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电偶标准 SAE AMS 2750D(chinese)09-5-6

热电偶标准 SAE AMS 2750D(chinese)09-5-6

热电偶标准 SAE AMS 2750D(chinese)09-5-6
热电偶标准 SAE AMS 2750D(chinese)09-5-6

航空航天材料规范SAE AMS 2750D

1. 范围:

该规范描述了对热处理设备的温度要求。包括温度传感器、仪器、热处理设备、系统精确度测试和温度均匀性测试。这些对确保零件或原材料按照适用规范进行热处理,是必要的。

除非材质或过程规范特别规定,否则该规范不适用于加热或中间热处理,。

该规范适用于实验炉,参见第3.6节。

2. 适用文件:

以下文件从订单发布之日起生效,并构成了该规范的一部分。除非对使用的文件版本有专门的规定,否则供应商要使用最新版本的文件。当参考文件取消,而且没有文件替代时,使用最新发行的那版文件。

ASTM文件

可以从ASTM, 100 Barr Harbor Drive, 邮箱C700,West Conshohocken,PA19428-2959或https://www.doczj.com/doc/0b8250177.html,获得。

ASTME 207,ASTM E 220,ASTM E 230,ASTM E 608,ASTM E 1129,ASTM MNL 7,ASTM MNL 12。

3. 技术要求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必须符合表1要求和如下要求。一些例外情况在下文中有提到。

温度应该用此规范中规定的热电偶来测量,或用其他的精度相同或更高的热电偶或温度传感器来测。热电偶用裸线或涂装线或MIMS线(矿物绝缘,金属铠装的)制成。没有特殊说明的话,要求适用于所有温度传感器材料。此规范中的“传感器”即指“温度传感器”。从传感器首次校准或后来校准所得到的修正系数可以用来提高温度的精确度,且在此规范要求下要被使用。

校准:传感器应该有合格证明,注明校准数据的来源、理论测试温度,实际测试温度读数、校准方法和每个可追溯到NIST或其他认可的国家标准的校准温度的修正系数。校准方法应符合ASTM E 220,ASTM E 207或其他国家标准的要求。

从毫伏到度或从度到毫伏的转化,应该遵守ASTM E 230或其他国家标准。

温度传感器必须在使用的温度范围内校准。所有热电偶的校准点间隔不能超过250 o F(140 o C) ,不包括那些按照ASTM MNL 12或其他国家标准要求,在固定点上校准的热电偶。K型和E型热电偶在500 o F (260 o C)温度以上使用后不允许再次校准。对超过最高校准温度和低于最低校准温度的修正系数不允许用外插法来预测。

热电偶及其使用:热电偶只能在ASTM MNL 12 表3.1(对保护性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或3.5(对保护性热组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ASTM E 230 表6(对保护性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ASTM E 608 表1(对铠装的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或其他国家标准规定的以及传感器供应商建议的范围内使用。对于不符合以上温度要求的热电偶,应该按该规范中表格1所要求的校准和重新校准的温度间隔来使用。

在本规范中所规定的热电偶校准间隔,不论是按使用时间、次数,还是使用温度,都要是可允许的最大值。虽然使用者按此规定进行定期校准,但是仍有责任确保在特殊条件下(环境、时间和温度)暴露时,不会发生过多的偏移。使用者必须有支持性数据,如SAT,TUS,和再次校准数据以及书面程序文件,来控制探测头的更换,包括对最大寿命和/或者使用次数的限定等(适用的话)。

在新装置里的补偿导线(此版发行的第二年)应该符合ASTM E 230或等效的国家标准。不允许接合导线。连接器、插头、插座和接线条是允许的,前提是它们的热电性能和相应热电偶的特性能兼容。ASTM E 1129可以用作圆柱插头的指南。热电偶各组成部分和补偿导线的要求见表2。

用校准线卷制成的热电偶可以替代单独的校准热电偶。线卷长度达到1000英尺的(305米),可以从一端取样;超过1000英尺的,应从两端取样(见3.1.1.1)。如果从每端得到的单个的修正系数都在表1规定的接受范围内,就可以使用从线卷两端计算的平均修正系数。

如果样品热电偶在任何校准温度下,得到的最高和最低校准读数的差额超出了3.1.1.6.2或3.1.1.6.3中规定的要求,那么就不能对超过1000英尺的线卷使用线卷校准方法。

1 o F (0.6 o C) 针对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热电偶。

2 o F (1.1 o C) 针对系统精确度测试、温度均匀性测试、控制、监控、记录和负荷热电偶。

针对不满足3.1.1.6.2或3.1.1.6.3要求的线卷:

允许将线卷分成较短的卷,而且两端误差能满足3.1.1.6.2或3.1.1.6.3中的要求。

如果热电偶是按照表1要求校准的话,就允许使用从线卷取下的单独的热电偶。

校准时,线卷里电线/电缆的最大数量规定如下:

一级标准传感器---200英尺(60米)

其他贵重金属传感器---2000英尺(610米)

廉金属二级标准传感器---2000英尺(610米)

其他廉金属传感器---5000英尺(1525米)

对于K型和E型热电偶在500 o F (260 o C)以上温度下再次使用时,插入的深度应该等于或多于前一次使用时插入的深度。

除非绝缘性保持完好,并且电线包括热接点没有受到破坏,否则就不允许对任何热电偶进行再次使用。在热接点重制以及热电偶重新校准下,就允许对破坏的热电偶(包括K型和E型热电偶在500 o F温度以上暴露的部分)进行补救修整。如果补救的热电偶来源于校准线卷,对原始线卷的校准就可以来代替再次校准。在补救前使用热电偶的次数应该包含在总的使用次数里。

不允许对任何一次性廉金属测试热电偶(即SAT或TUS)进行再次校准。如果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的“U”的值不超过30,就允许再次使用。对测试热电偶使用一次是指电偶从加热到冷却的一个周期。

U= 在1200 o F(650 o C)以下使用的次数+在1200 o F(650 o C)和1800 o F(980 o C)之间使用次数的两倍。

对于一次性廉金属测试热电偶,应该限定:在1800 o F(980 o C)以上只能使用一次。

对于可回收的在500o F(260o C)温度以下使用的廉金属E型和K型热电偶,以及J,N型和其他贵金属测试热电偶(SAT或TUS)的再次校准,应该符合表1的要求。

使用参考标准传感器和一级标准仪器来校准一级标准传感器。

一级标准传感器应符合表1要求。

使用一级标准传感器和一级标准仪器,来校准二级标准传感器。

二级标准传感器应符合表1要求。

使用仅限于对温度均匀性、系统精确性、控制、监测、记录和负荷传感器的校准。

温度均匀性测试(TUS)传感器应符合表1要求。

对温度均匀性测试传感器的校准,应该用一级或二级标准仪器对照一级或二级标准传感器按照表1的要求进行校准,不包括3.1.5.2中提到的热电偶。对热电偶再次使用的限制,参见3.1.1.8和3.1.1.9。对在500o F(260o C)温度以上使用的K型和E型热电偶,不允许再次校准。

对于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一次性廉金属TUS热电偶可以再次使用,而且受到3.1.1.9和3.1.1.10的限制:

1)只在1200 o F(650 o C)温度下使用;

2)有标识;

3)在测试时受保护,防止损坏(如折弯、接触过多水分、腐蚀等)或者仍安装在测试时的防护架上。

对于装在防护架上,并只在1200 o F(650 o C)温度下使用的可回收廉金属TUS热电偶,规定只能使用90次或3年,依先达到的限制为准。

应该用一级或二级标准仪器对照一级或二级标准传感器的方式,按照表1的要求对SAT传感器进行校准。对热电偶重复使用的限制,参见3.1.1.8,3.1.1.9和3.1.1.10。对在500o F (260o C)温度以上使用的K型和E型热电偶,不允许再次校准。

