是一种概念、一个理念,没有具体的有形的要素,属于思想类别,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具象的概念下,其包含着多个要素与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具体的要素和结构如果具备“作品”的条件,则该“模式”可受著作权法保护。 举例说明较易理解: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引进的是韩国SBS的《Running Man》,第一季的授权许可费高达1.8亿元。这1.8亿元购买的节目模式绝不仅仅是一个节目名称、一个“撕名牌”的规则或者一个概念,在购买时,韩国版权方将自己的节目脚本、流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授权,最终呈现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奔跑吧,兄弟》节目。 判断能否构成作品的方法 从《解答》中对综艺节目模式所做出的定义来看,司法实践中对综艺模式能否构成作品的判断的主要方法依然是“思想—表达”两分法,即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并非思想,而是体现了该思想的具体的表达。综艺节目模式在体例上较容易抄袭,理论界也有呼声对综艺节目

2010年著作权法最新修改重要解读

2010年著作权法最新修改重要解读 一、2010年著作权法修改的内容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如下修改: 1、将第四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修改为:“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2、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其中增加著作权质押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之前在《物权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均有著作权质押及质押登记的规定,此次著作权法修改只是呼应性地做了规定。但是,对第四条的修改就令人费解,修改前后的条文有何实质性区别,修改的原因何在,司法考试中第四条的修改有无考试的可能?如果考,会怎样考? 二、著作权法第四条修改的原因 1、直接原因。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历时19个月,于2009年3月20日终于尘埃落定,WTO专家组最终做出裁决,认为《著作权法》第四条规定不符合《伯尔尼公约》第五条和TRIPs协议第九条的规定,专家组同时强调,其裁决不影响中国的内容审查权,依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中国有权对在境内出版、发行的作品进行内容审查①。 2、理论原因。首先,违禁作品不产生著作权违背著作权自动产生的原则。著作权自作品完成之日自动产生是伯尔尼公约的基本原则。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条也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对于“内容反动、淫秽”的违禁作品只要该作品依作者的独立创作行为而产生了内容完整的属于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形式,即可依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获得著作权。但是原《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一款却是从作品的内容,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出发,否定了违禁作品的著作权,这与著作权的取得原则是不一致的。其次,原著作权法第四条混淆了私法与公法的调整范围。违禁作品的传播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危害,对违禁作品传播的限制或者禁止是行政法等公法的任务;而著作权法是私法,私法的任务是赋予权利并在平等主体的市民社会中保护权利,不应该因为权利的行使在公法上受到限制就彻底地否认权利的存在。再次,对于何为“违禁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其的定义也不一致。比如在清末《红楼梦》就被列为禁书,但是在现代社会根本不是“违禁作品”。因此,著作权法不保护违禁作品不利于一些有价值的作品的长远保护。最后,赋予违禁作品以著作权有利于进一步限制违禁作品的传播,维护公共利益。赋予违禁作品以著作权,著作权人就可以以自己的著作权去禁止他人对违禁作品的抄袭、盗版、改编等,同时违禁作品著作权人自己也不得出版、传播该违禁作品。 三、著作权法第四条修改前后的实质性区别 原《著作权法》(2001)第四条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一般统称为“违禁作品”,主要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违反社会公德的内容反动、淫秽的作品。②原第四条第一款告诉我们,违禁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当然更不能根据著作权法产生著作权。而2010年著作权法修改删去“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就意味着违禁作品也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即也可根据著作权法著作权自动产生的原理自完成之日自动产生著作权。但是根据“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这些违禁作品是不能出版、传播的,虽然违禁作品可以获得著作权,但是其出版传播受到法律的限制或者禁止。同时,新增加的一款“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强调了国家对违禁作品的监管,也重申了违禁作品的出版和传播会受到限制或者禁止。不再排除违禁作品的著作权正是著作权法第四条修改前后条文的实质性区别。 四、司法考试中是否会考查第四条的修改以及如何考查 由于我国对第四条第一款的修改是被动地接受WTO专家组的建议作出的,因此深入考查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同时又是著作权法此次修改的重要内容,仍有考的可能性。 至于考查的方式,笔者觉得会结合第26条的增加的内容一起考查,主要考查对法条的表层的熟悉度或者结合案例简单考查对该条的理解。就此,笔者草拟一题,供考生参考。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 A.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B.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C.依法禁止出版的作品不享有著作权 D.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答案:ABD ① China - Measures Affe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Report of the Panel. WT/DS362/R ② 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117. ~ 1 ~