控制、监控和记录传感器应符合表1要求。可消耗热电偶的使用要按照3.1.1.9和3.1.1.10的要求。

与控制/监控仪器连接的控制、监控和记录传感器应安装在加热区内或尽可能接近加热区的热处理设备里,来控制和监控温度。

当负荷传感器被用作控制传感器时:

在使用前要进行校准。不允许对廉金属负荷热电偶再次校准。(见3.1.8.3)。

作为控制传感器使用时,一次性热电偶只能使用一次。

依3.1.8的限制,可回收负荷热电偶可用于控制温度。

负荷传感器应符合表1要求

用于测量零件温度、模拟零件或原材料温度的负荷传感器,在热处理时应与负荷物接触或埋在负荷物中。

按照3.1.7.2的要求,负荷传感器可以作为控制传感器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监控或记录感应器不应超过最大可允许的处理温度。

不允许对廉金属负荷热电偶再次校准。对贵金属热电偶的再次校准频率应该是首次使用后每6个月校准一次。

如果3.1.1.9中的要求能满足,一次性廉金属热电偶在1200 o F(650 o C)温度以下使用时,可以用30次。在1200 o F(650 o C)温度以上时,只能用1次。可以按照3.1.8.5的要求使用可回收廉金属负荷热电偶。

可回收廉金属负荷热电偶的寿命应该由运作温度来决定。热电偶累计使用记录应该保留。最大使用次数或最大使用时间,规定如下:

2300 o F(1260 o C)及其以上1次

2200 o F(1205o C)至2299 o F(1260 o C) 10次

1801 o F(980o C)至2199 o F(1205 o C) 30天或90次

1200 o F(650o C)至1800 o F(980 o C) 90天或180次

1200 o F(650o C)以下90天或270次

在多个温度范围使用时,应采取最小使用次数或频率。在要求的系统精确度测试(SAT)频率之前,更换负荷传感器以满足负荷传感器的SAT要求。

例1:

?在2250 o F(1205o C)下使用9次的传感器,只允许在2200 o F-2299 o F或更低的温度下再使用一次

?在2300 o F(1260o C)或以上温度时不能使用

例2:

?在1400-1600 o F之间使用了50次的传感器,在1820 o F 温度下使用

?已经超过了在2199o F以上的温度范围所规定的使用次数

?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也有使用,所以现在的限定使用次数是90次

例3:

?在1400-1600 o F之间使用了50次的传感器,在1015 o F 温度下使用

?已经超过了在2199o F以上的温度范围所规定的使用次数

?因为在1200-1800 o F温度下也有使用,所以现在的限定使用次数是180次

仪器(见表格3,4和5)

传感器的输出必须通过该规范中规定的仪器(或精度相同或更高的仪器)来转化成温度读数。仪器必须经过NIST或等效国家标准组织的校准,或者通过其他可以追溯到NIST或公认的等效国家标准来校准(根据表格3)。

使用者必须对AMS 2750D里的所有仪器要求进行评审,因为在AMS 2750C里规定的仪器不一定都能满足这一版的要求。

以下要求(3.2.2.1&3.2.2.2)适用于AMS 2750D发行的第二年购买的控制/监控/记录仪器。在发行的第二年之前购买的仪器,满足AMS 2750C的要求即可。

对热处理炉温度记录器的分辨率要求,必须符合表4的要求。

过程记录纸的打印和记录速度必须符合表5的要求

测试仪器必须是数字的,最小可读性是1 o F(或1 o C)。

控制/监控/记录仪器:

每个区至少有一个记录或控制仪器的最小可读性为1 o F(或1 o C)。

控制/监控/记录仪器的安装必须遵照仪器制造商的建议。

偏移:如果允许偏移的话,必须有书面程序文件,来描述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来进行人工和电子偏移。程序必须说明如何计算和再引入任何预期的偏移。在再次进行任何预期的偏移之前,必须考虑仪器校准的误差。不允许偏移量大于表6或表7中的规定量。

如果内部的仪器调整或偏移是为了满足温度均匀性分析(TUS)的要求,那么根据

3.4.4.3.1的要求,这些调整或偏移也必须应用在随后的系统均匀性测试(SAT)中。此

外,在内部的仪器调整或偏移满足了SAT的要求下,对TUS的范围与偏移的影响可以考虑是内部的仪器调整或偏移的上下范围

控制、监控和记录仪器必须接收来自于传感器的未经修改的原始信号,除非是从模拟到数字,数字到模拟的转换,或者对直接测得的值进行数字处理或等效的误差检验后的等价指示值。

仪器校准:

对表3中列出的不同类型的仪器必须做校准。不管用什么样的校准程序,都必须符合表3的要求。

校准的精确度和频度要求见表3。

必须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说明书进行校准。

必须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对控制、监控或记录仪器进行校准。如果不使用说明书,那么至少要有三个模拟传感器输入在热处理炉有效运作温度范围内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中心点温度这三点使用。

如果炉温保持在公差范围内,而且炉温记录上有适当的批注来说明校准已完成(包括校

准时间和日期),那么在单一温度范围内的负荷制程中,可对热处理炉的控制/监控/记录

仪器进行校准,

校准应在每个或每组在用的、会发生改变或调整的路径(channel)上进行。

必须每年对温度记录器(圆形的和带状的)的速度进行确认。精确度必须在±3分钟/小时的范围内。

在校准时还必须检查仪器的灵敏度,见表3的脚注4。

仪器记录:

仪器上必须贴有校准标识,来说明最新的校准状态。标签上至少要有以下信息:

校准日期、下次校准日期、校准人员、校准的局限性

校准结果要有书面记录。记录必须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仪器编号或热处理炉号;

?仪器型号;

?校准方法(仪器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三点校准法);

?所要求的精度;

?每个校准点的可发现及记录的数据

?每个可发现及记录的偏移(如有要求)

?任何预期的偏移

?灵敏度(按照表格3中备注4的要求)

?接受或拒绝的声明

?校准的有限性或局限性

?校准日期

?下次校准日期

?校准人员

?校准机构(委外的话)

?校准机构代表人的签字

?质量组织的认可

电子记录

电子记录是由计算机系统来生成、修改、保存、撤销或分发的,是以数字形式呈现的文字、图表、数据、声音等形式的结合体。用系统(热处理炉控制、记录、监控或数据获取)来生成电子记录时,在该版本文件发行的第二年购买的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系统必须创建一次写入、只读的电子记录,记录未经检测不能修改。

系统软件和回放装置必须可以提供检查或整理记录数据的方法,但是不能提供改变源数据的方法。

系统必须能生成精确而完整的适于人工阅读的并且是电子形式的记录,便于检验、评审和影印。

系统必须能确保在记录保存期间,对准确记录的保护、保存和撤销。在保存期间,硬件和软件都必须按照3.7的规定来操作。

系统必须提供方法(如口令)来限制没有权限的人员进入系统。

热处理设备

下图中定义了炉子的等级,等级根据温度均匀性的最低要求来定义。仪器类型根据使

用的控制、记录仪表的水平来决定。系统精确性测试和温度均匀性测试的频率以及控

(见表格3、

6、7、8或9)

A 型仪表

每个控制区都至少有一个控制传感器与显示和控制温度的控制仪表相连接。

每个控制区里,控制传感器显示的温度,都要由记录仪器记录下来。

在每个控制区至少还要有两个记录传感器放在最能代表最低和最高温度的地方,这个

温度要根据最近的温度均匀性测试结果来决定。某些炉子的设计、负荷的构造可能会影响这些传感器放在能代表最低和最高温度的精确位置,即使这样也要尽可能地接近精确位置。

这些记录传感器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变化,重新定位的要求参见第3.5.18节。

在每个控制区,至少要有一个记录负荷传感器。

传感器也可用于温度过热保护传感器。

B型仪表

每个控制区都至少有一个控制传感器与显示和控制温度的控制仪表相连接。

每个控制区里,控制传感器显示的温度,都要由记录仪器记录下来。

在每个控制区,至少要有一个记录负荷传感器。

每个控制区都要有一个温度过热保护装置。

C型仪表

每个控制区都至少有一个控制传感器与显示和控制温度的控制仪表相连接。

每个控制区里,控制传感器显示的温度,都要由记录仪器记录下来。

在每个控制区至少还要有两个记录传感器放在最能代表最低和最高温度的地方,这个温度要根据最近的温度均匀性测试结果来决定。某些炉子的设计、负荷的构造可能会影响这些传感器放在能代表最低和最高温度的精确位置,即使这样也要尽可能地接近精确位置。

这些记录传感器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变化,重新定位的要求参见第3.5.18节。

每个控制区都要有一个温度过热保护装置。在3.3.1.1.3里提到的放在最高温度地方的传感器也可用于温度过热保护传感器。

D型仪表

每个控制区都至少有一个控制传感器与显示和控制温度的控制仪表相连接。

每个控制区里,控制传感器显示的温度,都要由记录仪器记录下来。

每个控制区都要有一个温度过热保护装置。

E型仪表

每个控制区都至少有一个控制传感器与显示和控制温度的控制仪表相连接。

仪器-冷冻设备和淬火系统

冷冻设备应该有一个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要求不适用于液氮、干冰、液冷容器。

在热处理并要求实时温度时,所有冷冻设备都要配置温度记录仪。以上要求不适用于在低温条件下对材料的运输。

用于热处理的淬火系统必须配备温度记录仪器。在AMS2750D发行之前已经使用的系统可以不要求安装记录仪器。

系统精确性测试(SAT)

确性测试。对于A、B、C类型仪表所对应的系统也要进行系统精确性测试,见3.3.1.1,

3.3.1.2与3.3.1.3。

必须用满足表3要求的测试仪器以及满足表1要求的测试传感器来进行系统精确性测试

对于单一功能为控制过热温度的传感器,单一用途的负荷传感器,不用于热处理部分的传感器,或者更换频率比SAT频率短的负荷传感器,不要求做温度均匀性测试。见3.1.8.4和3.1.8.5。

在进行任何可能会影响到SAT精确性的维护之后,应执行新的系统精确性测试。

包括更换热电偶和重新校准仪器。要咨询品保部门,看某些特定的维护是否需要

进行新的系统精确性测试(SAT)。

在设备安装时与以后的定期系统精确性测试,需依照表6或表7的要求。SAT的频率根据设备级别和仪器类型而定。如果执行了预防维护计划(见8.2.35),在以下任何一种条件下表6或表7允许的话就可以降低频率(如每周降为每两周,每两周降为每月等):

每个控制区的两个传感器是N,R或S型。

每周的读数显示每个控制区内的控制传感器和其他监控传感器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最后一次温度均匀性测试时二者关系的2 o F范围内。

如果以下所有情况都适用(从3.4.3.1至3.4.3.6),就可以放弃系统精确性测试的要求:

除了要求的A-D类型仪器之外,通常在每个控制区至少要有两个记录负荷传感器,

观测的负荷传感器读数,对控制器设置点进行手动调整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负荷传感器没必要和炉子控制器连接在一起。

用于控制的负荷传感器必须符合3.1.7.2,用于监控的负荷传感器必须符合3.1.8。

所有在用的贵金属负荷热电偶必须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并且必须每季度更换或重

新校准一次。

所有在用的廉金属控制和记录热电偶必须每年更换一次。

所有在用的贵金属控制和记录热电偶必须每两年更换一次。

如果至少每周记录一次的观测情况,显示出负荷传感器读数和其他控制、监控和

记录传感器读数之间有任何不能解释的差异,就要重新校准或更换负荷传感器。

每周的读数必须显示每个控制区内的控制传感器和额外的监控传感器之间的关系

保持在最后一次温度均匀性测试时二者关系的2 o F范围内。

系统精确性测试程序

在任何操作温度下,被测试的传感器的未修正的温度读数必须与测试仪器上测试传感器的修正温度读数做对比。

系统精确性测试传感器的测量尖端(测量接点)必须尽可能地接近控制、监控或记录传感器的测量尖端(测量接点),但是尖端与尖端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3英寸(76mm)。以后的系统精确性测试的热电偶要放置在与首次测试相同的区域/位置/深度。系统精确性测试传感器可以暂时插入做测试,也可以用一个常用的测试传感器,具体要求见3.4.4.2.1。

常用的SAT热电偶要满足以下要求:

在大于500 o F(260 o C) 的温度时,常用SA T热电偶必须限制为N,R或S

型。如果暴露在1000 o F(538 o C)以上的温度时,热电偶必须是可以重复使

用的。

常用SAT传感器的类型必须不同于被测试的传感器类型。而且,常用R型

传感器不能用于检查S型传感器;常用S型传感器也不能用于检查R型传

感器。

常用SAT传感器必须符合3.1.6中的更换和再校准要求。

被测的传感器系统未修正的读数,与测试传感器系统修正读数之间的差异,必须记录为系统精确性差异。适用的修正系数应以代数形式来应用。

如果这些修正系数在热处理期间持续应用,符合书面程序的话,那么在计算

系统精确性差异时,特定的修正系数也可以代数形式应用于被测试的传感器

系统。

可以应用的修正系数,举例如下:

?在首次校准报告,或再校准报告里列出的传感器修正系数(不管再校准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现场进行)。只能应用最新的传感器修正系数。

?最新校准报告里所列的控制或记录仪器的校正修数

?仅对控制或记录仪器进行的刻意的内部调整,来纠正不对称的温度均匀性分布。?以前的书面规定的对控制仪器的偏移,来修正系统精确性测试的差异,如果该偏移是对控制设定点的手动的、有目地的偏移(如,期望的设定点是1000 o F,可

不可以应用的修正系数,举例如下:

?以前对控制或记录仪器所做的内部调整或偏移,来纠正系统精确性测试的差异。

已经反映在显示与记录温度的这些内部调整或偏移不能被再次使用。

?仅对控制仪器进行的手动偏移,来纠正不对称的温度均匀性分布。这些手动偏移不会影响温度均匀性测试结果或对温度均匀性测试差异的计算。

如果系统精确性差异(包括表6或表7里允许的对控制或记录仪器进行的任何预先调整)超出了表6或7里对炉子等级和仪器类型所规定的差异,那么就必须记录失效情况,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在实施其它热处理前的纠正措施。

如果系统精确性差异超过了表6或表7的限制,那么可以采取以下纠正措施,但不

限于这些措施:

更换超差的传感器和/或者导线

重新校准超差仪器

如果失效原因全部或部分是由于被测传感器偏离了书面规定的位置,那么传感器就必须恢复到书面规定的位置,并重新进行系统精确性测试。

允许在表6或表7的最大调整范围里,来调整控制或记录仪器的校准。必须评估在

整个操作温度范围内的这次调整的影响。

采取纠正措施后,在进行任何额外热处理之前,必须按照第3.4.4节重新进行系统

精确性测试。

作为3.4.4.1至3.4.4.3节的备选方案,相同的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1)

按照要求的系统精确性测试频率,或以更快的频率来更换被测传感器,并检查系统

的平衡性(补偿导线和仪器的结合体) 或(2)单独测试传感器和系统其它部分(补

偿导线和仪器的结合体)),并综合测试结果。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综合测试结果都必

须在表6或表7规定的公差范围里。

系统精确性测试仪器

要用满足表3要求的测试仪器和满足表1要求的测试传感器,来进行系统精确性测试。

记录

系统精确性测试报告必须包括:

?对被测传感器的识别

?对测试传感器的识别

?对测试仪器的识别

?测试日期和测试时间

?观测到的控制或记录仪器的读数

?观测到的测试仪器的读数

?测试传感器和测试仪器的修正系数

?校正的测试仪器读数

热电偶标准 SAE AMS 2750D(chinese)09-5-6

航空航天材料规范SAE AMS 2750D 1. 范围: 该规范描述了对热处理设备的温度要求。包括温度传感器、仪器、热处理设备、系统精确度测试和温度均匀性测试。这些对确保零件或原材料按照适用规范进行热处理,是必要的。 除非材质或过程规范特别规定,否则该规范不适用于加热或中间热处理,。 该规范适用于实验炉,参见第3.6节。 2. 适用文件: 以下文件从订单发布之日起生效,并构成了该规范的一部分。除非对使用的文件版本有专门的规定,否则供应商要使用最新版本的文件。当参考文件取消,而且没有文件替代时,使用最新发行的那版文件。 ASTM文件 可以从ASTM, 100 Barr Harbor Drive, 邮箱C700,West Conshohocken,PA19428-2959或https://www.doczj.com/doc/0b8250177.html,获得。 ASTME 207,ASTM E 220,ASTM E 230,ASTM E 608,ASTM E 1129,ASTM MNL 7,ASTM MNL 12。 3. 技术要求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必须符合表1要求和如下要求。一些例外情况在下文中有提到。

温度应该用此规范中规定的热电偶来测量,或用其他的精度相同或更高的热电偶或温度传感器来测。热电偶用裸线或涂装线或MIMS线(矿物绝缘,金属铠装的)制成。没有特殊说明的话,要求适用于所有温度传感器材料。此规范中的“传感器”即指“温度传感器”。从传感器首次校准或后来校准所得到的修正系数可以用来提高温度的精确度,且在此规范要求下要被使用。 校准:传感器应该有合格证明,注明校准数据的来源、理论测试温度,实际测试温度读数、校准方法和每个可追溯到NIST或其他认可的国家标准的校准温度的修正系数。校准方法应符合ASTM E 220,ASTM E 207或其他国家标准的要求。 从毫伏到度或从度到毫伏的转化,应该遵守ASTM E 230或其他国家标准。 温度传感器必须在使用的温度范围内校准。所有热电偶的校准点间隔不能超过250 o F(140 o C) ,不包括那些按照ASTM MNL 12或其他国家标准要求,在固定点上校准的热电偶。K型和E型热电偶在500 o F (260 o C)温度以上使用后不允许再次校准。对超过最高校准温度和低于最低校准温度的修正系数不允许用外插法来预测。 热电偶及其使用:热电偶只能在ASTM MNL 12 表3.1(对保护性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或3.5(对保护性热组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ASTM E 230 表6(对保护性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ASTM E 608 表1(对铠装的热电偶的最高建议温度范围)或其他国家标准规定的以及传感器供应商建议的范围内使用。对于不符合以上温度要求的热电偶,应该按该规范中表格1所要求的校准和重新校准的温度间隔来使用。

热电阻热电偶基础知识资料

热电偶热电阻测温应用原理 1热电偶测温的应用原理 1.1热电偶测温基本原理 1.2热电偶的种类与结构形成 1.2.1热电偶的种类 1.2.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1.3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1.4温度测量仪表的分类 2热电阻的应用原理 2.1热电阻测温原理与材料 2.2.1精通型热电阻 2.2.2铠装热电阻 2.2.3端面热电阻 2.2.4隔爆型热电阻 2.3热电阻测温系统的组成

热电偶热电阻测温应用原理 1热电偶测温的应用原理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其优点是: ①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 ②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边续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最高可达+2800℃(如

钨-铼)。 ③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1.1热电偶测温基本原理 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的两个接触点1和2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定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利用这一效应来工作的。 1.2热电偶的种类与结构形成 1.2.1热电偶的种类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与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热电偶热电阻技术规范书

热电偶热电阻技术规范书

xx电厂2×300MW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 工程 热电偶热电阻 技术规范书

附件1 技术规范 1.总则 1.1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xx电厂2×300MW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工程的热电偶热电阻招标,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买方在本招标文件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卖方应提供满足本招标文件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1.3 卖方提供的文件,包括图纸、计算、说明、使用手册等,均应使用国际单位制。所有文件、工程图纸及相互通讯,均应使用中文。 1.4 卖方执行本技术规范所列标准。有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必须清楚地表示在投标文件中的技术差异表中。 1.6 设备采用的专利涉及到的全部费用均被认为已包含在设备报价中,卖方应保证买方不承担有关设备专利的一切责任。 1.7 只有买方有权修改本规范书,卖方投标时无权修改本规范书原文,只用逐条响应。若对本规范书的某条文有差异或不同之处,请单独注解指出。 1.8 卖方应具备所提供的热电偶热电阻应有在2×300MW机组上两年以上成功运行业绩以及工程安装指导和调试的资格和经验,不得选用没有实践经验的仪表和控制设备。 1.9 在签订合同之后,买方保留对本技术规范提出补充要求和修改的权力,卖方应承诺予以配合。 1.10 在签订合同之后,买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要求,具体项目由买卖双方共同商定。 1.11 本工程采用编码标识系统,卖方在中标后提供的技术资料(包括图纸)和设备标识必须有编码标识,编码标识应遵守买方应用约定,保证技术资料(包括图纸)和设备标识正确使用编码标识。 2.工程概况 2.1 电厂概况

标准热电偶型号

是否提供加工定制是品牌顺达 型号WR系列铠装热电偶品种铠装热电阻 分度号K、N、E、S 测量范围0℃-1200℃(℃)(℃) 允差等级 A 热响应时间≤8(s)(s) 图片,价格,产品属性,仅供参考,不作交易价格,具体以实物为准,欢迎来电咨询 WR系列铠装热电偶 铠装热电偶具有能弯曲、耐高压、热响应时间快和坚固耐用等许多优点,它和工业用装配式热电偶一样,作为测量温度的传感器,通常和显示仪表、记录仪表和电子调节器配套使用,同时,亦可以作为装配式热电偶的感温元件,它可以直接测量各种生产过程中从0℃~1100℃范围内的液体,蒸汽和气体介质以及固体表面的温度。 □ 主要技术指标 ·测温范围和允差 注:(1)t为被测量温度的绝对值< (2)T型分度号产品需与厂方协商订货。

热电偶温度计

WR口K系列铠装热电偶 ■执行标准:JB/T5582-91 铠装热电偶具有体形细长、热响应快、耐震动、使用寿命长以及便于弯曲等优点,广泛应用航空,原子能、石油、化工、治金、机械、电力等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尤其适宜安装在管线狭窄,弯曲和要求快速反应,微型化的特殊测温场所。 铠装热电偶通常由铠装热电偶元件、安装固定装置和参比端连接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 ■ 特点 测温范围大,反应速度快,外径小,温度变化反应迅速,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气密性好,机械强度好。可在有震动、低温、高温条件下使用。 ■ 主要技术指标 ● 铠装热电偶推荐使用温度上限

● 型号及允差 ● 铠装热电偶热响应时间τ0.5 ● 铠装热电偶室温绝缘电阻

● 铠装热电偶的高温绝缘电阻 ● 铠装热电偶测量端形式 ■ 安装固定装置及公称尺寸 凡订( )尺寸的卡套法兰时,需在订货合同上注明:卡套法兰D1=65mm。 ■ 铠装热电偶的结构型号 说明: ·铠装热电偶最小外径,K型为Φ0.25mm,E型为Φ1.0mm,铠装热电偶最大外径,K型为Φ8mm,我所可提供Φ10mm。

热电偶基础知识及选型

热电偶基础知识及选型 一、热电偶基础 1. 热电效应:将两根不同的导体连接在一起,当导体的两端温度不一致时,导体构成的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物质的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热电特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一种物理特性。 2. 热电偶:以测量热电动势的方法来测量温度的一对金属导体。注意是两根不同的均质导体,且只有热电特性曲线线性好、稳定性好、热电势率较大、耐蚀性好的一对金属导体才可用于热电偶。 3. 热电极:构成热电偶的两根金属导体叫热电极,其中一根叫正极,另一根叫负极。 4. 测量端与参比端:热电偶的焊接端叫测量端,也叫热端,另一端用于连接显示仪叫参比端,也叫冷端。 5. 热电动势:热电偶回路中由于测量端和参比端温度不一致时所产生的电动势,叫热电动势,包括温差电势和接触电势两部份。当参比端温度恒定时,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大小与测量端温度一一对应。 6. 热电势率:指温度每变化1℃引起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的变化值,又称“塞贝克系数”,单位为μV/℃。温度需换算成热电动势才能进行运算。 7.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均质导体定律、中间导体定律、中间温度定律、连接导体定律、参考电极定律。