著作权法论文

关 于 新 著 作 权 法 的 讨 论 学院: 班级: 姓名:

进步抑或倒退 近些年来,虽然侵权盗版的问题在中国一直屡见不鲜,而人们对于这种现象似乎也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所以基本上也是无大风大浪。但今日以来,新《著作权法》草案的公布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国家版权局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正草案,并向社会征集意见;修正案中最受争议的是第46条,规定音乐作品发表三个月之后,使用者只须履行第48条所规定的义务,而无须征得权利人许可;这两条合起来的效果,实际上使得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只能对其作品拥有三个月的自主权利,三个月过后,该权利就自动被集体化了。 支持修正案的人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是效率理由,由每个著作权人分别通过逐一授权或诉讼来维护其权利,效率过于低下,而集体化可以提高效率;版权集体组织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前提是,组织是自发成立、自愿加入的,否则,权利都被拿走了,还谈何权利实施和维护的效率?这就好比,菜场管委会对摊主们说:你们一个个跟顾客讨价还价太麻烦了,明天开始都把菜交给我来卖,卖完分你多少钱我说了算,摊主能答应吗? 为此,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王志成回应,此次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旨在加强版权保护,有利于作品的传播,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并没有削弱权利人的权利,所谓“鼓励侵权”之说并不存在。 但这种版权集体化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也许国家版权局的 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音乐文化的快速传播,让“艺术为人民服务”。但是易于传播这个方式,在版权保护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比

如欧美国家、日本,确实有。但在中国这种版权保护并不完善的国家,先于版权保护来强调易于传播,会使音乐人创作灵感枯竭。所以我觉得在修正案中强调易于传播,是不合适的。” 至于公益理由,为了音乐作品传播使用者及公众的利益,则版权法里已经有了相应规定,非商业性的善意使用始终是允许的;其实,对于创作者和著作权人来说,除非与其商业模式直接冲突,他们通常都是乐意见到其作品被广泛传播、歌曲被广泛传唱的。这甚至是他进行创作的主要动机。 况且维权的成本又那么高,在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版权人没有动机去干预那些对其商业基础不构成威胁的善意使用,而那些构成了威胁的侵权行为,不正是著作权所意欲排除的吗?保护其基本商业模式从而激励创作,不正是版权法的宗旨所在吗?试问:有谁能用事实证明:目前存在一个著作权日益压制传播的趋势?如今文化市场最严重的问题,难道不是著作权保护不力吗? 无疑这一条款对于多年来饱受盗版和侵权所害的词曲作者来说是更是雪上加霜。反对者高晓松就表示,这是这是赤裸裸的鼓励互联网盗版行径。草案内容仅仅放宽了传播的范围和途径,却没有借鉴国外法律中对侵权者严厉的处罚。一旦出台,可能造成因违法成本过低,维持成本过高,而助长侵权行为发生。 音协“作品要尽快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所以要快速推行这个规定”的初衷本无可厚非,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的稳定快速的发展本就是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社会理念。但

电大知识产权法 第三次形成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5题,共20分) 1、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作品合理使用:是指使用人依照法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无偿使用其作品的行为。 3、作品: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指文字、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4、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5、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0题,共40分) 李某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著作权登记。其著作权保护期为() 选择一项: A. 25年 B. 50年 C. 20年 D. 10年 反馈 正确答案是:25年 题目7 题干 作者署名权的保护期限() 选择一项: A. 为20年 B. 为10年 C. 不受限制 D. 为50年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不受限制 题目8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 选择一项: A. 作者终生及其死后20年 B. 作者终生及其死后40年 C. 作者终生及其死后30年 D. 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反馈 正确答案是: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 题目9 创作,是指()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选择一项: A. 参与 B. 指导

D. 直接 反馈 正确答案是:直接 题目10 题干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自作品()之日起产生 选择一项: A. 创作完成 B. 发表 C. 发表并登记注册 D. 登记注册 正确答案是:创作完成 题干 发行权,即以()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选择一项: A. 出售或者赠与 B. 出售 C. 买卖 D. 批发 反馈 正确答案是:出售或者赠与 题目12 目 题干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享有 选择一项: A. 电影公司 B. 制片者 C. 导演 D. 编剧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制片者 题目13 题干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著作权法》第16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享有 选择一项: A. 作者 B. 作者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有 C.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D. 双方约定 反馈 正确答案是:作者

著作权法司考题卷

一、单选题(*)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下列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是() .央视的《新闻调查》节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一书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所作的有关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新闻评论 .年月日新闻联播中播报的有关“春运”的时事新闻 . 下列哪一项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法院判决书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官方中文译文 .《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的未发表且未经我国有关部门审批的境外影视作品 .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燃仪式的创意 .独立制片人甲自筹资金于年月日首次出版《敖江威龙》电视剧录像带。甲于年月日去世。甲对该录像带享有的许可他人复制权和报酬请求权的保护期应于何时截止?()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下列哪一情况适用于合理使用制度() .对于具有中国国籍的朝鲜族人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朝鲜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对于具有我国国籍的人以蒙古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朝鲜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根据具有我国国籍的人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蒙古语言文字作品再翻译成朝鲜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根据具有我国国籍的人以蒙古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汉语言文字作品再翻译成朝鲜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李某于年月日创作完成小说《别来烦我》,年月日发表于某文学刊物后被张某改编成剧本,甲公司根据该剧本拍成同名电视剧,乙电视台将该电视剧进行播放。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李某从年月日起对小说享有著作权 .张某对剧本享有著作权 .甲公司将该剧本拍成电视剧应当取得李某和张某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乙电视台播放该电视剧应当取得甲公司许可并支付报酬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组织 、非营利性、营利性、半营利性、经营性 .下列哪一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人身权: 、未经赵某同意,刘某购买赵某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用于出租盈利 、软件著作权人甲同意乙公开演示自己开发的软件,但事实上乙将其刊登在杂志上 、甲擅自将乙开发的软件计算机语言译成另一种计算机语言 、张三专门从事盗版软件的销售 .王某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爱情海》,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 .王某只有在《爱情海》发表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王某的《爱情海》不论是否发表都能享有著作权 .王某的《爱情海》须经登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王某的《爱情海》须加注版权标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甲为摄影家乙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乙将甲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甲受到亲朋好友的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乙发表照片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乙发表照片已取得甲的默示同意,不构成侵权 .甲是照片的合作作者,乙发表照片应向其支付报酬 .乙是照片的著作权人,出版发行该照片是合法行使著作权的行为

杂技艺术:如何受著作权法保护

杂技艺术:如何受著作权法保护 2004年9月,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正在进行,当某魔术师应组委会邀请表演一个代表性节目时,他以“参赛节目中有一个是抄袭了我的技巧”为由拒绝演出。为此,中国杂协专门请专家进行了鉴定,认为参赛节目不存在抄袭等侵权问题。该魔术师表演节目的关键技巧与他所说的那个“侵权”节目的技巧截然不同。另外,该魔术师表演节目是另外两个人创作的,并不是他的原创,他只是一个表演者,不能独居其功将节目称为“是我的”。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杂技著作权的一些思考,日前笔者就杂技著作权问题采访了有关艺术家与法律界专家。浮出水面在我国,杂技被列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并不是在《著作权法》刚出台时就有的。“杂技著作权”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2001年《著作权法》修订以后的事情。《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对杂技艺术作品做了明确规定:“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中国杂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将杂技纳入《著作权法》保护,有利于发展我国的杂技艺术。维权难度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索来军说,《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智力创作成果,因此,通常意义上,杂技的著作权人是杂技的创作者,而不是其表演者(创作者与表演者为同一人的除外)。但事实上,杂技与其他艺术形式重要的不同一点是,它必须通过表演者表演出来,人们才能看到,杂技创作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杂技的创作必须建立在演员可以表演出来的基础上,否则这种创作就无意义。杂技是一种体能与技能的艺术,其艺术魅力的大小与表演者的功力、演技等息息相关。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杂技的著作权只属于杂技的创作者,表演者只享有邻接权(1.演出组织者负责取得许可,支付报酬;2.表明表演者身份,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3.许可录音录像,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许可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需要具有“独创性”,但杂技创作的“独创性”很难界定,不同的杂技人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设计出同一种动作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杂技的维权存在着难度。中国杂协副主席、杂技工作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编导齐春生告诉笔者,单纯的杂技技巧动作是可以相互学习的,否则,如果某个技巧动作的创造者以拥有这个技巧动作的著作权为由将其垄断,别人不能学习,那杂技艺术的发展与推广就很难进行了。这一点可以参考体育,如体操,体操技巧动作没有著作权,但某个技巧动作的创造者可以拥有这个技巧动作的冠名权。同样,在杂技著作权的问题上,也是单纯的杂技技巧动作没有著作权,但其创作表演者可以拥有其冠名权。单个的杂技技巧动作大家都可以练,但整个的表演形式不能抄袭。杂技维权的难度主要在于界定一个杂技节目是否侵权的因素不确定。一个杂技节目包含多个元素,模仿了其中几个因素、模仿到什么程度算是侵权,这个量化标准不好把握。笔者了解到,新修订《著作权法》明确了杂技艺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之后,沈阳杂技团对其大型杂技晚会节目《天幻》、杂技节目《双人皮条》、《力量》进行了版权登记,这在全国杂技类作品中属首次,在全国也起到了示范效应。[!--empirenews.page--] 尚需细化我国《著作权法》对杂技艺术保护只作了一个宽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因此,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艺术家的维权意识,仍是法学界和艺术界的当务之急。