8. 热电偶起源:基于1821年塞贝克发现的热电效应,1826年贝克雷尔首先根据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 9. 分度号:对热电特性在一定范围内一致的一个类别的热电偶的命名符号。热电极化学成分相同的两支热电偶,其分度号相同。 10. 分度表:每类分度号的热电偶在每摄氏度对应的热电动势的数据表,叫热电偶分度表。 11. 热电偶的结构:两端五部,热电偶三要素 12. 装配热电偶:热电偶偶丝、绝缘材料、保护套管经过装配而成,并可拆卸的热电偶。 13. 铠装热电偶:热电偶偶丝采用氧化镁粉绝缘,将偶丝、绝缘材料、保护套管组装在一起,反复拉拔缩径,加工成一体化的细长的不可拆卸的热电偶电缆,再分剪成需要的长度,制作测量端和接线端,即成为铠装热电偶。 三、热电偶选型基础

热电偶检定员试题B

标准热电偶检定员试题(B)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热力学温标是以为基础的,是一个与 无关系的温标。 2、铂铑10-铂热电偶的正极成份是,负极成份是 。 3、经常使用的标准热电偶,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 4、标准热电偶平时应放在、的条件下保存。 5、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时,必须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还要避免干扰。 6、标准和被检热电偶用铂丝捆扎成一束,总数不超过支。 7、用微差法对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时,热电偶测量端应 ,但不应。 8、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作为标准计量器具,在(419.527~1084.62)℃温区用于,也用于该温区内。 9、监督性校验是以热电偶作标准器。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标准热电偶的检定周期为年。 A、 1 B、 2 C、半 2、在检定标准热电偶的仪器中,热电偶转换开关的寄生电势应。 A、≤0.4uV B、≤0.5uV C、≤0.6uV 2、3、检定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所用的分度炉,对它的要求为: A、炉内最高温度点偏离中心不得超过20mm,在炉温最高点± 20mm内,温度梯度小于等于0.4uV; B、炉内最高温度点偏离中心不得超过30mm,在炉温最高点± 20mm内,温度梯度小于等于0.4uV; C、炉内最高温度点偏离中心不得超过20mm,在炉温最高点±20mm 内,温度梯度小于等于0.5uV;

4、采用双极法分度双铂铑标准热电偶时,把炉温升到预寂的分度点,保持数分钟,当观测到炉温变化小于时,即可开始测量。 A、0.1℃/min B、0.2℃/min C、0.3℃/min 5、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的稳定性,由其在的热电动势变化决定。 A、锌点 B、铝点 C、铜点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准铂铑30-铂铑6热电偶通常在哪些温度点上进行检定?在检定过程中对炉温的变化有什么要求? 2、通常用于检定热电偶的方法有哪几种?对于标准和工业热电偶,习惯用什么方法检定? 3、请列出检定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时的检定仪器。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常见热电偶类型及特点

常见热电偶类型及特点 1、K 型热电偶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 K型热电偶是抗氧化性较强的贱金属热电偶,可测量0~1300 ℃的介质温度,适宜在氧化性及惰性气体中连续使用,短期使用温度为1200 ℃,长期使用温度为1000 ℃,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是目前用量最大的热电偶。然而, 它不适宜在真空、含硫、含碳气氛及氧化还原交替的气氛下裸丝使用;当氧分压较低时,镍铬极中的铬将择优氧化,使热电势发生很大变化,但金属气体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多采用金属制保护管。 K型热电偶缺点: (1))热电势的高温稳定性较N型热电偶及贵重金属热电偶差,在较高温度下(例如超过1000 ℃)往往因氧化而损坏; (2))在250 ~500 ℃范围内短期热循环稳定性不好,即在同一温度点,在升温 降温过程中,其热电势示值不一样,其差值可达2~3℃; (3))其负极在150 ~200 ℃范围内要发生磁性转变,致使在室温至230 ℃范围内分度值往往偏离分度表,尤其是在磁场中使用时往往出现与时间无关的热电势干扰; (4)长期处于高通量中系统辐照环境下,由于负极中的锰(Mn)、钴(Co)等元素发生蜕变,使其稳定性欠佳,致使热电势发生较大变化。 2、S 型热电偶(铂铑10 -铂热电偶) 该热电偶的正极成份为含铑10% 的铂铑合金,负极为纯铂。 其特点是:

(1)热电性能稳定、抗氧化性强、宜在氧化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 可达1300 ℃,超达1400 ℃时,即使在空气中、纯铂丝也将会再结晶,使晶粒粗 大而断裂; (2)精度高,在所有热电偶中准确度等级最高,通常用作标准或测量较高温度;(3)使用范围较广,均匀性及互换性好; (4)主要缺点有:微分热电势较小,因而灵敏度较低;价格较贵,机械强度低, 不适宜在还原性气氛或有金属蒸汽的条件下使用。 3、E 型热电偶(镍铬-铜镍[康铜]热电偶) E型热电偶为一种较新产品,正极为镍铬合金,负极为铜镍合金(康铜)。其最 大特点是在常用的热电偶中,其热电势最大,即灵敏度最高;它的应用范围虽不及K型偶广泛,但在要求灵敏度高、热导率低、可容许大电阻的条件下,常常被 选用;使用中的限制条件与K型相同,但对于含有较高湿度气氛的腐蚀不很敏感。 4、N 型热电偶(镍铬硅-镍硅热电偶) 该热电偶的主要特点:在1300 ℃以下调温抗氧化能力强,长期稳定性及短期热循环复现性好,耐核辐射及耐低温性能好,另外,在400 ~1300 ℃范围内,N型热电偶的热电特性的线性比K型偶要好;但在低温范围内(-200 ~400 ℃)的非线性误差较大,同时,材料较硬难于加工。 5、J 型热电偶(铁-康铜热电偶) J 型热电偶:该热电偶的正极为纯铁,负极为康铜(铜镍合金),具特点是价格 便宜,适用于真空氧化的还原或惰性气氛中,温度范围从-200 ~800℃,但常用温度只在500 ℃以下,因为超过这个温度后,铁热电极的氧化速率加快,如采用粗

热电偶检定规程 Word 文档

热电偶检定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351 96 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1996年8月23日批准1997年3 月1日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

目录 一技术要求 二检定条件 三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四检定结果处理和检定周期 附录 附录1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的检定方法 附录2 带补偿导线热电偶的检定方法 附录3 管式炉炉温温场测试方法 附录4 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在0∽1300℃附范围内,整百度的热电动势和温度对照表编制方法表附录5 K、N、E、型热电偶热电动势允差表 附录6S、K、N、E、J、型热电偶整百度点,微分热点动势表附录7 S、K、N、E、J、型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8 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记录格式 附录9 检定证书(背面)格式