著作权修订草案第一稿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 (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国家版权局 2012年3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著作权 第一节著作权人及其权利 第二节著作权的归属 第三节著作权的保护期 第三章相关权 第一节出版者 第二节表演者 第三节录音制作者 第四节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四章权利的限制 第五章权利的行使 第一节著作权和相关权合同 第二节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六章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 第七章权利的保护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传播者的相关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本法保护。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和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追续权、实用艺术作品、版式设计、本法第二十五条以及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权利,根据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的法律适用对等保护。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成果。 作品包括以下种类: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三)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四)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五)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六)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七)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 来源:冯晓青知识产权网作者:时间:2015-03-02 阅读数:137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修改草案第三稿) (国家版权局2012年10月) (仅供内部讨论,请勿外传)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著作权 第一节著作权人及其权利 第二节著作权的归属 第三节著作权的保护期 第三章相关权 第一节出版者 第二节表演者 第三节录音制作者 第四节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四章权利的限制 第五章权利的行使 第一节著作权和相关权合同 第二节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六章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 第七章权利的保护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传播者的相关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本法保护。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和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版式设计、表演、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本法保护。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其在中国境内的表演或者在中国境内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受本法保护。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成果。 作品包括以下种类: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三)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乐曲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四)戏剧作品,是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五)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小品、快板快书、鼓曲唱曲、评书评话、弹词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六)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七)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滑稽等通过形体和动作表现的作品;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体例和重点分析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体例和重点 吴汉东 【学科分类】著作权法 【出处】《法商研究》2012年04期 【关键词】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法律修改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著作权法可以说是法律关系最为复杂、法律内容最为丰富、法律变动最为频繁的一部法律。因此,已经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任务既重要又艰巨。受国家版权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分别起草并如期提交了专家建议稿。2012年3月,国家版权局完成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修改草案》)。与以往不同,此次修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业界的激烈争议。在此,笔者结合《修改草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起草的专家建议稿(以下简称“中南稿”)就《修改草案》提出的背景、体例和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时代背景 《著作权法》自1990年颁行以来,迄今为止修改了两次。作为立法活动的微调机制,法律修改旨在“不伤动法律体系整体结构、不根本改变法律基本框架和原则的前提下,赋予法律时代的精神和现实的活力”。[1]回顾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状况,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两个特点: 1.修法进程缓慢 《著作权法》自问世以来,分别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修改,每次间隔达10年左右,未能与著作权法变动的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著作权保护国际公约、双边协定的形成,各国著作权法修改活动频繁。例如,美国立法部门对著作权法修改十分关注,《千禧年数字著作权法案》出台之后、进入本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修正案提交国会,其中重要的有

著作权法案例

一、著作权法案例 计算机软件侵权案 案例:工程师王某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软件,某计算机公司闻讯后打算购买,但因价格问题双方未达成协议。计算机公司遂复制后自用。 问题:1、计算面公司的做法是否侵权?2、计算机软件保护哪些内容?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期如何计算? 评析:1、计算机公司的做法构成侵权。因为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的保护,王某对其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享有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构成侵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2、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内容有:计算机软件程序及其有关文文件。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25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25年的12月31日。保护期满,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申请续长25年,但保护期最长不超过50年。 时事新闻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吗? 案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时事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报道出来,那么,这些时事是否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呢? 评析: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时事新闻一般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报道的有关事件或者事实的单纯

消息。时事新闻是要迅速、广泛地传播给大众的,因此应允许自由使用,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否则会影响它的复制和传播。如果作者对时事新闻进行了加工整理,加进了评论,付出了智力创造劳动,那么作者的这一劳动成果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作品再版时未通知著作权人,是否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 案例:李教授自己编写一本《社会主义经济学论要》教材,1985年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从承包制到部分股份制,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也不断变化,李教授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原作进行了一半的修改以便再版时适应新的需要。可最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合同有效期间内再版了此书,却没有通知李教授,于是李起诉教育出版社侵犯了他的修改权。试问教育出版社的行为构成侵犯修改权吗? 评析:《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人有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第31条第3款规定:图书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的,应当通知著作权人并支付报酬。修改权是作者的权利。本案中出版社虽然没有直接阻止作者进行修改,但却妨碍了作者进行修改。《著作权法》第31条规定的“通知”作用之一就是给作者一个修改作品的机会,作者如要修改作品,出版社就晃得拒绝,这是出版社的义务。更何况李教授已经做好了修改准备。所以,教育出版社妨碍了李教授的修改权,应按著作权法承担民事责任。 假冒名人之作是否侵犯了署名权? 案例:我国著名女作家王某出版了十几本诗和散文集,最近她回母校看望老师,有很多喜欢她作品的女学生拿着署着她名字的书请她签名留念,结果这位女作家发现有些

作品名称的著作权法保护及歌曲著作权问题

影视作品名称的著作权法保护 来源:作者: 「要点提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修改作品名称的行为侵害了著作权人享有的作品修改权,该行为导致的对作品的歪曲和篡改进而侵犯了作品的完整权。对于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定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案件索引」 一审:(2005)青民三初字第975号(2005年8月8日),合议庭成员:阎春光、邱松、陈明明; 二审:(2005)鲁民三终字第76号(2006年4月18日),合议庭成员:戴磊、傅志强、从卫。 「案情」 2001年7月,原告青岛澳柯玛影视有限公司与青岛电视台签订《电视剧合拍协议书》,约定双方联合拍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现代诱惑》。关于该电视剧的著作权双方约定:“本剧版权为甲乙双方共同所有,甲方享有青岛地区无偿首播权,乙方享有本剧的发行权”。 2001年11月,原告出具委托书一份,委托青岛某影视城有限公司全权为其代理《现代诱惑》在全国范围内的VCD、DVD、LD(不包括互联网的播映权)及华北地区电视播映权的发行事宜。 之后,青岛某影视城有限公司授权广东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独家生产及发行《现代诱惑》的所有音像制品和所有镭射光碟,包括VCD、DVD、LD,不包括互联网上的播映权 2001年12月,原告与北京龙之声影视广告艺术公司徐州分部签订合同,原告向该公司转让《现代诱惑》电视剧播映权,节目费为240万元,磁带费、复制费和邮寄费共计6000元。同时,青岛某影视城有限公司也与北京众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转让《现代诱惑》电视剧播映权,转让费为72万元,磁带费、复制费、邮寄费合计7000元。 2002年3月,原告先后在青岛、北京等地购买到了标明为《红蜘蛛Ⅲ-现代诱惑》VCD音像制品。该音像制品封面正面中部以较大的红色字体突出使用了“红蜘蛛Ⅲ”字样,“红蜘蛛Ⅲ”下方为较小的白色字体“现代诱惑”,音像制品VCD碟片亦有同样的文字。该音像制品标明广东某出版社出版、广东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 2002年2月,浙江某律师事务所向原告发出律师函,认为:电视剧《红蜘蛛》及其《红蜘蛛Ⅱ》、《红蜘蛛Ⅲ》知识产权所涵盖的《红蜘蛛》剧名使用权等归杭州金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所有;原告在电视剧《现代诱惑》前冠以《红蜘蛛Ⅲ》加以发行,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后杭州金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就《红蜘蛛Ⅲ》VCD碟片提起侵权诉讼。 北京龙之声影视广告艺术公司徐州分部于2003年1月以版权不清为由,向原告退回除江苏以外其它地区版权。北京众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亦以相同理由发函要求退回该剧版权。 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将青岛某影视城有限公司、广东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某出版社列为共同被告,请求判令三被告停止侵权、赔偿损失218万元。 「裁判」