工作用廉金属JJ G351-96 热电偶检定规程代替JJ G351-84 本检定规程经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6 年8 月23 日批准,并自1997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辽宁省技术监督局 起草单位:沈阳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合金厂 本规程技术条文由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邵树成(沈阳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王振华(上海合金厂) 参加起草人: 张家怡(沈阳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任春岩(沈阳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雷宗杰(天津德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长度不小于750mm的新制造和使用中的分度号为K的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号为N 的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号为E 镍铬-铜镍热电偶、分度号为J的铁-铜镍热电偶(以下分别简称K、N、E、J、X型热电偶)在-40~ 1300℃范为内的检定。 一技术要求 1热电极的名义成分如表1规定。 表1 热电偶名称热电极名称极性名义成分(℅) 镍铬①正极Ni 90 Cr 10 镍铬-镍硅(铝)③ 镍铬负极Ni97 Si 3 镍铬硅正极Ni84.4 Cr14.2 Si1.4 镍铬硅-镍硅 镍铬负极Ni 95.6 Si 4.4 镍铬①正极Ni 90 Cr 10 镍铬-铜镍 铜镍②负极Fe 100 铁正极Fe 100 铁-铜镍 铜镍②负极Cu 55 Ni 45 注:①不同分度号两镍铬极不可互换; ②不同分度号两铜镍极不可互换; ③镍铬—镍硅采用镍铬—镍铝分度表。 2 不同等极热电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其允差应符合表2表定。 表2 热电偶名称分度号等级测量温度范围(℃ ) 允差① Ι―40~1100 ±1.5℃或±0.4℅t②镍铬—镍硅(铝) K Ⅱ―40~1300 ±2.5℃或±0.75℅t Ι―40~1100 ±1.5℃或±0.4℅t 镍铬硅—镍硅N Ⅱ―40~1300 ±2.5℃或±0.75℅t Ι―40~800 ±1.5℃或±0.4℅t 镍铬—铜镍E Ⅱ―40~900 ±2.5℃或±0.75℅t Ι―40~750 ±1.5℃或±0.4℅t 铁—铜镍J Ⅱ―40~750 ±2.5℃或±0.75℅t 注:①允差取大值;②t为测量端温度。

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种类

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种类 一、热电偶材料 根据金属的热电效应原理.组成热电偶的热电极,If以是任意的合同材料 中,用作热电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测量范围广 在规定的温度测量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测量精确度 的关系是单值函数。 2.热电性能稳定 要求在规定的温度测量范围内使用时热电性能稳定,有较好的均匀性和复现性。 3.化学稳定性好 要求在规定的温度测旦范闲内使用时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抗氧化或抗还原性能 蒸发现象。 满足上述条件的热电偶材料并不很多。目前,我国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性能符合专业 标准 成国家标服并具钉统一分度表凶热屯悯材料称为定型热屯偶材料,共有6个仍牌。它 们分别 是铀诧”饱姥,、钢铭l。—5日、镍铬—镍硅、镍铬嘴铜、镍铬—镍铝、铜—铜镍。 此外,我囚还生产一些未定型的热电偶材料,如铂锭J s—59、铱姥M—铱、钨锦;—钨钢:。及金铁 热电偶、双钠钥热心佃等。这些非标热电偶应用于一些特殊条件下的测温,如超高温、极低温、 禹真空或核辐射环境等。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测量。根据其用途和安装位置不 它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一)普通工业热电偶的结构

热电偶通常出热电极、绝缘管.保护宾管和接线盒等几个主要部分织成 5所不。现对各部分构造做简申的介绍。 1.热电权 热电极又称偶丝.它是热电佃斯麦迪电子的珏本组成部分。用普通分届做成的偶丝,其直径一般为 o.5—3.2mm;用责至金属做成的佃丝,盲役一般为o.3一o.6mm。偶耸的良度则由工作端插 入被测介质中的深度来决定,通常为300一20()o nlnl,常内的长度为历o mm。 2.绝缘管 绝缘管又称绝缘子,是用于热电极之间及热心极与保护宾之间进行绝缘保护的零件,以防 止它们之间立相短路。其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钾间开心2个、4个或6个孔, 热电偶偶 丝穿孔而过。材料为就上质、高铝质、刚玉质等,根据使用的热电偶而定。 3.保护套管 保护套管是用于保护热电偶感混元件免受被测介质化学腐蚀和机械损伤的装置。保 护名 管应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见导热性灯的特性,可以用作保护套管的材料有金属、非金 属及金属 陶瓷二大类。金属材料有铝、黄铜、碳钢、不锈钠等,其小1〔:f13X19,I、j不锈 钢是目前热电偶保 护套管使用的典型材料。非金属材AVX钽电容料有高铝质(A12()j的质量分数为85% 一90%)、刚玉质 (A1z():的质量分数为99%),使用温度都在1:300℃以上。金属陶瓷材料毛氧化铁 加众届铂, 这种材料使用温度在1700℃,且在高温厂啊很好的抗氧化能力、适用于钢水温度的连续测量。

热电偶热电阻专业技术规范书

xx电厂2×300MW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 工程 热电偶热电阻 技术规范书

附件1 技术规范 1.总则 1.1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xx电厂2×300MW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工程的热电偶热电阻招标,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买方在本招标文件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卖方应提供满足本招标文件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1.3 卖方提供的文件,包括图纸、计算、说明、使用手册等,均应使用国际单位制。所有文件、工程图纸及相互通讯,均应使用中文。 1.4 卖方执行本技术规范所列标准。有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必须清楚地表示在投标文件中的技术差异表中。 1.6 设备采用的专利涉及到的全部费用均被认为已包含在设备报价中,卖方应保证买方不承担有关设备专利的一切责任。 1.7 只有买方有权修改本规范书,卖方投标时无权修改本规范书原文,只用逐条响应。若对本规范书的某条文有差异或不同之处,请单独注解指出。 1.8 卖方应具备所提供的热电偶热电阻应有在2×300MW机组上两年以上成功运行业绩以及工程安装指导和调试的资格和经验,不得选用没有实践经验的仪表和控制设备。 1.9 在签订合同之后,买方保留对本技术规范提出补充要求和修改的权力,卖方应承诺予以配合。 1.10 在签订合同之后,买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要求,具体项目由买卖双方共同商定。 1.11 本工程采用编码标识系统,卖方在中标后提供的技术资料(包括图纸)和设备标识必须有编码标识,编码标识应遵守买方应用约定,保证技术资料(包括图纸)和设备标识正确使用编码标识。 2.工程概况 2.1 电厂概况

热电偶的种类讲述

热电偶的种类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S型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 铂铑10-铂热电偶(S型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直径规定为0.5mm,允许偏差-0.015mm,其正极(S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10%,含铂为90%,负极(SN)为纯铂,故俗称单铂铑热电偶。该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 S型热电偶在热电偶系列中具有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它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热电势稳定性及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适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由于S型热电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符合国际使用温标的S型热电偶,长期以来曾作为国际温标的内插仪器,“ITS-90”虽规定今后不再作为国际温标的内查仪器,但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CCT)认为S型热电

偶仍可用于近似实现国际温标。 S型热电偶不足之处是热电势,热电势率较小,灵敏读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非常敏感,贵金属材料昂贵,因而一次性投资较大。 (R型热电偶)铂铑13-铂热电偶 铂铑13-铂热电偶(R型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直径规定为0.5mm,允许偏差-0.015mm,其正极(R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13%,含铂为87%,负极(RN)为纯铂,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 R型热电偶在热电偶系列中具有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热电势稳定性及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适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由于R 型热电偶的综合性能与S型热电偶相当,在我国一直难于推广,除在进口设备上的测温有所应用外,国内测温很少采用。1967年至1971年间,英国NPL,美国NBS和加拿大NRC三大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合作研究,其结果表明,R型热电偶的稳定性和复现性比S型热电偶均好,我国目前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R型热电偶不足之处是热电势,热电势率较小,灵敏读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非常敏感,贵金属材料昂贵,因而一次性投资较大。

热电偶规格型说明

热电偶规格型说明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热电偶的分度号有主要有S、R、B、N、K、E、J、T等几种。其中S、R、B属于热电偶,N、K、E、J、T属于廉金属热电偶。 常用热电偶材料: 热电极材料(正极负极) S铂铑10纯铂 R铂铑13纯铂 B铂铑30铂铑6 K镍铬镍硅 T铜镍 J铁铜镍 N镍铬硅镍硅 E镍铬铜镍 常用热电偶有: 镍铬-康铜热电偶分度号E0--800【1000】度 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号K0-1000【1300】度 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号S0-1300【1600】度 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号B0-1600【1800】度 铂铑13-铂热电偶分度号R0-1400【1600】度 注:括弧内数字为短时最高使用温度。 提示:

K分度热电偶最佳测温范围在1000度以下,超过1000度后,会发生铬择优氧化,热会内缓慢发生变化【降低】,这种变化很难发现,容易给控温造成严重后果。 校对K分度热电偶主要使用下列设备:1300度的管式、二等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电子电位差计、标准【室温】。 说明: S分度号的特点是抗氧化性能强,宜在氧化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1400℃,短期1600℃。在所有热电偶中,S分度号的等级最高,通常用作标准热电偶; R分度号与S分度号相比除热大15%左右,其它性能几乎完全相同; B分度号在室温下热极小,故在测量时一般不用。它的长期使用温度为1600℃,短期1800℃。可在氧化性或中性气氛中使用,也可在真空条件下短期使用。 N分度号的特点是1300℃下高温抗氧化能力强,热的长期稳定性及短期热循环的复现性好,耐核及耐低温性能也好,可以部分代替S分度号热电偶; K分度号的特点是抗氧化性能强,宜在氧化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1000℃,短期1200℃。在所有热电偶中使用最广泛; E分度号的特点是在常用热电偶中,其热电动势最大,即灵敏度最高。宜在氧化性、气氛中连续使用,使用温度0-800℃; J分度号的特点是既可用于氧化性气氛(使用温度上限750℃),也可用于气氛(使用温度上限950℃),并且耐H2及CO气体腐蚀,多用于炼油及化工; T分度号的特点是在所有廉金属热电偶中等级最高,通常用来测量300℃以下的温度

热电偶的分度号有哪几种

热电偶的分度号有哪几种?有什么区别? 热电偶的分度号有主要有S、R、B、N、K、E、J、T等几种。其中S、R、B属于贵金属热电偶, N、K、E、J、T属于廉金属热电偶。 t、S分度号的特点是抗氧化性能强,宜在氧化性、惰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1400℃ 短期1600℃。在所有热电偶中,S分度号的精确度等级最高,通常用作标准热电偶;^ R分度号与S分度号相比除热电动势大15%左右,其它性能几乎完全相同; B分度号在室温下热电动势极小,故在测量时一般不用补偿导线。它的长期使用温度为1600℃ 短期1800℃。可在氧化性或中性气氛中使用,也可在真空条件下短期使用。 N分度号的特点是1300℃下高温抗氧化能力强,热电动势的长期稳定性及短期热循环的复现性 好,耐核辐照及耐低温性能也好,可以部分代替S分度号热电偶; K分度号的特点是抗氧化性能强,宜在氧化性、惰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1000℃ 短期1200℃。在所有热电偶中使用最广泛; E分度号的特点是在常用热电偶中,其热电动势最大,即灵敏度最高。宜在氧化性、惰性气氛 连续使用,使用温度0-800℃; J分度号的特点是既可用于氧化性气氛(使用温度上限750℃),也可用于还原性气氛(使用温度 限950℃),并且耐H2及CO气体腐蚀,多用于炼油及化工; T分度号的特点是在所有廉金属热电偶中精确度等级最高,通常用来测量300℃以下的温度 补偿导线工作原理: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与其匹配的热电动势标称值相同的一对带绝缘包覆的导线叫补偿导用它们连接热电偶与测量装置,以补偿热电偶连接处的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 补偿导线特点: ① 热电特性稳定,电绝缘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② 柔软,弯曲性能能好,使用方便。 ③ 包覆层材料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和耐寒性能。 补偿导线结构和用途: ①补偿导线由芯线和绝缘包覆层组成; ②补偿导线应因芯线合金材质不同分为延长型和补偿型两种,延长型补偿导线有 NX (镍铬硅硅镁)、 KX (镍铬 10- 镍硅 3 )、 EX (镍铬 10- 铜镍 45 )、 JX (铁 - 铜镍 45 TX (铜 - 铜镍 45 ),补偿型补偿导线有 SC 和 RC (铜 - 铜镍 0.6 )、 KC (铜镍 40 )、 NC (铁 - 铜镍)等;

热电偶原理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其中铂热是阻的测量精确度是最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不同的是,热电阻是基于电阻的热效应进行温度测量的,即电阻体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因此,只要测量出感温热电阻的阻值变化,就可以测量出温度。目前主要有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敏电阻两类。 金属热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一般可以用以下的近似关系式表示,即 Rt=Rt0[1+α(t-t0)] 式中,Rt为温度t时的阻值;Rt0为温度t0(通常t0=0℃)时对应电阻值;α为温度系数。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和温度关系为 Rt=AeB/t 式中Rt为温度为t时的阻值;A、B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的常数。 相比较而言,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更大,常温下的电阻值更高(通常在数千欧以上),但互换性较差,非线性严重,测温范围只有-50~300℃左右,大量用于家电和汽车用温度检测和控制。金属热电阻一般适用于-200~500℃范围内的温度测量,其特点是测量准确、稳定性好、性能可靠,在程控制中的应用极其广泛。 热电阻材料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热电阻大都由纯金属材料制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铂和铜,此外,现在已开始采用镍、锰和铑等材料制造热电阻。 热电阻种类(1)精密型热电阻:工业常用热电阻感温元件(电阻体)的结构及特点。从热电阻的测温原理可知,被测温度的变化是直接通过热电阻阻值的变化来测量的,因此,热电阻体的引出线等各种导线电阻的变化会给温度测量带来影响。为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同般采用三线制或四线制。 (2)铠装热电阻:铠装热电阻是由感温元件(电阻体)、引线、绝缘材料、不锈钢套管组合而成的坚实体,它的外径一般为φ2~φ8mm,最小可达φmm。与普通型热电阻相比,它有下列优点: ①体积小,内部无空气隙,热惯性上,测量滞后小; ②机械性能好、耐振,抗冲击; ③能弯曲,便于安装; ④使用寿命长。 (3)端面热电阻:端面热电阻感温元件由特殊处理的电阻丝材绕制,紧贴在温度计端面。它与一般轴向热电阻相比,能更正确和快速地反映被测端面的实际温度,适用于测量轴瓦和其他机件的端面温度。 (4)隔爆型热电阻:隔爆型热电阻通过特殊结构的接线盒,把其外壳内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因受到火花或电弧等影响而发生的爆炸局限在接线盒内,生产现场不会引超爆炸。隔爆型热电阻可用于Bla~B3c级区内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温度测量。 工业上常用金属热电阻

常见热电偶类型及特点

常见热电偶类型及特点 1、K型热电偶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 K型热电偶是抗氧化性较强的贱金属热电偶,可测量0~1300℃的介质温度,适宜在氧化性及惰性气体中连续使用,短期使用温度为1200℃,长期使用温度为1000℃,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是目前用量最大的热电偶。然而,它不适宜在真空、含硫、含碳气氛及氧化还原交替的气氛下裸丝使用;当氧分压较低时,镍铬极中的铬将择优氧化,使热电势发生很大变化,但金属气体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多采用金属制保护管。 K型热电偶缺点: (1)热电势的高温稳定性较N型热电偶及贵重金属热电偶差,在较高温度下(例如超过1000℃)往往因氧化而损坏; (2)在250~500℃范围内短期热循环稳定性不好,即在同一温度点,在升温降温过程中,其热电势示值不一样,其差值可达2~3℃; (3)其负极在150~200℃范围内要发生磁性转变,致使在室温至230℃范围内分度值往往偏离分度表,尤其是在磁场中使用时往往出现与时间无关的热电势干扰; (4)长期处于高通量中系统辐照环境下,由于负极中的锰(Mn)、钴(Co)等元素发生蜕变,使其稳定性欠佳,致使热电势发生较大变化。 2、S型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 该热电偶的正极成份为含铑10%的铂铑合金,负极为纯铂。 其特点是:

(1)热电性能稳定、抗氧化性强、宜在氧化性气氛中连续使用、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300℃,超达1400℃时,即使在空气中、纯铂丝也将会再结晶,使晶粒粗大而断裂; (2)精度高,在所有热电偶中准确度等级最高,通常用作标准或测量较高温度;(3)使用范围较广,均匀性及互换性好; (4)主要缺点有:微分热电势较小,因而灵敏度较低;价格较贵,机械强度低,不适宜在还原性气氛或有金属蒸汽的条件下使用。 3、E型热电偶(镍铬-铜镍[康铜]热电偶) E型热电偶为一种较新产品,正极为镍铬合金,负极为铜镍合金(康铜)。其最大特点是在常用的热电偶中,其热电势最大,即灵敏度最高;它的应用范围虽不及K型偶广泛,但在要求灵敏度高、热导率低、可容许大电阻的条件下,常常被选用;使用中的限制条件与K型相同,但对于含有较高湿度气氛的腐蚀不很敏感。 4、N型热电偶(镍铬硅-镍硅热电偶) 该热电偶的主要特点:在1300℃以下调温抗氧化能力强,长期稳定性及短期热循环复现性好,耐核辐射及耐低温性能好,另外,在400~1300℃范围内,N型热电偶的热电特性的线性比K型偶要好;但在低温范围内(-200~400℃)的非线性误差较大,同时,材料较硬难于加工。 5、J型热电偶(铁-康铜热电偶) J 型热电偶:该热电偶的正极为纯铁,负极为康铜(铜镍合金),具特点是价格便宜,适用于真空氧化的还原或惰性气氛中,温度范围从-200~800℃,但常用温度只在500℃以下,因为超过这个温度后,铁热电极的氧化速率加快,如采用粗

热电阻温度计基础知识

热电阻温度计 1、测温原理 随着温度的升高,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会发生变化,温度和电阻间具有单一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一函数关系来测量温度的方法,即为热电阻测温法,用于测温的导体或半导体被称为热电阻。测温用的热电阻主要有金属电阻和半导体两大类。 2、金属热电阻 大量实验表明,对于金属导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电阻和温度有以下的关系: R =R [1 + α(T – T )] 式中,R 为温度T 下的金属电阻值;R 为温度T 下的电阻值;α为电阻温度系数,℃,大多数金属的电阻温度系数不是常数,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取其平均值作为常数值。 热电阻的温度系数越大,表明热电阻的灵敏度越高;一般情况下,材料的纯度越高,热电阻的温度系数也越高。通常纯金属的温度系数比合金要高,所以多采用纯金属来制造热电阻。热电阻的温度系数还与制造工艺有关。在使用热电阻材料拉制金属丝的过程中,会产生内应力,并由此引起电阻温度系数的变化。因此,在制作热电阻时必须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的影响。作为测量温度的金属热电阻材料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①电阻温度系数应大,这样的热电阻的灵敏度才能高。 ②要求有较大的电阻率,因为电阻率越大,同样阻值的热电阻体积就越小,从而可减小其热容量和热惯性,提高对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 ③在测温范围内,应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确保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最好近似线性,或者为平滑的曲线,以简化测量数据处理与显示的难度。⑤复现性好,复制性强,互换性好,容易得到纯净的金属,易于加工,价格低廉,工艺性好。 热电阻(铠装热电阻)的外形结构与热电偶(铠装热电偶)外形结构基本相同,特别是保护管和连接盒是难以区分的,可是内部结构不同,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热电阻的结构如图1所示。 T 00T 00-1

热电偶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热电偶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2008-9-12 常用的热电偶种类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什么叫热电偶?这就要从热电偶测温原理说起,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 , 是一次仪表,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 , 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 , 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 , 回路中就 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 Seebeck 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 制成热电偶分度表 ; 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 ℃ 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金属材料时 , 只要该材料两个接点的温度相同 ,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将 保持不变,即不受第三种金属接入回路中的影响。因此 , 在热电偶测温时,可接入测量仪表 , 测得热电

动势后 , 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 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差的函数; 2、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 3、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这进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字体:大 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2007-12-20 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为了保证热电偶可靠、稳定地工作,对它的结构要求如下: ·组成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的焊接必须牢固; ·两个热电极彼此之间应很好地绝缘,以防短路;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自由端的连接要方便可靠; ·保护套管应能保证热电极与有害介质充分隔离。 按热电偶的用途不同,常制成以下几种形式。

热电偶分度号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 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 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 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标准化热电偶我 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热电偶的分度号有主要有S、R、B、N、K、E、J、T等几种。其中S、R、B属于贵 金属热电偶,N、K、E、J、T属于廉金属热电偶。 以下是对热电偶分度号的解释 S 铂铑10 纯铂 R 铂铑13 纯铂 B 铂铑30 铂铑6 K 镍铬镍硅 T 纯铜铜镍 J 铁铜镍 N 镍铬硅镍硅 E 镍铬铜镍 (S型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 铂铑10-铂热电偶(S型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直径规定为0.5mm,允许偏差-0.015mm,其正极(S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10%,含铂为90%,负极(SN)为纯铂,故俗称单铂铑热电偶。该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 S型热电偶在热电偶系列中具有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它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热电势稳定性及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适用于 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由于S型热电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符合国际使用温标的S 型热电偶,长期以来曾作为国际温标的内插仪器,“ITS-90”虽规定今后不再作为国际 温标的内查仪器,但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CCT)认为S型热电偶仍可用于近似实现 国际温标。 S型热电偶不足之处是热电势,热电势率较小,灵敏读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非常敏感,贵金属材料昂贵,因而一次性投资较大。 (R型热电偶)铂铑13-铂热电偶 铂铑13-铂热电偶(R型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偶丝直径规定为0.5mm,允许偏差-0.015mm,其正极(R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13%,含铂为87%,负极(RN)为纯铂,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 R型热电偶在热电偶系列中具有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

标准化热电偶

1、标准化热电偶 标准化热电偶是指热电极的材料及其化学成分、热电性质和允许偏差等技术要求都有统一标准,并具有统一的分度表。目前已标准化的热电偶有下列几种: (1)铂铑-铂热电偶是由直径为0。5mm的铂铑10丝(铂90%,铑10%)和纯铂丝制成。新分度号用S表示(旧分度号为LB),其中铂铑为正极,铂丝为负极。铂 铑一铂热电偶适于在氧化性和中性介质中使用。由于高纯的铂和铂铑合金容易得 到,因此便于复制,测量精度高,可用于精密温度测量和作基准热电偶。而且在 1300℃以下的范围内可长时间使用,短期可测量1600℃高温。其缺点是热电势较 小,热电性质是非线性的,如图4-8所示。在高温时易受还原性气体和金属蒸气 的锓蚀而变质,从而引起热电特性变化,失去测量准确性。 (2)镍铬-镍硅(镍铬-镍铬)热电偶新分度号用K表示(旧分度号为FU),镍铬为正极,镍硅为负极。热电极直径一般为1。2~2。5mm。由于这种合金具有较好的高 温抗氧化性,可适用于还原性介质之中,在900℃以下可长斯连续使用,短期测 温可达1300℃。因产生热电势较大,热电势与温度间的线性系好;造价适中,是 工业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电偶。 (3)镍铬-考铜热电偶是镍铬合金和考铜(铜、镍合金)丝组成,分度号用EA表示,镍铬为正极,考侗为负极。适中于还原性或中性介质,一般测温范围在600℃以 下,短期测温可测800℃,也可用于-200℃的低温测量,其最大特点是热电势大, 如图1-4-8所示。也是温度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热电偶,其缺点是考铜合金丝易 受氧化而变质。 (4)铂铑30-铂铑6热热电偶新分度号用B(旧分度号为LL)表示。以铂铑30丝(铂70%,铑30%)为下正极,铂90%,铑6%)为负极。可长期测量1600℃的高温, 短期可测1800℃。与S热电偶相比,这种热电偶的热特性在高温下更为稳定,适 于在氧化性和中性介质中使用。但它产生的热电势小,造价贵。 (5)铜-康铜热电偶新分度号用T(旧分度号为CK)表示。铜为正极,铜镍合金(铜60%,镍40%)为负极。它的特点是热电势率较大,热电极容易复制,低温性能 好,可测量各种常用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关系附表I-4-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