最新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5题) 判断,不用改正错误(每题1分,共10题) 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3题) 重点:专利侵权的抗辩理由 1、专利无效抗辩(最常见)(80%) 原告起诉专利侵权(知识产权法院),被告反诉专利无效(专利复审委员会) 知识产权法院中止审理,等到专利复审委员会对专利作出决定后继续审 被告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起诉到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 对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决定不服,上诉到北京市高院,北京市高院的判决为最终判决 知识产权法院继续审理(多考点) 2、现有技术抗辩(08年新增抗辩理由)(20%) 现有技术: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其他方式公开(口头公开、会议公开、网络公开)),以专利申请之前为时间点 什么叫现有技术抗辩,作为现有技术抗辩的理由有哪些 现有技术抗辩和专利无效抗辩区别 现有技术抗辩向法院提,只要被告能证明原告技术为现有技术,则不侵权 专利无效抗辩所需时间长,其他人都可以用,成本自己承担,优点彻底 现有技术抗辩优点快 现有专利技术可以作为现有技术 3、先用权抗辩(10%) 先用权抗辩: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制造使用 法律后果: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不能扩大 先用权抗辩和现有技术抗辩区别 先用权抗辩没有公开过 现有技术抗辩的法律后果:可以继续制造使用,扩大 先用权抗辩的法律后果:只能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不能扩大 什么叫先用权?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先用权抗辩 4、权利用尽抗辩 什么叫权利用尽?(专利法69条) 权利用尽,又称权利耗尽,是指经专利权人许可或者以其他方式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专利产品在他人购买之后,无需专利权人许可就可以进行许诺、销售和进口(记下来) 版权侵权抗辩 版权无效 合理使用 法定许可

著作权修改后的主要争议问题

著作权法修改后的主要争议问题 2012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被视为是中国对《著作权法》的首次主动修改。 此次的修改草案在体例、具体条款上有较大的修改,共有八章八十八条(现行《著作权法》有六章六十一条)。此次的草案中增加了作者的出租权和表演者出租权,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播放权等内容,完善了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等制度,增加了实用艺术作品和“三步检验法”等内容,完善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的界定,明确了视听作品、职务作品的归属,构建了著作权纠纷的行政调解,以及提高了侵权赔偿的标准.此次著作权法的修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主要的争议问题如下: 主要争议问题之一:法定许可 草案第46条规定,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其他录音制作者可以依照本法第48条规定的条件,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这就是所谓的“法定许可”制度。 而第48条规定的条件:一是向国家版权局报备;二是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缴费。 反对的意见表达的并不是反对“法定许可”制度,而是不能接受草案取消了现行著作权法中的“但书”规定。现行著权法第40条第三款“但书”规定是这样的,如果权利人发个声明不允许他人使用,则不可以对该项权利实施“法定许可”。 但国家版权局认为,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功能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目前该制度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付酬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的缺失。因此,草案对法定许可制度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加了使用者事先备案、及时付酬和指明来源等义务的规定,如使用者不及时履行上述义务,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课以行政处罚。 同时,对于修改草案第四十六条关于“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其他录音制作者可以在法定条件下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规定,音乐界人士联名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3个月”时间太短,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将会严重打击音乐原创的积极性,会直接危及到唱片公司的生存,而且会认为其他音乐传媒推广企业(如电台)也会受牵连。 针对这一点,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法》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法规司司长王自强解释说,三个月后,其他唱片公司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重新录制,这是法律许可的。因为每一次使用都会给权利人增加一次收入。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定是针对著作权人的规定,《伯尔尼公约》从来就没有给唱片公司规定录制以后需要多长时间别人才能以不同的形式去录制这个作品。目前,德国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在秉承这个原则:在使用歌曲录音的时候没有给任何一个权利人保留这样的权利,即只要是一首歌曲首次出版以后,其他唱片公司就可以不经许可进行再次重新录制,当然要按照当局规定的报酬给作者支付,这也是国际的一种通用做法。 主要争议问题之二:网络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